孙丽萍[1]2008年在《生物恐怖袭击现场医学处置能力及其评估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的临近,现阶段应对恐怖分子发起的生物恐怖袭击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需要尽快建设和发展应急事件处置机构的应对能力。本研究在梳理生物恐怖袭击特点和现场处置能力需求基础上尝试构建生物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现场处置能力评估体系。研究目的论证分析现阶段生物恐怖袭击现场医学处置能力需求,研究提出处置能力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研究方法1.采用情报调研、现状调研等方法综合分析梳理生物恐怖袭击应对处置能力框架。2.采用德尔菲法进行咨询。构建的评估指标咨询了包括微生物检验专家、卫生行政管理专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专家以及流行病学专家和卫生勤务与情报学等领域的15名专家。采用信函和面谈的方式经过两轮咨询,专家对每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了打分,并说明“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同时对指标提出意见和修改建议。根据专家咨询结果完善形成评估指标、指标权重和评估方法。研究结果1.通过文献调研提出了生物恐怖袭击现场医学处置应具备的能力:包括生物恐怖袭击侦察监测能力、指挥协调能力、生物恐怖袭击污染区或疫区划分及管理能力、生物剂检验鉴定能力、袭击事件医学处理能力、污染消除能力、人员防护能力和特需药品器材装备保障能力等。2.构建形成了生物恐怖袭击现场医学处置能力评估体系。(1)采用德尔菲法选择的专家条件符合基本要求:专家对咨询的研究课题积极性高,两轮咨询的专家回函率分别为86.7%和80.0%;专家权威度为0.862;现场处置能力一级和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488和0.793。(2)形成的生物恐怖袭击现场医学处置能力评估指标涵盖生物恐怖袭击监测发现、事件处置的指挥协调、现场处置、生物剂检测、人员防护、受染环境及人员的污染消除以及物资后勤保障几个能力要素领域。由叁级结构构成,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18项,叁级指标54项。确定了生物恐怖袭击现场医学处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得出指标的权重;叁级指标的评估考核根据指标内涵应用知识答卷、现场查问、查方案、查操作技术规程以及现场操作检验等方法并采用项目加权评分法对综合评估结果进行计算。3.构建了生物恐怖袭击医学处置演习评估体系。(1)演习评估指标由两部分组成:指标内容和权重,包括6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50项二级指标测评内容及每项指标的权重值;(2)二级指标测评内容的评价方法,包括现场查问、查方案、现场观摩等方式,根据要评估的项目采取合适的评分方法。采用项目加权评分法对综合评估结果进行计算。结论生物恐怖袭击的应对处置需要建立相应的现场医学处置能力。本研究提出了处置能力需求并构建了指标体系及其评估方法,为形成和检验现场医学处置能力提供了技术基础。
徐池[2]2004年在《生物恐怖袭击医学救援信息系统的建立》文中提出当前,世界范围的生物恐怖威胁在不断增大,我国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但目前在生物恐怖袭击医学救援方面尚未建立针对的信息系统。本文综合采用ASP、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构建了一个基于Browser/Server结构的生物恐怖袭击医学救援信息系统,为国家和军队各级指挥部门制定反生物恐怖准备工作计划和应对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反恐应急指挥和组织协调的需要。 本文采用标准的软件工程的设计思路与方法,首先通过对国家和军队反恐部门及有关专家进行咨询,明确了系统需求是为反生物恐怖医学救援提供系统全面、内容翔实、查询直观、操作方便的信息支持,在信息表现形式上体现为文本和地理信息。其次确定了系统设计目标,进行了系统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分类收集整理了大量反生物恐怖医学救援资料,创建了数据库结构,包含16个数据表,以北京市电子地图为蓝本,开发制作了15个反生物恐怖专用图层;按模块化的方法进行了程序设计、开发与调试。本文重点论述了系统的建立方法及其具体实现过程。 本文采用Windows的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IIS)组件作为WEB服务器,构建基于Browser/Server结构的应用系统,运用Active Server Pages(ASP)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程序界面设计和主要功能的实现,采用ADO技术与后台数据库连接,采用MapInfo公司的MapXtreme服务器组件构建基于WEB的GIS系统,实现了多数据表的关联查询、文本信息的全文检索等功能,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漫游、放大、缩小、点选等功能,并可进行地名定位、图层控制等。生物恐怖袭击医学救援信息系统的建立摘要 本文的研究成果形式为可推广使用的生物恐怖袭击医学救援信息系统,目前已录入北京市的相关数据和反生物恐怖所需的药品、疫苗、装备、生产厂家、医院、科研机构、专业力量、专家、预案、标准、法规、案例等大量数据,实现了信息快速查询检索和主要地理信息功能,本系统可为相关反恐软件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崔玉军[3]2005年在《生物袭击医学处置技术支持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2001年美国炭疽事件引起了令世界对生物袭击的普遍警觉。国外在生物防御及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广泛应用于生物防御建设和应对生物突发事件的实践。生物袭击也是对我国生物威胁日益增加的重要因素,我国在生物武器防护,特别是应对突发生物事件的指导和应对处置工作方面急需生防技术支持、辅助决策系统。 本课题依据生防技术需求和已有科研基础,在情报和现况的调研基础上,梳理生防理论,明确生防技术构成,将生防技术与信息管理数据化、网络化的经验和做法用于系统研发。通过对医学防护学和卫生防疫防护领域所用计算机平台和常用技术的调查和筛选,选定了VB6.0和Frontpage 2000等软件作为系统研制平台,运用Windows通用界面的设计方法,构建了生物袭击医学处置技术支持系统。系统结构合理,层次清楚,操作提示直观,涵盖了生防基础理论、技术关键、法规标准等。系统操作简便,毋经专门培训就可使用。 系统提供了①生防医学处置的关键环节;②生物剂检验鉴定程序和技术方法;③生物武器发展的历史沿革、生物剂特性等知识和背景;④法规标准、应急处置预案。根据系统需要,对正在研究的生物危害评估模型预留了接口。便于今后互相整合。 课题设计了符合生物袭击应对处置辅助决策和专业技术人员使用需要的计算机系统,完成了系统构建工作。为生物防护应急处置自动化和辅助决策提供了技术基础。
姚树森[4]2009年在《生物危害应急救援辅助决策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进程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进入21世以来,新发传染病呈逐年增多之势,“9.11”事件后,美国及世界各地发生的多起“炭疽白色粉末”事件标志着生物恐怖已成为现实威胁,实验室感染和意外事故时有发生,带来生物危害的严重隐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将生物防御纳入国家安全战略,将生物危机管理融入国家危机管理体系。生物危害应急救援是处置生物危害的重要环节,科学的危害评估、快速划定危害范围、计算出可能感染人数,并生成可供决策参考的处置方案,对生物危害应急救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广泛专家咨询、多种情况现场验证,以我院五十多年生物危害研究和突发事件处置的经验积累作为基础。针对当前国际公认的7种重要生物战剂的生物学特性,重点对其气溶胶的产生、扩散、衰减规律及对人体造成感染的特点,结合影响生物气溶胶存活的因素,评估、选用科学的气溶胶危害评估逻辑模型,并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研发生物危害医学救援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七个部分:事件录入与导航、危害计算分析、医疗资源查询、辅助方案生成、生物事件辅助定性、数据库维护六大类用户功能和支持用户功能的生物危害事件及应急资源数据库。该系统建立一个包含事件信息、评估结果、处置方案、病原体知识、医学资源信息的综合数据库,以及一个可视化的危害评估软件应用平台,在危害评估的基础上,借助建立的数据库链接,自动生成相应的医学应急处置建议案。该系统针对7种重要病原体通过气溶胶扩散、疫情发生和实验室意外事件叁种生物危害情况,在现场侦检确定病原体后,系统对生物危害的范围和程度进行科学计算、综合评估和可视化处理,通过计算机计算分析,自动生成相应的医学应急处置建议案,供应急处置决策者参考,该系统也适用于仅仅发现未知发病原因,但具有生物战剂特殊症状病人的情况,该情况下能够进行病情辅助推断,然后可进行一些流行病学方面的评估。目前,该系统初步实现炭疽、鼠疫、肉毒A、黄热、土拉、Q热和布鲁氏菌7种生物剂生物危害评估辅助决策。由于涉及试验场地和病原体本身的危害性,没有做验证性试验。2008年,该系统经我院参加抗震救灾和奥运安保一线人员现场试用,尽管没有生物危害事件的发生,试用人员对该系统给予了很好的评价。随着研究的深入,生物危害医学救援辅助决策系统可为将来的生物战、生物恐怖、生物事故等原因造成的生物危害,提供科学的医学应急处置建议案,亦将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
赵丽梅[5]2015年在《美国国家安全视野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研究(1992-2008)》文中指出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天花、黑死病、1918年纽约大流感都在人类的历史上刻下了阴森森的恐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除去这种自然爆发的形态以外,有些传染病的病毒如天花、霍乱也可以成为生物战剂,变成战争武器,即生物武器,其目的就是“蓄意疾病”,它对战后尤其是冷战后的美国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和公共安全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冷战的结束使新的因素不断被注入到国家安全问题中来,从而不断衍生出新的问题和矛盾,由传染病所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生物恐怖主义,对各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作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国家安全受非传统国家安全因素的影响最为深远。“9.11”及之后的炭疽杆菌事件,将美国国家安全的内涵由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军事安全扩展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公共安全、科技安全、食品安全等诸多领域,生物恐怖所导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发展轨迹。本文选取1992-2008年这一时期美国国家安全视野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研究作为研究题目,试图利用美国政府的公开文档、解密文档及相关的研究成果,探索从克林顿政府到乔治·W·布什政府这一时限内美国国家安全视野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的发展进程。从而揭示出由传染病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巨大影响;作为双方构建的结果,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又在何种程度、以何种方式影响了美国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政策的制定。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点面结合、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相结合以及比较的研究方法,拟达到四个研究目的:(1)通过对克林顿政府和乔治·W·布什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的阐述和分析,探求异同,揭示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2)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美国国家安全二者之间关系的考察,探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相互影响、相互构建过程;(3)通过考察美国政府内部各应急管理部门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同主张,揭示出美国各政治势力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和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制定的影响力;(4)通过对1992年至2008年美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研究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进一步探讨相关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彭凌[6]2013年在《新时期军队医院反恐应急医学救援相关对策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后,全球各类恐怖袭击活动更加猖獗,给人民生命财产、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造成重大伤害和破坏,所造成的社会心理学负面效应不容忽视[1-3]。为了适应反恐形势的需要,更有效地防范和应对各类恐怖袭击事件,军队医院应进一步提高反恐意
张慧[7]2006年在《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和救治工作需要社会众多部门在统一高效的指挥下,协同采取应对措施。在这些部门中,医院是提供医疗和心理服务的关键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医院的参与。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简称“应对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的成败。然而,医院应对能力不足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也不例外。SARS危机显示了中国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医院应对能力评价是医院应对能力建设的基础。然而,目前国内尚未见到对医院应对能力全面系统评估的研究报道。 目的 1.构建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2.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3.对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进行普查; 4.建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模型; 5.应用医院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评价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6.在现状普查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战略机会窗口分析法(SWOTAnalysis)分析北京市医院应对能力建设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障碍,提出加强北京市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的建议。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自由列举访谈和专家评分法构建医院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基础上,设计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
薄涛[8]2009年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理论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人类已由传统社会步入风险社会乃至高风险社会。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地域来说,突发事件越来也越成为一种“常态”。2001年美国的“9.11”和随之而来的白色炭疽粉末事件把国际社会带入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状态。2003年肆虐32个国家和地区的“SARS事件”,更是为全球突发公共危机应对进一步敲响了警钟,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加大力度完善其突发事件应对体系和能力建设。社会公平、社会善治和有效的应急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叁大基石。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为前提和保障。灾害不断,事故频发,不仅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影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且也会导致已取得的社会发展成果丧失殆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CDC)是构成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主要组织机构,其应急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效果的好坏。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虽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不能完全准确预测的,但是还是可以预防的,至少能够从程度上减轻或者从速度上减缓其影响和损失的,因此,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进行评价,检验各级CDC机构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所拥有的人力、组织、机构、技术和资源等应急要素的完备性、协调性以及最大程度减轻事件损失和影响的综合能力,是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的关键所在。SARS后经过叁年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各级CDC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并连续经受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考验。县级CDC往往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现场反应人”,直接面对救灾防病的主战场,其水平与能力如何,能否正确判断突发事件的性质与发展趋势进而采取及时和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对于能否成功地应对和预防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的立论包括以下叁个方面:第一,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实要求:一是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二是应急处置工作的现实证据要求;第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理论研究的缺乏:定义的不统一、事件分类分级尺度混乱、评价指标基础研究的缺乏、评价标准基础研究的缺乏、评价方法基础研究的缺乏;第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实务的挑战:目前,对应急能力评价研究的主体多为城市、政府的应急能力,或者某种灾害等应急能力的研究;而对CDC应急能力的研究也多集中于省地市,有限的县级CDC的应急能力研究侧重的维度、研究的深度不够,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不合实际。应急能力评价既不能够体现能力评价的导向和示范功能,也不能更好地促进县级CDC应急能力建设。开展县级CDC的应急能力评价研究,既是县级CDC应急能力建设的基础之基础,又是检验其应对突发事件时所拥有的人力、组织、机构、手段和资源等应急要素的完备性、协调性,以及找出应急管理中的优势和差距从而强化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工作。并且,这种自下向上的决策更加实事求是,能够结合实际,更加符合现代管理学的要求。研究目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状研究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应急、应急管理等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发生机理、分级分类和应对机制,以及应急能力构成要素和评价体系;通过现场调查和理论研究,充分借鉴国内外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成功经验和做法,探索建立县级CDC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为县级CDC应急能力建设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在对应急能力进行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对县级CDC应急能力进行缺陷诊断,识别出其应急管理工作中较为满意和需要改进之处,并提出规划和整改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按照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系统与局部相结合,内在与外在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采用理论方法与实证方法两大类手法,通过对县级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进行评价研究,提出进一步完善发展我国基层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的政策建议,以供决策者参考。本研究通过文献复习掌握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建设和能力评估的现况、所用的评估体系和指标的优缺点等,构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运用系统分析法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应急能力分析以及应急能力评价构成的核心要素分析。根据所获得的资料、经验和事实,进行逻辑思辨,运用演绎、归纳与类比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活动。运用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建立应急能力评价初评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和指标的筛选,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并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择青岛作为样本调查城市,利用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理论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机理与应对机制。明确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与分类标准,提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形成的“叁要素”、“四要素”机制,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因素概括为人、物、环境和管理4种基本的因素。并从发生、发展、演化叁个进程,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理体系分成叁个体系、八个类型。2.概念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包括时间维、知识维、逻辑维叁个维度层面。明确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防范阶段、处置阶段与预后恢复阶段叁阶段全过程的核心应急响应能力。并对应急能力评价指标集确立为技术要素指标集和管理要素指标集。3.确立了CDC应急能力构成要素及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并构建了CDC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STORM框架,包括5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并提出了CDC应急能力评价标准,四个等级状态以及应急能力规划措施和优先建设领域。4.利用建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对样本城市12个区市CDC的应急能力现状进行了评价,应急能力等级状态为“应急能力弱”;模拟分析结果显示,提升运行管理能力和预测预警能力的权重,可分别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能力的综合得分;提升运行管理指标权重的同时,平均降低其余一级指标的权重,可提升12个区市综合应急能力得分。结论和建议1.县级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应该突出县级CDC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主要内容的特殊性,并与突发事件的共性相结合。通过客体与主体、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所体现出来的共同特征,围绕县级CDC应急能力评价这个中心确定了反映县级CDC应急能力的五个层面的内容。2.县级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综合指数必须反映预测预警、技术实施、资源储备、运行管理和获得外援五个各自的权重对指标体系的影响,这是评价CDC应急能力大小的主要指标。3.在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县级CDC应急能力的提高是预测预警能力、技术实施能力、资源储备能力、运行管理能力和获得外援能力五个方面动态下相互协调的理想或完美状态及其实现过程。4.提高县级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过程中,五个维度的有机协调必须以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为前提条件。因此,无论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内涵还是从其评价实践看,都应该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其应急能力评价的载体。完善该指标体系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5.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县级政府和部门是处置一般突发事件的责任主体。从12个区市实证结果看,各地政府在确保经济投入的前提下,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运行管理能力和预测预警能力的建设和提升,以确保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能够及时、科学、有效地处置和应对。创新与不足本研究的创新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目标定位于有重要现实价值但缺乏理论关注的领域。现有研究多以建立区域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指标体系为主,本研究的研究目标定位于公共卫生机构的应急能力指标体系及其支持理论的探索。本研究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机理、特征入手、探讨其应对机制,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和应急响应能力这一对矛盾的规律,能促进我国加强应急管理理念,补充与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处置的相关理论体系。第二,研究对象定位于处于应急处置一线负有重要防御责任的县级CDC。县级CDC因为处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第一线,担负着大部分的防御处置任务,但目前对其研究所侧重的层面与研究的深度均不够。本研究通过对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立足县级CDC,通过重点分析其应急能力并构建其综合评价体系,对于我国实施应急战略,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估工作,加强CDC重大灾害事故应急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第叁,研究方法与指标筛选上注重综合与全面,可有效实现机构自身纵向评价与机构间横向评价。通过专家咨询与AHP层次分析法所构建的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利于对CDC自身应急综合能力进行清晰评价,而且能够为不同机构之间评价甚至第叁方评价提供一个可行的标准与操作工具。这对查找应急能力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和应对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的不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是一个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方法繁杂、支持理论多学科并存的复杂系统工程。在公共卫生具体实践中,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建设和应急能力评价都非常重视。本研究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建立了能力评价指标和模型的框架,但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和自身研究能力有限,肯定还存在很多细节上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第一,在研究样本上。本研究的样本为青岛市12个区市的CDC。虽然对全部样本都进行了调查,并且从研究目的上能够满足研究要求,但从研究样本上看,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二,在各级指标选取方面。由于缺乏对县级CDC进行应急能力评价的深入研究和经验,可能会漏掉一些评价指标,或出现选取不合适的情形。因此,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以使该指标体系更加完整且合理。第叁,在分级分类研究方面。本研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分类,从理论上构建了以传染病为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模型,由于时间和资金的原因,专家小组分级法的具体实现有一定困难,因而不能给出各个指标的权重,使得分级未能实现具体的量化操作。研究展望第一,完善县级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本课题的区域性实证研究为评价县级CDC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在全国或全省范围内样本的调查或者在一个区域连续多年数据的收集,将为更加科学、合理地全面评价县级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提供完善依据,这为课题的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第二,完善各级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研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分类,从理论上构建了以传染病为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模型,但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传染病进行分级实证研究,更没有对各种类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结果可作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深入研究的起点,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全面、科学分类分级的目标。
尉景辉, 柏立嘉, 陈志杰, 吴东[9]2011年在《核化生医学救治辅助决策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核化生突发事件发生时,单靠人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有效地处理错综复杂的各种信息、完成决策方案等问题,本文进行了核化生医学救治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一种设计方案;最后对系统的建设提出建议和对策。
陈昕[10]2016年在《中国应急药品供应现状分析和障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我国应急药品供应现状和供应方式,分析我国应急药品供应的障碍因素,为中国应急药品供应保障的有效政策机制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确定了我国的应急药品目录及其基本的供应模式;应用关键知情人调查方法,对我国目前应急药品的供应方式选择、供应障碍因素以及供应的激励机制开展半结构问卷调查;最后,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调查数据的信效度检验,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测量影响我国应急药品有效供应障碍因素指标的显着性以及其相互作用程度。结果:建立我国的应急药品目录,共包括20类229种药品,93.34%的应急药品在我国具有生产批号,其中,187种药品为国产,22种既有国产也有进口,5种药品只有进口获得。应急药品的类型以抗感染药品和外用药种类为最多。2014年,全国19个省市对应急药品目录中180种(78.60%)药品进行了医院集中招标采购活动。疫苗类药品通过省疾控中心集中采购发放,供应渠道相对单一。229种应急药品中有72种(31.44%)属于国家基本药物,175种(76.42%)属于国家城镇职工、居民医保目录收载药物。2014年243种应急药品的年总产量为10938466.86万(支/粒),人均79.97(支/粒)。平均每种应急药品,人均产量为0.5137(支/粒),人均所需费用为0.7809元。基于关键知情人调查的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目前应急药品的供应方式应以库存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为主,且供应储备的主要承担者应为政府,在应急状况下,企业的主要职责为在规定时限内将药品发送至指定地区和单位,同时定期及时更新库存、核销应急药品;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可发现,生产能力、研发保障、供应保障和救援能力对我国应急药品供应能力有着正向显着相关,且这四个影响因素之前也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大部分的应急药品在我国具有生产批号,且进入了省级医疗机构的集中招标采购目录,具有较高的可获得性;二类疫苗可及性较低。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的受益者相比农村居民而言,对应急药品具有更高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提高我国应急药品的生产能力、研发保障、供应保障和救援能力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应急药品的供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生物恐怖袭击现场医学处置能力及其评估的研究[D]. 孙丽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8
[2]. 生物恐怖袭击医学救援信息系统的建立[D]. 徐池.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4
[3]. 生物袭击医学处置技术支持系统的研究[D]. 崔玉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5
[4]. 生物危害应急救援辅助决策系统研究[D]. 姚树森.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9
[5]. 美国国家安全视野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研究(1992-2008)[D]. 赵丽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5
[6]. 新时期军队医院反恐应急医学救援相关对策探讨[J]. 彭凌. 人民军医. 2013
[7]. 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研究[D]. 张慧.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
[8].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理论与评价研究[D]. 薄涛. 山东大学. 2009
[9]. 核化生医学救治辅助决策系统设计[J]. 尉景辉, 柏立嘉, 陈志杰, 吴东. 军事医学. 2011
[10]. 中国应急药品供应现状分析和障碍因素研究[D]. 陈昕. 华中科技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