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磷素利用效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氮素,产量,氮肥,籼稻,冬小麦,效率,秸秆。
磷素利用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刘红江,郭智,孙国峰,顾克军,张岳芳[1](2019)在《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扬麦19为供试材料,设置免耕套播、旋耕撒播、旋耕条播、耕翻+旋耕条播等4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苏北平原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小麦播种施肥一体机条播小麦,同时机械深施基肥,能显着提高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的小麦产量,分别平均比旋耕撒播提高7.6%和10.8%。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均显着提高了小麦的生物产量,明显增加了小麦的经济系数,显着增加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麦田土壤速效氮含量,显着提高了小麦氮肥偏生产力。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虽然均显着增加了小麦氮素累积量,但小麦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籽粒生产效率均显着降低。说明在小麦生产中,使用小麦播种施肥一体机条播小麦,结合基肥机械深施,减少25%的小麦播种量和10%的氮肥施用量,虽然能增加土壤速效氮素含量,并提高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量,但还需通过合理栽培技术措施的应用,协调好氮素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之间的矛盾,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陶志强,常旭虹,王德梅,王艳杰,杨玉双[2](2019)在《强筋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对立体匀播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华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冬小麦产区。目前,该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小麦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其影响将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而加剧。研发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技术显得尤为迫切。目前关于协同提高小麦产量、品质、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的热点。作物的光合作用与水和氮素密切相关,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受水分影响。小麦立体匀播技术使种子均匀地分布在同一平面上,通过增加穗数,提高子粒产量。我们团队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立体匀播技术有利于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量。我们拟进一步研究立体匀播条件下强筋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化。以期为强筋小麦丰产优质高效协同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材料与方法】以强筋小麦藁优2018为试验材料,试验处理设置2个播种方式,立体匀播和常规条播;3个种植密度180×10~4、270×10~4、360×10~4株hm~(-2)。分析了不同处理的小麦耗水量、生物产量、氮素吸收和分配、籽粒产量。【结果与分析】结果表明,立体匀播与常规条播相比,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氮肥生产效率、茎蘖数、成穗率、叶面积指数、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产量均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均与开花前各器官积累氮素向花后籽粒的运转量呈显着(P<0.05)正相关。立体匀播条件下,360×10~4株hm~(-2)处理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均最高;常规条播条件下,270×10~4株hm~(-2)处理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均最高。【结论】立体匀播有助于农民在小麦生产中提高种植密度,培育健壮的植株,促进开花前各器官积累氮素向花后籽粒的运转,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刘汝亮,王芳,张爱平,李友宏,洪瑜[3](2019)在《控释氮肥全量基施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和淋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控释氮肥全量基施对宁夏水稻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淋洗损失的影响,为控释氮肥全量基施技术在宁夏引黄灌区应用提供技术依据。以"宁粳50号"水稻品种为研究对象,以不施氮肥(CK)为对照,参考农民常规施肥(FP)施氮量,设置了4个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处理:控释氮肥135 kg/hm~2(C-135)、控释氮肥180 kg/hm~2(C-180)、控释氮肥225 kghm~2(C-225)和控释氮肥270 kg/hm~2(C-270)。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水稻生育期不同深度淋溶水浓度和淋失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C-180处理和C-225处理在氮肥用量分别降低了25%和40%的条件下,水稻籽粒产量没有降低,原因在于提高了水稻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与FP比较,控释氮肥施氮量控制在270 kg/hm~2以下时,控释氮肥全量施用各处理氮肥利用率显着提高,C-135、C-180、C-225处理氮肥利用率分别比FP处理提高了10.22,11.10,12.75个百分点。控释氮肥各处理水稻生育期内田面水和不同土体深度淋溶水中的TN浓度均低于FP处理,且延迟了田面水中TN浓度峰值出现的时间,减少了因稻田排水和径流导致的氮素损失。FP处理全生育期氮素淋洗损失总量为24.57 kg/hm~2,控释氮肥各处理素淋洗损失总量在11.54~17.35 kg/hm~2,其中C-180,C-225处理总氮淋失量分别比常规施肥降低了46.17%和49.40%。综合考虑水稻产量和氮素损失因素,宁夏水稻控释氮肥全量基施适宜施氮量在180~225 kg/hm~2。(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董庆玲,娄焕昌,张慧,赵若林,郑宾[4](2019)在《普通和控释尿素配合深施提高冬小麦花期旗叶光合性能与氮素利用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在不同尿素类型与施用深度下,冬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性能和光系统Ⅱ(PSⅡ)性能及氮素利用的差异,以期为协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与籽粒产量,简化小麦生产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5—2016年与2016—2017年冬小麦生长季进行试验,以‘济麦22’为供试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尿素类型处理(T)为主区,施用深度处理(D)为裂区。尿素类型包括普通尿素处理(T1,基追比为4∶6)与普通和控释尿素配施处理(T2,普通尿素、硫包膜尿素、树脂包膜尿素以4∶3∶3混合一次性基施),施用深度为地下5 cm (D1)与10 cm (D2)。测定了开花后旗叶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及不同生育时期地上植株氮素积累量。【结果】2年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普通尿素处理,普通和控释尿素配施处理可显着提高冬小麦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对穗粒数影响不显着;施用深度对2016—2017年千粒重影响显着,对2年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影响不显着;普通和控释尿素配合深施处理(T2D2)产量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尿素类型和施用深度对气体交换参数影响显着,普通和控释尿素配合深施处理可显着提高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显着降低胞间CO2浓度(Ci),相对延长了高光合持续期。普通和控释尿素配合处理较普通尿素处理显着提高了旗叶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对光能的吸收(φPo)、转化(φEo)以及电子在电子传递链中转移的效率(ψo);显着改善了电子传递链供体侧(Wk)和受体侧(Vj)性能,有效提高了产量形成期光合性能的稳定性。同一尿素类型下,深施处理对光系统Ⅱ(PSⅡ)性能的改善大于浅施处理。相较于普通尿素处理,普通和控释尿素配施处理可显着提高冬小麦生育中后期植株氮素积累量;相较于浅施处理,深施处理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氮素积累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除对2016—2017年氮素生理利用率(NPE)影响不显着外,普通和控释尿素配合深施处理显着提高了2年冬小麦氮肥农学利用效率(NAE)、氮肥偏肥生产力(PEPN)、成熟期氮肥表观回收率(NRE)和2015—2016年氮素利用效率。【结论】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配合深施可显着提高冬小麦花期旗叶光合性能,促进氮素利用,增加产量,有利于冬小麦产量与氮肥利用之间的协同提高,省时增效效果明显,是本试验中最佳组合模式。(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张桂莲,赵瑞,刘逸童,姚博文,唐文帮[5](2019)在《施氮量对优质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优质稻桃优香占、隆晶优1号和五优308为材料,研究4个施氮水平0 kg/hm~2(CK)、105 kg/hm~2(N1)、150 kg/hm~2(N2)、195 kg/hm~2(N3)对生育期、成穗率、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N1和N2处理的生育期与对照的生育期一致,但N3处理导致生育期延长3~4 d;随着施氮量增加,水稻氮素积累总量增加,氮素的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下降;水稻单株的成穗率、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其中以N2处理的产量最高;适量施氮提高了稻米整精米率,降低了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提高了胶稠度,其中以N2处理的稻米品质最佳。综合本试验结果,桃优香占、隆晶优1号和五优308高产优质化栽培的适宜氮肥用量为150 kg/hm~2。(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苏卫,冯跃华,许桂玲,管正策,欧达[6](2019)在《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杂交籼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杂交籼稻内5优5399为材料,研究了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杂交籼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前中期秸秆离田处理的各器官的氮素积累显着高于秸秆还田处理,后期叶的氮素积累、氮素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每穗总粒数秸秆还田处理显着高于秸秆离田处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各个时期的器官的氮素积累均有增加的趋势,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生理利用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有降低趋势,氮素农学利用率、氮收获指数及产量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秸秆还田和施氮量150 kg/hm~2条件下,杂交籼稻产量最高,达9 758.02 kg/hm~2,较秸秆离田和不施氮组合增产18.9%,可为该地区水稻的增产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八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专辑》期刊2019-06-23)
张迪[7](2019)在《氮肥运筹对南疆滴灌春小麦产量生理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新疆南疆地区春小麦适宜的施氮量、施氮时期及比例,本论文以新春6号(大穗型)与宁2038(多穗型)为供试材料,通过土柱栽培试验,主要研究了在不同施氮量,不同施氮时期及比例下,春小麦生长、根系特征、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分配与运转的差异。本研究设置3个施氮水平分别为:N_1(103.5kg/hm~2)、N_2(207kg/hm~2)、N_3(310.5kg/hm~2),每个施氮水平下设置4个施氮时期分别为:R_1 100%基肥;R_2 60%基肥+40%拔节肥;R_3 40%基肥+40%拔节肥+20%孕穗肥;R_4 20%基肥+40%拔节肥+20%孕穗肥+20%灌浆肥;设置一个N_0(0kg/hm~2)不施肥处理,共计13个处理。其试验结果如下:(1)新春6号和宁2038的株高随施氮量、施氮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新春6号在N_3R_4处理下最大达79.27cm,宁2038在N_3R_3处理下最大达74.71cm,且新春6号追施3次氮肥效果最大,宁2038追施2次效果较大。孕穗期,单株叶面积均在N_3R_4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8.72cm~2、112.88cm~2,宁2038品种单株叶面积对氮素较敏感。在孕穗期和灌浆期追施氮肥可以延缓春小麦叶片的衰老。叶片SPAD值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施氮处理SPAD值在孕穗期最小,不施氮肥处理SPAD值在抽穗期最小,在灌浆期,各处理SPAD值在N_3R_4处理下均达到最大,分别为62.10和67.54。叶片SPAD值在N_3及R_4处理下最大,施氮时期后移可以延缓生育后期SPAD的衰减速率。春小麦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与SPAD值基本一致。在孕穗期追施氮肥可以提高生育后期的净光合速率,适当延长叶片的功能期。施氮时期后移可以提高小麦生育期后期的蒸腾速率,施氮量越高,小麦的蒸腾速率越大。(2)新春6号和宁2038在施氮量相同时,氮肥分次施入均可以提高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及比例,在孕穗期追施氮肥可以提高花后同化物的积累量。在施氮时期及比例相同的条件下,拔节期、扬花期、乳熟期的营养器官干物质的积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新春6号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的转运量在N_3R_3处理下最大,宁2038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的转运量以N_3R_4处理下最大,两品种小麦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的转运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以N_1R_1处理下最大,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均以N_3R_3处理最大,而新春6号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在N_3R_4处理下最大,宁2038在N_3R_3处理下最大。(3)新春6号和宁2038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在拔节期时以N_3R_1处理最高,扬花期时以N_3R_3处理最高,蜡熟期时则以N_3R_4处理最高。在施氮时期及比例相同的条件下,春小麦拔节期、扬花期和蜡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中氮、高氮处理下差异不大。在施氮量相同时,氮肥分次施入可以提高小麦氮素积累量,其对蜡熟期的影响最为显着。(4)在施氮量相同时,R_3处理的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最大;在施氮时期及比例相同的条件下,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以N_3处理最高,但与N_2处理差异不显着。在施氮量为310.5kg/hm~2、施氮时期及比例为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4︰4︰2和基肥:拔节肥:孕穗肥:灌浆肥为2︰4︰2︰2时,两品种小麦均可获得较高产量,新春6号达1.21~1.26g/plant(折合产量8511.78~8930.72kg/hm~2),宁2038达1.09~1.12g/plant(折合产量8190.62~8362.59kg/hm~2)。干物质的积累量是产量形成的基础。春小麦蜡熟期干物质的积累量与产量的关系呈一元二次曲线拟合关系,其拟合关系新春6号为:y=-0.00002x~2+0.9883x-3254.947,其中R~2=0.9922,宁2038为:y=-0.000024x~2+1.1338x-4702.601,其中R~2=0.9943。(5)新春6号和宁2038在施氮时期及比例相同的条件下,小麦根系平均直径、根系表面积及各土层根系干质量密度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根长密度则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施氮量相同时,适当推迟施氮时期,有利于提高小麦根系平均直径和根系表面积,以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各施氮处理下,按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4︰4︰2施入时,根系平均直径、根系表面积及20~60cm土层根干质量密度和根长密度均达到最大,两品种小麦在N_3R_1处理下,0~20cm的根干质量密度、根长密度均最大。(6)各施氮处理组合中,新春6号氮素利用效率、氮吸收效率、氮素农学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均在N_3R_1处理下最低,在N_1R_2处理下最高,而籽粒生产效率在N_2R_3处理最低达22.11kg/kg,在N_1R_1处理下最高达30.64kg/kg;宁2038氮素利用效率、氮吸收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均在N_3R_1处理下最低,氮素利用效率、氮吸收效率在N_1R_3处理下最高,氮肥偏生产力在N_1R_1处理下最高达52.84kg/kg,氮素农学利用率在N_1R_4处理下最低达3.64kg/kg,在N_3R_3处理下最高达12.75kg/kg,而籽粒生产效率在N_2R_3处理最低达19.01kg/kg,在N_1R_1处理下最高达29.46kg/kg。(本文来源于《塔里木大学》期刊2019-06-01)
张雨寒[8](2019)在《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春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在中国粮食生产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合理密植和科学施肥是玉米高产高效的重要措施。本研究通过对试验田块玉米生长过程中各项生长和生理指标的监测,探索实际生产中密度与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形成的作用,合理构建种植密度与施肥方式,为东北春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持。本研究采用郑单958、吉单66为试验品种,设置了4.5×10~4株/hm~2(M4.5)、6.0×10~4株/hm~2(M6.0)、7.5×10~4株/hm~2(M7.5)和9.0×10~4株/hm~2(M9.0)等4个种植密度,120kg-N/hm~2(N120)、180kg-N/hm~2(N180)、240kg-N/hm~2(N240)等3个施氮水平,并在7.5×10~4株/hm~2的情况下增设不施氮处理(N0),旨在研究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春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密度和施氮量能够显着影响干物质的积累分配和转运。不同处理下的干物质积累量在吐丝期后差异逐渐加大,密度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正相关关系。在同一密度下,随着施氮量的不断增加,干物质积累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N180处理下表现最好。生理成熟期前,干物质分配比例受密度、施氮量和氮密互作的影响不显着;在生理成熟期,ZD958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同时受到种植密度、施氮量和氮密互作的影响,JD66则受施氮量和氮密互作的影响。ZD958的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产量贡献率低于JD66,ZD958仅在M9.0、N240处理下的贡献率超过20%,而JD66在N0、N240以及N120处理下均出现了贡献率超过20%的情况。(2)密度和施氮量显着影响单株和群体氮含量积累,单株氮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群体氮含量则相反。密度、施氮量和氮密互作显着影响氮肥的农学利用效率。密度和施氮量显着影响ZD958的氮肥偏生产力;密度、施氮量以及氮密互作显着影响JD66的氮肥偏生产力。在同一密度下,随着施氮量的不断增加,氮肥偏生产力逐渐下降。密度、施氮量和氮密互作对氮素收获指数的影响均不显着。密度和氮密互作对氮素转运效率影响显着,同时,密度对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有显着性影响,但施氮量对其影响不显着。(3)产量受密度、施肥量和氮密互作的影响,两个品种随着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均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同一施氮量下,高密度(M9.0)处理下的产量较其他密度处理下的产量低,相同密度处理下,无氮(N0)处理的产量较其他施氮量处理下降幅度超过20%。ZD958的产量在M6.0、N180处理下达到最大值,JD66的产量在M7.5、N240处理下达到最大。同时,高密度(M9.0)和无氮(N0)处理下穗部发育不良,穗长较短、穗粗较小,秃尖长较长。密度在6.0×10~4-7.5×10~4株/hm~2、施氮量在120-180kg/hm~2范围内产量及产量构成表现较好,可见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并适量减施氮肥能够保证玉米穗部的良好生长发育。(4)密度和施氮量显着影响春玉米的茎粗、穗位系数、叶面积指数和光能利用率,株高受施氮量影响显着。同一密度下,植株的株高在N180处理下最高,在N0处理下最低;同一施氮量下,密度之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植株的茎粗在低密度(M4.5)处理下显着高于高密度处理(M9.0),不施氮(N0)或施氮量过高(N240)会使茎粗降低。穗位系数与密度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穗位系数呈现增高-降低-增高的趋势。叶面积指数与密度呈正相关关系,在同一密度下,不同施氮量之间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在高密度(M9.0)和低施氮量(N0)处理下,吐丝期后叶面积指数下降速度更快,叶片衰老速度加剧。(5)不同品种之间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存在着差异,ZD958的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JD66。同一品种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处理下,春玉米的净光合速率没有显着性差异。密度和施氮量显着影响春玉米的光能利用效率。同一施氮量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光能利用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ZD958和JD66的光能利用效率均在M7.5处理下达到了最大值。同一密度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光能利用效率基本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两个品种均在N0处理下的光能利用率最低,施氮能够显着提高春玉米的光能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苏卫,冯跃华,许桂玲,管正策,欧达[9](2019)在《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杂交籼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杂交籼稻内5优5399为材料,研究了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杂交籼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前中期秸秆离田处理的各器官的氮素积累显着高于秸秆还田处理,后期叶的氮素积累、氮素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每穗总粒数秸秆还田处理显着高于秸秆离田处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各个时期的器官的氮素积累均有增加的趋势,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生理利用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有降低趋势,氮素农学利用率、氮收获指数及产量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秸秆还田和施氮量150 kg/hm~2条件下,杂交籼稻产量最高,达9 758.02 kg/hm~2,较秸秆离田和不施氮组合增产18.9%,可为该地区水稻的增产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19年03期)
陈晓影,刘鹏,程乙,董树亭,张吉旺[10](2019)在《土壤深松下磷肥施用深度对夏玉米根系分布及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大田试验与土柱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设置距离地表-5 cm (P5)、-10 cm (P10)、-15 cm (P15)和-20 cm(P20)施用磷肥处理,以不施磷肥为对照(CK),研究磷肥施用深度对夏玉米根系分布、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及磷肥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施用深度显着影响夏玉米根系干重及根长,表现为P15>P10>P20>P5>CK。与常规磷肥施用深度(P5)处理相比,P15处理玉米籽粒产量两年平均提高23.1%,根干重及总根长两年平均提高13.1%、22.9%; P15、P20处理均增加了-20 cm以下土层的根干重比例及根长比例,土柱试验分别达到35.4%和36.4%、58.7%和59.3%,大田试验根干重两年均达到19.0%,根长比重分别达到39.8%和39.9%。根系分布的优化促进了植株磷素积累与转运, P10、P15、P20处理较P5处理磷积累量2年平均提高10.6%、25.2%和14.7%,磷转运量平均提高46.9%、76.6%和57.6%,籽粒产量相应增加12.9%、23.1%和10.6%。P15比P5处理的磷肥偏生产力、农学利用效率和表观利用效率两年平均值分别提高19.1 kg kg~(–1)、19.1 kg kg~(–1)和25.2%。磷肥深施能够增加深层土壤根系的分布比例,提高植株对磷肥的吸收、利用效率,显着提高夏玉米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磷肥集中施用在-15 cm处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磷素利用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华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冬小麦产区。目前,该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小麦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其影响将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而加剧。研发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技术显得尤为迫切。目前关于协同提高小麦产量、品质、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的热点。作物的光合作用与水和氮素密切相关,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受水分影响。小麦立体匀播技术使种子均匀地分布在同一平面上,通过增加穗数,提高子粒产量。我们团队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立体匀播技术有利于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量。我们拟进一步研究立体匀播条件下强筋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化。以期为强筋小麦丰产优质高效协同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材料与方法】以强筋小麦藁优2018为试验材料,试验处理设置2个播种方式,立体匀播和常规条播;3个种植密度180×10~4、270×10~4、360×10~4株hm~(-2)。分析了不同处理的小麦耗水量、生物产量、氮素吸收和分配、籽粒产量。【结果与分析】结果表明,立体匀播与常规条播相比,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氮肥生产效率、茎蘖数、成穗率、叶面积指数、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产量均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均与开花前各器官积累氮素向花后籽粒的运转量呈显着(P<0.05)正相关。立体匀播条件下,360×10~4株hm~(-2)处理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均最高;常规条播条件下,270×10~4株hm~(-2)处理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均最高。【结论】立体匀播有助于农民在小麦生产中提高种植密度,培育健壮的植株,促进开花前各器官积累氮素向花后籽粒的运转,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磷素利用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1].刘红江,郭智,孙国峰,顾克军,张岳芳.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9
[2].陶志强,常旭虹,王德梅,王艳杰,杨玉双.强筋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对立体匀播的响应[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刘汝亮,王芳,张爱平,李友宏,洪瑜.控释氮肥全量基施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和淋失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4].董庆玲,娄焕昌,张慧,赵若林,郑宾.普通和控释尿素配合深施提高冬小麦花期旗叶光合性能与氮素利用效率[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5].张桂莲,赵瑞,刘逸童,姚博文,唐文帮.施氮量对优质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苏卫,冯跃华,许桂玲,管正策,欧达.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杂交籼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C].全国第十八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专辑.2019
[7].张迪.氮肥运筹对南疆滴灌春小麦产量生理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D].塔里木大学.2019
[8].张雨寒.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春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9
[9].苏卫,冯跃华,许桂玲,管正策,欧达.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杂交籼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9
[10].陈晓影,刘鹏,程乙,董树亭,张吉旺.土壤深松下磷肥施用深度对夏玉米根系分布及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