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荔枝蒂蛀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蛀虫,荔枝,计量学,综合防治,种群,高效,相关性。
荔枝蒂蛀虫论文文献综述
郭义,冯新霞,李敦松[1](2019)在《荔枝蒂蛀虫成虫栖息习性的初步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y)是鳞翅目细蛾科的一种钻蛀性害虫,对我国荔枝和龙眼的生产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目前,该虫主要依赖化学农药防治,但是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了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所以急需研发新型防治方法。在采集荔枝蒂蛀虫进行科学研究时,发现其成虫栖息行为有一定的规律。为此,笔者对荔枝蒂蛀虫成虫的栖息习性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2018年6月和2019年5月分别在农业部广州荔枝种质资源圃和广东茂名电白荔枝园进行了调查。两地共调查有荔枝蒂蛀虫栖息的荔枝侧枝73段,侧枝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在0°~43°,其中小于30°的侧枝占88.89%。73段侧枝上共发现成虫221只,倾斜角度在30°~43°的侧枝上仅有16只(7.24%),30°以下的侧枝上有205只(92.76%),20°及以下的侧枝上有187只(84.61%),15°及以下的侧枝上有167只(75.57%)。单位长度侧枝上成虫的密度随倾斜角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平均为6.14只/m (0°)、5.42只/m(2°~10°)、4.92只/m (11°~15°)、3.08只/m (16°~20°)、2.31只/m (20°~43°)。调查的73段有虫侧枝的直径范围在1.5~1cm侧枝段的中间部位离地高度在60~235cm,均有不同数量的成虫栖息,无明显的规律性。调查中还发现,荔枝蒂蛀虫成虫在果园中喜好栖息在通风、避光、光滑、表面无水的侧枝背面,即使侧枝的倾斜角度较小,但背面生长有苔藓或有雨水时,鲜有成虫栖息。栖息的成虫受惊扰时,会在原栖息点附近短暂飞翔,然后重新栖息在原侧枝或附近侧枝背面。综上,荔枝蒂蛀虫成虫栖息时偏好有一定倾斜角度范围的光滑无水的侧枝背面,且成虫的密度随倾斜角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据此可以为研发新型防虫装置和防虫方法提供数据支撑,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2](2019)在《荔枝蒂蛀虫预测预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随着荔枝生产的发展,以及受病虫害、气候、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荔枝蒂蛀虫的为害明显加重。推广应用荔枝蒂蛀虫预测预报技术可大大提高预报准确率和防控效果,较好地遏制荔枝蒂蛀虫的发生和危害。请看视频学习了解。(本文来源于《农村新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赵亚,郭利军,胡福初,冯学杰,罗志文[3](2019)在《荔枝蒂蛀虫的田间药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筛选出对蒂蛀虫防效最佳的药剂及药剂组合。[方法]通过单一和复配施药,观察不同药剂对荔枝蒂蛀虫的田间防控效果。[结果]单施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 133 mg/L(制剂用量)对荔枝蒂蛀虫的防效最好,达92.68%;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和25%灭幼脲SC复配施药224.5 mg/L(制剂用量)对荔枝蒂蛀虫的防效最好,达90.09%。[结论]在蒂蛀虫卵孵期,推荐25%灭幼脲SC和3.4%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SC复配施药;在虫害高峰期,推荐连续使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和25%灭幼脲SC复配施药。(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9年04期)
梁赵秀,黄校华,李冬霞,黄巧玲,邓钦阳[4](2018)在《钦北区荔枝蒂蛀虫发生特点及其综合防治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钦北区10年的田间调查统计数据,总结了荔枝蒂蛀虫的发生为害特点,提出了包括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防治技术在内的综合防治策略。(本文来源于《广西植保》期刊2018年04期)
郭义,张宝鑫,赵灿,宋子伟,葛振泰[5](2018)在《荔枝蒂蛀虫对不同颜色灯光反应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属鳞翅目细蛾科,幼虫钻蛀性为害,对荔枝、龙眼造成严重为害。对荔枝蒂蛀虫生物学习性的研究报道表明,其成虫白天躲避在阴暗的枝干下面,羽化、交配、产卵行为主要发生在夜间。光照时长可影响荔枝蒂蛀虫发育历期和羽化率,相关的研究推测荔枝蒂蛀虫无趋光性,具有惰光性。为深入研究荔枝蒂蛀虫对不同颜色灯光的趋性反应,本研究利用LED光源和行为选择试验装置,采用对比实验法,测试了荔枝蒂蛀虫成虫对红、黄、绿、蓝、紫和白光的趋性反应(n=60),分析了荔枝蒂蛀虫成虫对不同颜色灯光的选择偏好性。以黑暗为对照时,对6种颜色灯光的选择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紫>蓝>白>红>黑>绿>黄,其中对紫光和蓝光的选择性达到极显着水平(Z=6.97,P<0.0001;Z=4.39,P<0.0001),对白光的选择性达到显着水平(Z=2.07,P=0.0389);以白色灯光为对照时,对其他5种颜色灯光的选择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蓝>紫>白>绿>黑>黄>红,其中对黄光和红光的选择性均显着小于白光(Z=2.32,P=0.0201;Z=2.58,P=0.0098)。进一步采用对比试验发现对蓝光和紫光之间的选择偏好未达到显着性差异(Z=1.29,P=0.1967);对蓝光的选择偏好性显着的高于红光(Z=4.65,P<0.0001)。综上,荔枝蒂蛀虫成虫对不同颜色灯光的趋性反应不同,以白色灯光或黑暗为对照时,对蓝光和紫光都表现出趋向性,对绿光和黄光都表现出避向性。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对短波长的光具有一定的趋向性,在夜晚可作为果园内灯光诱虫的备选,但是对荔枝蒂蛀虫具有较强引诱作用的波长范围和光强大小尚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4)
全林发,陈炳旭,姚琼,李文景,董易之[6](2018)在《基于文献计量学和Citespace的荔枝蒂蛀虫研究态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客观呈现国内外荔枝蒂蛀虫的研究现状,分析总结其研究的重点与薄弱所在,为荔枝蒂蛀虫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WOS)平台,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荔枝蒂蛀虫文献数量、年代分布、国家、着者信息、出版刊物及研究内容等信息,并采用CiteSpace V可视化软件进行作者聚簇、关键词共现和研究热点分析。【结果】《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出科技文献115篇,研究机构58个,发文作者78位,来源期刊55种;WOS(SCI-expanded和CABI)数据库共检索出中国、马来西亚、印度、越南、菲律宾和德国6个国家12个研究机构的26名作者在24种刊物上发表的39篇文献。研究内容涵盖荔枝蒂蛀虫生物学、预测预报、防治技术、生理生化等方面;研究热点有荔枝蒂蛀虫的种群生命表、预测预报、防治技术、寄主植物和产卵选择性、性信息素、组织超微结构以及天敌防治。【结论】中国在荔枝蒂蛀虫研究领域占据了绝对优势,研究机构聚集在华南荔枝、龙眼主产区,研究者众多,研究内容广泛但不够深入;高产活跃作者群基本形成了高校以梁广文和江世宏为主导、科研院所由陈炳旭领衔的两大研究群体。但欠缺长期稳定深入研究的科研团队,高产活跃作者群不够聚集,核心作者数量及所发论文质量不是很高;高产机构少;国内和国际上研究成果极不均衡。(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李文景,董易之,姚琼,陈炳旭[7](2018)在《荔枝蒂蛀虫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是中国岭南地区、东南亚、印度和尼泊尔一带广泛分布的重要果树害虫。该虫以幼虫钻蛀取食荔枝和龙眼的果实、嫩梢、花穗,隐蔽性强,防治困难,加上防治措施不当,化学农药的滥用,使得该虫迅速成为这两种优质名果的最主要害虫。本文整理近30年荔枝蒂蛀虫的研究报道,从分类学,生物学特性,触角感器及嗅觉机制,人工饲养技术,以及预测预报和防治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荔枝蒂蛀虫的研究进展,提出在荔枝蒂蛀虫的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争议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徐海明,董易之,陈炳旭[8](2018)在《荔枝蒂蛀虫的发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荔枝蒂蛀虫成虫为研究对象,每月中旬对荔枝蒂蛀虫的发生量进行调查,在掌握荔枝蒂蛀虫的发生规律的基础上,以温度、湿度、降水量、光照等气象资料作为预测因子,探究荔枝蒂蛀虫的种群动态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成虫种群变化趋势呈现单峰模式,成虫种群变化与温度、降水和光照时间呈显着相关性,气温对于荔枝蒂蛀虫成虫种群动态变化的解释力最强,而相对湿度对荔枝蒂蛀虫成虫种群动态变化的解释力最弱。(本文来源于《中国南方果树》期刊2018年03期)
李鹏燕,刘艳萍,王思威,孙海滨,柏建山[9](2018)在《荔枝蒂蛀虫信息素结合蛋白基因序列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获得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3个信息素结合蛋白(PBP)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分析序列和表达特征,为更好地利用性信息素防治该虫提供必要的基础。【方法】提取荔枝蒂蛀虫触角总RNA,利用转录组测序结果和RACE-PCR技术获得3个PBP基因的全长序列;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用I-TASSER在线软件建立蛋白叁维模型,用TM-align软件进行同源建模,用COACH软件推测蛋白的结合位点;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这3个基因在不同龄期(幼虫和蛹)和3日龄雌雄成虫不同组织[触角、头(去除触角)、胸、腹、足和翅]中的表达谱。【结果】从荔枝蒂蛀虫触角中克隆了3个PBP基因的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Csin PBP1,Csin PBP2和Csin PBP3(Gen Bank登录号:MF093145,MF093146和MF093147)。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3个基因的编码蛋白具有昆虫气味结合蛋白的典型特征,并且Csin PBP1与紫色卷蛾Yponomeuta cagnagellus PBP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72%,Csin PBP2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PBP1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55%,Csin PBP3与水稻大螟Sesamia inferens PBP3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39%。软件模拟分析表明,Csin PBP1,Csin PBP2和Csin PBP3蛋白的叁维结构分别与家蚕Bombyx mori普通气味结合蛋白2(GOBP2)(PDB:2wc6A)、脐橙螟Amyetois transitetella PBP1(PDB:4inx A)和家蚕PBP(PDB:2p70A)相似度最高,分别预测得到10,7和8个结合位点。表达谱分析显示,3个基因均只在成虫触角中表达,在幼虫期和蛹期不表达,在成虫头(去除触角)、胸、腹、足和翅中也不表达,且在雄虫触角中的表达量分别是雌虫中表达量的1.94,28.19和32.94倍。【结论】获得荔枝蒂蛀虫3个PBP基因的全长序列,序列和表达分析结果提示这3个基因与雄虫感受性信息素有关。(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郑木川,孙秀荣,林煜,蔡宏丰[10](2018)在《荔枝蒂蛀虫精准绿色高效综合防控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荔枝蒂蛀虫是荔枝的主要害虫,严重影响荔枝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实践总结,本文提出的以"长效治理"和"应急防控"相结合的防控策略,对精准绿色防控荔枝蒂蛀虫有显着效果,可供广大荔枝种植户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热带农业》期刊2018年02期)
荔枝蒂蛀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几年,随着荔枝生产的发展,以及受病虫害、气候、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荔枝蒂蛀虫的为害明显加重。推广应用荔枝蒂蛀虫预测预报技术可大大提高预报准确率和防控效果,较好地遏制荔枝蒂蛀虫的发生和危害。请看视频学习了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荔枝蒂蛀虫论文参考文献
[1].郭义,冯新霞,李敦松.荔枝蒂蛀虫成虫栖息习性的初步调查研究[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荔枝蒂蛀虫预测预报技术[J].农村新技术.2019
[3].赵亚,郭利军,胡福初,冯学杰,罗志文.荔枝蒂蛀虫的田间药效试验[J].农药.2019
[4].梁赵秀,黄校华,李冬霞,黄巧玲,邓钦阳.钦北区荔枝蒂蛀虫发生特点及其综合防治策略[J].广西植保.2018
[5].郭义,张宝鑫,赵灿,宋子伟,葛振泰.荔枝蒂蛀虫对不同颜色灯光反应的初步研究[C].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6].全林发,陈炳旭,姚琼,李文景,董易之.基于文献计量学和Citespace的荔枝蒂蛀虫研究态势分析[J].果树学报.2018
[7].李文景,董易之,姚琼,陈炳旭.荔枝蒂蛀虫研究进展[J].昆虫学报.2018
[8].徐海明,董易之,陈炳旭.荔枝蒂蛀虫的发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初探[J].中国南方果树.2018
[9].李鹏燕,刘艳萍,王思威,孙海滨,柏建山.荔枝蒂蛀虫信息素结合蛋白基因序列及表达分析[J].昆虫学报.2018
[10].郑木川,孙秀荣,林煜,蔡宏丰.荔枝蒂蛀虫精准绿色高效综合防控技术[J].中国热带农业.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