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宣化辽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河北宣化辽墓,乐舞壁画,壁画内容,功能特征
宣化辽墓论文文献综述
何红运[1](2019)在《河北宣化辽墓乐舞壁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据考古资料统计,目前在河北省境内共发掘了近百座辽代墓葬,其中绘有壁画的墓葬大约占总数的叁分之一,这些绘有壁画的墓葬主要集中出土在现在的张家口市宣化区。1975年在距离宣化古城西北方向约四公里处的一个叫下八里的村里,发现了一处大型的“辽代壁画墓葬群”,已探明的墓葬存量共有二十九座,目前已经保护性地发掘了其中的十七座墓葬,此外还有几座零散的壁画墓位于这个墓葬群周边。在这些辽代壁画墓中共绘有墓葬壁画二百余幅,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狩猎、乐舞、出行、宴饮、人物、鞍马、礼佛等多种题材,其中乐舞壁画共有十一幅,内容包括舞乐、鼓乐、器乐独奏等多种表演类型,这些绘于辽代墓葬中的乐舞壁画为后人研究辽代的音乐文化发展状况,以及蕃汉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情况提供了很好的图像史料。本篇论文共分为四章,以河北宣化出土的所有辽代墓葬乐舞壁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乐舞壁画中乐人所用乐器、乐队编制、性别与形象及壁画的布局和功能等方面问题进行详细探究,了解这一时期生活在辽国地方上的汉族品官富商与契丹贵族的用乐情形以及蕃汉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交融情况。第一章,先介绍目前已出土的辽代壁画墓葬的发掘与分布情况,重点说明辽国京都附近一些代表性壁画墓葬中乐舞壁画的内容与表现形式。然后对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出土的所有辽代壁画墓葬信息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墓主身份、墓葬结构、乐舞壁画等内容。最后对辽时这一地区的地理人文情况进行概述,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历史背景。第二章,重点探究墓葬乐舞壁画中乐人们所持乐器的种类与形制,乐队的形态与编制情况,了解辽宋时期生活在这一地区人们的音响审美特征及乐器和乐队的发展状况等方面内容。第叁章,主要是对墓葬乐舞壁画中部分乐人的性别与形象问题的探究,对前人研究中提出的乐人存在“女扮男装”的观点进行辨析,提出“女着男装”的新观点,并进一步分析这一新观点的合理性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第四章,结合宣化地区辽代壁画墓葬的结构特征和辽宋时期的丧葬风俗习惯,对墓葬中乐舞壁画的铺排布局情况和所体现的文化功能进行探究,分析出行乐舞图与宴饮乐舞图在特定形式下所体现的礼仪和娱乐特征,并进一步探究蕃汉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交融情况。(本文来源于《西安音乐学院》期刊2019-05-31)
陈捷,张昕[2](2018)在《宣化辽墓与阁院寺:密教仪轨影响下的符号体系和神圣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宣化下八里墓群和涞源阁院寺作为辽末燕云地区营建活动中的典型案例,在符号体系构建、空间意义表达等方面独具特色。本文通过典型现象的分析,诸如陀罗尼棺的净化仪轨、墓室天顶图像与镜坛、小木作中的合坛护摩仪轨、影覆概念的物化表达等,探讨了设计者以"观想"与"影覆"概念为核心,以容器属性为基础的空间意义构建过程。此过程将一系列与准提仪轨相关的符号连缀起来,在差异显着的建筑中塑造出具有同构性的神圣空间,凸显了流行密教仪轨对社会文化和营建活动的显着影响,及其与既有信仰、习俗的博弈与融合。(本文来源于《美术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李冬云[3](2017)在《展现辽文化艺术的“横断面”》一文中研究指出阅读提示下八里,张家口市宣化区下辖的一个小村庄,却在辽代考古史上声名显赫。自1971年起,在村子北不足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考古工作者陆续发掘出17座辽代晚期至金代中期的古墓,累计出土约360平方米墓室壁画和数百件文物。这样的壁画规模,(本文来源于《河北日报》期刊2017-03-23)
武婷,王赫德[4](2017)在《从宣化辽墓《备茶图》观契丹人饮茶之风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辽代的墓葬壁画《备茶图》为切入点,回顾契丹人烹茶、饮茶之过程,了解其饮茶风俗之演变,探究其茶贸之往来,力求将契丹人的茶文化鲜活生动地展现出来。(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7年07期)
刘喜玲[5](2015)在《解读宣化辽墓的礼仪性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宣化辽墓群位于河北宣化下八里村,是辽代汉人墓葬晚期的典型代表,墓葬中精美的壁画与仿木式建筑共同构成了专属于墓主人的礼仪性空间,文章主要围绕墓葬的形制与结构、墓室壁画中的主要图像来解读宣化辽墓的礼仪性空间。(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5年20期)
何圳泳[6](2015)在《地理文化视野下宣化辽墓中的茶禅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茶道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历史渊源悠长,而茶禅文化更是作为中国的茶道文化和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辽代统治下的河北地区在宋代中原地区传统饮茶方式和佛教文化影响下呈现出特殊葬俗形制,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地理文化现象。本文针对河北宣化辽墓出土的壁画及墓主人的墓葬形式以及墓主人生前的佛教崇拜等方面,在地理文化背景下诠释宣化辽墓中的茶道文化、佛教文化及其茶与禅的融合,并阐述当前茶禅文化的反思。(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5年02期)
陈朝云,刘亚玲[7](2015)在《宋辽文化交流的考古学观察——以宣化辽墓的考古发现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古发现揭示,聚族而葬且形制多样的宣化辽代家族墓地体现了中原汉民族传统的葬俗及北宋时期中原地区常见的墓葬构筑形式。宣化辽墓的墓葬结构及墓葬形式演变规律与北宋时期中原地区墓葬极度相似,均为仿木结构的砖室墓,墓室平面经历了从方形、圆形向多角形的转变。宣化辽墓丰富的壁画装饰从不同方面印证了汉与契丹文化的交流与混融,散乐图的内容是中原王朝宫廷雅乐的具体再现,车马出行图是汉与契丹文化交融的实例,备茶图则是汉民族生活习俗的生动再现。壁画中契丹人与汉人协同劳作与和睦相处的画面,反映了汉与契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宣化辽墓随葬品丰富,很明显采用了厚葬的形式,这与中原地区宋墓采用薄葬差异明显,但墓葬中出现了产自中原地区的瓷器,反映了宋辽两地经贸往来的历史事实。墓志铭记载宣化辽墓主人张氏家族与契丹皇族耶律氏通婚,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契丹人对汉文化的高度认同。(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刘显波[8](2014)在《从河北宣化辽墓文物看宋辽家具的发展状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北宣化辽墓在上世纪末曾出土了大量家具实物与图像文献,作为珍贵的中国家具发展史料,其中显示的种种信息表明,宋代是中国家具的转型时期,这时发展出的多种家具造型与结构方式,为中国家具在明代的成熟奠定了基石。(本文来源于《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张楚翘[9](2014)在《辽代汉人墓葬兼容并包的艺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北方辽阔恢弘的土地上,一个意为“镔铁”的马背民族——契丹,冲破了中原王朝以正统自居的视野,建立了中原历史上第一个草原帝国。契丹民族是过着逐草而居的游牧渔猎生活。在公元916年,耶鲁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到了他的儿子耶律德光也就是辽太宗时,改国号为辽,在广袤的大地上活跃了两百多年,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在公元1125年,被女真人所建立的金国所灭。契丹族是中国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辽代历史,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起着关键作用。但是从现有文献来看,关于辽代的记载很少,这就增加了研究辽代社会、生活、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研究难度。近几十年来,随着辽代墓葬的不断发掘,出土了大量的辽代文物、壁画等。甚至还有辽代卷轴画,这都为研究辽代,提供了必要条件。1975年在河北宣化下巴里村发现了张氏、韩氏的家族墓群,当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辽墓壁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散乐图、出行图、启门图、天文图、备经图、备宴图、花鸟屏风图、对弈图等,全面反映了辽国的经济、文化、艺术、民俗、宗教等各个领域的文化历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力图通过契丹统治下的汉人墓和契丹人墓比较,辽代汉人墓和五代北宋墓的比较,更加全面分析河北宣化辽墓的内容及艺术特色,使我们清晰看到宣化辽墓的文化成因和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对宣化辽墓内容和形式的分析,可以解析壁画背后的精神内涵,也了解了当时契丹画家的绘画水平和艺术造诣,这都为研究辽代艺术文化方面提供了基础研究。最后,注重分析宣化辽墓中的壁画所体现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辽朝统治间,辽文化与契丹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们在辽代墓室中看到了契丹美术与汉人美术的水乳交融,这是二百多年相互吸纳和推动的结构,正是多元化文化的发展,才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艺术的大融合。(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4-05-13)
梅鹏云[10](2013)在《宣化辽墓乐舞图像表演内容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宣化辽代壁画墓的乐舞图像自出土以来,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发掘的九座壁画墓中,七座有乐舞题材,即M1、M5、M6、M7、M9、M10各一幅,M4二幅,这些乐舞图像是研究辽代乐舞文化的极好素材,学界也给予了多角度的研究。而关于这些乐舞图像的性质,学界比较公认的看法为辽(本文来源于《文物世界》期刊2013年06期)
宣化辽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宣化下八里墓群和涞源阁院寺作为辽末燕云地区营建活动中的典型案例,在符号体系构建、空间意义表达等方面独具特色。本文通过典型现象的分析,诸如陀罗尼棺的净化仪轨、墓室天顶图像与镜坛、小木作中的合坛护摩仪轨、影覆概念的物化表达等,探讨了设计者以"观想"与"影覆"概念为核心,以容器属性为基础的空间意义构建过程。此过程将一系列与准提仪轨相关的符号连缀起来,在差异显着的建筑中塑造出具有同构性的神圣空间,凸显了流行密教仪轨对社会文化和营建活动的显着影响,及其与既有信仰、习俗的博弈与融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宣化辽墓论文参考文献
[1].何红运.河北宣化辽墓乐舞壁画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9
[2].陈捷,张昕.宣化辽墓与阁院寺:密教仪轨影响下的符号体系和神圣空间[J].美术研究.2018
[3].李冬云.展现辽文化艺术的“横断面”[N].河北日报.2017
[4].武婷,王赫德.从宣化辽墓《备茶图》观契丹人饮茶之风尚[J].长江丛刊.2017
[5].刘喜玲.解读宣化辽墓的礼仪性空间[J].青年文学家.2015
[6].何圳泳.地理文化视野下宣化辽墓中的茶禅文化[J].农业考古.2015
[7].陈朝云,刘亚玲.宋辽文化交流的考古学观察——以宣化辽墓的考古发现为视角[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8].刘显波.从河北宣化辽墓文物看宋辽家具的发展状况[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
[9].张楚翘.辽代汉人墓葬兼容并包的艺术特征[D].沈阳师范大学.2014
[10].梅鹏云.宣化辽墓乐舞图像表演内容之探讨[J].文物世界.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