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中元古代下马岭组层状菱铁矿与铁白云石结核:成因机制与古环境意义

华北中元古代下马岭组层状菱铁矿与铁白云石结核:成因机制与古环境意义

论文摘要

前寒武大规模铁建造主要分布在2.51.8 Ga和0.8 Ga两个时期,在1.80.8 Ga期间缺失。但最近有研究认为,在华北中元古代下马岭组沉积期(约1.41.35 Ga)发育有大规模的富铁沉积,其规模可与2.51.8 Ga期间的典型铁建造相比较。有关这些富铁沉积的形成过程、铁来源、及其古环境意义目前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为此,本文对河北怀来赵家山、下花园棘针屯以及北京西山的下马岭组开展了沉积学、岩石学、矿物学、主微量元素丰度、C-O同位素以及Fe同位素的综合研究。沉积相分析和矿物学研究表明,下马岭组富铁沉积主要集中在该组下部一段和二段。一段铁的主要赋存形式为产出于黑色页岩中的菱铁矿结核,二段铁主要赋存为菱铁矿和铁白云石结核,分别产于底部的鲕绿泥石泥质粉砂岩和中部红绿色交互粉砂质页岩中。菱铁矿中具有海绿石和赤铁矿包体,铁白云石结核通常被页岩纹层围绕,展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压实特征,这些表明层状菱铁矿与铁白云石结核形成于早期成岩阶段。菱铁矿与铁白云石显著亏损的碳同位素组分(菱铁矿:-12.35‰-24.44‰;铁白云石:-5.6‰-8.2‰)表明富铁沉积形成所必需的碳酸氢根主要源于早期成岩阶段的微生物降解。菱铁矿和铁白云石普遍具有的稀土Ce正异常(菱铁矿:1.141.35;铁白云石:1.271.37)、低Y/Ho比值(菱铁矿:18.8126.00;铁白云石:20.3526.67)、中稀土富集特征,以及普遍存在残余亚微米级自形-半自形赤铁矿晶体的矿物学特征表明铁氢氧化物可能是菱铁矿和铁白云石的先驱矿物,铁氢氧化物在缺氧孔隙水条件下通过异化铁还原将Fe3+还原成Fe2+与碳酸氢根结合形成菱铁矿或铁白云石。共生产出的同沉积钡冰长石结核,表明在下马岭组沉积期存在热液活动,它们可能是富铁沉积的重要铁来源。此外,菱铁矿与铁白云石铁含量(菱铁矿:36.4547.48 wt%;铁白云石:4.149.31 wt%)与Eu异常(菱铁矿:1.121.28;铁白云石:1.011.30)表现出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表明铁主要源自热液,其次源自陆源输入。菱铁矿与铁白云石的铁同位素组成存在系统性差异,前者较重(-0.65‰-1.32‰,平均值-0.98‰),后者较轻(-1.32‰-1.43‰,平均值-1.24‰),同时铁同位素与Eu异常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这可能表明具有相对较重铁同位素组成的热液为层状菱铁矿形成时的主要铁源,而铁同位素组成相对较轻的陆架DIR再循环铁可能是铁白云石结核形成中更为重要的铁源。菱铁矿和铁白云石在下马岭组的产出具有重要的古环境意义。它们的形成要求上覆海水存在活跃的铁氧化还原循环。下马岭组二段下部的层状菱铁矿形成于风暴浪基面之上的相对浅水环境,而中部的铁白云石结核形成于风暴浪基面之下的相对深水环境。因此本研究认为,从二段下部至二段中部海水中氧化还原界面有所下降。热液活动的减弱有可能是促进下马岭组二段沉积期表层海水氧化增强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时期大量热液铁的输出可能与Columbia超大陆裂解前夕强烈的岩浆热液活动相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菱铁矿研究现状
  •     1.2.2 铁白云石结核研究现状
  •     1.2.3 铁循环过程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工作量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   2.2 区域构造背景与地层年代格架
  •   2.3 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
  • 3 样品测试及实验方法
  •   3.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3.2 矿物学及岩相学观察
  •   3.3 主量元素测试
  •   3.4 微量元素测试
  •   3.5 碳同位素测试
  •   3.6 铁同位素测试
  • 4 实验结果
  •   4.1 层状菱铁矿与铁白云石结核宏观与微观特征
  •     4.1.1 层状菱铁矿的宏观与微观特征
  •     4.1.2 铁白云石结核的宏观与微观特征
  •   4.2 菱铁矿与铁白云石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1 菱铁矿主、微量地球化学特征
  •     4.2.2 铁白云石结核主、微量地球化学特征
  •   4.3 层状菱铁矿与铁白云石结核的碳同位素特征
  •   4.4 菱铁矿与铁白云石的铁同位素特征
  • 5 菱铁矿与铁白云石成因机制与古环境意义
  •   5.1 下马岭组层状菱铁矿成因机制
  •   5.2 下马岭组铁白云石结核成因机制
  •   5.3 铁质的来源及环境指示意义
  •     5.3.1 下马岭组富铁沉积中铁的来源
  •     5.3.2 下马岭组富铁沉积与Columbia超大陆裂解
  •     5.3.3 层状菱铁矿与铁白云石结核对古环境的指示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吴桐

    导师: 史晓颖

    关键词: 层状菱铁矿,铁白云石结核,下马岭组,异化铁还原,增氧事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地质学,矿业工程

    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分类号: P618.31

    DOI: 10.27493/d.cnki.gzdzy.2019.000468

    总页数: 70

    文件大小: 5536K

    下载量: 103

    相关论文文献

    • [1].铁白云石矿物学特征及原生次生成因机制[J]. 地球科学 2018(11)
    • [2].白云凹陷第三系储层中铁白云石的成因机理及与CO_2活动的关系[J]. 地质学报 2019(03)
    • [3].咸化湖盆碎屑岩储层中铁白云石的溶蚀作用模拟实验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 2014(05)
    • [4].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铜钵庙组火山碎屑岩中片钠铝石胶结物的成因[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02)
    • [5].浙江岩溶碳汇估算[J]. 浙江国土资源 2010(06)
    • [6].淮北卧龙湖煤矿岩-煤蚀变带矿物变化特征[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7(03)
    • [7].黔东南石英脉型金矿床中铁白云石流体包裹体研究[J]. 中国地质调查 2017(05)
    • [8].陕西双王金矿床五号矿体铁白云石微量元素原生晕特征研究[J]. 矿物学报 2011(S1)
    • [9].陕西省柞水县庙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J]. 矿产与地质 2015(03)
    • [10].白云凹陷珠海组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机理[J]. 石油学报 2010(04)
    • [11].储层成岩产物对于油气运移的指示意义——以塔里木盆地群苦恰克构造带东河塘组为例[J]. 地质科学 2012(01)
    • [12].豫西矿集区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特征[J]. 地质找矿论丛 2013(04)
    • [13].新疆萨Ⅰ金矿石英菱镁岩与金成矿作用初探[J]. 矿物学报 2013(S2)
    • [14].辽东湾盆地沙河街组湖相白云岩成因研究[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 [15].大港油田塘10井区沙河街组方沸石白云岩储层特征[J]. 石油学报 2015(10)
    • [16].断层对砂岩胶结物和砂岩物性变化的控制作用——以惠民凹陷临南洼陷夏503井断层为例[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03)
    • [17].准东北部平地泉组特殊矿物学特征及成因分析[J].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6(02)
    • [18].甘肃酒西盆地青西凹陷下白垩统下沟组湖相喷流岩物质组分与结构构造[J]. 古地理学报 2018(01)
    • [19].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富铁白云石成因[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7(04)
    • [20].河南省上宫金矿床金属硫化物的成分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矿床地质 2012(S1)
    • [21].安徽巢湖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微生物岩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 [22].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延长组长4+5致密油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J]. 沉积学报 2015(05)
    • [23].贝尔凹陷沉凝灰岩储层片钠铝石前体矿物研究[J]. 世界地质 2014(01)
    • [24].熊耳山上宫金矿床围岩蚀变特征及找矿意义[J]. 矿产勘查 2017(03)
    • [25].文昌A凹陷珠海组次生孔隙形成机制研究[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7(05)
    • [26].鞍山黑石砬子铁矿矿石质量特征研究[J]. 现代矿业 2010(05)

    标签:;  ;  ;  ;  ;  

    华北中元古代下马岭组层状菱铁矿与铁白云石结核:成因机制与古环境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