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二氢硫辛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滑液支原体,二氢硫辛酸脱氢酶,酶学活性,亚细胞定位
二氢硫辛酸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1](2019)在《滑液支原体二氢硫辛酸脱氢酶的生物学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滑液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属于柔膜体纲支原体属,主要感染鸡和火鸡,能导致家禽关节肿大、滑液囊及腱鞘发炎和实质器官的肿大,在国内外感染严重。目前普遍认为MS感染机体后,能以各种方式黏附于宿主上皮细胞。许多支原体中与代谢相关的酶类已经被发现不仅分布于细胞质中发挥生物催化功能,同时分布于细胞膜表面,参与黏附宿主细胞,发挥致病作用。二氢硫辛酸脱氢酶(Dihydrolipoamidedehydrogenase,DLD)是一种黄素蛋白氧化还原酶,目前关于MS的DLD的相关研究很少,在本实验中对MS的DLD的生物学功能及其黏附特性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探索MS的致病机理提供了分子基础。1.滑液支原体DLD的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参照NCBI中GenBank的MS WVU1853菌株的dld基因碱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经Overlap PCR对基因进行点突变后,将获得的突变后序列克隆至平末端载体pLB,经测序验证成功后连接表达载体pET-28a(+),IPTG诱导表达后原核表达显示重组MSDLD(rMSDLD)表达在上清,用His-tag蛋白纯化磁珠对表达在上清中的rMSDLD进行纯化,得到纯化的rMSDLD蛋白。2.滑液支原体DLD的酶促动力学反应的测定因二氢硫辛酸脱氢酶是一种代谢酶,能将硫辛酰胺催化生成二氢硫辛酰胺,NADH失去H+生成NAD+,用酶标仪连续监测底物NADH的量来显示rMSDLD的酶促活性。结果显示DLD具有一定的酶活性,其比活力为3.6 U/mg,最适pH为7.0、最适反应温度为250C,双倒数作图法求出其公式为y=4.55x+0.1956(R2=0.9973),并求得rMSDLD的米氏常数Km(NADH)为23.2 μmol/L,最大反应速率Vmax为5.1 μmol/(L·min)。3.滑液支原体DLD的免疫原性、亚细胞定位检测利用MS鸡阳性血清作为一抗进行Western-blot检测该蛋白的免疫原性。利用rMSDLD蛋白制备鼠多克隆抗体和兔多克隆抗体,并用ELISA法检测其效价。然后用试剂盒提取MS膜蛋白和胞浆蛋白,利用制备的抗rMSDLD鼠血清作为一抗进行Western-blot反应检测其亚细胞定位情况,同时进行悬浮免疫荧光实验来确证rMSDLD蛋白是否分布于MS膜表面。接下来进行动物实验,对蛋白的免疫保护性进行了评价,同时进行血清介导的补体杀菌实验。免疫原性检测结果发现鸡阳性血清能够别到0.1μg的rMSDLD蛋白,并且条带的亮度与蛋白使用剂量呈正相关,证明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制备的鼠多克隆抗体、兔多克隆抗体利用ELISA法检测到其血清效价达到2048000、1024000。用制备的鼠抗rMSDLD血清检测该蛋白在MS中的亚细胞定位情况,发现该蛋白主要存在于MS的胞浆蛋白中,少量分布于MS膜组分中;悬浮免疫荧光证实该蛋白存在于MS膜表面。然后制备rMSDLD蛋白疫苗免疫SPF鸡,MS攻毒后发现rMSDLD蛋白免疫能显着降低鸡只发病程度,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力。抗rMSDLD血清介导的补体杀菌效力达到88.50%,与支原体结合后能够有效激活补体,进而表现出良好的杀菌效果。4.滑液支原体DLD的粘附特性研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和ELISA实验检测rMSDLD与鸡成纤维细胞DF-1的黏附反应,同时检测抗rMSDLD兔血清对其黏附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rMSDLD能特异性的黏附到DF-1细胞上,且黏附能被抗rMSDLD兔血清显着性抑制。然后利用Western-blot法和ELISA法检测该蛋白与胞外基质蛋白鸡纤溶酶原(Chickenplasminogen,cPlg)的黏附反应,结果发现rMSDLD蛋白与胞外基质蛋白cPlg黏附明显。(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6-01)
张玉明,杨振,刘利敏,段梦露,张磊[2](2018)在《二氢硫辛酸琥珀酰转移酶在小鼠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二氢硫辛酸琥珀酰转移酶(DLST)在小鼠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小鼠单侧输尿管建立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和HK2细胞缺氧模型,60只C57b/l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n=15)和UUO模型组(n=45),UUO模型组又随机分为1周(n=15)、2周(n=15)和3周组(n=15);HK2细胞实验分为对照组、缺氧组、缺氧加DLST高表达组和DLST干扰组。HE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肾脏病理性变化,免疫组化观察在体实验不同时间点DLST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DLST、I型胶原蛋白(Col-Ⅰ)和α-SMA的蛋白变化,细胞实验中采用质粒高表达和shRNA干扰DLST。结果:HE和Masson染色显示,与Sham组相比,UUO模型小鼠均出现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间质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损伤程度逐渐加重。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Sham组相比,UUO模型小鼠肾脏Col-Ⅰ和α-SMA的表达显着增加(P<0.05),而DLST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均呈现时间依赖性。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与Sham组相比,UUO组DLST的表达逐渐减少。细胞实验结果显示,正常条件下干扰DLST后,纤维化蛋白Col-Ⅰ表达明显增加(P<0.01),而缺氧条件下,高表达DLST后可明显减少Col-Ⅰ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小鼠肾脏DLST蛋白表达的减少是导致肾间质纤维化的重要原因,可能通过引起能量代谢障碍参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过程。(本文来源于《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李娜[3](2016)在《牛支原体二氢硫辛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缺失株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牛支原体是牛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原微生物,除导致牛呼吸系统严重疾病外,还可引起关节炎、角膜炎等一系列次生机能障碍。二氢硫辛酸脱氢酶是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体的能量代谢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关于牛支原体二氢硫辛酸脱氢酶的相关研究较为少见。因此,开展牛支原体二氢硫辛酸脱氢酶相关的研究以期在丰富牛支原体研究内容的同时,也能极大地促进牛支原体相关诊断试剂和疫苗的开发。1.牛支原体二氢硫辛酸脱氢酶的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参照GeneBank中牛支原体PG45株中的pdhd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得牛支原体武威株pdhd基因并将其克隆至pMD19-T载体,在序列测定的基础上以Overlap PCR完成基因优化后,与pET-28a(+)载体连接,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pdhd,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后成功获得融合蛋白His-DLD,再经SDS-PAGE电泳鉴定为上清表达;纯化后的表达产物His-DLD免疫新西兰大白兔以制备多克隆抗体,并通过ELISA检测抗体效价。结果表明,重组融合蛋白His-DLD多抗血清与纯化后的原核表达产物His-DLD可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2.重组蛋白二氢硫辛酸脱氢酶比活性的测定应用连续监测法对pdhd基因原核表达产物His-DLD的酶促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表达产物His-DLD在底物NADH存在条件下,能将硫辛酰胺催化生成二氢硫辛酰胺,具有二氢硫辛酸脱氢酶活性,其最适反应温度为25℃、pH为7.5;双倒数作图法求出其米氏常数Km(NADH)为9.72μmol/L,最大反应速率(V max)为25.6μmol/(L·min)。3.牛支原体pdhd基因缺失株的构建从牛支原体武威株基因组扩增pdhd基因的上下游同源臂,通过Overlap PCR与含启动子的庆大霉素抗性基因(Genr)融合,再与pUC19载体连接,构建重组缺失质粒pUC△pdhd。将重组质粒pUC△pdhd电转化导入牛支原体武威株感受态细胞中,在庆大霉素抗性压力筛选下,重组质粒pUC△pdhd与野生株的染色体发生了同源重组,Genr基因取代pdhd基因,从而获得牛支原体pdhd基因缺失株。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牛支原体的能量代谢及二氢硫辛酸脱氢酶的其他生物学功能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进一步深入探索牛支原体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王洋,李文龙,刘恩,王瑜,霍苏馨[4](2017)在《铜绿假单胞菌二氢硫辛酸酰胺脱氢酶的重组表达及其与脂蛋白(a)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二氢硫辛酸酰胺脱氢酶(Dihydrolipoamide dehydrogenase,Lpd)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表面的一种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受体,旨在研究Lpd与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以及Plg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用大肠杆菌表达rLpd及其突变分子(rLpd K476A、rLpd K477A、rLpdΔKKR),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亲和色谱层析及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rLpd及其突变分子与Lp(a)、Plg的相互作用。【结果】ELISA及亲和色谱层析实验结果表明,rLpd可以与Lp(a)结合但不与LDL结合,Lp(a)与rLpdΔKKR的结合能力显着低于其与rLpd的结合能力。1 mmol/L的赖氨酸类似物6-氨基己酸(EACA)对rLpd与Lp(a)的结合有显着的抑制作用。1 000μg/L的Lp(a)对rLpd与Plg的结合起到显着的抑制作用。【结论】Lpd能够与Lp(a)特异性结合,其476和477两个相邻的赖氨酸残基是与Lp(a)结合的主要位点,Lp(a)可以竞争性地抑制rLpd与Plg的结合。(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7年01期)
李娜,包世俊,苏炜德,邢小勇,伏小平[5](2015)在《牛支原体二氢硫辛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表达产物酶比活性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参照GenBank中牛支原体PG45株二氢硫辛酸脱氢酶基因(pdhD)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扩增牛支原体武威株的pdhD基因,然后将其克隆至pMD19-T。在完成测序及点突变的基础上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pdhD,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后纯化表达产物His-DLD,并对其酶促反应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表达产物在底物NADH存在条件下,能将硫辛酰胺催化生成二氢硫辛酰胺,且其最适酶促反应温度为25℃、pH为7.5;其米氏常数Km(NADH)为9.72μmol/L,最大反应速率为25.6μmol/(L·min)。上述结果为研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学》期刊2015年09期)
龚泽茂,邱水,王媛媛,陶虎[6](2015)在《大肠杆菌二氢硫辛酸转乙酰基酶的外周亚基结合结构域的溶液构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该复合体由丙酮酸脱羧酶(E1)、二氢硫辛酸乙酰转移酶(E2)和二氢硫辛酸脱氢酶(E3)叁种酶组成.大肠杆菌E2的外周亚基结合结构域(peripheral subunit-binding domain,PSBD)结合E1和E3,对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PCR技术扩增了E2的PSBD的48个氨基酸残基区域编码序列(c DNA),构建p ET-32a-pp-Psbd表达载体,测序正确后转入BL21(DE3)中表达,目的蛋白质用镍柱和Hi Trap SP柱纯化后达到电泳纯,质谱鉴定纯化后蛋白质分子量与理论值符合.pull-down结果表明,PSBD可分别与E1和E3结合.圆二色谱表征PSBD的二级结构主要为a-螺旋,当在0.5mol/L Na Cl的离子强度下,55.7%的PSBD分子折迭为正确的构象.动态光散射实验发现,PSBD分子有3种不同的构象存在形式,因此,PSBD非常容易从折迭态转化为不和E1、E3结合的无规卷曲态,这种构象的相互转化为其功能性与E1、E3结合及解离提供了结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龚泽茂[7](2015)在《大肠杆菌丙酮酸脱氢酶与二氢硫辛酸转乙酰基酶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PDC)是细胞能量代谢的核心枢纽,能够催化糖酵解产物丙酮酸,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该产物是进入叁羧酸循环(TCA)的初始底物,最后通过氧化磷酸化为机体供能。而在整个复合物中,丙酮酸脱氢酶是关键限速酶。因此弄清楚丙酮酸脱氢酶及其与二氢硫辛酸转乙酰基酶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至关重要。本文首先通过克隆大肠杆菌丙酮酸脱氢酶(E1)的N端结构域(ntd)、二氢硫辛酸乙酰基转移酶(E2)的外周结合结构域(psbd)等基因,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得到NTD,PSBD等相关蛋白质,进而直接在体外利用pull down和等温滴定量热(ITC)的方法研究二者间的相互作用。最后,通过核磁共振技术研究NTD的溶液结构及它与PSBD复合物的溶液构象,探索E1和E2的作用机制。实验中取得的结果列举如下:(1)通过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和蛋白质表达纯化,获得带HIS标签的NTD、E1、E56和切除标签的PSBD、HPSBD、LIPO等6个蛋白质,且根据质谱鉴定结果表明其全部为表达正确的目的蛋白质。(2)运用pull down和ITC技术进行蛋白质体外相互作用研究显示:PSBD只能与E1的NTD结合;LIPO既不与NTD结合也不与PSBD互作,排除了其参与E1、E2间相互作用的可能;HPSBD不同于PSBD,不能与NTD结合;还通过ITC实验比较了PSBD分别与NTD、E1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差异。(3)利用圆二色谱(CD)和动态光散射(DLS)方法研究了PSBD在不同溶液中动态构象变化,表明PSBD结构易于变化,非常容易从折迭态转化为不和E1、E3结合的无规卷曲态,它的这种构象转化为它与E1、E3结合的相互转化提供了结构基础。(4)通过NMR手段完成对NTD蛋白的溶液结构解析,其叁维结构由两股?-螺旋和无规卷曲组成,根据PROCHECK等软件的评估显示,NTD的NMR结构有很高可靠性,对于PSBD和NTD的复合体结构解析尚未完成。以上结果在揭示E1与E2的相互作用机制方面提供了结构基础和理论依据,也为针对有关二者互作面的抗生素类药物设计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陈婷,杨祥,周朝昕,杨云,童烁云[8](2014)在《二氢硫辛酸抗氧化性机理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在B3LYP/6-31G(d,p)和B3LYP/6-311++G(d,p)水平下,对二氢硫辛酸及可能的解离途径中形成的自由基进行结构优化,采用S—H键解离焓(EBD)和分子的电离势(EIP)为理论指标,探讨了二氢硫辛酸可能的抗氧化性机理,并研究了溶剂(水和苯)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C(1)上S—H断裂形成的自由基b较易形成;以EBD和EIP为理论指标,可以较好的说明分子的抗氧化性及溶剂效应对抗氧化性的影响.随着溶剂的极性增加,EBD变化较小,而EIP则显着减小,表明溶剂效应对清除自由基的电子转移反应机理影响更大.分子最高占据轨道HOMO能级顺序与EIP数值所预测的抗氧化性顺序一致.(本文来源于《分子科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廖德丰,陈季武,谢萍,朱振勤,徐容[9](2007)在《α-硫辛酸和二氢硫辛酸的抗氧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多种化学发光体系和比色体系研究了氧化型硫辛酸——α-硫辛酸(α-lipoic acid,LA)和还原型硫辛酸——二氢硫辛酸(dihydrolipoic acid,DHLA)直接清除活性氧、抗脂质过氧化以及对.OH引起的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发现,LA和DHLA能有效清除相应体系中的活性氧过氧化氢(H2O2)、羟自由基(.OH)、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和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能显着抑制脂质过氧化,并对.OH引起的DNA氧化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而DHLA还可以有效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这些结果提示,LA和DHLA都是良好的抗氧化剂,但相比之下DHLA的抗氧化能力要显着强于LA.本研究为LA和DHLA保健和药用价值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自由基生物学方面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张福利,周后元[10](1999)在《生物抗氧剂α-硫辛酸和二氢硫辛酸的药理与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α-硫辛酸(lipoicacid)是1951年由Reed首次从猪肝中分离出来的天然产物,它作为辅酶参与叁波酸循环中α-酮酸的氧化脱按反应。最初。硫辛酸被列入维生素类,但随后的研究发现,人和动物均能自行合成肝。40年来,对它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其能量代谢方面的(本文来源于《国外医药(合成药 生化药 制剂分册)》期刊1999年01期)
二氢硫辛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二氢硫辛酸琥珀酰转移酶(DLST)在小鼠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小鼠单侧输尿管建立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和HK2细胞缺氧模型,60只C57b/l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n=15)和UUO模型组(n=45),UUO模型组又随机分为1周(n=15)、2周(n=15)和3周组(n=15);HK2细胞实验分为对照组、缺氧组、缺氧加DLST高表达组和DLST干扰组。HE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肾脏病理性变化,免疫组化观察在体实验不同时间点DLST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DLST、I型胶原蛋白(Col-Ⅰ)和α-SMA的蛋白变化,细胞实验中采用质粒高表达和shRNA干扰DLST。结果:HE和Masson染色显示,与Sham组相比,UUO模型小鼠均出现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间质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损伤程度逐渐加重。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Sham组相比,UUO模型小鼠肾脏Col-Ⅰ和α-SMA的表达显着增加(P<0.05),而DLST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均呈现时间依赖性。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与Sham组相比,UUO组DLST的表达逐渐减少。细胞实验结果显示,正常条件下干扰DLST后,纤维化蛋白Col-Ⅰ表达明显增加(P<0.01),而缺氧条件下,高表达DLST后可明显减少Col-Ⅰ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小鼠肾脏DLST蛋白表达的减少是导致肾间质纤维化的重要原因,可能通过引起能量代谢障碍参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氢硫辛酸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宇.滑液支原体二氢硫辛酸脱氢酶的生物学功能研究[D].扬州大学.2019
[2].张玉明,杨振,刘利敏,段梦露,张磊.二氢硫辛酸琥珀酰转移酶在小鼠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8
[3].李娜.牛支原体二氢硫辛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缺失株的构建[D].甘肃农业大学.2016
[4].王洋,李文龙,刘恩,王瑜,霍苏馨.铜绿假单胞菌二氢硫辛酸酰胺脱氢酶的重组表达及其与脂蛋白(a)的相互作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7
[5].李娜,包世俊,苏炜德,邢小勇,伏小平.牛支原体二氢硫辛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表达产物酶比活性的测定[J].中国兽医科学.2015
[6].龚泽茂,邱水,王媛媛,陶虎.大肠杆菌二氢硫辛酸转乙酰基酶的外周亚基结合结构域的溶液构象[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5
[7].龚泽茂.大肠杆菌丙酮酸脱氢酶与二氢硫辛酸转乙酰基酶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初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8].陈婷,杨祥,周朝昕,杨云,童烁云.二氢硫辛酸抗氧化性机理的理论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14
[9].廖德丰,陈季武,谢萍,朱振勤,徐容.α-硫辛酸和二氢硫辛酸的抗氧化作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10].张福利,周后元.生物抗氧剂α-硫辛酸和二氢硫辛酸的药理与临床应用[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