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贫困论文-韩跃民

生态贫困论文-韩跃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贫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贫困,生态贫困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

生态贫困论文文献综述

韩跃民[1](2019)在《全球生态贫困治理与“中国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贫困是贫困的一种新样式,是环境与贫困之间恶性循环的集中体现。生态贫困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治理中遇到的又一重大时代课题,需要全人类共同去审视和应对。进入新时代,中国积极倡导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精准扶贫尤其是生态脱贫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并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治理之路。这既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选择模式,又为全球生态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9年11期)

龙先琼[2](2019)在《关于生态贫困问题的几点理论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认识生态贫困是讨论生态扶贫的逻辑前提。把握生态贫困应当确立人的维度和生态的维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生态贫困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是人的生态关系"恶化"而导致人的贫困。生态贫困是指人类因"生态"致因而无法从自然中获取必需的生存和发展资源陷于贫困状态中。它主要分为环境退化型、自然灾变型、能力脆弱型和行为后果型等四种生态贫困类型。生态扶贫要消除的是生态贫困。(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慧芝,刘月[3](2018)在《滦河流域民族聚居区生态贫困的脱贫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滦河流域地处农牧交错地带,其中的七个国家级贫困县既是满、蒙传统游牧民族聚居区,又属典型的生态贫困区。滦河流域是以山地为主的河源区,为京津唐等城市的水源区,其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占较大比例,生产方式依然较为粗放。而历史上由于清代陪都建设、近代人口迁徙、殖民化经济、水环境问题与流域牧业退化,加上"PPE怪圈"与复合型贫困的加剧,对该地区生态造成较大破坏。对此,借鉴国际国内经验,并结合学理分析结果,建议适度恢复河运可以使河运与优秀传统生态文明意识的重塑、"自下而上"的反贫困内力的培育、京津绿色生态腹地构建结合起来,从而从根源上实现绿色治贫。(本文来源于《民族学刊》期刊2018年06期)

孙昕,陈建翔[4](2018)在《让家庭内在的力量生长出来——家庭教育生态贫困问题及其帮扶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贫困地区的家庭教育时,我们发现引入"生态"的概念来加以讨论是必要的,它可以使贫困地区家庭教育问题相关要素相互联系的有机性、整体性显露出来,帮助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产生一次整体的顿悟。我们在研究和实践中的一条基本认识就是:扶贫先扶"心",基点在家庭。要完成精准扶贫,就要首先考虑把扶贫力量精确对准扶贫对象内心(内在力量),让教育的力量进入家庭,帮助个人与家庭改变命运。(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张洪伟[5](2018)在《我国区域生态贫困问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着,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贫困地区的生态贫困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一块短板。这些地区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经济和生态上处于双重弱势地位。单纯的经济发展或生态建设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的生态贫困。因此只有向贫困和污染同时宣战,打破生态和贫困的恶性循环,实现环境正义,才能推动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罗万云,王光耀,韦惠兰[6](2018)在《环境风险认知、生计禀赋与农民生态移民意愿——基于甘肃省西部生态贫困县市的实证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部地区因环境恶劣及生计资源匮乏导致的"生态型"贫困尤为突出,生态移民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文章以甘肃省西部贫困地区1 417份农户为研究样本,选取Logit模型分析环境风险认知、生计禀赋及控制变量对农民生态移民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风险认知对农民生态移民意愿起到显着"推动"作用,即农户感知到的沙漠移动、极端灾害天气、荒漠植被及地下水变动能够加速农民生态移民;生计禀赋中家庭人均收入、政府补贴、耕地对农民生态移民意愿存在显着负相关,家庭劳动力人数和教育程度具有正向效应;男性和中青年农民的生态移民意愿受环境风险认知、生计禀赋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顾然[7](2018)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生态贫困治理的宁夏经验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贫困治理是我国党和政府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实施的伟大工程。生态贫困治理的方略有多种,但在受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影响的宁夏中南部山区,生态贫困治理的最佳方略就是生态移民。35年的宁夏生态贫困治理过程表明,只有将深受生态贫困困扰的居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才能实现有效的生态贫困治理。在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宁夏先后实施了吊庄移民(1983-2000)、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移民(1994-2000)、易地搬迁扶贫工程移民(2001-2007)、“十一五”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2007-2010)、“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2011—2015)及“十叁五”脱贫攻坚(2016-2018)移民等一系列连续的重大社会工程,形成了长达35年的宁夏生态贫困治理进程。在中央和宁夏两级政府的主导下,国家和地方多部门联动、省际对口帮扶、社会组织和个人广泛参与,宁夏中南部生态贫困治理取得了巨大成效,安置移民近120万人,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迁出地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宁夏中南部生态移民有望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进入小康社会。细致检讨35年宁夏生态贫困治理进程,容易发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因为环境条件约束新老移民政策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连续、不一致的情况,移民政策与部分移民的现实期望、自我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等等,但是,瑕不掩瑜,政府主导下生态贫困治理的宁夏经验值得总结:其一,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宁夏生态贫困治理过程的顺利推进。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要理论,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追求的是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坚持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坚持和发展了这一政治制度、政治道路、政治方向,才从根本上保障了宁夏生态移民各项政策的持续制定与执行,没有发生政策反复或政策中止现象。其二,只有国家和地方多部门联动,才能促使宁夏生态移民政策的体系化,才能满足宁夏生态贫困治理的全方位需求。宁夏生态贫困治理目标下的生态移民工程需要全方位、多方面的政策配套,需要体系化、系统化的政策支持与引导。只有在国务院多个部门的联动下,才能出台各方面的支持引导政策,各有所规,环环相扣,满足宁夏当地的全方位生态移民需求。其叁,只有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才能激发宁夏生态贫困治理的加速效应。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了这一重大战略目标。2012年以来,在党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推动下,中央各部委及宁夏地方政府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密集出台多项生态移民政策,激发了生态贫困治理的加速效应。其四,只有省际帮扶、社会参与,才能汇聚宁夏生态贫困治理的社会帮扶力量。在中央统一安排下,福建省对口支援帮扶宁夏自治区,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多次赴宁夏实地考察,创建对口帮扶的“闽宁模式”,给予宁夏生态移民工作极大的支持与帮助。多家知名企业、非政府组织及个人参与宁夏生态移民工程的帮扶活动中来,补齐了生态移民工程存在的一些短板和漏项,形成了宁夏生态贫困治理的强大社会支撑。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生态贫困治理经验具有如下重大意义:其一,凸显了中国特色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的政治理论、政治道路、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是宁夏生态贫困治理的目标指向、动力来源和根本保障。其二,维护了百万移民的人权,实现中国特色的空间正义。宁夏生态贫困治理的主要方式就是生态移民,这一举措重新分配了宁夏中南部生态贫困人口的生存空间,让其从根本上脱离“穷根”,摆脱生态贫困的困扰,实现精准脱贫,维护了百万生态贫困人口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实现了中国特色的空间正义。其叁,恢复和保护了宁夏中南部生态环境,可以成为我国其他地区生态贫困治理的借鉴与示范。只有摆脱人地关系的紧张状态,才能更好地治理生态环境,才能续建和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事实证明,在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冲突的地区,只有人的退让和保护,才能让人与自然关系走向和谐。其四,促使贫困移民脱贫致富,有助于国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宁夏的生态贫困治理,国家就不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5年来,宁夏加速推进生态移民工程,积累了生态贫困治理的宁夏经验,不仅为宁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出了贡献,也为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6-01)

王留鑫,洪名勇[8](2017)在《基于生态贫困视角下的生态益贫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西部六省2003—2014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全面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从生态贫困视角分析农民经济贫困的生态影响因素,以西部六省的面板数据为例,从气候贫困、水贫困、地质贫困和生物贫困等四个维度,构建生态贫困的指标变量,建立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因变量的半对数模型,进行OLS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农作物受灾面积、有效灌溉面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湿地面积,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显着影响,而人均水资源量、人均用水量、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耕地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不显着。据此,可以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张芷蔧[9](2017)在《武陵山片区生态贫困测度与空间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武陵山片区生态贫困综合水平,研究发现,武陵山片区各区域生态贫困的程度各不相同,贫困指数由大到小分别为:恩施、怀化、张家界、湘西、宜昌、益阳、铜仁、常德、娄底、邵阳、遵义、重庆。据此,武陵山连片贫困区分成了两类:一类为生态贫匮区(恩施、怀化、张家界、湘西、宜昌和益阳),一类为生态贫瘠区(铜仁、常德、娄底、邵阳、遵义和重庆)。(本文来源于《知识经济》期刊2017年24期)

王艳慧,钱乐毅,陈烨烽,胡卓玮[10](2017)在《生态贫困视角下的贫困县多维贫困综合度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决策实施的重要单元,贫困县贫困程度及其致贫原因的识别和评估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前提和保障.本文从生态贫困的视角,设计了顾及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县级别多维贫困度量指标体系,构建基于贫困指数-最小方差模型(PI-MVM)的县级多维贫困度量模型,以6个连片特困区的249个县为典型研究区,系统揭示片区-县级层面上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各片区的综合贫困程度由北向南逐渐加重,各片区县存在"从北向南、从东到西,贫困程度逐渐加重"的趋势;乌蒙片区西部、秦巴片区西北部各县贫困程度的高-高聚集现象突出;秦巴中南部以及乌蒙片区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贫困程度较深.一般致贫型片区县较多,主导致贫型片区县聚集在贫困程度较低的片区;经济因素对贫困的缓解作用逐渐下降,自然环境、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逐渐明显.研究结果可以更加精准地全面把握贫困县的贫困区划特征,为指导研究区早日脱贫提供辅助决策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生态贫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认识生态贫困是讨论生态扶贫的逻辑前提。把握生态贫困应当确立人的维度和生态的维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生态贫困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是人的生态关系"恶化"而导致人的贫困。生态贫困是指人类因"生态"致因而无法从自然中获取必需的生存和发展资源陷于贫困状态中。它主要分为环境退化型、自然灾变型、能力脆弱型和行为后果型等四种生态贫困类型。生态扶贫要消除的是生态贫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贫困论文参考文献

[1].韩跃民.全球生态贫困治理与“中国方案”[J].社会科学战线.2019

[2].龙先琼.关于生态贫困问题的几点理论思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张慧芝,刘月.滦河流域民族聚居区生态贫困的脱贫路径[J].民族学刊.2018

[4].孙昕,陈建翔.让家庭内在的力量生长出来——家庭教育生态贫困问题及其帮扶思路[J].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2018

[5].张洪伟.我国区域生态贫困问题探析[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8

[6].罗万云,王光耀,韦惠兰.环境风险认知、生计禀赋与农民生态移民意愿——基于甘肃省西部生态贫困县市的实证调查[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7].顾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生态贫困治理的宁夏经验及意义[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8].王留鑫,洪名勇.基于生态贫困视角下的生态益贫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西部六省2003—2014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9].张芷蔧.武陵山片区生态贫困测度与空间格局[J].知识经济.2017

[10].王艳慧,钱乐毅,陈烨烽,胡卓玮.生态贫困视角下的贫困县多维贫困综合度量[J].应用生态学报.2017

标签:;  ;  ;  ;  

生态贫困论文-韩跃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