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旱涝论文_陶新娥,侯雨坤

导读:本文包含了长江流域旱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长江流域,旱涝,指数,中下游,长江,特征,流域。

长江流域旱涝论文文献综述

陶新娥,侯雨坤[1](2019)在《长江流域气象旱涝异常急转识别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象极端事件,例如干旱与洪涝在未来可能会更加频繁地发生。旱涝事件作为气象灾害事件,在中国造成了长期、大面积的破坏与影响。为了将旱涝事件定位至日尺度时间段,使旱涝急转事件可以精确监测,本文采用日尺度的标准化加权平均降雨(standard weighted average precipitation,SWAP)作为旱涝急转研究指标,并采用游程理论提取指标,得到长江流域连续干旱与洪涝事件,判断其旱涝急转程度,分析其强度和发生频率的未来变化情况。(本文来源于《叁峡生态环境监测》期刊2019年03期)

孙凤云[2](2018)在《长江流域旱涝灾害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流域是我国第一大流域,覆盖全国19%的国土面积,容纳全国33%的人口总数,储备全国36%的水资源量,贡献全国40%的GDP。然而近年来,在全球极端气候加剧的背景下,长江流域水资源脆弱性增强,水文极端事件频发。水资源的极端波动影响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甚至国家兴衰。论文以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评估流域历史及未来的气候变化,建立全流域的气象-水文耦合模拟预测系统,在此基础上预估长江流域至本世纪末干旱和洪涝的时空演变趋势。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研究结论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论文检测了长江流域上世纪中叶至本世纪初的气候及水文变化趋势。1956~2013年148个气象观测站气温及降水检测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整体的气温呈现上升趋势,降水呈现降低趋势。其中日最低气温的升高幅度高于日最高气温,分别每年升高0.021°C和0.013°C,降水总量以每年0.36 mm的趋势递减。1956~2013年18个水文站月观测径流趋势检测结果表明:仅有高场站、武胜站及城陵矶站的河道径流分别以每年-5.969 m~3/s、-5.005 m~3/s和-45.267 m~3/s的趋势减少,其余15个水文站点的观测径流均无显着变化趋势。1990~2010年18个水文站日观测径流趋势检测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水文站攀枝花、华弹、屏山、武胜、北碚、寸滩、黄陵庙及沙市监测径流呈现升高的趋势;朱沱及武隆水文站径流没有呈现明显变化趋势;石鼓、高场、万县、宜昌、城陵矶、螺山、汉口及大通水文站径流呈现降低趋势。1990~2010年18个水文站径流突变点检测结果表明:除华弹站及城陵矶站以外,长江流域各站点均未发生明显的模式改变,表明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整体的径流影响不表现为显着的模式突变式的改变,该结果为水文模型模拟的可行性奠定基础。该部分结果为深入理解及合理解析长江流域未来趋势变化提供知识储备及背景支撑。(2)论文评估了CMIP5对长江流域历史阶段降水及气温的模拟能力,并提出了新的降尺度算法。CMIP5模型的RCP 4.5及RCP 8.5模拟数据与观测数据比较结果表明:CMIP5模型对长江流域历史气候的模拟能力欠佳,模拟偏差均较大,总体来说,所选的CMIP5模型模拟降水普遍高于观测降水,而模拟气温普遍低于观测气温。对论文提出的降尺度方法有效性评估结果表明:该降尺度算法能较好地满足极端气候事件的研究需求,其对均值、标准差和偏差范围的改善效果,对降水季节性统计特征的修正效果,对趋势的保留和对极值的处理效果均较好。基于降尺度后的CMIP5数据,预测长江流域2006~2100年气候变化结果表明:流域未来的预测降水、最高及最低气温的平均值均有望增加,且RCP 8.5情景的升高幅度高于RCP 4.5情景。降尺度后各个站点的变化率在空间上具有连续性及一致性,空间变化梯度并不明显。2006~2100这95年间长江流域总体来说,RCP 4.5和RCP 8.5情景下的日降水量分别预计增加0.35 mm和0.17 mm,最高气温预计升高2.89°C和5.70°C,最低气温预计升高2.54°C和5.20°C。(3)论文建立了长江流域的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水文模型,模拟流域历史水循环特征及预测流域未来的水资源时空动态变化。SWAT模型率定及验证的结果表明:基于18个水文站点1990~2010年日径流观测数据,计算率定期及验证期的决定系数R~2平均值(方差)分别为0.76(0.023)和0.67(0.031),纳什系数NS的平均值(方差)分别为0.67(0.031)和0.68(0.017),表明论文构建的SWAT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研究区的水循环特征,满足本论文进一步研究的需求。模拟及预测长江流域1960~2100年产水量、土壤含水量及大通水文站河道径流量结果表明:1960~2005年历史观测气象资料与同时期的CMIP5气候模式模拟结果比较吻合。而经预测,2006~2100年间,流域产水量、土壤含水量及大通水文站河道径流量均会有所升高。流域水文建模为认识流域未来长期气候变化下水资源的响应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4)论文预测和评估了长江流域21世纪后80年的气象干旱、水文干旱与农业干旱状况。干旱强度、严重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的评估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未来的干旱强度较历史阶段会发生很大的转变,表现为低强度的干旱事件有望减少,极端和异常极端强度的干旱事件有望增加。未来时段,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严重度稍有降低的趋势,而农业干旱严重度呈现升高的趋势,RCP 8.5情景下的升高幅度较RCP 4.5情景下更明显。在长江源头区域及围绕四川、贵州和重庆的交汇区域农业干旱升高的趋势尤为显着。21世纪后80年中,干旱频率和持续时间并无显着趋势变化,但干旱持续时间较历史阶段有所延长。降水量、产水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干旱检测性能评估结果表明:在检测干旱时,降水量较产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对轻度干旱的识别更灵敏,而且可以更早的检测到干旱的发生,而产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对干旱持续性的检测更可靠。此外,土壤含水量综合考虑了蒸散发过程,所以对全球气温变暖的表征更有效。这些认识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干旱描述符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干旱减缓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利用CMIP5模型预测干旱效果表明:干旱的预测结果因模型而异,所以基于单个模型的预测结果不能揭示未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多模型集成的方式提供了未来发展方向的不同可能,预测结果更可靠。尽管科学界在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离精准预测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5)对长江流域125条主要河道的径流量进行非稳态洪涝频率分析,包括洪峰峰值、洪峰频率及洪峰回归周期对应的回归水平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RCP 4.5及RCP 8.5情景下长江流域绝大多数河道的洪峰峰值和洪峰频率均呈现为明显升高趋势或无明显的变化趋势,即未来长江流域的洪峰峰值和洪峰频率不会低于历史水平,绝大多数河道都会呈现升高的趋势。升高的洪峰峰值会对现有水利工程的承载力和安全性带来挑战;频发的洪涝灾害会威胁人民的生活和安全,社会生产和安定。对流域20、50和100年回归周期的回归水平分析可知,长江流域上游源头区域回归水平较低,而中部及东部区域回归水平较高,主河道的回归水平最高。该结果可为长江流域科学、务实、高效的抗洪减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10-01)

闪丽洁,张利平,宋霁云,张艳军,佘敦先[3](2018)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旱涝急转事件特征分析及其与ENSO的关系(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During recent decades,more frequent flood-drought alternations have been seen in China as a resul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which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on water and food security.To better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ood-drought alternations,we proposed a modified dry-wet abrupt alternation index(DWAAI)and applied the new metho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YRB-ML)to analyze the long-term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dry-wet abrupt alternation(DWAA)events based on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s at 75 rainfall stations in summer from 1960 to 2015.We found that the DWAA events have been spreading in the study area with higher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since 1960.In particular,the DWAA events mainly occurred in May and June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YRB-ML,including Hanjiang River Basin,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RB,north of Dongting Lake and northwest of Poyang Lake.In addition,we also analyzed the impact of El Ni?o Southern Oscillation(ENSO)on DWAA events in the YRB-M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round 41.04%of DWAA events occurred during the declining stages of La Ni?a or within the subsequent 8 months after La Ni?a,which implies that La Ni?a events could be predictive signals of DWAA events.Besides,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have been found between the modified DWAAI values of all the rainfall stations and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the Nino3.4 region within the 6 months prior to the DWAA events,particularly for the Poyang Lake watershed and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RB.This study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on the flood and drought control an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e YRB-ML under the challenge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期刊2018年08期)

闪丽洁,张利平,张艳军,佘敦先,夏军[4](2018)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旱涝急转事件特征分析及其与ENSO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长江中下游流域75个雨量站1960-2015年的日降水资料,通过对原有的旱涝急转指数加以改进,定义了日尺度旱涝急转指数(Dry-Wet Abrupt Alternation Index,DWAAI),全面分析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5-8月)旱涝急转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讨论了旱涝急转事件与事件发生前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改进的DWAAI综合考虑了事件前后期旱涝差异与急转快慢程度,筛选事件更加全面。(2)总体来说,自20世纪60年以来,流域内发生旱涝急转事件的区域范围越来越广,事件频率和强度均具有逐年增长趋势。旱涝急转事件主要发生在5月和6月,且汉江水系、中游干流区间、洞庭湖水系北部和鄱阳湖水系西北部地区为事件高发区。(3)旱涝急转事件与事件发生前Nino 3.4区域海温持续异常偏低存在一定关系。在发生时间上,La Ni?a现象具有一定的先兆作用,41.04%的事件发生在La Ni?a现象衰亡期或现象结束后8个月内;在事件强度上,流域内站点的DWAAI与事件发生前第1~6个月的Nino 3.4区域海温异常值存在显着的负相关性,尤其是在鄱阳湖水系和中游干流区间,二者负相关性最强。研究结果可以为长江中下游流域防洪抗旱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易彬,曾小凡,赵娜,雷坎[5](2018)在《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长江流域旱涝情势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长江流域133个气象站1970-2012年实测逐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资料,计算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序列,研究近几十年来长江流域旱涝情势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70-2012年长江流域整体干旱形势不严重,但是干旱化的趋势比较明显。与长江上游地区相比,长江中下游区域的干旱趋势表现得更加突出,特别是长时间尺度上的干旱趋势非常明显。针对典型极端气象事件分析发现,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能够反映出不同时间尺度上长江流域发生的旱涝事件,表明该指数对于准确评估长江流域的旱涝程度和分布范围具有很好的指示性意义。(本文来源于《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马德栗,刘敏,鞠英芹[6](2016)在《长江流域及叁峡库区近542年旱涝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长江流域沿线及叁峡库区12个代表站,根据中国500年旱涝图集等级和各站建站以来5—9月降水量资料,按照旱涝等级标准,分别得到长江全流域、上游流域、中游流域、下游流域及其叁峡库区1470—2011年旱涝等级序列。结果表明:长江各流域及其叁峡库区均呈现较为明显的旱涝交替阶段,20世纪偏旱频率强烈增加,19世纪和20世纪偏涝频率明显增加。长江流域和叁峡库区偏旱以上等级具有准160年周期震荡,全流域偏涝以上存在准140年的周期震荡,但20世纪后有所减弱,叁峡库区偏涝以上等级存在准百年的周期震荡。叁峡建坝蓄水前后库区降水EOF时空分布呈一致减少趋势,与此同时长江上游降水呈下降趋势,反映了长江上游流域及叁峡库区气候趋旱;M-K突变检验显示水库蓄水前后流域上游和库区降水均未发生显着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叁峡库区旱涝演变并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与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旱涝背景密不可分。(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6年04期)

闪丽洁,张利平,陈心池,杨卫[7](2015)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旱涝急转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长江中下游流域75个雨量站1960~2012年的日降水资料,通过定义长、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全面地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流域旱涝急转的趋势变化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长周期旱涝急转表现为以涝转旱事件为主,且存在由旱涝急转事件向全旱或全涝事件过渡的趋势,短周期的旱涝急转发生频率较高的也是涝转旱事件;(2)长江中下游北岸多发生旱转涝事件,南岸则多发生涝转旱事件;(3)1998年和2011年6~7月短周期高强度旱转涝事件发生在长江北岸,涝转旱事件发生在南岸地区;5~6月与7~8月旱涝急转事件强度分布则呈相反状态;(4)总体来说,长、短周期涝转旱频次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旱转涝有轻微增加的趋势。7~8月则较为特殊,湘江流域涝转旱有增加的趋势,洞庭湖地区涝转旱显着增加,此研究结果可以为长江中下游流域防洪抗旱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5年12期)

于文金,张晓玲,周鸿渐,黄亦露,邱新发[8](2015)在《长江流域春夏旱涝灾害与太平洋海温关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长江流域区域1956-2011年50年气象资料和同期太平洋海温资料,采用Z指数、EOF、REOF、SVD分析等方法,探讨长江流域春季和夏季旱涝特征及其旱涝事件与极端海温异常之间的关联性,得出以下结论。1REOF的Z指数春夏季节旱涝空间分区特征显示,春季前6个模态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能够达到61.2%,收敛速度较平缓,夏季前6个模态累积方差贡献率更低,只有52.1%。2前冬太平洋海温的变化与长江流域旱涝的态势呈显着相关关系,春季海温场与长江流域旱涝Z指数场的SVD第一模态显示,长江流域的东北区的旱涝与厄尔尼诺显着相关,当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西太平洋海温降低时,长江流域东北地区偏涝,而长江流域的西部地区偏旱,反之亦然。3夏季海温场与长江流域旱涝Z指数场的SVD第一模态,表明太平洋海温分布主要呈现南北向的分布,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高,北太平洋海温偏低时,长江流域夏季中部地区偏涝。反之亦然。第二模态,全球海温呈现厄尔尼诺类型的分布,中东太平洋是负相关,而在西太平洋为显着负相关。(本文来源于《灾害学》期刊2015年03期)

陈晨,李波,雷东洋,李子进[9](2015)在《长江流域旱涝年划分及降水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1961—2012年长江流域644个气象站降水资料,以及宜昌、大通水文站流量资料,采用Z指数法研究了长江流域旱涝等级划分和降水特征。结果表明,Z指数为基础的区域旱涝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长江流域旱涝变化,其结果与降水距平百分率、水情资料的分析较为一致。长江流域典型洪涝年为1998、1983、1973和1980年,典型干旱年为2011、1978、1966、2006和1971年。典型洪涝年降水空间分布呈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典型干旱年降水量偏少的程度一般南部大于北部、东部大于西部。(本文来源于《北京水务》期刊2015年03期)

周鸿渐[10](2014)在《长江流域春夏季旱涝特征及其与海温关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整个长江流域地形复杂以及受不同环流形势的控制,因而长江流域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存在很大的差别,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长江流域不同气候分区旱涝特征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使用长江流域147个台站的逐日降水资料,使用单站旱涝指标模拟最好的Z旱涝指数,通过使用各种气候统计方法,来研究长江流域不同季节不同气候区旱涝的特征变化,以及长江流域旱涝变化与海温的可能关联。近50年,长江流域不同季节旱涝特征差异较大,由于夏季旱涝影响因子较其余季节复杂,因此,REOF前10个模态的累计解释方差不到65%,春季能够达到70%。反映出春夏季节旱涝变化的差异特征。但两个季节REOF大致相同,长江流域东部夏季可分为四区外,春季根据REOF高载荷向量分为3个子区域。其余分区位于四川盆地,长江流域西南部,青藏高原东部区。长江流域旱涝分区是与其气候分区大体是相似的。对春夏旱涝进行分区,结果表明:1)春季旱涝特征:除流域西部有偏涝趋势外,其余区域的Z指数线性趋势都是降低的,其中流域的西部地区增加的最为显着。根据REOF的高载荷向量,可以基于Z指数的春季旱涝特征分为6个子区域,除西南区在90年代末发生突变外,其余区域突变特征不显着。并且长江流域东部的叁个子区域在70~80年代均有2~4年左右的周期,此外,长江流域东南部在90年代之后,还存在4年左右的周期变化。在长江流域西南部还存在10年左右的旱涝周期变化。2)夏季旱涝特征:夏季旱涝趋势变化,除在四川盆地呈现降低趋势外,其余区域均有显着地增加趋势。高原地区在80年代中期发生突变,长江流域东部安徽南部在70年代初期发生突变。同样在长江流域中东部,在70~80年代存在2~4年左右的周期变化,流域南部以及东南部与春季一样,在90年代之后,存在4年左右的周期变化。使用SVD找出了长江流域春季旱涝Z指数的分布与前冬全球海温异常的可能联系,当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西太平洋海温降低时(厄尔尼诺模态),长江流域东北地区偏涝,而长江流域的西部地区偏旱。反之亦然。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高,北太平洋海温偏低时(PDO模态),长江流域东南部偏涝,中部地区(湖南和贵州等地)偏旱。同样也对夏季长江流域的旱涝Z指数分别与前期冬季和前期春季的海温异常场做了分析,表明,当前春中东太平洋海温升高时(PDO模态),整个长江流域夏季的中东部偏涝,当中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西太平洋海温降低时(厄尔尼诺模态),长江流域北部(四川北部偏涝,东南部)偏旱;前春和前冬海温,与长江流域夏季旱涝Z指数的SVD结果相同。第一模态均受海温PDO模态的影响,第二模态主要受厄尔尼诺模态的影响,并且右场长江流域的大值区的分布相同。表明前春海温对夏季长江流域旱涝的影响会一直持续到前冬。春季和夏季长江流域旱涝的成因不同,春季主要受前冬厄尔尼诺的影响,而在夏季主要受太平洋PDO模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4-06-01)

长江流域旱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江流域是我国第一大流域,覆盖全国19%的国土面积,容纳全国33%的人口总数,储备全国36%的水资源量,贡献全国40%的GDP。然而近年来,在全球极端气候加剧的背景下,长江流域水资源脆弱性增强,水文极端事件频发。水资源的极端波动影响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甚至国家兴衰。论文以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评估流域历史及未来的气候变化,建立全流域的气象-水文耦合模拟预测系统,在此基础上预估长江流域至本世纪末干旱和洪涝的时空演变趋势。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研究结论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论文检测了长江流域上世纪中叶至本世纪初的气候及水文变化趋势。1956~2013年148个气象观测站气温及降水检测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整体的气温呈现上升趋势,降水呈现降低趋势。其中日最低气温的升高幅度高于日最高气温,分别每年升高0.021°C和0.013°C,降水总量以每年0.36 mm的趋势递减。1956~2013年18个水文站月观测径流趋势检测结果表明:仅有高场站、武胜站及城陵矶站的河道径流分别以每年-5.969 m~3/s、-5.005 m~3/s和-45.267 m~3/s的趋势减少,其余15个水文站点的观测径流均无显着变化趋势。1990~2010年18个水文站日观测径流趋势检测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水文站攀枝花、华弹、屏山、武胜、北碚、寸滩、黄陵庙及沙市监测径流呈现升高的趋势;朱沱及武隆水文站径流没有呈现明显变化趋势;石鼓、高场、万县、宜昌、城陵矶、螺山、汉口及大通水文站径流呈现降低趋势。1990~2010年18个水文站径流突变点检测结果表明:除华弹站及城陵矶站以外,长江流域各站点均未发生明显的模式改变,表明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整体的径流影响不表现为显着的模式突变式的改变,该结果为水文模型模拟的可行性奠定基础。该部分结果为深入理解及合理解析长江流域未来趋势变化提供知识储备及背景支撑。(2)论文评估了CMIP5对长江流域历史阶段降水及气温的模拟能力,并提出了新的降尺度算法。CMIP5模型的RCP 4.5及RCP 8.5模拟数据与观测数据比较结果表明:CMIP5模型对长江流域历史气候的模拟能力欠佳,模拟偏差均较大,总体来说,所选的CMIP5模型模拟降水普遍高于观测降水,而模拟气温普遍低于观测气温。对论文提出的降尺度方法有效性评估结果表明:该降尺度算法能较好地满足极端气候事件的研究需求,其对均值、标准差和偏差范围的改善效果,对降水季节性统计特征的修正效果,对趋势的保留和对极值的处理效果均较好。基于降尺度后的CMIP5数据,预测长江流域2006~2100年气候变化结果表明:流域未来的预测降水、最高及最低气温的平均值均有望增加,且RCP 8.5情景的升高幅度高于RCP 4.5情景。降尺度后各个站点的变化率在空间上具有连续性及一致性,空间变化梯度并不明显。2006~2100这95年间长江流域总体来说,RCP 4.5和RCP 8.5情景下的日降水量分别预计增加0.35 mm和0.17 mm,最高气温预计升高2.89°C和5.70°C,最低气温预计升高2.54°C和5.20°C。(3)论文建立了长江流域的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水文模型,模拟流域历史水循环特征及预测流域未来的水资源时空动态变化。SWAT模型率定及验证的结果表明:基于18个水文站点1990~2010年日径流观测数据,计算率定期及验证期的决定系数R~2平均值(方差)分别为0.76(0.023)和0.67(0.031),纳什系数NS的平均值(方差)分别为0.67(0.031)和0.68(0.017),表明论文构建的SWAT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研究区的水循环特征,满足本论文进一步研究的需求。模拟及预测长江流域1960~2100年产水量、土壤含水量及大通水文站河道径流量结果表明:1960~2005年历史观测气象资料与同时期的CMIP5气候模式模拟结果比较吻合。而经预测,2006~2100年间,流域产水量、土壤含水量及大通水文站河道径流量均会有所升高。流域水文建模为认识流域未来长期气候变化下水资源的响应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4)论文预测和评估了长江流域21世纪后80年的气象干旱、水文干旱与农业干旱状况。干旱强度、严重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的评估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未来的干旱强度较历史阶段会发生很大的转变,表现为低强度的干旱事件有望减少,极端和异常极端强度的干旱事件有望增加。未来时段,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严重度稍有降低的趋势,而农业干旱严重度呈现升高的趋势,RCP 8.5情景下的升高幅度较RCP 4.5情景下更明显。在长江源头区域及围绕四川、贵州和重庆的交汇区域农业干旱升高的趋势尤为显着。21世纪后80年中,干旱频率和持续时间并无显着趋势变化,但干旱持续时间较历史阶段有所延长。降水量、产水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干旱检测性能评估结果表明:在检测干旱时,降水量较产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对轻度干旱的识别更灵敏,而且可以更早的检测到干旱的发生,而产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对干旱持续性的检测更可靠。此外,土壤含水量综合考虑了蒸散发过程,所以对全球气温变暖的表征更有效。这些认识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干旱描述符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干旱减缓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利用CMIP5模型预测干旱效果表明:干旱的预测结果因模型而异,所以基于单个模型的预测结果不能揭示未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多模型集成的方式提供了未来发展方向的不同可能,预测结果更可靠。尽管科学界在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离精准预测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5)对长江流域125条主要河道的径流量进行非稳态洪涝频率分析,包括洪峰峰值、洪峰频率及洪峰回归周期对应的回归水平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RCP 4.5及RCP 8.5情景下长江流域绝大多数河道的洪峰峰值和洪峰频率均呈现为明显升高趋势或无明显的变化趋势,即未来长江流域的洪峰峰值和洪峰频率不会低于历史水平,绝大多数河道都会呈现升高的趋势。升高的洪峰峰值会对现有水利工程的承载力和安全性带来挑战;频发的洪涝灾害会威胁人民的生活和安全,社会生产和安定。对流域20、50和100年回归周期的回归水平分析可知,长江流域上游源头区域回归水平较低,而中部及东部区域回归水平较高,主河道的回归水平最高。该结果可为长江流域科学、务实、高效的抗洪减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江流域旱涝论文参考文献

[1].陶新娥,侯雨坤.长江流域气象旱涝异常急转识别及分析[J].叁峡生态环境监测.2019

[2].孙凤云.长江流域旱涝灾害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18

[3].闪丽洁,张利平,宋霁云,张艳军,佘敦先.长江中下游流域旱涝急转事件特征分析及其与ENSO的关系(英文)[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8

[4].闪丽洁,张利平,张艳军,佘敦先,夏军.长江中下游流域旱涝急转事件特征分析及其与ENSO的关系[J].地理学报.2018

[5].易彬,曾小凡,赵娜,雷坎.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长江流域旱涝情势演变[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8

[6].马德栗,刘敏,鞠英芹.长江流域及叁峡库区近542年旱涝演变特征[J].气象科技.2016

[7].闪丽洁,张利平,陈心池,杨卫.长江中下游流域旱涝急转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

[8].于文金,张晓玲,周鸿渐,黄亦露,邱新发.长江流域春夏旱涝灾害与太平洋海温关联性研究[J].灾害学.2015

[9].陈晨,李波,雷东洋,李子进.长江流域旱涝年划分及降水特征分析[J].北京水务.2015

[10].周鸿渐.长江流域春夏季旱涝特征及其与海温关联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长江流域旱涝频率分布图长江流域旱涝年7一8月份降水距...长江流域旱涝年夏季降水距平合...长江流域旱涝灾害与中国气温变...长江流域春夏季暴雨频数图春夏季降水周期的小波分析图

标签:;  ;  ;  ;  ;  ;  ;  

长江流域旱涝论文_陶新娥,侯雨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