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太极拳论文-白俊亚,李建民,宋盼

式太极拳论文-白俊亚,李建民,宋盼

导读:本文包含了式太极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统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口述史,民间武术家

式太极拳论文文献综述

白俊亚,李建民,宋盼[1](2019)在《精武精诚 惟扬惟武:传统武式太极拳传人钟振山访谈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述史是从"人"的角度,还原历史,丰富历史,见证历史。民间武术家口述史研究锁定民间这一范围,聚焦民间武术家群体,以新中国武术发展史和个人活动经历为线索,以民间武术家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钟振山先生为个案,以其个人口述太极拳史料为研究内容,运用口述史研究方法,经过制定提纲、预访交流、正式采访、文字整理、文字校订、受访者核定、史实考证等步骤,按照习武、承武、传武、悟武的逻辑思路整理武式太极拳名家钟振山先生的太极拳经历与感悟,旨在呈现传统武式太极拳不同的文化面向,丰富传统太极拳文化研究材料,为今后传统太极拳传播和推广提供民间智慧,为中国民间武术史补充口述历史史实。(本文来源于《武术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马紫晨,林小美[2](2019)在《武式太极拳在浙江的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围绕武式太极拳在浙江的发展现状及解决对策展开研究。得出研究结论:①武式太极拳受众过于集中。②武式太极拳的习练者对其的认识有所缺失。③武式太极拳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大。④我们应该宣扬武式太极拳的文化价值。⑤对于武式太极拳的发展,应该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本文来源于《浙江体育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赵丛娜,赵秋菊,任朝阳,刘波,刘海军[3](2019)在《24式太极拳专业组与初学组上下肢肌肉全套表面肌电及疲劳程度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24式太极拳是在中华武术套路——杨氏太极拳基础上简化而来,从运动生理生化方面对其健身意义的研究较为广泛,本文通过对24式太极拳全套动作,心率表面肌电进行测试,了解运动负荷及肌电特证,对太极拳练习者专业组和初学组表面肌电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新的24式太极拳练习者检测运动负荷指标,分析太极拳肌肉放电特征,为初学24式太极拳练习者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从而为24式太极拳的健身效果提升和项目推广提供生理学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测试法、数据统计法,测试对象选取沈阳体育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10名为专业组(太极拳二级)和运动康复专业学生10名为初学组(无运动等级)。采用ME-6000肌电仪与摄像机对太极拳练习者进行整套24式太极拳测试;并采用Megawin软件结合同步视频对24式太极拳整体套路meiyi上下肢肌肉进行肌电分析,采用脉搏测试实验前后的心率。使用SPSS19.0的S-W检验数据的正态分布性,符合正态分布数据使用样本T检验(组间为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使用样本非参数检验分析。研究结果:24式太极拳积分肌电值及心率测试结果:1整套积分肌电值,专业组的右股内侧肌高于左侧,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肌肉两组左右侧肌肉积分肌电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专业组积分肌电值较大的是上肢左叁角肌前部(22045.33uvs)、右叁角肌前部(28466.80uvs)、左叁角肌中部(17544.66uvs)和右叁角肌中部(20642.22uvs);下肢左股内侧肌(19807.80uvs)、右股内侧肌(27160.55uvs)、左胫骨前肌(16293.50uvs)和右胫骨前肌(18890.30uvs)。2专业组测试前后比较心率之间都有显着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初学组试验前后心率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测试前专业组和初学组心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测试后专业组和初学组心率有显着性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心率和全套积分肌电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是相关系数r=0.799,检验的双侧值P=0.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专业组与初学组练习全套24式太极拳的的上肢MF值,左右侧叁角肌中部、右侧叁角肌前部的MF值均为(负值)且专业组低于初学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右侧肱二头肌两组的MF值均为正值,且专业组低于初学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的左侧叁角肌前部MF值也均为负值,但专业组明显高于初学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左侧肱二头肌的MF值是专业组明显低于初学组(P<0.05),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专业组与初学组练习全套24式太极拳的的下肢MF值,左侧前胫骨肌、右侧前胫骨肌的MF值均为负值,专业组低于初学组(P>0.05),但无统计学意义;而左侧腓肠肌后段的MF值也均为负值,专业组高于初学组(P>0.05),但无统计学意义;而右侧腓肠肌后段、左右侧股内侧肌的MF均为负值,专业组低于初学组(P<0.05),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24式太极拳专业组与初学组练习者左右侧肌肉发展均衡;专业组上肢肌肉全套积分肌电值较大的是左右叁角肌前部,下肢较大的是左右股内侧肌;初学组练习者关节角度和重心的把握不准导致积分肌电值较专业组低。2心率作为监控有氧运动强度的指标,在太极拳运动中可以与肌电相关且相关性很高,也可以作为监控运动强度以及肌肉收缩程度,同时肌电也可以作为太极拳运动强度(肌肉收缩能力)的监控指标。3专业组较初学组动作规范,且专业组的左右侧叁角肌(中部)、右侧叁角肌(前束),左右侧前胫骨肌、左侧肱二头肌、右侧腓肠肌后段、左右侧股内侧肌肌(内侧)的MF值比初学组下降的幅度大,肌肉疲劳程度较初学组深,肌肉收缩能力强。研究建议:研究发现放电量较大的肌肉集中在关节,运动中叁角肌中部、叁角肌前部、股内侧肌和胫骨前肌承受的压力较大,初学者应掌握正确练习方法,注意动作的规范性。(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嘉慧,纪仲秋,张子华,庞博,赵盼超[4](2019)在《基于Any Body仿真的24式太极拳白鹤亮翅动作的生物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平衡能力是人体在某种状态下来维持身体姿势和动作稳定性的能力,反映了身体对来自于前庭器官、肌肉、肌腱、关节内的本体感受器以及视觉等各方面刺激的协调能力。平衡能力作为国内外评价身体素质的指标之一,在人们维持正常体位和进行各种日常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平衡能力的维持依靠各个系统的协调,影响平衡的因素包括:本体感觉、前庭觉、视觉信息的输入、下肢的肌肉力量以及大脑对神经的支配等,良好的平衡能力可以使人们顺利的完成各种动作,而平衡能力下降则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运动,具有刚柔共济,动静结合的特点,可以使运动者达到形神共养的目的,并且作为一种老少皆宜的运动对人的生理、心理方面都有积极作用,长期坚持太极拳练习,可有效地延缓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身体素质。目前太极拳练习的群体不仅有老年人还有大学生,24式太极拳因其简单易学的特点被列入大学体育课程之中,但练习者对太极拳的熟悉程度不同,达到的训练效果也不同。为了探索进行太极拳练习的大学生的肌肉用力特点以及平衡能力差异,利用生物力学方法,分析专业组与非专业组在进行白鹤亮翅动作时下肢肌肉用力上的特点,总结太极练习时下肢肌肉发力特征,试图为太极拳的练习提供一定的指导。研究方法:实验对象共10名,分为2组各5人,一组为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太极拳课的普通大学生,另一组为北京师范大学太极拳专业组的大学生。使用BTSSMART DX700红外动作捕捉系统进行运动学的采集,采用Any Body仿真软件计算出男大学生在进行太极拳白鹤亮翅动作时下肢肌肉发力情况。白鹤亮翅动作是一个虚步动作,本研究截取了动作稳定后的一部分进行仿真研究。将捕捉到的例如运动轨迹、关节角度等运动学数据,肌电数据以C3D的模式导出红外测试系统,然后导入到Any Body仿真软件中。Any Body软件能够分析在某一特定条件下人体处于某种运动状态时其肌肉、肌腱、骨骼、关节等受力状况,本研究以AnyBody软件自带模型库中的下肢步态模型为基础进行修改,分别将10名受试者的身高、体重、腿长、胯宽、膝宽、踝宽等主要形态学指标,在Any Body软件中的脚本文件Subject Specific Data中进行修改。使用美国Biodex MedicalSystem公司生产的SD型简化版平衡测试训练系统(Biodexbalancesystem,BBS)测试受试者在静态或动态条件下的平衡能力。研究结果:(1)专业组与非专业组在进行白鹤亮翅动作时的支撑时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在进行白鹤亮翅动作时,无论是支撑腿还是虚步腿的缝匠肌、股直肌和闭孔内肌都发力;专业组支撑腿发力最大的两块肌肉是臀肌和股直肌,而非专业组是腓肠肌和股直肌;专业组非支撑腿发力最大的是臀肌、股直肌和闭孔内肌,而非专业组是股直肌和缝匠肌;专业组与非专业组相比支撑腿的比目鱼肌、腓肠肌、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股直肌、缝匠肌、闭孔内肌、股四头肌的肌肉力量都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非支撑腿股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髂内侧肌、闭孔内肌的肌肉力量也都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专业组与非专业组平衡能力在整体AP(重心在前后方向)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单脚睁眼站立时左右脚整体平衡指数、AP、ML(重心在左右方向)虽相差较大,但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专业组与非专业组相比闭眼立于平台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睁眼立于平台上、睁眼立于软垫上、闭眼立于软垫上存在差异,但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研究结论:(1)专业组使身体维持在固定姿势的时间更长,肌肉持续性用力时间更长,肌肉的抗疲劳能力更强。(2)缝匠肌可以使腿部弯曲,能够屈髋屈膝,股直肌能够使膝关节伸和屈大腿,闭孔内肌可以将髋关节固定在大转子处,在活动过程中双腿需要支撑,缝匠肌、股直肌和闭孔内肌持续发力。(3)专业组双腿发力最大的都是深层肌肉,而非专业组发力最大的则是浅层肌肉,非专业组在动作过程中对深层肌肉的调动不够,神经对肌肉的调控不够完善,在进行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应该努力调动下肢深层肌肉(4)专业组比非专业组双腿肌肉力量更大,对自身姿势稳定性控制更好;专业组平衡能力更好,其重心在前后方向上的摇晃更小,且专业组本体感觉和前庭觉好于非专业组。(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英奎,李有华[5](2019)在《24式太极拳典型动作对FMS测试干预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功能运动筛查(FMS)是一种评估工具,可以快速检测人体基本运动模式中的问题,它的内部评价信度[][]和评估者之间[][]的可靠性已经通过相关研究得到证实。能够发现关节和身体部位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功能限制,不对称和补偿障碍,预测未来运动员受伤的风险。通过适当的干预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FMS评分或损伤风险,但两者均未采取干预措施。在当前研究中改善FMS评分包括基础运动训练、功能动作筛查训练计划、特殊训练计划、悬吊训练,这些都是来自特定的训练手段或针对性训练计划。太极拳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秀代表,不仅受到政府的扶持推广,而且还提出了"太极拳健康工程"。同时,中国国民体质已经呈下降趋势,其中大学生体质也在下降。为了探究太极拳对人体基本动作模式的影响,以大学足球选修课的男生为干预对象,旨在研究24式太极拳典型运动对大学足球选修课男生FMS效果的影响。实现太极拳由"动作"到"功能"和"价值"的重要转型,为全民健身中太极拳的传承和推广做出贡献。研究方法:研究中为实验中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书面的知情同意。研究中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采用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前中后测的为期12周的干预,实施和报告均严格遵守了试验报告指南的保密标准。2018年4月2日到6日进行了实验的前测,2018年6月5日到8日进行了实验的中测(8周后),2018年7月10日和13日进行了实验的后测(12周后)。在实验结束后对干预组进行主观满意度、干预效果如身体对称性、动作模式的改善等方面的调查。纳入标准:(1)FMS测试中得分总分位于14分左右的大学生。FMS测试得分总分为14分是判断大学生是否具有发生运动损伤风险的阈值。在被邀请的大学生中均是来自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8个足球选修课的体育教学班级(每个班级30人)中的大一男性学生,为了找出符合本研究干预实验控制的条件即功能性动作筛查(FMS)得分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这一测试得分的总分应在14分左右。(2)各单项测试得分应为0-3分(不包含3分和0分),筛选出FMS测试得分相近的人群(P=0.559),以此确定为实验过程的实验(13.6±1.740)组和对照组(13.9±2.156)。样本量:通过PASS 11.0计算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样本量大小。假设基线之前和之后基线的相关系数为0.5,基于95%(功率)的功效,α水平设定为P<0.05,通过2组和3次测量,计算总数样本量为84。根据40%的退出率以及参与研究的严格入选标准,最初招募了8个班级的240个班级。典型动作选取:进行专家访谈并查阅文献,进行了叁轮的专家咨询。统计分析:重复测量方差模型用于检查干预(或控制),时间(基线、6周、12周)和组-时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一个基本模型。符合纳入标准的参与者在基线进行独立样本测试以确保同质性。干预后,参与者的FMS阈值约为14分,主观满意度和身体对称总数为描述性统计分析。配对T检验干预参与者之前发生的错误行动模式的变化。研究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的FMS测试得分有显着差异(P=0.000,偏Eta2=0.470>0.40)。干预组在第0周和第8周(P=0.000)之间以及0至12周之间(P=0.000)显着增加FMS测试评分,并且在第8周和第12周之间没有显着增加(P=0.50)。在干预结束时,与初始测试期相比,干预组的更多参与者得分低于14分并且在第8周和第12周不对称。5个错误动作模式中3个得到显着改善,参与者的主观满意度较好,干预后身体不对称人数、阈值14分以下的人数明显减少。研究结论:通过24式太极拳典型运动干预计划,可以改善普通大学的基本运动模式,降低运动伤害的风险。同时可以考虑作为足球爱好者身体灵活性和稳定性练习的辅助手段。(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吴萍,林梅,张菊英[6](2019)在《基于简式太极拳训练的社区高龄老人预防跌倒的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华简式太极拳在社区高龄老人预防跌倒中的社区干预。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3月103名社区高龄老人作为研究对象,按其所在社区分组,其中吉山社区和白鱼潭社区为观察组,余家漾社区和八里店社区为对照组。对照组予社区常规预防跌倒的健康宣教和措施进行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预防跌倒社区干预的基础上,辅以进行简式太极拳社区训练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后比较两组老人害怕跌倒程度、Tinetti步态和平衡测试及跌倒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害怕跌倒程度明显下降、Tinetti步态和平衡测试明显提高、跌倒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社区高龄老年人采用简式太极拳训练干预,能有效提高其平衡力,增强其自理信心,减轻其害怕跌倒心理,从而防止跌倒的发生,值得在社区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护士进修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傅道军[7](2019)在《鸣生拳法“吴式太极拳”走进青州市明德学校》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州市明德学校为积极贯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体育技能素质、丰富校园生活"等相关方针政策,特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式太极拳"保护单位鸣生亮武学研究会"鸣生拳法"青州传习所走进校园,为莘莘学子助力,为传统文化加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式太极拳"保护单位负责人、代表性传承人、鸣生亮武学研究会会长张全亮入室弟子、青州市(本文来源于《武当》期刊2019年10期)

张继华[8](2019)在《段位制杨式太极拳四段教学内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根据段位制杨式太极拳四段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围绕提高教学效果这一主题,从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套路教学内容的优化、考评内容的优化角度对段位制杨式太极拳四段进行研究,阐述在段位制杨式太极拳四段教学过程中所授内容及要求,从而提高杨式太极拳四段教学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华武术(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严静[9](2019)在《杨式太极拳捶法及其动作形成的区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极拳是我国优秀的民族特色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武术已深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锻炼身心的运动健身方式。本文主要对太极五大流派中的杨氏太极拳进行探究,探讨杨氏太极拳捶法及其动作形成的区别。(本文来源于《中华武术(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唐黎标[10](2019)在《陈式太极拳螺旋缠丝劲的健身及技击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内气的表现方式,是在经络疏通、内气自然引动之后,促成内气、外形的协调融合,使内气慢慢充实,对训练者将发挥出适当程度的健身效果,强化其技击自卫等技能。一、陈式太极拳螺旋缠丝劲在健身、技击方面的作用(一)健身方面的作用1.维持人体肌肉的健美经过陈式太极拳中放松性的缠绕螺旋运动之后,人体肌腱和韧带就会(本文来源于《少林与太极》期刊2019年10期)

式太极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围绕武式太极拳在浙江的发展现状及解决对策展开研究。得出研究结论:①武式太极拳受众过于集中。②武式太极拳的习练者对其的认识有所缺失。③武式太极拳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大。④我们应该宣扬武式太极拳的文化价值。⑤对于武式太极拳的发展,应该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式太极拳论文参考文献

[1].白俊亚,李建民,宋盼.精武精诚惟扬惟武:传统武式太极拳传人钟振山访谈录[J].武术研究.2019

[2].马紫晨,林小美.武式太极拳在浙江的发展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9

[3].赵丛娜,赵秋菊,任朝阳,刘波,刘海军.24式太极拳专业组与初学组上下肢肌肉全套表面肌电及疲劳程度对比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李嘉慧,纪仲秋,张子华,庞博,赵盼超.基于AnyBody仿真的24式太极拳白鹤亮翅动作的生物力学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5].李英奎,李有华.24式太极拳典型动作对FMS测试干预效果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6].吴萍,林梅,张菊英.基于简式太极拳训练的社区高龄老人预防跌倒的干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9

[7].傅道军.鸣生拳法“吴式太极拳”走进青州市明德学校[J].武当.2019

[8].张继华.段位制杨式太极拳四段教学内容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9

[9].严静.杨式太极拳捶法及其动作形成的区别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9

[10].唐黎标.陈式太极拳螺旋缠丝劲的健身及技击作用[J].少林与太极.2019

标签:;  ;  ;  ;  

式太极拳论文-白俊亚,李建民,宋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