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都安溪在海峡两岸举办盛会,开创茶文化、技术交流和经贸合作的先河

中国茶都安溪在海峡两岸举办盛会,开创茶文化、技术交流和经贸合作的先河

一、中国茶都安溪举办海峡两岸盛会 开创茶文化技术交流和经贸合作先河(论文文献综述)

毛和荣[1](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及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系统梳理,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征、历史影响、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通过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各历史发展阶段的梳理及传播学分析,以及中国-阿尔及利亚中医中心(中阿中医中心)建设过程回顾及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实践分析,揭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规律,为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提供有益参考,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更好“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方法1.通过查阅地方志、卫生志、文化志、医学史、学术论着、政策文件等文献资料,并通过实地考察蕲春、荆州、神农架等地,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及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考证。2.通过深度访谈荆楚中医药文化专家、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医疗援外项目负责人、医疗援外翻译、医生等,获取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对外交流传播的第一手数据、信息,弥补纯文献资料的不足,为提出有针对性论点和建议提供参考。3.通过河南、江西、荆楚等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比较研究及荆楚本地各次区域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对比,归纳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为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发展与对外交流传播提供借鉴。4.通过中阿中医中心这个重要平台建设的过程回顾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案例分析,透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规律,剖析“一带一路”战略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逻辑关联。5.通过将预设的理论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实践相结合,剖析相关理论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实践的指导意义,为当下及未来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有益的思考。结果1.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经历了孕育发展期(远古时代-商朝)、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发展徘徊期(民国-解放前)、恢复发展期(解放后-20世纪末)、全面发展期(21世纪以来)。荆楚中医药文化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较重要的历史影响。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经历了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发展滞缓期(民国-改革开放前)、全面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每个阶段都留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传播学特征。3.“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了中阿中医中心的建设进程。中阿中医中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面临体制不畅、缺乏长远规划、存在潜在传播风险等现实困境。从传播学视角看,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传播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反馈与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五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五大要素又自成体系,构成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结论1.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荆楚中医药文化反过来也为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荆楚中医药文化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域特色,集中体现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汇通南北、开拓创新、内涵丰富等特征,同时存在地域、科目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未来发展应对相关问题给予关切和处理,以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良性和全面发展。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进步、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史上,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特别是《本草纲目》一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以自发为主。随着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日益提高,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越来越紧密地与国家外交战略和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3.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证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效果不仅与文化自身的影响力有关,而且与国家的战略规划、政策支持,特别是中医药临床疗效等因素息息相关。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五大要素自成体系,五大要素体系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对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5.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还取决于各级政府在相关事务上的顶层设计,取决于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身内涵尤其是其普适价值的挖掘和现代话语体系的构建。另外,培养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在中医药学、外语、跨文化交际、国际政治、当地法律、传播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亦显得尤为重要。

陈彩虹[2](2011)在《农业会展对城乡发展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漳州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为例》文中提出实践证明,一个成功的农业会展在促进农业经济繁荣和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上效果十分显着,能够成为举办地经济的助推器。但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农业会展相比,我国农业会展起步晚,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还明显不足,农业会展的办展水平还不高,功能发挥十分有限。因此,如何办好农业会展,充分发挥农业会展的功效,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在阐述国内外会展研究文献和农业会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福建农业会展的发展情况,认为其主要存在场馆利用率低、组织模式滞后、缺少专业的会展人才、展后工作不到位、城市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等问题。接着,以福建农业会展品牌之一漳州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为例,分析农业会展其对漳州城乡发展的影响,认为具有农业、港口、对台三大区域优势、完善的展馆设施、雄厚的产业基础、专业的会展操作、重视宣传造势、办展形式丰富是花博会成功的原因,在此基础提出农业会展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树立品牌理念、有效整合相关资源、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顾客需求、不断创新,进行品牌化经营;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以会养会;建立先进的组织模式。最后,对福建农业会展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1)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2)发挥会展行业协会的协调管理作用;(3)建立先进的展馆管理体制;(4)建立科学合理的展会评估体系;(5)处理好竞争和合作关系。

路小静[3](2010)在《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的出版业经历了六十年的风雨历程,我国的出版单位也经历了事业单位管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公司制改造的发展与演变过程。由于出版业具有显着的意识形态特征,出版业长期以来受党和政府机关的重视,被过分地强调了其政治和教化功能,而出版物的商品性这一重要属性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并强调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由此以后,出版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我国文化产业成长期的主导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出版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必然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出版业的发展不仅要有内需的拉动,而且也要有外需的拉动,我们必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考虑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中国出版业必须“走出去”。而今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正面临着五大问题:我国出版业作为国家垄断产业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产生的阵痛一直没有消失;外国出版巨头开始涉足中国,我国出版企业的实力无法与之匹敌;缺乏出版业“走出去”人才、版权贸易人才、翻译人才,成为我国“走出去”的瓶颈;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改变着全球人们的阅读习惯;我国的出版行业组织、版权中介机构还远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001年我国加入WTO,这对我国出版业而言既是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我国出版业如何抓住机遇、大力改革、加快发展,同时提高我国出版企业的实力以实现我国出版业“走出去”、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的转变,是摆在所有从事出版从业人员面前的艰巨课题。本文结合我国出版业发展状况,通过研究和分析,探讨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系列问题,以下简要介绍全文内容。首先,本文对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许多制约因数进行了概述。具体表现在:中国出版业正在按中央要求进行公司制改造,具备条件后可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这一改革正在全面推开;国内出版市场尚未完全放开,作为国家特许经营的出版企业,经营风险较小,获利空间较大,“走出去”开拓国际业务动力不足,或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走出去”的行动相对迟缓;分析了我国出版产业管理体制、市场结构以及出版集团、中介组织的弊端。其次,本文分析了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三种主要模式:一是出版物出口。从统计数据看,我国出版物实物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在西方出版物市场所占份额极小,影响十分微弱,需在增加外文图书的基础上,扩大营销网点和营销渠道。二是版权输出,这是当前我国走出去的主要形式,我国的版权输出从改进内容入手,力求突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障碍,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让承载中华文化精华的出版内容通过版权贸易方式进入到西方主流社会。三是资本输出,即对外进行直接投资。让中国出版企业“走出去”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可利用直接设立新设、并购海外出版企业等方式在海外成立出版公司,以此让我国的出版企业在跨国出版传媒的传统领地上争得立足之地。再次,本文借鉴了国外出版业发达国家诸如美国、英国、日本出版业“走出去”的模式与经验,通过分析发现,虽然美国出版物的输出重在强化资本的输出,英国的图书出口具有强大优势,日本的动漫产业发展与输出特色十分鲜明。但是它们也存在共性的特点:一是将实物出口、版权贸易与资本输出完整联合起来,齐头并进地促进本国的出版业“走出去”;二是克服三种瓶颈,包括本土语言的教育和推广、国际市场的选择以及本土化运作;三是利用三种动力,即以政府相关部门为驱动,以行业自身发展需求为起点,借高新科技相关领域之力量。最后,论文阐释了我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对策:政府支持,从融资、税收等方面加大对走出去的扶持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培养“外向型”的人才;打造走出去的主体,即采取上市、并购等方式将我国出版企业做强做大;利用新技术,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促使出版企业“走出去”等。全文在文化产业、文化多样性、文化软实力及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国情、依据我国图书出版业现状条分缕析,试图找到一条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发展之路,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及建议以供参考。

洪韬亮[4](2009)在《漳台农业牵手走向纵深》文中认为凭借与台湾特殊的血缘、亲缘、地缘关系,漳州充分发挥自身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成为对台农业合作较为活跃的地区。近年来,漳州致力于打造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在推进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先行先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漳州已成为两岸农业合作基础好、起步早、发展?

陈俊华[5](2008)在《超大现代农业集团品牌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我国农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中国农业要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创建强大的自主品牌。进入亚洲品牌500强的超大集团是我国农业品牌建设的一个成功典范,研究超大品牌建设的历程与发育机理,探讨共性与特性问题,对推进我国农业品牌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以超大集团为案例,系统研究其品牌建设进程、核心内容、发育机理以及存在的制约因素等,借鉴国内外农业品牌建设经验,提出超大品牌进一步发展的战略和保障措施,归纳总结出超大品牌建设实践对我国农业品牌建设的普遍借鉴经验。超大集团顺应我国绿色食品发展潮流,以“走绿色道路,创生态文明”为经营理念,构建出一条独特的绿色生态产业链,创立了以“绿色”为特征的超大品牌。此后,企业在香港成功上市,开创中国农业国际资本运营之先河,通过募集海外资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金保证,赢得发展先机,在18个省(市、区)建立40多个大型生产基地,完成生产基地全国性战略布局,形成配套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综合优势日益显现;抓住两岸农业交流先行实践和成功保障北京奥运蔬菜供应两大契机,扩大品牌影响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几年来,随着企业实力持续增强,品牌价值也不断提升。超大集团围绕构建绿色生态产业链、创新经营模式、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加强科技创新、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绿色营销网络等6方面核心内容进行品牌化建设,形成了超大品牌独特的发育机理:以“绿色”为特征,形成特有的品牌定位;发挥龙头企业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创建经营品牌;通过延揽人才,创新管理,为品牌发展提供原动力;紧抓科技创新、质量管理体系和品牌营销网络三个关键环节,加强品牌“软实力”建设,提升品牌竞争力。超大品牌建设面临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员工品牌意识不够强,重企业品牌、轻产品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品牌价值没能充分体现以及目前农业标准化指标和农产品认证制度不完善等。结合超大集团发展现状和借鉴国内外农业品牌建设经验,提出超大品牌进一步发展的5大战略,即做强优质果蔬品牌、创立食品品牌、深化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品牌、创建良种品牌、争创国际农业品牌等。为了保障这些战略的实施,应采取三项措施:坚持“以人为本”,打造精炼经营团队;强化技术创新,推进品牌整体提升;探索企社合作,创建经营机制新模式。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顺应“绿色”潮流是农业品牌建设的前提;(2)龙头企业是农业品牌建设的主体;(3)质量安全是农业品牌建设的关键;(4)创新是农业品牌发展的持续动力;(5)实力是农业企业品牌建设的基础。

陈宪泽[6](2008)在《地理标志:安溪铁观音的品牌推进与产业升级》文中指出我国是茶叶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和饮茶历史,茶已经成为国饮。国内名茶比比皆是,如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和云南普洱荼等。这些名茶都属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与原产地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深受消费者的青昧。作为地理标志产品的安溪铁观音产于福建安溪,是乌龙茶中的极品,这与安溪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安溪铁观音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茶叶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并通过安溪铁观音品牌的辐射效应促进了安溪茶产业的发展。然而安溪铁观音品牌却很难再上一个台阶,品牌发展遇到不少瓶颈,严重影响了安溪铁观音产业的全面发展。安溪铁观音品牌推进与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地理标志是指表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它是安溪铁观音品牌推进的宝贵资源,是支撑安溪铁观音产业升级的核心支柱。本文正是通过地理标志角度入手来研究安溪铁观音品牌推进和产业升级问题。第一部分,笔者对安溪铁观音的品牌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概述了安溪铁观音原产地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评价了安溪铁观音发展品牌的基础。在调研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安溪铁观音品牌发展的瓶颈有:地理标志(品牌)意识薄弱、管理模式落后、质量标准执行不力、品牌推广缺乏策划、销售市场混乱和产业化程度不高等。第二部分,笔者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其他地理标志产品:云南普洱茶和武夷岩茶的品牌经营来总结地理标志产品品牌的发展规律,为安溪铁观音的品牌推进和产业升级提供借鉴。第三部分,笔者仔细地分析地理标志之于安溪铁观音的价值和意义,对地理标志的作用进行了考量。同时,还对地理标志及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第四部分,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地理标志的安溪铁观音品牌推进策略。认为安溪铁观音品牌推进必须首先建立安溪铁观音品质管理模式,其内容包括以质量标准化为基础的准入制度建设、“四位一体”质量管理模式、构建多方监控机制和加强茶叶科技因子导入等,从根本上保证了安溪铁观音的品质,为品牌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提出对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进行品牌理念、品牌视觉、品牌行为的CI导入,从而进一步塑造安溪铁观音品牌形象。在安溪铁观音质量和形象完善后,笔者提出立足地理标志的品牌推广策略,内容包括组建推广团队、推广资金运作机制、以地理标志为核心的整合营销和地理标志特许经营扩张等。最后,笔者认为地理标志维护工作是安溪铁观音品牌建设的重要环节。应明确维护主体、加强法律保护以及创新维护手段和机制来保证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不受侵害并最终实现品牌推进。第五部分,笔者提出了必须以地理标志为依托实现安溪铁观音产业升级的观点,认为安溪铁观音产业升级应走打造基于地理标志的区域品牌,通过品牌延伸功能构筑茶产业链并发挥集聚效应促成产业集聚,从而最终实现产业升级的路径。同时针对安溪铁观音产业升级路径提出了若干保障性对策,包括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完善茶产业服务体系、构建两岸乌龙茶战略联盟等。本文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的方法获取安溪铁观音品牌的相关材料。利用比较分析法总结了国内其他地理标志产品品牌经营状况。运用品牌经营学、市场营销学、产业经济学和法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对安溪铁观音品牌推进与产业升级进行研究。

张琳洁[7](2004)在《现代茶文化现象研究》文中认为茶文化植根于我国农业文明,是传统文化孕育的一朵奇葩。它的形成过程受到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影响,得到传统社会政治力量的推动,在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呈现成熟而稳定的特征。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社会发生巨大变迁,不仅政治、经济相继发生重大变革,连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都在悄然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茶文化也出现前所未有的新现象,本文中将之命名为“现代茶文化现象”。文化的演变是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然影响茶文化的诸多因素发生了重大改变,我们有理由认为现代茶文化现象应该具有传统茶文化所不具备的特征,这正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本文以现代茶文化现象为研究主题,试图运用社会调查和文献调查的方法,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茶文化现象做出较为全面而详细的描述,通过对类似现象之间的对比分析,总结出现代茶文化现象的特征;同时,对照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变化发展揭示现代茶文化现象相对于传统茶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1.归纳法: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结论,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2.类比法:将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放在一起对比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3.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有关茶文化文献,收集有关茶文化研究的资料,然后根据研究的目的有选择的采用其中的资料、观点、思想方法等。 本论文对现代茶文化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四大部分:我国现代茶文化现象的总体描述、对现代茶文化现象的各组成内容进行具体探讨以及同类现象的对比分析、对现代茶文化现象特征的总结和分析。 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即现代茶文化现象综述,集中在论文的第二章,概括的茶文化现象主要有:茶艺馆现象、茶文化研究社团发展现象、茶文化研讨活动、茶文化旅游现象,对每种现象记叙其产生时间、发展历史、发展规模,以及对茶文化所产生的意义。其中重点介绍茶艺馆现象和茶文化旅游现象。 本研究的第二部分是对构成现代茶文化现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集中体现在文章的三、四章,这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茶叶消费的领域主要在城市,茶叶的生产集中在农村,茶文化是沟通二者的桥梁,所以本文在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以都市和产茶区为研究对象。 第三章研究的内容是区域茶文化现象差异。在我国不同文化区划内选择四个代表城市(广州、上海、北京、杭州),总结其历年茶文化活动,茶艺馆发展状况、饮茶消费格局,在上述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和文化背景,总结当地茶文化特征和成因,再通过对四个城市之间的类比,找出现代茶文化的推动力量。 茶叶产区的文化活动也是现代茶文化现象的组成部分,这是本文第四章的内容。茶文化既然是充当沟通城市和产茶区的桥梁,茶文化活动与产茶区茶产业之间应该存在互动。本文选择四个产茶县,首先一记述当地茶产业十年来发展变迁、茶文化活动状况,再将原本水平相近但多年来茶文化活动开展程度不同的县两两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连续且内容不断丰富的茶文化活动对区域茶产业有促进作用,茶文化活动举办与否以及举办成功的可能性取决于当地茶产业状况。 本论文的结尾部分是对现代茶文化现象的特征总结,其中第五章讨论现代茶文化现象具有创新性的特征,即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和大众化。第六章则是分析社会思想、人类性格、审美情趣对茶文化现象变迁的影响。研究结论:中心城市的茶文化活动代表了区域茶文化的最高水平,这说明现代化程度越高现代茶文化越能获得发展,而且随着现代化程度的加深,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文化差异在减少。都市里茶文化的推动力量主要是: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和学术力量。茶文化活动发展早期,政府力量起主要作用,随着活动运作的日益成熟,市场力量地位上升,学术力量保证了区域茶文化活动的文化品位也引导了文化发展的方向。2.茶文化活动和区域茶产业存在互动性。连续而内容不断完善的茶文化活动对 区域茶产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当地茶叶产值提高,茶叶品牌日 益完善以及当地产业化程度提高,区域茶产业状况(主要是当地企业实力大 小、对茶叶品质茶叶品牌的重视程度、政府和茶叶企业之间的联系密切程度) 决定了能否举办茶文化活动以及茶文化活动举办的成功与否。我国现阶段茶文化仍处在动态变化发展中,就目前而一言,茶文化现象的特征是: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大众化。前者指的是茶文化越来越能够发挥经济功能、茶叶经济越来越多地体现文化取向,文化和经济共同发展。大众化指的是现代茶文化正在模糊传统文化中精英文化和平民文化的界线,现代茶文化成为超越社会分层和地位群体被大众共享的一种文化。社会性格的变迁影响了茶文化的表现形式,茶文化出现新的内容。审美情趣是意识形态中相对稳定的内容,它使茶文化容易被人类接受和继承。创新点:在研究中引入现代化的观念。茶文化研究的文章多以传统社会茶文化形态、内涵、发展动力为主

陈铭勋[8](2002)在《中国茶都安溪举办海峡两岸盛会 开创茶文化技术交流和经贸合作先河》文中提出 2001年12月19日至21日,一场规模浩大、别开生面的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盛会在中国茶都——安溪隆重举行。这不仅拉开了两岸茶文化技术交流和经贸合作的历史序幕,同时开创了两岸文化界、企业界联络联谊、共同发展的先河。 安溪县地处闽南金三角厦门、漳州、泉州的经济结合部,居山近海,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产茶历史已有千年,是全国最大的乌龙茶主产区和世界名茶

二、中国茶都安溪举办海峡两岸盛会 开创茶文化技术交流和经贸合作先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茶都安溪举办海峡两岸盛会 开创茶文化技术交流和经贸合作先河(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绪论
    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 选题缘起
        1.1.1 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凸显
        1.1.2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受到各方重视
        1.1.3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1.1.4 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助推“一带一路”倡议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助于推动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
        1.2.2 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1.2.3 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
    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2.1 研究对象
        2.2 概念界定
        2.2.1 荆楚文化
        2.2.2 中医药文化
        2.2.3 荆楚中医药文化
        2.2.4 “一带一路”
        2.2.5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4.1 研究内容
        4.2 基本框架
    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5.1 研究重点
        5.2 研究难点
        5.3 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特征
    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
    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历史影响
        2.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孕育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1.1 孕育发展期(远古-商朝)
        2.1.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定型期与历史影响
        2.2.1 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
        2.2.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快速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3.1 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
        2.3.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4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4.1 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
        2.4.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5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高峰期与历史影响
        2.5.1 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
        2.5.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6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徘徊期与历史影响
        2.6.1 发展徘徊期(1912 年-1949 年)
        2.6.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7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恢复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7.1 恢复发展期(1949 年-20 世纪末)
        2.7.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8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全面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8.1 全面发展期(21 世纪以来)
        2.8.2 本阶段历史影响
    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与发展规律
        3.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
        3.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规律
    4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基础
    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
        1.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的提出
        1.2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1.3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内涵要义
        1.4 中医药文化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
    2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
        2.1 文化对外传播的内涵要义
        2.2 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价值
        2.3 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
        2.4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第四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与启示
    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发展阶段与传播学分析
        1.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孕育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1.1 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
        1.1.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黄金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2.1 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
        1.2.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3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发展滞缓期与传播学分析
        1.3.1 发展滞缓期(1912 年-1978 年)
        1.3.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4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全面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4.1 全面发展期(1978 年以来)
        1.4.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经验启示
    3 本章小结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中阿中医中心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1 中阿中医中心建立背景
        1.1 历史基础
        1.1.1 中医药医疗实践基础
        1.1.2 中医药文化传播基础
        1.2 现实因素
        1.2.1 阿尔及利亚人民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
        1.2.2 中医药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
    2 中阿中医中心建设概况
        2.1 建设过程
        2.2 建设模式
        2.3 建设成效
        2.4 建设困境
    3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实践分析
        3.1 传播主体分析
        3.2 传播内容分析
        3.3 传播媒介分析
        3.4 传播受众分析
        3.5 传播效果分析
    4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反思
    5 本章小结
第六部分 构建“一带一路”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1 “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意义
        1.1 坚定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彰显荆楚中医药文化独特魅力
        1.2 增强荆楚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1.3 服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助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2 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对接
        2.2 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普适价值
        2.3 增强多元传播要素的协同效应,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大事记
附录三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大事记
附录四 专家官员访谈录
    4-1 温长路教授访谈录(节选)
    4-2 吕文亮教授访谈录(节选)
    4-3 巴元明教授访谈录(节选)
    4-4 周仲瑜教授访谈录(节选)
    4-5 胡峰队长访谈录(节选)
    4-6 王莎主任电话访谈录(节选)
    4-7 胡海涛老师访谈录(节选)
附录五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编(译)着作
致谢

(2)农业会展对城乡发展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漳州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会展研究综述
        1.2.2 国内会展研究综述
    1.3 本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农业会展的理论概述
    2.1 会展的相关理论
        2.1.1 整合营销理论
        2.1.2 乘数效应与加速原理
        2.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1.4 核心竞争力理论
    2.2 农业会展的基本内涵与分类
    2.3 农业会展发展的模式
        2.3.1 政府主导型
        2.3.2 产业推动型
        2.3.3 人文、旅游环境驱动型
        2.3.4 综合实力推动型
3 福建农业会展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福建农业会展发展现状
        3.1.1 场馆设施趋于完善
        3.1.2 形成四大会展品牌
        3.1.3 会展服务产业链初步形成
    3.2 福建农业会展存在的问题
        3.2.1 场馆的利用率低
        3.2.2 缺少专业运作队伍及机构
        3.2.3 城市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3.2.4 展后工作不到位
4 农业会展对城乡发展的影响—以漳州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为例
    4.1 花博会的发展历程
    4.2 花博会对漳州城乡发展的影响
        4.2.1 促进交易和扩大出口
        4.2.2 展示和宣传农业科技
        4.2.3 促进农业产业化
        4.2.4 壮大农业企业和形成品牌
        4.2.5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2.6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4.3 花博会的成功因素分析
        4.3.1 独特的区域优势
        4.3.2 完善的展馆设施
        4.3.3 雄厚的产业基础
        4.3.4 专业的会展操作
        4.3.5 强有力的宣传造势
        4.3.6 丰富的办展形式
5 农业会展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5.1 品牌化经营
        5.1.1 树立品牌管理理念
        5.1.2 有效整合相关资源
        5.1.3 提供优质的服务
        5.1.4 不断创新
    5.2 以会养会
        5.2.1 “以会养会”的内涵
        5.2.2 "以会养会"的运作机理
        5.2.3 "以会养会"的运营
    5.3 建立先进的组织模式
6 加快福建农业会展发展的政策建议
    6.1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
    6.2 发挥会展行业协会的协调管理作用
    6.3 建立先进的展馆管理体制
    6.4 建立科学合理的展会评估体系
    6.5 处理好竞争和合作关系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中国实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回顾
        1.2.1 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内涵
        1.2.2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内涵
        1.2.3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历史回顾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研究现状述评
    1.4 论文的总体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论文的总体思路与研究框架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3 论文的创新点
2 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分析
    2.1 文化多样性、文化软实力与文化产业理论
        2.1.1 文化多样性
        2.1.2 文化软实力
        2.1.3 文化产业
    2.2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2.1 垄断优势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3 竞争优势理论
        2.3.1 竞争优势理论概述
        2.3.2 竞争优势理论的特点
        2.3.3 竞争优势理论的评价
3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3.1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现状
        3.1.1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背景——出版业发展现状
        3.1.2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现状
    3.2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制约因素分析
        3.2.1 政府管理制度不完善制约着出版业"走出去"
        3.2.2 市场体系不完善制约了出版业"走出去"
        3.2.3 出版企业竞争力不足制约了其"走出去"
        3.2.4 中介机构功能缺失制约了出版业"走出去"
4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模式及分析选择
    4.1 出版物实物出口
        4.1.1 我国图书出口现状
        4.1.2 图书出口现存问题分析
        4.1.3 我国实物出口模式的利弊总述
    4.2 版权输出
        4.2.1 我国版权输出现状
        4.2.2 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分析
        4.2.3 版权输出现存问题分析
        4.2.4 我国版权输出模式的利弊总述
    4.3 资本输出
        4.3.1 我国对外资本输出的现状
        4.3.2 中国出版业资本输出的形式
        4.3.3 基于我国对外资本输出现状的分析
        4.3.4 我国对外资本输出模式利弊的总述
5 国外出版业"走出去"战略模式与经验分析
    5.1 美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经验分析
        5.1.1 美国的图书出口
        5.1.2 美国的版权输出
        5.1.3 美国的出版资本输出
    5.2 英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经验分析
        5.2.1 英国的图书出口
        5.2.2 英国的版权输出
        5.2.3 英国的出版资本输出
    5.3 日本出版业"走出去"的经验分析
        5.3.1 日本动漫产业的兴起
        5.3.2 日本动漫"走出去"的特点
    5.4 国外出版业"走出去"模式取得成功的经验
        5.4.1 有效克服语言、市场和当地风俗三种阻力
        5.4.2 合理利用政府、行业协会和新科技三种力量
6 促进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6.1 完善政府对出版业的宏观管理
        6.1.1 完善政府的政策支持体系
        6.1.2 强化出版业"走出去"人才的培养力度
        6.1.3 完善出版企业的融资渠道
    6.2 培育出版业"走出去"的市场主体
        6.2.1 建立与完善现代出版企业制度
        6.2.2 通过并购实现出版企业的规模扩张
        6.2.3 打造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2.4 实施本土化战略,"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6.2.5 创立出版业"走出去"的国际品牌
    6.3 加强数字出版对出版业"走出去"的支持
        6.3.1 数字出版发展概述
        6.3.2 数字化出版的具体形态
        6.3.3 利用数字出版加快出版"走出去"的建议
    6.4 完善行业管理和中介机构的功能
        6.4.1 发挥出版行业协会的管理与服务功能
        6.4.2 完善版权代理机构对出版业"走出去"的促进作用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5)超大现代农业集团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业品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2.1 品牌建设的理论
        2.1.1 品牌的涵义
        2.1.2 品牌建设理论
    2.2 农业品牌建设理论
        2.2.1 农业品牌的涵义
        2.2.2 农业品牌建设理论研究
    2.3 我国农业品牌建设实践
        2.3.1 农业品牌建设的发展
        2.3.2 农业品牌化对农业企业的作用
        2.3.3 农业品牌建设的必然性分析
        2.3.4 龙头企业在农业品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2.3.5 龙头企业品牌建设的路径选择
    2.4 国内外品牌建设经验
        2.4.1 品牌的定位与建设路径
        2.4.2 国内外品牌建设典型案例
第三章 超大集团品牌建设分析
    3.1 超大品牌建设的历程
        3.1.1 超大品牌的创立
        3.1.2 超大品牌的发展
        3.1.3 超大品牌的提升
    3.2 超大品牌建设的核心内容
        3.2.1 构建绿色生态产业链
        3.2.2 创新经营模式
        3.2.3 坚持科技创新
        3.2.4 注重人力资源建设
        3.2.5 狠抓质量安全管理
        3.2.6 完善绿色营销网络
    3.3 超大品牌的发育机理
        3.3.1 以“绿色”为特征,形成特有的品牌定位
        3.3.2 发挥龙头企业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创建经营品牌
        3.3.3 延揽人才,创新管理,为品牌提升提供原动力
        3.3.4 紧抓品牌的“软实力”建设,增强品牌竞争力
        3.3.5 借助公共宣传,提升品牌形象
    3.4 超大品牌建设制约因素分析
        3.4.1 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品牌意识有待加强
        3.4.2 重企业品牌,轻产品品牌
        3.4.3 宣传力度不够,品牌价值没能充分体现
        3.4.4 农业标准化指标和农产品认证制度不完善
第四章 超大品牌发展战略与保障措施
    4.1 超大品牌发展战略
        4.1.1 借助“绿色奥运”,做强优质果蔬品牌
        4.1.2 强化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创立食品品牌
        4.1.3 立足“海西”,继续打造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品牌
        4.1.4 突出发展种子产业,创建良种品牌
        4.1.5 推动农业国际化,争创国际品牌
    4.2 保障措施
        4.2.1 坚持“以人为本”,打造精炼经营团队
        4.2.2 强化技术创新,推进品牌整体提升
        4.2.3 探索企社合作,创建经营机制新模式
第五章 超大集团品牌建设实践的启示
    5.1 顺应“绿色”潮流是农业品牌建设的前提
    5.2 龙头企业是农业品牌建设的主体
    5.3 质量安全是农业品牌建设的关键
    5.4 科技创新是农业品牌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六章 主要结论
    6.1 顺应“绿色”潮流是农业品牌建设的前提
    6.2 龙头企业是农业品牌建设的主体
    6.3 质量安全是农业品牌建设的关键
    6.4 创新是品牌发展的持续动力
    6.5 实力是农业企业品牌建设的基础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地理标志:安溪铁观音的品牌推进与产业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问题的提出
    0.2 研究思路与方法
        0.2.1 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0.2.2 提出问题
        0.2.3 课题调查
        0.2.4 分析问题
        0.2.5 解决问题
    0.3 本研究的意义与创新
        0.3.1 本研究的意义
        0.3.2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0.4 相关理论综述
        0.4.1 品牌经营理论
        0.4.2 茶叶区域品牌
        0.4.3 地理标志品牌
        0.4.4 产业升级相关理论
1 安溪铁观音的发展态势分析
    1.1 安溪铁观音原产地分析
        1.1.1 地理环境分析
        1.1.2 人文环境分析
        1.1.3 品质特征描述
    1.2 安溪铁观音品牌发展的基础考量
        1.2.1 发展态势良好
        1.2.2 市场销售与日俱增
        1.2.3 品牌建设稳步推进
    1.3 安溪铁观音的发展瓶颈及原因分析
        1.3.1 地理标志(品牌)意识薄弱
        1.3.2 管理模式有待优化
        1.3.3 质量标准执行不力
        1.3.4 品牌推广策划不足
        1.3.5 销售市场混乱
        1.3.6 产业化程度不高
2 国内茶叶地理标志产品比较分析
    2.1 云南普洱茶
        2.1.1 地理标志认证及授权
        2.1.2 存在的问题
        2.1.3 三点做法
    2.2 武夷岩茶:福建首个地理标志产品
        2.2.1 地理标志使武夷岩茶增值
        2.2.2 加强标准化建设
        2.2.3 武夷岩茶的SWOT分析
    2.3 小结
3 地理标志相关概念及之于安溪铁观音的价值考量
    3.1 地理标志的概念内涵及特征
    3.2 地理标志相关概念辫析
        3.2.1 原产地概念
        3.2.2 证明商标与集体商标
    3.3 地理标志之于安溪铁观音的价值考量
        3.3.1 有利于打造区域品牌
        3.3.2 有利于提升价值和竞争力
        3.3.3 有利于开拓市场和保护产品
        3.3.4 有利于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
4 基于地理标志的安溪铁观音品牌推进策略
    4.1 基于地理标志的品牌推进概述
        4.1.1 完善管理机构
        4.1.2 建立并完善地理标志制度
        4.1.3 具体推进阐述
    4.2 安溪铁观音品质管理模式
        4.2.1 以质量标准化为基础的准入制度建设
        4.2.2 建立“四位一体”质量管理模式
        4.2.3 构建多方监控机制
        4.2.4 茶叶科技导入模式
    4.3 地理标志品牌的CI导入
        4.3.1 地理标志品牌理念导入
        4.3.2 地理标志品牌视觉导入
        4.3.3 地理标志品牌行为导入
    4.4 立足地理标志的品牌推广策略
        4.4.1 组建推广团队
        4.4.2 推广资金运作机制
        4.4.3 以地理标志为核心的整合营销
        4.4.4 地理标志特许经营扩张
    4.5 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的维护
        4.5.1 明确维护主体
        4.5.2 加强法律保护
        4.5.3 创新维护手段和机制
5 以地理标志为依托实现安溪铁观音的产业升级
    5.1 安溪铁观音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5.1.1 打造基于地理标志的区域品牌
        5.1.2 构筑安溪铁观音产业链
        5.1.3 促成区域产业集聚
    5.2 基于产业升级路径的保障措施
        5.2.1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5.2.2 提高茶产业科技水平
        5.2.3 完善茶产业服务体系
        5.2.4 构建两岸乌龙茶战略联盟
参考文献
致谢

(7)现代茶文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目录
1 研究主题和概念界定
    1.1 研究主题
    1.2 研究背景
        1.2.1 社会背景
        1.2.2 学术背景
    1.3 研究的意义
    1.4 概念的界定
        1.4.1 茶文化
        1.4.2 现代茶文化现象
    1.5 研究框架
2 现代茶文化现象综述
    2.1 茶艺馆
        2.1.1 茶艺馆发展历史
        2.1.2 茶艺馆的出现之于茶文化的意义:
    2.2 茶文化研究团体和茶文化活动
        2.2.1 茶文化研究社团
        2.2.2 茶文化活动
    2.3 茶文化旅游
        2.3.1 茶文化旅游的概念
        2.3.2 茶文化旅游的类型
3 区域之间茶文化现象差异
    3.1 地区描述
        3.1.1 上海
        3.1.2 广州
        3.1.3 北京
        3.1.4 杭州
    3.2 都市茶文化的推动力量
        3.2.1 政府推动
        3.2.2 市场推动
        3.2.3 学术推动
4 茶文化对区域茶产业的影响
    4.1 各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4.1.1 泰顺县茶产业发展
        4.1.2 永嘉茶产业的发展
        4.1.3 临安市茶产业发展
        4.1.4 新昌县茶产业发展
    4.2 茶文化与茶产业的关联分析
        4.2.1 泰顺县与永嘉县茶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4.2.2 临安县与新昌县茶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4.3 茶文化对茶产业的影响特点:
        4.3.1 连续举办的茶文化活动对茶产业产生明显影响
        4.3.2 茶文化活动的作用效果往往延迟
        4.3.3 茶文化活动对茶产业的提升作用需要配以当地产业化进程
    4.4 小结
5 现代茶文化现象的特征
    5.1 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
        5.1.1 茶文化发挥经济功能:
        5.1.2 茶经济体现文化取向
    5.2 大众化
6 对现代茶文化现象的几点思考
    6.1 社会背景、民众性格所产生的现代与传统茶文化的差异
    6.2 审美感知所造就的茶文化的历史继承
    6.3 茶叶经济发展的文化取向
参考文献

四、中国茶都安溪举办海峡两岸盛会 开创茶文化技术交流和经贸合作先河(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D]. 毛和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农业会展对城乡发展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漳州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为例[D]. 陈彩虹. 福建农林大学, 2011(06)
  • [3]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研究[D]. 路小静. 武汉大学, 2010(05)
  • [4]漳台农业牵手走向纵深[N]. 洪韬亮. 闽南日报, 2009
  • [5]超大现代农业集团品牌建设研究[D]. 陈俊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6]地理标志:安溪铁观音的品牌推进与产业升级[D]. 陈宪泽. 福建农林大学, 2008(11)
  • [7]现代茶文化现象研究[D]. 张琳洁. 浙江大学, 2004(03)
  • [8]中国茶都安溪举办海峡两岸盛会 开创茶文化技术交流和经贸合作先河[J]. 陈铭勋. 发展研究, 2002(01)

标签:;  ;  ;  ;  ;  

中国茶都安溪在海峡两岸举办盛会,开创茶文化、技术交流和经贸合作的先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