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民主宪政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宪政,民主,抗日战争,抗战时期,国民党,国统区,训政。
民主宪政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叶介甫[1](2019)在《沙千里:民主宪政运动的参与者》一文中研究指出沙千里,1901年出生于上海。青年时期的沙千里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积极从事进步活动,曾主编《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了上海地下党的外围组织,团结各界人士,先后参与发起组织上海市职业界救国会、上海市各界救国联合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等进步团体,主编《生活知识》,宣传党的抗日主张。1936年11月,他同沈钧儒、史良等着名爱国人士,因积极参加(本文来源于《文史天地》期刊2019年01期)
叶介甫[2](2018)在《沙千里在重庆的民主宪政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沙千里,1901年6月12日出生在上海。青年时期就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积极从事进步活动,曾主编《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抗日战争前后,他执律师之业,并积极参与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了上海地下(本文来源于《党史文苑》期刊2018年12期)
陈有鹏[3](2012)在《中间党派的两次民主宪政运动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中后期中间党派利用国民党关于宪政的口号,与中共同心协力,在国统区组织发动了两次民主宪政运动,促进了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并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长期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迫于国难危机深重的政治形势,先后设立国民参政会的前身国防参政会(1937年8月17日)和国民参政会(1938年7月6日——1948年3月28日)作为战时民意机构,从而为各在野的中间党派以及中共参政议政和从事促进宪政的政治活动提供了合法的政治平台。抗战中后期中间党派以国民参政会为政治平台,通过研拟宪法草案、向参政会提出议案,召开宪政座谈会,成立宪政研究会、舆论宣传等多种形式,在大后方先后发起、推动了两次宪政运动高潮,但是这两次宪政运动均以失败告终,标志性历史事件分别为1940年4月1日“期成宪草”在国民参政会一届五次会议上被蒋介石搁置起来,1940年9月18日国民党5届157次中常会以战事不便为借口,将国民大会拖延至战后1946年11月召开国民党一手包办的伪制宪国大,通过所谓《中华民国宪法》,确立了总统独裁制。由于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镇压民主宪政运动,反而坚定了各民主党派与国民党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中共长期合作的信念,1949年1月,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55名代表发表了《对时局的意见》,明确承认了中共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并同中共一道共同缔造了新中国。本文分成叁章来阐述。第一章主要阐述作为抗战中后期国统区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的发起者的中间党派的一系列历史活动。抗战爆发后,中间党派以国民参政会为平台发起国统区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并督促蒋介石成立宪政期成会,形成期成宪草,成为第一次宪政运动最有意义的宪政成果;第二章主要阐述中间党派在推动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进一步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历史活动,其中包括中国民盟的改组、中共联合政府主张的提出、1946年政协通过的政协宪草修改原则12条等;第叁章主要分析两次民主宪政运动的异同点、历史的启迪以及结论。抗战时期的两次民主宪政运动,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运动,都是为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实行真正的宪政,确保抗战的胜利而在我国为实现民主政治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历史证明,中间党派只有承认和接受中共新民主主义宪政模式才是唯一正确的历史选择,中间党派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国方案是根本行不通的。中国当代的民主宪政建设也必需以农村社会为建设重点,也必需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期刊2012-03-10)
谌玉梅[4](2011)在《张申府与抗战时期民主宪政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申府不仅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一位着名人物,也是一个极具特色和广泛代表性的政治人物。抗战爆发后,张申府广泛参与了抗日救亡民主活动,是一位积极的政治活动家。以抗战时期两次民主宪政运动为主线,本文尝对张申府所从事的民主实践活动进行简单梳理。(本文来源于《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王海荣[5](2010)在《抗战时期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是在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特殊条件下,广大民众为争取民主的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先后有两次运动高潮,本文以抗战时期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为研究对象。此次民主宪政运动既是前一阶段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和继续,同时又为抗战时期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进行了某些准备和铺垫。本文是通过对此次运动兴起的背景、运动的过程、失败原因、意义影响的论述与探讨,从而梳理呈现运动的整体概况,力图对运动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文章的主体部分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阐述:第一部分,考察了抗战时期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兴起的背景与社会历史条件。主要从抗战以来各阶层的民主诉求、抗战初期国民党政策的松动与调整以及国民参政会的设立叁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此次运动的兴起与全面抗战的爆发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因此,尽管运动的兴起有诸多的因素,笔者主要选择了全面抗战前后,国内政治局势的角度来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具体阐述了抗战时期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的高涨。一是运动的前奏,主要内容有抗战初期宪政问题的大论战,国民参政会一届四次会议的召开;二是运动的发展,主要是有关宪政期成会和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修正案“期成宪草”的内容;叁是运动的高潮,这部分内容阐述了此次运动在国统区和抗日根据地的开展情况。第叁部分,阐述了抗战时期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的低落,主要包括“期成宪草”的夭折、国民大会的延开等内容。第四部分,对抗战时期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进行了简要的评析。一是有关其失败原因的探讨,这部分以国民党政策的两面性、民主党派自身的弱点为切入点;二是对其意义影响的分析,从其对团结抗战的推动、民主思想的宣传、民主党派的成长叁方面进行阐述。结语部分对上述论述予以总结,并提出自己的思考。(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王建伟[6](2010)在《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与国统区两次民主宪政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来源于西方民主宪政思想理论,同时在融合中国本土政治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军政、训政、宪政“叁步说”思想;“权能分治”与“五权分立”思想;“以党建国”、“以党治国”的思想;地方自治的构想。为了维护和实践其民主宪政思想,孙中山领导和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民主革命运动。主要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国民会议运动。这些运动虽然没有使民主宪政在中国真正实现,但是民主共和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它启发和教育了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了人们的民主宪政意识。孙中山逝世后,为了继续发展中国民主宪政,反对蒋介石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揭露其宪政骗局,上世纪叁、四十年代,在国统区相继发生了两次民主宪政运动。两次民主宪政运动虽然均以失败告终,但是这两次运动使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得到进一步实践和发展,加强了各党派之间的团结,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党派的共商合作、团结奋斗,为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研究。(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0-05-01)
宋海琼,王鑫[7](2010)在《两次民主宪政运动与抗日战争互动关系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日战争中后期,国统区先后爆发了两次民主宪政运动。这两次宪政运动均以各民主党派为主要发起者和活动主体,在中共积极参与和推动下,以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蒋介石个人独裁,争取实行民主政治,早日实现孙中山倡导的宪政为目标。它既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又以抗日战争兴起、发展为大背景。因此,两次民主宪政运动与抗日战争存在着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聂红珍[8](2009)在《“九·一八”事变后民主宪政运动的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九.一八"事变后爆发的民主宪政运动,以民族危机为背景,以救国为目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其评议内容全面而深刻,并围绕是否立宪和立什么样的宪法,在评议过程和内容上又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其参与主体以知识分子为主,体制内民主力量与体制外民主力量相联合,民众参与相对广泛。然而此次宪政运动的现实直接效果和民众的期望值形成极大的反差,使之被视为微弱的宪政运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09年19期)
耿密[9](2009)在《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民主宪政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民主宪政运动曾经在大后方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对支持抗日、推广普及宪政理念都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此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的分析,探讨中共及各民主党派在宪政中的重要作用,以启迪世人。(本文来源于《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郭世东[10](2008)在《投身民主宪政运动的黄炎培》一文中研究指出1945年7月1日,抗战胜利的前夜,黄炎培等六位参政员登上飞机,飞往延安。下午一点多钟,毛泽东、朱德等已经到机场迎接他们了。六位参政员在延安除参加会谈外,还参观一些单位,访问一些老朋友。4日下午,(本文来源于《江淮法治》期刊2008年17期)
民主宪政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沙千里,1901年6月12日出生在上海。青年时期就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积极从事进步活动,曾主编《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抗日战争前后,他执律师之业,并积极参与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了上海地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主宪政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叶介甫.沙千里:民主宪政运动的参与者[J].文史天地.2019
[2].叶介甫.沙千里在重庆的民主宪政运动[J].党史文苑.2018
[3].陈有鹏.中间党派的两次民主宪政运动述论[D].齐齐哈尔大学.2012
[4].谌玉梅.张申府与抗战时期民主宪政运动[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
[5].王海荣.抗战时期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
[6].王建伟.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与国统区两次民主宪政运动[D].郑州大学.2010
[7].宋海琼,王鑫.两次民主宪政运动与抗日战争互动关系刍议[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8].聂红珍.“九·一八”事变后民主宪政运动的特点分析[J].黑龙江史志.2009
[9].耿密.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民主宪政运动[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
[10].郭世东.投身民主宪政运动的黄炎培[J].江淮法治.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