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奥氏体贝氏体球墨铸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奥氏体,球墨铸铁,碳化物,低温,韧性,元素,断口。
奥氏体贝氏体球墨铸铁论文文献综述
陈庚,孙莹,李崇斌,刘勤鹏[1](2019)在《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支撑的材质及铸造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GGG-NiMn13-7奥氏体球墨铸铁件支撑的化学成分、炉料配比、球化和孕育处理、热处理工艺的选择及铸造工艺的设计。通过加入微量元素Sb提高石墨的圆整度;选用合理的冒口类型防止缩松和缩孔;采用高温出铁,快速浇注的方法避免皮下气孔;成功试制出符合技术要求的支撑铸件。(本文来源于《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魏铁石,王晶,黄宝旭,马杰,赵性川[2](2018)在《连续加热球墨铸铁奥氏体化转变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实验数据,采用John-Mehl-Avrami(JMA)方程研究了球墨铸铁非等温奥氏体化动力学。结果表明:球墨铸铁的最佳奥氏体化温度在1173 K左右,奥氏体化过程主要受铁原子的扩散控制;奥氏体固态相变的动力学参数n随加热速率的增加而减小,但生长速率因子系数k_0基本上为一常数,约为6.1×10~9。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球墨铸铁奥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并且通过金相观察法对奥氏体转变曲线进行了验证,与计算结果符合较好。(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史明,徐德立,田雨,熊云龙,陈瑞[3](2018)在《铸态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稳定化生产》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一些主要元素对高镍奥氏体球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合理的内控化学成分。球化处理采用冲入法,镍镁合金球化剂用量为铁液重量的0.7%~0.9%,球化后高镍奥氏体球铁Mg残留量为0.07%~0.09%。采用硅铁和硅钡孕育剂炉前孕育,孕育剂用量为铁液量的1.0%~1.5%。采用以上工艺方法生产的铸态高镍奥氏体球铁力学性能合格率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铸造》期刊2018年01期)
李振波,李荣飞[4](2017)在《耐低温奥氏体球墨铸铁压缩缸制造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耐低温BOG压缩缸制备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低温材料的制作工艺、压缩缸制造过程中工艺的优选,以及过程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使低温材料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并通过工艺分析软件对压缩缸体铸造工艺进行验证,成功制作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17年12期)
张新宁,姜珂[5](2017)在《奥氏体球墨铸铁超低温冲击断裂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奥氏体球墨铸铁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低温冲击的断裂行为。首先研究奥氏体球墨铸铁在冲击断裂过程中裂纹形成功及裂纹扩展功等各部分能量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奥氏体球墨铸铁在20~-196℃温度范围内冲击吸收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裂纹的亚稳扩展能量是决定低温冲击性能的主要因素。其次研究奥氏体球墨铸铁低温延性断裂行为的微观机理,采用SEM断口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不同温度下奥氏体球墨铸铁延性断裂的裂纹萌生、扩展过程及随温度演变规律。(本文来源于《铸造》期刊2017年12期)
姜珂[6](2017)在《超低温奥氏体球墨铸铁微观组织与低温冲击断裂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极低温条件下使用的工业装备越来越多,例如大型超低温BOG压缩机的工作温度一般在-160℃甚至更低,因而对超低温铸造材料有着较大的需求。通常情况下,以铁素体为基体的球墨铸铁材料能够承受的温度最低在-60℃左右,无法满足更低温度的应用需求。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随着温度的降低没有韧-脆转变现象,拥有着良好的低温力学性能,因而在超低温(-100℃以下)工业制造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针对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温性能方面,对于超低温奥氏体球墨铸铁的研究极少,对其微观组织、冲击断裂特征、示波冲击断裂过程以及冲击裂纹的萌生和亚稳扩展规律并未见报道,因此本课题开展了超低温奥氏体球墨铸铁微观组织与低温冲击断裂行为的研究。对超低温奥氏体球墨铸铁微观组织及其对摩擦磨损行为的研究表明:超低温奥氏体球墨铸铁的微观组织主要由奥氏体、石墨球以及分布在晶界处的碳化物构成,材料中的锰元素和铬元素会偏析分布至材料基体中的奥氏体晶界处形成M23C6(M=Fe、Mn、Cr)型碳化物,其微观硬度可达到1200HV以上,远高于奥氏体基体硬度值,因而使得材料的宏观硬度得以提升。铬元素有着比锰元素更强的碳化物形成能力,对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影响更大。通过对不同铬元素含量下的材料摩擦磨损后的形貌进行分析发现,该材料表现为磨粒磨损机制,其中铬元素促进形成的晶界碳化物作为硬质颗粒使得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显着提高。采用低温示波冲击手段,针对不同合金(镍、锰和铬)元素下的超低温奥氏体球墨铸铁低温冲击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不同合金元素下的超低温奥氏体球墨铸铁冲击性能均存在着相似的特征,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镍元素含量的变化对低温冲击性能存在着正相关的影响,而过多的锰元素和铬元素加入会导致低温冲击性能恶化。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冲击断口形貌进行分析发现:材料在室温至-193℃的温度区间内均呈现了以石墨球或石墨球凹坑作为韧窝中心的韧性断裂形貌特征,并且其冲击断口中石墨球数量与冲击性能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即石墨球越多则冲击性能越好;碳化物数量的改变在室温下对材料的冲击性能影响并不明显,而随着温度的降低其影响呈现增大的趋势,在-193℃的超低温条件下会导致冲击断口中出现纵向微裂纹,严重破坏材料冲击性能。在对超低温奥氏体球墨铸铁低温冲击性能规律的研究基础上,对不同温度下的示波冲击曲线进行了深入分析,进一步地揭示了材料的冲击断裂过程,结果表明:以斜率法与柔度变化率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示波冲击曲线进行分段分析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定量表述材料的低温冲击断裂过程;其中,冲击裂纹的高载荷亚稳扩展能量的比重可以达到冲击总能量的60%以上,且两者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即随温度的降低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因而高载荷亚稳扩展能量是决定低温冲击性能的主要因素;而该材料的低温冲击性能之所以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80℃时为极大值),是因为在室温至-80℃时,高载荷亚稳扩展段的平均载荷对低温冲击性能起到了主导作用,而当温度继续降低时,高载荷亚稳扩展段的位移则成为了主导因素,研究还发现,即便镍元素含量变化这一规律仍然存在。同时,采用叁维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冲击断口的几何形貌进行定量分析,对不同温度下高载荷亚稳扩展段的表面粗糙度指数进行统计,验证了上述分析结论的正确性。由于超低温奥氏体球墨铸铁实际示波冲击曲线中高载荷亚稳扩展段的能量正好对应着冲击裂纹萌生与亚稳扩展过程中所吸收的能量,因此进一步研究了冲击裂纹萌生与亚稳扩展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超低温奥氏体球墨铸铁有着更好的抵抗冲击裂纹萌生的能力;而前期抵抗冲击裂纹亚稳扩展的能力受到温度的影响,后期则受到温度和材料中镍元素含量变化的共同影响;材料基体中的石墨球(特别是相邻的石墨球)和位于晶界处的碳化物是影响冲击裂纹亚稳扩展路径的最主要因素,而温度的降低和材料中碳化物数量的增加都会加剧材料的脆性断裂倾向;同时,采用Schindler方法对不同镍元素含量的超低温奥氏体球墨铸铁在动态载荷下的延性断裂韧度JBl0.2进行了计算后发现,随着温度的降低,材料在动态载荷下的延性断裂韧度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而当温度达到-80℃以下时,这一趋势会发生明显的放缓。(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7-05-27)
周裕雄[7](2017)在《固溶处理对锰镍系奥氏体球墨铸铁低温断裂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奥氏体球墨铸铁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物理性能,自诞生起就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目前,大多数生产方式是通过添加大量镍和少量锰来得到奥氏体基体,且以常温和高温应用为主。为了探究高锰含量下,组织形貌和基体性能的变化及奥氏体球墨铸铁的低温性能,本研究通过不同含量的Mn对组织和性能造成的影响进行探究,并利用固溶处理,分析它们的断裂特征,找到一种性能上接近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的锰镍系奥氏体球墨铸铁。通过观察锰含量不同的奥氏体球墨铸铁的金相组织,能够发现,Mn虽然作为奥氏体化元素能够促进奥氏体形成,但对石墨的球化起抑制作用,并会加快铁液的冷却速度导致晶界上产生大量碳化物,这些碳化物会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采用固溶处理能够使晶界碳化物溶解,提高奥氏体球墨铸铁的力学性能,但是对石墨的球化等级并无明显影响,这仍制约了性能的提高。在16Mn-8Ni、12Mn-8Ni、12Mn-10Ni和7Mn-10Ni四种种成分中,7Mn-10Ni的球化等级最高。通过观察裂纹的扩展路径,发现了断裂前后起裂区域V口附近形貌的变化,对比四组数据可以发现,16Mn-8Ni-2.3C-3Si、12Mn-8Ni-2.3C-3Si、12Mn-10Ni-2.3C-3Si和7Mn-10Ni-2.3C-3Si四种种成分的奥氏体球墨铸铁在铸态时,常温下断裂的裂纹都是在V口处的晶界碳化物上萌生并沿碳化物扩展的。但是,在固溶处理后,它们的裂纹变为在V口处的缺陷处萌生,沿石墨球扩展,这种变化与组织的力学性能发生变化有关。为了分析低温下7Mn-10Ni-2.3C-3Si奥氏体球墨铸铁的冲击韧性,选取-30℃、-60℃、-100℃和-196℃四种温度进行冲击试验。结果表明,铸态及固溶处理后的数值都随温度降低而降低,但固溶处理后性能较高。分析了低温冲击过程中屈服载荷Fy、最大载荷Fm和韧性断裂带Dmp1的变化。发现屈服载荷Fy不受固溶处理和温度的影响,韧性断裂带Dmp1和冲击韧性成正比。最大载荷Fm则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通过分析断口形貌的改变,解释了7Mn-10Ni-2.3C-3Si奥氏体球墨铸铁的断裂机理。铸态时,7Mn-10Ni-2.3C-3Si奥氏体球墨铸铁在室温下的断裂表现出韧窝断裂与准解理断裂的混合断裂方式,在低温下的断裂则是由于晶界碳化物处产生的微裂纹扩展导致的。而在固溶处理后,7Mn-10Ni-2.3C-3Si奥氏体球墨铸铁在常温下表现出明显的韧窝断裂方式,准解理断裂形貌消失。随温度降低,会突然发生沿晶断裂,随着温度的降低,沿晶断裂面积增大,最终变为脆性断裂。(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7-05-24)
孙公军,张雨溪,臧彦来,李凌医[8](2017)在《GGG-NiMn137无磁奥氏体球墨铸铁熔炼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GGG-NiMn13 7无磁奥氏体球铁的熔炼工艺设计和实施进行了系统总结,包括GGG-Ni Mn13 7奥氏体球铁化学成分控制和球化孕育处理,进行了理化检测和分析,成功试制出力学性能和金相组织均符合技术要求的铸件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期刊2017年03期)
程凤军,罗广思,潘安霞[9](2017)在《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显微缩松与碳化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的显微缩松和碳化物对铸件的使用性能有较大影响。分析了显微缩松产生的原因和防止措施。加强顺序凝固可以减小或消除显微缩松,但受发达奥氏体枝晶的影响,仍存在产生显微缩松的倾向;强化孕育是防止显微缩松产生的另一个有效措施。碳化物形态分布分析表明:铸态碳化物呈块状和条状分布于奥氏体晶界,在冷热交变载荷下易产生热疲劳裂纹;热处理后的碳化物呈细小弥散分布,材料的综合性能有所提高,有利于防止热疲劳裂纹的产生。(本文来源于《铸造》期刊2017年03期)
刘学,薛力强,岳旭东[10](2016)在《奥氏体球墨铸铁的微合金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奥氏体球墨铸铁的力学性能,通过加入微量合金元素Mo和Cr,研究Mo和Cr对奥氏体球墨铸铁微观组织和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加入合金元素Mo或Cr时,均能够提高奥氏体球墨铸铁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及硬度。当同时加入适量的Mo和Cr合金元素时,可进一步提高奥氏体球墨铸铁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及硬度,伸长率比单独加入合金元素时稍有降低,但仍然比没有加入合金元素时伸长率有所增加。(本文来源于《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奥氏体贝氏体球墨铸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实验数据,采用John-Mehl-Avrami(JMA)方程研究了球墨铸铁非等温奥氏体化动力学。结果表明:球墨铸铁的最佳奥氏体化温度在1173 K左右,奥氏体化过程主要受铁原子的扩散控制;奥氏体固态相变的动力学参数n随加热速率的增加而减小,但生长速率因子系数k_0基本上为一常数,约为6.1×10~9。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球墨铸铁奥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并且通过金相观察法对奥氏体转变曲线进行了验证,与计算结果符合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奥氏体贝氏体球墨铸铁论文参考文献
[1].陈庚,孙莹,李崇斌,刘勤鹏.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支撑的材质及铸造工艺研究[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19
[2].魏铁石,王晶,黄宝旭,马杰,赵性川.连续加热球墨铸铁奥氏体化转变动力学[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8
[3].史明,徐德立,田雨,熊云龙,陈瑞.铸态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稳定化生产[J].铸造.2018
[4].李振波,李荣飞.耐低温奥氏体球墨铸铁压缩缸制造工艺研究[J].铸造技术.2017
[5].张新宁,姜珂.奥氏体球墨铸铁超低温冲击断裂行为研究[J].铸造.2017
[6].姜珂.超低温奥氏体球墨铸铁微观组织与低温冲击断裂行为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7
[7].周裕雄.固溶处理对锰镍系奥氏体球墨铸铁低温断裂特征的影响[D].沈阳工业大学.2017
[8].孙公军,张雨溪,臧彦来,李凌医.GGG-NiMn137无磁奥氏体球墨铸铁熔炼工艺研究[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17
[9].程凤军,罗广思,潘安霞.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显微缩松与碳化物的研究[J].铸造.2017
[10].刘学,薛力强,岳旭东.奥氏体球墨铸铁的微合金化[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