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溶性配体论文_钟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溶性配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可溶性,细胞,程序性,内皮,凋亡,静脉,结核菌素。

可溶性配体论文文献综述

钟勇[1](2019)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sPD-1)及其配体sPD-L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收治的10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其中50例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为AECOPD组,50例COPD稳定期患者为COPD稳定组,另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3组血清sPD-1及sPD-L1水平,并分析sPD-1及sPD-L1与COPD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用力肺活量(FVC)百分比(FEV1/FVC)、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的相关性。结果:AECOPD组和COPD稳定组FEV1%pred和FEV1/FVC比较无明显差异(P>0. 05)。3组血清sPD-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AECOPD组患者血清s PD-L1水平明显高于COPD稳定组和对照组(P<0. 05),COPD稳定组患者血清sPD-L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AECOPD组和COPD稳定组患者血清sPD-L1水平均与FEV1%pred及FEV1/FVC呈负相关关系(P<0. 05)。结论:sPD-L1在COPD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患者肺功能下降有关,有可能成为COPD的一项临床检测指标。(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蕊,张鹏祥,李飞星,王晓元,郝翠君[2](2019)在《PCI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经皮冠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对不同年龄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血清重组可溶性CD40配体(recombinant soluble CD40 ligand, s CD40L)和金属蛋白酶-9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水平的影响。本研究随机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就诊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和40例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按年龄≤60岁为一组,>60岁为一组,每组20例。分别在PCI治疗前1 d、治疗后1 d和7 d测定并统计各组间血清s CD40L和MMP-9水平变化。ACS患者血清s CD40L和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60岁的ACS患者血清s CD40L水平略高于≤60岁患者,但是无显着性差异(p>0.05);PCI治疗1 d后可增加ACS患者的血清s CD40L和MMP-9水平(p<0.01),7 d后则逐渐下降。ACS患者的血清s CD40L和MMP-9水平变化与年龄无明显关系;PCI治疗可能加重了冠状动脉内早期炎症,致使血清s CD40L和MMP-9水平在短期内增加,后期则逐渐恢复正常。(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10期)

罗向波,文添博[3](2019)在《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及T细胞斑点试验联合检测对菌阴肺结核诊断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 (sPD-L1)、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及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联合检测诊断菌阴肺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菌阴肺结核患者5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非结核感染的肺病患者50例为常规组。均进行sPD-L1、TB-PPD及T-SPOT.TB联合检测诊断。结果研究组sPD-L1高于常规组(P <0.05);联合检测诊断特异性、敏感性、ROC曲线下面积及约登指数均优于一种检测指标。结论联合sPD-L1、TBPPD及T-SPOT.TB指标检测诊断菌阴肺结核的临床价值更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郭巍巍,陈杰,钱雷,李明[4](2019)在《白细胞介素-35对可溶性CD40配体诱导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活化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35对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诱导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活化的作用及IL-35和sCD40L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入选43例冠心病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UA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机梗死23例(STEMI组),2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清IL-35和sCD40L水平,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体外培养HUVEC,分为空白组、sCD40L组、IL-35+sCD40L组,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E-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的水平;比色法检测HUVEC中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HUVEC中氧自由基(ROS)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A组和STEMI组外周血清sCD40L水平显着升高,IL-35水平显着降低(P均<0.05),且两者呈负相关(r=-0.443,P<0.05)。体外培养HUVEC,与sCD40L组相比,IL-35+sCD40L组培养上清中E-选择素、sICAM-1水平以及HUVEC中MDA水平、ROS活性均显着降低,HUVEC中SOD活性显着升高(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清IL-35水平显着降低,sCD40L水平显着升高,IL-35对sCD40L活化HUVEC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国际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封忠昕,陈琦,王季石,袁钟,闵迅[5](2019)在《可溶性CD40配体对白血病THP-1细胞生物学影响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onocytic leukemia,AMoL)具有易浸润、易复发、预后差和死亡率高等特点。可溶性CD40配体(soluble CD40ligand,sCD40L)在肿瘤细胞抗原递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分析不同浓度的sCD40L对人白血病THP-1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迁移及对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表达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2、4和6μg/mL的sCD40L作用THP-1细胞24h,采用CCK-8法检测sCD40L对THP-1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ⅤFITC/PI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影响,迁移实验Transwell法检测3组不同浓度sCD40L单用或者联合PI3K抑制剂LY294002对THP-1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中关键蛋白PI3K、AKT、p-PI3K、p-AKT、MMP-2和MMP-9蛋白表达。结果CCK-8法检测2μg/mL的sCD40LA值为0.317±0.029,细胞增殖抑制率为(23.62±2.17)%,细胞凋亡率为(14.32±2.01)%;4μg/mL的sCD40LA值为0.253±0.021,细胞增殖抑制率为(37.24±3.68)%,细胞凋亡率为(50.40±6.17)%;6μg/mL的sCD40L作用THP-1细胞24h后A值为0.196±0.017,细胞增殖抑制率为(52.13±4.96)%,细胞凋亡率为(67.53±7.26)%;对照组A值为0.58±0.05,增值抑制率为(11.63±1.07)%,细胞凋亡率为(8.79±0.92)%;增值抑制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184,P=0.001;细胞凋亡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759,P<0.001;Transwell法结果显示,单独使用sCD40L干预,随着sCD40L浓度增加,细胞迁移能力逐渐降低,同时加入PI3K抑制剂LY294002后,细胞迁移能力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033,P<0.001;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随着sCD40L浓度增加,PI3K、AKT、p-PI3K、p-AKT、MMP-2和MMP-9蛋白表达随之降低,加入PI3K抑制剂LY294002后,AKT(F=5.394,P=0.004)、PI3K(F=5.689,P=0.004)、p-AKT(F=7.621,P=0.001)、p-PI3K(F=8.787,P<0.001)、MMP-2(F=6.827,P=0.002)和MMP-9(F=11.903,P<0.001)蛋白表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CD40L能够在体外抑制白血病THP-1细胞增殖、诱导凋亡及抑制侵袭迁移,可能通过影响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抑制MMP-2和MMP-9蛋白表达发挥作用,为sCD40L用于AMoL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刘灿[6](2019)在《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PD-L1)对Ⅳ期食管鳞癌预后预测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及目的食管癌是常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全球每年有超过48万新发病例和40万死亡病例[1]。目前其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我国食管癌病理类型90%以上为鳞状细胞癌,且大多数患者初诊时即为中晚期,已失去手术机会,治疗效果不佳,预后较差。近年来食管鳞癌的预后标志物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确定关键的预后标志物将有助于分析同一阶段不同亚组间患者的预后。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通路是恶性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之一,目前关于PD-L1在食管鳞癌的预后价值仍然存在争议,但大多数研究证实PD-L1阳性的食管鳞癌患者预后较差,PD-1/PD-L1不仅在细胞膜上表达,也在血液中以可溶性形式存在,即s PD-1/s PD-L1。研究显示,肿瘤细胞和骨髓源性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都可能是s PD-L1的来源,而且血清s PD-L1表达与全身炎症反应有关,可受多种炎性因子如IL-10、IL-17和TNF-α等的影响,血清s PD-L1可能是机体炎症和免疫调节的标志物。s PD-L1能够与细胞膜表面的PD-L1竞争性结合PD-1受体,还能参与血液循环与远处的细胞受体结合发挥广泛的抑制作用,影响恶性肿瘤的预后。最近的研究证实血清s PD-L1与肺癌、肝癌等肿瘤的预后相关,但其在食管鳞癌中的预后意义鲜有研究。本研究通过检测IV期食管鳞癌患者血清s PD-L1表达水平,探讨s PD-L1对IV期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价值,同时,基于预后相关指标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指导临床个体化、精准化治疗。资料及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经活检病理确诊的150例IV期食管鳞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期的71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的血清s PD-L1水平,通过绘制ROC曲线确定s PD-L1的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表达水平组及低表达水平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获取患者炎性指标N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水平、体重下降情况(无或<5%,≥5%)及ECOG评分(0分,1分),并分别将患者分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组织中PD-L1、Ki-67、P53、EGFR、VEGF、Her-2表达水平,分别将患者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应用卡方检验分析s PD-L1与以上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分析每项指标不同表达组患者的生存差异。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运用R软件基于IV期食管鳞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通过计算一致性指数并绘制校正曲线检验模型的准确性,最后根据列线图模型所得评分将患者分为高、中、低危叁组,分析不同危险度组患者的生存差异,证实模型的个体化预测能力。结果1.食管癌组血清s PD-L1水平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相关性分析提示,s PD-L1的水平增高与NLR水平(P=0.004)及体重下降相关(P=0.036),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ECOG评分以及PD-L1、Ki-67、P53、EGFR、VEGF、Her-2均无相关性(P均>0.05)。3.通过ROC曲线分析血清s PD-L1的最佳截断值为264pg/ml,根据截断值分组后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在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方面,s PD-L1高水平组显着短于s PD-L1低水平组(P=0.007,P<0.001);NLR高水平组显着短于NLR低水平组(P均<0.001);PD-L1阳性组显着短于PD-L1阴性组(P=0.016,P=0.021);Ki-67高表达组显着短于低表达组(P=0.006,P=0.002);P53阳性组显着短于阴性组(P=0.001,P=0.008);与体重无下降或下降<5%的患者相比,体重下降≥5%的患者PFS及OS均较短(P=0.004,P=0.009);EGFR、VEGF、Her-2不同表达组间及ECOG评分不同组(0分、1分)间PFS及OS均无差异(P均>0.05)。4.COX风险比例模型单因素分析提示:s PD-L1、NLR、PD-L1、Ki-67、P53、体重下降均是影响IV期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因素(P均<0.05);多因素分析提示:s PD-L1、NLR、Ki-67、体重下降是IV期食管鳞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均<0.05)。5.基于IV期食管鳞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运用R软件构建成了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的内部验证显示本研究列线图预测模型的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74(95%CI:0.68-0.79),一致性良好。6.通过列线图模型将患者分为高、中、低危险度组,其生存分析结果提示,叁组患者生存有显着差异(P=0.008),再次验证此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论1.血清s PD-L1可成为IV期食管鳞癌患者的独立预后指标。2.基于s PD-L1的列线图模型能够准确预测IV期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杨雨[7](2019)在《可溶性CD40配体对非霍奇金淋巴瘤Raji细胞的生物学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可溶性CD40配体(soluble CD40 ligand,sCD40L)对非霍奇金淋巴瘤Raji细胞增殖凋亡以及研究MAPK通路上信号因子RAS/RAF/MEK/ERK的影响,为sCD40L能否应用于人Burkitt淋巴瘤治疗提供更多的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1.常规培养Raji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以浓度梯度0.25μg/mL,0.5μg/mL,1μg/mL,2μg/mL,4μg/mL分别处理24h,48h,72h后,加入CCK8溶液检测细胞活力情况,确定细胞增殖的变化,以了解sCD40L对Raji细胞的相关生物学影响CCK-8法检测sCD40L对其的增殖的影响。2.采用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sCD40L对Raji细胞凋亡的影响;3.流式细胞术检测sCD40L对Raji细胞周期的影响;4.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反映sCD40L对Raji细胞中ras、raf、MEK、ERK1/2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1.不同浓度sCD40L对Raji细胞作用24 h、48 h、72 h小时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本实验中以sCD40L的最大浓度为4μg/mL对Raji细胞抑制作用最明显;同一浓度、不同作用时间下,72 h抑制作用最明显。2.AnnexinV-FITC/PI双染法显示,Raji细胞与浓度为4μg/mL的sCD40L作用24 h、48 h、72 h,Raji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增高,且72 h凋亡率最高,与24 h、48 h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sCD40L可诱导Raji细胞的凋亡,随着sCD40L作用时间延长,对Raji细胞凋亡率逐渐增高。3.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显示,用浓度为4μg/mL的sCD40L处理24h、48h后,Raji细胞G0/G1期的细胞比例增加,与S、G2/M相比有差异(P<0.05),提示可能细胞被阻滞在G0/G1期。4.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以浓度为4μg/mL的sCD40L与Raji细胞分别共育24 h、48 h、72 h后,ras mRNA在48 h、72 h表达量降低,后者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raf mRNA在72 h表达量降低,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29)0.05);MEK mRNA在48 h及表达量降低,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有差异(P(29)0.05);ERK mRNA在72 h表达量降低,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有差异((49)<0.05),但各基因在除上述时间以外的其他时间点表达量均高于相应对照组,统计学比较结果不一致。以上结果显示,随着时间变化,各基因表达结果存在差异但无规律性,因而暂时无法验证sCD40L作用Raji细胞后,不能确定是否与MAPK通路有关。结论:1.sCD40L在体外可抑制Raji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本实验结果显示当sCD40L浓度为4ug/ml,作用时间在72 h时上述效果最明显。2.sCD40L在体外将Raji细胞阻滞在G0/G1期。3.sCD40L作用Raji细胞不同时间后的MAPK通路相关因子ras、raf、MEK、ERK mRNA表达量结果有一定差异,但尚不能说明是通过抑制MAPK通路有关。(本文来源于《遵义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单哲,范江砂,任敏[8](2019)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可溶性Fas及其配体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清可溶性Fas(sFas)及其配体(sFasL)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例ITP患者(ITP组)及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清中sFas和sFasL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外周血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的水平。直线回归分析sFas、sFasL水平与PAIgG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TP组血清sFas和sFasL的水平升高[(26.23±4.23)μg/L vs.(5.51±1.24)μg/L和(27.12±1.23)μg/L vs.(4.36±3.58)μg/L](P<0.05)。ITP组治疗后血清中sFas和sFasL的水平较治疗前下降[(10.21±1.22)μg/L vs.(26.23±4.23)μg/L和(6.32±3.58)μg/L vs.(27.12±1.23)μg/L](P<0.05)。ITP组血清中sFas、sFasL水平与PAIgG水平显着相关(r=0.434、0.491,P<0.01)。结论 ITP患者血清sFas和sFasL水平升高,可能与其发病相关。(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19年01期)

韩露,王晓龙,戴路,兰峰,张宏家[9](2019)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可溶性CD40配体表达及炎性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可溶性CD40配体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 type aortic dissection,STAAD)中的表达及其在主动脉夹层中的炎症反应。方法本研究于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共纳入STAAD患者95例[男67例、女28例,年龄(48.33±12.19)岁]和健康志愿者120例[男94例、女26例,年龄(48.64±10.13)岁]的血液样本。主动脉夹层患者于术前1 h取血,健康志愿者于肘静脉取血。所有STAAD患者均在CTA明确诊断,并排除马方综合征等患者。血液样本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SCD40L、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E选择素、白细胞介素-1β、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结果与健康志愿者对比,STAAD组SCD40L[(26.87±5.50)ng/ml vs.(13.39±4.03)ng/ml,P<0.001]有明显升高。E选择素[(116.62±25.24)ng/ml vs.(77.05±14.30)ng/ml,P<0.00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P<0.001),肿瘤坏死因子-α[(55.35±9.12)pg/ml vs.(37.33±5.61)pg/ml,P<0.001],白介素-1β[(62.12±13.37)pg/ml vs.(48.68±9.86)pg/ml,P<0.001],白介素-6[(499.54±90.45)pg/ml vs.(422.44±34.00)pg/ml,P<0.001]明显升高。结论 SCD40L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表达升高以及主动脉夹层患者中血管内皮损伤导致的炎症反应明显升高。(本文来源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杜果城,赵纪春,张茂春,郭黎,弋文[10](2018)在《可溶性细胞表面分化抗原40配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诱发因素及其临床特点,并探讨可溶性细胞表面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用于早期诊断DVT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入住南充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尚未接受抗凝、溶栓治疗的下肢DVT患者,根据DVT的临床病程分为急性早期、急性中期、急性后期及亚急性期,检测DVT患者外周血中sCD40L表达水平。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DVT患者100例,其中急性早期31例,急性中期26例,急性后期21例,亚急性期22例;中央型28例,周围型66例,混合型6例。(1) DVT发病诱因从高到低分别是骨折(27.0%)、恶性肿瘤(21.0%)、胸腹部术后(20.0%)、关节置换术后(18.0%)及剖宫产(6.0%)。(2)急性早期DVT者较多见于骨折后(54.8%),急性中、后期多见于关节置换术后(分别为26.9%、38.1%),而亚急性期多以恶性肿瘤为主(50.0%)。(3)与对照组(同期20名体检健康人群)比较,不同临床病程DVT患者外周血中sCD40L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处于不同病程的DVT患者sCD40L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57,P=0.02),在急性早期中sCD40L表达即达最高,随后逐渐下降(P<0.05)。(4)周围型、中央型及混合型患者外周血中sCD40L表达水平叁者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1,P=0.02),进一步两两分析结果显示,其在中央型和混合型中均明显高于周围型(P<0.05),但在中央型与混合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D40L可能在早期诊断DVT及判断血栓范围即严重程度方面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可溶性配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分析经皮冠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对不同年龄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血清重组可溶性CD40配体(recombinant soluble CD40 ligand, s CD40L)和金属蛋白酶-9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水平的影响。本研究随机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就诊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和40例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按年龄≤60岁为一组,>60岁为一组,每组20例。分别在PCI治疗前1 d、治疗后1 d和7 d测定并统计各组间血清s CD40L和MMP-9水平变化。ACS患者血清s CD40L和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60岁的ACS患者血清s CD40L水平略高于≤60岁患者,但是无显着性差异(p>0.05);PCI治疗1 d后可增加ACS患者的血清s CD40L和MMP-9水平(p<0.01),7 d后则逐渐下降。ACS患者的血清s CD40L和MMP-9水平变化与年龄无明显关系;PCI治疗可能加重了冠状动脉内早期炎症,致使血清s CD40L和MMP-9水平在短期内增加,后期则逐渐恢复正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溶性配体论文参考文献

[1].钟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9

[2].王蕊,张鹏祥,李飞星,王晓元,郝翠君.PCI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3].罗向波,文添博.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及T细胞斑点试验联合检测对菌阴肺结核诊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19

[4].郭巍巍,陈杰,钱雷,李明.白细胞介素-35对可溶性CD40配体诱导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活化的作用[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9

[5].封忠昕,陈琦,王季石,袁钟,闵迅.可溶性CD40配体对白血病THP-1细胞生物学影响及机制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9

[6].刘灿.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PD-L1)对Ⅳ期食管鳞癌预后预测模型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9

[7].杨雨.可溶性CD40配体对非霍奇金淋巴瘤Raji细胞的生物学作用研究[D].遵义医科大学.2019

[8].单哲,范江砂,任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可溶性Fas及其配体的表达及意义[J].江苏医药.2019

[9].韩露,王晓龙,戴路,兰峰,张宏家.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可溶性CD40配体表达及炎性反应[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9

[10].杜果城,赵纪春,张茂春,郭黎,弋文.可溶性细胞表面分化抗原40配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8

论文知识图

β3整合素的信号通路摘自www.appliedbi...卵巢癌患者血清sCD40/sCD40L蛋白质量浓...一hFasL质粒PlasmidMB74一hFas...各实验组血浆中sCD40L水平注:A组:300...体外培养EPC的的迁移能力检测信号轴参与的血管新生示意...

标签:;  ;  ;  ;  ;  ;  ;  

可溶性配体论文_钟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