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与万古霉素联合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抑制作用

丹参酮与万古霉素联合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抑制作用

曾春晖[1]2012年在《广西藤茶有效成分APS逆转MRSA耐药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是当今全球范围内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它对常用的包括甲氧西林在内的多种抗菌药物均广泛耐药。目前可供临床治疗MRSA的药物较少,常用的药物有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及新研发的抗生素如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其它抗生素的效果均不佳。因此,研制新的抗MRSA药物尤为迫切。研究表明,传统的中草药治疗MRSA具有一定优势。本课题组前期工作已证实:从广西藤茶中提取的黄酮类成分——双氢杨梅树皮素(APS)对MRSA、MSSA等临床常见致病菌在体外、半体内均表现出极高的抗菌活性;对标准SA和MRSA腹腔感染的小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电镜观察发现APS使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细菌形态发生改变,并能明显抑制细菌TdR、UR的生物合成。为此,本课题拟采用体内外抗菌实验,深入研究APS单用及APS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对MRSA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寻找有效的治疗MRSA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一、体外抗菌实验:对从临床收集、分离的15株菌株采用K-B纸片扩散法及mecA基因检测法进行MRSA菌株的鉴定;采用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APS对四株 MRSA (MRSA-6、MRSA-8、MRSA-9、MRSA-12)和标准敏感金葡菌的 MIC;采用棋盘法测定APS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对MRSA -6菌株的FICI。二、体内抗菌实验:腹腔注射MRSA-6建立小鼠MRSA腹腔感染模型,滴鼻吸入MRSA-6菌液建立小鼠肺部感染模型,观察APS单用及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对小鼠MRSA体内感染的保护作用。叁、细菌超微形态学研究:不同浓度APS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单用或合用作用于MSSA和MRSA后,分离收集菌体,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对药物对细菌形态超微结构的影响。四、对β-内酰胺酶活性影响的研究:通过反复冻融、酶水解,结合超声粉碎的方法,提取出MRSA的β-内酰胺酶粗提液,采用头孢硝噻吩水解法观察药物对β-内酰胺酶活性的影响。五、对MRSA PBP2a蛋白表达的影响:将不同浓度APS单用及与泰能、头孢西丁合用作用于MRSA后,超声粉碎MRSA细菌膜蛋白,行SDS-PAGE,用分光光度扫描仪测定PBP2a的相对含量,观察药物对MRSA PBP2a表达的影响。六、对耐药基因rmecA、femA、femB的mRNA表达的影响:将不同浓度APS单用及与泰能、头孢西丁合用作用于MRSA后,收集菌体,采用柱式细菌总RNA抽提纯化试剂盒提取细菌总RNA,合成cDNA,PCR扩增目标基因,琼脂糖凝胶电泳半定量分析mecA、femA、femB的表达。七、对耐药基因blaZ的mNRA表达的影响:将不同浓度APS单用及与泰能、头孢西丁合用作用于MRSA后,收集菌体,采用柱式细菌总RNA抽提纯化试剂盒提取细菌总RNA,合成cDNA, PCR扩增目标基因,琼脂糖凝胶电泳半定量分析blaZ的表达。[结果]一、经K-B纸片扩散法及mecA基因检测法鉴定,有4株菌株为符合要求的MRSA。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得单用APS的MIC为125μg/mL。联合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在与6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用药中,除与头孢吡肟合用表现为相加作用外,其余5种抗生素——青霉素、苯唑西林、头孢唑林、泰能、头孢西丁与APS合用均表现为协同抗菌作用。二、体内抗菌实验中,APS与泰能或头孢西丁合用对腹腔MRSA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明显好于各个药物单用的效果;其中APS与泰能联合应用对MRSA腹腔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最强,表现出较强的协同作用;APS与头孢西丁合用后虽然对感染小鼠的保护率与单用APS相当,但比单用头孢西丁的ED50下降将近16.7倍。APS单用能显着减少肺部MRSA感染小鼠的肺部活菌数;高剂量的APS与泰能、头孢西丁合用后,其肺部活菌计数明显少于模型组。APS与泰能或头孢西丁合用能明显改善肺部炎症病理状态。叁、在扫描/透射电镜下,经APS单用或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后的MRSA绝大多数菌体的细胞壁、细胞膜结构层次不清晰,胞壁出现溶解破损现象,细胞膜皱缩变形或破裂,菌体细胞明显膨大,可见内容物溢出等现象。四、头孢硝噻吩水解法结果表明,他唑巴坦对β-内酰胺酶具有强的抑制作用。APS无论单用或与泰能、头孢西丁合用对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都较弱,与空白未用药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五、分光光度法结果表明单用APS和泰能能显着减少PBP2a含量,单用头孢西丁对MRSA PBP2a的表达无显着作用。而APS与两药联合应用时,对MRSA的PBP2a表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六、PCR结果表明,APS与泰能、头孢西丁合用后,能明显减少mecA、femA、femB基因的mRNA的表达;而不论APS单用或与泰能、头孢西丁联合用药后对blaZ的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APS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体内外均具有协同抗菌作用。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减少PBP2a的表达,阻断mecR1-mecI-mecA信号通路中的mecA及耐药辅助基因femA、femB的mRNA表达,从而降低MRSA的耐药性,这可能是APS与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逆转MRSA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段德军, 温桂兰[2]2008年在《丹参酮与万古霉素联合应用对MRSA的抑制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丹参酮及其与万古霉素、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从临床送检的标本中鉴定筛选出20株MRSA。采用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丹参酮、万古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对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采用试管棋盘稀释法分别测定丹参酮与万古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联合使用时对MRSA的MIC,计算联合指数(FIC)。结果丹参酮对MRSA的MIC与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即标准株ATCC29213的MI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丹参酮与万古霉素在体外联合使用时万古霉素的MIC为(0.23±0.27)μg/ml,与单用万古霉素对MRSA的MIC[(0.71±0.42)μ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IC平均为0.75,呈相加作用。上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与丹参酮合用的FIC均大于1.0,呈无关作用。结论丹参酮对MRSA有抑制作用。丹参酮与万古霉素联合使用具有相加作用。丹参酮与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联合使用则呈无关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丹参酮有望成为治疗MR-SA感染的辅助用药,为MRSA感染的患者提供一治疗新思路。

段德军[3]2004年在《丹参酮与万古霉素联合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抑制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丹参酮及其与万古霉素、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K-B纸片法和稀释法从临床送检的标本中鉴定筛选出20株MRSA。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定的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丹参酮、万古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对MRSA的MIC(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采用试管棋盘稀释法分别测定丹参酮与万古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联合使用时对MRSA的MIC,计算联合指数(FIC)。结果:丹参酮对MRSA的MIC(18.4±8.94μg/ml)与其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即标准株ATCC29213的MIC(14±7.28μg/ml) 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丹参酮与万古霉素在体外联合使用时万古霉素的MIC为0.23±0.27μg/ml,与单用万古霉素对MRSA的MIC(0.71±0.42μg/ml)比较差异有显着性 (P<0.001)。FIC平均为0.75,表明丹参酮与万古霉素合用呈现相加作用。丹参酮与苯唑西林联合使用苯唑西林对MRSA的MIC为145.6±71.5μg/ml 4与苯唑西林单独使用的MIC(198±65.33μg/ml)比较没明显变化﹙P>0.05);与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联用与各自单独使用对MRSA的MIC比较下降有统计学意义。上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与丹参酮合用的FIC均大于1.0,呈无关作用。结论 丹参酮对MRSA有抑制作用。丹参酮与万古霉素联合使用具有相加作,丹参酮能增加MRSA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丹参酮与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联合使用则呈无关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丹参酮有望成为治疗MRSA感染的辅助用药,与万古霉素联用,可减少后者的用量、减少其副作用,为MRSA感染的患者提供一治疗新思路。

梁伟雯, 陈源, 梁颖, 蒋月婷, 刘忠民[4]2017年在《丹参酮胶囊对临床细菌分离株的体外抑菌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丹参酮胶囊单独及联合用药时,对革兰阳性(G~+)球菌、革兰阴性(G~-)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以琼脂稀释法测定丹参酮胶囊对G~+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无乳链球菌、肠球菌)和G~-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棋盘稀释法分别测定万古霉素或美罗培南与丹参酮胶囊联合用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埃希菌的MIC,并计算分级抑菌浓度(FIC)。结果丹参酮胶囊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的MIC值分别为(19.69±6.75)μg/m L和(20.15±13.56)μg/mL。对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MRCNS)及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MSCNS)的MIC值分别为(40.00±20.24)μg/m L和(44.24±20.86)μg/mL,两组组内MI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肺炎双球菌的MIC值为(179.2±64.34)μg/mL,对肠球菌、无乳链球菌和4种G~-杆菌的MIC值均>256μg/mL。万古霉素单独用药和与丹参酮胶囊联合用药的MI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时对MRSA及MSSA的FIC分别为0.91±0.15和0.95±0.11,呈相加作用。结论丹参酮胶囊对葡萄球菌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与万古霉素联合用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时能减少万古霉素的用药量,有望成为临床上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用药。

余琼[5]2012年在《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天然产物的筛选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引起化脓性感染和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由于细菌本身的进化和药物的滥用导致其耐药性逐渐增强,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如何防治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MRSA具有多重耐药的特性,对目前绝大多数的抗菌药耐药,甚至对目前临床最为有效的万古霉素也开始出现耐药,一旦MRSA发展到对万古霉素普遍耐药,MRSA感染患者将面临无药可治的危险境地,因此研究开发新的抗MRSA药物具有重大意义。中药中蕴藏着多种有效成份,天然化合物极具结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开发新药的一个巨大宝藏,也是我国新药开发的一个优势所在。许多中药都具有抗菌活性,如板蓝根、穿心莲、溪黄草、黄柏和鱼腥草等,其单体成分如小檗碱、大黄素、穿心莲内酯和去氢贝母碱是其抗菌活性成分等。多种耐药菌对中药的抗菌物质仍然敏感,提示中药在耐药菌株的治疗方面也有明显优势。本课题对几十种中草药提取物和中药单体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对抗MRSA活性较强的中草药和中药单体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寻找到新的抗MRSA活性成分,为开发新的抗MRSA药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课题分为叁个部分:一、对23种中草药提取物的抗MRSA活性进行了筛选采用96孔板法初步测定了23种中草药水提物和醇提物的抗MRSA活性,从中筛选出8种具有较强抗MRSA活性的中草药,分别为仙鹤草、蒲公英、夏枯草、半枝莲、侧柏叶、桑叶、木瓜、大血藤,且抑菌效果与浓度呈正相关性。进一步测定了这8种中草药提取物对11株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其中仙鹤草水提取物和醇提物抗MRSA活性最强,其MIC和MBC的生药浓度均为6.25mg.mL-1。二、对33种中药单体的抗MRSA活性进行了研究采用96孔板法测定了33种中药单体对MRSA的抗菌活性,从中发现10种中药单体对MRSA具有抑制活性,分别为花旗松素、黄芩素、二氢杨梅素、原花青素、没食子酸、姜黄素、熊果酸、白秋李醇、水飞蓟宾、芦竹碱、杨梅苷,其MIC分别为50μg.mL-1、50gg.mL-1、1O0μg.mL1、1OOgg.mL"1、200gg.mL-1、400μg.mL-1、400μg.mL-1、400μg·mL-1、400μg.mL-1、400μg.mL-1、400μg.mL-1、800μg.mL-1。同时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花旗松素、二轻杨梅素、原花青素3种抑菌作用相对较强的中药单体对常见抗菌素的增敏作用,实验结果结果表明这3种中药单体对氧氟沙星、头孢西丁钠、氯霉素、头孢唑啉钠等4种常见抗菌素的抗MRSA活性无显着的增敏作用。叁、仙鹤草提取物抗MRSA有效成分的深入研究采用溶剂分离和柱层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仙鹤草醇提物进行了分离,采用96孔板法逐步验证分离物的活性,结果石油醚萃取部分经硅胶柱层析(乙酸乙酯:石油醚=7:3洗脱),分得5个有较强抗MRSA活性的成分。通过实验确证了水提物中抗MRSA活性物质为鞣质,并对仙鹤草中鞣质的提取和纯化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本课题从中草药及中药单体入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抗MRSA活性物质筛选,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为后续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也表明,许多中草药中的确含有抗MRSA活性物,但如何分离纯化得到抗菌效果好的活性物质,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周洪昌, 韩江余, 顾福萍[6]2012年在《大蒜素、川穹嗪与万古霉素联用抗MRSA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成药大蒜素、川穹嗪分别与万古霉素联合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临床分离5株MRSA,采用K-B法测定细菌对苯唑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红霉素、妥布霉素和万古霉素的敏感性;采用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大蒜素、川穹嗪和万古霉素对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大蒜素、川穹嗪分别与万古霉素联用时对MRSA的MIC,计算联合指数FICI。结果 5株MRSA均为多耐药菌株,仅对万古霉素敏感。大蒜素、川穹嗪对MRSA的MIC与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即标准株ATCC29213的MI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大蒜素与万古霉素在体外联合应用时,万古霉素的MIC为(0.60±0.22)μg/mL,与单用万古霉素时的MIC(2.40±0.89)μg/mL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4);川穹嗪与万古霉素在体外联合应用时,万古霉素的MIC为(0.40±0.37)μg/mL,与单用万古霉素时的MIC=(2.40±0.89)μg/mL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2)。万古霉素加大蒜素的平均FICI为0.32±0.13,呈协同作用,万古霉素加川穹嗪的平均FICI为0.65±0.09,呈相加作用。结论大蒜素、川穹嗪对MRSA有一定抑制作用。大蒜素、川穹嗪与万古霉素联合使用时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大蒜素、川穹嗪可能成为万古霉素的增敏剂用于治疗MRSA引起的感染。

陈剑锋[7]2016年在《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物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通过检索中国医院知识总库(CHKD),查找2011年1月至2015年7月关于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药物的文献及研究进展,对目前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药物进行汇总整理,为临床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李旭, 邹今幂[8]2018年在《中药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 lococcus aureus,MRSA)是对一线抗菌药物普遍耐药的一类金黄色葡萄球菌,已成为医院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是世界范围内公共卫生问题,可以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菌血症和心内膜炎等疾病[1]。国内近年来报道的MRSA分离率在33%~80.4%。临床分离率逐年上升,治

郑香春, 方晓磊, 刘金民[9]2014年在《泛耐药菌感染的中医临床研究及相关机理研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细菌耐药性和耐药菌感染是医学界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几乎所有的抗菌药物,均出现了耐药菌株。细菌耐药性既是细菌在有害环境中生存的自身防卫体系,更与抗菌药物的医疗与非医疗应用直接相关。近年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逆转耐药细菌方面具有重大潜力和优势,以治疗耐药细菌感染研究为契机,在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之间往复,深入探索中医药干预耐药菌感染的作用机理,筛选有效方剂、药物。

参考文献:

[1]. 广西藤茶有效成分APS逆转MRSA耐药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曾春晖. 广西医科大学. 2012

[2]. 丹参酮与万古霉素联合应用对MRSA的抑制作用[J]. 段德军, 温桂兰. 实用全科医学. 2008

[3]. 丹参酮与万古霉素联合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抑制作用[D]. 段德军. 江西医学院. 2004

[4]. 丹参酮胶囊对临床细菌分离株的体外抑菌作用[J]. 梁伟雯, 陈源, 梁颖, 蒋月婷, 刘忠民. 广东医学. 2017

[5]. 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天然产物的筛选及研究[D]. 余琼. 西南大学. 2012

[6]. 大蒜素、川穹嗪与万古霉素联用抗MRSA的作用研究[J]. 周洪昌, 韩江余, 顾福萍.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2

[7]. 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物研究进展[J]. 陈剑锋. 海峡药学. 2016

[8]. 中药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研究进展[J]. 李旭, 邹今幂.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9]. 泛耐药菌感染的中医临床研究及相关机理研究初探[C]. 郑香春, 方晓磊, 刘金民. 201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年会暨急诊医学培训班论文集. 2014

标签:;  ;  ;  ;  ;  ;  ;  ;  

丹参酮与万古霉素联合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抑制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