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灌酒机减少溶解氧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刘勇明,钟金文,管世炎[1](2021)在《瓶装啤酒瓶颈空气和生啤溶解氧的优化控制探讨》文中指出氧是促使啤酒加速氧化的根源之一,引起啤酒的风味及稳定性变差,缩短啤酒的保质期,理论上酒体的氧含量越低则稳定性越好;因此,我公司始终将瓶颈空气和溶解氧的有效控制作为产品质量控制的重点。本文主要剖析了瓶装啤酒在灌装过程瓶颈空气和氧摄入的各影响因素,并通过优化灌装工艺、设备技改和操作规范化等方面入手,总结出相应的关键控制点和改进措施,有效降低啤酒灌装过程增氧量和瓶颈空气含量,提高啤酒的风味稳定性。
付强,王端[2](2016)在《如何降低成品酒TPO简述》文中研究表明成品酒TPO(总氧含量)是影响成品酒口感老化速度的一个关键指标,控制成品酒总氧,就能提高产品新鲜度,满足消费者对啤酒口感新鲜的要求。成品酒总氧主要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成品酒里的溶解氧,另外一部分是瓶颈空气包含的氧。要想提高产品新鲜度,就要从酿造、包装两个工序进行控制,才能有效降低成品酒总氧含量。
周韶华[3](2015)在《年产100000吨青稞啤酒工程设计》文中提出啤酒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酒精饮料,几千年来人们对啤酒的热爱始终不减,目前啤酒在全球的消耗量仅次于水和茶,是消耗量排名第三的饮料。2014年,世界啤酒产量已超过5000万吨,远远超过其他酒精饮料。青稞啤酒的主要原料是大麦芽,青稞麦芽,酒花等。青稞是中国的特有农产品,营养价值极高,同时具有保健功效。中国丰富的青稞资源为青稞啤酒厂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原料来源。本设计中把产品定位为市场前景广的青稞啤酒,年产量10万吨。根据设计任务书,设计生产工艺流程并进行工艺计算并对重点设备和能量消耗进行计算。产品的广阔市场为工厂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陈攸,吴敏,梁国中[4](2011)在《影响灌装过程中啤酒溶解氧的因素及改进措施》文中认为啤酒灌装过程中转换品种的方法、CO2吹气量、灌酒操作等对啤酒溶解氧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介绍了灌装过程中控制氧摄入的措施。
张继国[5](2010)在《包装车间如何提升产品质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包装车间过程质量控制主要取决设备的良好运行,它依赖于操作人员的正确使用、及时清理,维修人员的点检、保养。现将包装车间常见质量问题、解决方法及管理经验总结如下,不足之处望同仁指正。
程素媛[6](2010)在《如何提高啤酒的新鲜度》文中提出啤酒新鲜度是由于储存过程中氧化作用,导致啤酒口味发生变化的程度。啤酒通常保存到某一时间后,开始丧失原有的香味和口味,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风味老化程度加强。初期新鲜酒花香气减弱,略有氧化味,口感变化不是很大;进一步氧化,新鲜酒花香气完全丧失,出现纸板味,口味变甜;再进一步氧化,出现焦糖气味,入
李岩,陈阿扣[7](2009)在《瓶装酒溶解氧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众所周知,氧是啤酒生产的万恶之源,它可以加速啤酒老化,缩短啤酒的保鲜期及加速风味恶化等。除了冷却麦汁时所需的氧对酵母增殖有积极作用外,在原料贮存、糖化、发酵、过滤及灌装等各个生产工序都要严格控制氧的摄入。特别是酿造后期,氧的吸入会对啤酒的风味稳定性造成更加直接显着的影响。本文从贮酒、过滤、清酒输送及灌装等方面谈谈如何减少氧的吸人。
陈建军[8](2009)在《桶装鲜啤酒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桶装鲜啤酒酿造不仅是一个产品的生产,更重要的是生产理念的更新。作者从生产实际出发,对桶装鲜啤酒酿造及其关键技术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得到以下结论:桶装鲜啤酒的研究必须始终贯穿淡爽、柔和、新鲜的特点要求,从酿造水、原辅料、糖化、发酵、过滤、灌装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作为啤酒中最大的成份,酿造水必须达到饮用水标准,并且从理化、微生物、口味方面加以保证;麦芽必须控制好总氮、葡聚糖、多酚等主要指标;淀粉必须控制好总酸及新鲜度;糖化过程必须适当降低糖化温度,以提高可发酵性糖含量;发酵必须适当降低发酵温度,以提高啤酒的柔和度;过滤及灌装过程控制好溶解氧的增量,以防止啤酒的氧化,影响新鲜度。桶装鲜啤酒酿造过程必须保证整个过程的无菌化生产控制。首先必须建立微生物系统检测计划及判定标准,从制度上对微生物控制过程进行监控。作为啤酒组成的重要成份,在实际生产中发现脱氧水对微生物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必须根据各个公司的具体情况建立清洗杀菌工艺。气体如CO2、N2、无菌空气等与啤酒直接充入或相接触,保证气体的卫生状况对啤酒也至关重要。发酵罐清洗可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状况选择不同的清洗工艺,有条件尽可能采用热清洗工艺,以保证清洗效果。建立各种卫生制度。啤酒发酵以实现纯种酿造为中心;啤酒过滤、灌装以预防微生物二次污染为中心;CIP以预防颗粒物对被清洗设备的污染为中心。溶解氧的控制对桶装鲜啤酒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重点区域在于糖化、过滤及灌装。糖化过程必须控制好麦汁TBA值,过滤过程必须控制好发酵液进酒增氧、过滤酒头及各类添加剂添加操作。灌装过程关键控制好清酒管路增氧及灌装过程增氧。
王劲松[9](2009)在《啤酒中溶解氧的控制》文中认为啤酒生产过程中除发酵初期氧有利于酵母细胞合成外,其他工序均应严格控制氧的摄入量,防止啤酒中的还原物质被氧化而影响啤酒质量。溶解氧含量的高低是决定啤酒非生物稳定性和风味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张祖莲[10](2008)在《化验室在啤酒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阐述了化验室在啤酒生产中的质量职能及质量检验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提供了啤酒生产检验流程表,以强调化验室工作的重要性。
二、灌酒机减少溶解氧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灌酒机减少溶解氧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2)如何降低成品酒TPO简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品酒溶解氧含量的降低 |
1、酿造车间回收用CO2纯度 |
2、高浓稀释用脱氧水氧含量 |
3、过滤系统内氧含量 |
4、清酒溶解氧含量 |
二、成品酒瓶颈空气氧含量的降低 |
1、灌酒机CO2纯度 |
2、灌酒机灌装时真空度 |
3、激泡水压力和位置 |
4、选用高品质备件进行更换,以提高酒阀密封性能的稳定性 |
5、制订酒机维护标准及日常运行管理 |
(3)年产100000吨青稞啤酒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青稞啤酒的简介 |
1.1.2 青稞啤酒发展遇到的困难 |
1.2 设计背景 |
1.3 设计的任务及要求 |
1.4 设计的原则 |
第2章 总论 |
2.1 设计的目的、可行性 |
2.1.1 目的 |
2.1.2 现实意义和可行性分析 |
2.1.3 设计范围 |
2.2 建设规模和产品方案 |
2.2.1 建设规模 |
2.2.2 产品方案及其质量标准 |
2.2.2.1 质量标准 |
2.3 项目建设进度的建议 |
2.4 生产方法 |
2.5 厂址概述 |
2.5.1 工厂的年总运输量及运输方案 |
2.6 公用工程及辅助工程 |
2.6.1 公用动力需要量 |
2.6.1.2 污水处理站 |
2.6.2 厂内原材料、产品的贮存装卸方式、仓库及堆场总面积 |
2.6.2.1 仓库与堆场 |
2.6.2.2 工厂维修 |
2.7 技术经济 |
2.8 主要建筑材料.安装材料估算数量 |
2.9 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 |
2.10 节能措施及效果 |
2.11 消防、计量、职业安全卫生方面设施 |
2.12 工厂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全厂集中控制程度 |
2.12.1 机械化程度 |
2.12.2 自动化水平 |
2.13 工作制度 |
2.13.1 全厂管理系统及机构的确定和依据 |
2.13.2 生产车间和辅助车间的工作制度 |
2.13.3 车间定员编制 |
2.14 存在问题 |
第3章 平面布置与运输 |
3.1 厂址 |
3.2 总平面布置 |
3.3 总平面布置主要设计指标 |
3.4 工厂运输 |
3.4.1 厂外运输量表 |
3.4.2 厂内运输量 |
第4章 青稞啤酒的工艺计算 |
4.1 设计依据和范围 |
4.1.1 设计依据 |
4.1.2 工芝设计范围 |
4.2 全厂生产车间组成 |
4.3 全厂生产工艺综合说明 |
4.3.1 生产规模 |
4.3.2 产品方案 |
4.3.3 产量季度分配 |
4.3.4 成品主要技术规格及质量标准 |
4.3.5 生产方法 |
4.3.6 全厂生产工艺流程简述 |
4.3.6.1 工艺流程特点 |
4.3.7 工作制度 |
4.3.8 产品及副产品的年产量及质量标准 |
4.3.9 主要原.辅材料需要量用质量标准 |
4.3.9.1 主要原辅材料消耗定额 |
4.3.9.2 主要原.辅材料质量标准 |
4.4 糖化车间 |
4.4.1 车间概况及特点 |
4.4.1.1 生产规模 |
4.4.1.2 产品方案 |
4.4.1.3 生产方法 |
4.4.1.4 工艺流程特点 |
4.4.2 车间组成 |
4.4.3 工作制度 |
4.4.4 成品或半成品的主要技术规格及质量标准 |
4.4.5 生产流程简述 |
4.4.5.1 生产流程 |
4.4.5.2 磨粉.糖化工艺简述 |
4.4.5.3 工艺操作技术条件 |
4.4.6 物料平衡计算 |
4.4.6.1 基础数据 |
4.4.6.2 100kg原料生产10°青稞啤酒的物料衡算 |
4.4.6.3 生产100L10°青稞啤酒的物料衡算 |
4.4.6.4 每次糖化的物料衡算 |
4.5 发酵车间 |
4.5.1 车间概况及特点 |
4.5.1.1 生产方法:采用锥形露天发酵罐一罐法工艺 |
4.5.1.2 工艺特点 |
4.5.2 车间组成 |
4.5.3 工作制度 |
4.5.4 生产流程简述 |
4.5.4.1 酵母工段 |
4.5.4.2 发酵工段 |
4.5.4.3 啤酒处理工段 |
4.5.5 工艺操作技术条件 |
4.5.6 物料平衡计算 |
4.5.6.1 发酵能力的确定依据 |
4.5.6.2 发酵能力 |
4.5.6.3 270立方米发酵罐一罐发酵物料平衡汇总图 |
4.5.7 主要原辅材料消耗量、付产品产量及原辅材料质量标准 |
4.5.7.1 主要原辅材料的消耗量 |
4.5.7.2 付产品的年产量 |
4.5.8 CO_2回收工段 |
4.5.8.1 概述 |
4.5.8.2 CO_2气体技术参数 |
4.5.8.3 经回收装置处理后的技术参数 |
4.5.8.4 CO_2回收装置流程简述 |
4.5.8.5 动力消耗指标 |
4.5.9 存在问题及建议 |
4.6 灌装车间 |
4.6.1 车间概况及特点 |
4.6.1.1 生产规模 |
4.6.1.2 产品方案 |
4.6.1.3 概述 |
4.6.1.4 工艺流程特点 |
4.6.2 车间组成 |
4.6.3 工作制度 |
4.6.4 成品或半成品的主要技术规格及质量标准 |
4.6.5 包装车间工艺流程简述 |
4.6.6 主要工艺技术指标 |
4.6.7 灌装设备能力的确定及主要设备选型 |
4.6.8 原料.辅助原材料需用量及主要技术规格 |
4.6.8.1 主要原、辅材料需用量 |
4.6.8.2 主要原.辅材料技术规格 |
4.6.8.3 包装质量标准 |
4.6.9 测量、计量器具的配置说明 |
第5章 自动控制测量仪 |
5.1 设计范围 |
5.2 自控和测量仪表的选型、装备水平、控制方式 |
5.2.1 仪表选型 |
5.2.1.1 主要测量变送元件 |
5.2.1.2 显示控制仪 |
5.2.1.3 执行机构 |
5.3 过程控制的说明和计算机选型 |
5.3.1 空压站 |
5.3.2 污水处理站 |
5.4 主要管线的材料选择 |
5.5 控制室布置、仪表盘型式和模拟盘设置 |
5.6 仪表用电和对压缩空气要求 |
第6章 给水排水 |
6.1 概述 |
6.1.1 厂址及给水排水概况 |
6.1.2 设计范围及分工 |
6.2 给水 |
6.2.1 车间用水量及水压表 |
6.2.2 厂区给水 |
6.2.3 循环水 |
6.3 消防 |
6.4 排水 |
第7章 供电 |
7.1 设计范围和供电特征 |
7.1.1 设计范围 |
7.1.2 供电配置概况 |
7.1.3 地区供电条件及对本项目的要求 |
7.1.4 本项目的供电要求、负荷等级 |
7.1.5 变电工程设计分工及协作关系 |
7.2 本工程的用电负荷 |
7.2.1 用电负荷说明及功率因数补偿 |
7.3 新增分变电所(相当于车间变电所) |
7.3.1 新增分变电所容量 |
7.3.2 主要设备和材料的选用 |
7.3.3 继电保护及计量方式 |
7.4 车间配电 |
7.4.1 车间环境特征及其对配电没备要求 |
7.4.2 动力电源电压 |
7.4.3 动力配电设备选用 |
7.4.4 配电线路.电线电缆选型及敷设方式 |
7.4.5 电气传动控制.电器联锁 |
7.5 车间照明 |
7.6 厂区供电及户外照明 |
7.7 本工程防雷、接地 |
7.8 存在问题及建议 |
第8章 供热 |
8.1 设计依据和范围 |
8.2 设计基础资料 |
8.2.1 燃料资料 |
8.2.2 水质资料 |
8.3 热负荷 |
8.3.1 热负荷表 |
8.4 锅炉房 |
8.4.1 热负荷计算,锅炉选型及台数的确定 |
8.4.2 供热系统.热源参数及热力管道系统 |
8.4.3 给水及凝结水回水系统 |
8.4.4 锅炉排污系统 |
8.4.5 烟气净化措施及烟囱高度确定 |
8.4.6 主要控制计量要求和监视操作地点的简要说明 |
8.4.7 劳动保护和保证安全生产的措施、设施 |
8.4.8 设备布置说明 |
8.5 燃料的卸.贮和运输 |
8.5.1 燃料消耗数量 |
8.5.2 卸堆设施 |
8.5.3 贮存量及场所 |
8.5.4 输送和计量方式 |
8.5.5 工作制度 |
8.6 除渣 |
8.6.1 灰渣数量 |
8.6.2 除渣方式选择及操作要点 |
8.6.3 水力除灰的水循环.污水处理与排放设施 |
8.6.4 堆渣场地和灰渣利用 |
8.7 锅炉给水的软化处理 |
8.7.1 处理后水质应达到的质量指标 |
8.7.2 处理量 |
8.7.3 处理方案及流程说明 |
8.7.4 软水消耗指标 |
8.8 全厂供热设施 |
8.8.1 热力站及其分配系统 |
8.8.2 系统用汽量及计量方法 |
8.9 厂区室外热网敷设及构筑物说明 |
8.10 存在问题及建议 |
8.11 消耗指标 |
第9章 采暖通风 |
9.1 设计范围 |
9.2 设计基础资料——室外气象资料 |
9.3 主要生产车间冬、夏季温、湿度及其他要求 |
9.3.1 冬季采暖 |
9.3.2 夏季 |
9.4 围护结构热工要求 |
9.5 水、热、电和冷源的来源的及参数 |
9.6 采暖 |
9.7 通风/除尘 |
9.7.1 通风除尘方式 |
9.8 空气调节 |
9.9 设计指标 |
9.9.1 主要车间通风量 |
9.9.2 采暖、通风主要设计指标 |
9.10 暖风消耗指标 |
第10章 空压站、制冷站 |
10.1 空压站 |
10.1.1 设计规模的确定 |
10.1.2 全厂压缩空气、净化压缩空气负荷和参数 |
10.1.3 用汽系统 |
10.1.4 空压站布置说明 |
10.1.5 工作制度 |
10.1.6 安全措施 |
10.1.7 消声设施 |
10.1.8 存在问题及建议 |
10.1.9 消耗指标 |
10.2 制冷站 |
10.2.1 设计规模 |
10.2.2 冷负荷 |
10.2.3 蒸发温度.冷凝温度 |
10.2.4 系统说明 |
10.2.5 主要设备备选择 |
10.2.6 工作制度 |
10.2.7 安全措施 |
第11章 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 |
11.1 概述 |
11.1.1 环境现状简述 |
11.2 废气、粉尘的综合利用及治理 |
11.2.1 CO_2回收 |
11.2.2 麦槽的回收 |
11.2.3 冷却水的综合利用 |
11.2.4 酵母回收 |
11.3 污水处理 |
11.3.1 全厂污水量及其成份与性质 |
11.3.2 污水排放地点,允许排放标准 |
11.3.3 污水处理方案及流程 |
11.3.4 主要设备和构筑物的选择 |
11.4 废渣处理 |
11.5 其他有害物(噪声、震动等)的防治措施及设施 |
11.6 存在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8)桶装鲜啤酒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国啤酒工业发展概况 |
1.2 桶装鲜啤酒开发的意义 |
1.3 桶装鲜啤酒生产技术 |
1.3.1 啤酒酿造过程 |
1.3.2 卫生条件 |
1.3.3 微生物的二次污染 |
1.3.4 啤酒风味稳定性的研究 |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桶装鲜啤酒生产工艺的控制 |
2.1 概述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原料 |
2.2.2 主要仪器 |
2.2.3 主要分析方法 |
2.2.4 主要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酿造用水的评价 |
2.3.2 原辅料的选定 |
2.3.3 糖化方法的确定 |
2.3.4 麦汁过滤、煮沸及澄清 |
2.3.5 啤酒发酵工艺控制 |
2.3.6 啤酒过滤 |
2.3.7 啤酒灌装 |
2.4 小结 |
第三章 桶装鲜啤酒的无菌酿造技术 |
3.1 概述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培养基 |
3.2.4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微生物检测计划及判定标准 |
3.3.2 脱氧水卫生的改进 |
3.3.3 气体卫生的改进 |
3.3.4 发酵罐清洗工艺的改进 |
3.3.5 卫生制度的建设 |
3.4 小结 |
第四章 桶装鲜啤酒溶解氧控制技术 |
4.1 概述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仪器 |
4.2.2 主要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原辅料质量对啤酒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3.2 麦汁制备过程影响啤酒抗氧化能力的主要因素及解决措施 |
4.3.3 过滤前进酒发酵液引酒改进 |
4.3.4 过滤酒头溶解氧控制 |
4.3.5 硅藻土、硅胶、四氢添加隔氧改进 |
4.3.6 灌装过程溶解氧水平控制 |
4.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啤酒中溶解氧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氧对啤酒的危害 |
1.1 啤酒产生胶体浑浊的主要因素 |
1.2 使啤酒中双乙酰含量升高 |
1.3 影响啤酒的风味 |
1.4 加深啤酒色泽 |
1.5 破坏酒花香味和苦味 |
1.6 产生老化味 |
2 氧的侵入渠道及控制 |
2.1 原辅材料 |
2.1.1 糖化生产时应根据每批进厂麦芽的指标, 及时调整生产工艺, 如下料温度、蛋白分解温度和时间。 |
2.1.2 应尽可能使用新鲜的辅料大米, 因为随着陈化时 |
2.2 糖化过程 |
2.2.1 为了尽可能避免在糖化过程中麦汁过多地吸氧, 糖化醪应尽可能使用脱氧水兑制; |
2.2.2 糊化锅、糖化锅、煮沸锅的入孔在生产时一定要关闭。 |
2.3 发酵液 |
2.3.1 麦汁冷却采用一段薄板冷却, 缩短麦汁入罐时间并严格控制麦汁的充氧量。 |
2.3.2 酵母发酵阶段如吸入过多氧气, 会破坏发酵液中 |
2.3.3 发酵大罐的背压气体: |
2.3.4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 导致企业生产的酒品种较 |
2.4 清酒过滤阶段 |
2.4.1 发酵罐到过滤机阶段 |
2.4.2 过滤机到清酒罐阶段 |
2.5 啤酒灌装阶段 |
2.5.1 瓶子质量的影响 |
2.5.2 灌装过程的影响 |
3 结论 |
四、灌酒机减少溶解氧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瓶装啤酒瓶颈空气和生啤溶解氧的优化控制探讨[J]. 刘勇明,钟金文,管世炎. 中外酒业, 2021(07)
- [2]如何降低成品酒TPO简述[J]. 付强,王端. 中外酒业·啤酒科技, 2016(11)
- [3]年产100000吨青稞啤酒工程设计[D]. 周韶华. 齐鲁工业大学, 2015(02)
- [4]影响灌装过程中啤酒溶解氧的因素及改进措施[J]. 陈攸,吴敏,梁国中. 啤酒科技, 2011(10)
- [5]包装车间如何提升产品质量[J]. 张继国. 啤酒科技, 2010(12)
- [6]如何提高啤酒的新鲜度[J]. 程素媛. 啤酒科技, 2010(07)
- [7]瓶装酒溶解氧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J]. 李岩,陈阿扣. 啤酒科技, 2009(08)
- [8]桶装鲜啤酒产品的研究与开发[D]. 陈建军. 江南大学, 2009(06)
- [9]啤酒中溶解氧的控制[J]. 王劲松. 酿酒科技, 2009(02)
- [10]化验室在啤酒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 张祖莲. 啤酒科技,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