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1]2003年在《两性表面活性剂亚硫酸酯甜菜碱的合成及其含量分析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在油田注水系统和工业循环水系统中,微生物造成的腐蚀相当惊人,在众多的微生物中,最主要的是硫酸盐还原菌(简称SRB)引起的腐蚀。十二烷基二甲基(2-亚硫酸)乙基铵,又称亚硫酸酯甜菜碱,是一种两性季铵内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优良的杀菌和缓蚀性能、良好的水溶性、优越的清洗剥离效果,而且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优异的配伍性,可与常用的水质稳定剂进行复配。它克服了长期使用1227所产生的抗药性,是针对硫酸盐还原菌的特效药剂。亚硫酸酯甜菜碱在水处理杀菌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是有关它的分析方法还是很不完善,主要是因为没有亚硫酸酯甜菜碱样品的标准样,在产品的质量监督、使用时浓度的监测中,没有一套适合它的完整的定量分析方法。本文首先用丙酮对制得的亚硫酸酯甜菜碱的粗品进行重结晶提纯,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确证获得亚硫酸酯甜菜碱的纯品,然后根据其它类型表面活性剂的分析和亚硫酸酯甜菜碱的特点,找出硫氰酸铬铵法(雷氏盐法)、金橙Ⅱ法、高氯酸电位滴定法这叁种适合它的分析方法。硫氰酸铬铵法和金橙Ⅱ法是利用亚硫酸酯甜菜碱的阳离子与反离子染料所形成的离子对化合物,使有机溶剂层着色或者形成沉淀缔合物溶解于有机溶剂的原理,属于分光光度法。高氯酸电位滴定法不需要标准对照品,是非水酸碱滴定方法。在这叁种分析方法中,都遇到叔胺的干扰问题,前两种都是通过调节pH值来消除叔胺的干扰,是适用于水溶液试样的常量和微量分析方法,可用于生产上的质量控制,水处理杀菌应用中的浓度监测等。高氯酸电位法先用有机溶剂洗涤除去叔胺,从而使干扰降到实验许可的误差范围内,它是适用于固体样品的常量分析方法,可用于亚硫酸酯甜菜碱生产中的质量控制。
廖传文[2]2011年在《双十二烷基甲基甜菜碱的合成及中试研究》文中提出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叁元复合驱是适合我国大多数油田的一项叁次采油技术,可以使采收率在水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15-20%,但近年来的矿场实验表明,碱的使用可引起多价离子沉淀、岩石矿物溶蚀等副作用,严重的可能导致油井报废。为此近年来叁次采油向无碱化方向发展。然而ASP叁元复合驱中使用的表面活性剂在无碱条件下大多无效,因此需要开发新型表面活性剂以适应无碱二元复合驱。双十二烷基甲基甜菜碱(diC12甜菜碱)已被证明是优良的无碱驱油用表面活性剂,但采用传统的氯乙酸合成工艺叔胺转化率只能达到70%左右。为此本文试图通过系统的研究以揭示转化率偏低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试放大实验。本文首先研究了diC12甜菜碱产品中游离叔胺和活性物含量的测定方法,以便监测叔胺转化率。结果表明,可以通过盐酸-异丙醇直接滴定测定产品中游离叔胺含量,在此基础上可用两相滴定法测定产品中活性物含量。合成diC12甜菜碱过程中,由于反应温度高(100℃左右),氯乙酸的水解不可避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测定水解产物羟基乙酸和残存氯乙酸的含量。分析表明,实际反应体系反应6h后氯乙酸即已消耗殆尽,其中仅70%左右转变成甜菜碱,而氯乙酸的最终水解率达到27%左右。合成diC12甜菜碱的反应是非均相反应,加快搅拌速率和添加乳化剂都可以改善反应体系的非均质性,从而提高叔胺转化率。在其它反应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提高搅拌速度和添加乳化剂可使叔胺转化率提高7%左右,但最终转化率都只能达到80%左右。显然提高叔胺转化率的关键是保证体系中有足够的氯乙酸并防止其水解。提高氯乙酸/叔胺摩尔比可以提高转化率,例如氯乙酸/叔胺摩尔=1.8时,转化率可达到86%,但生产成本和浪费过大。控制氯乙酸/叔胺摩尔比=1.1,NaOH/氯乙酸摩尔比=1.1,在反应6h后一次性补加20%的氯乙酸和相应的氢氧化钠,再反应4h,氯乙酸/叔胺总摩尔比不超过1.3,可使叔胺最终转化率提高到85%左右。在上述优化工艺条件下用0.5 M3反应釜进行了两次中试,叔胺转化率分别达到85.6%和84.4%,平均85%,产品活性物含量达到64%左右,表明中试工艺条件稳定可靠。用中试获得的diC12甜菜碱为主表面活性剂配制的无碱驱油剂具有优良的性能,45℃下在0.05%~0.3%活性物浓度范围内能使大庆原油/地层水界面张力降至10-3mN/m数量级,天然岩芯驱油实验在水驱基础上平均提高采收率17.8%,达到大庆无碱驱油剂的技术指标。
张腾[3]2010年在《两性表面活性剂烷基酰胺羟基磺基甜菜碱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是典型的一类两性表面活性剂,具有独特的性质。但由于技术价格等原因,目前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在品种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相关领域要求,因而其合成及工业应用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用于叁次采油中的文献报道很少,考虑到该类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特点,有可能适合泡沫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合成了系列烷基酰胺羟基磺基甜菜碱,探讨了合成工艺、表面张力、原油/水界面性能以及泡沫性能,为该类表面活性剂在叁次采油中的应用进行初步的探索。以不同碳链长度的脂肪酸和N,N-二甲基丙二胺为原料,经过酰胺化缩合反应,制备了四种叔胺中间体:十二酰胺丙基二甲基胺(DAPDA)、十四酰胺丙基二甲基胺(TAPDA)、十六酰胺丙基二甲基胺(HAPDA)以及十八酰胺丙基二甲基胺(OAPDA)。以脂肪酸转化率为考察指标,重点讨论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合成反应的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150℃,反应时间7h,脂肪酸转化率均在94%以上。其次,以上述四种叔胺中间体和3-氯-2-羟基丙磺酸钠(实验室自制)为原料,经过季铵化反应,制得了四种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十二酰胺羟基磺基甜菜碱(DAHSB)、十四酰胺羟基磺基甜菜碱(TAHSB)、十六酰胺羟基磺基甜菜碱(HAHSB)以及十八酰胺羟基磺基甜菜碱(OAHSB)。以HAHSB的合成为例,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较佳合成条件,结果表明:用水作溶剂时,较佳合成条件是,反应温度85℃,反应时间6h,叔胺与3-氯-2-羟基丙磺酸钠的摩尔比为1:1.1,物料百分比30wt%,收率达83.6%;用异丙醇/水作混合溶剂时,较佳合成条件是,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6h,叔胺与3-氯-2-羟基丙磺酸钠的摩尔比为1:1.1,异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2,收率达88.9%。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等方法对产品结构进行表征。针对大庆油田条件,研究了上述四种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探讨了四种甜菜碱表面活性剂与油/水界面张力最小值及动态值的浓度、碱度特性。对四种甜菜碱表面活性剂体系界面张力稳定性进行了测试。考察了四种甜菜碱表面活性剂体系的泡沫性能。界面张力性能测试表明,存在最佳表面活性剂浓度(0.1wt%)和碱浓度(0.5wt%),此条件下各表面活性剂体系与油/水界面张力最小值均能达到10-3mN/m数量级。泡沫性能测试表明,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3wt%时,泡沫性能达到最佳状态,如DAHSB体系泡沫综合指数达到117117。
李淑杰[4]2012年在《烷基(芳基)醚类甜菜碱表面活性剂设计合成与性能》文中认为表面活性剂分子设计是表面活性剂研究领域的前沿,其关键在于研究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这将会为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在分子设计的基础上以直链十二醇,十四醇,十六醇,壬基酚,腰果酚为原料,在相转移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分别与环氧氯丙烷在碱性条件下合成第一种中间体缩水甘油醚,继而缩水甘油醚与二甲胺合成第二种中间体叔胺,最后叔胺中间体与3-氯-2-羟基丙磺酸钠反应,合成了叁种烷基醚类甜菜碱(代号为C12SZ,C14SZ,C16SZ)和两种芳基醚类甜菜碱(代号为NSZ和CSZ)型两性表面活性剂。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主要中间体烷基(芳基)缩水甘油醚的合成工艺条件;用FT-IR对最终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对合成的叁种烷基醚类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进行表面性能、泡沫性能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烷基链长的增加cmc减小,γ_(cmc)增大。Γ_(max)增大,A_m减小,pC_(20)增大;其泡沫性能以C14SZ最佳。对合成的两种芳基醚类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性能、乳化性能、界面性能等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两种表面活性剂的最低表面张力可降至30mN/m以下,表现出良好的表面活性。同时确定了当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浓度分别为2.0g/L、1.5g/L时,两种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对液蜡的乳化性能最佳。当CSZ的水溶液的浓度为0.5g/L时,其水溶液与大庆二厂、四厂原油间的界面张力可以达到最低,但界面张力都在10~(-1)mN/m范围内,说明所测定的条件并非表面活性剂与大庆二厂、四厂原油间形成低界面张力的理想条件。在考察盐对降低界面张力的影响时,可以得到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表面活性剂CSZ水溶液与大庆二厂、四厂原油间形成的动态界面张力逐渐降低。当盐浓度为5%时可以达到10~(-2)mN/m的低界面张力。同样在特定浓度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不同Na_2CO_3的含量对油水界面张力也可以达到10~(-2)mN/m。
林士英[5]2007年在《烷基羟基磺基甜菜碱黏弹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研究了黏弹性表面活性剂烷基羟基磺基甜菜碱的合成工艺,研究了不同碳链长度对合成条件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十二烷基羟基磺基甜菜碱合成的最优条件为:温度90℃、溶剂为水,反应时间为4小时;十六烷基羟基磺基甜菜碱合成的最优条件为:温度85℃、溶剂为异丙醇与水体积比为1/1,反应时间为7小时;十八烷基羟基磺基甜菜碱合成的最优条件为:温度90℃、溶剂为异丙醇与水体积比为2/1,反应时间为7小时。近年来,表面活性剂溶液的一种特殊性能:黏弹性的研究和利用正受到基础研究工作者和应用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一些表面活性剂体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在水溶液中形成柔性长棒状胶束,长棒状胶束相互缠绕形成可逆的叁维空间网状结构并表现出特殊的流变性能:黏弹性以及低剪切下高黏度(可达106mPa·s)、剪切稀释(也有增稠的)、触变性(负触变性)等。黏弹性表面活性剂溶液由于其具有的特殊流变性,在日用化学工业、涂料、矿物浮选、矿浆(如煤浆)管输、洗涤、流体管输减阻和食品工业等中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同样,这种性能在油田生产中的许多领域和环节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考察了烷基羟基磺基甜菜碱溶液特殊的流变性,并将其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进行了流变曲线的对比,证实烷基羟基磺基甜菜碱符合黏弹性表面活性剂的流变特点。考察了烷基羟基磺基甜菜碱添加于叁元复合驱油体系中对叁元复合驱油体系黏度及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证实烷基羟基磺基甜菜碱能够使叁元复合驱油体系黏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并能与聚合物形成稳定体系;能够显着降低叁元复合驱油体系的界面张力,界面张力最低值数量级可达10-4mN/m。结果证实烷基羟基磺基甜菜碱具有黏弹性表面活性剂的特点,有良好的抗剪切性、抗碱性、抗盐性,在油田应用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王昕[6]2013年在《超低界面张力驱油体系的研制与评价》文中认为叁元复合驱(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是一种有效的叁次采油技术,但叁元复合驱所带来的采出液处理困难以及对地层造成损害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叁元复合驱工业化推广。表面活性剂-聚合物(SP)无碱二元复合驱技术研究越来受到重视。然而,没有了碱的存在,虽然减少了对地面和地下设备的不利影响,但同时也会使油水间的界面张力升高,这就对表面活性剂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别用不同碳链长度的烷基叔胺与3-氯-2羟基丙磺酸钠反应,合成了烧基经基横基甜采减(十一烧基经基横基甜采减、十四烧基经基横基甜采减、十六烷基羟基磺基甜菜碱)系列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并对其结构和基团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通过对烷基羟基磺基甜菜碱油水界面张力的评价,表明在无碱条件下,界面张力随着活性剂浓度的降低而降低,随着矿化度的升高而降低,低浓度的甜菜碱型两性表面型活性剂就可使界面张力降至超低(<10_3mN/m数量级)。通过聚合物浓度、温度、矿化度对复合体系进行优化与筛选,确定了复合超低界面张力的驱油体系:2000ppm聚合物+300ppm十六烧基经基磺基甜菜碱。最后,通过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探讨了二元复合驱油试验的必要性和技术可行性,为目前叁次采油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
杨芳[7]2008年在《两性有机改性土表面化学特征和离子交换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工业叁废对农业环境,特别是土壤环境的污染日趋加剧,其中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污染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采用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土壤或土壤粘粒矿物进行修饰改性,可以增加对有机污染物的固定修复作用,但对阳离子型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却有所下降,无法达到对有机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兼顾治理的目的。两性表面改性剂具有对有机物和重金属的双亲性质,可以达到对土壤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同时吸附,然而对于两性表面活性剂在土壤上的吸附机理及两性改性土壤的表面化学性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研究两性改性土前后土壤性质,特别是表面性质的变化,同时研究修饰改性剂与土壤的反应模式,并且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揭示土壤对重金属、有机物吸附的机理和特性,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选用陕西关中地区塿土和广州市郊红壤性水稻土(以下简称红壤)作为供试土样,研究不同有机改性剂(甜菜碱型BS,咪唑啉型IMI和氨基酸型AA)改性后的红壤和塿土的比表面和表面电荷等的表面化学特征,并应用离子交换模式探讨红壤和塿土表面与有机改性剂之间的反应模式。本文首次系统的研究了不同类型、不同修饰比例、不同碳链长度的两性表面修饰土壤的比表面和表面电荷特征以及应用离子交换模式和平衡吸附模式对BS-12和土壤间的反应模式进行了探讨,首次发现恒电荷土壤和可变电荷土壤在相同两性表面活性剂不同修饰比例下的表面特性参数的变化规律具有较大的相似性,首次发现了两性表面修饰剂与土壤的离子交换反应主要发生在25%修饰比例以前,而疏水键反应模式是两性表面修饰剂与土壤的主要反应形式。所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金橙Ⅱ法对八烷基甜菜碱(BS8)、十二烷基甜菜碱(BS12)、八烷基咪唑啉(IMI8)、十二烷基咪唑啉(IMI12)的测定条件分析得到不同两性表面活性剂的最大吸收波长、金橙Ⅱ用量、缓冲液用量,乙醇用量等最佳测定条件。2.相同两性表面活性剂不同修饰比例时,各两性表面活性剂改性塿土的比表面均有50%>100%的结果,且差异显着。除了八烷基氨基酸(AA8)、咪唑啉50%修饰比例(IMI50%)外,其它两性表面活性剂均不利于修饰红壤比表面的增大。在相同碳链长度下,不同两性表面活性剂修饰红壤和塿土的比表面变化没有统一的规律。修饰红壤和塿土的比表面随碳链的增长反而减小。3.两性改性塿土随修饰比例增大土样表观总负电荷量CEC8.2增大,且除AA修饰改性土样显着增大外,其它均小于未修饰塿土;永久负电荷量CECp、可变负电荷量CECv基本随修饰比例增大呈现下降趋势,且除BS土样,AA、IMI修饰土样的永久负电荷量均显着小于未修饰塿土;各修饰土样的正电荷量变化不显着。在相同修饰比例,两性表面活性剂等电点高者负电荷增加数量少,反之增加数量多。在相同两性表面活性剂不同修饰比例下红壤表面电荷的变化规律和塿土比较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但在相同修饰比例下,不同类型两性修饰剂修饰红壤土样的表面电荷特征规律性较差。4.随温度的升高,塿土和红壤吸附等温线由H型转变为LS型。对BS12的平衡吸附在20℃和40℃均在100%修饰比例处出现拐点,呈现两个阶段。塿土在25%-100%修饰比例段呈现增温负效应,在100%-200%修饰比例段呈现增温正效应,而红壤在两个阶段均呈现增温正效应。20℃和40℃时的吸附等温线,塿土土样在50%修饰比例前,红壤土样在100%修饰前基本重合,表明在此段吸附机理基本相同。热力学参数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结果。Freundlich模型拟合BS12吸附等温线的结果显示在25%-100%修饰比例段塿土具有物理吸附的特点。在100%-200%修饰比例段两种土壤具有化学吸附的特点。Scc曲线变化结果表明,BS12与两种土壤表面的修饰反应存在离子交换反应和疏水吸附模式,两性表面修饰剂与土壤的离子交换反应主要发生在25%修饰比例以前,而疏水键反应模式是两性表面修饰剂与土壤的主要反应形式。表观Vanselow离子选择性系数Kv结果表明塿土和红壤对BS12的吸附偏好性高于对钙离子的吸附,红壤对BS12的吸附性较塿土强。以平衡法研究BS12吸附过程热力学特征表明,随修饰比例的增大,塿土对BS12吸附由焓变控制过程转变为熵变控制过程。BS12与红壤表面的反应是熵变控制过程。表观选择性系数在低总浓度时表现出和平衡常数法得到的热力学参数一致的变化规律,在高总浓度时结果的一致性较差,说明表观选择性系数法在两性表面活性剂高浓度时不适于反应机理的分析。
刘婧[8]2009年在《两性表面活性剂DSB形成微乳液的相行为及增溶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研究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羟基磺基甜菜碱(DSB)形成微乳液的相行为等。论文包括叁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十二烷基羟基磺基甜菜碱中相微乳液相行为的研究;第叁部分是Winsor相图法研究微乳液相行为及物化参数的求算;第四部分为不同油水比下十二烷基羟基磺基甜菜碱中相微乳液的相行为。一、绪论甜菜碱属两性表面活性剂,毒性小,对皮肤刺激小,易生物降解,基本上无公害和污染,而且具有耐硬水及高浓度电解质性能,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饲料添加剂、医药、农林业、食品添加剂及日化等领域。近年来,对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介绍了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分类及等电点等性质。评述了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二、十二烷基羟基磺基甜菜碱(DSB)中相微乳液相行为的研究分别用δ-γ“鱼状”相图法和ε-β“鱼状”相图法,研究了DSB/脂肪醇/油/水四元体系微乳液的相行为。考察了不同油相、脂肪醇、NaCl浓度和不同pH值对相行为的影响。(1)由以上2种相图,均观察到随醇浓度的增加,微乳液的相态变化Winsor I (2)→III (3)→II (2 )。(2)由δ-γ“鱼状”相图知,“鱼头”上翘,说明醇一部分进入界面膜,另一部分溶解于油相。由质量平衡关系推导得出其HLB平面方程,求得亲水亲油界面膜的组成。根据质量平衡关系,求得表面活性剂和醇分别在油相及水相中的平均溶解度。随醇碳链的增长,烷烃碳链变短,AO,W和AS的值均降低,体系的增溶能力增强;NaCl浓度及pH值对DSB微乳液的形成影响不大。(3)与δ-γ“鱼状”相图相反,ε-β“鱼状”相图的“鱼头”向下,“鱼尾”向上。同样由该相图描述了微乳液的相行为,而且更精确地计算得出了各种物化参数。叁、Winsor相图法研究微乳液相行为及物化参数的求算用Winsor相图法研究了DSB/正丁醇/烷烃/盐水(5%NaCl)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1)从Winsor相图,推导得出其HLB方程。(2)表面活性剂DSB浓度越大,形成中相微乳液所需最小醇浓度越大,但醇宽先增后减。(3)随烷烃碳链增长,形成中相微乳液所需最小醇浓度增加,醇宽增大,这是由于具有短链的油分子易穿透微乳液滴的栅栏层,引起界面膜向油相凸起,有利于微乳液的形成。四、不同油水比下十二烷基羟基磺基甜菜碱中相微乳液的相行为改变水油比,由其ε-β“鱼状”相图及质量平衡关系,计算得出醇与表面活性剂各自在水中和油中的溶解度SO、SW和AO、AW。在油水比为2:1(即α=0.667)时,考察了不同脂肪醇、烷烃及NaCl浓度和pH值等对微乳液相行为的影响。(1)醇的碳链越长,微乳液越易形成。长碳链的醇分子亲油性能强,因此达亲水亲油平衡所需量较少。(2)烷烃碳链长度增加,形成中相微乳液所需醇的量增加。这是由于较小的烷烃分子易穿过微乳液滴的栅栏层,引起界面膜向油相凸起所致。(3) NaCl的浓度和pH值对DSB微乳液的形成影响很小。
陈鑫淼[9]2009年在《高效季铵盐杀菌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冷却水的循环使用是节水的必然选择。在工业循环水系统中,由于水的浓缩、物料的泄漏以及适宜的温度,使得细菌、真菌、藻类等迅速繁殖,且生物黏泥的大量产生,对循环水系统造成了较大的危害。因此,必须对微生物进行严格的控制。传统杀菌剂由于药效持续时间短、使用剂量大(100 mg·L~(-1)以上)及使用时泡沫多等缺点,促使人们开发新型、高效的杀菌剂。十六烷基(2-亚硫酸)乙基二甲基铵,因其良好的杀菌性能、缓蚀性能、使用时低泡等优点而成为研究的热点。本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以乙二醇与亚硫酰氯为原料,制备中间体亚硫酸亚乙酯,再通过亚硫酸亚乙酯与十六烷基二甲基叔胺反应,得到目标产物十六烷基(2-亚硫酸)乙基二甲基铵,并对工艺进行了改进。为了提高中间体的收率与目标产物的活性物含量,运用正交试验法、单因素分析法对中间体与目标产物的合成工艺进行优化;通过折光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核磁共振谱分析等技术对十六烷基(2-亚硫酸)乙基二甲基铵进行结构表征与鉴定。同时,对其杀菌性能与缓蚀性能等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以亚硫酸亚乙酯在反应中的收率为指标,通过四因素叁水平正交实验,优选出优化合成条件为:乙二醇和亚硫酰氯的摩尔比为0.95:1,滴加速度为25滴·min~(-1),反应时间为4 h,反应温度为70℃,平均收率达89.49%。2)通过对反应溶剂的种类、摩尔比、滴加速度、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单因素的考察,进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主要影响因素为摩尔比,反应温度次之,然后是反应时间,滴加速度影响最小。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工艺条件为:十六烷基二甲基叔胺和亚硫酸亚乙酯的摩尔比为1:1.15,反应溶剂为1, 4-二氧六环,滴加速度为30滴·min-1,反应温度为95℃,反应时间为5 h,活性物含量为98.34%。3)以季铵盐型杀菌剂十二烷基(2-亚硫酸)乙基二甲基铵及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作为对比药剂,在相同药剂浓度不同杀菌时间和相同杀菌时间不同药剂浓度两种条件下,考察了叁种药剂对异养菌、铁细菌及硫酸盐还原菌的杀菌效果。结果显示,十六烷基(2-亚硫酸)乙基二甲基铵的杀菌效果优于上述两种药剂。4)以上述叁种药剂作为对比,考察了对碳钢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十六烷基(2-亚硫酸)乙基二甲基铵具有一定的缓蚀效果,其缓蚀性能要明显上述两种药剂,且其优化投药浓度为40 mg·L~(-1)。
参考文献:
[1]. 两性表面活性剂亚硫酸酯甜菜碱的合成及其含量分析方法[D]. 孙伟. 南京工业大学. 2003
[2]. 双十二烷基甲基甜菜碱的合成及中试研究[D]. 廖传文. 江南大学. 2011
[3]. 两性表面活性剂烷基酰胺羟基磺基甜菜碱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张腾. 北京工商大学. 2010
[4]. 烷基(芳基)醚类甜菜碱表面活性剂设计合成与性能[D]. 李淑杰. 东北石油大学. 2012
[5]. 烷基羟基磺基甜菜碱黏弹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林士英. 大庆石油学院. 2007
[6]. 超低界面张力驱油体系的研制与评价[D]. 王昕. 东北石油大学. 2013
[7]. 两性有机改性土表面化学特征和离子交换模式的研究[D]. 杨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8]. 两性表面活性剂DSB形成微乳液的相行为及增溶性能[D]. 刘婧.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9]. 高效季铵盐杀菌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陈鑫淼. 河北科技大学. 2009
标签:有机化工论文; 甜菜碱论文; 表面活性剂论文; 微乳液论文; 界面张力论文; 表面张力论文; 亚硫酸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羟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