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制衡论文_刘天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部制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盈余,大洋洲,公司治理,澳大利亚,管理层,权力,真实。

内部制衡论文文献综述

刘天宇[1](2018)在《CEO继任、管理层内部制衡与研发支出盈余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CEO在公司战略方向的选择和战略决策的制定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CEO的继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战略的形成与变更。正是由于前任CEO与继任CEO之间性格、背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其对企业经营的理念有着显着差异,这种差异给予了企业一次脱离原有束缚、实施战略转型的绝佳契机。高阶理论和承诺升级理论的观点认为,长时间担任公司CEO的管理者会被公司的当前状况所束缚,而嵌入现有项目中难以自拔,然而新任CEO则不会拘泥于当前的经营管理定式,更加有助于企业克服长期形成的战略刚性,从而开发出一条更加合适自己的道路。但与此同时,与CEO继任相关的速胜压力问题以及为缓解速胜压力而实施的盈余管理行为也逐渐浮出水面。新任CEO在面对速胜压力时,为了在上任后短时间内提升公司业绩、凸显胜任能力,有着极强的动机对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式做出调整,即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以缓解来自于管理层内部和外部的多重业绩压力,同时在企业内部树立其领导威信。通过调整企业研发支出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正是CEO操纵盈余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越来越被企业所有者与管理人们所重视。自我国进入新时期发展规划以来,社会公众对研发创新关注就在日益增长,而企业的创新能力强弱也正在更多地成为衡量企业价值和发展前景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这一背景下,CEO便有充分的理由以调整战略方向为名,对企业与研发相关的投入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实施盈余管理的目的。相应地,有关研发支出盈余管理的研究也逐渐兴起,这些研究认为研发支出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管理层能够通过操纵研发支出满足自身利益。本文将研发支出相关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选做被解释变量,也是为了探究这种现象是否确实存在与企业的管理层,尤其是CEO的决策中。在可能发生的研发支出盈余管理面前,企业对于CEO的监督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研究更多地关注外部监督,即股东和董事会对CEO的威慑作用,但本文认为,来自与管理层内部的非CEO的管理者,出于对职业声誉的维护和对未来生涯的考虑,同样对CEO的盈余管理行为有着制约的动机,这种动机与非CEO管理者的年龄直接相关,而这些管理者与CEO相比之下的相对薪酬则代表了其对CEO进行制衡的能力。因此,本文将管理层内部制衡选做调节变量,试图研究其对“CEO继任与研发支出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存在的调节作用。在实证检验部分,本文对所有假设都使用OLS和Tobit两种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发现,CEO继任与企业研发支出显着负相关,与研发支出盈余管理显着正相关;当引入管理层内部制衡作为调节变量时,可以发现管理层内部制衡与研发支出盈余管理显着负相关,调节变量和解释变量的交乘项与研发支出盈余管理显着正相关。具体来说,在企业发生CEO继任的年度,其研发支出有显着的下降,与研发支出有关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则有显着上升,而管理层的内部制衡作用会显着降低由CEO继任所引起的研发支出盈余管理活动。在稳健性检验中,回归结果与上述结论均无发生明显差异,表明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最后在进一步研究中,本文发现与研发支出相关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会显着降低企业价值。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为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破除了原有单纯依靠研发支出数值作为研究对象的定式,将研发支出有关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作为企业创新战略意图的代理变量。第二,现有关于CEO继任发生后受到监督的研究更多地关注于外部监督,即董事会监督的作用,而本文提出了关于公司治理对新任CEO监督作用的新视角,也就是管理层内部监督的视角,研究了管理层中非CEO的其他管理者对CEO的制衡作用。第叁,以往研究大多将管理层的全部成员视为一个整体,研究这个整体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本文将管理层中的不同层级分割开来,将其视为不同主体,研究不同层级在企业中的不同作用,为管理层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8-10-01)

张柴[2](2017)在《管理层内部制衡与真实盈余管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本市场上,两权分离导致了委托代理问题,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的不一致以及企业内外部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一些管理者试图通过调节利润来粉饰报表,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盈余管理行为应运而生。这种牺牲企业长期价值来满足短期业绩的行为,不仅不利于企业和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还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决策。因此,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主体,管理层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一是将管理层视作无异质性的整体,二是只关注CEO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事实上,企业的经营决策是整个管理层共同作用的结果。CEO由于个人薪酬、声誉等原因有着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而CEO之外的其他管理者更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他们在企业中有别于CEO的身份和地位使他们具有更长远的眼光,并且能够通过自身的管理职权参与公司决策,进而抑制CEO的盈余管理行为。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高层梯队理论的基本框架,本文利用2007-2015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对管理层内部制衡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管理层内部制衡能够显着抑制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非国有企业中这一机制的效果更明显;公司治理环境越好(董事会独立性越强,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这一作用机制的效果越明显。本文的结论在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本文的结论丰富了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并为公司治理实践中管理层的人员安排和职能分配开拓了新的思路。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首先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逻辑框架,并阐述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本部分对管理层和CEO盈余管理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然后对国内外研究成果加以评价和总结,最后论述本文的两大理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和高层梯队理论。第叁部分,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本部分探究管理层内部制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作用机理,以及产权性质和公司治理环境对这一作用机制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第四部分,研究设计。本部分首先阐明了本文的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情况,然后解释了本文涉及的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含义和度量方式,并构建了本文需要的实证模型。第五部分,实证检验。本部分首先对本文的变量和数据进行了基本的描述性统计和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然后利用2007-2015年上市公司的数据,运用OLS线性回归方法对管理层内部制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进一步探究产权性质和公司治理环境的影响。第六部分,结论与政策建议。本部分首先对第五部分的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行进一步说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管理层团队建设,提高盈余信息的对策和建议,并指出本文的研究不足和进一步展望。本文的贡献在于:(1)丰富了盈余管理的文献研究和理论基础。(2)关注管理团队成员的异质性,而不仅仅将其作为无差异的整体,首次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来检验管理层内部制衡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7-10-01)

李超亚[3](2017)在《核心高管的内部治理对真实盈余管理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运作的基石(胡元木等,2016),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会计信息的质量逐步得到重视。一方面,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关系到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另一方面,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求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然而,由于管理层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管理层可以为达成财务目标对盈余进行操纵。随着监管部门、审计师关注度的增加以及应计盈余管理操控的受限,企业日益青睐手段更为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对于公司治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已有文献多将重点放在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等显性制度的研究上,如董事会规模、董事薪酬激励、独立董事比例、监事会规模、审计委员会开会次数等是否能有效抑制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最新研究发现,核心高管对CEO存在着制衡,这一制衡将影响公司的决策从而改变公司的经营现金流,并将最终影响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水平(Cheng etal.,2016)。本文认为,管理层真实盈余管理的实现并不是由某一管理人员决定的,而是由管理团队中权力较大的管理人员,即核心高管所共同参与决策的。本文之所以将真实盈余管理而非应计盈余管理纳入研究重点,一方面是真实盈余管理的隐蔽性特点使其日益受到管理层的青睐,且真实盈余管理有损企业长期价值;另一方面是应计盈余管理重点强调了 CFO的配合,如CFO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与调整上具有决定作用(Mankovsky,2001),CFO对企业应计盈余管理的影响是独立的(Geigerand North,2006;Graham et al.,2004;毛洪涛、沈鹏,2009),应计盈余管理更多地是由CEO与CFO共同决定而非整个管理团队(姜付秀等,2013)。因此,本文重点研究核心高管的内部治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检验核心高管是否可以抑制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本文基于管理层内部制衡的视角,以2011—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核心高管的内部治理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核心高管的内部治理能够对真实盈余管理产生抑制作用。就真实盈余管理综合指标RM来看,核心高管的内部治理能够显着抑制真实盈余管理。就分指标RM_CFO、RM_PROD、RM_DISX来说,核心高管的内部治理对RM_PROD的抑制作用明显,但对RM_CFO、RM_DISX未产生抑制作用。(2)核心高管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表现更为显着。核心高管的内部治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综合指标RM在国有组中的回归系数为-0.071,在10%上显着负相关;而在非国有组中的回归系数为-0.116,在1%上显着负相关,说明核心高管的内部治理在两组中都具有抑制真实盈余管理的作用,但在非国有企业中表现更为显着。(3)核心高管异质性对核心高管的内部治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未起到调节作用。核心高管的内部治理与高管年龄异质性、高管任期异质性、高管学历异质性的交乘项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指标RM负相关,但不显着,高管异质性对核心高管的内部治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调节作用有限。(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5-17)

陈叁忠[4](2017)在《打造查缺堵漏的内部制衡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近日,福建省泉州市印发了《关于加强政府采购活动内部控制管理的实施意见》,通过厘清责任边界、过程岗位制衡、设置办结时限、规范代理业务、建立约束制度和规范操作流程,消除风险隐患,确保有关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得到有效执行。明确分工,划清(本文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期刊2017-02-10)

林民旺[5](2016)在《亚太内部制衡,一种新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叁国副外长级磋商2月26日在东京举行。据日媒报道,叁国对中国在南海的动向表达了"强烈关切",并就强化叁方海洋安全合作达成一致。几乎同时,2月26日至27日,东盟外长非正式会议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十国和东盟秘书处的外交代表们重申了维护和促进南海地区和平、安全和稳定并致力于和平解决争端的共同承诺,强调了全面和有效履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重要意义,呼吁尽早达成"南海行(本文来源于《领导文萃》期刊2016年11期)

林民旺[6](2016)在《亚太内部制衡,一种新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叁国副外长级磋商2月26日在东京举行。据日媒报道,叁国对中国在南海的动向表达了"强烈关切",并就强化叁方海洋安全合作达成一致。几乎同时,2月26日至27日,东盟外长非正式会议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十国和东盟秘书处的外交代表们重申了维护和促进南海地区和平、安全和稳定并致力于和平解决争端的共同承诺,强调了全面和有效履行《南海(本文来源于《世界知识》期刊2016年06期)

李庆保,梁平[7](2014)在《法院院长的权力及其内部制衡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集法院司法权与行政权于一身的法院院长在法院可谓权大责小,缺少内部制衡。院长的权力过于集中易导致法院司法权的行政化运行以及院长的权责分离问题。对院长的职权进行内部拆分,使法院行政权服务于司法权,同时改革审判权的运行模式,是解决法院院长权大责少和缺少制衡问题的一种探索思路。(本文来源于《保定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刘亮军[8](2013)在《关于强化国企监控职能与健全内部制衡机制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有企业监督控制弱化和内部制衡机制缺失,是导致资产运营质量不高、会计信息失真、资产流失的主因所在。企业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互相关联,强化企业内部控制职能,必须从公司治理入手,进行整体系统设计。对国有企业在主要着眼于内部控制的同时,也应研究其外部控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3年04期)

张欣哲,周静,罗春燕,黄璜[9](2012)在《民营公司两权分离度、内部制衡机制与经营绩效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的投资者保护为研究出发点,本文搜集沪深两市挂牌交易的由自然人创立并拥有的民营公司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其两权分离程度、内部制衡机制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民营公司内部,控制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对公司的经营绩效产生了显着的负面影响,两权分离程度越大,对公司经营绩效的负面作用越大;其次,内部制衡机制与公司经营绩效显着正相关,制衡机制越强,抑制终极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的效果越显着;最后,两权分离程度与内部制衡机制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在两权分离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制衡机制的程度越强,对于减少终极控股股东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委托代理成本,改善公司经营绩效的效果越明显。(本文来源于《证券市场导报》期刊2012年04期)

徐瑞华[10](2012)在《浅谈报刊业加强内部制衡和监督的必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报刊业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阶段,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报刊业市场化的发展,在经营管理中亦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漏洞,导致经济犯罪和贪污腐败案件时有发生。文章从目前报刊业在内部制衡和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报刊业加强内部制衡和监督的必要性,并就加强报刊业内部制衡和监督提出了改进措施。(本文来源于《会计之友》期刊2012年10期)

内部制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资本市场上,两权分离导致了委托代理问题,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的不一致以及企业内外部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一些管理者试图通过调节利润来粉饰报表,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盈余管理行为应运而生。这种牺牲企业长期价值来满足短期业绩的行为,不仅不利于企业和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还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决策。因此,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主体,管理层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一是将管理层视作无异质性的整体,二是只关注CEO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事实上,企业的经营决策是整个管理层共同作用的结果。CEO由于个人薪酬、声誉等原因有着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而CEO之外的其他管理者更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他们在企业中有别于CEO的身份和地位使他们具有更长远的眼光,并且能够通过自身的管理职权参与公司决策,进而抑制CEO的盈余管理行为。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高层梯队理论的基本框架,本文利用2007-2015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对管理层内部制衡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管理层内部制衡能够显着抑制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非国有企业中这一机制的效果更明显;公司治理环境越好(董事会独立性越强,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这一作用机制的效果越明显。本文的结论在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本文的结论丰富了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并为公司治理实践中管理层的人员安排和职能分配开拓了新的思路。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首先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逻辑框架,并阐述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本部分对管理层和CEO盈余管理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然后对国内外研究成果加以评价和总结,最后论述本文的两大理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和高层梯队理论。第叁部分,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本部分探究管理层内部制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作用机理,以及产权性质和公司治理环境对这一作用机制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第四部分,研究设计。本部分首先阐明了本文的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情况,然后解释了本文涉及的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含义和度量方式,并构建了本文需要的实证模型。第五部分,实证检验。本部分首先对本文的变量和数据进行了基本的描述性统计和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然后利用2007-2015年上市公司的数据,运用OLS线性回归方法对管理层内部制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进一步探究产权性质和公司治理环境的影响。第六部分,结论与政策建议。本部分首先对第五部分的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行进一步说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管理层团队建设,提高盈余信息的对策和建议,并指出本文的研究不足和进一步展望。本文的贡献在于:(1)丰富了盈余管理的文献研究和理论基础。(2)关注管理团队成员的异质性,而不仅仅将其作为无差异的整体,首次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来检验管理层内部制衡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部制衡论文参考文献

[1].刘天宇.CEO继任、管理层内部制衡与研发支出盈余管理[D].东北财经大学.2018

[2].张柴.管理层内部制衡与真实盈余管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D].东北财经大学.2017

[3].李超亚.核心高管的内部治理对真实盈余管理的作用[D].南京大学.2017

[4].陈叁忠.打造查缺堵漏的内部制衡机制[N].中国政府采购报.2017

[5].林民旺.亚太内部制衡,一种新趋势?[J].领导文萃.2016

[6].林民旺.亚太内部制衡,一种新趋势?[J].世界知识.2016

[7].李庆保,梁平.法院院长的权力及其内部制衡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4

[8].刘亮军.关于强化国企监控职能与健全内部制衡机制的思考[J].商业时代.2013

[9].张欣哲,周静,罗春燕,黄璜.民营公司两权分离度、内部制衡机制与经营绩效关系[J].证券市场导报.2012

[10].徐瑞华.浅谈报刊业加强内部制衡和监督的必要性[J].会计之友.2012

论文知识图

美国军事权的内部制衡机制2-1:企业内部权力制衡机制的模型构建...阿米巴内部制衡机制以利润导向...4.1内部制衡关系及资格组合方式...双层国有金融资产治理结构模式框图NBA组织结构

标签:;  ;  ;  ;  ;  ;  ;  

内部制衡论文_刘天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