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和少年的杨至芳,在苦难中度过,是不幸的。在那无助的日子里,她像一棵小草,任凭风吹雨打。所幸的是她的兄长,在她万般无奈的时候拉了她一把。这是改变她命运的关键一“拉”。如果没有这一“拉”,可能今天的中国,多了一位女农民,少了一位艺术家!当然,如果当农民,至芳也可能是一位杰出的农民,但对艺坛来说留下了多么大的遗憾!
谈起至芳的成就,很多人都感到奇怪:不是生长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没受过很深的文化薰陶;不是艺术世家,没有家学渊源;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不是科班出身。其实也不尽然,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三个条件:社会环境、天赋、自身努力。至芳出生的那个小镇——枝江市董市镇是一座距今已有1700年历史的文明古镇,是三国时期与诸葛亮齐名的廉吏董和的故里。这个小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解放前有“小汉口”之称,经济活跃,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这些不能不使小小的至芳耳濡目染。至芳有一个早年虽然穷困但是很和睦的大家庭:兄弟姐妹八人,他们中好几位不乏艺术细胞。我所了解的至芳的三哥杨至信,聪明过人,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都像模像样,现在还拉得一手好二胡。文化大革命时期是画“红太阳”的高手,如果没有深厚功底,能当此“重任”吗?可以说至芳兄弟姐妹有着良好的艺术基因。
这样的家庭对小小的至芳必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另外,社会环境为至芳的成长也提供了良好条件:当初在松滋京剧团学艺、演出,为日后更好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改革开放,省委和松滋市委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把她调到省京剧团,为她提供了更大的展示才华的舞台和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她获得长足发展,艺术日臻完美。她的确具有独特的天赋,这是别人所没有的,也是她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但仅有这天赋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她的努力,了解至芳的人都为她潜心艺术的精神而深深感动。
至芳是一个聪明的人,其实她也有很“弱智”的一面。对于社会流行的很多“潜规则”,至芳可以说一窍不通。有这样一件小事,她曾求人为她办一件事,这件事当然不是违背原则的事,但别人也还要求另外的人才能办成,而且还要付出成本。事情办成后,按时下的“规则”,至芳应该有所“表示”,但是至芳竟然忙于演戏,连一句“谢谢”都没顾得上说。这不是“弱智”吗?也许正是因为她在这方面“弱智”,才使得她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在事业上,进而取得成就。
接触过至芳的人都知道她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她同时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对于她不喜欢的人,她往往或避而远之,或斥之以鼻!哪怕你位高权重,她也不会攀龙附凤。对于文艺界的一些不正之风,她也相当鄙弃。在这方面,可以说至芳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高尚的人。因此她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在“杨至芳京剧艺术研讨会”上,省文联副主席刘永泽赠予杨至芳“松滋出了金凤凰,凤凰名叫杨至芳,她为京剧做贡献,德艺双馨美名扬,贺杨至芳从艺五十周年”的书画,至芳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