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湖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湖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蔡明山[1]2016年在《高等教育实践中的公平理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现有教育公平的研究中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关注不够。已有对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也主要是关于公平问题的,对公平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中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制度、实践中的理念为视角研究高等教育公平理论。采用诠释哲学、文本分析、话语分析、个人主义方法论、关系论等研究方法;在研究思路上主要是一种宏观考察,以高等教育系统论和公共性理论为基础,以理论演变、重大政策和制度变革实践为视角,探讨高等教育公平理念的不同内容和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对理论的正当性和中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分析,提出中国应然的高等教育公平理念的理论框架。本文认为,对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应从问题研究的范式向理论研究范式转变,从“公平与效率之争”和“精英与大众之争”的话语范式向把公平作为一个开放性话题的研究范式转变。在西方,经历了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教育公平理论的发展脉络,高等教育公平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分配正义的公平理论、平等主义的公平理论和竞争公平的公平理论叁大体系。从西方传来的高等教育发展叁阶段论也反映了高等教育公平理论的演变逻辑:从高等教育特权化到高等教育平民化的公平理念。新中国高等教育政策文本与变革实践中自觉践行的公平理念包括:一是平等主义的公平理念。主要是对弱势群体高等教育受教育机会的公平保障,如“工农”、“大众”话语范式、“半农半读”和“半工半读”教育形式的举办和对少数民族的倾向性与优惠性高等教育政策;地域平等主义理念;女性高等教育受教育权的实质建构。在平等主义理念变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以“教育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为话语范式的不当做法。改革开放后,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平等主义理念呈现了法制化特点:权利平等和机会平等理念法制化;不同类型高等教育受教育权得到法制保障。地域平等理念发展成为地域公平理念并体现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中,主要是扩大地方高等教育受教育机会和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职能、扩大地方管理高等教育的职能。二是分配正义的公平理念。包括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性待遇、对弱势群体的特别对待、提升和改善弱势群体竞争条件等为内容的分配正义意义上的公平理念。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扩招为代表的高等教育改革行动,既可以从平等主义的角度理解为一种结果意义上的公平理念,也可以从分配正义的角度理解为一种扩大受教育机会的公平理念。作为中国本土生长的一种高等教育公平理念——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公平共享主要是一种分配正义的公平理念。叁是竞争公平的理念。高等教育竞争公平的理念,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后得到丰富和完善,内容包括:机会的公平,即从权利平等向机会平等和机会公平转变;选择的公平,即开放性高等教育系统的建立、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公平选择等为内容的公平理念;保障多样性价值的公平理念,包括包容多元文化的民族高等教育体系的确立、面向农村举办高等教育等;旨在扩大受教育机会的成人高等教育和其它教育形式;面向天赋不足者或技能有所长者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确立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等。高等教育公平理念作为一种理论,应具有正当性和理论善的品格,同时作为一种倾向于行动的理论也应具有时代适切性。在对中国高等教育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就中国应然的高等教育公平理念作为一个理论问题提出了以下叁个方面认识:一是同等情形同等对待。具体内容为受教育权平等保障、优惠性对待、特殊群体和特定高等教育类型特殊对待。二是尊重差异与多样性保障。这主要是一种高等教育个体公平的理论,包括选择的公平、促进社会流动和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流动的公平、符合个体和特殊群体所需的公平。叁是竞争的公平。包括从机会平等到机会公平的竞争公平理念的转变,具体体现为同等对待、规则公平和正当竞争;扶持优势群体;奖励优势群体;各得其所的发展机会;组织公平竞争;禁止抢夺的公平竞争基本秩序的维护;倾向于提升弱势群体竞争能力的公平等。

王向东[2]2004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湖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湖南高等职业教育随着我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而获得了飞速的发展,2003年全省高等职业学院发展到50所(含筹建8所),招生10.8万人,在校生23.5万人,高职院校校均规模3406人。高等职业教育为我省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承担了近60%的扩招任务,在我省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发展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也暴露了它的诸多不足。如何结合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湖南高等职业教育遇到了哪些障碍?如何对症下药地解决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困境等等问题,需要我们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分析和梳理。 首先,在界定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相关的基本理论和相应的发展背景作了简略的分析,为本文以后的论述提供理论支撑,奠定论述的基础。 其次,在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并总结了它们的经验教训,试图为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再次,在分析湖南经济现状及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预测了湖南经济发展对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与期待。 然后,在分析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情况后,找出了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期待”与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之间的差距,并分析了障碍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 最后,我们对症下药地提出了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和行业指导,更新高职教育理念,改革高职教育教学体制,缩短高职学制,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等措施。

易元祥[3]2004年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和跨越式的突破,逐步从高等教育政策的边缘走向中心,从规模的意义上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社会的强劲需求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独特功能表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伟大事业中,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和战略性地位。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不再是权宜之计式的应景口号,而是事关国计民生的真切行动。但是,由于文化传统和教育观念的影响,特别是由来已久的忽视和鄙薄职业教育的社会风气的制约,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曲折跌荡,在传统势力的否定和现实功利取向异化的夹击下,步履惟艰。加之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一项朝阳事业,而且是一项教育实践先于教育理论的事业,因此,“为什么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什么样的高等职业教育”和“怎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等,对这些问题的前瞻性应答和理性审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本文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为题,立足于现实的实践,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力求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制度与政策等多层面、多视角来考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分析各类促进或阻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力量与因素,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以及科技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特点和办学规律,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改进和发展策略。在此基础上,深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办学实践的系统认识。研究的目的着力于明晰和解决有关问题,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各种理论的、政策的和实践的问题。研究的基点在于:对实践问题的理论审视和对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化。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第一,发展背景研究(第二章)。通过对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互动关系研究,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方向、目标及其任务,准确地把握其加快发展的功能价值和深化改革的社会动因。第二,发展现状研究(第叁章)。主要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办学机构的现实考察以及办学实践的状况分析等方面,客观地反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第叁,发展定位研究(第四章)。主要从认识定位、政策定位和发展定位等叁个层面来审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有关的理论的、政策的和实践的问题。通过理论研究、政策分析、国际比较和需求调查,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分类界定与发展理念、政策缺失与政策改进,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是高等技术教育。第四,办学特色研究(第五章)。主要围绕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实践,分别从课程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等叁个层面,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内在的特点、特征和特色,特别提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模式、体制和机制。第五,发展策略研究(第六章)。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关策略,主要有:培育和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注重引导、规范管理;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体系等。

付雪凌[4]2008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巨大而深刻的变革。以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名义,高等教育的规模急剧扩张,并在短期内促使高等职业教育快速膨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经过9年的发展与调试,取得了一定成果,也显露出许多问题,有必要对此间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进行理性地解读和反思。本研究以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立足我国高职发展的问题,从国际比较的视角进行研究和分析,寻找可借鉴的经验,并尝试提出对策与建议。全文除导论外,共分为6章。第一章,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分析。从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解读高等教育大众化发生的背景。伴随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高等教育的体系、课程、管理和高等教育与外部关系方面出现了变化。通过借鉴其他研究者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研究观点,对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进行比较,把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建立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分析纬度。第二章,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以社区学院的职业化运动为主线,探讨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及遭遇的问题。在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社区学院通过分流和指导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教育,缓解学术性高等教育规模膨胀的压力;经费来源日趋多元化,强调经费使用效率;通过学院自主管理、社会中介机构评估和政府调控这3个途径来进行质量管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社区学院有着明确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第叁章,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以高等教育体制变迁为主线,探讨英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情况及遭遇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国高等教育向大众方向转变。在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受精英教育传统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与学术高等教育趋同;政府降低经费投入比重,建立高等教育准市场;基于能力标准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质量评估。第四章,中国台湾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以专科学校的发展为主线,探讨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情况及遭遇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是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力量。在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张过快引发了就业问题;当局协调公立和私立院校的经费比例,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建立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科技大学——技术学院——专科学校——职业学校”一脉相承的技职教育第二条通道。第五章,中国大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国大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路径呈现以下特征: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呈现出短期内急速膨胀的特征,绝对规模庞大。高等职业教育是大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主要力量,承担了绝大部分外延式增长的份额。第六章,中国大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大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独特推进路径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许多问题,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对扩大招生规模的路径依赖、经费结构的不合理、精英式的质量管理方式、精英高等教育体系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压抑。针对每个问题进行成因和危害分析,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程晓静[5]2015年在《教职工对高职院校升格的意愿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扩招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规模上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目前是否应该发展本科职业教育、通过何种路径发展本科职业教育以及目前的升格路径是否最佳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职工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群体,他们对高职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看法具有重要意义。透过教职工视角,了解和发现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本研究首先以自组织理论、社会比较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四个假设:(1)多数教职工高职院校同意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2)多数教职工同意高职院校通过升格路径发展本科职业教育。(3)教职工的学历水平越高对其所在院校升格意愿越强。(4)学校属性会影响教职工对其所在院校升格意愿程度。假设提出之后,运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武汉市3所高职院校220名教职工,并对其进行高职院校升格意愿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以上四个假设全部得到证实。基于以上发现,本文建议: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充分认识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的必要性;重视教职工的发展,为高学历水平教职工搭建更具吸引力的事业发展平台,鼓励低学历水平教职工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教职工的组织认同感;规范示范性职业院校发展方向,走多元化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道路。

邵波[6]2009年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50—6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经济发展、国家转型和教育民主化思潮等因素的联合推动作用下,世界经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出现了一个规模高速扩张时期。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在系统考察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指出高等教育由于量的扩张必将引起质的改变,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极强的解释力,成为了指导各国应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预警理论。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化乃至普及化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越来越趋向多元化,高等教育的主体不再是培养精英人才,而是着重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专门人才。作为高等教育基础与核心的高深知识也越来越趋向实用化,并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了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不断提高,技术人员出现了明显分工,有的侧重于技术科学的研究和新技术的设计,有的侧重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侧重技术开发与应用的人才已成为独立的人才群体,出现了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传统的以科学范式为主导的高等教育知识模式已不能满足和适应工程、技术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都要求高等教育走出高楼深院,遵循市场的规律和要求,重新进行自己的功能定位,扩展自己的功能范围,不仅要培养从事“发现”和“发明”的研究人员,更多的是培养从事应用领域的各类工作人员,以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类型的多样化需求。在此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取精英高等教育机构和大众高等教育机构并存的二元结构,同时也是一个多元、多层次和多规格的体制。德国、美国、英国以及我国台湾等地区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发展的过程中,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应用科学大学、社区学院、原多科技术学院以及科技大学等都属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应用型大众高等教育机构。尽管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概念及提法尚不统一,但是通过考察和研究上述国家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机构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是不同于传统学术导向型高等教育的,以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职业和应用导向型高等教育,是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养成的有机统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世纪之交,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巨大而深刻的变革,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名义,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高等教育量的大发展。在此过程中,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发展对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提出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日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了我国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但是,由于我国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存在着种种误读,而且由于我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因而一方面需要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影响进行理性解读和反思;另一方面,从国家、社会等各方面加大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支持和扶持力度,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并最终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大众高等教育发展体系。

徐蕾[7]2016年在《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成为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领域里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在厘清建构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混合研究法,对六所“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学校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把握,分别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学质量保障、科研质量保障和社会服务质量保障叁个视角切入,建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并探讨了以质量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明了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和完善策略。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概念虽然是在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具有中国特色。在办学方面,应用技术型大学要适应国家产业结构,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在办学方向上,要以强化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为突破口;在办学目标上,要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走向;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质量标准是由人才质量标准、专业质量标准、教学质量标准、科研质量标准和社会服务质量标准等构成的标准体系。质量标准的制定需要以国家政策、域外经验和学校现实为依据,在突出应用型特征的基础上,坚持多样性与基础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统一、科学性与操作性的结合。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的现实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质量保障方面,存在着教学质量标准单一、教学计划制定随意、实践教学实效不足和教学质量监控不够等问题;在科研质量保障上,问题集中表现在科研理念相对落后、科研资助力度不够和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在社会服务质量保障方面,存在着社会服务质量观念淡薄、社会服务管理机制缺位及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等问题。因此,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在关照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建构: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上,需要从加强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和加强教学基地建设入手;在科研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上,需要从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构建科研资助体系和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新制度着手;在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上,应当从完善社会服务组织机构、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加强社会服务制度建设叁方面入手。以质量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要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分类评价、坚持评价指标的多元理念、重视评价指标间的差异。这一评价体系具有评价方法的创新性、评价标准的科学性、运用范围的广泛性等基本特征。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内容包括课程建设评价、实践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等;科研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内容包括科研经费投入评价、科研管理机制评价和科研成果评价;社会服务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内容包括咨询与技术服务质量评价、人才培养与培训质量评价、文化与资源服务评价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教学质量管理的决策机制、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质量激励机制;科研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包括科研经费的管理机制、科研水平的提升机制和科研制度的优化机制;社会服务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包括社会服务的导向与动力机制、管理与激励机制、人才培养与培训的监控机制和社会服务队伍的提升机制。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需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强化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特色。一方面,需要学校统一组织协调整个战略改革:面向未来,加强质量保障的目标设计;提升效率,优化质量保障的组织设计;全程监控,完善质量保障的过程设计;注重规范,改进质量保障的制度设计;营造氛围,提升质量保障的文化设计。另一方面,注重强化自身质量保障体系的特色,凸显质量保障的科学性与发展性,兼顾质量保障的标准化与特色化,正确认识全面保障与突出重点的关系,恰当处理应用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合理协调内部保障与外部评估的关系。

蒋华林[8]2015年在《从“条块分割”到“块块分割”》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短时间内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呈现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奇迹”。与解释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一样,学术界出现了若干关于我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及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或因果解释。但现有研究更多是在中央政府管理体制的宏观层面进行的,对地方政府(省级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关注不够。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社会转型),使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教育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可以说,如果离开了对地方政府的考虑,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解将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准确的,可能也是难以想象的。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制度分析法、博弈论方法和方法论个人主义等研究方法,围绕为什么要从地方政府来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演化历程);地方政府行为模式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表现及效应):是什么原因导致地方政府采取块块分割策略行为(制度分析);以及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调整地方政府行为模式(规范竞争秩序)等问题展开研究。其根本目的旨在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块块分割”形成的演化路径、表现及效应,并给予其生成与存在的制度性因素解释,为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一个基于地方政府竞争的新的解释框架。我国高等教育从“条块分割”到“块块分割”的演化,从根本上说是地方分权的结果。经过多次放权—收权反复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持续推进地方分权,地方政府的权限持续扩大。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实施以来,“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正式确立并不断强化,地方政府获得了越来越大的高等教育管理权限,形成了以省级行政区为边界的高等教育块块化发展格局。高等教育逐步由以中央政府的条条管理为主、条块分割体制,演化为以地方政府的块块管理为主、块块分割格局。高等教育“块块分割”克服了“条块分割”的弊端,但其本身又存在“诺斯悖论”和“双重效应”:一方面,高等教育“块块分割”激励地方政府重视辖区高等教育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创造“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奇迹”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第一,各省区基本形成了各自比较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第二,地方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各省区高等教育规模显着增长;第叁,区域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空前紧密;第四,区域高等教育制度创新取得积极成效。但另一方面,“块块分割”又产生若干新的问题和矛盾:第一,区域高等教育差距不减反增,高等教育公平受到极大威胁;第二,存在大量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明显损害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第叁,高等教育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极大阻碍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第四,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下降,高等教育国家能力受到损害。高等教育“块块分割”格局形成的根本制度因素在于政治集权下的地方分权改革、地方政府为晋升而博弈、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制度建设滞后的叁重作用。在叁重作用之下,地方政府之问展开了囚徒困境式的激烈高等教育竞争。首先,政治集权下的地方分权使地方政府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承包人,成为与地方利益直接相关的独立利益主体,集辖区高等教育发展的责任主体、利益主体和管理主体于一身,直接管控和介入辖区高等教育发展,成为辖区高等教育竞争主体;其次,只有晋升才是地方政府官员利益的最大化。参加晋升锦标赛的地方政府官员为了成为中央政府的晋升候选人并在零和博弈的晋升中胜出,只能理性地采取非合作标尺竞争搏取高等教育发展政绩,机会主义地追求自我利益,阻碍高等教育区域专业分工与合作:第叁,中央政府关于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相关制度建设滞后,协同乏力,不能有效规制地方政府进行块块分割的消极竞争行为,从而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块块分割式发展模式。可以说,正是地方分权、晋升博弈与约束乏力的联合打破了“条块分割”,催生了“块块分割”。事实上,高等教育“块块分割”具有深刻的博弈内涵。运用囚徒困境机制设计的晋升锦标赛,使地方政府只能理性地选择分割而不是协调发展策略。数学模型分析表明,高等教育投资高速增长、规模过快扩张等现象,实质上是地方政府之间基于理性决策和晋升锦标赛而采取块块分割策略的博弈结果。中央政府的调控是否有效,对地方政府高等教育竞争是否采取块块分割的博弈策略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地方政府竞争与高等教育“块块分割”的逻辑联系,要克服块块分割弊端,处理好块块高等教育发展关系,必须规范地方政府高等教育竞争秩序。为此,要在把握效率与公平兼顾、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和保障高等教育国家能力叁条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加强块块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制度建设,加快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政府治理体系,以及在深化联合开放中构建起新型的地方政府高等教育竞合关系等制度建设举措,使协调而不是分割成为地方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占优策略,成为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从而形成有助于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地方政府关系及区域高等教育关系新格局。高等教育块块化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常态”,地方政府之间将面临着更加尖锐的竞争搏斗。但“块块分割”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恒常态”,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治理体系,实现政校分开,落实高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主体地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破除对各区域、各层次高等教育内在联系的分割。

和飞[9]2005年在《地方大学办学理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世纪以来,地方大学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成为推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支充满活力的新生力量。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全国各地新建数百所本科层次的地方大学,其中仅世纪之交“专升本”的学校就达100多所。这批学校的崛起一方面优化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成为促进我国高教大众化的重要方面军; 另一方面也因其简单照搬、模仿、攀比国立重点大学的办学理念而出现了目标错位、模式单一、人才雷同、特色缺失等弊端。这种情况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某些发达国家也曾为此付出过代价。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为地方大学寻求到不同于重点大学的发展思路,从而探索、规划出适合于地方大学的办学理念,是本文赖以出发的现实基础和逻辑起点。从表面上看,地方大学对国立重点大学的效仿只是因为后者强大、成功和辉煌,而实际上,从办学理念的深层分析,则是大学自文艺复兴以来重学轻术、扬学抑术的办学传统使然。中国大学在尊学与崇术之间虽几经摇摆,但并未摆脱世界高教史上重学轻术倾向的影响,地方大学紧步重点大学之后尘,从办学理念的角度看,就是重学轻术思想导致的结果。因此,从学与术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大学应当坚持不同的办学理念,是本文立论的基础。本文认为,迄今为止,学与术在大学发展史上经历了统一——分离——再统一叁个阶段。在大学发展的早期,学与术曾经是统一的。中世纪的大学一方面承载着人类学术生活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也体现着鲜明的职业特征。但是,文艺复兴后,学与术在大学中开始分离,并逐渐形成了尊学贬术、重学轻术的传统,这种传统在洪堡的大学理念中达到了顶峰。他一方面造就了像柏林大学这样令世人艳羡的伟大奇迹,但与此同时也使贬术的传统登峰造极。这种传统后经曾深受洪堡思想影响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传播到中国,一方面成就了北京大学历经百年而不衰的优良学术传统,同时也使一批“治术”的学科和崇尚实用的学校受到轻视和冷落。今天,地方大学天空中弥漫的重重迷雾,与这种传统是分不开的。然而,学与术的重新统一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大学中生机重现。美国人一方面借鉴德国的学术传统,建立以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研究型大学; 另一方面创办美国式的赠地学院和州立大学,使美国高等教育朝着学与术合理分工、深层统合的方向发展。这标志着学与术经过数百年的分离、排斥之后重新走向统一的开始。

郝进仕[10]2010年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需要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各类型、各层次的高等学校不断提高水平和质量。新世纪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竞争更加激烈,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要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就要改善管理方式,树立战略意识,实施战略管理。战略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在高等学校推行战略管理具有十分明显的必要性。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学校面临着运行体制转换、竞争机制形成、财政危机凸显、发展环境变化等现实境况,要提高办学水平,增强竞争优势,就必须树立战略意识,推行战略管理。与企业等其他社会组织相比,高等学校战略管理有其特殊性。高等学校是一种学术组织,它不以盈利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运用战略管理的目的在于增强对发展环境变化的预见性,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以确保自身学术使命的完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产生和发展与我国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宏观背景紧密相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新生力量,是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承载者。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创建之初就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发展环境。从高等教育外部关系看,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科教兴国成为国家战略和基本国策,构建学习型社会成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奋斗目标,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成为国家战略。从高等教育的内部关系看,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重大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地方化进程明显加快,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立并开始实施。面向未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中国的崛起需要高等教育担当时代使命;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机遇;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学龄人口数量的波动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种复杂的战略环境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战略管理的外部基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是其实施战略管理的内部基础。从其创建和运行的现状看,专科院校合并升格是创建基础,在办学层次上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并存,在管理体制上实施省市共建,在办学经费上以学费收入为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建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了大批人才,服务功能日渐凸显。同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还存在着办学定位不明晰、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收入结构不合理,负债发展是普遍现象等主要问题。这些发展现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制定发展战略,实施战略管理的基本依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据明确目的、突出核心,适时而变、注重反馈,全员参与、全程管理的原则进行战略定位,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传统,着眼于建设应用型大学。根据这个定位,其战略重点在于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办学转型战略、服务地方战略、特色兴校战略、合作联盟战略和大学经营战略。为了保证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必须进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估、战略调整四个互相联系的部分组成的整体,战略规划是基础,战略实施是关键,战略评估和战略调整是保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战略管理的路径选择要从单纯的制定发展战略规划走向战略管理,要做好战略规划,加强战略实施,开展战略评估,进行战略调整。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实践中的公平理念研究[D]. 蔡明山. 湖南师范大学. 2016

[2].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湖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D]. 王向东. 中南大学. 2004

[3].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 易元祥.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4].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 付雪凌.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5]. 教职工对高职院校升格的意愿调查研究[D]. 程晓静. 华中科技大学. 2015

[6].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D]. 邵波. 南京师范大学. 2009

[7]. 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研究[D]. 徐蕾. 武汉大学. 2016

[8]. 从“条块分割”到“块块分割”[D]. 蒋华林. 华中科技大学. 2015

[9]. 地方大学办学理念研究[D]. 和飞.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1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 郝进仕. 华中科技大学. 2010

标签:;  ;  ;  ;  ;  ;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湖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