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中学生的道德教育

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中学生的道德教育

黄惠莲[1]2004年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学校德育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挑战。学校德育若无视经济环境的变化,关起门来泛谈德育,必然脱离社会生活的实际而丧失其活力。我国现在有近8000万中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而且对我国未来社会面貌、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学校道德教育应该培养中学生什么样的思想品德、怎样去培养,是当今学校德育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这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文献法、观察法、活动作品分析法、调查法了解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主要以认知发展、社会学习理论等现代德育理论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为指导,从学校德育的角度,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中学生品德培养的价值定位、主要内容和要求,力图成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研究。 本文认为: 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同时也存在些令人忧虑的现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负面影响到,中学道德教育应适应并超越市场经济道德要求。为此,中学德育要加强对学生的经济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和合作精神;集体主义和教育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中学道德教育要求凸显学生主体,坚持导向性和现实性相统一,形成学生合理的道德品质结构,将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与市场经济道德要求相结合。

芮晓云[2]2017年在《新形势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少年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担负着将祖国优良传统发扬光大的重任。中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直接牵动着国家的发展脉搏,是关系到民族复兴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中,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视为民族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可见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对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对于社会个体而言,其个人的思想境界决定了个人的发展潜力,个人的发展空间又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只有引导青少年严格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叁观”,才能使青少年适应人才强国战略发展需要。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处于“又好又快”的发展阶段,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是带动整个民族素质进一步提高的动力,也是实现我国综合实力持续稳步提升的关键。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应试教育”体制虽然有了很大改观,但是仍然存在着德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国际社会中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文化多元化发展,国内环境中市场经济和网络时代的冲击,使得人们在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方面出现了动摇甚至是背离,中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个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出现了“叁观”动摇,精神领域的动荡,道德失范的行为等等。当然,中学生道德问题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与社会、家庭环境有关系,也和家庭、学校的教育方式及内容密切相关。因此,全面深刻剖析中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给出建设性解决方案,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当前形势下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进行分析,把握中学生思想政治的实际状态及发展趋向,强调中学生德育的重要意义,试图提出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法和解决道德滑坡问题的措施,以实现当代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为祖国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本文共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题目选择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方式及创新点;第二部分提出了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论,指出了在当前形势下,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重大意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教育重点所在,是实现国家发展、社会和谐兴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繁荣,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第叁部分论述了当今时代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并且对困难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剖析,主要有教育内容和方式的落后、教育工作实施力度不到位、部分教育工作者个人素质低下、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等等。然后根据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以及社会物质文化环境状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即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改革落后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合一的教育力量,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等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以教育客体为本位,倡导新型教育方式,注重引导和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性和空间性进行合理拓展,使青少年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净化虚拟的网络教育环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第五部分是全文总结部分,展望了新时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远景。

齐纳纳[3]2011年在《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环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道德教育对中学生个体的发展、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引领功能。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不仅是一种自律行为,而且也需要他律的扶持与支撑,环境影响作为他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各种环境的优劣密切相关。当前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然而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国内社会阶层的分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巨大的转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问题也愈加突出,如:思想道德状态具有不确定性、思想道德认识容易产生困惑、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存在偏差、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等。为走出这一困境,亟需优化环境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介绍了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环境的关系,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环境影响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研究;其次,探讨了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再次,在第叁部分从环境的视角探讨了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问题的缘由;最后,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环境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问题的对策:规范市场机制为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奠定物质基础;加强制度创新为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提供制度保障;重视家庭教育,为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夯实感情基础;发挥主体作用为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激活内部动力。

肖明仙[4]2014年在《儒家“仁爱”思想对当代中学德育的启示》文中认为中学道德是必要的,中学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基地,是学生道德人格形成及塑造的重要场所。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优劣,关系着人的未来发展及幸福生活,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儒家“仁爱”思想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也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长期被教育工作者运用于中学德育中,对当今中学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当前,我们应积极探索“仁爱”思想的精华,正确认识和批判地继承其优良传统,将“仁爱”思想的精华运用到中学德育中,让中学德育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本文介绍了“仁爱”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分析了它对中学德育的价值。指出仁者爱人是“仁爱”思想的核心,儒家“仁爱”思想主要表现为“亲亲”、“仁民”和“爱物”,蕴含了仁者以德爱人的思想。笔者在探讨儒家“仁爱”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儒家“仁爱”对现代中学生德育的价值在于有利于中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集体主义观念;使他们关注中学生生命价值;能调动他们自身的道德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中学生培养诚信品质;有利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义利观”。笔者对所在学校的部分学生为对象进行德育现状调查分析并统计结果,找到当今中学生“仁爱”精神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儒家“仁爱”思想对中学生德育培养的启示。本文主要从引导中学生领悟儒家“仁爱”精神和构建中学生德育的“仁爱”环境两方面阐述了“仁爱”思想对中学德育的启示:一方面,构建中学生的“仁爱”认知情感,增强他们的道德的主体性,提高践行儒家“仁爱”道德的认知水平,磨砺他们的“仁爱”的道德意志和作为。另一方面,学校应构建德育的“仁爱”环境,中学应培育仁爱文化,营造校园仁爱氛围,利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具体德育个体差异,制定多层德育目标,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密切结合家庭、社会,优化中学生的德育环境。

张铖娟[5]2011年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与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历代一直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人在认识和实践中逐渐形成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文化传统,约束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无论在古代社会还是当今社会,中国传统道德思想都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因此,当前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学习和借鉴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优秀成分。从实证出发,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几所中学高一年级学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在关注国家大事,了解国情方面、理想价值方面、家庭环境方面、在学校的表现方面、个人品德教育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今社会对传统道德教育继承的缺失。因此,在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借鉴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学习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髓,完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的意义。在对以上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本文对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提出一些具有一定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策略,作为加强和完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可行性途径。笔者以为继承和借鉴中国传统优秀的道德教育思想,应与相应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有利于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改进,从而使中学生健康成长。本文主张从以下叁个方面吸取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合理成分,改进和完善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其一,传承优秀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先哲们的“忠”、“和”思想,将传统爱国主义思想与当今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采取积极的实践活动,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其二,从理想、志向教育出发,通过实践活动,关注中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叁,以感恩教育为核心,重视对中学生的孝道教育,同时倡导中学生学习传统的尊师道精神,通过修身律己,实现自身高尚品德的培育,并且借助于中学生对感恩活动的参与,提升中学生的感恩意识。

周娟[6]2012年在《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广大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息息相关。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虽然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但是目前中学生思想道德缺失、时政意识淡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书本化倾向仍比较严重;学校、家长和社会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尚未很好解决。本文选取盐城市盐都区Y高中为个案,对该校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开展了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主要有:应试教育体制带来智育目标狭隘化、价值观功利倾向明显、学生道德认知与行为脱节、中学生网瘾突出、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重复等。针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Y高中的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发现,教育体制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中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偏差也是其重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及原因,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中学教育教学规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了能从根本上消除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问题,第一、在经济方面,加大学校教育的资源投资是基本保障;第二、在政策上,改革高考制度是关键环节。同时,要发挥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尤其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不仅需要教育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还需要加强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教师应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还要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此外,教育者应贴近中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给予中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增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中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杨利利[7]2016年在《网络文化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在广泛影响人们生活的同时,网络文化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文化环境。作为网民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学生,对任何新兴事物都持有高度的好奇心,其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网络文化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不仅有积极的正面影响,同时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共享性等特点等有助于中学生开拓视野、获取更多更广泛的信息,从而为其价值观的形成提供重要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中的一些不良信息也容易使中学生对事物形成错误的判断,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他们很可能就会出现信仰淡化、理想模糊、社会责任感弱化、道德观念降低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中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价值观形成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中学教育的成败,更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在网络背景下,如何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建立新的价值观教育模式等都是当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探究网络文化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并分析不良影响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积极推进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在借鉴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性调查,加上个人的独立思考才得以完成,以期对该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论文除了引言和结语外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理论依据部分。对网络文化、中学生价值观相关的概念、特点、分类、形成机制等进行了论述,从而为后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现状调查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了解网络文化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的现状及相关分析。网络文化对中学生价值观具有双重影响,分别论述其对中学生政治观、道德观、认知观、学习观、消费观、交往观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网络文化影响中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具体机制和中学生价值观在网络文化影响下的特点。第叁,影响因素分析。该部分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方面具体深入地探讨了网络文化对中学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第四,提出建议对策。该部分针对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等提出相应的对策: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发挥网络文化的正面作用;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完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网络道德自律。

施一满[8]2012年在《大学生“道德银行”建构论》文中研究说明如何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问题。社区“道德银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的全新尝试。借鉴社区“道德银行”的做法,高校建立了大学生“道德银行”,并在全国各地开始盛行。大学生“道德银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与文化多元状态下,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途径、新方法。如何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如何通过大学生“道德银行”来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升华,养成向善的道德习性?这正是本选题研究的重大意义与价值所在。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角审视,大学生“道德银行”建设本质上是对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现状的回应,是对良好首先品德行为的激励;是借助“银行”这个功利化的外在手段来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它的运行过程就是道德素质提升的过程。它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工具性和激励性。从“道德银行”的发展历程来看,“道德银行”从社区开始萌芽和产生,经由中小学而形成和发展,最后到以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为代表的大学生“道德银行”得以完善和创新。社会转型、时代发展和现实冲突是“道德银行”产生的动因和困境。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理论支撑的源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理论、优秀文化传统中的思想道德教化理论、西方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理论。对这些理论进行梳理、整合为构建大学生“道德银行”的理论体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道德提升与思想升华并重的方向性准则、价值导向与实践体验融合的主导性准则、引导激励与规范养成并举的行为性准则是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主体原则;以厘清理论依据、确立基本原则为基础,以开发主体功能、注重价值拓展为目标,以搭建组织框架、揭示主要方法为关键、以完善运行机制,实施绩效评估为保障是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基本思路;虚实结合、层级统筹的主体方式,网络运行、道德实践的基本途径,思想教育、道德评价的主要手段是建构大学生“道德银行”的主要方法。大学生“道德银行”的组织机构有叁个层次,学校“道德银行”指导委员会是决策机关,校级“道德银行”是指挥机关,院系基层“道德银行”是执行机构。“道德储蓄”提升道德品味、“道德贷款”持续道德行为、“道德奖励”激发道德追求、“道德处罚”规范道德行为是大学生“道德银行”的主体功能。建立以“道德币”为载体的运行平台、以“道德奖励”为核心的激励机制、以“道德处罚”为核心的约束机制和以“道德利息”为核心回报机制是大学生“道德银行”有效运行的保障。通过明确绩效校验的标的、制定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规定绩效评估的基本程序对大学生“道德银行”进行绩效评估。

黄燕[9]2014年在《浅谈法律意识对中学生的保护作用》文中提出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特别是对于当今时代的中学生,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将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主力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力量。基于此,在当今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以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深入地探索法律意识对中学生的保护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李春波[10]2007年在《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文中提出道德,是每个人所需要的,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理应成为教育的有效注意点。过去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更多地强调了政治方面和思想方面,而对道德教育有所忽略,当我们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德育,不难发现:我们的德育过于追求理想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情感需求和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也疏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德育教育已为教育工作者所质疑。随着社会变迁,给人们特别是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也造成中学生的道德危机。这要求我们端正教育观念,认识到当前形势下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意义,注重对学生进行健康的道德观念的引导,使之内化为他们的品质。针对当前德育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社会环境对德育教育的影响,从适应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客观地分析在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德育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增强德育教育实效的一些途径,构建新的德育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中学生的道德教育[D]. 黄惠莲. 湖南师范大学. 2004

[2]. 新形势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芮晓云. 河北师范大学. 2017

[3]. 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环境研究[D]. 齐纳纳. 苏州大学. 2011

[4]. 儒家“仁爱”思想对当代中学德育的启示[D]. 肖明仙.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5].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与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研究[D]. 张铖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11

[6]. 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周娟.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7]. 网络文化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 杨利利. 贵州师范大学. 2016

[8]. 大学生“道德银行”建构论[D]. 施一满. 中南大学. 2012

[9]. 浅谈法律意识对中学生的保护作用[J]. 黄燕. 法制与社会. 2014

[10]. 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D]. 李春波. 辽宁师范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中学生的道德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