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伟[1]2004年在《工程造价管理双轨并行局面下的造价体制改革》文中指出为了规范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计价行为,维护招标人和投标人的合法经济权益,就必须要求大家共同使用规范、统一、实用的计价方法。工程量清单计价法与目前我国实行的预算单价法相比,有简单、清晰、可操作性强、不易留结算尾巴等优点;是我国工程造价体制改革的方向。 本文首先全面阐述了目前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和计价方式存在的问题以及现在推行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定额计价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而得出实行新的计价方式的造价管理体制是适应国际化竞争的必走之路。然后,对即将实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各单位需要面对的风险,提出几点抵御风险措施。最后,针对工程量清单计价在广东等省试行情况,同时考虑到我国工程造价领域的实际情况,还需建立起良好的有利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实施的配套环境,才能更好推动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深入和体制的创新,才能最终建立由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有序竞争形成工程造价的新体制。
丰兰[2]2015年在《试论定额计价与清单计价的区别》文中提出定额计价与清单计价是确定工程造价的两种方式,在现阶段,工程计价方式尽管还是双轨并行的局面,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自主定价模式将逐步占主导地位。
聂小龙[3]2016年在《我国商品住房与保障性住房互通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入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标志着我国的双轨制城镇住房供应体系逐步建立。十几年来,商品住房与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体系一直处于不断的摸索与改进之中。双轨制意味着商品住房与保障性住房共同组成了我国住房体系,但之前由于发展阶段与条件的限制,我国商品住房与保障性住房各自独立发展,之间缺少互通机制。两者不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解决我国的住房问题,会带来一些问题:一方面,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的需求体量不易被切分。原因有二: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的适用人群并不存在断裂式分布,其过度与衔接人群的利益往往容易被忽视;从世界各国经验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保障人群所占比例以及保障面积都是一种动态上升的过程。另一方面,缺少互通机制不符合人对住房需求的发展规律。个人的财富是一种逐渐累积的过程,将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的割裂不符合财富积累的一般规律,也不符合人们对房屋的居住与购买的规律。因此,本文在意在找出合适的方式建立起商品住房与保障性住房之间的互通机制,从住房供应体系的整体角度动态调整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之间的供需关系。研究共分为了四个部分:首先梳理了商品住房与保障性住房的现状,对比了两者之间的共性与异性;其次,通过理论、地方已有实践以及借鉴国外住房供应体系较为完善国家的经验来论证了两者之间互通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第叁,构建互通机制模型,并针对互通机制中存在的重点难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以重庆市为例,实证分析了互通机制模型的可行性。在互通机制的模型建立中,研究从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与转化退出的角度分别进行了分析:在商品住房向保障性住房的转化中,构建了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中的四种途径,购买或租赁商品住房用于保障性住房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具体采用哪种方式要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加以判断;而在保障性住房向商品住房转化过程中,提出了更加符合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的进化转化模型,并针对转化可能引发的“骗租、骗购”风险,提出了运用“政府应得收益”和“流通锁定期”两个指标进行防范的措施。
蒋文军[4]2013年在《中国煤电价格冲突及其调控研究》文中指出能源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煤炭资源。虽然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及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煤炭消耗,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煤炭在能源结构中仍然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在我国,由于煤炭与电力市场的改革步伐不一致,电力市场化改革滞后于煤炭,导致两者无法在同一平台上运行和交易,矛盾的焦点表现为电煤与电力的价格即煤电价格之争。可以预见的是,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电价格冲突仍将会是煤电矛盾的焦点。可以说,电煤的价格冲突已经成为行业问题和一系列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的根本诱因,明确电煤成本和电煤价格的构成比例,结合经济发展诉求出台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调控措施,将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对煤电价格冲突及其调控研究迫在眉睫。全文共分九章。第1章是绪论。主要阐述煤电价格冲突及其调控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回顾,明确本研究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2章在分析煤电价格冲突及其产生的基础上,主要阐述中国煤电价格冲突研究的基本理论,包括价格形成与运行理论、冲突管理理论和宏观调控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第3章是国外煤电价格冲突的调控经验借鉴。主要从国外煤电价格冲突及其表现、国外煤电价格冲突对煤电产业发展的影响、国外煤电价格冲突的调控策略,以及国外调控煤电价格冲突的主要经验等四个方面展开。第4章至第7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第4章(中国煤电价格冲突的形成)主要研究市场化煤价的形成机制、电价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以及煤电价格的传导机制、冲突及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政府、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的叁方煤电价格博弈模型。第5章(中国煤电价格冲突的影响分析)主要研究煤电价格冲突对各类企业、宏观经济、人民生活等产生的影响。第6章(面向煤电价格冲突的微观主体策略分析)主要研究煤电产业链上的不同类型的企业包括煤炭生产企业、发电企业、输配电企业及煤炭运输业在面向煤电价格冲突时的微观主体策略。第7章(煤电价格冲突的宏观调控策略)主要从建立科学的电煤价格信息监测体系、煤电价格冲突宏观调控的方法体系及选择、煤电价格联动机制与博弈分析,以及煤电价格冲突的的其他宏观调控对策等方面展开研究。第8章主要结合河南省的实际,对河南省煤电价格冲突及其调控进行实证研究。在分析河南省煤电市场运行状况的基础上,研究河南省煤电价格冲突的主要表现及产生的原因,从政府角度提出河南省煤电价格冲突的调控策略,从火力发电企业的角度提出应对措施。最后的第9章为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主要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的创新点是:(1)构建了基于政府、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的煤电价格叁方博弈模型;(2)在系统分析煤电价格冲突对居民生活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了居民消费支出、居民可支配收入与电价回归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叁者之间的关系,并测算了居民对电价的承受能力;(3)对煤电价格冲突过程中煤炭生产企业、发电企业的行为进行了系统分析;(4)通过煤电价格联动的博弈分析,提出了基于煤电价格联动的煤电价格冲突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方向。
张蕾[5]2017年在《山西省长治县“蛋奶工程”政策执行研究》文中提出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基础,青少年的教育情况和健康状况始终是我国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改革发展初期,城乡经济社会水平发展不平衡,农村中小学生营养不良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营养不良问题非常严峻。为确保贫困地区儿童及青少年能够拥有一个膳食营养有保障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环境,我国于2011年10月26日出台了“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这一政策的出台为具体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和实施方向。与此同时,山西省长治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于2011年11月印发《长治县学生“蛋奶营养餐工程”实施办法》,走在了全国改革的最前线。长治县“蛋奶工程”政策在解决中小学生营养改善问题方面不仅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也曾对如何合理的将中小学生的教育与营养结合起来做出了示范性作用。但在之后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给中小学生提供营养餐方面一直是在双政策并行,这就使得长治县“蛋奶工程”与国家营养改善计划形成了政策执行重迭,造成了这项亲民、爱民、惠民工程在财力上难以为续、过度补贴、浪费现象严重,这些情况都极大影响了长治县“蛋奶工程”政策的进一步实施。通过对长治县“蛋奶工程”政策的研究得出,任何一个好政策的出台都具有其时代性和同步性,是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进行不断完善和调整的;一味地去固守曾经大受百姓欢迎和政府支持的一成不变的旧政策,只能使原本惠民的好政策走向背离社会发展和民生愿望的道路。长治县“蛋奶工程”政策在国家政策出台后应以国家提出的“大政策”为重要指导方向和行动纲领来及时调整本地区的“小政策”,避免出现弊大于利的问题。因此,笔者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通过公共政策执行理论工具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有关长治县“蛋奶工程”政策调整的新思路,希望能够在个人有限的能力范围内为更好改善山西省长治县中小学生营养水平提供有效的解决思路。
何谐[6]2017年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构建研究》文中提出学位是一种制度化的身份象征,展示出持有者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类型与规格。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发展,知识学习和生产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往熟练操作的基层职业岗位需要更强的知识行动者,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知识、技能和素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此映射到高等教育及其学位上表现为:高等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高等化并存,出现多种面向职业的学位制度,逐步形成以“应用型学位与学术型学位”为主体架构的学位格局。我国虽然已实施面向职业领域的专业学位,但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却没有实施学位制度。2014年始,为搭建应用型人才接续培养制度、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国家相继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等文件,皆提出要探索与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特别是专科层次学位。不仅在国家层面上而且一些高职院校早已自发性地掀起了践行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热潮。如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尝试授予的“工士学位”,还有上海、北京、珠海、厦门等地以联合办学的方式授予境外和中国香港的“副学士学位”。基于此,本研究以构建科学、合理、可行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为主要研究目标,兼论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实施后,应该从法律完善、组织建设和文化—认知形成叁方面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制度化、合法化进程。高等职业教育学位是专科层次的应用型学位,它具有实践知识评价属性、实践文化属性和职业权力属性。这一点可以从学位的一般属性、职业教育文凭功能的历史演变和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推理和得到印证。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与职业资格证书不同,它是系统化、有计划、有目标的应用技术人才评价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制度安排必须以其本质属性为理论指导,以明确的角色定位为前提,通过访谈调查、比较研究和文献研究等方法获得各结构要素设计的支撑性依据,进而构建出基于理论样态的、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具体而言,这一学位制度分为“学位点设置、授予标准、管理机制以及衔接机制”四个要素,得出以下结论:设置服务于区域产业和行业发展的高职学位点。众所周知,普通高等教育学位在学科目录体系的指导下进行专业申报和授权,学位点设置受到严格的学科规训。然而高职学位点区别于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它面向更加灵活和动态的市场需求,因此学位点建设与评估需要机制创新。高职学位点建设要突破传统学科目录的规训,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范围内遴选达标建设的专业设立学位点,组建非政府部门的专业咨询与指导委员会,实施以产业和行业区域性需求为导向的学位点设置与评估机制。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将更快速地变革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因而高职学位点设置要在稳定和变革中取得平衡,一方面要发挥制度规约的优势,但同时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设计高职学位国家层面的统一授予标准。高职学位授予的国家标准起到最低质量保障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需求由省级政府(直辖市、自治区)制定与审批各专业的区域标准。从标准体系的宏观层面将高职学位授予标准分为目标、过程、结果叁个维度。第一,高职学位授予的目标标准实质是高职学位教育目标,其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目标,体现国家和社会的期待。高职学位的目标标准不同于科学研究专家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类岗位的人才规格指向具体的执业知识、职业技能与技术伦理,并有能力升入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毕业生。第二是过程标准维度,即高职学位教育的培养过程,应注重“目标—情境—对策”的岗位模拟实践教学法的运用,设计出以传授实践知识、培养执业核心技能、塑造具有职业道德规范和技术伦理的学位课程体系。第叁是结果标准维度,即学位考核项目及其标准,主要涉及学制、学业成绩、实习结果、毕业设计及其他的标准,关键是通过职场模拟考核学生技能形成、使用及其熟练度是否达标。建立以省级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参与授权审核和授予决策的学位管理机制。当前存在两种学位管理的典型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第叁方机构专业审核与认证模式;二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政府主管部门审核与评估模式。我国实行国家学位,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管理宜采用英国模式。从授权审核的主体及其运行上,高职学位的最高授权主体是代表国家意识和权力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但其作为委托人并不直接行使该权力,仅发挥着整体规划和宏观调控的职能。高职学位授权与审批的权力执行主体是省级(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主管部门,由各行业、企业、专业协会和高职院校的专家代表组成的“审核与评估委员会”是审核与评定提出高职学位授予权申请的高职院校是否具备资格的专门机构。从授权标准上,应从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和培育职业人两个方面制定授权的具体标准。从学位授予工作上,在高职院校建立由相关行业的专家、一线教师(教授或专业技术高级职称者)、以及学校管理人员组成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建设高职学位与学士学位、职业资格的衔接融通机制。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学位衔接是同类型学位体系间的升学衔接,应该采用学分认证与转换机制,在高职院校与应用型高校形成合作联盟的基础上,共同研制学分评估与认定办法,并着力发展与完善专业学士学位制度。高职学位与学术型学士学位的衔接是不同类型学位体系间的升学衔接,应该采用考试考核的招生选拔机制,由大学组织试题命题和考试活动等,以笔试和面试的方式选拔具有学术研究兴趣和潜力的、对不同学科具有有一定认识的学生。而高职学位与职业资格的对接,应该明晰高职学位与职业资格的关系,建立国家资历框架,以知识、技能和能力为维度制定各资历等级标准,以此为常模参照,实现高职学位与职业资格等级的衔接。从制度创建的实质意义上讲,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制度本体设计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希望该制度投入运行后能够扩散、持久、最终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制度内化。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制度内化实质是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合法化、社会化的过程。本研究以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理论为分析框架,提出叁条合法化途径:第一,在法律层面上,应该处理好高职学位授予权中行政属性和行业属性的关系,在现有的《学位条例》和《职业教育法》中补充制订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实体法律和程序法律内容。第二,在组织层面上,重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组织目标,各高职院校加大力度制定与完善学校章程,选拔具有变革能力的领导者。第叁,在文化—认知层面上,培育以学生和教师为制度核心主体“精益求精”的价值认同,完善互补性制度以诱致技术文化实践,打破学科文化,建构高职学位制度的技术文化,最终升华为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制度文化。
刘恒[7]2006年在《电力商品上网定价的经济学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的实施,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力消费国,伴随着电力需求的高速增长,近几年普遍存在的“电荒”现象,使得电力产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引起“电荒”的原因有很多,如由高耗能的重化工产业拉动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前几年对电力需求的估计不足等等.价格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在调节电力供需方面应该发挥根本作用.在电力市场化的改革中,形成合理的电价机制是改革的根本目的,只有合理的电价机制才能促进电力市场的健康发展,才能促使电力市场在短期中达到均衡,即能挖掘电力供给的潜力又能抑制不合理的电力消费;只有合理的电价机制,才能促进电力市场的长期发展,使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电力产业的发展满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虽然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对电价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并确立了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方向,但电价形成体制还存在许多弊端,电价形成机制的不合理因素加剧了我国近几年来发生的“电荒”现象,并可能影响电力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电力体制改革后,我国的电价结构实际上被划分为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本文首先回顾我国电力产业价格体制改革的发展、现状和改革思路;由于个人能力、篇幅和时间的限制,本文将在以后的篇幅中集中讨论电价结构中的上网电价,也既是讨论在“厂网分离,竞价上网”的现实中上网电价结构,对上网电价结构做一系列经济学分析.分析的目的是剖析当前上网电价结构的不合理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良意见和建议.鉴于国家已经出台了《上网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建立区域竞争性电力市场并实行竞价上网后,参与竞争的发电机组主要实行两部制上网电价。其中,容量电价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电量电价由市场竞争形成。容量电价逐步过渡到由市场竞争确定。”因此,“容量电价+电量电价”模式的“两部制电价”将成为今后竞
高莉[8]2003年在《区域经济理论在东西部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普遍面临的问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是由于自然、历史、地理、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在生产力布局上实施了向东部倾斜的政策,形成了东——中——西梯度发展的模式,东部地区经济率先发展起来,经济实力大大加强,但与此同时,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也急剧拉大。本文在研究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和成因,并提出了我国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介绍了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现状:区位理论阶段、工业区位理论阶段、以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为核心的区域发展理论阶段以及贸易理论及相应的新经济地理理论阶段。进而对当前一些区域经济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输出理论、增长极理论、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和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等。并对我国东、西部区域的划分做了阐述。这些理论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启示。 2.深入分析了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近年来日益扩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发育程度不同;产业结构差异较大,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明显不合理。进而分析了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的原因,主要有:(1)文化意识、思维观念因素;(2)区位和历史因素;(3)政策与体制因素;(4)非国有经济发展是关键因素。 3.提出了一种适应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模型。本文首先介绍了经济模型的发展和比较,包括:均衡模型、非线性动态模型、自组织模型、演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对Raham-Intriligator模型作了改进,使其适应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最后给出结论,即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最大化未来T时刻的国民总收入,中央决策机构开始时应对生产率高的地方进行重点投资,此时,发达地区的资本存量为指数增长,不发达地区的资本存量为线性增长,而两地区的消费水平均能得到提高。当生产率高的地方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中央决策机构就可以转移投资重点到不发达地区,此时,发达地区的资本存量保持不变,而不发达地区的资本存量指数增长,两地区的差距可迅速缩小。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提出了促进我国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首先介绍了当前西部建设的进展情况,和当前东西部同时建设己具备的初步条件,以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最后提出加快西部建设的措施。即:(l)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的大发展;(2)不失时机地用好机遇;(3)加强调查研究,切实做好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4)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5)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6)着眼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特色经济的发展;(7)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工程造价管理双轨并行局面下的造价体制改革[D]. 刘伟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
[2]. 试论定额计价与清单计价的区别[J]. 丰兰.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5
[3]. 我国商品住房与保障性住房互通机制研究[D]. 聂小龙. 重庆大学. 2016
[4]. 中国煤电价格冲突及其调控研究[D]. 蒋文军. 武汉理工大学. 2013
[5]. 山西省长治县“蛋奶工程”政策执行研究[D]. 张蕾. 云南师范大学. 2017
[6].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构建研究[D]. 何谐. 西南大学. 2017
[7]. 电力商品上网定价的经济学分析[D]. 刘恒. 西南财经大学. 2006
[8]. 区域经济理论在东西部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 高莉. 西北工业大学. 2003
标签: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工程造价管理论文; 冲突管理论文; 价格机制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经济学论文; 电费论文; 电力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