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中国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谢京华[1]2004年在《中国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国债作为中国积极财政政策中重要的政策工具倍受经济学家们的关注,尤其是国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更是已经成为学术界内争议的焦点问题。所谓国债就是指政府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金融工具。国债通过投资活动、财政收支活动和市场流通活动,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 本文论述了国债的积极和消极宏观经济效应。国债的积极宏观经济效应包括国债投资的经济效应、国债的货币扩张效应、国债的流动性效应、国债的利率效应。国债的积极宏观经济效应可以扩张经济的总产出水平;平抑经济波动;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为宏观经济运行构建一个稳定的利率环境。国债的消极宏观经济效应包括国债对宏观经济的负效应和国债的挤出效应。国债的消极宏观经济效应会加剧财政风险;威胁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抵消国债的积极成果;降低宏观经济的运行效率。但总体而言,中国国债的综合宏观经济效应是积极的。政府可以选择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国债的积极宏观经济效应,最大限度地降低国债的消极宏观经济效应的不利影响,实现即定的政策目标。

汪洋[2]2008年在《国债的金融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债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属于财政与金融的双重范畴。国债的金融属性特征在不同的经济环境条件下所表现的形式与程度不同。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国债的金融属性特征就表现得越为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变迁及扩展,国债规模也逐步扩大,国债对于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深入与广泛,国债作为金融资产以及作为金融资源的表现也就更加充分。理论与实践都已证明,国债是财政与金融重要的连接点,国债操作是政府实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与协调的重要环节,并在其流转运动中联系着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的经济运行。因而,研究国债的经济效应必须将国债的财政属性与金融属性结合起来,才有利于揭示国债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特征。国债既是当今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重要经济问题,更是中国转型经济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离不开国债的支持,经济市场化改革与金融运行机制完善离不开国债运行机制的完善。但是,目前中国国债的运行还存在着许多困难、矛盾和问题。其深层原因是中国还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制度变迁相对滞后,因此,国债的经济金融功能的实现也处于相对滞后的变动、完善和发展之中。这种变动、发展和完善过程,有些方面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债运行的一般规律,有些方面则具有中国经济转型期的特征。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国债的金融功能及其国债对主要经济金融变量(货币供应、利率、汇率、资本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及其实现机制的研究,系统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债金融效应的一般规律,并客观地分析中国转型期国债运行的金融特点,即中国国债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发挥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中国国债金融功能和有效合理发挥国债经济金融效应的路径和策略。本文首先通过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中西方国债的实践发展和理论演进特征进行历史性考察与分析,理解与掌握国债发展的历史前提及社会经济基础,从历史与实践的角度考察西方国债的发展脉络,在其变迁过程中发现国债发展的历史逻辑。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国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渐进过程,国债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同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国债作为政府政策工具体现着政府的意志与要求,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迁,国债的发展与变迁与其相适应,并逐步体现出其市场性的特征,国债的经济功能也逐步由财政功能向其财政与金融双重功能的转化,国债的理论研究也由宏观逐步向宏观与微观市场结合的理论转变。通过对国债金融的金融资产属性、金融资源属性以及金融功能属性的分析,对国债的金融功能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意义上的阐述,指出国债所具有的基本经济金融功能:资源配置功能、风险管理功能、提供流动性功能,基准利率功能、宏观经济管理功能、金融稳定与调控功能。完善的国债及国债市场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统一并互为前提,国债经济金融功能的发挥不仅需要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也需要相应合理的制度安排,国债的各项金融功能共同统一于国债对于经济金融体系的动态演进与相互作用之中。国债的不合理运用也能导致负效应及影响,并可能会增加经济体系的财政与金融的风险,合理运用国债及国债市场是保证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在讨论国债的“准货币”和“铸币税”性质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国债作为金融资产的货币特性以及国债所具有的货币效应。根据国债运行的不同阶段,国债的货币供应效应是不同的,影响国债货币供应效应的因素非常复杂,既有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经济运行及经济主体行为因素,还体现着政府的制度安排与政策意图,同时还受到经济环境以及金融体制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在分析基本的利率决定理论的基础上,将国债因素纳入宏观经济模型,通过国债运行对于储蓄,消费、投资以及货币供求的影响分析,得出国债运行在封闭与开放不同经济条件下国债发行的利率效应。并就国债基准利率效应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对国债与国际收支及汇率关系的理论综述的基础上,讨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债与国际收支以及国债与汇率的相互关系,并通过运用扩展的M-F模型分析了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债融资的政府支出效应的机制。另外,本文还从政策层面分析了国债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债政策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最为重要的连接渠道并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国债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是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重要内容与必然要求。对于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债融资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与协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债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与配合的原则及可供选择的模式。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寻求对中国国债发展的现实做出解释与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为中国经济金融的改革与发展服务。因此,本文的立足点始终围绕中国国债发展的实际情况,基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与体制转轨环境中财政、金融不断变革的特性,对中国国债的金融效应予以应有的实证分析,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至2006年中国国债与相关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进行计量检验以及经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国债的货币供应效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1994年以前,由于经济体系及制度制约,国债的货币效应并不显着,1994年后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家政策的逐步调整,国债的货币供应效应有所体现,但还不是非常显着,国债的金融功能还没有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发展国债市场,建立完善的国债运行机制,发挥国债的货币供应的宏观经济调控效应是中国国债发展的必然选择。(2)对于中国国债发行的利率效应进行实证检验,中国国债的利率效应并不显着,分析其成因在于中国非市场化的利率体制以及金融体系发展的约束。还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国债利率与金融市场利率的相互关系,讨论了中国国债利率没有成为基准利率的影响因素,得出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对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作用。(3)同时,在国债与汇率、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之间关系的理论考察的基础上,就中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国债的发行对于国际收支,净出口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于中国国债经济效应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4)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债政策运用在宏观经济管理以及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变化以及效果。中国国债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经济发展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国家金融战略的逐步实施,资本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金融发展以及金融体系的完善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金融改革的深化离不开国债市场金融功能的完善及其有效发挥,并对国债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国债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因此,最后本文从中国国债及国债市场的功能定位出发,讨论了中国国债金融功能错位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从中国国债发展同金融体系结构、商业银行改革以及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证了中国国债及国债市场在中国金融体系变革中发挥的作用,并认为,中国的国债市场发展必须同中国的经济体制变革相适应,既要吸收国外先进的国债市场的成功经验,同时要根据我国转轨经济发展中的实际情况,按照国债市场发展本身所特有的规律,深化国债市场的改革和创新,加快国债市场发展和开放的步伐,充分发挥国债市场的经济金融功能,提升国债市场的效率,以利于最终构筑起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

邱林卉[3]2016年在《国债市场的经济功能国际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债市场是政府筹集建设资金,弥补财政赤字,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场所,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债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既可以为一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成为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也可能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拖累,甚至造成经济危机或国家破产。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债市场逐步走向成熟阶段,国债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远远超出了财政的范畴。现阶段,国债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风向标,中央银行也视其为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对象,国债市场能够在金融资产定价、对冲利率、稳定金融市场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债市场收益率的变化能够反映出国家现阶段的宏观经济发展方向。全文由绪论加七章正文内容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国债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第一章主要结合马克思虚拟经济理论分析国债市场经济功能,概括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国债市场经济功能的理论。第二章对国债市场的宏微观经济功能和国债收益率传导机制进行梳理分析,并从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和股票市场对国债收益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叁章对我国的国债市场经济功能进行分析,以长期国债(10年期)收益率走势为标的,分析从2002年-2015年长期国债收益率曲线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关系。结合西方相对成熟的国债市场经验,从国债规模、期限利率结构、国债发行和交易市场、国债持有者结构等方面对我国国债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归纳。第四章分析美国和日本的国债市场经济功能,从国债发行基本概况、国债需求供给、国债持有人等因素分析美国和日本的国债经济功能,并对美国和日本的国债收益率走势进行分析。第五章从总需求、总供给和国债市场微观经济效应方面比较美、日、中叁国国债市场经济功能,分别分析了美国和日本长期国债收益率对我国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影响,并对叁国国债市场经济功能进行比较总结。第六章对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国债市场经济功能进行比较,梳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债市场的收益率走势和经济政策效果,并对他们的国债市场经济影响力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不同经济体国债市场经济影响力差别的原因。第七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论,并对发挥我国国债经济功能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李中义[4]2006年在《经济增长中的国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我国国债实践的演进过程及其不断出现的新课题入手,选择“经济增长中的国债效应研究”作为论文题目,旨在深入分析国债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关系,为中国国债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国债的经验性研究发现,国债是伴随经济增长的一种客观现象。国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债对资本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储蓄和投资的影响上。在财政范畴内,国债对税收的平滑作用保证储蓄的稳定增长,而国债资金为政府投资筹集资金来源,则直接扩大投资的供给;在金融范畴内,’国债市场是“剩余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主要渠道。分析国债与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关系,应该围绕着国债与影响总需求因素的关系展开。国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通过消费、储蓄、投资和利率等途径实现的。理论分析表明国债对经济增长和稳定均有影响,实证分析也表明我国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进一步研究了中国国债的适度规模问题,因为适度的国债规模是确保国债积极效应的前提。最后提出今后我国国债政策取向的选择问题,再次体现了本文写作的现实意义。

周军民[5]2001年在《中国国债风险与绩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主要研究对象是国债。选择国债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依据是基于国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功能和作用。国债风险评估和国债绩效(即宏微观绩效)提高是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基本上围绕着一个主线即在评估国债规模与债务风险的前提下,从结构分析的角度出发分别对国债投资结构与国债绩效之间的关系,中国国债市场的非均衡性结构与国债融资绩效的关系,进行理论与实证的剖析,探索出通过优化国债投资结构提升国债投资绩效和通过国债市场结构的优化来促进国债融资绩效提高的途径和措施。具体研究内容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论文的主要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同时对与国债绩效有关的理论如等价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等进行剖析。分析表明国债的收入效应和流量效应及存量效应可直接或间接影响总需求。国债可以通过在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和研发等领域的投资,解决人力资本积累的外部性、技术外部性和知识外部性等问题来提高索洛剩余,而非传统凯恩斯的财政政策重点刺激劳动供给和促进一般性物质资本的形成途径。同时对国债融资代际负担对民间消费和民间投资的影响效应进行数学分析。 第二部分在比较债务融资途径和货币融资途径效应的基础上,对债务规模空间,债务风险承受能力和债务成因及发展趋势进行横向和纵向、国内和国外的比较研究,并通过对各项国债规模和风险指标的分析,评估中国国债债务风险的现实水平和债务增长空间。具体内容可划分为四个方面。一、对如何界定适度国债规模进行理论方面的探讨,同时对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若干因素(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支,居民收入水平,存款余额、利率水平货币量及国债收益率等)进行分析,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国债规模增长空间进行预测。本部分研究证明货币因素与前期国债发行量对国债规模的影响程度较大。二、建立评估债务风险的理论构架体系和债务风险综合评估体系,同时结合国债风险指标评价体系,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运用中国国债风险的总量指标和结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对债务风险的现实水平和未来趋势进行实证评估和预测分析;对广义国债风险形成的主体、根源和转移机制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剖析,系统分析了广义债务形成的主体即国企、银行体系和隐性养老金负债等的状况和它们对广义债务稳定性的影响。本部分的研究重点在于揭示了广义国债债务风险的真实水平和转化机制。叁、对国债规模与财政份额背离的现象和财政份额适度性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剖析。指出背离现象的实质反映的是分配格局的演变规律。四、对国债规模、风险与金融剩余和货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以来的货币供应状况进行分析。探讨货币因素对债务风险降低和国债规模扩大的贡献程度。第二部分得出的基本结论认为,中国国债风险随着国债发行额的增长而呈快速上升之势,从总体状况来看,国债存在一定的增长空间,狭义国债风险基本维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但广义国债风险潜在危险性较大,是影响债务稳定性的关键性因素。 第叁部分在分析经济增长环境与国债政策取向的基础上,对国债投资结构与国债绩效浙江大学博土学位论文 中国国债风险与绩效的研究进行较详实的分析。从宏观角度出发,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国债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间的关系,对国债投资的经济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制约国债乘数效应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优化国债投资结构促进绩效提高的途径。具体可划分为五个方面。一、通过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环境(投资、消费和出日增长趋势,税制结构和税赋水平)的综合分析,认为收入差距的扩大严重制约了消费的增长,世界经济贸易增长放缓可能降低净出日在GDP增长中的贡献率,投资主导型模式的形成造成GDP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增强,现实的宏观税赋水平和税制结构失衡及税收效应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增税的难度,国债融资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必然取向。二、从市场利率水平和民间投资增减角度出发对国债是否存在挤出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在中国现行的利率管理体制下,国债融资与市场利率水平相关性并不显着,货币需求低利率弹性和货币有效需求不足抑制了国债挤出效应的负面影响。国债融资与民间部门投资增长之间并不存在挤出问题。叁、对中国国债所特有的减税性和生产性特征进行理论分析。重点对国债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消费需求和技改投资及经济波动等方面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四、运用格兰杰检验法分析国债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排除了国债与通货膨胀和货币需求抑制间的关联性。五、探讨了国债投资结构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认为债务消费化和国债投资管理体制的弊端是影响国债绩效的重要原因。克服“诺斯。淳论”现象是关系到国债绩效和债务风险控制的关键因素之一。投资乘数的高低成为制约国债绩效提高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并对影响投资乘数的若干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现有国债投资结构的缺陷,认为优化国债投资结构,调整国债

刘聪[6]2007年在《中国国债政策的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国债作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倍受经济学家们的关注,尤其是国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是已经成为学术界内争议的焦点问题。所谓国债就是指政府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金融工具。单从国民经济的应债能力、财政的偿债能力指标来分析我国国债规模的合理性,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本文利用国债与经济增长、财政赤字的动态关系,构建了国债规模的可持续发展模型,以说明我国国债规模的合理性,并运用该模型对我国以前年度的国债规模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我国国债规模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说明了我国国债发行的潜力依然较大,随着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国债规模不会造成政府的债务危机。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挑选出了影响我国国债发行的主要变量是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居民储蓄,再运用协整理论和方法对国债发行规模及主要影响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建立了国债发行规模与宏观经济变量间的对数线性长期均衡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解释了国债发行规模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国债发行规模短期变动的影响因素。本文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净出口等方面分析了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国债的大规模发行虽然对净出口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它并没有给民间投资带来挤出效应,反而拉动了民间的投资需求。国债具有财富效应,它扩大了居民的消费需求,因而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总之,只有全面分析我国的国债政策,才能更好地发挥国债对我国经济的积极作用。

刘忠敏[7]2009年在《中国国债经济效应的计量分析》文中认为自从1981年我国恢复国债的发行以来,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迅速扩大,尤其是1994年财政改革之后,国债发行规模出现了跳跃性的增长,当年的发行额一举突破千亿元大关。此后,我国国债发行量和国债余额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时期。2007年财政部发行国债约2.35万亿元,中国国债内债余额在年底首次超过5万亿元,比2003年底增加了一倍。2008年9月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断加深,预计2009年国债发行规模至少在13000亿以上。随着国债规模大幅度增加,债务负担率和债务依存度迅速提高,理论界和决策部门对国债规模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忧虑。他们担心的负面影响主要涉及四个问题:可能诱发财政风险和政府债务危机;加重后代人的负担;挤出私人投资或降低国民储蓄率,损害我国长期经济增长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国债问题是近几年来争论的焦点:国债会不会影响代际分配,加重后代人的负担?国债会不会挤出民间投资和民间消费?国债会不会降低我国的经济增长能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离不开国债的经济效应研究。只有深入回答了国债的经济效应问题,才能认清我国国债的利用现状,发现目前国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国债政策。本文共分为四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论文的框架,同时指出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为论文的第1、2章,主要阐述国内外文献综述和我国国债发行和使用的历史及现状。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国债的发行及使用状况,为国债经济效应的分析奠定基础。第叁部分为论文第3、4、5、6章,该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对我国国债的经济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第3章首先分析了国债影响民间消费的作用机制;其次,分析了国债影响民间投资的作用机制;最后,实证分析了国债对民间消费和投资的效应。第4章主要阐述和分析我国国债对资源配置的效应。首先介绍国债对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然后对国债的资源配置数量和结构效应两方面进行研究。资源配置数量效应从国家资源总量和政府部门资源数量的角度进行分析。资源配置结构调整效应从国债资金投向的倾斜度和国债资金的区域配置效应两方面进行研究。第5章主要阐述和分析我国国债对收入分配的效应。本章首先论述了国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机理。从国债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和国债对代际分配的影响两方面来进行分析。其次,实证分析了国债对收入分配的效应。最后,分析了国债对代际分配的影响,即国债的代际负担。第6章主要阐述和分析我国国债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本章首先介绍国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然后运用计量的分析方法实证分析国债资本和国债净发行量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以及国债的乘数效应。第四部分为论文第7、8章,这部分主要基于第叁部分的实证结果分析制约我国国债经济效应的因素以及提高国债经济效应的政策建议。第7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制约我国国债经济效应的因素:发行规模偏小;国债结构设计不科学;国债资金使用去向不合理;国债管理不完善,国债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第8章首先对前几章做了总结,然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确定最优的国债发行规模;调整国债的利率和期限结构;改进国债资金的使用去向;完善国债管理,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的创新点如下:1.研究视角目前国内缺乏国债对资源配置及收入分配的深入研究,本文则对国债的资源配置效应和国债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拓宽了国债的研究范围,弥补了国内对国债研究上存在的不足之处。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分布滞后模型、VAR模型、协整误差纠正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通过这些方法定量研究我国国债的消费投资效应、收入分配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在对国债的资源配置效应研究时,用国债投入倾斜度指标来衡量国债政策的变化对各部门资源配置的影响,运用Jeffrey Wurgler提出的直接衡量资本配置效率的方法来研究国债区域资源配置效率的状况,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区域资源配置效率状况进行了估计。这些定量分析方法是其他学者在研究国债问题时很少采用的。3.论文观点第一,国债在调整消费投资结构方面起到了的作用,但调整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在研究国债对民间消费的效应过程中得出:中国“凯恩斯主义”的国债观与现实更相关,从长期来看国债的运用能够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这与谢子远(2008)的结论不同。在研究国债对民间投资的过程中得出:我国国债并未挤出民间投资,也未促进民间投资,从而验证了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我国的正确性。这与谢子远(2008)的结论不同,但与高铁梅(2002)、徐传谌和李中义(2006)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第二,本文在对国债的资源配置效应进行研究时,从对资源数量和资源结构配置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在进行资源数量配置分析时,得出的结论是:国债发行对当年国家资源总量并没有影响,但是增加了当年和以后年度政府部门资源拥有的数量。关于国债对资源配置结构的调整从叁个方面来进行。从国债资金的各个投向占国债总资金来看,我国的国债资金在1998-2004年主要投向交通、通信、水利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资金投向的倾斜度来看,国债资金逐渐向生态、退耕还林和移民建镇倾斜,投入速度逐渐增加。从国债资金的区域配置来看,我国国债资金的投入并没有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国债资金的配置效率不高,远远低于公共投资配置的效率。第叁,本文在对国债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分析时,通过OLS分析得出国债的发行对当代收入分配公平并没有影响。通过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国债的净发行量受建设性支出的影响很大,建设性支出是国债净发行的Granger原因。第四,本文在对国债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研究时,分别从国债资本和国债净发行量和国债乘数叁方面来进行分析。在分析国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通过OLS分析得出:我国的国债拉动了经济增长,但是国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在分析国债净发行量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中,通过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得出:产出、民间投资、国债净发行量和劳动力投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变化关系,是协整的。从脉冲响应的结果我们知道,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可以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但是刺激的强度不高。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国债净发行对产出的作用存在滞后性和长期性。计算了国债乘数,认为国债的乘数效应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路振家[8]2006年在《国债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文中指出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主要是指国债政策对国民经济增长和稳定的影响或效果。国债宏观经济效应是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家们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人们认为国债的发行侵蚀国家资本,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反对国家发债。当时在经济学界占主流地位的是“国债有害论”的观点。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之后,有效需求不足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主张通过需求管理熨平经济波动,而举债支出则是扩大需求,实现就业的最佳途径。此时人们对国债宏观经济效应的认识开始从“国债有害论”转向强调国债对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国债政策,经历了与西方国家基本相似的发展道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在意识形态上排斥国债,对国债政策采取的也是限制和摈弃的态度。80年代以后,国债开始恢复与发展,90年代中后期国债政策的宏观调控地位逐步确立。人们对国债的认识也逐渐超越财政收支运作本身,开始关注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国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资本的投入和资源配置来实现的。国债对资本投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国债的发行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其次是政府的债券资金转化为资本的比率。如果国债发行的“挤出效应”小,而政府债券资金转化为资本的比率大,那么国债发行将增加全社会的资本投入水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反之,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国债资金改变资源配置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改变社会资本的平均产出水平或者社会的资本产出弹性来实现。也就是说:如果国债资金的投向实现了社会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全社会的平均产出水平或者资本产出弹性上升,那么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就是正的。反之,如果国债的发行没有使全社会的平均产出水平或者资本产出弹性上升,则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就是负的。国债对经济稳定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国债政策对宏观经济周期波

王林元[9]2016年在《中国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债与货币的关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引人注目,国债对货币供应量有什么影响,央行如何利用国债调节货币供应量,如何充分发挥国债在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中的作用,都是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也正是本文力求要回答的问题。本文将国债和货币供应量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深入研究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深入研究国债在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中的作用,力求解决中国国债发展不足以及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难的问题,并为化解中国经济难题、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出谋划策。本文首先尝试将国债与货币纳入统一理论分析框架,构建国债与货币理论模型,夯实理论基础。采用一般均衡经济分析方法,构建包括政府、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家庭五个部门的封闭经济理论模型,并基于理论模型,分析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以及对储蓄、消费、投资等经济变量的影响。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实证研究中国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首先专章论述中国国债发展历程及功能定位(第四章)和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及对经济的影响(第五章),然后构建包含国债变量的货币供应量计量模型(第六章)。第四章介绍中国国债发行、余额及交易变化情况,明确国债有弥补消费性支出、覆盖资本性支出、调节货币供应量、调节市场利率四大功能,分析中国国债对财政运行和金融体系的影响。第五章介绍中国货币供应量的规模变化情况,探讨中国高货币化率的原因,分析中国货币供应量的结构,分析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中国现行货币供应机制及其不足进行论述。第六章建立货币供应量计量模型,在弗里德曼-施瓦兹模型、卡甘模型和乔顿模型等经典货币供应量模型基础上,引入国债变量。先对回归变量进行单位根和协整检验,然后分别以M2、M1和货币乘数为应变量进行计量回归。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甚微。为了全面地研究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本文还对主要经济体国债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第七章)。第七章论述国债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有关国际经验,主要选择美国、日本、欧元区叁个经济体。论述完叁个经济体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后,基于国际经验分析,总结几点对中国的启示。一是国债规模的增加并不会直接导致货币供应量超发,二是国债规模取决于国家信用的强弱,叁是货币供应有助于国债规模扩大,四是国债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结合中国情况及国际经验,化解中国难题。第八章主要论述中国国债规模扩大的意义、必要性和可行性,进一步探讨中国国债规模增长的空间。在对中国及主要经济体国债与货币供应量关系实证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建立中国、美国、日本、欧元区和英国国债与货币供应量的面板模型,论述国债规模扩大对货币供应量扩大的影响。面板模型显示国债规模增加1,货币供应量增加0.44。如果货币乘数为5倍,则国债净发行额转化为基础货币的比例不足10%,国债余额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十分微弱。我国的国债规模远低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债规模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企业债务水平高企,企业降杠杆的进程将会持续;家庭债务水平较高,极大地制约了消费增长,家庭杠杆水平难以进一步上升。只有政府加杠杆,才能缓解整个经济去杠杆的进程,终止债务通缩的恶性循环,及早将经济拉出需求不足、经济萧条、通货紧缩的漩涡。从我国国债与GDP之比、与M2之比、国债利息支付占财政收入之比、政府投资规模、减税及财政收支平衡等不同维度估算,我国国债规模增长空间巨大。本文还论述了如何发挥国债在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中的作用(第九章)。在对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历史回顾基础上,分析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化解这些问题,要求充分发挥国债协调财政货币政策的桥梁作用,要求货币政策应当呵护国债市场的发展。国债发行应作为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可选方式,存量国债应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金融工具,国债还应该在调控市场利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最后,本文总结出几条结论并提出几点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国债并不是货币供应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中国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甚微,中国国债规模与经济发展程度不相匹配,中国国债发展不足是财政货币政策缺乏协调的重要原因。同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全面推进减税降费;培育完善的国债流通市场,提高国债流动性;重视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发挥国债的桥梁作用;推进我国国债国际化,助推人民币国际化;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国债功能定位。

曾军[10]2003年在《中国国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债问题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问题。特别是1998年我国实施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我国的国债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国债发行规模屡创新高,而且国债发行的品种、期限结构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国债二级市场进一步发展,可流通规模恢复并持续增加,投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国债的政策效应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国债实践的发展提出了许多亟待研究的课题。尽管在国债理论方面国内外已经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因为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国债运作实践仍然是不充分的,随着国债运作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对国债的认识也会有一个深化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国债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正在得以不断解决,但新的问题又在大量涌现;同时,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还将以新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笔者将国债问题作为研究题目,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些重大问题作重新思考,其理论作用和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为了准确把握和透彻分析国债问题,论文在回顾和梳理我国国债实践和国债理论发展的基础上,以拓宽举债空间、实现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为主线,循着国债运行的轨迹,对国债从发行、使用、流通到偿还的整个循环进行了考察,并重点探讨了国债规模和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问题。论文力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研究国债问题。 论文首先考察了国债的发行环节,研究了包括国债发行价格的确定、发行方式选择和发行结构的设计等问题。笔者通过对影响国债发行价格因素的分析和我国国债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考察,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在坚持市场化的前提下,消除垄断、扩大需求、促进竞争的完善我国国债价格形成机制的思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路。在发行方式的研究中,通过对目前各国几种国债发行方式的特征、发行成本和发行效率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在回顾和分析我国国债发行方式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债招标制度的措施。由于国债发行结构对国债流通、偿还和使用进而对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影响,笔者还重点分析了我国国债发行的品种结构、期限结构和持有人结构,并根据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国债发行应当实现品种多样化、期限均衡化和持有人结构多元化的设计思路。 在国债流通环节,笔者主要研究了国债流通市场和国债衍生工具市场。国债流通作为国债发行的延续,它与国债发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为此,笔者通过分析我国国债流通市场发展的历史进程,指出了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提高市场效率的角度,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措施。目前,国债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证券市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笔者还对国债回购市场、国债期货市场和国债期权市场等国债衍生工具市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积极发展国债衍生工具市场的政策建议和防范国债衍生工具风险的措施。由于做市商制度和净价交易制度是提高市场流动性的核心制度,笔者分析了做市商制度的运作机理及其风险,研究了实施净价交易制度的意义,提出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从双边报价商到做市商的过渡的设想和改进净价交易制度的措施。最后,阐述了国债市场加强政府监管的必要性,论述了国债市场监管工具及其选择原则,提出了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监管体系的思路。 在国债偿还环节,一笔者在梳理西方学者国债偿还理论的基础上,对国债偿还的方式和来源进行了比较分析,回顾了50年代以来国债偿还的历史,分析了国债偿还的特点,提出了实施国债的调换政策、采用多种还本付息方式、完善偿债基金和将国债利息支出列入经常性财政支出等改进我国国债偿还工作的若干思路。根据我国目前国债规模日益扩大的实际,论文还重点就我国中长期的偿债能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考察财政偿债能力的观点,并结合我国近几年的国债实践,从财政自身相对偿债能力和财政宏观偿债能力两方面对我国中长期的偿债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只要财政收入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能够以一定幅度超过债务利率,就可以从动态上保证财政的偿债能力的结论。目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国债资金使用环节,笔者首先提出了国债资金的使用原则和效益评价指标,…而后对释偏阳年烯别‘998年布娜橇胆嘛旅琳弃的国雄资摊用伸挑枷行了实还两杨,总带了级五年来国稼实践的经羚,、惜出了国债漪衰使用中存在的问且,研摊提出了扒项目选项到项目用体资牵管理的一系列政策猜旅.同种.针对闻煎腻规堆式入手,在薪放即雄挤脚熟凛问私嘛甲俩挤脚教本晌内捅及沸嵘西方级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从资金、利率角度和使用领域、效果角度考察了我国国债的挤出效应,结论是:我国国债的挤出效应不明显,在某些方面甚至存在挤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D]. 谢京华. 内蒙古大学. 2004

[2]. 国债的金融效应研究[D]. 汪洋. 辽宁大学. 2008

[3]. 国债市场的经济功能国际比较研究[D]. 邱林卉.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4]. 经济增长中的国债效应研究[D]. 李中义. 吉林大学. 2006

[5]. 中国国债风险与绩效的研究[D]. 周军民. 浙江大学. 2001

[6]. 中国国债政策的经济分析[D]. 刘聪. 湘潭大学. 2007

[7]. 中国国债经济效应的计量分析[D]. 刘忠敏. 辽宁大学. 2009

[8]. 国债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 路振家. 西南财经大学. 2006

[9]. 中国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研究[D]. 王林元.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6

[10]. 中国国债问题研究[D]. 曾军. 四川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