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 :非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患者行单极射频消融术远期疗效及方法总结。方法 :回顾2011年4月至2016年8期间所有非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行单极射频消融术患者资料,随访其预后、转归情况。结果 :24例患者无一例失访,平均随访44.62±22.99月。术后有6例为持续窦性心律,占比25.0%,远低于平均75%的水平,根据左心房内径以55mm为界将患者分组,左心房大小对房颤远期疗效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同时进行心内、心外膜的消融及脂肪及神经的重建可提高房颤疗效。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付长江,郭立新,刘苏,李瑞冰,张娜
关键词: 非风湿性心脏病,心脏外科手术,心房颤动,单极射频消融
来源: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9年06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Ⅱ辑,医药卫生科技
专业: 外科学
单位: 邢台市第三医院心脏外科,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分类号: R654.2
页码: 61-63
总页数: 3
文件大小: 1247K
下载量: 47
相关论文文献
- [1].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及房颤复发率的影响[J]. 宁夏医学杂志 2016(12)
- [2].左心房内径与心房颤动的关系[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5(03)
- [3].左心房内径联合心脏节律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价值[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20(07)
- [4].左心房内径、血清UA水平与心房颤动的关系研究[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8(04)
- [5].倍他乐克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18)
- [6].研究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97)
- [7].46~80岁男性左心房内径参考值与地理环境的因子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10)
- [8].影响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08)
- [9].冠心病单纯左心房内径增大211例临床分析[J]. 临床荟萃 2008(24)
- [10].左心房内径和炎性因子变化对心房颤动的影响[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4(05)
- [11].瑞舒伐他汀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研究[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15)
- [12].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给予胺碘酮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拮抗剂的疗效观察[J].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7(08)
- [13].胺碘酮在房颤复律后维持窦律与左心房内径相关性[J]. 中国医疗前沿 2012(20)
- [14].老年前期女性左心房内径参考值与地理环境的主成分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6)
- [15].CHA_2DS_2-VASc评分结合左心房内径在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0(07)
- [16].高血压伴房颤高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左心房内径的相关性[J]. 实用医药杂志 2015(05)
- [17].左心房内径与左心室充盈压多普勒指标的相关性[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0(08)
- [18].左心房内径大于60 mm心房颤动患者行改良迷宫射频消融术的疗效[J].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3(05)
- [19].成年人冠心病与左心房扩大关系的研究[J]. 华夏医学 2008(01)
- [20].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临床分析[J]. 河北医药 2015(07)
- [21].术前左心房内径对外科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疗效的影响[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3(01)
- [22].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J]. 海峡药学 2013(05)
- [23].白细胞介素10水平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的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08)
- [2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新发房颤的相关临床研究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22)
- [25].华法林预防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临床研究[J]. 医学综述 2015(17)
- [26].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相关因素分析[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5(11)
- [27].胺碘酮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观察[J]. 慢性病学杂志 2014(07)
- [28].原发性高血压左房增大并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临床研究 2011(11)
- [29].阿托伐他汀与胺碘酮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 2011(31)
- [30].不同临床因素时房颤患者炎症标志物的浓度变化及意义[J]. 重庆医学 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