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二中陕西西安71020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加入到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行列中,并走在最前列,要义不容辞地将语文课堂作为传承和弘扬的主阵地,这是义务,更是使命。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言文读、析、结、背
提到文言文,有的教师头疼自己难教,不少学生头疼自己难学,但不教不学又不行,尤其在国家大力弘扬和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以后的文言文教学比重将会加大,具有向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势。通过文言文教学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教师是严峻的挑战,不仅要求语文教师要有专业古代汉语素养,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所说的“专业的古代汉语素养”主要指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历史、天文、教育、哲学、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才能有效地进行文言文教学。那么在新课改下,如何做好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呢?笔者认为,交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钥匙,就有可能由教师引导学生登堂入室到学生自己学会登堂入室,由苦教苦学到乐教乐学,真正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在此,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分析了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四导”,以期与各位教育同仁探索交流。
一、导“读”
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现代文要读,学古文更要读,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更能解决学生懵懂不解的许多“疑难杂症”。读语句时,包括文中的停顿、节奏、感情都要读,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悟出文言文的意境之美。通过读,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可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法,如小声读、大声读、默读、细读、浏览、竞读、背读、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搭配读等,并辅以不同的问题。这样,学生既能在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又能使背诵变成一件轻松容易的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导“析”
如果说“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主食,“析”则是教学文言文时必不可少的“副食”。“副食”配得好,往往会令人胃口大开,即使那些“挑食”“厌食”者,也会被这美味可口的“副食”挑逗得食欲大增。但要析好这“副食”,就需要语文教师的精心烹制。
首先,要引导学生“析”出文意。这是学文言文最起码的要求。读文而不知其意,如同嚼蜡,文言文更是如此。所以教师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课后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逐字逐句地去“析”文意。当然,开始时会比较难,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当学生的知识积淀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就会析出文中的涵义。
其次,“析”出课文中字里行间的韵味和情感。有的人误认为文言文只须让学生了解大意、读读背背就行了,岂不知文章中韵味与情感的分析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传统文化中领略到文学艺术的精髓,从而增强他们遣词造句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第三,“析”出对课文不同的见解来。初中文言文有很多属于寓言的形式,往往需要学生对课文的寓意发表见解。因此,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引导学生“求新、求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愚公移山》《黔之驴》《孙权劝学》《伤仲永》等课文,文字浅显,但寓意深刻,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寓意,有时会有新的智慧闪出耀眼的火花。
三、导“结”
学习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文言文教学尤其需要积累。当我们上完一课后,就应该引导学生积累一些文言文知识,像“如……何?”“岂……哉!”等一些特殊的句式,“之”“乎”“以”“焉”“其”等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词的通假,词的古今异义,词类的活用现象等等。每上一个单元后,要引导学生加以辨别和积累。这些内容,虽然有的教学大纲不作要求,但我们让学生积累、掌握,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和阅读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对学生终身学习也大有裨益。
四、导“背”
首先,要求教师背。试想一个连自己都背不会的教师要求学生背,能有怎样的教学效果呢?因此,教师不仅要能背,而且还要在学生面前表演背。当我们教师流利、正确、富有感情地将一篇篇课文背诵给学生听时,学生能不羡慕仿效吗?
其次,教给学生背诵方法。比如抓文脉背诵法、提示法等,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时,即使是学困生也能将一篇课文背下来。
第三,全方位背诵。这种方法,是指从原文到课文注释中词语,再到翻译,全都要记住。虽然我们提倡理解性记忆,试想,连最基本的字词含义用法都不能了解,又何谈理解、运用呢?全方位背诵在开始时可能比较费时费力,但这样做正是为了以后教学不费时费力,真正实现“教为了不教”。
总之,在国家大力弘扬和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通过文言文教学,让学生了解了华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并用一篇篇优秀的经典作品塑造了学生的优秀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