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客体表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客体,表征,连续性,视觉,掩蔽,效应,特征。
客体表征论文文献综述
吕勇,李诸洋,刘璐,张婕[1](2018)在《客体表征质量在语义客体注意效应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研究表明,除自下而上因素外,自上而下因素也能够对客体知觉起到调节作用,从而影响注意的分配。本研究以不同词频(高频和低频)的汉语双字词为实验材料,采用双矩形线索范式变式考察不同语义客体表征质量对基于语义客体注意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高语义客体表征质量的条件下出现了基于语义客体的注意效应,而在低语义客体表征质量的条件下并未出现基于语义客体的注意效应。该结果表明,语义客体表征质量的高低是影响基于语义客体注意效应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游晓[2](2015)在《与工作记忆客体表征颜色相似刺激对注意的自动化捕获》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客体表征会引导注意,这一现象已被大量研究证实。当视场中的刺激与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客体表征相吻合,该刺激就会优先获得注意资源得到加工,这一现象被称为注意捕获。探讨注意捕获的现有研究围绕捕获发生究竟是自动化的还是可被个体所控制的。并且以往研究均采用与工作记忆中客体表征相同的刺激来验证工作记忆客体表征对注意捕获的引导作用,但是却没有研究探讨与工作记忆中客体表征相似的刺激是否也能捕获工作记忆引起的注意偏向。本研究从探讨与工作记忆表征相似的刺激是否能够捕获注意这一论题出发,通过梳理文献,选择颜色作为刺激材料,设计能够观察到自动化捕获注意的实验任务,探讨各种颜色的工作记忆表征对注意捕获的影响特点。研究包含两个实验,实验一选择心理四原色作为颜色刺激,采用3任务类型×4记忆项颜色二因素被试内设计,验证颜色刺激是否具有自动化捕获效力。另外,首次将颜色作为注意捕获研究中的自变量之一,探讨各颜色刺激自动化捕获注意的捕获效力大小。实验二选择与实验一相同的心理四原色的相似色作为颜色刺激,采用3任务类型×4颜色系×6偏移量叁因素被试内设计,探讨与工作记忆表征相似的刺激是否能够捕获工作记忆表征引导的注意,以及能够捕获注意的各颜色系相似色的色度范围是什么。研究结果发现:1.与工作记忆客体表征颜色相同或者相似的颜色刺激都能捕获注意。2.各颜色刺激对注意捕获的效力不同,红色最强、黄色次之、绿色最弱,而蓝色难以捕获注意。3.不同颜色系中能够有效捕获注意的相似色存在不同的相似色度范围。其中红、绿色系相似色度范围达到±30°色度范围,黄色相似程度达到±15°色度范围,而蓝色系中的相似色不能捕获注意。(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3-30)
侯婷,陈洪震,杜雅楠,李宇涵,杨杰[3](2013)在《客体替代掩蔽的加工机制中客体表征竞争与更新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1997年James T.Enns和Vincent,Di Lollo报告了一种新型的视觉掩蔽,即不需要在图像水平破坏目标物,四个构成错觉方形的黑点也可以起到掩蔽作用。客体替代掩蔽发生机制有客体替代理论和客体更新理论两个主流。本研究基于OSM研究中个体化的实验逻辑,通过四个实验来对客体替代掩蔽的发生机制中客体表征更新与竞争的问题做了进一步探究。实验一重复Lleras & Moore,2003中的实验二,即通过似动的个体化与一体化操作,控制ISI产生似动效果,使目标项目与掩蔽物被知觉为连续或者不连续的客体,与前人研究一致,验证更新机制的存在,同时增加了掩蔽物向内聚集的条件,将掩蔽物朝向外和和朝向内位移作为一个平衡的实验操作的两个水平。实验二增加空间竞争操作,即创造掩蔽物从外移向掩蔽物并遮住掩蔽物的现象,这样创造一种掩蔽物与目标物争夺空间注意资源的情境。实验叁探究更新与竞争二机制是否可以剥离,即,探究二者是独立起作用还是交互起作用的,通过颜色个体化操作去除更新存在的可能性,探究仅竞争存在时能否诱发掩蔽。实验四探究在时间进程中,二机制是否为相继发生在早晚期阶段,实验流程同实验一,但是掩蔽物在单独呈现的后期变为红色。实验结果证明,除更新机制外,在仅有空间竞争存在的条件下也可诱发掩蔽,两种机制是可以独立起作用的,在呈现晚期的颜色个体化操作,并未影响掩蔽效应的发生,说明更新机制的确是在早期起作用。(本文来源于《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3-11-01)
金红军,许百华[4](2011)在《客体特征的变化对客体表征连续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同一视觉客体进行连续性表征是人类视觉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本研究以客体文件为理论框架探索了客体特征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客体表征连续性。本研究范式是在经典的客体回溯范式上加以修改,使得链接客体在运动过程中发生不同方式的亮度变化,以考察亮度变化是否会影响客体预览利化效应的产生。实验1、2、3分别检验了客体亮度不变、突变、渐变条件下的客体预览利化效应,结果发现客体亮度不变、渐变条件下客体预览利化效应显着,而亮度突变条件下客体预览利化效应不显着。该结果表明,特征变化的连续性是影响客体表征连续性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0-21)
樊琦[5](2011)在《亮度特征变化对客体表征连续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动态事物的追踪是人类视觉的一项基本功能,也心理学家们研究的重点之一。自从Kahneman等人以客体档案(Object file)理论为基础提出客体回溯范式以来,心理学家们都把客体预览利化效应(OSPB)作为识别客体表征连续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之前的心理学家们大多认为时空连续性是维持客体表征连续性的重要因素,而非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心理学家们都只考虑到静态特征,而未注意到特征的动态变化。本研究在2009年杨立状的研究基础上,重新对客体表面特征的变化对客体表征连续性做了探讨,沿用客体回溯范式,并且在规避被试策略方面做了相应改善。实验1作为参照实验,旨在探讨在本研究的实验参数条件下运用客体回溯范式是否会得到客体预览利化效应;实验2是尝试对实验设计做出微调以尽可能规避被试策略性反应;实验3-5分别对在客体运动时,对客体表面的亮度特征做了变亮、变暗、随机突变叁种操作,来验证在这些条件下是否能够出现客体预览利化效应。本研究的发现:实验1验证了在本研究选用的参数基础上,能够获得显着的客体预览利化效应;实验2的结果证实对实验范式做一定的改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被试的策略性反应;实验3和实验4分别验证了在客体亮度特征变亮、变暗的情况下仍然出现了显着的客体预览利化效应;实验5的实验结果则是在亮度随机突变的情况下,客体预览利化效应消失。本研究得到了特征变化对客体表征连续性的影响的深入结论,并尝试探讨了其中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蒋怀滨[6](2010)在《外部线索对视觉客体表征连续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对客体连续性表征问题的研究认为,客体在物理形式上保持时空连续性是维持其相应心理表征连续性的关键。探讨了外部线索是否有助于对物理形式上存在时间或空间分离的运动客体形成的连续性表征。采用2(线索:有和无,被试间变量)×3(客体运动类型:时间分割、空间分割和时空连续,被试内变量)混合设计。结果发现:无线索下,客体在时空上保持连续性条件下的颜色变化检测绩效高于时间或空间分离的条件;有线索下,上述叁种条件下的颜色变化检测绩效无差异,对时间或空间分离的客体来说,线索对颜色变化检测成绩有显着提高。这表明,外部线索可以对物理形式上时间或空间分离的运动客体形成连续心理表征,故物理形式上客体时空连续性并不一定是维持其相应心理表征连续性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0年04期)
董一胜[7](2010)在《客体表征的更新机制:串行或并行加工》一文中研究指出动态视觉场景中的客体表征是近二十年来逐步兴起的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热点课题之一。然而,对于动态场景中客体表征如何实现更新的问题迄今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改进的客体回溯范式,通过分析不同位置上对应的基于客体的预览启动效应量(Object-Specific Preview Benefits, OSPBs),系统地探讨了客体表征的更新究竟是以串行抑或是并行的方式进行加工的问题。该研究对加深有关客体表征更新机制的认识,丰富和发展客体表征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由叁部分七个实验组成。第一部分研究重点探讨了客体回溯范式中靶子刺激的方位效应,即当靶子刺激处于上下位置(实验1)、左右位置(实验2)和相对上下位置(实验3)时,分别检测OSPBs效应量的差异是否存在。第二部分研究探讨了注意在客体表征更新中的作用,即注意选择是否影响客体表征的更新加工(实验4)。第叁部分研究通过操作靶子刺激的方位(实验5)和运动速度(实验6~实验7),考察了其对不同位置上的OSPBs效应量的影响,重点探讨了客体表征更新的内在过程。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客体表征的更新是一个串行加工的过程;(2)当视野中存在多个客体的表征需要更新时,相对位置处于上部的客体得到优先更新,但这种选择偏好可受内源性注意调节;(3)当客体运动减缓时,通过注意焦点的转换,下部客体也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更新。基于本研究的实验结果,并结合前人的研究,笔者提出了客体表征的串行更新模型,尝试对其更新的整体过程作出功能性描述。(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0-07-12)
董一胜,王慈,崔杨,水仁德[8](2010)在《与用客体表征连续性解释OSPBs效应的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Mitroff等人的研究发现了OSPBs效应量反映的客体运动方式与主观报告结果相分离的现象,并以两可刺激情景或实体性原则违背假设对该现象作了解释。本文以3个实验与其研究进行了商榷。结果表明,两可刺激情景与实体性违背均不能解释上述分离现象(实验1);其实验范式中混入了距离因素(实验2与实验3)和方位朝向因素(实验1)。基于本研究的结果,笔者认为Mitroff等人的OSPBs效应是由距离效应和方位倾斜效应所致,即可能主要反映了基于空间的选择性注意的影响,而不能以客体表征连续性加以解释。(本文来源于《应用心理学》期刊2010年01期)
高在峰[9](2009)在《客体表征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觉工作记忆实时保存和操纵有限视觉信息,是视觉加工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近年来有关视觉工作记忆的容量、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客体存储方式等问题备受研究者重视。视觉工作记忆的容量类似“水桶”,其所存储内容(即客体表征)类似水桶中所盛的“水”或“冰”。视觉工作记忆的运行机制应同其在视知觉中的功能作用相适应,其所存储的内容取决于视知觉与工作记忆的交互过程。因此,本论文从视觉工作记忆的功能出发,着重探讨客体表征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构建。笔者认为,视觉信息在知觉阶段的加工方式决定其在工作记忆中的表征与存储方式。该假设预测,知觉不同阶段加工的信息,在工作记忆中存在分离的加工与存储机制。本研究选择代表两类不同知觉加工过程的视觉信息为材料,采用行为实验与记录事件相关电位的方法,就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本研究由叁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采用变化觉察范式,分别考察基本特征(实验1),细节特征(实验2),以及由同种特征构成的基本特征与细节特征(实验3)作为无关维度时,是否可被自动选择、存储至视觉工作记忆。第二部分采用延迟匹配范式,以指示工作记忆中已存储表征与知觉输入信息间冲突的N270为指标,分别考察基本特征(实验4),细节特征(实验5),以及由同种特征构成的基本特征与细节特征(实验6)作为无关维度时,其变化是否可诱发N270,以检验无关维度信息是否得到加工。第叁部分采用变化觉察范式,以指示视觉工作记忆中信息存储的CDA幅值为指标,通过操纵记忆材料类型(实验7)、任务要求(实验8)、客体加工时间(实验9),考察客体基本特征与细节特征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存储机制。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知觉不同阶段加工与提取的视觉信息,在视觉工作记忆中存在分离的表征机制:视觉基本特征首先自动选择进入视觉工作记忆,并被表征存储为整合客体;随后,需集中注意参与的细节特征被存储至视觉工作记忆。前者总是自动进入视觉工作记忆并得到存储,后者的存储受自上而下的任务调节。(2)客体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构建过程以累积方式进行,而非全或无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9-06-01)
杨立状[10](2009)在《表面特征的变化影响视觉客体表征的连续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视觉认知的一个基本功能是维持对同一客体的连续性表征。近年来,客体文档理论逐渐成为研究这一问题的主要框架。以客体回溯范式为研究方法的研究者通常将客体预览利化效应(object specific preview benefits,OSPBs)作为视觉客体表征连续性维持的一个指标。客体文档理论认为时空连续性的信息而非特征信息对于维持客体表征连续性起主要作用,相关的实验研究也均未发现特征影响OSPBs的证据。然而先前的研究者仅仅考虑了静态特征,忽视了特征变化的可能影响。本研究以客体文档为理论框架探索了客体的表面特征(面积和形状)在运动中发生变化是否影响客体表征连续性。实验1旨在验证客体面积不变条件下的OSPBs;实验2探索了客体在运动结束时面积发生突变条件下的OSPBs;实验3探索了客体的面积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发生小幅渐进变化条件下的OSPBs。后续的实验4~6采用改进的客体回溯范式探索了客体的形状变化的影响作用。实验4旨在验证客体形状不变条件下的OSPBs;实验5和6分别探索了客体的形状特征在运动中以突然和渐近的形式发生变化条件下的OSPBs。本研究发现:(1)实验1(面积不变)和实验4(形状不变)均得到显着的OSPBs;(2)实验2(面积突变)得到显着的OSPBs;(3)实验3(面积渐变)、实验5(形状突变)、实验6(形状渐变)均未得到显着的OSPBs。(4)实验4~6均未发现基于位置的启动效应。本研究得到了特征变化影响OSPBs的初步证据。今后研究应选取其他表面特征进行系统探索,以深入验证这一结论。(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客体表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客体表征会引导注意,这一现象已被大量研究证实。当视场中的刺激与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客体表征相吻合,该刺激就会优先获得注意资源得到加工,这一现象被称为注意捕获。探讨注意捕获的现有研究围绕捕获发生究竟是自动化的还是可被个体所控制的。并且以往研究均采用与工作记忆中客体表征相同的刺激来验证工作记忆客体表征对注意捕获的引导作用,但是却没有研究探讨与工作记忆中客体表征相似的刺激是否也能捕获工作记忆引起的注意偏向。本研究从探讨与工作记忆表征相似的刺激是否能够捕获注意这一论题出发,通过梳理文献,选择颜色作为刺激材料,设计能够观察到自动化捕获注意的实验任务,探讨各种颜色的工作记忆表征对注意捕获的影响特点。研究包含两个实验,实验一选择心理四原色作为颜色刺激,采用3任务类型×4记忆项颜色二因素被试内设计,验证颜色刺激是否具有自动化捕获效力。另外,首次将颜色作为注意捕获研究中的自变量之一,探讨各颜色刺激自动化捕获注意的捕获效力大小。实验二选择与实验一相同的心理四原色的相似色作为颜色刺激,采用3任务类型×4颜色系×6偏移量叁因素被试内设计,探讨与工作记忆表征相似的刺激是否能够捕获工作记忆表征引导的注意,以及能够捕获注意的各颜色系相似色的色度范围是什么。研究结果发现:1.与工作记忆客体表征颜色相同或者相似的颜色刺激都能捕获注意。2.各颜色刺激对注意捕获的效力不同,红色最强、黄色次之、绿色最弱,而蓝色难以捕获注意。3.不同颜色系中能够有效捕获注意的相似色存在不同的相似色度范围。其中红、绿色系相似色度范围达到±30°色度范围,黄色相似程度达到±15°色度范围,而蓝色系中的相似色不能捕获注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客体表征论文参考文献
[1].吕勇,李诸洋,刘璐,张婕.客体表征质量在语义客体注意效应中的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
[2].游晓.与工作记忆客体表征颜色相似刺激对注意的自动化捕获[D].云南师范大学.2015
[3].侯婷,陈洪震,杜雅楠,李宇涵,杨杰.客体替代掩蔽的加工机制中客体表征竞争与更新的关系[C].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
[4].金红军,许百华.客体特征的变化对客体表征连续性的影响[C].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5].樊琦.亮度特征变化对客体表征连续性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
[6].蒋怀滨.外部线索对视觉客体表征连续性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0
[7].董一胜.客体表征的更新机制:串行或并行加工[D].浙江大学.2010
[8].董一胜,王慈,崔杨,水仁德.与用客体表征连续性解释OSPBs效应的商榷[J].应用心理学.2010
[9].高在峰.客体表征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构建[D].浙江大学.2009
[10].杨立状.表面特征的变化影响视觉客体表征的连续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