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现阶段储蓄和投资转化的思考

对我国现阶段储蓄和投资转化的思考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呈现的特征是“高储蓄、高投资、双顺差”,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长期持续,在经济增长初期,经济增长有赖于储蓄的增长,但随着我国经济已进入买方市场,高储蓄率只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而在储蓄、投资双高的局面下,存在投资效率低下,储蓄不能转化为有效投资的问题,这是我国经济中存在的重大问题。通过对我国储蓄和投资内在结构的分析,对我国投资与储蓄结构,以及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讨论,并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储蓄;投资;转化

中图分类号:F01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8-0174-02

收稿日期:2009-08-06

作者简介:廖婷(1987-),女,湖北监利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研究。

在我国经济运行中,随之相伴的是国际收支双顺差,FDI的大量流入,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和人民币面升值压力的不断加大,这是当前我国政府面临宏观调控时的巨大难题。而储蓄—投资缺口反映出的储蓄过剩向我们展示了我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储蓄存在向投资转化的低效和低质。

一、我国储蓄和投资的内在结构分析

一般而言,从事经济活动交易的各利益主体都有可能成为储蓄主体,从而形成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含金融机构)、居民储蓄。相应而言,国内总投资业包括居民投资,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储蓄率大体上一直维持在30%以上,并呈现不断加速上升的趋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消息,2007年,居民户存款增加1.13万亿元。这一数字只是2006年居民户存款增加额的54.07%。但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9月12日发布的2008年8月份金融运行情况显示,受股市清冷等因素影响,居民储蓄继续大幅增加。居民户存款增加3404亿元,同比多增3823亿元,居民储蓄又重新回到2006年以前的水平。我国的储蓄结构同外国相比也存在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对于企业部门储蓄占总储蓄的比例,我国相较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偏低;二是对于居民储蓄占总储蓄比重,我国又远高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水平。

由于我国居民的投资渠道相对狭窄,除了40%左右的储蓄用于购买房地产和投资其他资产之外,大部分形成了银行储蓄存款。银行又以贷款的方式转移到企业部门用于企业投资。还有部分投资于国债的居民储蓄也直接形成了政府的投资或间接地通过资本转移的方式形成了企业投资。从政府部门来看,有大部分的政府储蓄通过资本转移(投资性补助或其他形式)的方式间接地形成企业的固定资本形成。由于自身储蓄的不足,企业部门大量投资所需要的资金来自于政府部门、住户部门和国外部门。企业部门自身储蓄的提高、政府部门大量的资本性转移支出和大量的FDI流入是造成我国当前企业高投资率的重要原因,而企业的高投资率进一步带动我国投资率的显著提升。1978年以来,我国一直推行鼓励投资,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由此推出的一系列外资优惠政策和出口优惠政策使得我国企业的投资欲望显著加强。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强劲,企业资本回报率也稳步回升,从而导致企业投资欲望膨胀。为满足日益高涨的投资欲望,在充分利用居民,政府储蓄和FDI的同时,企业也在积极增加自身储蓄,而长期以来的低利率政策,低工资政策和低原材料价格政策都无疑是在积极鼓励企业多储蓄以保证投资需要,从而形成企业储蓄和投资欲望双高涨的局面。加之市场主体还不成熟,即使明显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我们的企业却仍然有很强的投资冲动。此外还有我们的地方政府,现行的财政体制决定了地方政府既要解决就业,又要解决财政收入,从土地财政可见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的准公司性质,也有很强烈的投资冲动。

1994年以前,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资金短缺,银行贷款大于存款,处于储蓄缺口和外汇储备不足的“双缺口”阶段,我国政府为了弥补国内储蓄的不足,大力引进外资,依靠外国储蓄来发展本国经济。但是1994年以后情况发生根本性转变,我国的国内储蓄总额均超过国内投资总额,出现国内储蓄过剩的现象。储蓄缺口对应的是贸易顺差,持续的贸易顺差进一步引起了我国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进而引起当前我国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出现这种存在储蓄缺口,储蓄过剩,中国经济表现为“高储蓄、高投资、双顺差”的失衡状况,并不是投资不足导致的,恰恰相反,我国企业投资年年高涨。笔者认为主要问题在于投资效率低下,储蓄不能转化为有效的投资。

二、对储蓄—投资转化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投资效率反映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被有效利用的程度。企业资本收益率和增量资本产出率可分别在微观和宏观上作为衡量投资效率高低的指标。近二十年来,我国企业资本收益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增量资本产出率是实际经济增长率除以投资率,数值越大,投资效率越好,反之越差。而近几年来,中国要提高1%的经济增长率就必须实施相当于GDP4%~8%的新增投资,明显高于日本、韩国等国家,台湾地区的2%~4%,亦说明我国企业投资效率低下。投资低效率长期存在会导致资源经不起低效率的浪费,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力将会受到削弱;效率低下的投资带来金融风险,最终导致经济出现严重的衰退。事实上有近年来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大跌,效益大幅滑坡。2005年以来钢铁价格大幅下跌。与此同时,钢铁、水泥、汽车等行业利润大幅下降;石油加工、化纤制造、建材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利润均为负增长。另外一些高能耗高资源高污染的行业开工不足,资源闲置浪费,如铁合金、电石行业企业开工率已降至不到一半,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在逐步下降。

而导致投资效率低下,储蓄不能转化为有效的投资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消费率不足。而消费率不足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使得老年人口的比例相对增加,由于老年人的收入和储蓄一般都高于年轻人,因此,随着老年人的增加,应对退休保障的预防性储蓄动机非常强烈,储蓄率也随之增加;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养老、医疗等),使居民倾向于增加储蓄以备不时之需;三是欠发达的金融市场和消费信贷机制的不完善所产生的强制储蓄。市场主导的投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投资,消费率长期偏低,使我国市场主导的投资失去最终消费需求的支撑,导致产能过剩、供求失衡,引发企业投资利润率下降、失业率上升等问题。长期如此,消费不足的经济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低消费率—市场疲软—投资利润率下降—市场主导的投资减速—生产下降—失业增加—收入预期不好—低消费。

第二个根本原因是我国政府以非市场经济方式主导投资。在我国市场主导的投资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政府不通过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和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来激励企业进行投资的话,经济必将出现持续的衰退。另外在政绩的激励下,以及在现行财政体制,财税制度下为了增加税收收入,各级政府采取非市场经济方式对投资进行激励。但是在消费严重不足的条件下,政府采用非市场经济手段激励投资最终的结果是导致投资扭曲,投资效率低下。一方面,政府承担是企业投资成本分散到各企业投资成本中,导致投资效率的下降;另一方面政府承担企业投资风险的条件下,企业必然会不顾市场需求的盲目投资,造成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那么在现行体制下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局面,因为花的是自己的钱,约束是刚性的,所以居民的消费过于理性;而少数人的投资因为花的是别人的钱,缺乏约束,则带有一定的非理性。

三、政府调整的路径选择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看出提高消费率,改变政府非市场经济主导投资的方式是提高投资效率,是储蓄向投资有效转换的必然选择。

中国当前的储蓄过剩是一种低水平的过剩,是制度性的原因导致的过剩,为此必须从制度上着眼考虑提高消费率的措施: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使GDP的增长与本国居民的收入增长保持一致。一方面提高全体职工工资增长率,保证工资增长率不低于利润的增长率;另一方面完善企业的利润分红制度,加大企业的“分红”,减少企业的“利润留成”。二是千方百计提高就业率,提高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就业乃民生之本,只有保证了就业率,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加强人们消费的欲望。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消费的后顾之忧,只有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才能有效地启动居民最终消费。因此,应降低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在当前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加大财政资金的建立,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的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四是通过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重点解决初次分配领域混乱问题,逐步加强再分配力度,缓解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使基尼系数回落至0.35左右,保证全体居民能够有一个较强的购买力。消费率提高后,储蓄率会下降,现期国民福利将会增加。

而改变政府非市场经济主导投资的方式需要我们政府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府的政绩观,促进政府由功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在法制的约束下是一个有限政府,要致力于保护产权、维护信用,从而为市场形成规则创造条件,给企业和居民良好的长期预期,为价格机制发挥更好的作用创造有利的条件。政府应减少对低技术高消耗、低就业高资本的投资,特别是要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投资;扩大公共设施等非生产性投资;调整支出结构,增加政府支出中消费的比重,如各种行政经费,公务员、教师、医生的培训经费等,减少投资比重;政府投资中应禁止和减少过于奢华的政府办公大楼、过滥的大学城、过量采购的医疗设备等项目,增加民生类、公共服务类投资比重;稳定或减少净出口比重,特别是减少和禁止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等。

另外加快发展直接融资,鼓励金融创新也是关键。加速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使得资本市场、债券市场逐渐成为企业正常的规范化的融资渠道。支持金融机构在规范的前提下开展金融创新,积极拓展多样化金融工具,让居民的储蓄通过市场多渠道回流企业,协调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适当引导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转移。同时要拓宽居民投资渠道。面对投资渠道还相当有限、投资品种差异性不大的“瓶颈”,有关部门应该尽快推出成熟的金融产品,如交易所基金、股指期货等,从长远来看,这对分流储蓄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卢中原.关于投资和消费若干比例关系的探讨[J].财贸经济,2003,(4).

[2]袁志刚,朱国林.消费理论中收入分配和总消费[J].中国社会科学,2002,(2).

[3]肖红叶,周国富.我国储蓄一投资转化有效性研究[J].统计研究,2000,(3).

[4]包群,阳小晓,赖明勇.关于我国储蓄——投资转化率偏低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6,(1).

(责任编辑:吴鹏辉)

标签:;  ;  ;  

对我国现阶段储蓄和投资转化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