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王俞歆[1](2018)在《上海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加速和社会全面发展,全国各地的城市污水处理行业正在迅猛成长。城市污水的妥善处理,能有助于提升城市水源的品质、保障公众的安全用水、维护城市的和谐有序。当下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依然处于探索和成长时期,传统的污水处理服务供给方式已然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需求。为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的长远发展,为强化政府对其的有效规制,本文选择对上海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寻觅地方政府监管在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借鉴国际经验来获得启示,以此来探索地方政府在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中应当具备的职能、承担的责任,以及规制体系的定位和架构。本文通过对大量国内外着作、参考文献的仔细阅读与数据提取,以上海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理论基础和国内外实践现状。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剖析,对现阶段上海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进行阐述。在一系列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阐明在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中贯彻落实规制的必要性,总结上海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所暴露的问题。结合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规制的普遍困境及成因,对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不当之处的原因做进一步探讨。同时对一些发达国家的主要特点进行简要梳理,着重于英国、美国、法国、日本之间的比较分析研究,意图从国际经验中获得适用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启示。最后立足于上海市的实际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包括:健全城市污水处理的规制体制、完善监督管理和法律法规体系、合理构建污水处理价格规制、落实污水处理质量规制公开有效、确保市场进入与退出规制有据可依、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和鼓励技术创新。期望能对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的相关研究,给予有价值的参考和启发。
和敏[2](2015)在《丽江市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研究》文中提出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先后掀起了以“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为标志的政府改革浪潮。在这场改革浪潮中,以购买公共服务取代传统的直接提供公共服务成为各国政府普遍选择的一种治理工具。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将转变政府职能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将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成熟的公共服务外包开始引入我国,掀起了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浪潮,城市市政公用行业也是我国各级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切入较早、范围较广的行业领域。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市政行业市场化改革、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相关理论、政策环境、改革方式以及实证的梳理,进而发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政策会对城市市政公用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产生内生动力、并对改革的方向(方式)产生影响;同时立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视野,运用新公共管理、委托代理及公共选择理论,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对丽江市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实证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本轮丽江市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有别于以往的市场化改革,是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政策推动下进行的,目前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还存在竞争不充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数量不足、社会组织监管缺位、部分行业改革后仍存在公众满意度低等不足;进而通过借鉴国外市政行业市场化改革相关经验,得出丽江市市政行业市场化改革应当进一步完善改革相关制度建设、增加政府购买数量、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完善社会监督、妥善解决改革中“人”的问题、减少改革内部阻力、重视公共服务的公众满意度等对策建议。为其他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及其他公共服务行业市场化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缘起、背景、目的,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陈述本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第二部分对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介绍。第三部分是对丽江市古城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及市政公用行业的市场化现状、存在问题的实证研究。第四部分是国外、国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以及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的经验分析。第五部分为丽江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及市政公用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探索提出对策建议。第六部分总结研究结论,展望分析进一步研究的前景。
刘承毅[3](2014)在《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规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发展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城市垃圾处理服务被认为具有纯公共品属性而完全由政府提供,形成了一整套行政色彩浓重的管理体制。实践证明传统管理体制缺乏活力,导致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存在能力建设不足、处理效率不高、技术水平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为提高垃圾处理效率,促进行业快速发展,2002年底,原建设部出台《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拉开了我国全面推行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序幕。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化改革取得显着成效,同时亦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以城市垃圾处理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案例研究以及博弈论等研究方法,对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化改革及其政府规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基于相关理论基础和现有研究文献,分析了城市垃圾处理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和产品属性,回顾了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发展历程,并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城市垃圾处理市场化改革绩效进行实证检验。以上游减量化环节的收费改革和下游处置环节的特许经营改革为主要内容,对城市垃圾处理行业收费改革的政策效果以及体现竞争和产权改革的特许经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进行深入研究,针对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本文从进入规制、价格规制和质量规制三个方面提出了深化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政府规制设计。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理论基础与文献述评。从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基础、特许经营理论及其文献综述、城市垃圾处理市场化改革规制三个方面对相关的理论与文献进行梳理与评述。其中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理论基础主要有公共产品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及激励性规制理论;特许经营理论及文献述评中对特许经营的基本问题、关键问题以及特许经营研究新进展进行梳理;城市垃圾处理市场化规制中对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政策依据、关键问题和研究新进展进行评述。第二,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化改革:发展历程与绩效评价。本文从城市垃圾处理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与产品属性入手,对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并通过指标体系构建和变量数据收集,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对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化改革进行绩效评价。其中,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可分为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和终端处置等多项业务环节,其终端处置环节具有一定的区域垄断性、规模经济性、资产专用性;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化改革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尝试阶段、全面推行阶段以及规范和规制阶段;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化改革绩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改革促进了城市垃圾处理行业整体绩效水平的提升。第三,上游减量化环节收费改革: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收费改革是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收费改革发生在城市垃圾处理行业的上游减量化环节,征收垃圾处理费是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减量化的有效手段。本文建立城市垃圾处理收费理论模型,深入分析市场化改革下影响生活垃圾排放量的多项因素,重点分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并以理论模型为基础,实证检验了市场化改革以来城市垃圾处理收费等因素对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效果,得出我国目前实施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并不能有效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的结论,最后对我国垃圾处理收费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四,下游处置环节特许经营改革:风险识别与规避思路。体现竞争改革和产权改革的特许经营制度是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化的主要实现形式。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特许经营主要发生在下游垃圾终端处置环节,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法,搜集市场化改革以来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特许经营相关的典型案例,对特许经营中存在问题进行描述分析,归纳总结出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特许经营面临十种主要风险。这些风险以其发生的时序,主要可归为特许经营的规划设计阶段、运营管理阶段以及终端控制阶段,基于此,本文有针对性地从行业准入、特许价格以及质量控制三个方面提出了应对风险的规制思路,为下面章节的规制机制设计提供了依据。第五,深化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化改革:路径选择与规制设计。针对前文第四、五章中分析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本文从进入规制、价格规制及质量规制三方面进行深化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路径选择与规制设计。其中,进入规制方面,提出对我国城市垃圾处理行业的准入实施分业务领域规制的思路,并设计具有可分性的招投标模型;价格规制方面,设计城市垃圾处理特许经营定价模型,确定了能够反映处理成本的收费标准,并设计上游环节中体现竞争激励的浮动定额收费制度,完善了价格规制模式;质量规制方面,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不考虑声誉损失、考虑声誉激励、引入社会监督以及考虑声誉激励和公众参与情况下的四类博弈模型,得出引入声誉激励和公共参与能显着提高城市垃圾处理行业质量规制水平。相对于己有的研究文献,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化改革绩效进行实证研究。以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理论研究为基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中国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化改革下垃圾处理收费、维护城建垃圾处理资金支出、垃圾处理固定资产投资等变量对城市垃圾处理行业绩效的影响,同时亦检验了市容环卫专用车辆设备数和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厂)个数等变量对城市垃圾处理行业绩效的影响,得出市场化改革显着提升我国城市垃圾处理行业绩效的结论。第二,提出了特许经营定价与浮动定额收费相结合的城市垃圾处理行业价格规制模式。城市垃圾处理行业的价格规制主要包括定价与收费两个主要环节,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行业收费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分析了影响城市垃圾处理价格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垃圾处理场(厂)建设和运营成本、收益、垃圾处理量,以及特许经营风险因素等,构建了能够反映生活垃圾处理成本的特许经营定价模型,以该模型所确立的价格为标准,设计了针对上游生活垃圾排放主体的并且体现竞争激励效应的浮动定额收费机制,完善和优化了城市垃圾处理行业的价格规制模式。第三,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费改革的政策效果进行了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证检验。生活垃圾收费改革是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化的重要内容,本文构建居民生活垃圾回收与排放行为模型,深入分析了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等变量对居民排放与回收行为的影响,得到生活垃圾收费具有显着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并构建指标体系,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改革的政策效果。结果表明:生活垃圾排放量随着城市生活垃圾收费量、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城镇人口规模的增加而增多,随着人均公共财政支出的增加先减少而后增多。第四,设计了引入声誉激励和公共参与的城市垃圾处理行业质量规制博弈模型。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育规制者、被规制企业与“第三种力量”之间的互动机制,注重公共参与在政府规制中的重要作用,调动社会公众参与政府规制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应将被称为“第三种力量”的社会监督主体纳入质量规制体系。本文构建引入声誉激励和社会监督因素的、并由社会监督主体、规制者与特许经营企业三方参与互动的城市垃圾处理特许经营质量规制模型,得出了公共参与社会监督是提升城市垃圾处理行业质量规制效果的有效途径。
刘佳丽[4](2013)在《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文中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电信、电力、民航、铁路等几大自然垄断行业密集展开政府监管改革,到本世纪初达到最高潮。此后,改革渐趋于平稳,并呈现出停滞的态势。到目前为止,经济学界对于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体系改革的相关研究基本上是遵循传统分析范式,即从监管主体、监管客体及监管手段的角度进行监管改革路径设计。据此,我国自然垄断监管改革在监管机构(主体)、监管对象(客体)、监管工具、手段及方法等几个方面均作出过大胆的改革与尝试。从2003年7月我国自然垄断产业中第一个专业性监管机构“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建立,到从“所有制结构调整”、“引入竞争机制”和“企业治理结构”等不同侧面对监管客体进行改革,再到城市水务等公用事业产业对特许经营权招投标等激励性监管机制的广泛运用,改革不可谓不系统。从表面上看,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体系似乎已经面面俱到、无“制”可改。但是,自然垄断行业事故频发、问题不止、争议不断的事实表明,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而造成目前进入“胶着”状态的原因可能就是“主体、客体、手段”的分析范式:一方面,片面地将政府监管体系简单地肢解为主体、客体及手段三个板块难免存在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之嫌;另一方面,主体、客体与手段之间的关联互动性很难在现有分析框架内得以体现与关注。因此,推进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当务之急是破除以往基于“主体、客体、手段”片面的、局限的、平面式分析思维框架,重建一种全方位的、系统的、多维的、动态研究框架与分析范式,即以界区更准确、涵义更广泛、关联更紧密且能全面覆盖以往研究对象及其相互之间互动关系为原则,将自然垄断行业政府体系重新界区为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三个功能模块,并以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宗旨,探索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问题,实现政府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本文的理论价值是:首先,在理论上提出围绕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核心的推进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新思路,即突破对监管主体、监管手段与监管客体的片面研究,建立在三者之间关系的适应性研究基础上进行关于监管制度、监管体制、监管机制相互匹配问题这样一个更高层次的研究。其次,在对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等学科进行综合运用的基础上,提出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论,为政府监管理论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最后,将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研究置于法经济学语境下,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研究的本土化,拓展政府监管理论的研究视野。本文的现实意义是:首先,进行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问题的创新研究,构建起适应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背景下城市公用事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体系。其次,触及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天花板,从监管改革的顶层设计高度把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改革通盘加以考量,深化我国转轨时期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再次,从我国自然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入手,一方面,为转型期的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筛选更具本土适应性的个性化监管机制,另一方面,同步考虑监管体制搭建和监管制度匹配问题,实现自然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在更高层面上的推进。最后,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民营化、市场化进程,切实提高自然垄断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增加和公共利益提供现实保障。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创新性地将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划分为监管迷信、监管质疑和监管重构三个阶段,继而提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改革应予关注的几个问题。其次,构建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的理论基础。在清晰界定监管机制、体制和制度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构建功能耦合模型,探讨在理论层面上如何建立自然垄断行业最优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以及如何实现三者的功能耦合。再次,分别以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改革历程、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内容展开论述,并提供国际经验借鉴。最后,综合上述研究,在系统阐述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目标及现存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新思路及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有四:首先,在文献资料的梳理方面,一改以往学者对国外有关政府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研究按照时间顺序的简单铺陈。遵循监管思想史和监管改革史梳理并重的原则,将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发展与演变创新性地归结为三个阶段,即基于市场失灵考量的监管迷信期、基于政府失灵考量的监管质疑期和引入激励性监管的监管重构期。在充分咀嚼世界范围内监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准确定位。其次,在对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清晰界区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用“耦合”这一物理学概念,积极探索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三个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在功能上的相互关联,并因此形成对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的“功能耦合”研究。再次,重塑监管理念,在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将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作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核心目标,并以此为基础通盘考量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功能耦合问题。最后,运用法经济学分析范式,解决新监管经经济学中理想化的最优监管机制设计向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管制度安排转换的难题,弥补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理论“供给”与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现实“需求”之间的缺口,同步做好与监管机制相适应的监管体制搭建、监管制度安排。
郑炜炜[5](2013)在《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中的政府监管研究 ——以邵武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市政公用行业所提供的是居民生活所必需的基础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市政公用行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行业内部的政府管制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革。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传统的政府垄断式管制模式难以符合发展要求,政府监管机构也意识到监管方式必须发生变革,政府的监管重心开始转移,在这个过程中,难免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市政公用行业在市场化改革中的政府监管问题展开研究,包括政府在新市场化模式下的监管体制的变革、行业法律法规的完善、对监管机构的再监督、行业产品和服务的定价等方面,针对邵武市处于不同市场化程度下的市场公用行业的政府监管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尝试提出一些解决当前困境的办法。全文通过文献资料的研究比对以及实际案例的分析,对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存在的问题以及由这些问题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国内外经验的研究总结,提出一些解决问题平衡双方关系的思路。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含市政公用行业改革市场化相关知识的阐述;第二部分:我国现阶段市政公用行业发展改革成效及监管模式经验;第三部分:论述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政府监管暴露出的问题和目前面临的困境;第四部分:样本城市市政公用行业的多元监管模式的分析比较;第五部分:探讨解决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政府监管难点的方法和途径。
王岭[6](2013)在《市场化改革下的中国城市供水行业——阶段特征、改革进展与政策取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梳理中国城市供水行业三阶段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城市供水行业改革绩效的分析,得出目前城市供水行业市场竞争程度有所提高,政府管制体系愈发完善,行业绩效大幅提升,多元特许经营模式已经初步形成的结论。但同时,城市供水行业市场化改革在法规制度、行业主管部门、市场准入机制、融资渠道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基于此,笔者提出深化城市供水行业改革的政策取向:出台更高层次的法规制度;明确市场化改革目标;构建有效的政府管制体制;创新投融资机制,等等。
李佳[7](2012)在《我国城市供排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研究》文中提出城市供排水行业是城市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城市供排水作为一项公共福利,由政府直接投资和直接经营管理。随着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的变化、水资源的短缺以及传统政府垄断下的供给方式的低效,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掀起供排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浪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开始了供排水市场化的改革探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和规章,市场化改革的具体方式包括行业管理改革、投融资方式的改革、经营模式的改革、产权改革和水价改革等几个方面,在供排水行业总量水平上取得显着的成果,逐步满足了社会生活对饮用水和污水处理服务的需求,但改革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对市场化改革的认识存在误区、行业管理体制仍然混乱、产权制度不明晰、资金来源缺乏多元化、法律规章和监管制度不完善、竞争机制不健全、行业盈利水平低等。针对我国供排水行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在这些方面的实践经验。本文选取以完全私有制的英国、市场为主导的美国、特许经营模式为主的法国、公有制为主的德国这四个国家为代表,回顾其供排水行业市场化市场化改革的背景,梳理其政府对供排水行业的管理体制、法律框架和监管体系、水价制定机制、供水质量和水环境质量监管的具体实践,总结出这些国家供排水行业改革的共同点和独特点,这为能为解决我国供排水行业在市场化改革遇到的问题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持实践经验。基于前面的分析和论述,提出了对完善我国城市供排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建议,包括政府建立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引导多元化投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市场化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供排水行业社会服务水平五个方面。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分布方面的不平衡性,各地的供排水市场化改革具体方式可以允许存在差异,不能完全一刀切,应该因地制宜的选取适合的路径,做到效率与公平的兼顾。
孙晓[8](2010)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形势下中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水是生命之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水务产业是基础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我国传统的城市水务产业一直由政府在城市范围内垄断经营,兼具经营地域性、自然垄断性、公益性以及资源稀缺性的“网络型”产业,其产品作为生活必需品具有不可替代性、难以自主定价性的特点。在产业结构上总体呈现投资规模不足及定价悖论。传统的城市水务管理体制和机制效率低下且城市水务设施建设不足及供水成本过高已相当严重,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与我国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使我国城市水务产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但资金匮乏、投资不足及投融资体制存在诸多缺陷成为制约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加速发展的瓶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我国城市水务产业需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我国城市水务产业资源,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不仅可解决巨大的资金缺口,而且可提高效率以对抗外资水务企业的竞争导致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存在市场风险。加快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市场化改革,开创新的融资渠道,吸引非国有投资主体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加快水务产业及基础设施产业的健康可持续。近年来我国相关政策陆续出台,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按市场化原则分阶段放开,实现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形势已日趋成熟。在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实现多元化、多视角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从理论上讲具有合理性和适用性:从实践上看,境外水务企业以及我国早期水务实践也有许多相关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外资、民营资本以及个体投资者投资我国城市水务产业的意愿强烈。因此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具有可行性。本文所研究的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模式研究,是对我博士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应用与深化。在总结国内外众多水务产业和投融资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我国城市水务产业的概念和产业特征及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在剖析我国传统水务产业经营机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并就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中的产权、产业化及竞争问题进行探讨,阐述了政府在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中的定位和作用。最后提出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形势下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包括城市水务产业在内的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借鉴意义
刘继平[9](2008)在《中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水务产业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关系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城市水务产业健康发展,提高城市水务产业运行效率,本文通过对水务、城市水务、城市水务产业等基本概念的梳理和内涵界定,立足公共物品理论、自然垄断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产权理论、外部性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及政府规制等经济学理论和国内外关于水务产业的相关研究进展,奠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以理论开拓与实际应用为目标,以中国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时序和特定的地理空间为脉络,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配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城市水务产业的属性与技术经济特征,对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内涵、发展基础、发展历程、发展模式、发展绩效及国外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构建城市水务产业发展评价模型,并以四川省18个城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前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多年改革探索的实践,提出促进中国城市水务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为9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主要思路和研究框架;论文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第二章对相关理论进行总结评述。首先从水务的含义出发,引出水务产业的概念,然后对与水务产业发展相关的经济理论以及国内外关于水务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小结,以此奠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关于城市水务产业内涵与发展基础的研究。城市水务产业具有一般公共产业的共性,同时也具有自身的内涵和发展基础。本文把城市水务产业界定为城市范围内以自来水生产供应和污水收集处理为核心业务的涵盖取水水源、城市供水、节水、城市污水收集、处理及其回用等内容的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研究认为城市水务产业具有耦合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的基本属性;具有区域垄断性、准公共物品性、外部性、资本密集和投资回收期长等技术经济特征。论文进一步指出城市水务产业的市场需求、市场主体、价格机制、政府规制及技术条件是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基础,并对中国现阶段城市水务产业的市场需求、市场主体、价格机制、政府规制及技术条件进行了具体分析。第四章是关于城市水务产业发展历程与发展模式的探讨。本章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和概括,将中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历程总结为传统的政企不分阶段、政府控制水务企业经营阶段及产业化发展三个阶段;对中国城市供水排水行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和技术的角度对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结合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实践,概括总结出了四种发展模式:即城市供水排水纵向一体化发展模式、跨城市经营的大型水务集团发展模式、厂网分离发展模式和同城分区比较竞争发展模式。第五章对城市水务产业的结构、行为与绩效进行了研究。论文对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关于结构、行为与绩效的分析范式进行了回顾和评析,认为产业的结构、行为与绩效三者之间应该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相关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通过对中国城市水务产业的结构、行为与绩效进行实证研究,认为现阶段中国城市水务产业的市场结构是行政性垄断与经济性垄断的复合体;通过分析城市水务企业的价格行为、投资行为和技术创新行为,认为现阶段的价格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利于激励城市水务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通过解析DMU绩效的含义,用数据包络分析理论(Data Envelope Analysis)构建了评价城市水务企业绩效的相对有效性分析模型,并以成都市不同服务区域、不同所有制的15家城市水务企业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认为所有制不是决定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存在市场竞争、规模效应和政府有效监管才是促进城市水务企业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第六章对国外水务产业发展状况及经验借鉴进行了研究。本章主要对美国、英国、法国等几个发达国家的城市水务产业进行了研究比较,认为国外水务产业的发展具有一些共性的成功经验:如以法律为保障的由政府主导的水务综合管理体制、以市场为导向的投融资体制、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水价形成机制、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以及广泛的公众参与机制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第七章是城市水务产业发展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本章论述了建立城市水务产业发展评价模型的意义,提出了建立城市水务产业发展评价模型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方法,结合城市社会经济状况、水资源条件、城市供水、用水、节水及水环境六个方面的因素,建立基于层次分析理论(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的由39个具体指标构成的城市水务产业发展评价模型,并以四川省18个城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第八章是中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改革探索的研究。论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水务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的严重问题,如城市水务管理体制不合理,城市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及水资源配置不合理,国有企业垄断经营、效率低下,价格机制不完善,市场失灵,缺乏推进城市水务产业市场化改革和监管的法律法规及相应的配套政策等问题。近年来中国在城市水务投资体制、市场化改革、水价形成机制、水务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改革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些实践探索对促进城市水务产业健康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第九章是促进城市水务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本章在前面几章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中国应加快建立有利于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的水务管理体制、坚持水污染治理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并重、加快推进城市水务产业市场化进程、尽快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调整机制、切实发挥城镇供排水协会的作用及加强规制建设六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课题,部分研究者在这方面开展了一些非常有益的开拓性和启发性的工作。论文作者充分吸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根据这几年学习的经济理论和掌握的分析工具,结合多年管理城市水务行业的实际体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作者认为本论文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1)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的研究路径。目前国内关于水务产业的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关于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的系统研究成果就更少,那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供水行业市场化进程中的民营化或私有化讨论及政府监管问题,也有少部分关于水价、水权、水务管理的研究,只见“树林”不见“森林”,都不太系统。本论文按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路径,探讨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问题。对“城市水务产业”等基本概念进行了梳理,立足公共物品理论、自然垄断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产权理论、外部性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及政府规制等经济学理论和国内外关于水务产业的相关研究进展,对中国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内涵、发展基础、发展历程、发展模式、发展绩效及国外水务产业的发展经验进行了研究;构建城市水务产业发展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合中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多年改革探索的实践,提出了促进城市水务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与已有的关于水务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相比,似乎显得要系统一些。(2)城市水务产业发展内涵的界定。国内关于“城市水务产业”一词使用的频率比较高,但很少有人对其概念进行界定。本研究在梳理学术界对“水务”和“城市水务”各种不同理解的基础上,对城市水务产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把城市水务产业健康发展概括为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市场结构合理、市场竞争规范有序、供给满足城市生产和生活需要、城市污水能得到及时收集处理和回用以及政府监管规范高效;论文总结的7个平衡关系式和6个约束关系式揭示了城市水务产业中取水、供水及污水收集处理与回用彼此之间的有机的量化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对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的深入研究。(3)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模式与适用条件。论文在考察中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的实践基础上,结合城市水务产业的有关工程技术和经济技术分析,概括总结出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的四种模式,即城市供水排水纵向一体化发展模式、跨城市经营的大型水务集团发展模式、厂网分离发展模式和同城分区比较竞争发展模式,明确了每种模式的适用条件,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4)城市水务企业所有制性质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以成都市不同服务区域、不同竞争环境及不同所有制的15家水务企业的实际运行数据进行DEA有效性分析,得出了所有制不是决定城市水务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是否存在竞争、是否具有规模效应及政府监管是否有效才是决定城市水务企业绩效的主要因素的结论,为推进国有水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优化水务产业的所有制结构提供了实证基础。这与一般研究者就事论事的讨论城市水务企业民营化和竞争问题存在较大区别。(5)城市水务产业发展评价模型。论文针对城市水务产业的特点,紧扣水务产业发展的城市社会经济因素、城市水资源因素、城市供水因素、城市用水因素、城市节水因素、城市水环境因素六个方面构建城市水务产业评价体系,建立了由39项具体操作指标构成的城市水务产业发展评价模型,这39项指标基本反映了城市水务产业的全貌,评价模型层次清晰、应用方便,对于研究城市水务产业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象这样系统评价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的评价模型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还不曾发现。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研究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应用型研究,涉及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资源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多方面的经济理论,还要涉及工程技术、企业运营等多方面的知识,更需要比较了解中国城市水务产业的真实状况,因此,对研究者的综合知识要求很高。由于本人知识结构所限,论文存在缺陷在所难免。比如:对城市水务产业的结构、行为及绩效的研究,虽然有分析、有论证,但不够深入;由于时间紧、收集数据的难度比较大,对四川省城市水务产业发展评价只用了2006年的数据,如果能够多收集几年的数据,从动态的角度对四川省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甚至把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模型评价,指导意义会更强一些;再比如论文提出对城市非基本用水通过水权市场配置的问题,文中虽然提到了水权,但并没有对水权问题进行具体探讨等,这些方面既是论文的不足,也是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陈新[10](2008)在《用制度提升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绩效》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市政公用行业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既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市政公用行业改革以产权多元化为基础,而制度对以产权交易为核心的市场经济绩效影响巨大。因此,必须加快构建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制度框架。市场化制度构建主要目标有规范市场行为、减少交易费用、降低运行风险及创造合作条件。根据市政公用行业发展现状,制度框架的设计和构建主要包括准入制度、特许经营制度、定价制度、监管制度和退出制度等。为保障制度有效实施,应同步建立和完善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体系。
二、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城市污水处理的涵义 |
二、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的涵义 |
三、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的涵义 |
第二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阐述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分析 |
第三节 外部性理论 |
一、外部性理论阐述 |
二、外部性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分析 |
第三章 上海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的实践分析 |
第一节 上海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的现状 |
一、上海市污水处理市场化情况 |
二、上海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情况 |
第二节 上海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规制职责不明晰和规制程序存在缺陷 |
二、政府监管和法律法规方面的漏洞 |
三、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低且管理不规范 |
四、政府质量规制的专业性不高 |
五、市场进入与退出的审批流程复杂 |
六、公共基础设施发展滞缓和事后维护监管薄弱 |
第三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企不分和多头规制 |
二、政府监管力度不够大和执法准则条例不完善 |
三、价格管理体系不完备和价格成本控制不到位 |
四、政府对质量关注度低且对公众约束力小 |
五、市场进入与退出规制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 |
六、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公共筹划有待改进 |
第四章 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和启示 |
第一节 发达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的主要特点 |
一、英国 |
二、美国 |
三、法国 |
四、日本 |
第二节 发达国家经验对我们的借鉴和启示 |
一、政府管制方面 |
二、法规政策方面 |
三、水价调整方面 |
四、质量监管方面 |
五、融资管控方面 |
六、公共规划方面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对策建议 |
一、健全城市污水处理的规制体制 |
二、完善监督管理和法律法规体系 |
三、合理构建污水处理价格规制 |
四、落实污水处理质量规制公开有效 |
五、确保市场进入与退出规制有据可依 |
六、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和鼓励技术创新 |
第二节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丽江市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及逻辑框架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界定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阐述 |
一、公共产品 |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
三、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 |
第二节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理论分析 |
一、公共选择理论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 |
三、委托-代理理论 |
四、政府购买市政行业公共服务的合理性分析 |
第三节 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背景及发展沿革分析 |
一、国外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背景及发展沿革 |
二、国内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原因和现状 |
第二章 丽江市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丽江市市政公用行业基本情况 |
一、丽江市城市及经济社会概况 |
二、丽江市城市市政公用行业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丽江市市政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现状 |
一、改革的基本动因 |
二、改革的思路及指导思想 |
三、丽江市市政公用部门市场化改革过程 |
四、丽江市市政行业市场化改革成效评价 |
五、丽江市市政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特点 |
第三章 丽江市市政行业市场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丽江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
一、竞争不充分 |
二、购买公共服务的数量不足 |
三、社会组织监管缺位 |
四、部分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后,公众满意度低 |
第二节 问题成因分析 |
一、认识偏差、惯性思维 |
二、政府购买服务流程失范 |
三、社会组织不健全 |
四、法律、制度保障不够,未能将政府购买纳入财政预算 |
五、缺乏可操作的购买绩效考核机制 |
第四章 国外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的相关经验借鉴 |
第一节 英国私有化改革模式 |
一、英国市政公用行业私有化改革过程 |
二、英国私有化模式经验分析 |
第二节 美国逆民营化模式 |
一、美国公共服务逆民营化的过程 |
二、美国公共服务逆民营化模式经验分析 |
第五章 完善丽江市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问题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市场化改革相关制度建设 |
一、规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行为 |
二、建立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购买服务绩效考核机制 |
三、完善市政公共服务市场的准入及退出机制 |
四、增加政府购买的数量,并将政府购买服务纳入财政预算 |
第二节 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 |
一、扶持私营部门 |
二、积极探索公共服务多元供给 |
第三节 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完善社会监督 |
一、加快社会组织培育 |
二、拓宽社会监督渠道 |
第四节 妥善解决改革中“人”的问题,减少改革内部阻力 |
第五节 重视公共服务的公众满意度 |
一、建立合理的公共服务评价体系 |
二、公开服务承诺,及时改进服务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相关概念说明 |
1.3 研究意义、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意义 |
1.3.2 主要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述评 |
2.1 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基础 |
2.1.1 公共产品理论 |
2.1.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2.1.3 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理论 |
2.2 特许经营理论及其文献评述 |
2.2.1 特许经营的基本问题 |
2.2.2 特许经营的关键问题 |
2.2.3 特许经营研究新进展 |
2.3 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化与规制综述 |
2.3.1 相关政策综述 |
2.3.2 关键问题 |
2.3.3 研究新进展 |
2.4 本章小结 |
3 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化改革:发展历程与绩效评价 |
3.1 城市垃圾处理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与产品属性 |
3.1.1 技术特征 |
3.1.2 经济特征 |
3.1.3 产品属性 |
3.2 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化改革发展历程 |
3.2.1 初步尝试阶段 |
3.2.2 全面推行阶段 |
3.2.3 规范与规制阶段 |
3.3 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化改革绩效评价 |
3.3.1 理论假设 |
3.3.2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
3.3.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上游减量化环节收费改革: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 |
4.1 理论模型分析 |
4.1.1 生活垃圾排放行为选择模型 |
4.1.2 生活垃圾回收和排放行为模型 |
4.1.3 主要结论 |
4.2 实证检验 |
4.2.1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
4.2.2 数据说明与研究方法 |
4.2.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
4.3 研究结论与存在问题 |
4.3.1 主要研究结论 |
4.3.2 存在问题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下游处置环节特许经营改革:风险识别与规避思路 |
5.1 多案例研究方法 |
5.1.1 操作方法 |
5.1.2 案例选择 |
5.1.3 资料来源 |
5.2 特许经营风险的归类与识别 |
5.2.1 规划设计阶段的风险识别 |
5.2.2 运营管理阶段的风险识别 |
5.2.3 终端控制阶段的风险识别 |
5.3 特许经营风险分析与规避思路 |
5.3.1 特许经营风险分析 |
5.3.2 风险规避思路 |
5.4 本章小结 |
6 深化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化改革:路径选择与规制设计 |
6.1 进入规制 |
6.1.1 规制思路:分业务领域进入规制 |
6.1.2 机制设计:具可分性的特许权招投标模型 |
6.1.3 模型适用:分业务环节模式选择 |
6.2 价格规制 |
6.2.1 价格规制主要内容:定价与收费 |
6.2.2 费用标准设计:特许经营定价模型 |
6.2.3 收费模式设计:浮动定额收费制 |
6.3 质量规制 |
6.3.1 规制框架设计 |
6.3.2 机制设计:多阶段质量规制博弈模型 |
6.3.3 研究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7 主要结论、政策启示与研究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启示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 |
0.2 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0.2.1 理论价值 |
0.2.2 现实意义 |
0.3 研究方法 |
0.3.1 归纳与演绎分析 |
0.3.2 比较研究 |
0.3.3 案例分析 |
0.3.4 博弈分析 |
0.3.5 法经济学分析 |
0.3.6 耦合分析 |
0.4 研究内容和创新 |
0.4.1 研究内容 |
0.4.2 创新 |
第1章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研究文献综述 |
1.1 国外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研究 |
1.1.1 监管迷信:基于市场失灵考量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 |
1.1.2 监管质疑:基于政府失灵考量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 |
1.1.3 监管重构:激励性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 |
1.2 国内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研究 |
1.2.1 关于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手段的研究 |
1.2.2 关于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主体的研究 |
1.2.3 关于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的研究 |
1.3 文献综述简评 |
第2章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分析 |
2.1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
2.1.1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内涵 |
2.1.2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外延 |
2.2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 |
2.2.1 耦合的涵义 |
2.2.2 耦合的理论模型 |
2.2.3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理论分析框架 |
2.3 法经济学语境下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体制与制度关系 |
2.3.1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法经济学解释 |
2.3.2 法经济学语境下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 |
第3章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分析 |
3.1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嬗变 |
3.1.1 自然垄断的动态性 |
3.1.2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的嬗变 |
3.2 主要发达国家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的适用性分析 |
3.2.1 “全方位、立体式”放松监管改革 |
3.2.2 垂直分解和剥离重组结合,引入竞争机制 |
3.2.3 放开市场准入,为竞争开辟通道 |
3.2.4 实行非对称监管,维护、保证公平竞争 |
3.2.5 激励性监管机制的运用 |
3.2.6 放松监管的成效 |
3.2.7 关于自然垄断产业监管机制适用性的若干思考 |
3.3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分析 |
3.3.1 价格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 |
3.3.2 市场准入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 |
3.3.3 激励性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 |
3.3.4 非对称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 |
第4章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分析 |
4.1 中国主要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改革实践 |
4.1.1 电信产业:逐步走向监管下的竞争 |
4.1.2 电力产业:弱监管下的强垄断 |
4.1.3 铁路运输产业:政企双重角色缺位下的业内垄断 |
4.1.4 航空运输产业:竞争下的过度监管 |
4.1.5 邮政产业:垄断经营模式下的体制改革滞后 |
4.1.6 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缺失下的公益性矛盾 |
4.2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的基本类型、问题及成因 |
4.2.1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的基本类型 |
4.2.2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
4.3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问题的成因 |
4.3.1 行政体制缺陷 |
4.3.2 监管体制自身的缺陷 |
4.4 国外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改革经验借鉴 |
4.4.1 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
4.4.2 监管机构的权力配置与协调 |
4.4.3 监管机构的动态调整 |
4.4.4 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督体系 |
4.4.5 对中国的启示 |
第5章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研究 |
5.1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的法律制度框架 |
5.1.1 针对监管主体考量的法律制度安排 |
5.1.2 针对监管客体考量的法律制度安排 |
5.2 自然垄断行业价格听证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
5.2.1 自然垄断行业价格监管制度与价格听证制度 |
5.2.2 价格听证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
5.2.3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价格听证制度的改进 |
5.3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的若干缺陷 |
5.3.1 监管体制层面的法律制度缺失 |
5.3.2 监管客体层面的法律制度缺失 |
5.3.3 监管机制层面的法律制度缺失 |
5.4 美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建设的经验借鉴 |
5.4.1 美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变迁 |
5.4.2 美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法律制度分析 |
5.4.3 美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特点 |
5.4.4 对中国的启示 |
第6章 完善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政策建议 |
6.1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目标 |
6.1.1 以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核心目标 |
6.1.2 公平与效率的博弈与协调 |
6.1.3 监管改革与城镇化步伐的同步 |
6.1.4 消费者话语权的制度保障 |
6.1.5 垄断一般和特殊的权衡 |
6.1.6 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开阔的研究视角 |
6.2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制约因素 |
6.2.1 监管理念及理论发展的滞后 |
6.2.2 并未真正破除的原有垄断格局和垄断利益 |
6.2.3 “俘获”现象严重,监管执行不力 |
6.2.4 政府职能转变迟缓 |
6.2.5 法治的薄弱 |
6.2.6 改革的参差不齐、互不配套 |
6.2.7 转轨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压力 |
6.2.8 国际竞争环境对国内经济的压力 |
6.2.9 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相背离 |
6.2.10 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改革的不匹配 |
6.3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新思路 |
6.3.1 监管主体和监管客体的转化 |
6.3.2 监管机制调整要求监管体制、监管制度的适应性变化 |
6.2.3 监管制度、监管体制改革需要监管机制支撑 |
6.3.4 监管体制传动、整合监管机制和监管制度 |
6.3.5 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路径 |
6.4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实施路径 |
6.4.1 以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核心,通盘考量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与制度功能耦合问题 |
6.4.2 完善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设计,同步考虑监管体制搭建和监管制度匹配问题 |
6.4.3 搭建合理的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衔接监管机制的实施与监管制度安排 |
6.4.4 进一步健全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充分考量其与监管体制、机制的匹配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5)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中的政府监管研究 ——以邵武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 文献评述 |
2 我国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发展与政府监管 |
2.1 市场化改革发展历程 |
2.1.1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
2.1.2 社会参与热情不断提高 |
2.1.3 生态环境和经济双重推动发展 |
2.2 市场化改革下政府监管 |
2.2.1 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 |
2.2.2 市政公用行业政府监管内容 |
2.2.3 市政公用行业的发展成效 |
3 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中的政府监管问题研究 |
3.1 政府管理体制问题 |
3.1.1 政府监管弱化 |
3.1.2 政府监管保留传统模式 |
3.1.3 监管机构众多,权责不明 |
3.1.4 监督手段简单落后 |
3.2 法律法规问题 |
3.2.1 缺乏统一的基本立法 |
3.2.2 法规制定行业主导特色明显 |
3.2.3 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
3.3 政府监察机制和自我监管机制问题 |
3.3.1 监管机构限制导致竞争不充分 |
3.3.2 监管机构考虑短期效益或集团利益 |
3.3.3 对监管机构的监察缺乏有效手段 |
3.3.4 监管机构与社会监督的信息不对称性 |
3.3.5 政企同盟缺乏有效规避措施 |
3.4 行业定价的政府干预问题 |
3.4.1 物价标准的制定缺乏完善机制 |
3.4.2 价格偏低的历史原因 |
3.5 政府监管影响因素分析 |
4 市政公用行业中的政府监管实证分析——以邵武市为例 |
4.1 基本情况介绍 |
4.1.1 传统政府主导的事业单位 |
4.1.2 国有企业 |
4.1.3 市场化企业 |
4.2 市政公用行业发展比较 |
4.2.1 纵向比较 |
4.2.2 横向比较 |
4.2.3 政府监管模式比较分析 |
4.3 行业市场化改制问题 |
4.3.1 当前存在问题 |
4.3.2 市场化改制拟解决问题 |
4.3.3 已市场化改制的企业问题 |
4.3.4 行业改制中存在的风险 |
4.4 政府改制监管模式建议 |
4.4.1 政企关系重新确立、监管重心 |
4.4.2 市场化竞争机制的建立 |
4.4.3 政府监管机构的整合 |
4.4.4 反馈补偿机制的建立 |
5 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政府监管的建议 |
5.1 解决政府管理体制的对策 |
5.1.1 强化政府监管意识 |
5.1.2 政府监管方式的变革 |
5.1.3 政府监管机构的整合 |
5.1.4 完善监管手段措施 |
5.2 解决法律法规健全问题的对策 |
5.2.1 统一立法分层细化 |
5.2.2 改变单纯的行业主管部门立法方式 |
5.2.3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 |
5.3 解决监察监管机制问题的对策 |
5.3.1 建立监管行为评价机制 |
5.3.2 建立广泛的监管机构监督机制 |
5.3.3 加大市场化信息透明度 |
5.4 解决行业定价问题的对策 |
5.4.1 缓步控制价格增长 |
5.4.2 确定行业的合理利润率 |
5.4.3 限定无序竞争 |
5.5 政府管制与企业自律 |
5.5.1 企业自律 |
5.5.2 行业他律 |
5.5.3 诚信体系 |
5.5.4 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市场化改革下的中国城市供水行业——阶段特征、改革进展与政策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城市供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特征 |
三、城市供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成效 |
1.多维市场化改革初步形成 |
2.多元特许经营模式初步确立 |
3.行业绩效水平大幅提高 |
四、城市供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主要问题 |
1.市场化改革法规制度的法律地位较低, 难以形成有效约束 |
2.省市之间、省级之间、市级之间的政府管制机构差异较大, 不利于政府管制 |
3.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大大增加不规范的市场化改革项目发生概率 |
4.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导致城市供水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
五、深化城市供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取向 |
1.出台更高法律效力的城市供水行业市场化改革条例, 提升现有规章的法律地位 |
2.明确市场化改革目标, 引导和规范城市供水项目市场化改革 |
3.构建相对有效的政府管制机制, 提高城市供水行业的市场绩效 |
4.创新投融资机制, 扩宽城市供水项目的融资渠道 |
(7)我国城市供排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供排水市场化改革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进展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供排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理论 |
2.1 城市供排水产业的性质 |
2.1.1 城市供排水产业的界定 |
2.1.2 城市供排水服务与产品的特性 |
2.1.3 城市供排水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
2.2 供排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基础 |
2.2.1 自然垄断理论 |
2.2.2 混合物品理论 |
2.2.3 政府管制理论 |
2.3 其他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和进展 |
2.3.1 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理论 |
2.3.2 国外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原因与效果 |
2.3.3 国内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进展 |
2.4 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城市供排水行业市场化的历程和问题分析 |
3.1 供排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与历程 |
3.1.1 改革的背景 |
3.1.2 改革的历程 |
3.2 供排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具体做法 |
3.2.1 供排水行业管理的改革 |
3.2.2 产权改革 |
3.2.3 投融资模式改革 |
3.2.4 经营模式改革 |
3.2.5 水价改革 |
3.3 供排水行业市场化改革中取得的成效 |
3.3.1 供排水行业总量水平提高 |
3.3.2 供排水设施投资额增加 |
3.4 供排水行业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不足 |
3.4.1 对供排水行业市场化的认识误区 |
3.4.2 产权方面不明晰,有待多元化 |
3.4.3 政府管理体制不完善 |
3.4.4 缺乏完善的竞争机制 |
3.4.5 质量监管效果不佳 |
3.4.6 供水行业收益低 |
3.4.7 水价矛盾 |
3.4.8 管网漏损问题 |
3.5 小结 |
第四章 发达国家供排水行业改革的主要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
4.1 发达国家主要的供排水行业运营模式 |
4.1.1 英国私有化运营模式 |
4.1.2 美国以市场导向的运营模式 |
4.1.3 法国的委托经营模式 |
4.1.4 德国政府主导的运营模式 |
4.2 发达国家供排水行业法律框架 |
4.2.1 英国的法律框架 |
4.2.2 美国的法律框架 |
4.2.3 法国的法律框架 |
4.2.4 德国的法律框架 |
4.3 发达国家对供排水行业监管体系 |
4.3.1 英国的供排水行业监管体系 |
4.3.2 德国的供排水行业监管体系 |
4.4 发达国家政府对供排水行业的经济监管 |
4.4.1 英国对供排水行业的经济监管方式 |
4.4.2 美国对供排水行业的经济监管方式 |
4.4.3 德国对供排水行业的经济监管方式 |
4.5 发达国家供排水行业投融资方式 |
4.5.1 英国供排水行业融资方式 |
4.5.2 美国供排水行业融资方式 |
4.5.3 法国供排水行业融资方式 |
4.6 发达国家对水价管理措施 |
4.6.1 英国水价管理措施 |
4.6.2 美国水价管理措施 |
4.6.3 法国水价管理措施 |
4.6.4 德国水价管理措施 |
4.7 发达国家对供排水行业质量监管 |
4.7.1 英国对供排水行业水质量监管措施 |
4.7.2 美国对供排行水业水质量监管措施 |
4.7.3 法国对供排行水业水质量监管措施 |
4.7.4 德国对供排行水业水质量监管措施 |
4.8 国外供排水行业改革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
4.8.1 行业管理体制方面 |
4.8.2 监管机构设置方面 |
4.8.3 行业立法方面 |
4.8.4 投融资和产权方面 |
4.9 小结 |
第五章 关于完善我国城市供排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建议 |
5.1 建立一体化的监管体制 |
5.1.1 一体化的管理机构 |
5.1.2 健全的法律法规 |
5.2 正确引导多元化的投资 |
5.2.1 政府应在投资中做好引导 |
5.2.2 利用现代金融工具,探索多渠道融资方式 |
5.2.3 促进民间资本向水务行业的流入 |
5.3 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和水价形成机制 |
5.3.1 规范水务市场的准入和退出门槛 |
5.3.2 确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
5.4 促进市场化的企业内部管理完善 |
5.4.1 建立现代企业运营制度 |
5.4.2 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
5.5 提高城市供排水行业的社会服务水平 |
5.5.1 改善水环境质量 |
5.5.2 提高水质监测能力 |
5.5.3 保证安全优质供水 |
5.5.4 建立城市水资源战略储备体系与应急机制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文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世界经济一体化形势下中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3.论文研究内容和框架 |
4.论文研究方法 |
5.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模式理论分析 |
1.1 水务产业基础理论分析 |
1.1.1 劳动价值理论 |
1.1.2 第三部门理论 |
1.1.3 帕累托最优理论 |
1.1.4 公共物品理论 |
1.2 城市水务产业经济理论分析 |
1.2.1 自然垄断弹性规制理论 |
1.2.2 充分可竞争性理论 |
1.2.3 政府规制失效理论 |
1.3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介绍与分析 |
1.3.1 水务产业的概念和分类 |
1.3.2 我国水务产业的经济特征 |
1.3.3 我国水务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
1.3.4 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
1.3.5 我国水务产业投融资模式趋势分析 |
1.3.6 城市水务产业价格形成机制探讨 |
1.3.6.1 水价格结构分析 |
1.3.6.2 水价格确定原则 |
1.3.6.3 水价格市场影响 |
1.4 水务产业投融资理论分析 |
1.4.1 水务产业投融资经济理论分析 |
1.4.2 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分析 |
1.4.3 水务产业投融资方式分析 |
1.4.3.1 银行信贷融资 |
1.4.3.2 直接债券融资 |
1.4.3.3 民间借贷融资 |
1.4.3.4 金融租赁融资 |
1.4.3.5 资本股票融资 |
1.4.3.6 产权交易融资 |
1.4.3.7 买壳上市融资 |
1.4.3.8 商业票据融资 |
1.4.3.9 国际贸易信贷融资 |
1.4.3.10 补偿贸易融资 |
1.4.3.11 BOT项目融资 |
1.4.3.12 IFC贷款融资 |
1.4.3.13 质押典当融资 |
1.4.3.14 留存盈余融资 |
1.5 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政策与理论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
2.1 我国水资源现状概述 |
2.1.1 我国水资源区域差异分析 |
2.1.2 地表水资源状况分析 |
2.1.3 地下水资源量 |
2.1.4 水资源总量 |
2.1.5 我国水污染状况分析 |
2.2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历史回顾 |
2.2.1 我国古代水务产业雏形 |
2.2.2 我国近现代水务产业发展 |
2.2.3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政策沿革 |
2.2.4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体制变革及制度创新 |
2.2.5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运营模式变革 |
2.3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
2.3.1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宏观环境分析 |
2.3.2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微观环境分析 |
2.4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现状分析 |
2.4.1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的现状概述 |
2.4.2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资主体分析 |
2.4.3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的竞争格局分析 |
2.4.4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问题分析 |
2.4.4.1 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用水负荷增大 |
2.4.4.2 经济高速增长导致水务资金缺口加大 |
2.4.4.3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制度瓶颈分析 |
2.5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进入壁垒分析 |
2.6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政府垄断经营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模式分析与借鉴 |
3.1 国内城市水务投融资体制分析 |
3.1.1 政府与民营企业公私合作关系 |
3.1.2 政府监管水务产业原则 |
3.1.3 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 |
3.1.4 水务产业可持续发展 |
3.1.5 水环境保护是政府的重要任务 |
3.2 我国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演进 |
3.2.1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模式的演进 |
3.2.2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发展策略 |
3.3 国外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模式经验借鉴 |
3.3.1 法国城市水务投融资经验借鉴 |
3.3.2 英国城市水务投融资经验借鉴 |
3.3.3 美国城市水务投融资经验借鉴 |
3.3.4 日本城市水务投融资经验借鉴 |
3.3.5 国外水务产业投融资经验对我国水务产业发展的借鉴 |
3.4 国际水务产业投融资模式分析与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模式实证分析 |
4.1 水务产业BOT投融资模式分析 |
4.1.1 BOT投融资模式介绍 |
4.1.2 BOT投融资模式的种类和特点 |
4.1.3 BOT投融资模式适用范围 |
4.1.4 BOT项目运作过程 |
4.1.5 BOT投融资模式实证分析 |
4.2 水务产业准BOT投融资模式分析 |
4.2.1 准BOT投融资模式介绍 |
4.2.2 准BOT投融资模式的特征 |
4.2.3 准BOT投融资模式的实证分析 |
4.3 水务产业TOT投融资模式 |
4.3.1 TOT投融资模式介绍 |
4.3.2 TOT投融资模式的特征 |
4.3.3 TOT投融资模式实证分析 |
4.4 水务产业PPP投融资模式 |
4.4.1 PPP投融资模式的介绍 |
4.4.2 PPP投融资模式的优势 |
4.4.3 PPP投融资模式的目标及运作思路 |
4.4.4 PPP投融资模式实证分析 |
4.5 水务产业PFI投融资模式 |
4.5.1 PFI投融资模式概述 |
4.5.2 PFI投融资模式特点 |
4.5.3 PFI投融资模式运作过程 |
4.6 水务产业股票融资模式 |
4.7 水务产业合资模式 |
4.8 水务产业债券融资模式 |
4.8.1 市政债券模式分析 |
4.8.2 我国债券融资现状 |
4.8.3 债券融资模式分析 |
4.9 其他几种常见的水务产业投融资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策略及政策建议 |
5.1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思路探讨 |
5.1.1 新形势下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趋势 |
5.1.2 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推进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 |
5.2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政策建议 |
5.2.1 政府在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中的职能转换 |
5.2.2 政府在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中的角色转换 |
5.2.3 强化政府在水务产业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程中的引导作用 |
5.3 政府在水务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进程中的监管作用 |
5.3.1 政府监管城市水务产业的主要内容 |
5.3.2 改善现行多层面水务监管机制 |
5.3.3 我国城市水务产业监管问题及对策 |
5.4 建立健全水务产业投融资法律法规体系 |
5.5 建立健全对水务产业宏观规制体系 |
5.5.1 建立健全水务产业政府宏观规制 |
5.5.2 建立健全水务产业经济性规制 |
5.5.3 建立健全水务产业社会性规制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中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
2.1 学术界关于“水务”和“水务产业”的不同理解 |
2.2 理论研究基础 |
2.2.1 公共品理论 |
2.2.2 自然垄断理论 |
2.2.3 外部性理论 |
2.2.4 循环经济理论 |
2.2.5 产权理论 |
2.2.6 政府规制理论 |
2.3 国内外关于水务产业的相关研究进展 |
2.3.1 关于水务管理体制与政府规制的研究 |
2.3.2 关于水权与水价的研究 |
2.3.3 关于水务产业市场化与民营化的研究 |
2.3.4 关于水务企业所有权与绩效的实证研究 |
3. 城市水务产业内涵与发展基础 |
3.1 城市水务产业内涵的界定 |
3.2 城市水务产业的基本属性 |
3.2.1 耦合性 |
3.2.2 系统整体效应 |
3.2.3 层次性 |
3.2.4 动态性 |
3.3 城市水务产业的主要经济技术特征 |
3.3.1 区域垄断 |
3.3.2 “准”公共物品 |
3.3.3 外部性特征 |
3.3.4 资本密集与投资回报的长期性 |
3.4 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基础 |
3.4.1 市场需求 |
3.4.2 市场主体 |
3.4.3 价格机制 |
3.4.4 政策基础 |
3.4.5 技术基础 |
4. 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探讨 |
4.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历程 |
4.1.1 传统的政企不分阶段 |
4.1.2 政府控制水务企业经营阶段 |
4.1.3 产业化发展阶段 |
4.2 城市供水排水现状 |
4.3 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模式 |
4.3.1 城市供水排水纵向一体化发展模式 |
4.3.2 跨城市经营的大型水务集团发展模式 |
4.3.3 厂网分离发展模式 |
4.3.4 同城分区比较竞争模式 |
5. 城市水务产业的结构、行为与绩效分析 |
5.1 SCP分析范式的演进与评述 |
5.1.1 哈佛学派与SCP分析范式 |
5.1.2 芝加哥学派与SCP分析范式 |
5.1.3 对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分析范式的评述 |
5.2 城市水务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
5.2.1 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及主要特征 |
5.2.2 市场结构的衡量指标 |
5.2.3 城市水务产业的市场结构 |
5.3 城市水务企业的主要市场行为分析 |
5.3.1 市场行为定义与类型 |
5.3.2 城市水务产业的市场行为主体 |
5.3.3 城市水务企业的主要市场行为 |
5.4 城市水务产业的绩效分析 |
5.4.1 市场绩效的含义 |
5.4.2 基于生产前沿的DMU绩效 |
5.4.3 评价城市水务企业绩效的DEA模型 |
5.4.4 城市水务企业DEA有效性评价:以城市供水企业为例 |
6. 国外水务产业的发展状况及经验借鉴 |
6.1 国外水务产业的发展状况 |
6.1.1 美国的水务产业发展 |
6.1.2 英国的水务产业发展 |
6.1.3 法国的水务产业发展 |
6.1.4 荷兰的水务产业发展 |
6.2 国外水务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
6.2.1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水务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
6.2.2 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水务综合管理体制 |
6.2.3 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投融资体制 |
6.2.4 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水价形成机制 |
6.2.5 广泛的公众参与机制 |
6.2.6 国外水务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
7. 城市水务产业发展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 |
7.1 构建城市水务产业发展评价模型的意义 |
7.1.1 理论意义 |
7.1.2 现实意义 |
7.2 评价模型指标体系的建立 |
7.2.1 评价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的总体研究思路 |
7.2.2 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
7.2.3 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构建 |
7.3 城市水务产业发展评价指数的计算 |
7.3.1 确定指标权重的理论与方法 |
7.3.2 指标值的无量纲化处理 |
7.3.3 城市水务产业发展评价指数计算 |
7.4 实证:四川省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状况的模型评价 |
7.4.1 四川省地级市水务产业发展分类指数的计算与比较 |
7.4.2 四川省地级市水务产业发展综合指数的计算与比较 |
7.4.3 四川省地级市水务产业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 |
8. 城市水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探索 |
8.1 城市水务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8.1.1 城市水务管理体制不合理 |
8.1.2 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化及水资源配置不合理 |
8.1.3 国企垄断经营、产业总体分散、效率不高 |
8.1.4 定价机制不合理、价格偏低 |
8.1.5 城市水务产业存在市场失灵 |
8.1.6 缺乏推进水务改革和监管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 |
8.2 城市水务产业的改革探索 |
8.2.1 投资体制 |
8.2.2 特许经营 |
8.2.3 价格改革 |
8.2.4 水务管理体制 |
9. 促进城市水务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
9.1 建立有利于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的水务管理体制 |
9.2 坚持城市水污染治理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并重 |
9.2.1 加强城市水污染治理、改善城市水环境 |
9.2.2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
9.3 加快推进城市水务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
9.3.1 推进国有水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产业所有制结构 |
9.3.2 合理选择水务产业的发展模式,促进市场结构优化 |
9.3.3 采取多种方式培育市场主体 |
9.4 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调整机制 |
9.4.1 水价制度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
9.4.2 完善价格机制应着力解决的二个问题 |
9.4.3 探索科学民主的城市水务价格决策体制和决策程序 |
9.5 切实发挥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的桥梁作用 |
9.5.1 协助政府水务管理部门科学决策 |
9.5.2 发挥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的中介职能 |
9.5.3 依靠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促进城市水务企业加强自律 |
9.6 加强规制建设、引导和规范城市水务产业健康发展 |
9.6.1 完善水务行业的法律法规、加强经济司法 |
9.6.2 强化政府对城市水务产业的有效监管 |
9.6.3 定期进行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状况评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10)用制度提升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一、市政公用行业发展现状 |
二、制度框架的设计和构建主要制度 |
1. 准入制度。 |
2. 特许经营制度。 |
3. 定价制度。 |
4. 监管制度。 |
5. 退出制度。 |
三、同步建立和完善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体系 |
1. 加强政府监管。 |
2. 加强社会监督。 |
四、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规制研究[D]. 王俞歆.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2]丽江市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研究[D]. 和敏. 云南财经大学, 2015(06)
- [3]城市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规制研究[D]. 刘承毅. 东北财经大学, 2014(06)
- [4]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D]. 刘佳丽. 吉林大学, 2013(08)
- [5]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中的政府监管研究 ——以邵武市为例[D]. 郑炜炜. 福建农林大学, 2013(S2)
- [6]市场化改革下的中国城市供水行业——阶段特征、改革进展与政策取向[J]. 王岭. 经济体制改革, 2013(02)
- [7]我国城市供排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研究[D]. 李佳. 复旦大学, 2012(03)
- [8]世界经济一体化形势下中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融资问题研究[D]. 孙晓. 青岛大学, 2010(11)
- [9]中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研究[D]. 刘继平. 西南财经大学, 2008(04)
- [10]用制度提升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绩效[J]. 陈新. 现代管理科学,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