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

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

徐志松[1]2003年在《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 骨髓移植(BMT)是根治急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系统疾病的有效手段,已越来越成为治疗的首选方法,随着BMT技术的进步,新型高效、低毒、广谱抗生素及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药物的应用,移植受者的生存期得到了明显的延长。然后尽管如此,BMT相关的一些并发症如重症肺部感染、GVHD等仍严重影响着BMT受者生存率的进一步提高。为此,我们对29例BMT受者并发肺部感染者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危险因素、发病机理、病原体、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等方面作了临床研究。目的 探讨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危险因素、病原体、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方法 对29例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发生的肺部感染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异基因骨髓移植后肺部感染的发生与受者的性别、年龄、移植方式、原发疾病、肝静脉阻塞症及植入失败均无关,移植物抗宿主病巾功刀00)、出血性膀耽炎中功刀 19)显着增加骨髓移植受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病率d9例肺部感染以革兰阴性菌及巨细胞病毒感染为主。17例u 8.6O)治疗有效,其中痊愈 9例,显效 8例,死亡 8例Q7.6%),自动出院4例。结论 异基因骨髓移植受者并发肺部感染病情复杂、严重、死亡率高,应高度重视和积极抢救。早期病原学诊断,及时选用足量适当的广谱抗生素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曹国洪[2]2006年在《白血病肺部并发症的临床与CT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一、评价白血病并发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CT表现,及对临床早期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指导价值。 二、回顾性分析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相关性肺损伤的临床、病理和CT表现,评价胸部CT扫描特别是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对肺部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诊断价值。 叁、评价白血病并发肺部卡氏肺囊虫肺炎的临床和CT表现,及对临床早期治疗的指导价值。 【材料和方法】 一、白血病并发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共收集本院近五年来136例白血病并发肺部各类并发症的临床及CT资料,清楚诊断真菌感染的51例,把这部分确诊为白血病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人作为研究组,而把剩下的85例白血病并发其他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对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和CT特征进行分析对照,CT表现主要分为6个方面的异常:(1)CT晕征;(2)空气新月征;(3)支气管血管束的增粗;(4)肺叶或肺段的实变;(5)小叶间隔的增厚和小叶中心结节;(6)粟粒样小结节。通过对研究组和对照组上述六种CT征象的对比分析,确定早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特征性CT表现,指导临床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相关肺部并发症:收集本院近年来28例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相关肺部损伤的CT资料并与临床、病理对照。肺部移植物抗宿主病主要分成急性GVHD和迟发的慢性GVHD。急性GVHD并发症主要包括:弥漫性肺泡出血、肺水肿、特发性肺炎综合症等叁种;慢性GVHD并发症主要包括: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闭塞

徐志松, 沈毅弘, 周建英, 黄河[3]2004年在《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肺部感染是骨髓移植 (BMT)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也是BMT受者的主要死因。我院 1998年 11月至 2 0 0 2年 11月收治并发肺部感染的异基因骨髓移植 (Allo BMT)患者 2 9例 ,17例 (5 9% )治疗有效 ,死亡 8例 ,自

张凤娟[4]2008年在《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111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随着大剂量化疗、器官移植、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物和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第二代唑类药物如伏立康唑及棘白菌素类抗真菌剂卡泊芬净等的应用,尽管治疗IFI可获得明显疗效,但因其昂贵的价格限制了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国产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amphotericin B liposome,L-AmB)仍有较广泛的应用,两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的临床分析。我们应用国产AmB及L-AmB治疗了111例血液恶性肿瘤并发IFI的患者,对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了总结及比较。目的分析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IFI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静脉用AmB与其脂质体治疗血液病恶性肿瘤并发IFI在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上的差异。方法收集2000年6月至2007年6月我科住院病历,这些病历均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IFI(根据我国“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修订版)”,并且应用AmB及其脂质体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静脉用AmB及其脂质体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等。结果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IFI以急性白血病为主。确诊IFI共8例,占7%;临床珍断IFI28例,占25%;拟诊IFI75例,占68%。肺部感染者91例,占82%;真菌培养阳性者共42例,占38%。两性霉素组及脂质体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9%、58%,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不良反应中,寒战、发热的发生率两组分别为21%、10%,低血钾为34%、14%,肝脏损害为22%、17%,肾脏损害为9%、3%。以上不良反应中除低钾血症(p=0.03)外,其它不良反应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IFI以急性白血病为主,肺部感染最多见,主要通过拟诊诊断。AmB是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药物,只要合理使用,大多数副作用是可以控制的。L-AmB疗效与AmB基本相似,严重不良反应较AmB稍低。

周立群[5]2010年在《非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和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非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BO)的临床特点、诊疗、预后及危险因素等。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了2005年6月至2009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髓移植中心接受非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unrelated dono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移植后无复发存活时间大于3月的98例受者随访情况,分析BO患者临床特点、诊治、预后及危险因素等。研究结果:14例(14.29%)受者移植后出现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中位初次诊断时间为移植后307.5天(188-1316天)。BO患者肺功能检查均提示通气功能障碍,FEV1/FVC比值中位值0.51 (0.33-0.69), FEV1/预测值中位值32%(17-46.2%),高分辨肺部CT检查提示有空气潴留(71.43%)、小气道管壁增厚伴支气管扩张(64.29%)等征象。目前BO治疗主要以免疫抑制治疗为基础,但多数(57.14%)患者疗效欠佳。BO患者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20.7月(10.2—53个月),死亡率较高(35.71%),主要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慢性GVHD是BO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P=0.0019),而预处理方案中含有抗胸腺球蛋白(ATG)将有助于预防BO的发生(P=0.02)。研究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肺功能测定和高分辨肺部CT检查。该病目前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BO的发生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密切相关,而预处理方案中使用ATG有助于预防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生。

刘秋荣[6]2012年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远期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cGVHD是否是远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移植中心自1997年9月至2011年7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生存超过100天的患者的远期并发症(眼、肺、肾、心脏、肌肉和骨的并发症,以及第二肿瘤和精神异常)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和Chi-square test。随访截止日期2012年3月。结果:可纳入本研究病例共174例,远期并发症总发病率为56.9%,其中LONIPCs19例(10.9%);肾病综合症6例(3.4%);心肌病2例(1.1%);角结膜干燥综合症50例(28.7%),其中角结膜干燥综合症导致双目失明2例(1.1%);白内障5例(2.9%);无菌性股骨头坏死3例(1.7%);骨质疏松导致脊柱变形3例(1.7%);关节肌肉僵硬(硬皮病)3例(1.7%);重症肌无力1例(0.5%);第二肿瘤4例(2.3%),其中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2例(1.1%),实体瘤2例(1.1%);重度精神障碍3例(1.7%)。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无关供者(P=0.057)、广泛型cGVHD(P=0.00)与LONIPCs显着相关;Chi-square test结果显示cGVHD与角结膜干燥综合症的发生有关(P=0.00);肾病综合征,硬皮病所致的关节肌肉僵硬、重症肌无力均与cGVHD尤其是广泛型cGVHD有关;心肌病的发生主要与移植前使用恩环类药物密切相关;白内障、无菌性骨坏死、骨质疏松所致的严重脊柱畸形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cGVHD有关;第二肿瘤主要与移植后免疫功能缺陷有关。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远期并发症可累及多个脏器,影响生存质量,而大部分远期并发症均与cGVHD直接相关或与免疫抑制剂治疗cGVHD间接相关,故有效的防治cGVHD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谭亚敏[7]2014年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策略及其关键T细胞和细胞因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作为多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唯一的治愈手段,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aGVHD及其治疗相关的感染是引起患者非复发死亡率升高的重要原因。Ⅱ-Ⅳ度aGVHD在allo-HSCT后的中位发生率为40%(10%-80%),其中约30%-60%的患者进展为糖皮质激素耐药重度(Ⅲ-Ⅳ度)aGVHD。目前,国际上针对糖皮质激素耐药重度aGVHD治疗尚无标准的推荐方案,仅10%-30%能获得完全缓解及长期生存。T细胞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介导aGVHD的主要细胞,其不同亚群在移植后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探讨关键T淋巴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aGVH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的作用机制成为目前aGVHD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通过对本中心近5年来亲缘全相合供者(MSD allo-HSCT)、无关供者(URD allo-HSCT)、亲缘半相合供者(HRD allo-HSCT)移植后aGVHD的预防措施、发生特点、移植临床疗效的观察,探讨预防和治疗aGVHD的临床经验。对于糖皮质激素耐药的重度aGVHD,通过联合使用二线抗GVHD药物CD25单克隆抗体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观察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对allo-HSCT后患者免疫重建过程中,关键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进行监测,探讨移植后T细胞亚群免疫重建过程中的特征及其与aGVHD之间的关系,籍此期望建立aGVHD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指标,并进一步为aGVHD治疗寻找免疫治疗的重要靶点,最终实现降低移植患者的aGVHD相关死亡率,提高长期无病生存率。第一部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与治疗研究方法:我们对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髓移植中心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305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亲缘HLA全相合移植(MSD-HSCT)、无关供者移植(URD-HSCT)和亲缘半相合移植(HRD-HSCT)叁种移植类型。观察分析aGVHD的预防措施、发生特点、移植临床疗效等;进一步探讨aGVHD预防和治疗的临床经验;总结患者移植后aGVHD发病特点及移植治疗现状。用Kaplan-Meier曲线表示患者的累计aGVHD发生率、总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综合判断aGVHD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305例患者,男性177人,女性128人。其中MSD-HSCT患者90例,URD-HSCT患者116例,HRD-HSCT患者99例。所有患者中性粒细胞植入在MSD、 URD、HRD叁组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2天(7-17天)、12天(8-19天)、12天(8-24天),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12天(7-58天)、13天(6-24天)、15天(6-53天)。MSD组Ⅱ-Ⅳ度aGVHD发生为15.6%,Ⅲ-Ⅳ度aGVHD5.6%; URD组Ⅱ-Ⅳ度aGVHD发生为39.7%,Ⅲ-Ⅳ度aGVHD12.9%; HRD组Ⅱ-Ⅳ度aGVHD发生为42.4%,Ⅲ-Ⅳ度aGVHD17.2%、MSD、URD、HRD叁组存活移植患者的中位随访期分别为27月(5-54月)、31月(5-53.5月)、27月(5.5-52.5月)。5年OS在MSD、URD、 HRD叁组分别是77.2%,63.5%和60.8%;5年的DFS在MSD、URD、HRD叁组分别是63.6%,58.4%和58.3%。多因素分析显示供者类型(URD及HRD)、女性供者供给男性受者移植是导致Ⅱ-Ⅳ度aGVHD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SD、URD及HRD-HSCT叁种移植类型中,MSD-HSCT患者aGVHD的发生率最低,URD与HRD-HSCT患者的aGVHD发生率相似。MSD-HSCT患者5年OS显着优于HRD-HSCT患者,但与URD-HSCT患者相似。URD-HSCT与HRD-HSCT患者5年OS相似。5年的DFS在MSD、URD、HRD-HSCT叁组中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供者类型、女性供者供给男性受者移植是导致Ⅱ-Ⅳ度aGVHD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MSD、URD及HRD-HSCT叁种不同移植方案最终的临床疗效(DFS)一致,叁种移植方案均可以作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时的一线治疗选择。第二部分糖皮质激素耐药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治疗研究方法:我们对本中心2001年9月至2013年10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确诊糖皮质激素耐药重度(Ⅲ-Ⅳ度)aGVHD的56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2001年9月至2009年9月期间的27例患者采用传统二线抗aGVHD治疗方案,如较大剂量甲强龙针剂2-5mg/kg/d、CD3单克隆抗体、布地奈德、FK506、MTX、单用CD25单克隆抗体、单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血浆置换术等(对照研究组)。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的29例患者采用CD25单克隆抗体联合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双靶点方案治疗糖皮质激素耐药重度aGVHD(联合治疗组)。进一步评估联合用药组双靶点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用Kaplan-Meier曲线表示患者的移植相关死亡率(TRM)、总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原发疾病复发率等。结果:56例糖皮质激素耐药重度aGVHD患者均达到造血重建,移植后3-4周造血干细胞植入证据检测(STR)均提示完全供者嵌合状态。联合治疗组患者中26例(89.7%)治疗有效,其中23例(79.3%)患者获得aGVHD症状的完全缓解(CR)。16例(55.2%)患者至今无血液病生存,中位存活时间21.5月(6-51月)。1年和4年OS分别为60.8%和51.0%。1年和4年DFS同样为60.8%和51.0%。对照研究组患者中12例(44.4%)治疗有效,其中8例(29.6%)患者获得CR。4例(14.8%)患者至今无血液病生存,中位存活时间67.5月(62-68月)。1年和4年OS分别为25.9%和14.8%。1年和4年DFS分别为22.2%和11.1%。结论:本研究创新性采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CD25单克隆抗体双靶点治疗重度难治性aGVHD.该治疗方案耐受性良好,安全有效,显着提高了重度aGVHD的治愈率,有效降低了移植相关死亡率,同时不增加原发血液系统疾病的复发率。早期积极使用该二线治疗方案能进一步提高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第叁部分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关键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方法:2013年5月至2014年1月,64例患者进入临床研究。患者在allo-HSCT后每周采血1次,持续3-6次或者至患者出院结束采集。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reg、Th1和Th17细胞数目;使用流式细胞CBA技术检测患者血清中IL-2、IL-6、 IL-10、IL-17、TNF-a及IFN-γ水平;使用Elisa技术检测血清中TGF-p水平。结果:64名患者进入随访,36例(56.3%)发生Ⅱ-Ⅳ度aGVHD,其中10例(15.6%)发生Ⅲ-Ⅳ度aGVHD。aGVHD患者在发生aGVHD之前与未发生GVHD患者的细胞因子血清水平以及Treg、Th1、Th17细胞绝对值无统计学差异。aGVHD患者的IL-2(P=0.0231)、IL-10(P=0.0089)、TGF-β(P=0.0138)血清水平在aGVHD发生后早期显着高于无aGVHD患者。aGVHD患者在发生aGVHD后早期Treg细胞数量显着低于无aGVHD患者(P=0.0150)。对aGVHD患者发生aGVHD前后的上述细胞因子进行自身对照,发现IL-2、TGF-β血清水平在aGVHD发生后早期即较aGVHD发生前有明显的升高(P=0.0417,P=0.0168);而IL-10血清水平也有升高趋势(P=0.0697)。对移植患者IL-2、IL-10、TGF-β血清水平及Treg细胞绝对值和aGVHD发生的关系进行ROC分析,并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IL-2、IL-10及Treg细胞水平叁者的线性组合是判断aGVHD发生的理想模型,其线性公式为:1.656+0.103x IL-2-0.052x IL-10-0.037x Treg.该线性组合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95%CI,0.78-0.99,P=0.0002),大于上述任意单一指标的曲线下面积。结论:移植患者血清IL-2、IL-10、TGF-β水平的升高对aGVHD早期临床诊断的确立能提供帮助,并有望为临床提供进一步免疫靶向治疗的依据。Treg细胞作为一种免疫调节细胞,在aGVHD发生的早期比例代表了总体免疫抑制的强度,其水平和aGVHD的发生呈负相关。IL-2、IL-10及Treg细胞水平叁者的线性组合是判断aGVHD发生的理想模型,能够为aGVHD的早期诊断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宋晓露[8]2008年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间质性肺炎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移植成功率不断提高的同时,肺部并发症成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据报道其发病率高达40%-60%。间质性肺炎(incerscicial pneumonia,IP)以肺实质、肺泡炎和间质纤维化为病理基本改变,临床表现可以为干咳、活动性呼吸困难、心悸、发热等,早期X-ray胸片可以示正常,但血气分析(PO_2)常下降,尤其活动后下降更明显,典型X-ray胸片示双侧或单侧散在边界不清的浅淡片状影,呈毛玻璃样,肺功能检查提示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其通常发生在机体免疫功能减低的状态下。IP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继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和肝静脉阻塞病之后导致移植相关死亡的第四大原因。IP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至少50%与CMV感染有关,其余往往查不到苍?其他相关原因还包括:卡氏肺囊虫感染、cGVHD等。本文旨在回顾性分析我院异基因造血于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CMV)肺炎及间质性肺炎(IP)的发生情况及预后。研究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90例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男58例,女32例,其中71例接受清髓性、19例接受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移植。移植时以霉酚酸酯(MMF)、环孢素A(CSA)加短程氨甲蝶呤(MTX)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以前列腺素El(凯时)预防肝静脉阻塞病(VOD);诺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嚼唑口服进行肠道消毒;哌拉西林邯可米卡星预防细菌感染;口服氟康唑预防真菌感染;移植前更昔洛韦或磷甲酸钠静脉滴注,从移植后用阿昔洛韦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预防病毒感染,每周1次检测CMV抗原血症,对阳性者改以更昔洛韦或磷甲酸钠静脉滴注预防CMV病。研究结果移植结果:90例患者中,87例患者获得造血重建,1例患者未能植入,2例继发性植入失败。中性粒细胞(ANC)>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2 d(9-24 d),血小板(PLT)>20×10~9/L的中位时间为13d(9-118 d)。9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3-26个月),其中21例死亡,总体生存率76.67%;7例原发疾病复发,总复发率为7.78%。发生急性GVHD共29例(32.22%),其中Ⅰ-Ⅱ度GVHD25例(27.78%),Ⅲ-Ⅳ度GVHD4例(4.44%),4例重度GVHD均有移植后CMV活动性感染,其中有3例发生IP,3例IP中,2例自动出院。CMV感染情况:移植前有14例患者有CMV抗原血症,经更昔洛韦或膦甲酸钠治疗后,外周血CMV抗原检测恢复至正常范围。移植后有60例患者(66.67%)发生CMV抗原血症,中位时间为移植后26 d(9-95 d)。60例患者经更昔洛韦治疗后CMV抗原检测均恢复到正常范围。IP发生情况及预后:共有11例患者(12.22%)移植后发生干咳、呼吸急促、x线胸片示双侧间质性浸润并伴严重低氧血症,诊断为IP。8例患者在IP基础上同时伴有外周血巨细胞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或抗病毒治疗后IP好转,诊断为CMV-IP。3例非CMV-IP组中:1例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0)同时合并曲霉感染,移植后+276天,因呼吸衰竭自动出院;1例为卡氏肺囊虫合并真菌感染,经综合治疗后好转;1例原因不明,移植后+96天因肺功能衰竭自动出院。8例CMV-IP组中:1例同时伴有肺部细菌感染,CMV肠炎,移植后+86天因严重肺功能衰竭自动出院;2例患者同时合并卡氏肺囊虫感染,其中1例反复并发自发性气胸、纵隔气肿,移植后+447自动出院,出院后第3天因肺功能衰竭死亡,另一例治疗后好转;2例患者同时合并真菌感染,其中1例移植后+50天因大咯血窒息死亡,1例治疗后好转;1例同时合并右心衰,移植后+369天自动出院;余3例CMV-IP治疗后好转。研究结论间质性肺炎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CMV感染与间质性肺炎的发生有重要关系,CMV-IP且易合并真菌、细菌、卡氏肺囊虫等其他感染;在非CMV-IP中,迟发性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late-onset noninfectiou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LONIPCs)是导致患者预后不佳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本组间质性肺炎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欠长,今后将扩大样本数量作进一步研究

任永亚[9]2011年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血栓出血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血栓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生存时间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的分析。方法:(1)病例资料:2004年4月14日至2010年12月21日间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共391例(男231例,女160例),中位年龄35(11~64)岁。其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137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80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71例,急性杂合细胞性白血病(AHL)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37例,霍奇金淋巴瘤(HL)6例,多发性骨髓瘤(MM)1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11例,其他类型疾病12例。根据疾病状态分别采取自体移植93例,同胞全相合异基因移植187例,无关供体全相合异基因移植72例,单倍体半相合异基因移植31例,脐血干细胞移植8例。预处理根据移植类型分别采取改良BUCY,TBI+CY,BEAM等方案。(2)应用SASV8.1软件统计,选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移植类型、血小板数目、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感染、出血部位数目、BK病毒尿及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等因素与移植后早期发生的出血(包括出血性膀胱炎)、出血性膀胱炎(HC)及血栓并发症的相关性;选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血栓出血与死亡风险的相关性;率的比较选用卡方检验统计方法。结果:(1)血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391例HSCT患者在观察期间12例(3.1%)发生血栓性并发症,其中肝静脉闭塞病(HVOD)9例(2.3%),血栓性微血管病变(TMA)1例(0.26%),肺栓塞(PE)1例(0.26%),下肢深静脉血栓(DVT)1例(0.26%)。基础血液病诊断:AML6例[未缓解(NR)3例,第二次完全缓解期(CR2)2例,第一次完全缓解期(CR1)1例],CML慢性期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白血病1例,HL2例,AA1例。死亡9例,死亡率75%。异基因移植组发生血栓并发症的有11例(占异基因移植的3.69%),自体移植组发生血栓并发症的有1例(占自体移植的1.07%);统计结果显示两组血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异基因移植HVOD发生率较自体移植有增加趋势。aGVHD组(121例)发生血栓的有5例,占aGVHD组的4.1%,无aGVHD组(270例)发生血栓的有7例,占无aGVHD组的2.6%。统计结果显示两组血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aGVHD组血栓并发症发生风险有增加趋势。感染组(257例)发生血栓的有8例,占感染组的3.1%,无感染组(134例)发生血栓的有4例,占无感染组的2.9%。统计结果显示两组血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处理中含CD33单抗组血栓并发症发生率75%,不含CD33单抗组血栓并发症发生率2.1%,统计结果显示两组血栓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显着差异(x2=77.0225,P<0.0001);预处理中含TBI组血栓并发症发生率8%,不含TBI组血栓并发症发生率2.1%;卡方检验统计分析显示两组血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409,P=0.0175)。(2)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391例HSCT患者在观察期间310例(79.3%)有出血征象。按照出血分度标准分为轻、中、重叁度,轻度出血184例(47.1%),中度出血113例(28.9%),重度出血13例(3.3%)。391例HSCT患者中152例发生HC(发病率38.9%),按照HC分级标准,分为1、2、3、4四级,其中1级115例(29.4%),2级20例(5.1%),3级13例(3.3%),4级4例(1.1%)。统计结果显示Ⅱ~Ⅳ度aGVHD、血小板减少、异基因移植、女性为出血的危险因素,出血部位数目为再次出血的危险因素(见表7),出血部位数目≥2个为重度出血的危险因素。对出血风险因素的分析显示,血小板是防止出血发生的保护因素(P<0.0001,OR=0.712, 95%CI: 0.656~0.773),血小板最低值每减少5×109/L,出血风险增加(OR=5.457)。血小板最低值<15×109/L组的出血风险较≥15×109/L组高(P=0.0279,OR=2.001,95%CI: 1.078~3.714)。Ⅱ~Ⅳ度aGVHD组比0~Ⅰ度aGVHD组出血风险高(P=0.0030, OR=2.391, 95%CI: 1.343~4.254)。异基因移植出血风险大于自体移植(P<0.0109, OR= 1.715, 95%CI: 1.132~2.598)。出血部位数目为再次出血的危险因素(P<0.0001, OR=2.100, 95%CI:1.647~2.678),出血部位数目每增加2处,再次出血风险增加(OR=4.409),出血部位数目≥2个为重度出血的危险因素(P=0.0118,OR=5.356,95%CI:1.450~19.787)。女性患者出血风险大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1, OR=1.698, 95%CI:1.103~2.612)。年龄是防止出血发生的保护因素(P<0.0001,OR=0.928,95%CI: 0.907~0.949),年龄每增加10岁时出血风险减少(OR=0.47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出血的发生与感染之间无相关性(P>0.05)。对HC风险因素的分析显示,CMV感染、尿多瘤病毒感染、出血部位数目增多、Ⅱ~Ⅳ度aGVHD为HC发生的危险因素(见表8)。CMV感染的HSCT患者发生HC的风险高于无CMV感染者(P<0.0001, OR=8.495, 95%CI:3.855~18.719)。尿多瘤病毒感染的HSCT患者发生HC的风险高于无尿多瘤病毒感染者(P<0.0001,OR=2.468, 95%CI: 1.856~3.282)。出血部位数目为HC发生的危险因素(P=0.0092,OR=2.935, 95%CI: 1.305~6.601),其中出血部位每增加2处,HC发生风险增加(OR=6.093)。Ⅱ~Ⅳ度GVHD组发生HC风险大于0~Ⅰ度aGVHD组(P=0.0065,OR=2.193, 95%CI: 1.246~3.86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血小板计数、移植类型与HC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3)生存分析:单因素COX模型分析表明,血栓并发症可能增加HSCT患者的死亡风险(P=0.0077,RR=3.407,95%CI:1.382~8.398)。不同程度的出血及HC的发生对HSCT患者的长期生存无相关性(P>0.05)。结论:(1)Ⅱ~Ⅳ度aGVHD、血小板减少、异基因移植、女性为出血的危险因素,出血部位数目为再次出血的危险因素,出血部位数目≥2个为重度出血的危险因素;(2)CMV感染、尿多瘤病毒感染、出血部位数目、Ⅱ~Ⅳ度GVHD为HC发生的危险因素;(3)血栓并发症可能增加HSCT患者的死亡风险;不同程度的出血及HC的发生与HSCT患者的长期生存无相关性。

薄剑[10]2007年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成人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感染情况和特点。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从1985年4月至2007年4月共162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发生移植后感染的所有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30天内发生感染149例,感染率为91.9%。共送各种体液标本1843份,共分离致病菌549株,其中分离出细菌487株,真菌62株。主要细菌为草绿色链球菌、奈色菌、表皮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真菌为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酵母样真菌、曲霉菌等。移植后人类巨细胞病毒(CMV)感染35例次(不包括潜伏感染),感染率为21.6%,其中巨细胞病毒导致的间质性肺炎11例,占CMV感染的31.4%,全部死亡,CMV感染全部有GVHD基础。结论感染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早期感染的细菌谱已经发生了改变,CMV感染问题严重,临床早期诊断、定期监测、及时合理的治疗对降低移植术后感染和提高移植成功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D]. 徐志松. 浙江大学. 2003

[2]. 白血病肺部并发症的临床与CT研究[D]. 曹国洪. 第一军医大学. 2006

[3]. 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J]. 徐志松, 沈毅弘, 周建英, 黄河.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4

[4]. 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111例临床分析[D]. 张凤娟. 浙江大学. 2008

[5]. 非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和危险因素分析[D]. 周立群. 浙江大学. 2010

[6].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远期并发症的临床研究[D]. 刘秋荣. 暨南大学. 2012

[7].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策略及其关键T细胞和细胞因子研究[D]. 谭亚敏. 浙江大学. 2014

[8].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间质性肺炎的临床分析[D]. 宋晓露. 浙江大学. 2008

[9].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血栓出血并发症的临床研究[D]. 任永亚. 苏州大学. 2011

[10].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感染的临床研究[D]. 薄剑.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7

标签:;  ;  ;  ;  ;  ;  ;  ;  ;  ;  

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