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研究

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研究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广东梅县514700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我院2015年3月-2017年9月收治的79例急诊快速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治疗,观察组采用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心率、血压、PR间期、QT间期、BNP水平、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治疗后的心率、血压及血清BNP水平都更低,而PR间期及QT间期则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能快速改善患者的心率和血清BNP,提高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快速性心律失常;胺碘酮;应用研究

心律失常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脏疾病,快速性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率加快、舒张期缩短等症状,临床治疗主要以控制心率、促进心率转复为主要措施,本文将两种不同药物应用于临床中,现将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7年9月收治的79例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54例,女25例,年龄在64-77岁之间,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将79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男29例,女14例,平均年龄(69.7±2.5)岁,原发疾病类型中风湿性心脏病9例,冠心病12例,肺源性心脏病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1例,心肌病3例,病程在8-25个月之间,平均病程(14.8±2.4)月,心律失常类型中室性心动过速22例,房性心动过速9例,心房颤动4例,紊乱性心律失常8例,对照组36例,男25例,女11例,平均年龄(67.6±3.2)岁,原发疾病类型中风湿性心脏病7例,冠心病10例,肺源性心脏病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心肌病2例,病程在5-21个月之间,平均病程(13.9±2.8)月,心律失常类型中室性心动过速18例,房性心动过速8例,心房颤动3例,紊乱性心律失常7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都给予原发病治疗、吸氧、饮食控制及维持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对照组在以上基础上肌肉注射利多卡因,单次注射剂量为1mg/kg,每小时最大用量不超过300mg。观察组则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单次注射量为150mg,注射时间控制在10min内,单日最大用量不超过1000mg。两组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指标[1]。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心率、血压、PR间期、QT间期、BNP水平、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和心率,同时进行心电图监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R间期和QT间期,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离心后取上清液检测脑钠肽(BNP)水平,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荧光法,检测方法依据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2]。根据患者治疗后心律失常转复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将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类,将显效和有效视为总有效率。治疗期间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静脉炎、消化道反应等,通过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不同药物治疗的安全性[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患者心率及血压水平比较

3讨论

本文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率和血压相比对照组更低,说明静脉注射胺碘酮能快速控制心动过速,进而促进心率转复,心电图检测指标PR间期和QT间期相比对照组更高,PR间期和QT间期延长说明患者心率降低,两者与心率呈现负相关,BNP与心律失常、心衰等心脏疾病密切相关,BNP是心脏分泌的具有扩张血管能力的肽类物质,观察组患者BNP水平降低说明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因此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更高,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胺碘酮能显著提高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心率早期转复。

参考文献:

[1]季红兴.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2):257-258.

[2]温丽民.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129-130.

[3]石彪.快速性心律失常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价值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0):120-121.

标签:;  ;  ;  

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