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膜纤维蛋白原论文-祝涵

血小板膜纤维蛋白原论文-祝涵

导读:本文包含了血小板膜纤维蛋白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鼻咽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血小板膜纤维蛋白原论文文献综述

祝涵[1](2019)在《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FDP及D二聚体对鼻咽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D二聚体对鼻咽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12月本院收治的鼻咽癌患者81例为鼻咽癌组,患者入院后采集空腹肘静脉血;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名为健康对照组,体检时采集空腹肘静脉血;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纤维蛋白原、FDP及D二聚体水平。鼻咽癌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复发再入院情况,于再入院时检测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FDP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入院时鼻咽癌组纤维蛋白原、FDP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鼻咽炎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鼻咽癌组血小板计数为(260.51±75.39)×10~9/L,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的(208.26±30.72)×10~9/L和健康对照组的(205.18±38.17)×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复发组患者出院时血小板计数和FDP水平均低于初入院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发组患者出院时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及FDP水平均低于初入院时,再入院时血小板计数、FDP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出院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发组初入院时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FDP及D二聚体对鼻咽癌的诊断和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工程学》期刊2019年05期)

吴志强,吴焕芳,吴桂英[2](2019)在《血小板CD36、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在诊断肺血栓栓塞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小板CD36、纤维蛋白原(Fbg)联合D二聚体(D-D)在诊断肺血栓栓塞(PTE)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到2018年6月到医院就诊PTE患者70例为病例组,另选择同期医院住院非PET导致呼吸困难患者5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检测血小板CD36、Fbg、D-D数值。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血小板CD36、Fbg、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叁者联合检测诊断准确率、灵敏性、特异性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血小板CD36、Fbg、D-D叁者联合检测PTE诊断效能较高。(本文来源于《血栓与止血学》期刊2019年03期)

娄宏君,吴茜,韩宇博,彭鹏,刘紫君[3](2019)在《接受常规治疗的代谢综合征患者口服黄连温胆汤后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接受常规治疗的代谢综合征(MS)患者口服黄连温胆汤后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方法 60例MS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黄连温胆汤,治疗12周,比较两组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浆FIB水平。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最大血小板聚集率、FIB水平降低(P均<0. 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最大血小板聚集率、FIB水平降低(P均<0. 05)。结论黄连温胆汤口服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血浆FIB水平。(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9年15期)

蔡明燕,蒋琳鑫,曾峥,程莉惠[4](2019)在《用血小板计数、血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联合检测法鉴别诊断肝脏疾病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用血小板计数、血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联合检测法鉴别诊断肝脏疾病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0例慢性肝炎患者设为慢性肝炎组,将同期该院收治的50例肝硬化患者设为肝硬化组,将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人设为对照组。对叁组受检者均进行血小板计数、血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检测。比较叁组受检者的检测结果。结果:检测的结果显示,对照组受检者血小板计数多于慢性肝炎组患者和肝硬化组患者(P <0.05),其血清D-二聚体的水平低于慢性肝炎组患者和肝硬化组患者(P <0.05),其血清纤维蛋白原的水平高于慢性肝炎组患者和肝硬化组患者(P <0.05)。慢性肝炎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多于肝硬化组患者(P<0.05),其血清D-二聚体的水平低于肝硬化组患者(P <0.05),其血清纤维蛋白原的水平高于肝硬化组患者(P <0.05)。结论:用血小板计数、血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联合检测法鉴别诊断肝脏疾病的效果较为理想,可判断其所患肝病的具体类型。(本文来源于《当代医药论丛》期刊2019年10期)

李敏,綦晓龙[5](2019)在《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我科住院并手术的胃癌患者,共1023例符合纳入标准。根据ROC曲线确定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最佳截断值,根据最佳截断值及评分标准对F-PLT进行评分,分为F-PLT 0分、1分、2分叁组;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FIB、PLT、F-PLT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是否远处转移、临床分期的关系。并用Cox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 FIB与年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性别、病理类型无显着差异(t=-0.687、0.344,P=0.495、0.734);(2)PLT与浸润深度、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性别、年龄无显着差异(t=-0.372、0.358,P=0.711、0. 721);(3) F-PLT评分与浸润深度、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性别、年龄无显着差异(X~2=2.078、0. 445,P=0.085、0. 274);(4) F-PLT 2分4年生存率显着低于F-PLT 0-1分的患者(P <0.05)。结论血浆FIB、PLT水平对诊断胃癌及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参考应用。(本文来源于《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期刊2019年04期)

虞炜,李程,魏忠,权蕊良,刘巧玉[6](2019)在《胃癌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病理分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与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出院且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47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与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结果 471例胃癌患者术后TNM分期Ⅰ期81例(17.2%),Ⅱ期112例(23.8%),Ⅲ期278例(59.0%)。胃癌患者术前血小板增多症56例(11.9%),与患者性别、年龄、癌胚抗原(CEA)、抗原Ki-67、N分期、有无脉管侵犯、有无淋巴管侵犯均无相关性(P>0.05)。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在术后分期为Ⅰ期的患者中为4.9%,Ⅱ期为9.8%,Ⅲ期为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术前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共101例(21.4%),与患者性别、年龄、CEA、T分期、有无脉管侵犯、有无淋巴管侵犯均无相关性(P>0.05)。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发生率在术后分期为Ⅰ期的患者中为16.0%,Ⅱ期为13.4%,Ⅲ期为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术后TNM分期与血小板增多症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胃癌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R~2=0.049,P<0.05)。结论合并血小板增多症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胃癌患者病理分期较晚。(本文来源于《安徽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容国义,卢言琪,沈健[7](2019)在《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与ⅢA~ⅣB期CR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对ⅢA~ⅣB期结直肠癌(CR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该院收治的55例ⅢA~ⅣB期CRC患者进行研究,测定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小板计数,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纤维蛋白原低水平组、高水平组及血小板计数低水平组、高水平组在性别、年龄、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化疗与否、肿瘤部位、复发转移、1年生存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小板计数是总生存期(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3.778,95%CI:1.616~8.835,P=0.002;HR=3.677,95%CI:1.487~9.093,P=0.005)。结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小板计数可作为ⅢA~ⅣB期CRC癌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彭林[8](2019)在《不可手术的老年NSCLC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水平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plasma fibrinogen,FIB)与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在不可手术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1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2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经病理确诊的初治的年龄超过65岁的经评估不能行手术的165例NSCLC患者的病例及随访资料。另收集5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指标。2根据国内外文献综合患者数据中位数,确定FIB、PLT的界值分别为4g/L、400×10~9/L,并进行分组。3将不可手术的老年NSCLC患者确诊时FIB、PLT水平与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并分析FIB、PLT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不可手术的老年NSCLC外周血中FIB、PLT水平与健康老年人比较不可手术的老年NSCLC患者确诊时外周血中FIB、PLT水平分别为4.16±1.68g/L、314.20±103.94×10~9/L;健康体检的老年人FIB、PLT水平分别为3.19±1.42g/L、262.93±74.54×10~9/L;NSCLC组FIB、PLT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t_1=7.454,P_1=0.000<0.05,t_2=7.317,P_2=0.000)。2 FIB、PLT水平与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关系确诊时FIB、PLT水平与不可手术的老年NSCLC患者年龄、性别、吸烟指数、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基础疾病、病理类型无相关性(P>0.05);两者均与患者一般体能状况评分(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远处转移、病理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及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呈显着负相关(P<0.05)。3确诊时FIB、PLT水平与预后的关系165例患者中位生存期(median survival time,MST)为:9个月;半年、1年、2年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0.30%、43.03%、10.90%、3.63%。单因素分析显示165例老年NSCLC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与性别、吸烟指数、BMI、有无合并症、病理类型无关(P>0.05);而与年龄、远处转移、分化程度、临床分期、FIB、PLT、HB、ALB有关(P<0.05)。FIB>4g/L组共75例,OS为35个月,MST为5个月;FIB<4g/L组共90例,OS为72个月,MST为12个月。两组患者的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7.33%、1.33%、1.33%,64.44%、18.88%、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996,P<0.05)。PLT>400×10~9/L组共54例,OS为21个月,MST为4个月;PLT<400×10~9/L组共111例,OS为72个月,MST为12个月。两组患者的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55%、1.20%、0.00%,61.26%、14.10%、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720,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B、PLT水平(B_1:0.554,HR_1:1.704,95% CI_1:1.711-2.711;B_2:1.403,HR_1:4.068,95%CI_2:2.363-7.002)是不可手术的老年NSCL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不可手术的老年NSCLC外周血中FIB、PLT水平高于老年健康体检者。2 FIB、PLT的水平与患者体能状况、营养状况、远处转移、病理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关。3 FIB、PLT水平越高的老年NSCLC预后越差。图10幅;表14个;参49篇(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期刊2019-03-28)

范丽新[9](2019)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用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9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单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予以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用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分析其对血小板聚集率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33%)显着高于对照组(6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8.96±2.17)%及纤维蛋白原值(1.99±0.38)g/L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的(12.89±5.82)%、(2.78±0.41)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用药可有效降低TIA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和下调纤维蛋白原水平。(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陈辰,李利亚[10](2019)在《术前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与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术前血小板(platelet,PL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及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对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初次就诊的57例SCLC患者术前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等指标,所有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确诊。采用SPSS 25. 0统计软件对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及生存期进行分析。结果:术前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发生率分别为7. 0%、31. 6%、19. 3%,术前血小板和/或血浆纤维蛋白原和/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SCLC患者术后生存期有下降趋势。单因素分析提示,卡氏评分(P=0. 038)、TNM分期(P=0. 001)、淋巴结转移(P=0. 049)及术前D-二聚体水平(P=0. 003)均与SCLC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TNM分期(P=0. 005)、术前D-二聚体水平(P=0. 021)为SCLC的独立预后因素,TNM分期为Ⅲ期、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SCLC患者预后较差。结论:术前伴有高血凝状态的SCLC患者预后较差,术前D-二聚体水平测定可作为SCLC预后预测的潜在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9年07期)

血小板膜纤维蛋白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血小板CD36、纤维蛋白原(Fbg)联合D二聚体(D-D)在诊断肺血栓栓塞(PTE)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到2018年6月到医院就诊PTE患者70例为病例组,另选择同期医院住院非PET导致呼吸困难患者5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检测血小板CD36、Fbg、D-D数值。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血小板CD36、Fbg、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叁者联合检测诊断准确率、灵敏性、特异性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血小板CD36、Fbg、D-D叁者联合检测PTE诊断效能较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小板膜纤维蛋白原论文参考文献

[1].祝涵.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FDP及D二聚体对鼻咽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9

[2].吴志强,吴焕芳,吴桂英.血小板CD36、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在诊断肺血栓栓塞中的价值[J].血栓与止血学.2019

[3].娄宏君,吴茜,韩宇博,彭鹏,刘紫君.接受常规治疗的代谢综合征患者口服黄连温胆汤后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J].山东医药.2019

[4].蔡明燕,蒋琳鑫,曾峥,程莉惠.用血小板计数、血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联合检测法鉴别诊断肝脏疾病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9

[5].李敏,綦晓龙.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9

[6].虞炜,李程,魏忠,权蕊良,刘巧玉.胃癌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病理分期的关系[J].安徽医学.2019

[7].容国义,卢言琪,沈健.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与ⅢA~ⅣB期CR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重庆医学.2019

[8].彭林.不可手术的老年NSCLC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水平的意义[D].华北理工大学.2019

[9].范丽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19

[10].陈辰,李利亚.术前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与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9

标签:;  ;  ;  ;  

血小板膜纤维蛋白原论文-祝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