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叶玉米论文-李浩川,崔丽洋,曲彦志,毛熙岚,张朝林

多叶玉米论文-李浩川,崔丽洋,曲彦志,毛熙岚,张朝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叶玉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穗上叶片数,株型,遗传分析

多叶玉米论文文献综述

李浩川,崔丽洋,曲彦志,毛熙岚,张朝林[1](2019)在《穗上多叶玉米自交系LY-1的遗传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外引玉米杂交种通过多年连续自交获得1份穗上叶片数为7~10片的自交系LY-1。研究该材料穗上叶片数的遗传特性,分别将其与3个不同穗上叶片数材料L583、LS-1和昌7-2不同遗传背景的自交系杂交,获得3个衍生的后代分离群体。通过穗上叶片数、株高、穗位高和穗高系数的分析,结果表明,F_1的穗上叶片数介于双亲之间,偏高亲值,没有明显杂种优势,表现出不完全显性遗传特性。株高、穗位高以及穗高系数均表现超高值亲本,具有极强的杂种优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穗上叶片数与穗高系数呈极显着的负相关,株高与穗上叶片数、穗位高以及穗位高与穗高系数均呈极显着正相关。从各性状的遗传力来看,3个群体株高和穗位高的平均遗传力较高,均在75%以上;其次是穗高系数;穗上叶片数的遗传力仅为62.43%。因此,利用LY-1作为多叶资源进行种质改良和新品种选育,可降低穗位相对高度,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阚欣[2](2018)在《玉米穗上多叶基因的精细定位及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培育青饲玉米是发展饲用玉米产业的重要环节。穗上多叶玉米因其具有叶面积大、生物学产量高等特点,是优质青饲玉米种质资源之一。本研究利用具有9张穗上叶的穗上多叶玉米自交系Y915和具有5张穗上叶的普通玉米自交系郑58构建的分离群体,对穗上多叶基因(Leafy)进行初定位和精细定位,并采用RNA-Seq技术对穗上多叶近等基因系进行转录组分析,以期为揭示玉米穗上多叶遗传机理和培育高产优质的青饲玉米品种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玉米穗上多叶基因初定位。①利用F2群体(郑58×Y915)中的极端单株构建穗上多叶DNA混合池和穗上少叶DNA混合池,选择覆盖整个基因组的595个SSR标记对DNA混合池及亲本进行基因型鉴定,共发现了 7个与穗上叶片数连锁的分子标记,分别位于3、5和9号染色体上。②随机选择190株由杂交组合郑58×Y915衍生的F2单株进行基因芯片检测,构建遗传图谱,定位穗上叶片数QTL,共检测到7个QTL,分别位于2、3、5、6、7和8号染色体上。两种定位方法在3号染色体上定位到了一个相同QTL。该QTL被命名为qLN3-2,位于标记SYN32259和PZE-103182430之间,属于主效QTL,其解释的表型变异为60.92%,LOD值为34.93。(2)穗上多叶主效QTL qLN3-2精细定位。首先,根据基因芯片检测的基因型数据,从郑58×Y915衍生的F2群体中筛选qLN N3-2位点有交换的单株,利用其中具有极端穗上叶片数的交换单株(5叶以下和12叶以上)将目的基因定位在SNP标记PZE-103176493和PZE-103181867之间;然后,从郑58×Y915衍生的F3群体中选择184株穗上叶片数为4叶的单株作为材料,利用多态性标记umc2008、InDel-52、21-16、21-49、21-57和InDel-58将候选区间定位在21-57和InDel-58之间;最后,从上述F3群体中选择1746株穗上叶片数为5叶的单株作为材料,利用多态性标记21-16、InDel-58、InDel-02和Y250将候选区间定位在InDel-02和Y250之间,约1.53M。(3)穗上多叶近等基因系转录组分析。以9张穗上叶自交系M_LA和其近等基因系6张穗上叶L_LA为研究材料,取玉米V4时期茎尖生长点为样本进行RNA-Seq分析。在M_LA和L_LA之间共发现1203个差异表达基因。相对于自交系L_LA而言,自交系M_LA中共有611个基因上调,592个基因下调。GO分析结果表明,上调基因最显着富集的GO Term是细胞组成中的光系统1,下调基因最显着富集的GO Term是细胞组成中的TFIID转录因子。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上调基因最显着富集的通路是光合作用,下调基因最显着富集的通路是DNA复制。GO分析和Pathway富集分析的结果表明,穗上多叶基因对光合作用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5-01)

杜雪梅[3](2015)在《玉米多叶突变体lfy1的遗传分析、精细定位和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lfy1突变体主要表型为穗上多叶,其不仅是研究玉米茎尖生长点发育机制的重要突变体,也是饲用玉米育种的重要种质。前人将lfy1基因初定位在3号染色体长臂上,但至今仍未克隆。在本研究中,我们进一步证实lfy1突变体在其后代分离群体中的表型受遗传背景影响明显。利用lfy1突变体与不同自交系构建的遗传群体,我们通过图位克隆法对其精细定位,构建物理图谱,且找到其他影响该表型的QTL位点。此外,利用自然群体对玉米穗上叶数和苞叶数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lfy1突变体并不是典型的显性突变体,受遗传背景影响明显。在与B73得到的分离群体中,穗上叶数分布呈现典型的质量性状分离比,在与郑58得到的分离群体中,穗上叶数呈现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分布。因此,选择B73群体作为精细定位的遗传群体,通过开发SSR和InDel分子标记,将lfy1基因的候选区间缩小至55kb(参照B73基因组)。叁个标记与lfy1基因共分离,利用其鉴定基因型,观察到lfy1突变体茎尖生长点发育受到严重抑制。2.根据B73参考基因组,对候选区间内GRMZM2G072052和GRMZM2G072080两个候选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转录和蛋白水平分析。GRMZM2G072052基因在lfy1突变体与B73之间有差异,但是与郑58等自交系完全一致,且表达量未检测到明显差异。lfy1突变体中,GRMZM2G072080基因第八内含子有一5kb转座子插入,但并未影响该基因转录长度,RNAi转基因株系并未出现多叶表型。说明GRMZM2G072052和GRMZM2G072080可能并不是lfy1突变体的候选基因。3.通过构建筛选lfy1突变体BAC文库,郑58Fosmid文库,得到候选区域物理图谱。lfy1突变体BAC文库中,3个BAC阳性克隆可覆盖整个候选区域。对其中一个阳性克隆29E3测序证实,在lfy1突变体中,候选区域长度至少大于90kb。郑58Fosmid文库中,对GRMZM2G072080的一个阳性克隆26D6进行测序,获得约35kb序列,其序列与29E3有26kb的重迭区域,且序列完全一致。说明郑58与lfy1突变体的基因组序列更为接近,两者之间序列的差异之处才可能是真正的突变位点。4.lfy1突变体与郑58构建的F2分离群体穗上叶数呈现正态分布,符合数量性状遗传规律。利用110个SSR标记,lfy1突变体与郑58的F2群体190个单株,对穗上叶数进行QTL定位,共定位到4个影响穗上叶数的QTL位点,其中lfy1基因所在的位点qEPN3贡献率最高,为12.3%,qEPN2贡献率次之,为7.1%。通过对BC4F2、BC6F1、BC6F12群体的基因型和表型分析,进一步验证qEPN3和qEPN2两个QTL位点。且证实qEPN3与AC209804-4标记紧密连锁,qEPN2与chr2_S_209011873标记紧密连锁。5.连续两年统计366个自交系组成的关联分析群体的穗上叶数和苞叶数,数据分析表明,穗上叶数和苞叶数相关系数为0.38。对穗上叶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以p值<0.0001为显着性标准,共检测到45个显着性SNP位点。玉米苞叶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显着性标准设置为p值<0.0001,共有56个显着性SNP位点被检测到。(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蒋守华,邓德祥,刘葛山,谢庆春[4](2009)在《多叶玉米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多叶材料的6个自交系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了15个杂交组合(只包括F1的正交),分析了多叶玉米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平均优势及相关性。结果表明:(1)对6个自交系和杂种F1的株型、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极显着,表明多叶玉米是受基因型的遗传基础控制的。(2)一般配合力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组合不同性状之间的配合力效应都有差异,自交系Y53在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产量上都表现出较大的效应,说明其遗传传递性较强;而自交系P175、P19、P85、J7-3和M7的各个效应值大多是负向的,说明由其组配的后代在各个性状上有下降的趋势。(3)对15个组合的主要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生物学产量与株高、穗位高与粗纤维含量之间呈极显着的正相关,株高与穗位高、株高与粗纤维含量、穗位高与粗淀粉含量、百粒重和粗淀粉含量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其余性状的平均优势间的相关系数均不显着。(4)通过配合力分析及杂种优势的研究,从6个核遗传背景不同的多叶玉米自交系中初步筛选出一个高产、优质的组合,即Y53×P175,这个组合对选育青饲、青贮型玉米提供了新的种质。(本文来源于《天津农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陈梨辉[5](2007)在《玉米多叶性状基因Lfy的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种质资源狭窄是我国玉米育种中的突出问题,要使我国的玉米育种和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就必须不断地补充新的种质,扩大对种质资源的利用。本研究中所用的玉米多叶材料是从美国引进的一种新型种质,是高光效育种的宝贵材料,有着普通玉米所不具备的特点:穗上叶片数多,一般可达8~25叶,叶片上冲,植株高大,茎秆粗壮,根系发达。为了更好地将这一种质资源利用于青饲青贮玉米的育种工作,有必要对多叶性状的遗传作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以相同核背景的穗上叶片数为16叶的纯系Y53(16L)×穗上叶片数为4叶的纯系Y53(4L)的F2分离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多叶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根据玉米多叶基因Lfy初步分析的结果,对Lfy基因进行了基因定位。结果如下:1.对F2群体穗上叶片数分布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多叶性状属于数量性状,不是由单个基因控制,也不是由完全等效的多个微效基因共同作用所导致,而是由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共同控制。2.根据Lfy基因初步定位的结果,在目的基因附近区域共选取10对SSR标记,在亲本中进行筛选,获得5对稳定的多态性SSR引物,它们分别是umc-1363、umc1071、umc2012、umc1977和umc2224。3.利用上述5对SSR引物对F2群体的250个单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标记umc1071和umc1363存在连锁,遗传距离为19.2cM;标记umc1363和umc2012存在连锁,遗传距离为16.8cM;标记umc2012和umc1977位于同一侧,遗传距离为16.2cM;标记umc1977和umc2224存在连锁,遗传距离为18.8cM;标记umc1363和umc2012位于多叶性状基因Lfy的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4.0cM和12.8cM。4.采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将SSR标记umc1363定位到水稻第3染色体的AC14426区域,该区域存在与水稻叶片发育相关的QTL。据此推测,本研究中进行定位的Lfy基因不仅能影响玉米穗上叶片数与植株高度,而且在延迟玉米叶片衰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7-05-01)

张勇,邓德祥,陈梨辉,柏银传,王艳平[6](2006)在《玉米LFY同源基因ZFL1与多叶性状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LFY基因是控制拟南芥花分生组织特异性的关键基因,该基因的突变会引起延迟开花和叶片形态变化。本试验以相同核背景(Y53)下穗上叶片数14叶和4叶的材料为模板,通过PCR反应,扩增出4条ZFL1基因目的片段。对PCR扩增产物进行回收、纯化和测序,将测序片段进行拼接。通过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与Y53(4L)相比较,Y53(14L)在外显子3有一段13 bp的重复序列,造成ORF的改变,进而引起氨基酸序列改变。据此,初步认为多叶玉米ZFL1基因在外显子区域发生突变造成表达产物-转录因子结合靶基因的功能性失活,使玉米营养生长阶段延迟,从而引起玉米穗上叶片数的增加。(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吴海燕[7](2006)在《玉米多叶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及相关性状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但长期以来,玉米种质资源贫乏是我国玉米育种的突出问题,尤其是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更突显了饲料玉米种质的欠缺,所以有必要补充新的种质,扩大种质资源的利用。玉米多叶材料是从美国引进的一种新型种质,其特点是:穗上叶片数多,一般可达8~25叶,叶片上冲,植株高大,茎杆粗壮,根系发达。为了更好地将这一种质资源利用于饲用玉米的育种工作,有必要对多叶性状的遗传作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以穗上叶片数为14叶的纯系Y53(14L)×穗上叶片数为4叶的纯系Y53(4L)的F_2分离群体为材料,对多叶性状的遗传规律、多叶性状与生育期的相关性、多叶性状基因的初步定位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对穗上叶片数在F_2群体中的分布作多叶材料由于穗上叶多达20几叶,有着普通玉米所不具备的特点。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多叶性状是数量性状,不是由单个基因控制,也不是由完全等效的多个微效基因共同作用形成的,而是由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控制的。2.由F_2群体穗上叶片数与生育期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玉米的抽穗期、抽丝期、散粉期与穗上叶片数的变化分别都呈极显着线性相关,r分别为0.8465**、0.8911**、0.8595**。3.用125对SSR引物对亲本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在两亲本之间,有32对引物表现明显而稳定的多态性,散布于10个连锁群上,多态性频率为25.6%。4.分别用亲本间有多态性的32对SSR引物对F_2分离群体的192个单株进行扩增,并对扩增结果进行连锁分析,表明:与多叶基因连锁的有11个SSR位点。分别位于染色体1、3、4、5、6、7、10上。该11个位点能解释多叶性状变异为70.04%。其中位于第10染色体的p-umc1084位点对多叶性状的变异贡献率最大,为27.56%;其次位于第6染色体的p-umc1160位点对多叶性状的变异贡献率为17.2%;而位点p-umc1935对多叶性状的变异贡献率仅为0. 0545%。(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6-05-01)

张勇[8](2005)在《玉米LFY同源基因(ZFL1)与多叶性状(lfy)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LFY基因是控制拟南芥花分生组织特异性的主要基因之一,它的突变会导致花部分逆转为花序枝,该基因的突变会引起延迟开花和叶片形态变化。本文利用玉米不同多叶性状材料对LFY同源基因ZFLl的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以探讨该基因与多叶性状的相关性,对探明玉米LFY同源基因的开花调控机理和多叶玉米在青贮青饲玉米育种中的合理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试验以穗上叶片数不同的玉米材料:Y53(17L)、Y53(4L)、P175(10L)、P175(4L)、Mo17(4L)四叶期幼苗叶片DNA为模板,采取大片段步移法,利用ZFL1基因片段2816bp序列设计5对引物,通过PCR扩增目的片段,5条目的片段覆盖ZFL1基因片段大部分区段。通过琼脂糖电泳,分析不同核背景下ZFLl基因片段PCR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在此基础上,以Y53(14L)、Y53(4L)为模板,利用巢式PCR方法,扩增4条目的片段,回收PCR产物并测序,将大片段拼接,比较玉米多叶和玉米少叶材料之间ZFLl基因序列以及已公布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性,进而探索玉米多叶性状的遗传机理与ZFLl基因的表达调控内在统一性。结果如下: 1.以Y53(17L)、Y53(4L)、P175(10L)、P175(4L)、Mo17(4L)的叶片总DNA为模板,扩增的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表明:穗上叶片数不同的玉米材料目的片段1、3的PCR扩增产物长度没有多态性。在目的片段2位点上,穗上叶为4叶的Mo17(4L)扩增片段中内含子1缺失,条带长度为535bp,比其它材料PCR扩增产物少291bp。由于目的片段4位于内含子2中,同样内含子长度间差异并不影响基因的表达。不同材料间目的片段4的PCR扩增产物存在长度多态性,P175(4L)、P175(1oL)、Y53(4L)、Y53(17L)均扩增出517bp的片段,与目的片段长度677bp不一致。Mo17{4L)的扩增片段长度为826bp,比目的扩增片段4长度长。在不同核背景的多叶玉米材料与穗上叶为4叶的少叶玉米材料中,目标扩增片段5的PCR扩增产物长度存在多态性。多叶玉米材料Y53(17L)、P175(10L)没有扩增出目的片段5,而在穗上叶为4叶的少叶材料Y53(4L)、P175(4L)、Mo17(4L)却出现目的片段5。 2.与Y53(4L)相比,Y53(14L)在ZFLl1基因位点发生突变的频率较高。由于Y53(14L)在外显子3位点多了一段13bp重复序列,造成移码突变,进而引起氨基酸序列改变,这表明了多叶材料和少叶材料ZFLl基因表达产物是不同的。 试验结果显示出由于ZFLl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性而导致玉米穗上叶片数的增加,初步认为ZFLl基因在外显子区域发生突变造成表达产物-转录因子结合靶基因位点的功能性失活,使玉米营养生长阶段延迟,从而引起玉米穗上叶片数的增加。(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5-05-01)

蒋守华[9](2004)在《多叶玉米主要性状配合力及其杂种优势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长期以来,玉米种质资源贫乏是我国玉米育种的突出问题,尤其是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更体现了饲料玉米种质的欠缺,所以有必要补充新的种质,扩大种质资源的利用。 玉米多叶型材料是从美国引进的一种新型种质,穗上叶片数较多,一般可达8~25叶,叶片上冲,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根系发达。本研究以多叶材料的6组自交系(按穗上叶片数的不同,每个自交系分为8叶、9叶、10叶、11叶、12叶)为亲本,采用6×6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共配制75个杂交组合(只包括F_1的正交),分析了多叶玉米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平均优势及相关性。结果如下: (1)6个自交系不完全双列杂交得到75个组合(正交),亲本和杂种F_1的方差差异极显着,表明多叶玉米是受基因型的遗传基础控制。 (2)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性状不同的叶片数,或同一组合不同性状之间的配合力效应都有差异,其遗传特性在不同的穗上叶片数间有差异,表明配合力应结合具体的穗上叶片数才能进行评价。本研究中,叶片数为11叶的自交系Y_(53)在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产量上表现较大的效应,同理在自交系P_(175)中,12叶表现较好,而在自交系P_(19)、P_(85)、J_(7-3)和M_7的不同叶片数中各个效应值大多是负向的,说明由其组配的后代在各个性状上有下降的趋势。 (3)对75个组合主要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可知,不同叶片数间的各个性状的相关性表现不同的差异。在叶片数为8叶、9叶、10叶、11叶和12叶的组合中除12叶,其它4组叶片数的株高和穗位高与生物学产量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其它各个性状与生物学产量之间均无显着相关性。在叶片数为8叶中,株高、产量与粗淀粉相关系数较大;在10叶中,穗位高与粗淀粉和粗纤维之间均表现极显着的相关性;在11叶上,株高与粗纤维,百粒重与粗淀粉之间均呈极显着的相关;在12叶上,百粒重与粗纤维之间表现正相关;表明穗上叶片数为8、9、10和11叶的自交系具有培育青贮玉米的潜力。 (4)本研究所使用的核遗传背景不同的6个多叶玉米自交系系列,通过配合力分析及杂种优势的研究,初步筛选出一个高产、优质的组合即穗上叶为n叶的Y53 xP:75,这个组合对选育青饲青贮型玉米提供了新的种质,同时也促进了畜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4-05-01)

唐雨钊[10](2001)在《Leafy玉米种质的光合性能研究及多叶性状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杂种优势利用是玉米育种的主要途径。高光效育种是指通过育种手段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以达到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两者都要求拓宽种质资源的利用。在当前,玉米种质资源狭窄是我国玉米育种的突出问题,这要求必须补充新的种质,扩大种质资源的利用。玉米多叶材料是从美国引进的一种新型种质,是高光效育种的宝贵材料,其特点是:穗上叶片数多,一般可达8~25叶,叶片上冲,植株高大,茎杆粗壮,根系发达。本研究着重研究了该种质的光合性能、利用前景,并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了多叶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1)在光处理和暗处理条件下多叶材料的干重都比普通材料的干重大,表明多叶材料比普通材料有较高的光合生产潜力;(2)多叶材料的干物质重增加较普通材料快,表明多叶材料的光合强度较普通材料光合强度强。(3)多叶性状是由两对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主基因的效应在不同的杂交组合有一定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1-05-01)

多叶玉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培育青饲玉米是发展饲用玉米产业的重要环节。穗上多叶玉米因其具有叶面积大、生物学产量高等特点,是优质青饲玉米种质资源之一。本研究利用具有9张穗上叶的穗上多叶玉米自交系Y915和具有5张穗上叶的普通玉米自交系郑58构建的分离群体,对穗上多叶基因(Leafy)进行初定位和精细定位,并采用RNA-Seq技术对穗上多叶近等基因系进行转录组分析,以期为揭示玉米穗上多叶遗传机理和培育高产优质的青饲玉米品种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玉米穗上多叶基因初定位。①利用F2群体(郑58×Y915)中的极端单株构建穗上多叶DNA混合池和穗上少叶DNA混合池,选择覆盖整个基因组的595个SSR标记对DNA混合池及亲本进行基因型鉴定,共发现了 7个与穗上叶片数连锁的分子标记,分别位于3、5和9号染色体上。②随机选择190株由杂交组合郑58×Y915衍生的F2单株进行基因芯片检测,构建遗传图谱,定位穗上叶片数QTL,共检测到7个QTL,分别位于2、3、5、6、7和8号染色体上。两种定位方法在3号染色体上定位到了一个相同QTL。该QTL被命名为qLN3-2,位于标记SYN32259和PZE-103182430之间,属于主效QTL,其解释的表型变异为60.92%,LOD值为34.93。(2)穗上多叶主效QTL qLN3-2精细定位。首先,根据基因芯片检测的基因型数据,从郑58×Y915衍生的F2群体中筛选qLN N3-2位点有交换的单株,利用其中具有极端穗上叶片数的交换单株(5叶以下和12叶以上)将目的基因定位在SNP标记PZE-103176493和PZE-103181867之间;然后,从郑58×Y915衍生的F3群体中选择184株穗上叶片数为4叶的单株作为材料,利用多态性标记umc2008、InDel-52、21-16、21-49、21-57和InDel-58将候选区间定位在21-57和InDel-58之间;最后,从上述F3群体中选择1746株穗上叶片数为5叶的单株作为材料,利用多态性标记21-16、InDel-58、InDel-02和Y250将候选区间定位在InDel-02和Y250之间,约1.53M。(3)穗上多叶近等基因系转录组分析。以9张穗上叶自交系M_LA和其近等基因系6张穗上叶L_LA为研究材料,取玉米V4时期茎尖生长点为样本进行RNA-Seq分析。在M_LA和L_LA之间共发现1203个差异表达基因。相对于自交系L_LA而言,自交系M_LA中共有611个基因上调,592个基因下调。GO分析结果表明,上调基因最显着富集的GO Term是细胞组成中的光系统1,下调基因最显着富集的GO Term是细胞组成中的TFIID转录因子。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上调基因最显着富集的通路是光合作用,下调基因最显着富集的通路是DNA复制。GO分析和Pathway富集分析的结果表明,穗上多叶基因对光合作用产生了较大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叶玉米论文参考文献

[1].李浩川,崔丽洋,曲彦志,毛熙岚,张朝林.穗上多叶玉米自交系LY-1的遗传特性研究[J].玉米科学.2019

[2].阚欣.玉米穗上多叶基因的精细定位及转录组分析[D].扬州大学.2018

[3].杜雪梅.玉米多叶突变体lfy1的遗传分析、精细定位和克隆[D].中国农业大学.2015

[4].蒋守华,邓德祥,刘葛山,谢庆春.多叶玉米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9

[5].陈梨辉.玉米多叶性状基因Lfy的定位研究[D].扬州大学.2007

[6].张勇,邓德祥,陈梨辉,柏银传,王艳平.玉米LFY同源基因ZFL1与多叶性状的相关性[J].江苏农业学报.2006

[7].吴海燕.玉米多叶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及相关性状的分析[D].扬州大学.2006

[8].张勇.玉米LFY同源基因(ZFL1)与多叶性状(lfy)相关性研究[D].扬州大学.2005

[9].蒋守华.多叶玉米主要性状配合力及其杂种优势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4

[10].唐雨钊.Leafy玉米种质的光合性能研究及多叶性状的遗传分析[D].扬州大学.2001

标签:;  ;  ;  ;  

多叶玉米论文-李浩川,崔丽洋,曲彦志,毛熙岚,张朝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