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爆轰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炸药,圆筒,波形,性能,水下,做功,硝基苯。
爆轰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封雪松,冯博,赵娟,王彩玲[1](2019)在《AP对RDX基含铝炸药爆轰性能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氧化剂高氯酸铵(AP)对RDX基含铝炸药爆轰性能的影响,利用含铝复合炸药的金属飞片加速试验和冲击起爆试验,结合含铝复合炸药的爆炸参数,分析了RDX基含AP复合炸药和RDX基无AP含铝炸药的爆轰性能。金属飞片加速试验表明,与后者相比,RDX基含AP复合炸药由于较低的爆炸反应速率,金属加速能力降低约11.5%。冲击起爆试验表明,RDX基含AP复合炸药的爆轰距离较长,在23.72~34.00 mm范围爆轰持续稳定,并且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爆轰。(本文来源于《爆破器材》期刊2019年05期)
赵佳辰,焦清介,郭学永,郭阳,张静元[2](2019)在《AP对RDX热稳定性及AP/RDX爆轰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粒度高氯酸铵(AP)对RDX热稳定性的影响,以及AP对RDX基混合炸药能量释放的影响规律,设计了不同AP含量和粒度的AP/RDX混合炸药,并测试了其爆热和爆速。结果表明,100~150μm、10~13μm和2μm3种粒径的AP对RDX的热分解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使RDX的分解峰温降低,分别由433℃降至368℃、417℃降至365℃、375℃降至321℃;随着AP的加入及其粒度的减小,混合物中RDX的表观活化能也越小,由纯RDX的206kJ/mol分别减至188、170和157kJ/mol;随着AP质量分数由0提高到60%,爆速和爆热均呈增大趋势,爆速由5390m/s增至8315m/s,爆热由1610kJ/kg增至5396kJ/kg;随着AP粒度的减小,爆速有所增大,分别增至5863、5902和5931m/s,粒度对爆热没有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火炸药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文近[3](2019)在《含能中空微囊的制备及其敏化乳炸药爆轰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能添加剂能够显着提高乳化炸药的爆炸威力,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但超细的含能添加剂与乳化炸药不相容,在提高乳化炸药的爆炸威力的同时也会导致安全性和稳定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能乳化炸药的推广和使用。为了解决含能添加剂和乳化炸药的相容性问题,提高高能乳化炸药的安全性和储存稳定性,课题组设计和制备了一种具有双重功能的新型含能中空微囊。采用微胶囊封装技术,以氢化钛(TiH_2)和膨胀剂为封装对象,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壳,通过热膨胀形成了具备中空结构的乳化炸药用含能微囊。首先以TiH_2为核,偶氮二甲酰胺(AC)为膨胀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采用改进的悬浮聚合法合成交联PMMA包封AC/TiH_2的含能中空微囊。激光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制得的含能中空微囊较原材料TiH_2的粒径明显增大,但粒度分布窄,平均粒径为116 μm;光学显微镜(OM)和扫描电镜(SEM)形貌表征结果表明,微囊具有良好的球形形貌和核壳结构,且单个微囊内含有多个TiH_2颗粒;热膨胀实验结果表明,含能中空微囊膨胀前后的粒径变化不大,说明使用固体AC作为微囊的膨胀剂膨胀效果不佳,仍需要改进。为了提高含能中空微囊的膨胀率,简化微囊的封装过程,利用一步悬浮聚合法直接将液体膨胀剂和TiH_2封装在聚合物中来制备含能中空微囊。为了制备适用于乳化炸药敏化剂的含能中空微囊,借助激光粒度分析仪、SEM、OM和热重分析仪(TGA)等测试设备研究了微囊制备工艺(分散时间、分散速度、分散剂类别、膨胀剂的种类和组成、核含量等)对微囊的粒径、表面形貌、初始膨胀温度和热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分散时间和分散速度的增加都会显着降低含能微囊的粒度大小,使微囊的粒径分布更加集中。使用聚乙烯醇做分散剂不能有效的形成含能微囊,使用无机分散剂纳米氢氧化镁(Mg(OH)_2)制备的含能微囊具有良好的球形貌。通过优化MMA/TiH_2的核壳质量比,可以控制所制备的微囊的表面形貌,并且将不同类别的膨胀剂组合在一起,可制备出不同初始膨胀温度的含能微囊,其膨胀率与微囊中膨胀剂的含量呈正相关。同时,TiH_2能显着改善含能微囊的热稳定性,微囊中TiH_2的含越高,微囊的稳定性越好。利用猛度和爆速实验研究了含能中空微囊敏化乳化炸药的爆轰性能。与玻璃微球敏化的乳化炸药相比,含能中空微囊敏化的乳化炸药的猛度提高了 45%,这是由于TiH_2作为含能添加剂提高了炸药的爆热和爆轰反应度;与玻璃微球-TiH_2共同敏化的乳化炸药相比,含能中空微囊敏化的乳化炸药的猛度和爆速提高了 3%,这是由于含能微囊内中空结构可充当“热点”,TiH_2封装在聚合微囊内,节约其单独加入乳化基质中所占的体积,使乳化炸药的装药密度更大,爆炸威力更强。随后采用TG-DSC联用的热重分析仪对添加6%的含能中空微囊的乳化炸药进行分析,通过测量不同升温速率下的TG和DSC曲线获得了活化能等热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转化率下,含能中空微囊敏化乳化炸药的活化能明显高于玻璃微球-TiH_2敏化乳化炸药,说明含能中空微囊敏化乳化炸药的热稳定性明显优于玻璃微球-TiH_2敏化乳化炸药。由此可见,含能中空微囊的聚合物包覆膜可显着提高乳化炸药的热稳定性。图[36]表[10]参[95](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李科斌[4](2019)在《炸药爆轰及驱动性能的连续电阻测试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爆炸测试技术是推动爆炸力学学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电子仪器和光学仪器的迅速发展,爆炸测试技术也随之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目前限制爆炸冲击信号高频采样的主要因素是传感器自身与信号调理模拟电路的频率响应,连续电阻丝测量方法理论上具有足够高的动态频响,测试结果在大尺度装药下相对精度较高,加之试验无需复杂的光路、电路,因此非常适合工业炸药野外大药量的爆炸参数测试。另一方面,随着爆破技术“精细化”和“数字化”理念的不断普及,亟需研发一套经济可靠的工业炸药爆轰与驱动性能测试方法,以期建立工程爆破的“大数据平台”。与此同时,学者们也越来越多地使用计算机来解决爆炸冲击问题,如军事目标的爆炸防护与毁伤、武器终端爆炸效应、工程爆破与安全、爆炸加工等,炸药状态方程与参数的选取成为了限制计算精度的首要问题,对于具有典型非理想爆轰特性的工业炸药更是如此。因此,发展一套简便经济的炸药产物状态方程参数的测定方法刻不容缓。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压导式连续电阻探针,该探针具备良好的测试稳定性、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可以连续记录炸药的爆轰波、介质中的冲击波以及金属元件碰撞点等的时程数据。基于新型探针开展了工业炸药爆轰性能、水下爆炸近场冲击波以及滑移爆轰驱动下二维平板和圆管飞行姿态等的测试研究,并进一步对炸药爆轰产物状态方程参数进行了测定,同时对材料的高压冲击绝热数据测试做了探索性试验。具体工作和成果如下:(1)研制了一种压致导通的新型连续电阻探针及其测试系统。通过对产生杂波干扰的内外因素(外界电磁波、气穴射流、内部金属射流、“管道效应”以及弯曲波等)进行分析,改进得到了新型的压导式连续电阻探针,并利用水下爆炸试验对改进连续电阻探针的测试效果进行了对比;同时采用Ls-dyna有限元程序和压力试验对改进探针的导通压力进行了初步标定,最终选取了综合性能最优的螺纹丝-金属箔型探针作为本文开展炸药爆轰与驱动性能研究的测试用探针,并研制了与之配套的DVP-Ⅰ型连续电阻爆速仪作为信号采集设备。(2)基于压导式连续电阻探针设计了一系列炸药爆轰性能(爆速、临界直径、殉爆距离、爆压等)的测试方法,对工业炸药的主要性能参数进行了测量。利用压导式连续电阻探针分别设计了柱形和平面ANFO装药、模拟深水环境乳化炸药的爆速测量装置,探讨了装药密度对于柱形装药、矿粉含量对于平面装药以及静水压力对于乳化炸药爆速的影响;利用装配有新型探针的锥形装药和楔形装药分别测量了 ANFO炸药的临界直径和临界厚度,并分析了工业炸药的直径效应;设计了基于连续探针的殉爆判定装置,可依次记录主发装药和被发装药爆轰波的发展过程,并给出了叁种不同类型的爆轰波-冲击波时程曲线从而实现了炸药殉爆的定量判定;利用水和有机玻璃作为标准材料,根据阻抗匹配原理设计了基于压导式连续电阻探针的改进水箱法及其简化装置,测量得到了ANFO炸药的爆压,并进一步设计石蜡型探针进行了炮孔内炸药爆压的现场测量。(3)利用压导式连续电阻探针分别设计了球形装药和柱形装药的水下爆炸测试系统,并开展了炸药爆轰产物JWL状态方程的反演研究。将压导式连续电阻探针与球形炸药装配,设计了球形装药水下爆炸系统,获得了 RDX药球的爆轰波和水下爆炸近场冲击波时程曲线,根据炸药-水之间的阻抗匹配求解得到了炸药爆压,以球形装药水下爆炸数据确定了待测炸药的多方状态方程,并拟合得到了水中冲击波峰压的衰减系数。将压导式连续电阻探针与柱形装药装配,利用药柱内探针获得炸药爆速,利用水中斜拉探针可记录水中斜冲击波传播轨迹,从而设计了柱形装药水下爆炸测试系统,获得了待测炸药的斜冲击波波阵面形状,并在二维定常流场斜冲击波模型和Prandtl-Meyer绕流理论的基础上求解得到了炸药的爆压、绝热指数,以及水气界面夹角等参数。以球形装药水中冲击波峰压衰减规律和柱形装药斜冲击波波阵面形状作为比较对象,通过调整Autodyn程序中JWL方程的6个系数,使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的最大误差小于允许值,最终测定了各试验中待测炸药爆轰产物的JWL状态方程参数。(4)研制了梯形支架连续电阻探针,实现了对滑移爆轰驱动下二维平板和圆管飞行姿态的测试。设计了一种压致导通的梯形支架连续电阻探针,并基于此分别设计了复板和铜管飞行姿态的测量装置,利用探针的平行段数据可获得炸药爆速,利用倾斜段数据可得到平板和圆管的飞行轨迹。通过爆炸焊接试验获得了复板的飞行姿态曲线,以及弯折角和飞行速度的变化规律,并与Richter公式计算得到的理论曲线比较,确定了炸药的多方状态方程,最后与数值模拟进行了对比,叁者吻合良好。利用基于梯形支架探针的改进圆筒试验获得了铜管的膨胀轨迹,然后以铜管径向膨胀位移和膨胀速度的模拟结果与实验拟合曲线作为比较对象,确定了圆筒试验中待测炸药爆轰产物的JWL状态方程参数,并结合能量分析计算得到了炸药的Gurney能以及铜管的破片初速度。此外,以有机玻璃作为标准材料,利用压导式连续探针连续记录有机玻璃和水中的冲击波参数,基于阻抗匹配技术和图解法获得了水的部分冲击Hugoniot数据。(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5-30)
赵铁军[5](2019)在《气相爆轰合成碳基磁性复合材料及其电磁波吸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信息传递、工业装备、军事装备朝着智能化发展,正在建设的5G网络将进一步深化信息智能化对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军事装备的革新与复杂环境下电磁战为背景的现代化战争中,不仅需要具有隐身功能的设备,还需要空中电磁干扰域的掩护。针对空中电磁干扰域,常用烟幕弹爆炸或燃烧释放含有微/纳米颗粒的烟幕实施电磁干扰来影响雷达、红外等的侦查。爆轰法是一种动态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通过爆炸可在瞬间获得纳米材料并能在空中形成由纳米颗粒构成的动态烟幕区,制造短时电磁波干扰区域,对敌方的电子侦查实施干扰。作为空中动态吸波研究的一部分,本文旨在通过爆轰方式制备电磁波吸波材料,分析其对电磁波的吸收性能。在此基础上选择目标产物,为空中动态吸波研究提供吸波材料的选择方案。Fe@C纳米颗粒、Co@C纳米颗粒、CNTs具有优良的介电性能与磁性能,同时兼有良好的吸波能力,常用于吸波体的设计。本文采用气相爆轰法制备了Fe@C纳米颗粒、Co@C纳米颗粒、CNTs叁种碳基磁性复合材料。研究了爆源种类和爆源中气体摩尔比对碳基磁性复合材料物相、形貌、磁性等的影响,并探究了它们在1~18 GHz频率范围内的电磁特性与吸波能力。可得到如下结论:研究了爆源种类及爆源中气体摩尔比对Fe@C纳米颗粒形貌、物相等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在1~18 GHz频率范围内的吸波性能。爆源种类对Fe@C纳米颗粒形貌的影响比较显着,爆源气体摩尔比对Fe@C纳米颗粒的形貌及物相影响比较明显。爆源零氧平衡时,获得的产物为Fe@C纳米颗粒,金属核为铁/碳化铁,碳壳为部分石墨化的无定型碳,高燃烧热的爆源制备的Fe@C颗粒尺寸较大。在氢-氧爆源正氧条件下,降低爆源中氢的占比,部分铁将被氧化成氧化亚铁或磁铁矿,同时粒径随之增大。甲烷-氧负氧反应时,随着甲烷摩尔比的提高,产物的形貌将由核-壳结构向核壳-碳纳米管结构转变。然而,苯-氧爆源在负氧平衡时,苯占比增高时,产物中出现“碳囊”结构,且碳壳厚度逐渐增大。不过,爆源种类及爆源气体摩尔比对石墨化程度影响甚微。初始Fe@C纳米颗粒的电磁波吸波性能较差,Ar气保护700 ℃热处理可明显提高其电磁波吸波能力。初始Fe@C纳米颗粒的反射损耗不足-2 dB;经Ar气保护热处理后,其吸波能力明显提升,RL值为-17.1 dB,对应的频率为5.4 GHz,样品厚度为3 mm,有效吸收频段为7.1 GHz(2.7~9.8 GHz)(样品厚度2~5 mm)。首次采用气相爆轰法制备了Co@C纳米颗粒,并探讨了其对电磁波的吸收问题。以乙酰丙酮钴(Ⅲ)为前驱体,分别以氢-氧、甲烷-氧、苯-氧为爆源,研究了爆源对产物形貌、物相及石墨化程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爆源对碳-钴复合材料的形貌影响很明显,爆源零氧平衡时,低燃烧热的氢-氧爆源制备的产物为Co@C-CNTs的复合材料;燃烧热较高的甲烷-氧、苯-氧爆源得到的产物为Co@C颗粒,且高燃烧热爆源得到的产物颗粒尺寸偏大。甲烷-氧爆源由零氧平衡向负氧平衡变化时,产物由Co@C纳米颗粒逐渐变为Co@C-CNTs共存的复合材料。初始Co@C纳米颗粒的最小RL值出现在11.88 GHz处,大小为-2.8 dB,对应的厚度为1mm;Ar气保护700℃热处理后,其最小RL值为-17.5 dB,出现在16.98 GHz,对应的样品厚度为5 mm。以氢-氧、甲烷-氧为爆源,二茂铁为前驱体,研究了气相爆轰制备CNTs的影响因素,并讨论了在1~18 GHz频率内其对电磁波的吸收情况。氢-氧爆源在负氧条件下,氢氧摩尔比对产物形貌形貌影响非常明显,随着氢占比的提高,产物由Fe@C纳米颗粒转向Fe@C-CNTs,且CNTs占比逐渐增大,Fe@C颗粒的尺寸大小逐渐均匀。甲烷-氧摩尔比1:1,二茂铁质量为2 g时,可得到长度几微米,外径30 nm,内径15 nm的多壁CNTs。结合爆轰过程的ZND模型与V-L-S生长模型提出了气相爆轰制备CNTs的生长机制。制备的CNTs的电磁波吸收能力较差,当厚度为2mm时出现最小RL值-6.1 dB,对应的频率为11.2 GHz;随着样品厚度的增大,反射损耗最小值向低频偏移。探究了初始碳基磁性复合材料吸波性能较差的原因,并指出核-壳结构的碳基磁性复合材料比较适用于空中动态吸波的研究。阻抗不匹配是初始样品电磁波吸收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初始碳基磁性复合材料中存在大量的无定型碳且金属结晶度较低,导致其复介电常数均很大,进而阻抗匹配度不到0.4,电磁波在吸波体-空气界面发生反射,很难进入吸波体内部。经Ar气保护700 ℃热处理后,Fe@C、Co@C的物相、微观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复介电常数明显减小,阻抗匹配度明显提高,电磁波很容易进入吸波体内部,并在介电损耗与磁损耗协同作用下实现对入射电磁波的有效吸收。在爆轰反应中,CNTs结构极易破碎,电磁波吸波性能无法保证;而核-壳结构的碳包金属颗粒更加稳定,且Ar气保护热处理后,Fe@C与Co@C纳米颗粒的电磁波吸波能力明显提高。因此,在空中动态电磁波吸波研究中,核-壳结构的碳基磁性复合材料是一种比较合适的备选材料。(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5-30)
李雪琪,李晓杰,王小红,闫鸿浩,曾翔宇[6](2019)在《碳包覆坡莫合金纳米颗粒的爆轰法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尿素络合硝酸铁、硝酸镍制成的掺杂铁镍离子的安全性复合炸药,爆轰合成了碳包覆纳米坡莫合金复合粒子。通过TEM、XRD、Raman光谱对纳米粒子进行了形貌、结构和成分分析表明,所合成纳米粒子呈球形核壳结构,粒径为40~60nm,中心为铁镍合金核,外包覆层为石墨层与无定形碳。为检验所合成的碳包覆坡莫合金粒子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将之与石蜡制成复合涂层,通过矢量网格分析仪,在2~18 GHz吸收频段对不同厚度复合涂层进行了电磁损耗能力测定。结果表明,当涂层厚度为2mm时,铁镍原子比1:4纳米粒子的吸波层出现了双吸收峰,峰值分别为-14.6dB (9.7 GHz)和-7.7 dB (14.3 GHz),-10 dB吸收频带范围为8.5~11.8 GHz;而铁镍原子比1:1纳米粒子的吸波层吸收波峰在12.88 GHz,峰值为-30,-10 dB的吸收频带范围为9.7~14.4 GHz,具有较宽吸收频带和优良的吸波性能。(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杨洋,段卓平,张连生,黄风雷[7](2019)在《两种DNAN基含铝炸药的爆轰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2,4-二硝基苯甲醚(DNAN)基含铝炸药的爆轰性能,采用全光纤激光干涉测速仪(DISAR),测量了两种含铝炸药——RBOL-2(DNAN/HMX/Al/添加剂)和RMOE-2(DNAN/HMX/NTO/Al/添加剂)爆轰端面与窗口界面粒子速度以及驱动金属平板自由表面速度,得到两种炸药的爆轰反应区宽度分别为(1.073±0.111)mm和(1.559±0.094)mm,CJ压力分别为(25.42±0.44)GPa和(20.99±0.15)GPa,冯·诺依曼峰值压力分别为41.27 GPa和27.69 GPa等爆轰波结构参数。金属平板自由表面速度结果表明:RBOL-2炸药的做功能力强于RMOE-2炸药;含铝炸药达到的稳定爆轰状态与起爆加载条件有关,加载压力越高,含铝炸药的做功能力越强,在较高的加载压力(21 GPa)下,加载压力越高,参与爆轰反应区反应的铝粉越多,含铝炸药达到的爆轰状态越强。(本文来源于《含能材料》期刊2019年08期)
陈江涛,吴红波,朱可可,张洪[8](2019)在《树脂微球对乳化炸药爆轰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新型敏化剂树脂微球对乳化炸药爆轰性能影响,分别使用树脂微球、膨胀珍珠岩和化学气泡敏化的方式对制备的乳胶基质进行敏化,得到叁种不同类型的乳化炸药。利用电测法和水下爆炸能量法对其爆轰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树脂微球敏化的乳化炸药的爆速和水下爆炸能量值都最大,膨胀珍珠岩敏化的乳化炸药次之,化学敏化的最小。由此可以看出,树脂微球作为一种新型乳化炸药敏化剂,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安徽化工》期刊2019年01期)
沈飞,王辉,罗一鸣[9](2019)在《金属隔层对同轴双元装药爆轰波形及驱动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同轴双元组合装药的实际应用工况,制备了两种组分及尺寸均相同的装药试样,其中一种试样的内、外层装药间设有薄壁铝隔层。采用脉冲X射线摄影法观测了铝隔层在装药爆轰过程中的膨胀轨迹,并通过高速扫描法及圆筒试验分别对比了两种装药爆轰波形及驱动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由于铝的冲击阻抗与炸药爆轰阻抗较为接近,因此冲击波穿越铝隔层时未产生较强的反射效应,从而未明显改变组合装药的爆轰波形;而在爆轰产物的膨胀过程中,当其相对比容小于3.0时,铝隔层可将内、外层装药的爆轰产物有效隔离,但并未降低整体装药的驱动性能,两种试样的圆筒比动能之比逐步趋近于有效装药的质量比。(本文来源于《高压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沈飞,王辉,罗一鸣[10](2018)在《一种同轴双元组合装药的爆轰波形及驱动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DNTF基高爆速炸药包裹高爆热含铝炸药的方式制备了一种同轴双元组合装药,通过高速扫描法研究了其爆轰波形特征,并通过圆筒试验,对比了组合装药与单一装药驱动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由于所用的两种炸药稳态爆速相差1. 8 mm/μs,使得内层装药的爆轰波形出现了明显的汇聚效应,提升了其波阵面传播速度,导致其爆轰反应区宽度减小,降低了该组合装药所释放的能量,使得圆筒比动能在产物膨胀初期比两种单一装药的平均值低0. 095 k J/g,在产物膨胀的中后期,仍偏低0. 06 k J/g;但产物压力在相对比容增至1. 95后超过了高爆速单一装药,产物相对比容增至3. 07时,仅略低于低爆速单一装药。(本文来源于《火炸药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爆轰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不同粒度高氯酸铵(AP)对RDX热稳定性的影响,以及AP对RDX基混合炸药能量释放的影响规律,设计了不同AP含量和粒度的AP/RDX混合炸药,并测试了其爆热和爆速。结果表明,100~150μm、10~13μm和2μm3种粒径的AP对RDX的热分解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使RDX的分解峰温降低,分别由433℃降至368℃、417℃降至365℃、375℃降至321℃;随着AP的加入及其粒度的减小,混合物中RDX的表观活化能也越小,由纯RDX的206kJ/mol分别减至188、170和157kJ/mol;随着AP质量分数由0提高到60%,爆速和爆热均呈增大趋势,爆速由5390m/s增至8315m/s,爆热由1610kJ/kg增至5396kJ/kg;随着AP粒度的减小,爆速有所增大,分别增至5863、5902和5931m/s,粒度对爆热没有明显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爆轰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封雪松,冯博,赵娟,王彩玲.AP对RDX基含铝炸药爆轰性能影响研究[J].爆破器材.2019
[2].赵佳辰,焦清介,郭学永,郭阳,张静元.AP对RDX热稳定性及AP/RDX爆轰性能的影响[J].火炸药学报.2019
[3].刘文近.含能中空微囊的制备及其敏化乳炸药爆轰性能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
[4].李科斌.炸药爆轰及驱动性能的连续电阻测试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5].赵铁军.气相爆轰合成碳基磁性复合材料及其电磁波吸波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6].李雪琪,李晓杰,王小红,闫鸿浩,曾翔宇.碳包覆坡莫合金纳米颗粒的爆轰法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7].杨洋,段卓平,张连生,黄风雷.两种DNAN基含铝炸药的爆轰性能[J].含能材料.2019
[8].陈江涛,吴红波,朱可可,张洪.树脂微球对乳化炸药爆轰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安徽化工.2019
[9].沈飞,王辉,罗一鸣.金属隔层对同轴双元装药爆轰波形及驱动性能的影响[J].高压物理学报.2019
[10].沈飞,王辉,罗一鸣.一种同轴双元组合装药的爆轰波形及驱动性能[J].火炸药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