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化学性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甘露醇,热容,晶体,低温,络合物,硫脲,负极。
热化学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于明坤,刘晶晶,廖庚辉,刘向荣[1](2017)在《水杨醛-4-羟基苯乙酰腙的合成及热化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4-羟基苯乙酰肼、水杨醛为原料反应得到水杨醛-4-羟基苯乙酰腙(C_(15)H_(14)N_2O_3),并培养了单晶。通过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该新型酰腙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化合物属单斜晶系,P2_1/C空间点群。利用热重实验研究了化合物分解过程的热稳定性,从图2可以看出该化合物在接近300℃时只有一个热分解阶段,并通过Kissinger和Ozawa公式计算了其热分解过程的表观活化能(E_a),结果分别为329.2 kJ·mol~(-1)和322 kJ·mol~(-1),这是由于分子内含有羟基形成了氢键,使得化合物具有高的热稳定性。通过微量热实验得到了化合物与CT-DNA反应的热效应为ΔH=135 kJ·mol~(-1),反应时间为24 min,利用热力学公式计算出ΔG=-44.7 kJ·mol~(-1),ΔS=0.597 kJ·mol~(-1),属于熵驱动反应,尽管该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但从ΔG可以看出该化合物与CT-DNA形成的复合物是稳定的,ΔH也说明在化合物与CT-DNA相互作用的同时,可能还伴随着CT-DNA构象的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热分析动力学与热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11-24)
李会吉,易海波[2](2017)在《Cu(Ⅱ)-Cl络合物热力学性质与热化学过程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核电和热能发电站的Cu–Cl热化学循环、地壳和地幔中铜运输、矿床形成,热水溶液中Cu–Cl络合物的形成和稳定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然而Cu(Ⅱ)–Cl高氯物种的存在情况仍然存在争议。我们用积分方程公式的反应场(IEF-PCM)计算了水相中(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集——第叁分会:量子、经典和统计反应动力学》期刊2017-06-08)
徐丹[3](2017)在《乙二胺四乙酸系列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热化学性质及锂离子电池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乙二胺四乙酸(简称EDTA)是一种常见的络合剂,因具有强烈的配位能力,常用作核酸酶、蛋白酶抑制剂、染色助剂、化妆品添加剂、血液抗凝剂、合成橡胶聚合引发剂、水处理剂等,因此,在食品加工、医疗卫生、化工生产及纳米材料组装等方面备受关注。目前,这类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表征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然而,对其热化学性质方面及新领域应用方面的研究,文献中少有报道。为了进一步提升这一类配合物在工业生产及新领域的应用,本文从乙二胺四乙酸金属配合物单晶结构出发,研究其热力学方面的性质以及热分解乙二胺四乙酸锰金属配合物制备MnO/N-C复合材料并研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乙二胺四乙酸系列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首先,合成九种乙二胺四乙酸金属配合物;然后,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配合物的结构及组成;最后,以得到的晶体数据,绘制各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图;从晶体结构可以看出,该系列配合物均为含水化合物,同一主族中,随原子序数和原子半径增大,中心原子最大配位数逐渐增加;从晶格能的变化可以看出,由于金属离子电荷的变化,碱土金属的晶格能大于碱金属系列的晶格能,同时,对于同一主族而言,分子体积大的晶格能相对较小。2.乙二胺四乙酸系列金属配合物的热化学性质研究。具体分为两部分:(1)配合物摩尔热容的测定及热力学函数值的确定。首先,利用精密自动绝热热量计测定乙二胺四乙酸系列金属配合物在78-400 K温度区间内的摩尔热容;然后,根据测定的摩尔热容,用最小二乘法得到热容关于温度变化的多项方程,利用方程,得到相对于298.15 K时的热力学函数值。摩尔热容的测定结果说明,所合成的该类系列配合物在78-400 K温度区间内结构稳定,除乙二胺四乙酸钙之外,同一主族中,摩尔热容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且相关基础热力学函数值的绝对值也符合该趋势。(2)配合物标准摩尔生成焓的测定。首先,根据Hess定律,设计合理的热化学循环,选定合适的量热溶剂;然后,利用等温环境溶解-反应热量计测定热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溶解焓,根据溶解焓计算出热化学反应的反应焓;然后,根据所计算的反应焓和已知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出目标配合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最后,利用紫外可见光谱验证热化学反应循环的合理性。由该系列配合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的测定结果看出,所合成的九种乙二胺四乙酸金属配合物的能量较低,结构比较稳定。对于同一主族金属元素的配合物而言,除乙二胺四乙酸铯和乙二胺四乙酸钡之外,其他配合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的绝对值呈随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3.热分解乙二胺四乙酸锰金属配合物制备MnO/N-C复合材料并研究其作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针对MnO负极材料循环性能较差的缺点,通过对负极材料实现碳、氮共掺杂提升锂离子电池性能。首先以溶剂挥发法制备了乙二胺四乙酸锰的单晶,通过在氩气中煅烧前驱体的方法获得了碳、氮共掺杂的MnO/N-C复合纳米结构,进而研究了该材料作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实验探讨了不同的煅烧温度对负极材料组成、形貌结构以及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400°C下煅烧后,负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在1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800圈,仍能保持874.4 mAhg~(-1)的比容量。(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期刊2017-06-01)
耿永洁[4](2017)在《两种硼酸钙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阻燃和热化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硼酸钙是一种有效且价廉的无机阻燃剂,具有热稳定性高、无毒、消烟、燃烧产物毒性小、不污染环境和永久阻燃等优点。但是,由于硼酸钙相对大的粒径在基质中很难分散,限制了其在工业上的应用。研究发现不同形貌和尺寸的硼酸钙纳米结构对其阻燃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有关硼酸钙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阻燃性能研究的报道很少,对于同一组成不同形貌硼酸钙的热化学性质的研究也较少涉及,与其他传统阻燃剂复合的负载型硼酸钙纳米阻燃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就更少。所以,开展有关硼酸钙纳米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阻燃性能和热化学性质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水热法分别制备了不同形貌和尺寸的硼酸钙2CaO·B203·H_2O、2CaO·5B203·5H_20纳米材料及2CaO·B203 H_20/Mg(OH)2纳米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X射线能谱分析(EDS)、热分析(TGA)、冷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FTEM)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采用热分析及氧指数法对其阻燃性能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微量热法对其热力学参数进行了测定。具体内容如下:(1)以活性CaO、CaCl_2和H_3B03为原料,在水热180℃条件下,可控制备出2CaO·B2O_3·H_2O 纳米片和纳米带;以 Ca(N03)2·4H_2O和 Na2B4O7·10H_2O 为原料,在水热120℃条件下,可控制备出2CaO·B203·H_2O扇形微纳米结构。并进行了多组对比实验,考察了钙源、硼源、原料配比、表面活性剂及络合剂等条件对硼酸钙2CaO·B2O_3 H_2O形貌及尺寸的影响。(2)以CaCl_2和H_3BO_3为原料,控制溶液pH为7.0,在水热90 ℃条件下,可控制备出2CaO·5B2O_3·5H_2O纳米盘;控制溶液pH为5.5、6.5,在水热150 ℃条件下,可控制备出2CaO·5B2O_3·5H_2O纳米片和花球状纳米结构。同时考察了钙源、溶液pH、表面活性剂及络合剂等条件对硼酸钙2CaO·5B2O_3 5H_2O形貌及尺寸的影响。(3)以CaCl_2、H_3BO_3及新制Mg(OH)2纳米片为原料,在水热180℃条件下,通过原位反应制备出2CaO·B2O_3·H_2O/Mg(OH)2纳米复合材料,并进行了多组对比实验,考察了实验方法及镁源等条件对2CaO·B2O_3·H_2O/Mg(OH)2纳米复合材料形貌及尺寸的影响。(4)采用热分析法、氧指数法及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方法,对制备的不同形貌和尺寸的硼酸钙2CaO·B203·H_2O、2CaO·5B203 5H_20纳米材料以及2CaO·B2O_3·H_2O/Mg(OH)2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材料的尺寸越小,形貌越均匀,其阻燃性能越好;硼酸钙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性优于单一组分样品以及物理混合样品。(5)使用微量热计,在298.15K下分别测定了 2CaO·B203·H_20纳米片和纳米带溶解于1mol·L-1HCl(aq)中的摩尔溶解焓。由于表面效应,同一组成不同形貌的硼酸钙其溶解焓不同。利用本课题组已测得的H_3BO_3(s)溶解于1 mol·L-1 HCl(aq)中的摩尔溶解焓和CaO(s)溶解于1 mol·L-1 HCl(aq)中的摩尔溶解焓,然后根据设计的热力学循环,算得虚拟反应的摩尔反应焓,再结合CaO(s)、H_3BO_3(s)和H_2O(1)的标准生成焓,求得了 2CaO·B2O_3·H_20纳米片和纳米带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分别为:-(3033.8 ± 2.5)kJ·mol-1 和-(3036.8 ± 2.6)kJ·mol-1,而块状结构 2CaO B2O_3·H_20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3041.8±2.5)kJ·mol-1。结果表明:随着尺寸的增大,纳米材料生成焓依次减小,相对越稳定,也直接证实了材料的纳米级处于亚稳态而对应的块状处于稳定态。(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贾瑞[5](2017)在《D-甘露醇/赤藓醇共晶混合物热化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变储能材料是指随温度变化而发生物相状态转变并伴有潜热释放或吸收的功能材料。糖醇作为一种有机相变材料具有高热能存储密度、价格低廉、无毒、无腐蚀性等优点,为其在太阳能利用、工业余热回收等领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本论文研究了D-甘露醇、赤藓醇以及其共晶混合物的热化学性质。热容是物质的重要物理性质,其在研究糖醇的热存储应用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科研工作者对在80 K以下糖醇热容的报道较少,因此本论文首次采用美国Quantum Design公司的综合物性测量系统(PPMS)热容模块在(1.9-300)K温度区域内对D-甘露醇、赤藓醇、肌醇、D-阿拉伯糖醇、L-阿拉伯糖醇和木糖醇的低温热容进行了测量,并使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测试了上述六种糖醇的结晶度。利用德拜-爱因斯坦理论模型对热容数据进行拟合,计算得到了(0-300)K温度区域的摩尔焓变、熵变等热力学函数。糖醇虽然具有较高的熔化焓,但是较高的熔化温度限制了其在热能存储中的应用。研究一种具有较低熔化温度的以糖醇为基础的相变材料迫在眉睫。通过查阅文献发现:D-甘露醇和赤藓醇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和更快的结晶速度,因此,本部分工作选用D-甘露醇和赤藓醇通过简单物理混合的方法得到D-甘露醇/赤藓醇共晶混合物,并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Hot Disk热常数分析仪测试其热性能。导热系数是影响热能存储系统的储/放热速率和整体效率的关键因素。D-甘露醇/赤藓醇共晶混合物作为相变材料具有导热系数低、过冷度大的缺陷。石墨既可以作为成核剂又可以作为导热剂,因此,本部分工作选用石墨作为添加剂制备石墨掺杂的D-甘露醇/赤藓醇低共熔混合物以提高D-甘露醇/赤藓醇共晶混合物的导热系数并降低其过冷度,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扫描电镜(SEM)和Hot Disk热常数分析仪测试石墨掺杂的D-甘露醇/赤藓醇低共熔混合物的热性能。结果表明,加入适量的石墨不但可以显着地提高D-甘露醇/赤藓醇共晶混合物的导热系数,还可以降低其过冷度,并且不会对相变焓产生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7-05-01)
靳成伟,王叶,宿素玲,张建军[6](2016)在《3,4-二乙氧基苯甲酸与2,2′-联吡啶叁元稀土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热化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合成了两种叁元稀土配合物[Ln(3,4-DEOBA)_3DIPY]_2DIPY(Ln=Er(1),Gd(2);3,4-DEOBA:3,4-二乙氧基苯甲酸根;DIPY:2,2′-联吡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配合物进行表征和分析。实验表明两种配合物是同种晶型的双核分子,相邻结构单元通过π-π作用形成一维链状和二维层状的超分子结构。同时还利用同步热分析与傅里叶变换红外联用(TG-FTIR)技术对配合物的热分解机理进行分析。通过差示扫描量热(DSC)技术,测得两种配合物的摩尔热容,将所得配合物的摩尔热容与折合温度进行多项式拟合,并根据热力学方程,计算得到了两种配合物的舒平摩尔热容和热力学函数值。(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刘承君,陈涛,李微,顾冬雨,张蕾[7](2016)在《钛酸纳米管的热化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钛酸纳米管(Ti O2-n H2O)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管状结构的纳米材料。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法以Ti O2纳米粒子(P25)为前体制备了钛酸纳米管。采用扫描电镜(SEM)和粉末X-衍射(XRD)分别对钛酸纳米管的形貌和晶相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示差扫描量热和热重分析联用法(DSC-TG)研究了钛酸纳米管的热化学性质,观察到四步热反应过程,分别归属为表面物理吸附水的脱附,结构水的脱除,锐钛矿相的形成和锐钛矿向金红石相的转变。(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6年17期)
覃艳蕾,丁耀彬,张广丽,唐和清[8](2016)在《基于前驱体热化学性质调控g-C_3N_4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程序升温制备高光催化活性g-C_3N_4的方法.以硫脲为前驱体,测得并分析了其TG/DSC曲线.基于在不同相转变温度条件下前驱体的化学转化,采用程序升温的方法制备了类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采用SEM、TEM、FTIR、DRS、PL等技术,对所制g-C_3N_4的化学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并探究了不同程序升温方式对g-C_3N_4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硫脲相转变温度为260℃和426℃各保温1 h,550℃保温4 h,所制g-C_3N_4为疏松层状堆迭的块状颗粒.扩散反射光谱以及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采用该程序升温方式可提高g-C_3N_4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以罗丹明B为模型污染物,评价了所得g-C_3N_4的光催化活性.相较其它升温方式制备的g-C_3N_4,采用提出的程序升温热聚法制备的g-C_3N_4可提高罗丹明B的可见光催化降解速率达3倍.这种光催化活性的增强主要归因于其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高的光生电子-空穴分离效率.(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张煜函[9](2016)在《富马酸与生命金属元素配合物的合成及热化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富马酸是一种由丁烯衍生出来的羧酸,它是一种结构为棱形、片形或者针形的粉末,是白色无臭的晶体,C4H4O4是其分子式,又可以被称作反丁烯二酸或延胡索酸。富马酸溶于乙醇,难溶于冷水、苯及乙醚,然而在热水中极易溶解。当富马酸纯度达到99%以上时,可作为食用酸味剂。无毒、腐蚀性低是富马酸和它的金属配合物具有的重要特点,所以,在食品、化工、饲料、树脂、化工及增塑剂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合成不同的富马酸金属配合物;对合成出的富马酸金属配合物进行热力学表征。(一)富马酸盐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首先,合成了十一种富马酸盐,然后,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化合物组成,最终,获得晶体学数据,绘制了晶体结构图。(二)富马酸盐配合物热化学性质的研究。分为四步,具体如下:(1)利用精密自动绝热量热仪测定富马酸盐在78-400 K的温度区间内的摩尔热容值,并且绘制出它们相对于温度的摩尔热容曲线。(2)根据实验测得的富马酸化合物的摩尔热容,用最小二乘法得到热容关于温度变化的多项式方程,从而计算出在测定对应温度区间每5 K的舒平热容值,以及298.15K的热力学函数值。(3)据Hess定律,对于不同的富马酸金属配合物,设计不同富马酸金属配合物的热化学循环,通过恒温环境溶解-反应热量计的利用,测定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溶解焓,计算出反应的反应焓。然后,通过得到的反应焓和文献中可以查到的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得到富马酸盐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最后,验证热化学循环反应的合理性。(4)最后利用恒温环境溶解-反应热量计和Pitzer电解质理论得出富马酸盐的无限稀释摩尔溶解焓和Pitzer焓参数等一系列热力学函数值。(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期刊2016-04-01)
王晓兰,王建军,陈经涛[10](2015)在《二水合2-吡嗪羧酸锌(Zn(pyza)_2(H_2O)_2(s))的晶体结构和热化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二次蒸馏水为溶剂,合成了二水合2-吡嗪羧酸锌(Zn(pyza)2(H2O)2(s))。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表征其晶体结构,应用TG/DSC热分析技术研究了该化合物的热分解特性,采用绝热量热计测量了该配合物在80~400K的低温热容。根据实验结果,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原理,得到了该配合物的摩尔热容随折合温度变化的公式,计算出该化合物的舒平热容和热力学函数数据。依据热化学循环原理,利用等温环境下的溶解-反应热量计,测定了所设计热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在所选定溶剂中的溶解焓,通过计算得出该反应的反应焓数值为-(49.555±0.403)kJ/mol。利用Hess定律计算出2-吡嗪羧酸锌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858.62±2.30)kJ/mol。利用紫外-可见光谱仪对反应物和产物溶解所得溶液分别进行测量,从而证实所设计热化学循环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热化学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核电和热能发电站的Cu–Cl热化学循环、地壳和地幔中铜运输、矿床形成,热水溶液中Cu–Cl络合物的形成和稳定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然而Cu(Ⅱ)–Cl高氯物种的存在情况仍然存在争议。我们用积分方程公式的反应场(IEF-PCM)计算了水相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化学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1].于明坤,刘晶晶,廖庚辉,刘向荣.水杨醛-4-羟基苯乙酰腙的合成及热化学性质[C].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热分析动力学与热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7
[2].李会吉,易海波.Cu(Ⅱ)-Cl络合物热力学性质与热化学过程的理论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集——第叁分会:量子、经典和统计反应动力学.2017
[3].徐丹.乙二胺四乙酸系列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热化学性质及锂离子电池性能研究[D].聊城大学.2017
[4].耿永洁.两种硼酸钙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阻燃和热化学性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5].贾瑞.D-甘露醇/赤藓醇共晶混合物热化学性质研究[D].辽宁大学.2017
[6].靳成伟,王叶,宿素玲,张建军.3,4-二乙氧基苯甲酸与2,2′-联吡啶叁元稀土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热化学性质[J].物理化学学报.2016
[7].刘承君,陈涛,李微,顾冬雨,张蕾.钛酸纳米管的热化学性质研究[J].广州化工.2016
[8].覃艳蕾,丁耀彬,张广丽,唐和清.基于前驱体热化学性质调控g-C_3N_4的合成[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6
[9].张煜函.富马酸与生命金属元素配合物的合成及热化学性质研究[D].聊城大学.2016
[10].王晓兰,王建军,陈经涛.二水合2-吡嗪羧酸锌(Zn(pyza)_2(H_2O)_2(s))的晶体结构和热化学性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