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乌干达爆发埃博拉病毒感染(论文文献综述)
朱瑟夫(MIMBALE MOLANGA Joseph)[1](2020)在《刚果(金)的埃博拉疫情应对研究》文中提出1976年刚果(金)首次爆发埃博拉以来,在44年时间里,该国历经十次疫情肆虐,成为遭遇埃博拉疫情袭击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国家。最新一次疫情于2018年8月爆发,是仅次于2013-2015年西非埃博拉疫情的第二大埃博拉疫情。与此前肆虐的多次疫情不同,本次埃博拉病毒致病性强、病毒变异明显,给治疗和预防带来新的挑战。疫情扩散迅速、伤亡较大,快速向周边国家传播,然而,刚果(金)在应对中遭遇了国内的暴力和不信任危机、政治休整与阴谋论,让疫情的应对阴云密布。本次疫情爆发后迅速引起了世界关注,包括刚果(金)在内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广泛关注和介入,成为疫情应对的重要支持力量。面对疫情,刚果(金)政府迅速采取行动,采取了一系列防控举措。这些措施包括: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埃博拉治疗中心;监测病例或追踪传播途径;对疑似或确诊病例展开隔离;提高公众认知;开展疫苗接种行动;在受影响地区提供安全饮用水;监督安全体面的丧葬;加强跨界监测等在其他地区奏效的常规措施。然而,受到刚果(金)政府行政与管理能力所限,以及受影响地区的不安全状况,让这些原本对症的应对措施频频失效。美国、欧盟各国和中国等世界大国以各种形式参与了本次疫情应对。美国通过美援署和疾控中心捐款1.96亿美元,是刚果(金)此次疫情的最大捐助国,在疾病监测、传染预防和控制,安全体面的安葬,水卫生等领域采取积极行动,对快速发现病例、减少疫情蔓延具有重要意义。欧洲国家在欧洲联盟的框架内,通过派遣一线医疗队拯救生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在当地社区之间开展合作和提高疾病认识以预防和控制疫情,提供保健服务以及安全体面的安葬等等有力的措施,为刚果(金)的埃博拉应对措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国也是非洲卫生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在本次埃博拉应对中,中国主要通过提供卫生基础设施、医疗设备、医药物资、捐赠埃博拉应对资金、通过共享的方式传递健康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的治疗能力等方面提供援助,为刚果(金)的埃博拉应对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帮助。面对刚果(金)本次埃博拉疫情,各类国际组织积极展开各种形式的国际应对行动。首先,世卫组织也即世界卫生当局正在协调实地行动,动员各国对埃博拉应对展开资助,进行试验性疫苗的登记工作。世卫组织是在刚果(金)埃博拉疫情高危地区部署最多资源和人员的国际组织。同样,世界银行也则致力于一线应对、加强卫生系统和准备等方面的,以减少病毒传播风险。刚果(金)的埃博拉应对措施也有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无国界医生组织、基督复临会发展和救济局为刚果(金)的埃博拉疫情应对工作提供了饮用水、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方面最佳做法相关的专门知识。虽然在本次埃博拉的疫情应对中,刚果(金)政府和国际社会积极应对,但疫情却延绵不断,无法得到有效根除,其原因深刻而复杂。首先,刚果(金)国内的政治治理失序带来各类卫生项目的频频失败,本次疫情爆发在刚果(金)政局动荡和长期战乱的地区,不仅政府内部无法有效沟通协调抗疫举措,而且反对势力利用疫情不断制造暴力争端事件,让疫情应对项目无疾而终。第二,缺乏规划的外来援助让国际应对难以奏效。众多的外部应对组织和机构从自身经验出发提供各类援助,而刚果(金)国内缺乏对接此类援助的专业机构和人员,巨额的援助无法有效协调流向最需要援助的地区和人群。第三,脆弱的刚果(金)卫生系统无法应对国内不断出现的突发情况。刚果(金)政府出台的战略响应计划曾为疫情控制带来曙光,但行动中的暴力争端、卫生系统的不堪一击、专业医疗人员和物资的严重匮乏等屡屡给刚果(金)政府的行动带来执行中的巨大阻力。第四,受到政府行政能力的限制,各类应对措施的实际效应与预估效应相去甚远。
张蓉[2](2019)在《基于STEM平台的埃博拉传染病预测模型和防控策略的设计与验证》文中指出传染病的不断爆发给人类健康、生存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断变异的新传染性病毒正向人类悄然袭来,每年至少有一种新型传染病被发现。随着人类群体流动不断增强,给传染病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人类正面临日益严重的传染病暴发威胁。为此,深入研究有效的传染病监测方法,建立和发展及时、准确的传染病预测与防控技术,对提高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利用流行病学时空建模平台(Spatio-Temporal Epidemiological Modeler,STEM)对埃博拉传染病的预测模型建立和最佳防控策略选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模型拟合、数据模拟以及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介绍了开源STEM流行病学时空建模平台。该平台是一种用于创建和运行流行病模型的建模平台,它能够大大减少创建新型流行病模型的复杂度,从而提高传染病建模效率。其次,针对埃博拉传染病发病趋势预测问题,利用STEM平台设计和构建SEIRDHB(Susceptible-Exposed-Infected-Removed-Death-Hospitalization-Buried)隔室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2014年西非埃博拉传染病疫情进行模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SEIRDHB隔室模型能够对埃博拉传染病疫情进行准确预测,其预测准确率高于SIR(SusceptibleInfected-Removed)模型和SEIR(Susceptible-Exposed-Infected-Removed)模型。最后,针对埃博拉传染病疫情控制干预问题,设计了社会隔离、专业埋葬和医院治疗等三种具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通过假定干预情景模拟各种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利用发病趋势的分析比较了不同疫情防控措施的效率,并利用基本再生数的对比对不同防控措施效果进行定量评价,以实现最佳防控策略。实验结果表明,对埃博拉患者进行社区隔离是阻止该传染病蔓延最有效的防控策略。
司炳雨[3](2019)在《新闻报道立场性的翻译处理 ——有关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病毒报道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翻译实践报告中的翻译材料取自新闻网站非洲全景(Allafrica.com)中有关非洲埃博拉病毒的报道,针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感悟,最终以新闻类文本中作者评价性语言的翻译所体现出的立场性进行讨论。新闻因其客观性特征,行文中鲜见作者个人评价或立场。但作为传媒手段,即便文章中少见表明态度的词汇,其整体意义也会反映出作者立场性。由此,通过对源语中评价句的翻译进行总结和分析,将原文中出现的评价句归结为肯定评价句和否定评价句,并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细化。翻译过程中发现:虽然作者在句式层面实现评价、表明立场,但句子中的词汇却是表明立场的“点睛之笔”。为此,拟以语言评价系统为框架,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对包含态度的资源(尤其是词汇)进行处理、最大程度地还原原文。希望本文能为有立场性的新闻报道的翻译带来一些新的启示,提高译者对于源文本与目的语文本中评价句的认识。
张柯欣[4](2019)在《基于GIS的埃博拉病毒时空分析》文中提出埃博拉从西非三国向外扩散,美欧相继失守,目前疫情已造成超过15000人死亡,实际死亡率高达70%。伴随着疫情升级,亚洲地区乃至中国的民众,对这位"非洲死神"愈发关注。埃博拉疫情发展很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目前不能排除呼吸传播的可能,也暂无特效药物或疫苗。然而,应对得好的话,也没有那么可怕。因此,建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疫情数据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可以为埃博拉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应用与可视化表达提供技术基础。
王咪咪[5](2018)在《《非洲科学计划—健康与福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文是一篇关于健康和人类福祉的英译汉实践报告。在目的论的指导下,作者介绍了有关健康和人类福祉方面的社科文本的一些英译汉方法和技巧,这有助于其他译者学习和借鉴相关的知识。同时,此类翻译文本也能增加人们对人类健康和福祉的了解和意识。该翻译材料来源于国际科学理事会2017年5月5日发表的《非洲计划-健康与人类福祉》。本翻译报告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是任务描述,主要介绍了材料的来源、结构和特征,描述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和第三章是该翻译报告的主要内容。第二章是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质量控制。第三章是案例分析,主要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语篇层面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是翻译实践总结,点明了经验教训以及未解决的问题。作者希望通过对该计划的翻译实践,启迪人们注重健康和人类福祉,也给予其他译者一些翻译方面的建议和帮助。
周思倩[6](2018)在《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基因组中微卫星序列的分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微卫星序列(Microsatellite)是基因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数量丰富,分布广泛,具有高度多态性。大量研究表明,作为基因组中一个重要的组分,微卫星在基因中非编码区,编码区和基因间区中都有大量分布,且影响着蛋白的功能,生物遗传以及基因调控,是基因组研究领域热点之一。本论文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1.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基因组中微卫星分布分析(第二章)在本章中选择了36条埃博拉病毒属的四个不同种的埃博拉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作为实验材料,利用IMEX在线提取软件提取微卫星,用Python语言编程统计数据,从而分析微卫星在埃博拉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中的分布情况。分析得出,埃博拉病毒基因组序列中二型微卫星含量最为丰富,其次是一型微卫星,三型微卫星有少量,四型微卫星则更少,没有发现五型和六型微卫星。在更深入的分析中得出在埃博拉病毒属四个种中的含AT碱基的微卫星含量远远大于含CG碱基的微卫星含量。通过对这四种埃博拉病毒种的病毒基因组序列中微卫星的分析,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埃博拉病毒基因组的进化,为研究埃博拉病毒的变异情况及其致病机制研究提供更多参考。2.64条埃博拉病毒基因组中微卫星分布图谱及特征分布分析(第三章)在此工作中选择了64条埃博拉病毒属的五个不同种的埃博拉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作为实验材料,在第一个工作中对36条埃博拉病毒基因组序列中微卫星的相关分布统计信息情况做了研究,但其分析是在平均和整体的水平上分析,无法得到细节信息。在此工作中,使用本研究组开发的分析工具微卫星微分计算器(Differential Calculator of Microsatellite,DCM),对五个不同种的埃博拉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进行进一步更细致的分析,借助R语言编程将微分结果可视化,得出微卫星序列在埃博拉基因组不同区域中的分布模式图,并从其中找出微卫星分布具有特异性的区域,随后定位到相应的特异性位点,这些位点可能对埃博拉病毒不同种致病性研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分析得出,微卫星在基因组不同区域上是非随机分布的,其在病毒基因组上的分布存在区域偏好性,且不同致病性的埃博拉病毒种型中微卫星在基因组同一区域上的分布是存在差异的。不同种埃博拉病毒基因组中微卫星的特征分布可能存在差异并反映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因此,通过分析微卫星的特征分布我们可以寻找到种属特异性片段,以及探索埃博拉病毒基因组上微卫星序列对病毒基因组变异和进化的影响。
张依华[7](2018)在《中国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中非关系一直是中国外交的基石之一。中国和非洲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促进了彼此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从1963年起,中国便开始对非洲国家提供医疗卫生援助,开启了中非卫生合作的历史。半个多世纪以来,中非卫生合作作为中非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非洲国家医疗卫生条件,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国家软实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力推动了中非关系的发展,成为了南南合作的典范。随着全球化的深入,非传统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热门议题。在卫生领域,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发生频率逐渐上升,影响范围和破坏性不可小觑。2014年,西非地区爆发了大规模埃博拉病毒疫情,对全球卫生体系构成了严峻挑战,暴露了全球卫生治理中的诸多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全球公共卫生的关注和重视。针对此次疫情,中国投入大批人力物力,开展援非抗击埃博拉行动,在疫情的防控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此次援非抗埃行动,中非卫生合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发展趋势也得到了更为明显的展现。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行动是中非卫生合作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标志性事件,若以中非卫生合作为视角研究援非抗击埃博拉行动,结合相关国际关系理论,则能够更为清晰准确地把握新时期中非卫生合作的发展趋势。非洲一直以来都是疾病问题最为严重的大陆,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匮乏的医疗资源为各类传染病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于非洲国家来说,加强中非卫生合作对于缓解当地疾病与卫生问题,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和国际社会而言,全球化时代下的公共卫生问题不再局限于某一国家或地区,如何将中非卫生合作融入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如何将其纳入中国对外战略框架中去,已成为关系中国对外交往和国际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全球卫生治理时代,中非卫生合作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通过梳理中国对非医疗卫生合作的历史,展现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行动的过程,并对其呈现的特点、影响和意义进行分析,进一步阐释中非卫生合作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动因,将有助于我们研究如何将中非卫生合作更好的结合到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机制中,拓宽中非卫生合作的发展道路,从而更好地把握中非卫生合作的发展态势,对中非关系整体发展的研究有所助益。
胡培宇[8](2017)在《新型埃博拉疫苗诱导灵长类治疗性抗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爆发的埃博拉疫情造成西非多国公共安全卫生系统瘫痪并引起全球恐慌,至今尚无有效治疗手段。抗体是治疗突发烈性传染病积极且有效的方式,其中抗病毒血清的应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如麻疹、甲型肝炎早期治疗及康复者血清治疗埃博拉病毒、H1N1及H5N1病毒感染。康复者血清治疗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安全性、供给不足、质量难以控制并且交叉保护性差。因此,本研究提出:通过多次免疫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猕猴,从而获得与人高度同源的高效价抗体。首先,本研究利用团队成熟的病毒载体疫苗平台,在已构建完Zaire型、Sudan型埃博拉病毒及马尔堡病毒腺病毒载体疫苗基础上,继续开发2型腺病毒载体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疫苗rAd2-BEBOV GP,结果显示,经密码子优化后的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GP蛋白编码序列成功重组至病毒载体,并能在细胞水平高效率表达全长GP蛋白。接下来,本研究利用酶联免疫法(ELISA)和假病毒微量中和实验对比研究腺病毒载体疫苗、GP蛋白和埃博拉病毒样颗粒(eVLP)三种埃博拉候选疫苗诱导抗体反应的能力,结果显示,无论是单次免疫还是两次免疫,在小鼠和中国猕猴中腺病毒载体疫苗均可迅速诱导高水平的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本研究通过优化配伍多种亚型腺病毒载体疫苗,并联合GP蛋白疫苗和eVLP疫苗反复免疫中国猕猴,获得可有效中和多种亚型丝状病毒假病毒感染的高免血清。我们进一步利用AKTA蛋白纯化系统,优化纯化体系达到较高的IgG回收率,获得一批高纯度灵长类免疫球蛋白IgG,并保留了较高的中和活性。由于中国猕猴抗体基因与人高度同源,使用中国猕猴作为免疫动物制备烈性传染病免疫球蛋白不但可降低异源蛋白的毒副作用,更重要的是,本研究利用多种疫苗反复免疫灵长类动物获得的广谱抗丝状病毒免疫球蛋白IgG是应对不同亚型感染的良策,为防控埃博拉疫情提供了应对方案。
刘原伍[9](2016)在《埃博拉病毒和甲型流感病毒在microRNA水平上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RNA病毒种类繁多,比较常见的RNA病毒有埃博拉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以及登革病毒等。近几年来这些RNA病毒的爆发和流行对人类健康已经构成严重的威胁,尤其是最近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病毒致死率已经达到40%。在RNA病毒感染过程中病毒和宿主都会通过编码一些小分子来调节对方,其中包括microRNA分子。MicroRNA作为一类小片段的RNA分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通常一个microRNA可以同时调节上百个基因的表达,这种高效的调节方式常常被病毒加以利用并辅助其感染。虽然已知很多microRNA都能够参与病毒感染的过程,但是对其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仍然不是十分清楚。为了研究RNA病毒感染过程中microRNA发挥的作用,分别对埃博拉病毒和甲型流感病毒进行分析研究。在埃博拉病毒中,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埃博拉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在病毒基因组中含有一段潜在的microRNA编码序列。进一步利用埃博拉病毒感染者血清的RNA-Seq数据对预测的序列进行验证并结合体外实验验证结果,发现该预测的序列能够编码出两条成熟的microRNA分子并分别命名为Zebov-miR-1-5p和Zebov-miR-1-3p。其中Zebov-miR-1-5p的序列与人内源性has-miR-155-5p的序列具有相似性,而且能够有效抑制宿主细胞中KPNA1基因的表达。KPNA1作为入核辅助因子能够调节STAT1的信号传递功能,埃博拉病毒通过此途径抑制干扰素信号释放并最终逃逸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免疫监视。与埃博拉病毒不同,在甲型流感病毒感染中,病毒并不能编码任何microRNA分子,但是被感染的宿主细胞中,部分microRNA的表达会随着病毒复制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表明,表达降低的microRNA中,miR-23a能够靶向于流感病毒基因组的PA、PB1以及PB2中的部分序列。流感病毒聚合酶相关基因的表达下降能够抑制病毒在宿主体内的复制速度。利用miR-23a的这个特性在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中注射miR-23a可以用于改善流感病毒对小鼠的感染程度。结合以上两种RNA病毒与microRNA之间的调控关系,分析认为不同的RNA病毒在其感染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调节方式。其中既有通过主动编码microRNA逃逸宿主的免疫监视,也有利用宿主表达的microRNA调节自身复制速度以延长感染时间。因此RNA病毒在利用microRNA的方式上存在不同的策略,通过不同的策略在宿主与病毒感染过程中达到一个平衡并有利于病毒的扩增和传播。当对RNA病毒的这些调节方式深入研究后,我们就可以利用病毒感染中的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出药物以干扰病毒的感染过程。
高云微[10](2016)在《埃博拉危机中的话语权生产机制》文中研究指明从古至今,公共卫生类危机频发,不仅威胁着公众健康,更成为影响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不安因素。作为一起近期发生的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埃博拉危机的蔓延过程充满着死亡和伤痛,国际社会团结起来与之斗争。论文立足国际化视野,拓展了现有危机传播研究的区域局限。将危机传播理论与话语权生产相结合,以埃博拉危机话语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四大主体话语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国际话语权呈现。本文认为埃博拉危机是一场由政府或组织官方话语、媒体话语、公众话语共同参与的全球性危机。在全球化视域下,本研究通过对埃博拉危机话语的剖析,重点考察国际语境中各个主体内部话语以及主体间的话语生产与呈现。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对埃博拉危机进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内容分析和话语研究方法。论文采取分—总的结构,第2-5章节分别剖析了埃博拉危机中的四大主体话语,在主体话语内部从官方话语、媒体话语和公众话语的角度展开。研究分析了埃博拉危机中四大主体的危机话语。研究发现,其一,西非话语呈现边缘化和相对失语的情况,突出危机和呼吁支援成为主要的危机话语特点,西非国家的危机应对由外部力量主导。在世界卫生组织话语中几内亚是积极配合的,而塞拉利昂备受诟病。利比里亚表现出对美国的高度依赖,所获得的赞誉较多。与此同时,西非并且在西非内部出现了一定的话语抗争,表现为官方话语中对危机发生地的弱化,公众话语中从暴力抵抗到合作,媒体话语发挥宣传教育作用。其二,倡导合作和剖析病因的危机话语成为贡界卫生组织的特点,并对其他话语主体产生影响,表现在对埃博拉危机的命名和危机性质的判断上。世界卫生组织话语权地位的确立,主要通过向外部世界强调自身贡献、随疫情发展进行议程设置来实现。埃博拉简报和埃博拉专栏日记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特色话语,从冲突到合作的议题变化为世卫组织提供重要的话语策略。当然,作为倡导治理型危机话语,它也存在着不少偏颇之处。其三,美国危机话语呈现出鼓励专业风险、关注个人表现的特点,个人主义色彩较为突出。美国官方话语中,宣传画呈现出落后贫穷西非与先进发达西方的对比,通过科普动员号召个人成为英雄成为主要诉求。媒体话语和公众话语更关注埃博拉对美国境内的威胁。媒体的传播内容、技术方式和传播渠道巩固了官方话语的表达意图,呈现出丰富内涵:新型专业性媒介Healthmap成功预警埃博拉危机;传统媒体熟练运用数据新闻报道;娱乐小报对个人故事的深度挖掘;头版图片营造出埃博拉的恐怖氛围。此外,文学作品中公众与专家话语之争,以及社交网络中议题变化和邻避效应的出现,都表现出一定程度上个人主义的推崇。其四,中国危机话语呈现出深情关切、尽力援助的特点。在中国的官方话语中,对埃博拉危机的认知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埃博拉被视为一种“疫情”。同时中国官方话语通过对内和对外两种框架,建构了自身负责任、平等、友好的大国形象。其中,对内框架包含否认为主的话语策略和模拟演习的话语行动;对外框架呈现为平等友好的援非话语实践。中国媒体话语深受官方话语影响,议题相对集中,同质化的内容较多。同时,中国媒体开始尝试数据新闻的报道方式。与官方话语和媒体话语不同,公众话语中出现了埃博拉的风险放大:一方面通过与历史上的SARS目比,公众更担心埃博拉;另一方面网络言论中出现了对埃博拉的“妖魔化”。其五,埃博拉危机中不同的国家和组织的话语存在差异化特点,这反映了国际社会中国家或组织对话语权的特点。国际社会中,主体、内容、渠道和对象共同构成的传播力对话语权生产机制产生重要影响。其中,议程设置成为为核心策略;框架提供基本内容;传播力整合为其提供保障。埃博拉危机中发达国家的传播力策略和技巧能够为我国提供借鉴。
二、乌干达爆发埃博拉病毒感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干达爆发埃博拉病毒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1)刚果(金)的埃博拉疫情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与依据 |
1.选题的理论意义 |
2.选题的实际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三)论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途径和方法 |
1.解决的主要问题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 |
第一章 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刚果(金)的埃博拉疫情爆发 |
一,埃博拉疫情的十次爆发 |
二,埃博拉病毒的临床分析及刚果(金)第10次埃博拉疫情的特点 |
(一)结构形态 |
(二)病毒分型 |
(三)传播方法 |
(四)致病原理 |
(五)第十次埃博拉疫情的主要特征 |
第一,疫情传播迅速、伤亡较大 |
第二,快速向周边国家扩散 |
第三,刚果(金)在应对中遭遇了暴力和不信任危机 |
第四,埃博拉应对中,刚果(金)国内不断遭遇政治休整与阴谋论 |
三,刚果(金)埃博拉疫情的进展序列 |
第二章 刚果(金)的埃博拉疫情应对 |
一,刚果(金)国内的埃博拉应对措施 |
二,实地行动的进行 |
三,刚果(金)政府发挥的作用 |
(1)政府无力确保埃博拉应对的安全 |
(2)刚果(金)政府的权力斗争 |
(3)埃博拉贪污 |
(4)应对资金管理缺乏透明度 |
四,五项国家应对计划 |
第四个战略应对计划(2019年7月-12月) |
五,资助国家应对计划 |
第三章 各国政府的应对 |
一,美国 |
(一)美国应对埃博拉疫情的主要渠道 |
(1)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 |
(2)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
(二)美国刚果(金)埃博拉疫情的制约 |
二,中国 |
(一)中国在刚果(金)的卫生援助 |
(1)向刚果(金)派遣医疗队 |
(2)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
(3)医疗设备和药品 |
(4)健康知识传递 |
(5)从防疫角度看 |
(二)中国协助应对埃博拉疫情 |
三,欧洲联盟框架内的欧洲国家的贡献 |
第四章 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应对 |
一,多边和国际组织的援助 |
(一)世界卫生组织 |
(二)世界银行 |
(1)世界银行在刚果(金)金的长期参与 |
(2)加强刚果(金)卫生系统 |
(3)加邻国疫情的防备努力统 |
二,非盈利组织及其他捐助者的贡献 |
(一)无国界医生组织应对 |
(二)基督复临会发展及救济署(ADRA) |
第五章 讨论和建议 |
一,埃博拉应对中的风险因素 |
(一)国家权力危机和不安全感 |
(二)不安全的代价:发生在布腾博协调中心的重大安全事件的案例 |
二,协调埃博拉反应的问题 |
三,埃博拉应对的优化评估 |
四,对埃博拉应对的动态评价 |
(一)埃博拉疫苗接种计划 |
(二)刚果(金)的卫生系统 |
五,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缩略语 |
图列表 |
表列表 |
攻读研究生期间成果 |
致谢 |
(2)基于STEM平台的埃博拉传染病预测模型和防控策略的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1 传染病动力学模型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隔室模型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STEM流行病学时空建模平台简介 |
2.1 STEM流行病学时空建模平台 |
2.2 STEM模型框架 |
2.2.1 Eclipse建模架构 |
2.2.2 STEM核心组件 |
2.2.3 规范图 |
2.3 模拟场景的构建 |
2.3.1 构建场景 |
2.3.2 模拟运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STEM的埃博拉传染病SEIRDHB模型设计 |
3.1 埃博拉传染疾病模型的概述 |
3.1.1 埃博拉传染疾病的特点 |
3.1.2 SEIR隔室模型 |
3.1.3 SEIRDHB隔室模型 |
3.2 SEIRDHB隔室模型设计 |
3.2.1 SEIRDHB模型设计 |
3.2.2 SEIRDHB模型微分方程 |
3.2.3 微分方程的求解 |
3.2.4 基本再生数 |
3.3 SEIRDHB模型数据拟合与模拟分析 |
3.3.1 数据拟合方法 |
3.3.2 模型校准 |
3.3.3 模拟结果分析 |
3.4 SEIRDHB模型与SIR、SEIR模型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埃博拉传染病防控策略的设计与实现 |
4.1 传染病防控方法的介绍和选择 |
4.1.1 传染病防控方法介绍 |
4.1.2 传染病防控方法选择 |
4.2 埃博拉传染病防控策略的设计 |
4.2.1 社会隔离 |
4.2.2 专业埋葬 |
4.2.3 医院治疗 |
4.3 防控策略的效果分析与比对 |
4.3.1 疫情发展趋势分析 |
4.3.2 疫情基本再生数比对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新闻报道立场性的翻译处理 ——有关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病毒报道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任务描述 |
1.1 文本来源 |
1.2 翻译文本的性质 |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
第2章 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1.1 译员的确定 |
2.1.2 背景知识准备 |
2.1.3 翻译工具及参考文献的准备 |
2.1.4 翻译理论和策略的选择 |
2.1.5 翻译计划的制定 |
2.1.6 质量控制 |
2.2 翻译过程 |
2.2.1 初译 |
2.2.2 修改 |
2.3 译后事项 |
2.3.1 互相校对 |
2.3.2 专业人士的指导意见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1 肯定评价句的翻译 |
3.1.1 肯定性评价句的翻译 |
3.1.2 倾向性评价句的翻译 |
3.1.3 否定性谓语句的翻译 |
3.2 否定评价句的翻译 |
3.2.1 限定成分句的翻译 |
3.2.2 补足成分句的翻译 |
3.2.3 附加成分句的翻译 |
第4章 总结及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
致谢 |
(4)基于GIS的埃博拉病毒时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非洲埃博拉病毒的时间动态分析 |
2.1 自埃博拉产生以来的感染及死亡人数的动态分析 |
2.2 2014年埃博拉感染及死亡人数的动态分析 (见表1) |
3 非洲埃博拉的空间分布特征图 |
3.1 自埃博拉产生以来地理要素与其传播关系分析 |
3.2 2014年间埃博拉爆发的地理空间分布 |
4 非洲埃博拉的空间分布与各国经济的关联 |
5 埃博拉病毒自身特征以及与非洲特定因素结合 |
6 总结 |
(5)《非洲科学计划—健康与福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
1.1 Source Material of the Task |
1.2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Material |
1.3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
Chapter 2 Task Process |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
2.2 Translation Process |
2.3 Quality Control |
Chapter 3 Case Analysis |
3.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
3.2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
3.3 Translation at Textual Level |
Chapter 4 Conclusion |
4.1 Translation Experience and Reflection |
4.2 Problems to be Solved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Target text |
Appendix Ⅱ: Source text |
Author's Resume |
Acknowledgements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基因组中微卫星序列的分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生物信息学简介 |
1.1.1 生物信息学概述 |
1.1.2 生物信息学发展 |
1.1.3 生物信息学研究现状 |
1.1.4 目前国内生物信息学的相关研究 |
1.2 使用的编程语言简介 |
1.2.1 Python语言 |
1.2.2 R语言 |
1.3 微卫星序列简介 |
1.3.1 微卫星序列的分类 |
1.3.2 微卫星序列起源与进化机制 |
1.3.3 微卫星序列的突变机制 |
1.3.4 微卫星的相关疾病及应用 |
1.4 埃博拉病毒简介 |
1.4.1 埃博拉病毒的分类 |
1.4.2 埃博拉病毒基因组结构 |
1.4.3 埃博拉病毒疫情与防控 |
1.5 本研究工作的内容和意义 |
第2章 埃博拉(Ebolavirus)基因组中微卫星分布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数据集 |
2.2.2 微卫星的抽提 |
2.2.3 统计学分析 |
2.2.4 Python语言编程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微卫星在埃博拉病毒中分布的总体概况 |
2.3.2 总基因组与微卫星中GC含量的比较分析 |
2.3.3 埃博拉病毒基因组中微卫星的相对丰度 |
2.3.4 埃博拉病毒基因组中微卫星的相对密度 |
2.3.5 不同基序类型的微卫星分布分析 |
2.3.6 不同基序类型微卫星迭代次数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埃博拉病毒基因组中微卫星的特征分布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选材 |
3.2.2 微卫星的抽提与统计 |
3.2.3 微分法分析 |
3.2.4 微卫星分布可视化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总微卫星区域特征分布和可视化 |
3.3.2 一型微卫星分布特征和可视化 |
3.3.3 二型微卫星分布特征和可视化 |
3.3.4 三型微卫星分布特征和可视化 |
3.3.5 四型微卫星分布特征和可视化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二 程序:Python语言编程统计不同基序类型微卫星发生率 |
附录三 程序:Python语言编程统计微卫星基序迭代次数 |
致谢 |
(7)中国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三、论文研究方法与框架 |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中非卫生合作概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埃博拉病毒病 |
二、医疗卫生援助 |
三、中非卫生合作 |
第二节 中非卫生合作的历史回顾 |
一、六十年代至改革开放前:起步探索 |
二、改革开放后至九十年代末:改革调整 |
三、2000年至今:强化合作,互利共赢 |
第三节 中非卫生合作的特点与意义 |
一、中非卫生合作的特点 |
二、中非卫生合作的意义 |
第二章 西非埃博拉疫情 |
第一节 埃博拉病毒简史 |
第二节 西非埃博拉疫情 |
一、规模空前,旷日持久 |
二、传播迅速,范围广泛 |
三、连锁危机,破坏巨大 |
第三节 针对疫情的国际行动 |
一、国际行动的背景 |
二、国际行动的过程 |
第三章 中国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行动 |
第一节 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行动的过程 |
一、物资援助 |
二、人员派遣与技术支持 |
三、参与国际合作 |
第二节 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行动的特点 |
一、行动迅速,规模可观 |
二、覆盖面广,形式多样 |
三、效果明显,立足长远 |
第三节 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行动的意义 |
一、提升中国形象,推动软实力建设 |
二、促进全球卫生治理发展 |
第四章 援非抗埃行动与中非卫生合作 |
第一节 援非抗埃行动的问题与不足 |
一、技术水平与人员管理 |
二、顶层设计与外交方式 |
第二节 中非卫生合作的发展 |
一、中非卫生合作的发展趋势 |
二、中非卫生合作的发展动因 |
第三节 中非卫生合作的建议 |
一、卫生战略与决策机制 |
二、卫生合作的方式与主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新型埃博拉疫苗诱导灵长类治疗性抗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埃博拉病毒 |
1 埃博拉出血热 |
2 埃博拉病毒分型 |
3 埃博拉病毒的结构 |
4 埃博拉病毒侵染细胞机制 |
5 埃博拉出血热临床症状及传播途径 |
6 埃博拉出血热治疗手段 |
二、使用免疫球蛋白进行传染性疾病治疗 |
研究目的、基础与假设 |
实验技术路线 |
实验材料 |
一、实验试剂、材料、仪器 |
1 实验主要仪器及产家 |
2 实验试剂及厂家 |
3 实验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一章 埃博拉bundibugyo亚型疫苗rAd2-BEBOV GP构建 |
第一节 实验方法 |
1 CaCl_2法制备DH5α、Top10与XL-Blue感受态 |
2 Hanahan法制备BJ5183超级感受态 |
3 rAd2-BEBOV GP质粒构建 |
4 rAd2-BEBOV GP病毒拯救、扩增、纯化 |
第二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
1 Bundibugyo亚型GP蛋白密码子优化 |
2 携带Bundibugyo亚型GP蛋白优化基因的穿梭质粒pGA1-BEBOV GP的构建 |
3 利用同源重组获得rAd2-BEBOV GP质粒 |
4 rAd2-BEBOV GP病毒拯救 |
第三节 讨论与小结 |
第二章 利用埃博拉假病毒系统评价不同疫苗免疫后诱导的抗体水平 |
第一节 实验方法 |
1 制备埃博拉假病毒包装质粒 |
1.1 埃博拉假病毒包装质粒转化 |
1.2 埃博拉假病毒包装质粒鉴定 |
1.3 埃博拉假病毒包装质粒的大量制备 |
2 包装埃博拉假病毒 |
2.1 293T细胞培养 |
2.2 埃博拉假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实验 |
2.3 埃博拉假病毒收集 |
3 埃博拉假病毒TCID_(50)确定及病毒中和实验 |
3.1 Huh7细胞培养 |
3.2 埃博拉假病毒TCID_(50)的确定 |
3.3 假病毒-血清中和实验 |
4 利用三种埃博拉候选疫苗免疫中国猕猴 |
4.1 三种埃博拉候选疫苗疫苗信息 |
4.2 中国猕猴免疫疫苗后采血、分离血清保存 |
第二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
一、埃博拉假病毒的制备 |
1 鉴定Zaire(1976、2014)、Sudan、Marburg假病毒包装质粒GP基因 |
2 制备获得的Zaire(1976、2014)/Sudan/MAR假病毒荧光值 |
3 病毒GP蛋白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
二、利用埃博拉假病毒系统评价不同免疫原诱导的抗体水平 |
1 免疫不同埃博拉免疫原的小鼠体内诱导的抗体水平 |
2 免疫不同埃博拉免疫原的中国猕猴体内诱导的抗体水平 |
第三节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猕猴抗埃博拉病毒免疫球蛋白纯化 |
第一节 实验方法 |
1 蛋白纯化柱子的安装 |
2 中国猕猴抗病毒血清样品收集与准备 |
3 中国猕猴血清免疫球蛋白纯化流程 |
4 进一步浓缩纯化获得的免疫球蛋白 |
5 对纯化后获得的猕猴免疫球蛋白进行鉴定 |
5.1 SDS-PAGE蛋白电泳鉴定 |
5.2 SDS-PAGE胶考马斯亮蓝染色 |
5.3 ELISA法鉴定终产物中IgG的含量 |
5.4 病毒中和实验鉴定纯化产物中和效价 |
第二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
1 免疫埃博拉抗原的中国猕猴血清中和效价 |
2 选择高效价血清进行中国猕猴抗埃博拉总IgG的纯化 |
3 抗埃博拉中国猕猴血清纯化过程及产物鉴定 |
第三节 讨论与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已发表及待发表文章 |
致谢 |
(9)埃博拉病毒和甲型流感病毒在microRNA水平上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RNA病毒简介 |
1.2 埃博拉病毒研究现状 |
1.3 流感病毒研究现状 |
1.4 MicroRNA与病毒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埃博拉病毒编码的microRNA及其功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流感病毒与宿主microRNA之间的相互作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10)埃博拉危机中的话语权生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研究源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创新 |
第二节 文献综述:危机传播研究 |
一、从危机到危机传播 |
二、危机话语:危机传播研究的新趋势 |
第三节 理论框架:话语、权力与生产 |
一、话语与话语权 |
二、国际政治中的话语霸权 |
三、话语权的生产环节:议程设置、框架与传播力 |
第四节 埃博拉危机话语概念 |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 |
二、埃博拉危机话语的三重属性 |
三、埃博拉危机话语概念界定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
一、四大危机主体话语成为埃博拉危机研究的主要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西非:边缘化的埃博拉危机话语 |
第一节 外部观察中的西非危机应对 |
一、世界卫生组织话语中的几内亚和塞拉利昂 |
二、美国援助下的利比里亚危机应对 |
第二节 埃博拉危机中的西非话语抗争 |
一、危机话语中暴露的问题 |
二、官方表达强调后果严重性,弱化危机的西非地域性 |
三、公众从暴力抵抗到话语合作,媒体发挥宣传教育作用 |
小结 |
第三章 世界卫生组织:倡导治理的埃博拉危机话语 |
第一节 危机的命名与描写 |
一、埃博拉命名:专业性话语向社会话语的转变 |
二、危机性质的判断:不断升级,从未知到可控 |
第二节 危机应对与话语策略 |
一 向外部世界强调世卫组织对西非的贡献 |
二 议程设置随疫情发展而变化 |
第三节 危机话语特点:从领导到协作,从对抗到合作 |
一、变化的简报暗示疫情升级 |
二、专栏日记:从对抗冲突到寻求合作 |
三、人物特写:被派遣的西方专家、被整编的西非人缺席的中国人 |
小结 |
第四章 美国:个人主义的埃博拉危机话语 |
第一节 官方话语中的英雄塑造——以美国疾病防控中心为代表的政府危机应对 |
一、埃博拉危机的描述 |
二、宣传画:落后贫穷的西非与先进发达的西方 |
三、科普动员中的英雄 |
第二节 媒体话语重视埃博拉对美国本土威胁 |
一、Healthmap:专业媒介的埃博拉预警与追踪 |
二、传统媒体运用数据新闻科普埃博拉知识 |
三、娱乐小报对个人故事的深度挖掘 |
四、头版图片中的恐怖渲染 |
第三节 公众话语中的争议与“邻避” |
一、埃博拉作品引发专家与公众争论 |
二、危机应对引发公众“邻避”效应 |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程式化的埃博拉危机话语 |
第一节 对内负责和对外友好的官方话语——以国新办为代表的政府危机应对 |
一、埃博拉疫情命名体现传统话语色彩 |
二、对内:否认为主的话语策略和模拟演习的话语行动 |
三、对外:平等友好的援非话语策略 |
第二节 媒体话语中的埃博拉危机 |
一、媒体话语深受官方话语影响,议题相对集中、内容同质化较高 |
二、数据新闻成为媒体话语表达新趋势 |
第三节 公众话语对埃博拉的风险放大 |
一、相比SARS,公众更为担忧埃博拉 |
二、网络言论中“妖魔化”的埃博拉 |
小结 |
结论 国际危机中的话语权生产 |
第一节 埃博拉危机中的话语 |
一、不同主体的话语表现 |
二、话语差异呈现大国博弈,国家利益和传统文化成为影响因素 |
三、话语实践塑造主体形象 |
第二节 埃博拉危机中的传播力 |
一、主体、内容、渠道和对象共同构成传播力 |
二、数据新闻形式多样,发达国家传播技巧更甚一筹 |
第三节 基于传播力影响话语权生产的建议 |
研究不足与未来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学位攻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乌干达爆发埃博拉病毒感染(论文参考文献)
- [1]刚果(金)的埃博拉疫情应对研究[D]. 朱瑟夫(MIMBALE MOLANGA Joseph).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2]基于STEM平台的埃博拉传染病预测模型和防控策略的设计与验证[D]. 张蓉. 西北大学, 2019(01)
- [3]新闻报道立场性的翻译处理 ——有关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病毒报道的翻译实践报告[D]. 司炳雨.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19(07)
- [4]基于GIS的埃博拉病毒时空分析[J]. 张柯欣. 甘肃科技, 2019(01)
- [5]《非洲科学计划—健康与福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王咪咪.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6]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基因组中微卫星序列的分布分析[D]. 周思倩. 湖南大学, 2018(02)
- [7]中国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研究[D]. 张依华.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8]新型埃博拉疫苗诱导灵长类治疗性抗体研究[D]. 胡培宇. 广州医科大学, 2017(02)
- [9]埃博拉病毒和甲型流感病毒在microRNA水平上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D]. 刘原伍.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10]埃博拉危机中的话语权生产机制[D]. 高云微.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