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骨伤科医院15008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效果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冠心病患者9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各48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血脂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但他汀药物治疗组血脂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他汀类药物治疗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并且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小。结论: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可以有效稳定冠脉粥样斑块,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冠心病治疗应用效果
众所周知,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就是高脂血症,预防及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是控制血脂,目前调脂的药物主要是他汀类药物。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辛伐他汀在治疗冠心病中的疗效,来总结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冠心病患者9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常规治疗组48例,男34例,女14例,年龄42~78岁,平均(56±4.5)岁,伴有高血压24例,糖尿病10例,高脂血症46例。他汀类药物治疗组48例,男31例,女17例,年龄43~81岁,平均(54±5.8)岁,伴有高血压26例,糖尿病9例,高脂血症4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分类、疾病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内科学》第6版的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同时排除严重的肝、肾、肺及脑等重要器官的疾患以及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功能Ⅲ级以上和认识功能异常的患者。
1.3治疗方法:常规治疗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硝酸酯类药物扩张血管,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给予活血化瘀的药物改善心肌营养,并对伴发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进行对症处理。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1次/晚。4周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临床应用效果。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情况,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观察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以观察他汀类药物的临床使用安全性。
1.5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两组患者的血脂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但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的血脂下降程度更大,与治疗前相比较,有明显差异。并且组间比较,他汀药物治疗组血脂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常规治疗组中发生心肌梗死6例(12.5%),其中死亡2例(4.17%),冠心病复发再次住院9例(18.75%),不良事件共计17例(35.42%);他汀类药物治疗组中发生心肌梗死3例(6.25%),其中无死亡病例,冠心病复发再次住院4例(8.33%),不良事件共计7例(14.58%),两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他汀类药物能明显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特别是能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
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观察他汀类药物治疗组患者用药前后的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未发现明显异常,在用药期间出现双下肢肌痛仅2例(4.17%),未发生肌炎及横纹肌溶解的情况。不良反应情况与相关报道符合。
3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人群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存质量[1]。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这是个隐匿的、慢性的发展过程,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之一,因此,降低血脂主要包括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对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2]。
近几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控制血脂的药物增加了很多,在临床治疗中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特别是他汀类的药物,因效果良好,而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
他汀类药物(3-轻基-3-甲基戊二酞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不仅能够明显降低胆固醇,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方面的保护心血管的功能,其主要作用机制:①发挥抗炎效应,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脆性;②影响和改善内皮功能失调,通过降低胆固醇使血管痉挛减轻,催化内皮产生一氧化氮,调节血管的舒张,并抑制血小板的聚集;③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和减少血检形成;④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他汀类药物能够改变动脉粥样斑块内的细胞构成,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增殖,缩小斑块内脂核,并减少斑块表面张力,使斑块表面的纤维帽更稳定,防止了纤维帽的破裂,减少了血栓的形成;⑤研究还发现他汀类药物还具有长期服用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延缓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的作用;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他汀类药物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产生对心电活动的抑制,从而减少室性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4];⑦他汀类药物还可以抑制心肌肥厚及纤维化,以改善心肌重构,从而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大多数人对他汀类药物耐受性良好,其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肌痛、肌炎及横纹肌溶解,但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很低,发生率最高的是肌痛,也仅有5%左右。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横纹肌溶解,其发生率0.01%左右,在治疗期间应该定期监测血清各类酶学指标[5]。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不仅在冠心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有明显的效果,还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冠心病的发病率,减少了冠心病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低了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在所有的冠心病治疗中,推荐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调脂治疗。
参考文献
1金有豫.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1-206.
2仝其广,胡大一.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问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9):655-656.
3张艳娟.他汀类药物与冠心病的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11.
4李静,蒋立新,李希,等.他汀类药物在中国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现状调查[J].中国循环杂志,2010,25(5):348-351.
5陈航,卢聪,闫亚非.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多效性[J].现代临床医学,2013,39(5):386-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