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麦,土壤,活性,微生物,氮素,菌肥,淀粉酶。
小麦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吕青青,曹娟娟,刘瑞,陈寒青[1](2019)在《小麦麸皮多糖的结构表征及其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目的是先采用水提法从小麦麸皮中提取得到水溶性粗多糖,再对水提残渣进行碱法提取得到碱溶性粗多糖,然后对这两种粗多糖采用DEAE cellulose-52阴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cryl S-400凝胶渗透层析进一步分离纯化,获得均一的水提多糖组分(WXA-1)和碱提多糖组分(AXA-1)。通过单糖组成、甲基化分析、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和核磁共振波谱对WXA-1和AXA-1多糖组分进行结构表征,并研究了这两种多糖组分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体外抑制活性。WXA-1的总糖、戊聚糖、糖醛酸和阿魏酸的含量分别为87.3%±1.21%、22.67%±0.42%、6.19%±0.22%和7.91%±0.17 mg/g。AXA-1的总糖、戊聚糖和阿魏酸的含量分别为92.9%±1.02%、88.7%±0.44%和(13.12±0.05)mg/g。WXA-1和AXA-1的平均分子量分别为193 kDa和107 kDa。两种多糖均由葡萄糖、半乳糖、木糖和阿拉伯糖组成,摩尔比分别为5.30:4.47:2.30:1.00和0.05:0.08:2.35:1.00。WXA-1的主链为→4)-β-D-Xylp-(1→,在O-3位置被阿拉伯糖、葡萄糖和半乳糖残基取代。AXA-1的主链也为→4)-β-D-Xylp-(1→,但在O-3位置主要被阿拉伯糖残基取代。与WXA-1相比,AXA-1具有较好的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此外,AXA-1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为竞争性抑制类型,而对α-葡萄糖苷酶则为混合型非竞争性抑制类型。这些结果表明,AXA-1可以作为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剂,具有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刘阿康,王德梅,陶志强,王艳杰,杨玉双[2](2019)在《施氮量与氮肥底追比例对强筋小麦灌浆期Q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支链淀粉是小麦籽粒淀粉的主要成分,Q酶(淀粉分支酶)作为支链淀粉合成的关键酶,在小麦灌浆过程中,其生理活性将影响支链淀粉的合成速率,从而间接影响小麦籽粒的质量和产量。近年来,强筋小麦因其品质好、价格高,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关注,但强筋小麦产量偏低的问题较为普遍,因此,实现其优质高产,对提高我国小麦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氮素作为调控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元素,合理的氮肥运筹有利于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目前,有关氮肥对Q酶的影响多以单因素试验为主,关于氮肥施用量与底追比例对强筋小麦灌浆期Q酶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试验拟从氮肥施用量与底追比例对Q酶的影响展开研究,以期为强筋小麦优质高产协同提高提供理论参考。【材料与方法】试验于2017-201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赵县试验基地进行,采用叁因素裂区试验设计,施氮量为主区,设4个水平:N_0-0kg/ha、N_1-180kg/ha、N_2-240kg/ha、N_3-300kg/ha;氮肥底追比例为副区,设3个水平:P_1-7:3、P_2-5:5、P_3-3:7;品种为副副区,选用藁优2018、师栾02-1、石优20等3个强筋品种。基本苗270万/ha,氮肥追施时期为拔节期。于开花期标记长势一致的同期麦穗,每7天取样一次,连续取5次,取籽粒后于液氮中速冻,超低温冰箱储存,测定籽粒Q酶活性。【结果与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灌浆进程推进,施氮处理籽粒中Q酶活性均表现为"快-慢-快"的降低趋势。花后0-7天,各施肥处理的Q酶活性快速下降;花后第7-21天,下降幅度逐渐变缓;至开花21天后再次迅速下降。但不施氮肥的N_0处理,其籽粒Q酶活性降低速度逐渐加快。(2)随着施氮量的变化,籽粒中Q酶活性表现为N_2>N_3>N_1>N_0,其中N_2与N_1、N_3处理间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与N_0处理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3)开花后0-7天,不同氮肥处理间,Q酶活性随着灌浆进程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N_2处理的Q酶活性下降最快,幅度最大,达到15.99%;而N_3处理下降较慢,幅度最小,为11.58%;与开花后第7天相比,花后28天,N_0处理的Q酶活性下降最快,幅度最大,达到78.15%;其次为N_1、N_2,分别为:63.12%、55.18%;下降幅度最小的是N_3处理,为46.16%。花后第28天时Q酶活性表现为N_3>N_2>N_1>N_0,N_3处理Q酶活性在灌浆进程中虽不是最高,但后期活性仍保持较高水平,持续时间最长。(4)不同底追比例间,Q酶活性无显着差异。但P1处理在花后第7天下降速率加快,P_2、P_3均缓慢下降,且活性均高于P_1,表明拔节期追施氮肥有利于提高Q酶活性。(5)不同强筋品种间差异表现为师栾02-1>藁优2018>石优20,但未达到显着水平。【结论】本试验条件下,综合施氮量、氮肥底追比和品种叁个因素,在施氮量为240kg/ha、氮肥底追比为5:5时,藁优2018、师栾02-1、石优20灌浆期Q酶活性均达到最大,表明该氮肥运筹方式有利于强筋小麦产量形成,获得高产。(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董艳,赵骞,吕家兴,董坤[3](2019)在《间作小麦和接种AM真菌协同提高蚕豆抗枯萎病能力和根际微生物碳代谢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和间作均是防治蚕豆枯萎病的有效方法,从土壤微生物学角度研究两者协同减轻蚕豆枯萎病的机理,对控制蚕豆枯萎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盆栽试验方法,进行了间作和接种AM真菌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和扭形球囊霉(Glomus tortuosum,Gt)试验。设蚕豆单作对照(MF)、蚕豆小麦间作(IF)、蚕豆单作接种Fm (MFFm)、蚕豆小麦间作接种Fm (IFFm)、蚕豆单作接种Gt (MFGt)、蚕豆小麦间作接种Gt (IFGt) 6个处理。于蚕豆开花期(生长70天)取土壤样品,测定蚕豆幼苗生长、枯萎病发生、根际镰刀菌数量和微生物碳代谢活性。【结果】间作显着增加蚕豆幼苗干重93.0%、降低蚕豆枯萎病病情指数71.4%,接菌显着增加蚕豆幼苗干重55.3%、降低病情指数76.6%,其中接种Fm真菌对蚕豆幼苗干重的影响更大,对病情指数的抑制效果更好。间作接菌显着增加蚕豆幼苗干重100%、降低病情指数89.8%。Biolog微平板测试结果显示,间作提高根际微生物碳代谢活性32.3%;接菌提高微生物活性85.4%;间作接菌提高微生物活性12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和接菌均明显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并主要改变了对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和羧酸类碳源的利用。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枯萎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根际镰刀菌数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AWCD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呈极显着负相关。【结论】蚕豆与小麦间作和接菌对抑制蚕豆枯萎病和促进蚕豆生长均具有积极效应,间作显着提高了AM真菌的定殖率,二者协同提高了根际微生物活性,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并抑制了病原菌增殖,进而控制蚕豆枯萎病发生。(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刘佳欢,王倩,罗人杰,陈喜,孙淑娟[4](2019)在《黄腐酸肥料对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用量黄腐酸肥料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黄腐酸肥料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为试验作物进行了盆栽试验。黄腐酸肥料的施用量(含黄腐酸20.6%)为0、2、6、10 g/kg,除CK外其他处理施等量复合肥(N-P2O5-K2O 15–10–20),种子薄覆土壤后,再施入处理所需黄腐酸肥料。小麦播种40天后,采集小麦根际土壤,采用稀释平板涂抹法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BiologEco生态板测定了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常规方法测定了相关土壤酶活性。【结果】黄腐酸肥料施用量为0、2g/kg时小麦种子发芽率均为100%,而施用黄腐酸肥料6、10 g/kg时,种子发芽率分别为97%、91%,四个处理间差异不显着。施用黄腐酸肥料,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显着增加,在黄腐酸肥料施用量为6 g/kg时达到最大值。施用黄腐酸肥料对四种土壤酶的活性均有促进作用,尤其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促进作用最为显着。当黄腐酸肥料的施用量为10 g/kg时,小麦根际土壤中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均达到最大值。施用黄腐酸肥料6、10 g/kg,土壤微生物的总体活性,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群落的多样性以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显着增加,施用10 g/kg黄腐酸肥料时效果最佳。【结论】在40天的试验周期内,施用黄腐酸肥料能有效增加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显着改善微生物群体功能,增加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但是,只有在黄腐酸肥料施用量达6 g/kg后才有显着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高丽莉,李凤丹[5](2019)在《模拟增温对小麦生长、土壤酶活性和呼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全球增温对我国小麦生长及根区土壤特性的影响。运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OTC)的连续3年控制实验,监测和模拟了全球增温系统对小麦生长、土壤酶活性和呼吸的影响,对提高我国小麦的优质高产提供了基础支撑。结果表明:整个生长期内,小麦土壤湿度和温度均呈季节变化特征,其中在CK和OTC处理下,小麦土壤温度随着季节的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相同时期土壤温度基本表现为OTC>CK;CK和OTC处理下小麦土壤湿度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相同时期土壤湿度基本表现为OTC<CK,在返青期差距达到最大,差距达到最小。模拟增温显着增加了小麦根区土壤呼吸和土壤酶活性,随生长期的变化,CK和OTC处理下土壤脲酶、转化酶、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和土壤呼吸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相同时期土壤呼吸和土壤酶活性基本表现为OTC>CK,在小麦的整个生长期,CK和OTC处理下土壤呼吸和土壤酶活性分别与土壤温度呈显着的指数关系(p<0.05)。模拟增温显着增加了小麦生长特性,小麦生长特性各指标均表现为OTC>CK,其中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和穗粒数均表现为OTC>CK(p<0.05),比叶重、R/S没有显着差异(p>0.05)。综合分析表明:模拟增温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和根区土壤酶活性和呼吸的提高。(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张文静,陈海超,郭利建,刘香利,赵惠贤[6](2019)在《小麦TaWTG1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去泛素化酶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去泛素化酶是泛素化途径的逆调节酶,参与调控蛋白质的降解。为了探索小麦(Triticum aestivum)去泛素化酶家族成员WTG1 (wide and thick grain 1)基因的功能,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小麦TaWTG1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和结构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TaWTG1,并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表达菌株BL21(DE3),对重组蛋白His-TaWTG1诱导表达条件(包括培养温度,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β-D-1-thiogalactopyranoside, IPTG)浓度和诱导时间)进行优化;进一步对重组蛋白进行可溶性分析和镍柱分离纯化,并对其去泛素化活性进行体外验证。结果表明,TaWTG1蛋白由319个氨基酸组成,理论分子量为35.38 kD,等电点为4.62;其叁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构成,含有OTU (ovarian tumor-related proteases)相关蛋白酶家族的otubain保守结构域;重组蛋白His-TaWTG1的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0.4 mmol/L IPTG、28℃诱导6 h;该重组蛋白主要以可溶形式存在于上清液中。Western blot分析确定用镍柱分离纯化获得的重组蛋白为目的蛋白;体外活性分析实验表明,TaWTG1具有去泛素化酶活性,可以切割赖氨酸(K)48和K63连接的四聚泛素链。本研究为TaWTG1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赵吉平,任杰成,郭鹏燕,许瑛,任超[7](2019)在《施氮量对小麦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的施氮量可提高小麦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促进小麦籽粒氮素累积和利用,进而获得高产。为掌握小麦最佳施氮量及其促高产的生化机理,以晋麦104号为材料,设置0 kg·hm~(-2)、120 kg·hm~(-2)、240 kg·hm~(-2)、360 kg·hm~(-2)四个施氮水平,研究了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小麦产量随氮肥用量增加先升后降,施氮240 kg·hm~(-2)时最高。小麦旗叶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在开花期后随时间推移呈先升后降之势;且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先升后降,施氮240 kg·hm~(-2)时,小麦旗叶GS、NR、GPT、GOGAT等关键酶活性最高。小麦旗叶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与籽粒产量均显着相关。240kg·hm~(-2)施氮量通过改善小麦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提高氮素代谢水平,从而增加小麦籽粒产量。(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朱云林,顾大路,王伟中,杜小凤,杨文飞[8](2019)在《壳聚糖浸种对小麦出苗及活性物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壳聚糖对小麦出苗及体内活性物质的影响,为壳聚糖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以淮麦33为研究对象,采用浓度为0%、0.1%、0.2%、0.3%、0.4%、0.5%的壳聚糖溶液进行浸种处理,考察分析不同浓度壳聚糖溶液对小麦发芽、出苗、长势及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浸种使小麦的发芽势增加0.7百分点以上,株高增加0.6 cm以上,根长增加1.1 cm以上,单株干质量增加0.018 g以上,叶绿素含量增加0.012 mg/g以上,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0.05 mg/g以上、可溶性糖含量增加1.87 mg/g以上、脯氨酸含量增加0.05μg/g以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加0.84 U/(g·min)以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8.00 U/g以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加0.50 U/(g·min)以上,丙二醛含量降低0.27μmol/g。说明壳聚糖浸种对小麦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并能提高小麦幼苗体内抗氧化酶活性,进而提高小麦苗期的抗性。综合各方面指标分析,浓度为0.4%的壳聚糖溶液浸种有利于促进小麦苗期生长和提高小麦苗期抗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7期)
邱秋金,洪涌,肖清铁,林瑞余[9](2019)在《化感小麦根系分泌物对看麦娘生长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小麦化感抑草效应与机制,以强化感小麦‘92L89’和弱化感小麦‘抗10103’为材料,通过沙培不同密度的小麦,分析了根系分泌物对看麦娘根长、株高、根系活力、叶片保护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化感小麦根系分泌物显着抑制看麦娘根长与株高生长,抑制效应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强,强化感小麦的抑制率显着高于弱化感小麦.不同密度强化感小麦处理下,看麦娘的根系活力比对照下降了30.4%~45.1%,显着高于弱化感小麦的25.9%~28.2%;看麦娘叶片的SOD活性、POD活性、PAL活性及MDA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7.8%~42.8%、18.4%~77.1%、34.2%~70.1%和30.0%~78.0%,而弱化感小麦处理后依次提高了5.4%~26.6%、9.6%~24.7%、7.9%~41.1%和4.0%~54.0%;低密度弱化感小麦处理的看麦娘株高、SOD活性、PAL活性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可见,化感小麦通过根系分泌作用抑制了受体植物根系活力和生长,刺激叶片SOD、POD、PAL活性提高,引起脂质过氧化作用及苯丙烷途径代谢增强,不利于靶标植物的生长.(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窦露,杨福田,谢英荷,李廷亮,李超[10](2019)在《生物菌肥、秸秆炭对麦田土壤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生物菌肥、秸秆炭对我国旱地麦田土壤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农户施肥(FF)、测控施肥(MF)、菌肥无机肥(MFB)、秸秆炭无机肥(MFC)4种施肥处理对旱地小麦生育期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旱地麦田0-20 cm土层3种酶活性随小麦生育期推进呈现不同变化趋势,脲酶活性高峰均在拔节至扬花期,过氧化氢酶活性高峰均在成熟期,碱性磷酸酶活性高峰均在返青期.在测控定量施肥基础上,菌肥无机肥较农户施肥显着提高了拔节至扬花期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秸秆炭无机肥较农户施肥显着提高了拔节至扬花期碱性磷酸酶活性,提高幅度为16.1%-17.6%(P <0.05).菌肥无机肥和秸秆炭无机肥处理的冬小麦籽粒产量较农户施肥分别提高22.4%、21.5%(P <0.05),秸秆炭无机肥处理显着提高了冬小麦千粒重.拔节至成熟期脲酶活性与小麦籽粒产量呈显着正相关;拔节至扬花期碱性磷酸酶与小麦千粒重呈极显着正相关.综上所述,在测控定量施肥基础上,菌肥无机肥和秸秆炭无机肥可以提高冬小麦产量与生育期酶活性,因此适宜在旱地麦田推广应用.(图3表3参42)(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小麦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支链淀粉是小麦籽粒淀粉的主要成分,Q酶(淀粉分支酶)作为支链淀粉合成的关键酶,在小麦灌浆过程中,其生理活性将影响支链淀粉的合成速率,从而间接影响小麦籽粒的质量和产量。近年来,强筋小麦因其品质好、价格高,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关注,但强筋小麦产量偏低的问题较为普遍,因此,实现其优质高产,对提高我国小麦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氮素作为调控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元素,合理的氮肥运筹有利于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目前,有关氮肥对Q酶的影响多以单因素试验为主,关于氮肥施用量与底追比例对强筋小麦灌浆期Q酶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试验拟从氮肥施用量与底追比例对Q酶的影响展开研究,以期为强筋小麦优质高产协同提高提供理论参考。【材料与方法】试验于2017-201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赵县试验基地进行,采用叁因素裂区试验设计,施氮量为主区,设4个水平:N_0-0kg/ha、N_1-180kg/ha、N_2-240kg/ha、N_3-300kg/ha;氮肥底追比例为副区,设3个水平:P_1-7:3、P_2-5:5、P_3-3:7;品种为副副区,选用藁优2018、师栾02-1、石优20等3个强筋品种。基本苗270万/ha,氮肥追施时期为拔节期。于开花期标记长势一致的同期麦穗,每7天取样一次,连续取5次,取籽粒后于液氮中速冻,超低温冰箱储存,测定籽粒Q酶活性。【结果与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灌浆进程推进,施氮处理籽粒中Q酶活性均表现为"快-慢-快"的降低趋势。花后0-7天,各施肥处理的Q酶活性快速下降;花后第7-21天,下降幅度逐渐变缓;至开花21天后再次迅速下降。但不施氮肥的N_0处理,其籽粒Q酶活性降低速度逐渐加快。(2)随着施氮量的变化,籽粒中Q酶活性表现为N_2>N_3>N_1>N_0,其中N_2与N_1、N_3处理间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与N_0处理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3)开花后0-7天,不同氮肥处理间,Q酶活性随着灌浆进程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N_2处理的Q酶活性下降最快,幅度最大,达到15.99%;而N_3处理下降较慢,幅度最小,为11.58%;与开花后第7天相比,花后28天,N_0处理的Q酶活性下降最快,幅度最大,达到78.15%;其次为N_1、N_2,分别为:63.12%、55.18%;下降幅度最小的是N_3处理,为46.16%。花后第28天时Q酶活性表现为N_3>N_2>N_1>N_0,N_3处理Q酶活性在灌浆进程中虽不是最高,但后期活性仍保持较高水平,持续时间最长。(4)不同底追比例间,Q酶活性无显着差异。但P1处理在花后第7天下降速率加快,P_2、P_3均缓慢下降,且活性均高于P_1,表明拔节期追施氮肥有利于提高Q酶活性。(5)不同强筋品种间差异表现为师栾02-1>藁优2018>石优20,但未达到显着水平。【结论】本试验条件下,综合施氮量、氮肥底追比和品种叁个因素,在施氮量为240kg/ha、氮肥底追比为5:5时,藁优2018、师栾02-1、石优20灌浆期Q酶活性均达到最大,表明该氮肥运筹方式有利于强筋小麦产量形成,获得高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吕青青,曹娟娟,刘瑞,陈寒青.小麦麸皮多糖的结构表征及其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2].刘阿康,王德梅,陶志强,王艳杰,杨玉双.施氮量与氮肥底追比例对强筋小麦灌浆期Q酶活性的影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董艳,赵骞,吕家兴,董坤.间作小麦和接种AM真菌协同提高蚕豆抗枯萎病能力和根际微生物碳代谢活性[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4].刘佳欢,王倩,罗人杰,陈喜,孙淑娟.黄腐酸肥料对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5].高丽莉,李凤丹.模拟增温对小麦生长、土壤酶活性和呼吸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6].张文静,陈海超,郭利建,刘香利,赵惠贤.小麦TaWTG1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去泛素化酶活性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9
[7].赵吉平,任杰成,郭鹏燕,许瑛,任超.施氮量对小麦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9
[8].朱云林,顾大路,王伟中,杜小凤,杨文飞.壳聚糖浸种对小麦出苗及活性物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9
[9].邱秋金,洪涌,肖清铁,林瑞余.化感小麦根系分泌物对看麦娘生长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窦露,杨福田,谢英荷,李廷亮,李超.生物菌肥、秸秆炭对麦田土壤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