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棉花茎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杆菌,棉花,基因,陆地棉,花芽,培养基,斑鸠。
棉花茎尖论文文献综述
尹秀,游义霞,张维,黄先忠,崔百明[1](2013)在《玻璃粉创伤棉花茎尖分生组织遗传转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评估玻璃粉创伤棉胚茎尖分生组织的转化效率及初步建立其遗传转化体系。高速涡旋的玻璃粉创伤棉胚茎尖分生组织,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报告基因gusA导入棉花,GUS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棉胚转化情况,探讨不同转化条件对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0.2g玻璃粉创伤棉胚,茎尖分生组织的较多细胞被转化,成活12株幼苗,较适宜。涡旋90s转化条件下获得2株GUS阳性苗,涡旋时间越长茎尖分生组织创伤程度越严重,能提高转化效率,但成苗量降低。此外,转化效率受菌液浓度及菌种的影响,OD600为0.8的农杆菌LBA4404菌液侵染棉胚,较多细胞能表达gusA的活性且表达水平较高,而被农杆菌GV3101侵染后的棉胚染色效果较差。(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欧婷,何秋伶,陈进红,祝水金[2](2013)在《基于抗草甘膦基因的棉花茎尖农杆菌介导转化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棉所49、珂字棉201和YZ-1为受体材料,通过对培养基草甘膦浓度、农杆菌侵染时间和浓度、共培养时间以及恢复培养条件等因素的优化,建立了基于抗草甘膦基因的棉花茎尖农杆菌转化技术体系,并将抗草甘膦基因(EPSPS-G6)导入3个受体材料,获得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植株。研究结果表明,适合于棉花茎尖农杆菌介导的草甘膦筛选浓度为10 mg·L-1;茎尖转化体系为农杆菌菌液OD600为0.9~1.0,侵染时间为20min,共培养时间为48 h,选用SH培养基并加入适量活性炭(0.5 g·L-1)作为恢复培养基。用本研究创制的转化技术体系,转化处理3个陆地棉受体360个茎尖,共获得60株抗性再生植株,经PCR检测,获得阳性抗性植株26株,移栽成活23株。以茎尖外植体数计算,本体系的转化成功率6.4%。该转化体系适合于转化抗草甘膦基因或以抗草甘膦基因为筛选基因的外源基因,具有转化频率高、嵌合体少、转化周期短等优点。(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王安可,何秋伶,潘晶晶,孙英超,祝水金[3](2013)在《农杆菌介导的VgDGAT1a基因棉花茎尖转化体系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将斑鸠菊(Vernonia galamensis)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VgDGAT1a)导入棉花,创制转基因高油棉花种质,优化建立农杆菌介导的棉花茎尖转化体系,以‘中棉所49’茎尖为外植体,以HptⅡ基因为筛选标记,VgDGAT1a为目的基因,用农杆菌介导法,研究外植体培养时间、浸菌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及吸光度A600值等对棉花茎尖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外植体培养3~5d、生长点纵切、菌液吸光度A600值0.6~0.9、浸菌40~60min、浸菌后暗培养1d和使用MSB+活性炭1g/L+头孢霉素400mg/L作为生根培养基的条件下能高效获得再生转化植株,从而为转基因高油棉花种质的创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欧婷[4](2013)在《基于抗草甘膦基因的棉花茎尖农杆菌遗传转化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草害是影响棉花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棉花的产量及品质有较大的影响。运用基因工程创新棉花种质资源,培育应用转基因抗除草剂的棉花品种对于棉田化学除草,降低植棉投入,提高植棉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草甘膦除草剂基因(EPSPS-G6)为外源基因,通过优化多种转化条件,完善了基于抗草甘膦基因的棉花茎尖农杆菌遗传转化技术,并将EPSPS-G6基因导入珂字棉201、YZ-1及中棉所49等棉花品种中,创制出抗草甘膦转基因棉花种质系。研究结果如下:1.以中棉所49、珂字棉201及YZ-1为受体材料,通过对培养基草甘膦浓度的筛选、农杆菌侵染浓度、共培养时间以及恢复培养条件等因素的优化,完善了基于抗草甘膦基因的棉花茎尖农杆菌遗传转化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适合于棉花茎尖农杆菌遗传转化法的草甘膦筛选浓度为10mg/L;茎尖转化体系:以20min为农杆菌侵染时间,农杆菌菌液OD600为0.9-1.0,共培养时间为48h,选用SH培养基并加入适量活性炭(0.5g/L)作为恢复培养基。以茎尖外植体为基数,本转化技术的转化成功率达6.4%。从转化时间来看,该方法从无菌苗培养开始计算,获得再生试管苗的时间仅为2个月时间,4个半月即能开花,6个月即能获得T1代种子,说明本转化技术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2.以本研究建立的棉花茎尖农杆菌遗传转化技术,将具有我校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草甘膦基因EPSPs-G6导入中棉所49、珂字棉201及YZ-1等3个陆地棉品种(系)的茎尖。共转化360个茎尖,共获得60株抗性再生植株,经分子检测和草甘膦筛选后移栽成活23株。3.对再生植株(T0)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26株再生植株中能扩增出与质粒DNA相同大小条带,初步说明外源基因已成功地整合到再生植株的染色体DNA中。Southern杂交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的外源基因均为单拷贝。转基因T0植株主要田间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转EPSPS-G6基因T0当代生长正常,全部能开花结实,并获得T1种子。此外,23株转基因植株整体性状与受体对照无明显差异,不同转化体之间无明显的变异。说明本研究创造的抗草甘膦棉花种质具有较好的育种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3-01)
徐大伟,邱德文,檀根甲,李淼,曾洪梅[5](2011)在《以茎尖分生组织为受体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激发子基因pemG1棉花植株的获得》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棉花常规遗传育种周期长,农杆菌介导的转化下胚轴再生难,转化率低,胚变异率高等难题。通过改善茎尖的遗传转化,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棉花茎尖,试图缩短转化周期,获得转化苗。构建了稻瘟菌激发子基因pemG1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2300-pemG1,分别以‘珂字312’、‘中棉24’棉花茎尖分生组织作为外植体,摸索无菌苗的最佳培养方案,确定最佳共培养温度、共培养时间及卡那霉素筛选浓度。经过共培养,茎尖在诱导芽培养基上诱导生芽,从不同浓度的BAP和NAA生长激素的组合中,最终确定0.1mg/L的BAP和NAA最适合芽的诱导;经过2个月的继代培养,在含有GA3的茎增殖培养基上完成茎的增殖和延伸;切取幼芽并使其在含有0.1mg/L的IBA生根培养基中生根;生根的抗性植株移栽到温室中成苗,获得了T0代转基因株系4株。进行了转pemG1阳性植株的初步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1年18期)
李威[6](2011)在《陆地棉花芽分化诱导阶段茎尖的表达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战略物资,而“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长期以来粮棉争地矛盾突出,早熟育种正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的产物。花发育与棉花早熟性密切相关,而花芽分化诱导阶段是成花过程的关键步骤。本研究以早熟品种中棉所36和晚熟品种TM-1为材料,运用新兴的数字基因表达谱技术,获得了中棉所36子叶展平期到叁片真叶展平期四个叶龄和TM-1一片真叶展平期到叁片真叶展平期叁个叶龄棉苗茎尖的数字基因表达谱数据。通过分别对中棉所36和TM-1各个时期基因表达谱数据的差异表达比较分析,并且两个材料花芽分化起始阶段相对应的差异表达基因相比较,筛选出一批与花芽分化起始过程有明显相关的重要基因以及生物学通路,并得到早熟品种中棉所36在这一过程中与晚熟品种TM-1表达模式不同的基因。这些数据的获得,为以后分离鉴定在早熟品种花芽分化起始阶段起关键作用的基因提供了大量的候选基因,为探明陆地棉花芽分化诱导机理以及早熟品种花芽分化起始较早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的主要实验结果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早熟品种中棉所36和晚熟品种TM-1主茎生长点制作石蜡切片,然后镜检发现中棉所36是在二片真叶展平时顶芽开始分化出花芽原基,TM-1是在叁片真叶展平时开始花芽的形态分化。说明早熟品种花芽分化起始时期早于晚熟品种。2.运用新兴的Illumina/Solex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中棉所36子叶展平期到叁片真叶展平期四个叶龄和TM-1一片真叶展平期到叁片真叶展平期叁个叶龄的棉苗茎尖RNA样品分别进行Tag-sequencing测序,获得这七个时期大量的mRNA标签,然后与参考基因序列数据库DFCI Cotton Gene Index database进行比对,完成基因表达注释。3.通过分别对中棉所36和TM-1这两个材料的不同时期数字基因表达谱数据,依次进行两两比较,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发现中棉所36中子叶展平vs一片真叶展平组合的差异表达基因数目最多,TM-1中二片真叶展平vs叁片真叶展平组合的差异表达基因数目最多。进一步分析发现,花分生组织特性基因AP1同源基因和棉花花芽分化诱导途径整合基因GhSOCl都是在中棉所36子叶展平vs一片真叶展平显着上调表达,在TM-1二片真叶展平vs叁片真叶展平上调表达到高峰。因此,推测中棉所36在子叶展平和一片真叶展平之间花芽分化诱导相关的基因差异表达,而TM-1在二片真叶展平和叁片真叶展平之间花芽分化诱导相关基因差异表达。4.通过比较中棉所36子叶展平vs一片真叶展平与TM-1二片真叶展平vs叁片真叶展平两个组合中的差异表达的基因,从表达趋势相同的基因中发现赤霉素合成和信号转导相关基因,深入分析推断霉素途径参与陆地棉花芽分化诱导过程,而且起促进作用。表达趋势相同的上调基因继续与TM-1一片真叶展平vs叁片真叶展平的上调基因进行比较,共同上调的基因与陆地棉花芽分化诱导过程相关。表达趋势相同的下调基因中发现VIP3的同源基因,说明这部分基因中包括负调控陆地棉花芽分化起始的基因。表达趋势不同的基因中与花芽分化相关基因,比如SPL3、VRN1、FVE等的同源基因,可以作为进一步克隆与早熟品种花芽分化较早相关基因的候选基因。5.从各个时期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中随机挑选出6个基因,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验数字表达谱数据的准确性。结果发现虽然个别基因荧光定量PCR结果和数字表达谱分析结果有些差异,但大多数基因整体趋势两者基本一致,表明数字表达谱分析结果比较准确。(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刘明月,左开井[7](2011)在《农杆菌介导棉花茎尖遗传转化体系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根困难和转化效率较低是农杆菌介导棉花茎尖遗传转化体系的应用瓶颈。本研究以柯字棉312为研究材料,探讨茎尖遗传转化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生根诱导时间、无菌苗型、针刺处理等对茎尖生根率、茎尖形态以及抗性苗产生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5 mg/L NAA能够有效提高生根率,促进茎尖伸长;生根诱导时间是生根率的重要影响因子;经多次针刺处理的正常苗抗性苗率较高;培养5 d的正常苗茎尖生长速度和状态优于黄化苗。(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刘建凤,李秋伶,黄惠,王敬敬,王省芬[8](2010)在《基因枪轰击棉花茎尖转植酸酶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磷是农作物生产中一个重要限制因子,土壤缺磷已成为影响作物产量提高和资源持续性发展利用的世界性问题。土壤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磷,并能够通过生物小循环不断补充,但现有作物不能直接吸收土壤有机磷,只有被酶水解为无机磷之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棉花一生中吸收的磷素70%~90%来自土壤,但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难以满足生长需要。因此,利用转基因技术结合常规育种,将磷高效利用基因如植酸酶基因等转化到棉花中,创造磷高效利用的棉花新种质,进而选育磷高效利用新品种,对于棉花的高产优质至关重要,也将为解决农作物有效利用土壤有机磷资源开辟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棉花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0-08-01)
雷江荣,王冬梅,邵林,危晓薇,黄乐平[9](2010)在《农杆菌法转化茎尖获得转SNC1基因棉花及其T_1植株对棉花枯萎病的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陆地棉中35和军棉1号的茎尖为外植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拟南芥抗病基因SNC1(sup-pressor of npr1-1,constitutive 1)转入棉花。对外植体培养时期、农杆菌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进行改良,实验结果表明,在外植体培养1d,菌液侵染20min,并且共培养保持在2d能够获得较高的遗传转化效率。PCR以及RT-PCR对再生植株T0代和T1代棉花的检测结果表明,SNC1基因已经整合到棉花的基因组中并得到表达。利用浸根法,对T1代转基因棉花接种棉花枯萎病菌强致病力菌株(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与对照比较,T1代转基因棉花的枯萎病抗性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0年02期)
付远志,李成奇,张志勇,胡根海,张金宝[10](2009)在《百棉1号棉花茎尖培养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茎尖培养是培养再生苗的途径之一,多用于植物的脱毒,这种方法在许多植物中均有应用,茎尖培养具有技术简单,操作方便,易成苗的特点。棉花组织培养研究开始于70年代,但至今进展缓慢,目前能够顺利获得再生植株的品种仅以珂字棉系统的几个品种较为有效。其它获得再生植株的品种数量很有限,尤其是现在推广栽培的优质丰产棉花品种更少。棉花再生困难是转基因育种的重大障碍,利用棉花茎尖培养,诱导周期短,相对较易获得再生棉苗,这为棉花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河南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2-12)
棉花茎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中棉所49、珂字棉201和YZ-1为受体材料,通过对培养基草甘膦浓度、农杆菌侵染时间和浓度、共培养时间以及恢复培养条件等因素的优化,建立了基于抗草甘膦基因的棉花茎尖农杆菌转化技术体系,并将抗草甘膦基因(EPSPS-G6)导入3个受体材料,获得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植株。研究结果表明,适合于棉花茎尖农杆菌介导的草甘膦筛选浓度为10 mg·L-1;茎尖转化体系为农杆菌菌液OD600为0.9~1.0,侵染时间为20min,共培养时间为48 h,选用SH培养基并加入适量活性炭(0.5 g·L-1)作为恢复培养基。用本研究创制的转化技术体系,转化处理3个陆地棉受体360个茎尖,共获得60株抗性再生植株,经PCR检测,获得阳性抗性植株26株,移栽成活23株。以茎尖外植体数计算,本体系的转化成功率6.4%。该转化体系适合于转化抗草甘膦基因或以抗草甘膦基因为筛选基因的外源基因,具有转化频率高、嵌合体少、转化周期短等优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棉花茎尖论文参考文献
[1].尹秀,游义霞,张维,黄先忠,崔百明.玻璃粉创伤棉花茎尖分生组织遗传转化的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2].欧婷,何秋伶,陈进红,祝水金.基于抗草甘膦基因的棉花茎尖农杆菌介导转化方法的研究[J].棉花学报.2013
[3].王安可,何秋伶,潘晶晶,孙英超,祝水金.农杆菌介导的VgDGAT1a基因棉花茎尖转化体系优化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3
[4].欧婷.基于抗草甘膦基因的棉花茎尖农杆菌遗传转化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
[5].徐大伟,邱德文,檀根甲,李淼,曾洪梅.以茎尖分生组织为受体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激发子基因pemG1棉花植株的获得[J].中国农学通报.2011
[6].李威.陆地棉花芽分化诱导阶段茎尖的表达谱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1
[7].刘明月,左开井.农杆菌介导棉花茎尖遗传转化体系优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1
[8].刘建凤,李秋伶,黄惠,王敬敬,王省芬.基因枪轰击棉花茎尖转植酸酶基因[C].中国棉花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2010
[9].雷江荣,王冬梅,邵林,危晓薇,黄乐平.农杆菌法转化茎尖获得转SNC1基因棉花及其T_1植株对棉花枯萎病的抗性[J].分子植物育种.2010
[10].付远志,李成奇,张志勇,胡根海,张金宝.百棉1号棉花茎尖培养体系的建立[C].河南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