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论文_宋斌,智协飞,潘梦婷,侯美夷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相互作用,尺度,通量,环流,模式,海温,热带。

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宋斌,智协飞,潘梦婷,侯美夷[1](2017)在《北太平洋冬季年代际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深了解北太平洋年代际尺度海气相互作用,本文通过对湍流热通量和SST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当热通量和SSTA正相关时,代表海洋影响大气,而当二者相关系数为负时,表示大气强迫海洋。将整个北太平洋SSTA求平均和把北太平洋分成3个区域求SSTA平均,分别对热通量和SST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太平洋冬季年代际尺度上的海气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海洋强迫大气,而在日本附近海域以及北太平洋中东部,海洋对大气的强迫作用最明显,因此这两个区域是北太平洋冬季年代际尺度上海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区。(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7年02期)

林鹏飞,刘海龙,马静,李逸文[2](2015)在《一个高分辨率全球海气耦合模式中的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分辨率观测资料表明在海洋中尺度(涡旋和锋面)上方的海气相互作用(称为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主要体现为海洋对大气的强迫作用,这与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海洋受大气驱动显着不同。本文基于CESM框架,初步建立了一个涡分辨率(0.1o×0.1o)海洋模式LICOM2(LASG/IAP Climate system Ocean Model version 2)与高分辨率大气环流模式CAM4的耦合模式,积分了6年。在此基础上,通过与观测和再分析资料等的对比,评估了模式模拟的海洋和大气的大尺度环流、海洋中尺度特征及其相关的海气相互作用特征。结果表明,该高分辨率耦合模式不仅能够较好地模拟海洋、大气的大尺度环流,而且对海表温度(SST)锋面、海洋中尺度涡旋、风的中小尺度结构以及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等均具有很好的模拟能力。这种海气过程直接体现为SST与海表风应力大小的同位相关系,特别是在海洋中尺度现象频发区,如黑潮及其延伸体等,但模式中的同位相关系略弱于观测。在此高分辨率耦合模式中,动量垂直混合和海平面气压调整机制在黑潮及其延伸体等涡旋频发区均起作用。同时,这两种机制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模拟和观测的中尺度SST变化均会引起显着的感热与潜热通量变化,但相比于观测,感热响应偏弱(对应于风响应偏弱),而潜热响应偏强,与大气边界层偏干有关。这些结果说明用涡分辨率LICOM模式耦合较高分辨率大气模式可用于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本文来源于《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 我国气候模式发展与评估、气候模式预测技术》期刊2015-10-14)

单机坤,沈学顺,李维京[3](2013)在《陆气相互作用对中尺度对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回顾了大气对地表性质的敏感性研究,以及陆气相互作用对中尺度天气过程的影响.说明了地表性质与积云对流及对流降水之间的联系。地表性质的改变对行星边界层的热通量、水汽通量、对流有效位能产生影响,并通过湍流的垂直输送,进而影响到其上大气的性质。陆气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性质不均匀的下垫面造成地表向大气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差异,从而在近地层大气中形成温度和气压梯度,产生局地环流,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可以形成对流。并产生降水,而降水的不均匀分布,又维持了下垫面的不均匀性。土壤湿度对对流的影响受到多个因素的制约,其中天气尺度过程的影响是很显着的;由非均匀的下垫面所产生的局地环流能够触发积云对流。(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3年11期)

苏纪兰,吴国雄,周天军,陈大可,王桂华[4](2012)在《多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展望——第61期“双清论坛”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61期双清论坛"多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于2011年4月12-13日在杭州举行。本次论坛活动得到我国海气相互作用和气候变率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与会专家围绕"海-气相互作用的区域特征"、"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变暖"、"年代际气候变化的机理及可预测性"、"季节一年际气候变率的几个研究热点"、"台风一海洋相互作用的动力和热力过程"以及"海-气相互作用过程的数学建模"等6个中心议题作了12个大会专题报告。论坛分析和提炼了该领域的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并结合我国的研究现状,凝练出在未来5—10年中我国在"多尺度海气相互作用"领域最需要解决的一些重大科学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基金》期刊2012年01期)

郑建秋[5](2010)在《西北太平洋年际和季内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受到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视。海洋和大气作为气候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存在相互作用。海气相互作用研究,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过程,为气候模拟和预报提供理论基础。故本文采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客观分析海气通量项目提供的OAFlux资料和美国气候诊断中心提供NCEP再分析资料,利用EOF分析、小扰动方法、线性回归、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北太平洋年际和季内尺度的海气相互作用,包括西北太平洋海气界面湍流热通量的年际变化、西北太平洋海气界面湍流热通量季内变化强度的特征、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年际尺度上的局地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南海夏季风爆发期间海气相互作用的季内变化。主要结论有:1.西北太平洋湍流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在冬季最为显着。我国东部海域及其向中东太平洋的延伸部分为冬季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年际变化的关键区。冬季潜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在副热带太平洋和菲律宾海域主要受风速变化影响,在西北太平洋的高纬和低纬海域尤其是赤道中太平洋主要受比湿差变化影响,而冬季感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在整个西北太平洋都主要受海气温差变化影响。受大尺度环流影响,异常低压中心的东(西)侧海气比湿差和海气温度差偏小(偏大),所以异常低压中心的东(西)侧潜热输送和感热输送偏弱(偏强)。2.西北太平洋潜热低频振荡强度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海气比湿差低频振荡强度(Δq′)和海气比湿差平均值(Δq)的空间分布影响;感热低频振荡强度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海气温差低频振荡强度(ΔT′)的空间分布影响。湍流热通量低频振荡强度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潜热低频振荡强度的季节变化受Δq′强度季节变化、海表面风速低频振荡强度(U′)季节变化、Δq季节变化和风速平均值U季节变化共同影响;感热低频振荡强度的季节变化主要受ΔT′强度季节变化和U季节变化的影响。20°N以北海域和热带西太平洋,潜热(感热)低频振荡主要受大气变量qa′( Ta′)和U′的影响,表现为海洋对大气强迫的响应;20°N以南的热带中东太平洋, q s′( Ts′)的变化对潜热(感热)的低频振荡也有较大影响。3.暖池区域海洋对大气的强迫在3月份最为显着,大气对海洋的反馈在6月份最为显着。海洋强迫大气占主导时,海温趋势(dSST/dt)的年际变化小于海温;而大气反馈海洋占主导时,海温趋势的年际变化则大于海温。ENSO会减弱暖池区域3月份海洋对大气的强迫,而6月份大气对海洋的反馈受ENSO影响不大;去除IOD影响后海气关系基本维持不变。3月份ENSO通过增强暖池上空的对流,减少短波入射,从而使海温呈降低趋势,减弱海洋对大气的强迫。4.根据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水汽通量的特征分析,定义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指数IVIMT ,并确定出1951~2000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日期。通过分析发现,利用该指数可以合理地确定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时间。依据该指数确定的季风爆发日期,分析南海夏季风爆发期间海气相互作用的准双周变化,可以发现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海气相互作用的准双周变化主要表现为大气通过风蒸发和云辐射影响海水温度,海洋通过水汽辐合影响上空的大气对流,二者的响应时间均为4天,所以在演变上体现为弱对流领先正海温4天,而正海温领先强对流4天。(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0-11-01)

邓北胜,刘海涛,丑纪范[6](2010)在《ENSO事件期间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联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大气环流叁维分解方法研究了1979—2008年ENSO事件期间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海气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表明ENSO事件期间存在明显的叁维"齿轮式"耦合特征;在ENSO事件盛期,与NCEP再分析资料的垂直运动相比,大气环流叁维分解方法揭示的东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的下沉运动更强,范围更宽。大气环流叁维分解方法把垂直速度分解为纬向分量和经向分量两部分,纬向分量表现为很强的下沉运动,而经向分量表现为上升运动,垂直速度的纬向分量和经向分量相互抵消了一部分,综合的结果表现为很强的下沉运动。在热带地区,垂直速度ω*的纬向分量ωW要大于其经向分量ωH,ωW反映了ω*的主要特征;在分析垂直运动方面,与NCEP再分析资料中的垂直速度相比,大气环流叁维分解方法具有一定的优点。(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郑静,费建芳[7](2006)在《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对热带气旋发生、发展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了近几十年来海气相互作用对热带气旋形成和发展影响的研究情况。海表温度(SST)和海洋飞沫(seaspray)蒸发对热带气旋的强度和路径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如何,目前还存在争议。利用中尺度海气耦合模式进行数值模拟是研究海气相互作用对热带气旋影响的一个有效方法。介绍了国内外一些中尺度海气耦合模式,旨在推动建立适合我国海域的用于热带气旋模拟和预报的海气耦合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6-10-01)

刘琳[8](2006)在《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年际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对发生在热带印度洋的偶极子(IOD)事件和发生在热带太平洋的ENSO事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两个海气耦合事件各自变化特性以及两者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热带经向非均匀的温跃层及其相伴随的背景流场存在情况下,重新考虑了Matsuno(1966)所研究的经典波动问题。研究了与热带年际变化相联系的热带海-气系统气候平均态所包含的海-气相互作用。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的五个部分:热带太平洋气候平均态所包含的海-气相互作用的资料分析,热带海洋/大气不稳定性研究,热带太平洋ENSO事件和热带印度洋偶极子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太平洋ENSO的海-气相互作用资料分析以及热带印度洋偶极子的海-气相互作用资料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热带太平洋气候平均态所包含的海-气相互作用的资料分析根据海洋和大气的运动特性,定义了表征海洋大气系统的对称模态和反对称模态指数,通过两个指数对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关于赤道对称和反对称的两个模态进行区分,发现关于赤道反对称的海-气耦合模态主要包含了大气散度分量和海洋SST的相互作用;关于赤道对称的海-气耦合模态主要包含了大气旋度分量和海洋SST的相互作用,并从资料估算了该耦合模态向西传播的速度。讨论了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在1948-1975年和1976-2005年之间的气候态差异。(2)热带海洋/大气不稳定性研究通过浅水模式的低阶截断模分析,发现当海洋之中温跃层(或大气的高度场)具有径向不均匀分布及存在相应的赤道急流时,这样的背景场对赤道低频长波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当赤道附近基本流是向东时,可以使经典的Rossby波的波速发生改变甚至变成向东传播,同时与由背景场的不均匀性产生的地形Rossby波相互作用后,可产生向东传播的不稳定波.这种不稳定的性质,在本质上是发生在赤道海域(或大气中)的正压不稳定,但它不完全与中纬度的正压不稳定性相同,它是通过地形Rossby波和Rossby波两支波相互作用后产生的耦合不稳定.(3)太平洋ENSO的海-气相互作用资料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6-04-10)

黄立文,吴国雄,宇如聪[9](2005)在《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对台风暴雨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尺度海-气耦合模式MCM对两个典型台风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定量地分析了海-气相互作用对台风暴雨的影响,并探讨了这一影响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模式MCM能成功模拟台风的路径、强度以及台风暴雨的落时、落区。考虑海-气相互作用能使台风中心气压48和72 h分别回升9.9和3.5 hPa,使后续时段的台风对流性降水减小40~100 mm,还明显改变了非对流性降水分布。耦合与非耦合试验对比分析初步表明,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台风暴雨的机制是一种通过台风大风区附近海平面温度(SST)下降来调节的负反馈机制。(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谷德军,王东晓,袁金南[10](2004)在《黑潮输送的异常及其与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28.5°E为界,沿27°N,北太平洋西边界流输送可以分成呈明显负相关的东、西2段。西段(即黑潮)主要参与副热带环流(STG)和经向环流(STC);东段主要参与日本东南的反气旋式涡旋再回流。从气候态来看,西段输送在7、8月份最大,3月份次大;东段输送在6—8月份最小,其它月份比较接近;整体结果表现为全年有2个接近的极大值,分别是3、4月份和7、8月份。从年序列来看,西段输送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一次明显的突变;而东段在1955年突然减小,在1963年突然增大。小波分析表明,东、西两段的振荡周期都随时间变化。西段输送时间序列的20a左右周期振荡在1976年以前非常明显,9a左右周期振荡在1985年以后比较显着;东段输送的13a左右周期在1976年以前显着,1985年以后的主要振荡周期从7a逐渐减小到3a左右。奇异谱分析表明,西段输送的年代际变化占总方差的45%,年际变化占总方差的13.6%;东段输送的年代际变化占总方差的24.3%,年际变化占总方差的32.3%。黑潮输送异常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及ENSO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年代际尺度上,一个可能的过程是,PDO超前于黑潮输送异常;异常的黑潮输送通过改变北太平洋中部的SST梯度引起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而调制ENSO的变化。在年际尺度上,黑潮输送异常滞后于PDO和ENSO变化,且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04年06期)

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分辨率观测资料表明在海洋中尺度(涡旋和锋面)上方的海气相互作用(称为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主要体现为海洋对大气的强迫作用,这与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海洋受大气驱动显着不同。本文基于CESM框架,初步建立了一个涡分辨率(0.1o×0.1o)海洋模式LICOM2(LASG/IAP Climate system Ocean Model version 2)与高分辨率大气环流模式CAM4的耦合模式,积分了6年。在此基础上,通过与观测和再分析资料等的对比,评估了模式模拟的海洋和大气的大尺度环流、海洋中尺度特征及其相关的海气相互作用特征。结果表明,该高分辨率耦合模式不仅能够较好地模拟海洋、大气的大尺度环流,而且对海表温度(SST)锋面、海洋中尺度涡旋、风的中小尺度结构以及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等均具有很好的模拟能力。这种海气过程直接体现为SST与海表风应力大小的同位相关系,特别是在海洋中尺度现象频发区,如黑潮及其延伸体等,但模式中的同位相关系略弱于观测。在此高分辨率耦合模式中,动量垂直混合和海平面气压调整机制在黑潮及其延伸体等涡旋频发区均起作用。同时,这两种机制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模拟和观测的中尺度SST变化均会引起显着的感热与潜热通量变化,但相比于观测,感热响应偏弱(对应于风响应偏弱),而潜热响应偏强,与大气边界层偏干有关。这些结果说明用涡分辨率LICOM模式耦合较高分辨率大气模式可用于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宋斌,智协飞,潘梦婷,侯美夷.北太平洋冬季年代际尺度海气相互作用[J].气象科学.2017

[2].林鹏飞,刘海龙,马静,李逸文.一个高分辨率全球海气耦合模式中的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C].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我国气候模式发展与评估、气候模式预测技术.2015

[3].单机坤,沈学顺,李维京.陆气相互作用对中尺度对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J].气象.2013

[4].苏纪兰,吴国雄,周天军,陈大可,王桂华.多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展望——第61期“双清论坛”综述[J].中国科学基金.2012

[5].郑建秋.西北太平洋年际和季内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6].邓北胜,刘海涛,丑纪范.ENSO事件期间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联系的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10

[7].郑静,费建芳.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对热带气旋发生、发展影响研究进展[C].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2006

[8].刘琳.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年际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

[9].黄立文,吴国雄,宇如聪.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对台风暴雨过程的影响[J].气象学报.2005

[10].谷德军,王东晓,袁金南.黑潮输送的异常及其与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关系[J].热带海洋学报.2004

论文知识图

TEST 3模拟的SST变化(K)的分布5.4黑潮延伸体区域平均EKE(J...嵌入模型台风的初始海平面气压场(hPa)和...海-气-浪耦合模拟系统示意图海表温度SST(K)变化的分布(48 h)通过台风中心的温度(℃)、相对湿度(%)...

标签:;  ;  ;  ;  ;  ;  ;  

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论文_宋斌,智协飞,潘梦婷,侯美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