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真菌论文_施其成,Ahmed,M.Abdel-Hamid,李袁飞,成艳芬,Isaac,Cann

导读:本文包含了厌氧真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真菌,甲烷,有机酸,沁水,生物,平邑,碳源。

厌氧真菌论文文献综述

施其成,Ahmed,M.Abdel-Hamid,李袁飞,成艳芬,Isaac,Cann[1](2019)在《厌氧真菌阿魏酸酯酶基因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表达纯化厌氧真菌的一种阿魏酸酯酶,并分析其相关特性和功能,为实现其在生产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利用基因组学技术获取了能够在大肠杆菌(DE3)中高效表达的阿魏酸酯酶基因序列,将其导入表达质粒并在宿主菌株内表达后,通过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及凝胶过滤法得到纯化的重组酶蛋白。在此基础上,通过定点突变技术,对阿魏酸酯酶基因序列中编码酯酶及糖苷水解酶的功能区分别做定点突变,并获取相应的纯化酶蛋白,比较分析几种酶的基本特性及其对不同底物的降解能力。本研究阿魏酸酯酶的基因序列为1878bp,其编码的酶蛋白包含625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为5.93,不稳定系数是15.36,为稳定性蛋白。该酶催化底物的最适温度及pH值分别为37°C和7.5,野生型阿魏酸酯酶(WT)、酯酶区突变酶(TM1)及糖苷水解酶区突变酶(TM2)的分子量分别为67.80KDa、67.78KDa和67.74KDa。多糖类底物降解结果显示,TM1对多糖类底物的降解能力显着高于酶WT和酶TM2(P<0.05),TM2几乎丧失了对多糖类底物的降解能力。酯类物质及阿魏酰基低聚糖的降解结果显示,WT的降解能力均显着高于酶TM1和TM2(P<0.05);TM1和TM2都表现出极低的酯酶活性,且两者间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本研究成功地表达纯化出了厌氧真菌阿魏酸酯酶及其突变酶。通过定点突变发现,野生型阿魏酸酯酶中糖苷水解酶功能区的失活使得酶的多糖降解能力几乎丧失,但酯酶功能区的失活会显着增强酶对多糖类底物的降解,而两种突变酶在降解含酯键的底物上都表现出极低的活性。由此推测,在降解多糖类底物上,该酶的酯酶功能区会抑制糖苷水解酶功能区的活性。但在降解含酯键的底物上,这两个功能区表现出强烈的互作效应。(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8)

刘丽英,刘珂欣,朱浩,迟晓丽,许超[2](2018)在《有机物料厌氧发酵液中拮抗苹果再植障碍病原真菌的细菌筛选及其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物料厌氧发酵液(AFOF)能显着改善苹果再植障碍.本研究对AFOF中能拮抗苹果再植障碍主要病原菌(腐皮镰刀菌、层出镰刀菌、尖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的细菌进行了分离筛选,并对其作用效果进行了盆栽验证.结果表明:AFOF能显着抑制病原真菌的生长繁殖;对峙试验共得到4株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细菌(L11、L12、L13、L14),最高抑菌率达到57.3%,鉴定发现这4株细菌均属于芽孢杆菌属,相互之间没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在盆栽条件下,与连作土相比,溴甲烷熏蒸处理和拮抗菌菌液处理对平邑甜茶幼苗的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在幼苗的长势上,溴甲烷熏蒸处理效果要好于拮抗菌菌液处理;在根系活力上,拮抗菌菌液处理效果要好于溴甲烷熏蒸处理,根系长度、根尖数分别增加了25.1%、70.9%.与连作土处理相比,拮抗菌菌液和溴甲烷熏蒸均能显着降低土壤中的真菌数量,分别降低了71.2%和64.2%,拮抗菌菌液处理能显着增加土壤中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了48. 0%和140.2%,使土壤微生物结构向"细菌型"转化;而溴甲烷熏蒸处理显着降低了土壤中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说明拮抗菌的确能够抑制土壤中病原真菌的生长.(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韩青[3](2018)在《沁水盆地原位真菌厌氧降解煤增产甲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增产煤层气技术利用厌氧微生物降解煤产甲烷的代谢特性,在煤层原位实现煤的生物转化,不仅能够增加煤层气储量、延长煤层气井服务年限,而且能够改善煤层渗透性、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具有绿色、无污染、低能耗等优势,应用前景广阔。关于微生物增产煤层气,已有研究多通过细菌的角度研究该技术的核心和机理,关于煤层原位真菌厌氧降解煤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而真菌在复杂有机物的降解中具有天然的优势,能够在牛瘤胃中与产甲烷菌协同作用产生甲烷。由此,本文以沁水盆地无烟煤为研究对象,通过传代、富集的方法培育高效厌氧降解煤的原位真菌菌群,分析培养条件对菌群厌氧降解煤的影响机制。通过对反应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微生物组成、晶核结构、中间产物、官能团四个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初步确定原位真菌在厌氧降解煤中的作用以及真菌菌群厌氧降解煤增产甲烷的代谢途径,分析沁水盆地原位真菌厌氧降解煤增产甲烷的机理。(1)富集培养结果表明,高效真菌菌群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5℃、pH=8、盐度0.5%、粒径0.075~0.150mm、固液比1:30,在此条件下的最大甲烷产量可达237?mol/g coal。且菌群对高阶煤的降解效果优于低阶煤;在空气中暴露一定时间后返回厌氧环境仍能够保持良好的降解能力。(2)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富集得到的高效真菌菌群在门级别上以Ascomycota(子囊菌门)为主,古菌类别主要为Methanocella(甲烷胞菌属),其代谢类型均为嗜温氢营养型。(3)XRD结果表明,真菌作用具有一定的溶胀效应,使无烟煤整体晶核结构更为疏松。同时随着反应的持续进行,无烟煤的芳香性降低,即微生物能够有效破坏煤的芳环结构,从而有效利用煤中的芳香类有机质产甲烷。(4)FTIR结果表明,煤中各官能团特征峰的伸缩振动强度均随反应的持续进行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芳香官能团中结构较为简单的单取代苯的百分含量变化相对于复杂的官能团来说更为显着;含氧官能团中,脂肪含氧官能团的伸缩振动强度强于芳香含氧官能团的伸缩振动强度;脂肪官能团中,生物降解后,脂肪类物质的侧链官能团的伸缩振动强度明显减弱。(5)GC-MS结果表明,反应过程中间产物主要包含芳香类、烷烃类、醇、酯、酸及杂环类化合物。其中,烷烃类及醇类化合物随着反应的进行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芳香类化合物在反应中不同时间下的相对百分含量没有显着的变化,但对应的芳香类化合物的丰度随着反应进行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表明煤中的芳香类物质逐渐被降解利用。(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房玮[4](2018)在《白腐真菌预处理促进木质纤维素厌氧发酵产酸与有机酸产物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以及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增加,现有化石燃料已经不能持续满足能源消费的需求。化学品的能源消耗和生产将呈现出从石油基资源向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的转变。作为一种高效且相对简单的生物技术,厌氧消化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应用于木质纤维素物质的稳定和能量回收。近年来,从有机物中生产挥发性脂肪酸(VFA)替代产甲烷,被认为是厌氧消化过程更有发展前景的方向,因为这些羧酸盐及其衍生物是许多行业的重要原材料,其附加值远大于甲烷,在生物气生产、化工有机材料制造和污水脱氮除磷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潜力。丰富的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可为厌氧消化生产VFA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诸多能源和环境问题。但较高含量的木质素阻碍了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中碳水化合物的降解和利用,因此这些所谓“低价值”的木质纤维素物质被随意丢弃,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本研究以木质纤维素废物蘑菇渣和沼渣为原料,探索并系统研究白腐真菌预处理促进其厌氧发酵产酸的可行性,同时分析预处理过程的机理。此外,本研究探究了剩余污泥与蘑菇渣共发酵促进厌氧发酵产酸的可行性,并进行了厌氧发酵产物调控的初步探究。首先对蘑菇渣厌氧发酵产酸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就厌氧发酵过程底物浓度(TS为6%~18%)和pH(4.0~12.0)进行了优化。并考察了发酵产酸过程中的氮磷的释放。实验结果表明,当TS在6%~18%范围内,TS为15%时蘑菇渣厌氧发酵的VFA浓度最大。在一定范围内,蘑菇渣VFA产量随pH增大而增大,在碱性条件下VFA浓度高于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在pH为10时获得VFA最大浓度,为3480 mg/L。乙酸和丙酸是发酵主要产物,占总有机酸含量的70%以上,可用于污水生物处理过程脱氮除磷的碳源。为进一步促进蘑菇渣发酵产酸,采用筛选的白腐真菌对两种类型的蘑菇渣进行预处理。结果表明C.subvermispor无法在蘑菇渣上生长,而真菌P.sajor-caju和T.versicolor可以有效生长且均破坏了蘑菇渣的木质纤维素结构,并改变了它们的化学组成。真菌预处理Oyster蘑菇渣后,纤维素/木质素值均有所下降,表明在真菌预处理过程中,Oyster中的纤维素更多地被消耗利用。P.sajor-caju可选择性降解Raw蘑菇渣中的木质素,纤维素/木质素最大值为0.92。但菌株T.versicolor对Raw蘑菇渣木质素降解有限后续厌氧发酵结果显示,Raw蘑菇渣经过P.sajor-caju预处理后,VFA产率最大为203 mgCOD/gVS_(added),较对照组与原始蘑菇渣VFA产率分别提高60%和74%。VFA增加的原因可能在于真菌预处理选择性降解了木质素,增加了蘑菇渣的表面积及孔隙度。因此,P.sajor-caju预处理有效提高了Raw蘑菇渣生物降解。相反,Oyster蘑菇渣对照组获得的最大VFA产率为437 mgCOD/gVS_(added),表明Oyster蘑菇渣具有更好的厌氧可生化性,但P.sajor-caju和T.versicolor真菌预处理降低其VFA产率,主要原因在于预处理期间大量的纤维素降解。厌氧消化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于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处理和能量回收。然而,由于木质素的抑制作用,沼渣中仍然含有相当大比例的可降解木质纤维素,限制了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生产效率。采用P.sajor-caju和T.versicolor真菌预处理,可促进沼渣厌氧发酵产酸。结果表明,经过P.sajor-caju真菌预处理,沼渣的最大VFA产率为240 mgCOD/gVS_(added),分别高出对照组和原样品1.17倍和1.24倍。乙酸和丙酸为主导产物,在发酵结束时占VFA总产量的70%以上。机理分析表明,P.sajor-caju和T.versicolor真菌能够在沼渣上生长,并不同程度地分泌木质素降解酶,如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从而降解木质素。两种木质素降解酶的降解能力不同,使得P.sajor-caju在预处理沼渣过程呈现出更强的木质素降解能力。P.sajor-caju预处理提高了沼渣纤维素/木质素比例,这种选择性降解木质素的功能,是后续提升沼渣发酵产率的主要原因。但T.versicolor在预处理过程中对木质素降解能力较弱,但可降解大量纤维素,对厌氧发酵过程有负面影响。混合蘑菇渣与剩余污泥混合发酵的结果表明,单独剩余污泥(R1)厌氧发酵VFA产率高于单独蘑菇渣(R5)VFA产率,混合发酵可以显着提高VFA产率,发酵底物剩余污泥比例为50%的发酵液(R3)中取得最大VFA产率,为596mgCOD/gVS_(added),较R5和R1分别高出36.7%和14.3%。蘑菇渣与剩余污泥的混合比例主要影响了水解程度。厌氧发酵结束后R3中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值最大,较R1和R5分别高13.2%和26.6%,表明污泥与蘑菇渣的共发酵促进了原料底物的水解程度,为后续产酸过程提供更多可以利用的有机物,使后续VFA产率提升。此外,可能由于氨氮的释放,共发酵系统发酵液的缓冲能力提高,系统pH值处于厌氧发酵的适宜范围(pH>6.0)。有机酸比例的基本顺序为: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己酸。在混合发酵体系中,当反应底物中蘑菇渣含量超过50%后,发酵液中丙酸含量占总VFA含量的30%左右;同时戊酸含量下降30%以上。共发酵过程符合Logstic模型,表明混合蘑菇渣和剩余污泥共同发酵可提高底物水解速率和VFA产率,是一种有效促进蘑菇渣发酵产酸的方法。高效的厌氧发酵过程,不仅需要VFA高产率,发酵产物的控制同样十分重要。在高负荷运行下建立了以丙酸和戊酸为主要产物的发酵体系,研究了pH值变化(6.0、6.5)对反应器运行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6.0、6.5时,发酵系统内丙酸和戊酸含量之和占到总VFA产量的68%~69%。pH升高导致葡萄糖转化率增加,但对乳酸转化率没有任何影响,且乳酸转化是厌氧发酵系统的限速步骤。本实验中丁酸和戊酸主要分别来自乳酸同乙酸和丙酸的链延长反应,而丙酸来自于叁个途径:胞内多聚葡萄糖直接转化、乳酸途径及琥珀酸途径转化。当pH为6.0时,琥珀酸转化是生成丙酸的最主要途径。当pH从6.0升高至6.5,储存于细胞内的多聚葡萄糖直接转化,是生成丙酸最主要途径。(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4-13)

王砀砀,赵聪聪,蔡传江,姚军虎,曹阳春[5](2018)在《厌氧真菌及其植物细胞壁降解酶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厌氧真菌具有很强的植物组织降解能力,其强大的假根系统和分泌的一系列植物细胞壁降解酶能够将生物质资源高效的降解为易于利用且附加值高的化合物。这对解决饲料短缺、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概述厌氧真菌的分类地位、研究方法及应用研究,为厌氧真菌及其分泌的植物细胞壁降解酶进一步研究及科学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孟振祥,李袁飞,孙若琳,金巍,成艳芬[6](2018)在《叁硝酸丙叁酯对厌氧真菌和甲烷菌代谢产物、纤维水解酶活性及菌群丰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近年来硝酸酯化合物抑制瘤胃甲烷生成的能力受到广泛关注,但鲜有研究关注其对瘤胃内主要纤维降解菌——厌氧真菌的影响。【目的】研究叁硝酸丙叁酯(Nitroglycerin,NG)对厌氧真菌和甲烷菌活性和代谢的影响。【方法】利用厌氧真菌(Piromyces sp.F1)纯培养及与甲烷菌共培养(Piromyces sp.F1+Methanobrevibacter sp.),比较不同剂量NG(0.0、6.6、13.2和19.8μmol/L)对厌氧真菌和甲烷菌的代谢终产物、主要纤维水解酶活性及菌群丰度的影响。【结果】厌氧真菌共培养组中,6.6μmol/L NG完全抑制了甲烷的生成,积累了氢气和甲酸(P<0.05),降低了乙酸浓度以及木聚糖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P<0.05),但未显着影响厌氧真菌和甲烷菌的丰度(P>0.05)。厌氧真菌纯培养组中,6.6μmol/L NG显着降低了甲酸、乙酸、乙醇、木聚糖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P<0.05),但总产气量和氢气产量没有显着差异(P>0.05)。在2个培养体系中,随着剂量的升高,NG对厌氧真菌和甲烷菌的抑制增强。【结论】NG能够抑制甲烷菌的活性,但对厌氧真菌也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亚丹,杨辉,卢向阳,田云[7](2017)在《不同饲料饲养黄牛瘤胃厌氧真菌的多样性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不同饲料饲养黄牛瘤胃厌氧真菌多样性的差异,了解芒草单一饲料饲养时瘤胃中特殊的真菌种类。【方法】通过构建芒草单一喂养、混合饲料饲养的黄牛瘤胃微生物18S r RNA基因文库,来对比分析单一饲喂芒草对瘤胃厌氧真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持续喂养18个月后,混合饲料饲养牛瘤胃真菌包含的种类较分散,无明显的优势类别,而芒草单一喂养牛瘤胃真菌包含的种类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Orpinomyces sp.,Piromyces sp.,Neocallimastix frontalis,Microdochium sp.几种。【结论】使用芒草单一饲养确实改变了黄牛瘤胃中真菌的组成,并且其中优势真菌类群很可能与芒草的降解有密切关系,为今后开发瘤胃微生物资源在生物能源方面的利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龙静,韩冰,李秋霞,谢雨,庞宗文[8](2017)在《产纤维素酶兼性厌氧真菌的筛选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蔗渣粉为唯一碳源从新鲜牛粪中筛选到了9株产生较强纤维素酶活力的兼性厌氧真菌,其中命名为13-2的菌株纤维素酶活性最高,滤纸酶活达到20.67 IU/g干曲,微晶纤维素酶活为33.42 IU/g干曲,β-葡萄糖苷酶活为24.40 IU/g干曲,CMC酶活为114.00 IU/g干曲。通过菌丝、孢子形态以及ITS分子鉴定,这9株兼性厌氧真菌中有4株鉴定为尖端赛多孢子菌属、5株鉴定为枝孢霉菌属。(本文来源于《轻工科技》期刊2017年08期)

李袁飞,孙美洲,成艳芬,朱伟云[9](2017)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瘤胃甲烷菌共存对厌氧真菌代谢产生有机酸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利用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瘤胃甲烷菌共存对厌氧真菌代谢产有机酸特性的影响。根据6种有机酸的化学特性确定紫外检测波长、缓冲液浓度、p H、流速、柱温和进样量等液相色谱条件;利用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厌氧真菌纯培养及厌氧真菌与甲烷菌共培养上清液中6种有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高效液相色谱采用的条件为:5 mmol/L磷酸二氢钾-磷酸缓冲液(p H=2.4)作为流动相,流速为0.5 m L/min,柱温25℃,进样量为20μL,214 nm波长检测。6种有机酸能够在30 min内得到良好分离。各种有机酸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检测限为0.20~1.00μmol/L,定量限为0.667~3.333μmol/L,回收率为92.17%~101.61%。甲烷菌共存影响了厌氧真菌的代谢产物。厌氧真菌利用葡萄糖的主要水溶性代谢产物为甲酸、乳酸、乙酸,以及微量琥珀酸、柠檬酸、α-酮戊二酸及乙醇;甲烷菌共存显着降低了上清液中甲酸和乳酸的含量(P<0.05),显着增加了乙酸含量(P<0.05)。综上,本试验利用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可快捷、灵敏、有效地检测厌氧真菌代谢葡萄糖产生的6种有机酸的含量,并发现甲烷菌共存显着促进了厌氧真菌氢化酶体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金巍,刘军花,李袁飞,成艳芬,朱伟云[10](2017)在《甲烷菌对厌氧真菌不同碳源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碳源和甲烷菌对厌氧真菌碳代谢的影响。【方法】利用体外批次厌氧发酵法,比较厌氧真菌纯培养(Orpinomyces sp.和Neocallimastix sp.)及其与甲烷菌共培养(F1:Orpinomyces sp.+Methanobrevibacter sp.和N3:Neocallimastix sp.+Methanobrevibacter sp.)发酵不同类型碳水化合物代谢产物的差异。【结果】对厌氧真菌和甲烷菌共培养F1和N3的研究显示,F1发酵木薯粉[(26.44±0.22)mmol/L]的乳酸产量是发酵玉米芯[(1.31±0.04)mmol/L]的20.18倍,是N3发酵木薯粉[(1.59±0.03)mmol/L]的16.63倍,玉米芯[(0.79±0.08)mmol/L]的33.47倍。当F1和N3中的厌氧真菌纯培养时,各组乳酸产量均<1.90 mmol/L。对F1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发酵体系中木薯粉添加量在0.8%–2.0%之间时,乳酸产量随木薯粉添加量增加而增加。当含量在1.0%–2.4%之间时,随木薯粉添加量增加,甲烷和乙酸产量逐渐降低。比较F1发酵大米粉、木薯粉、玉米粉、小麦粉和土豆粉的发酵结果,发现乳酸产量与底物中支链淀粉的含量成正相关(R2=0.9554)。当F1发酵葡萄糖和麦芽糖时,乳酸产量<5.00 mmol/L。当以麦芽糊精为底物时,乳酸产量高达(28.00±0.95)mmol/L。【结论】本文首次报道碳源和甲烷菌能够增强厌氧真菌的乳酸代谢途径并且这种增强存在种属特异性。(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厌氧真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机物料厌氧发酵液(AFOF)能显着改善苹果再植障碍.本研究对AFOF中能拮抗苹果再植障碍主要病原菌(腐皮镰刀菌、层出镰刀菌、尖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的细菌进行了分离筛选,并对其作用效果进行了盆栽验证.结果表明:AFOF能显着抑制病原真菌的生长繁殖;对峙试验共得到4株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细菌(L11、L12、L13、L14),最高抑菌率达到57.3%,鉴定发现这4株细菌均属于芽孢杆菌属,相互之间没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在盆栽条件下,与连作土相比,溴甲烷熏蒸处理和拮抗菌菌液处理对平邑甜茶幼苗的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在幼苗的长势上,溴甲烷熏蒸处理效果要好于拮抗菌菌液处理;在根系活力上,拮抗菌菌液处理效果要好于溴甲烷熏蒸处理,根系长度、根尖数分别增加了25.1%、70.9%.与连作土处理相比,拮抗菌菌液和溴甲烷熏蒸均能显着降低土壤中的真菌数量,分别降低了71.2%和64.2%,拮抗菌菌液处理能显着增加土壤中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了48. 0%和140.2%,使土壤微生物结构向"细菌型"转化;而溴甲烷熏蒸处理显着降低了土壤中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说明拮抗菌的确能够抑制土壤中病原真菌的生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厌氧真菌论文参考文献

[1].施其成,Ahmed,M.Abdel-Hamid,李袁飞,成艳芬,Isaac,Cann.厌氧真菌阿魏酸酯酶基因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C].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2].刘丽英,刘珂欣,朱浩,迟晓丽,许超.有机物料厌氧发酵液中拮抗苹果再植障碍病原真菌的细菌筛选及其防治效果[J].应用生态学报.2018

[3].韩青.沁水盆地原位真菌厌氧降解煤增产甲烷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

[4].房玮.白腐真菌预处理促进木质纤维素厌氧发酵产酸与有机酸产物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8

[5].王砀砀,赵聪聪,蔡传江,姚军虎,曹阳春.厌氧真菌及其植物细胞壁降解酶应用研究进展[J].动物营养学报.2018

[6].孟振祥,李袁飞,孙若琳,金巍,成艳芬.叁硝酸丙叁酯对厌氧真菌和甲烷菌代谢产物、纤维水解酶活性及菌群丰度的影响[J].微生物学通报.2018

[7].李亚丹,杨辉,卢向阳,田云.不同饲料饲养黄牛瘤胃厌氧真菌的多样性对比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7

[8].龙静,韩冰,李秋霞,谢雨,庞宗文.产纤维素酶兼性厌氧真菌的筛选与鉴定[J].轻工科技.2017

[9].李袁飞,孙美洲,成艳芬,朱伟云.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瘤胃甲烷菌共存对厌氧真菌代谢产生有机酸特性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7

[10].金巍,刘军花,李袁飞,成艳芬,朱伟云.甲烷菌对厌氧真菌不同碳源代谢的影响[J].微生物学报.2017

论文知识图

厌氧真菌菌株ARISA分析图谱驱除厌氧真菌前后绵羊瘤胃NH3-...驱除厌氧真菌前后绵羊瘤胃挥发...驱除厌氧真菌前后绵羊瘤胃pH值...厌氧真菌参比模板扩增动力学曲线厌氧真菌参比模板扩增的融解曲线

标签:;  ;  ;  ;  ;  ;  ;  

厌氧真菌论文_施其成,Ahmed,M.Abdel-Hamid,李袁飞,成艳芬,Isaac,Cann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