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香[1]2003年在《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效率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银行业竞争体系逐步形成。外资银行凭借其先进的电子技术、科学的管理经验和优秀的人力资源,竞先占领中国金融市场。我国银行业必须融入到国际金融市场,参与国际金融竞争。国有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企业组织,是金融市场主体。效率是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本质体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企业组织的生存法则。 效率是有效的程度,是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效率是指国有商业银行在对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其他实现目标所需资源的分配和协调中,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投入或实现收益最大化,从而使国有商业银行对其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组织效率是评估商业银行组织管理水平的标准之一。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组织制度仍然沿袭国家专业银行的传统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组织规模过大、机构布局不合理等因素,直接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细织效率的发挥。 组织效率是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规律、适合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商业银行组织制度,可以借鉴西方成熟的商业银行组织制度。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制度表现在外部组织结构设置是按经济区域设置分支机构,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一般实行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结构,同时内部结构按客户需要划分。 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效率,应该对原有组织进行科学再造、合理设计。国有商业银行组织设计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整个银行组织结构设计和组织机构设置都要以市场及其未来变化为导向,以客户及其需要与变化为中心,以有利于创造竞争优势为出发点,以前台机构的设立为起点带动后台机构设置,以能够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提供超值服务,为顾客创造价值、保证顾客满意和快乐,创造更大的忠诚顾客群为目标。具体包括:职位、岗位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说明与设计;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分析与设计;基本组织单位、部门的划分与结构设计;组织决策系统的设计,包括组织领导体制、权力结构、决策机制与管理体制的设计;组织管理执行系统的设计,包括管理指挥机构、运行操作机构(输入、转换、输出)、反馈机构、控制机构;银行组织与其他组织、社会环境等诸多方而的联系、关系的分析与设计;组织行为(伦理)规范的设计等方面。
邹江[2]2006年在《市场化进程中的国有商业银行效率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产权形式和经营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银行业金融创新不断深化,金融风险持续增加。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存在着片面强调发展速度,忽视经营效率的提高;注重银行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忽视银行竞争力的增强。为此,促进中国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国内商业银行竞争能力的核心在于增强银行效率,如何加快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效率问题是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中国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在银行业领域承诺很大程度的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化进程中既遇到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加快股份制改革进程,健全银行业务运行机制,使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方式转变,努力提高银行效率。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效率问题的研究,主要注重于对商业银行效率测度的研究和探讨。在许多国外有关银行效率的文献中,对西方发达国家银行效率的研究较多,而对市场化转型国家银行效率的研究较少。而国内一些银行效率的文献,偏重于对影响银行效率环境因素的研究和银行效率值的测算,而就银行内部决定因素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理以及如何提升商业银行效率的有效途径则缺乏切合实际的深入研究。为此,作者将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银行业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基础理论研究入手,确定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决定因素,深入研究这些因素尤其是内部决定因素对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理,并就银行效率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有商业银行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这对于我国银行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具有科学的现实指导意义。 论文的研究思路是基于借鉴与参考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的基础上,应用计量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理论,从实际情况调查研究入手,总结一般规律,努力使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方面有所创新。具体研究中采取了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比较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系统归纳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 (一)银行效率的一般分析。对银行效率概念的界定和基本理论剖析,先
李利[3]2006年在《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是银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银行运营效率的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商业银行的成功首先要归之于拥有一个高效率的组织结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历经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基本具备了现代商业银行的特征。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变革却明显滞后于银行整体改革的步伐,更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沿革,揭示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管理层次冗长、部门设置欠科学、权力过于集中以及网点布局违背效率最大化原则四个方面。进而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探讨。然后,介绍了国外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并总结出其成熟经验。主要有:组织结构功能定位明晰,以条线为主;以业务拓展系统为中心设置部门,重点突出;按经济效益设置分支机构;组织结构随环境、战略目标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最后,提出了优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对策建议。一是提高组织层次运行效率,二是明晰组织机构功能定位;叁是优化职能部门的设置;四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权力分配与业务发展相匹配;五是按经济区划和效率原则重组分支机构。并提出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改革的配套措施。
丁芳伟[4]2013年在《国有银行的战略目标、组织结构与绩效》文中研究表明国有银行在我国金融体制乃至整个宏观经济体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其组织结构调整和经营绩效的改善关系到金融行业能否健康发展。基于这样的经济现实,我们有必要研究我国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动态调整,从我国现阶段体制转轨对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系统性要求来考察,建立国有银行组织结构调整的分析框架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现有的关于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研究是对组织结构本身的关注有余,而对影响其组织结构因素的分析不足。本文拟将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与其外部发展环境和银行战略目标等因素结合起来,尝试性地构建一个更加系统的国有银行组织结构分析框架。本文以我国国有银行的组织结构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个“战略-组织-绩效(S-O-P)”的理论框架,并以此为依托研究了国有银行组织结构如何由外部发展环境和战略目标决定,以及组织结构影响组织绩效的逻辑。从“S-O-P”的运行框架来看,国有银行的外部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要求国有银行在不同时期必须选择不同的战略目标,也要求其组织结构不断调整。国有银行的组织结构调整是为了达到其战略目标,银行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要适应变化的环境。国有银行的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对其绩效的作用机理通过其信贷行为体现出来。国有银行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在不同时期得以提高和改善的历史验证了S-O-P分析框架的有效性。在世界范围内,花旗银行、标准渣打银行和汇丰银行组织结构的运行特征及其经验,对我国国有银行组织结构变革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股改上市后国有银行组织结构高效运行的基础,是现代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本文对国有银行的研究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在理论上清晰描述战略目标对组织结构的规定性,组织结构对绩效的制约问题,第二步是在既定的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分阶段的绩效实证考察,并以中国银行为例做案例研究。基于国有银行发展历程的历史间断性决定其绩效衡量适合采用分阶段和多指标的绩效衡量方法,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绩效衡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国有银行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选取不同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考量,并对国有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了历史考察。结果显示,国有专业银行时期的四大国有银行对宏观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资产质量在这一时期逐年恶化;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时期,四大国有银行的资产收益率逐年下降,不良贷款率也继续恶化并达到了历史最高的水平,但在此时期国有银行对宏观经济增长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时期,四大国有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革并成功上市,其市场绩效、资产质量和风险控制等国际通用的商业银行绩效衡量指标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基本上达到了国际商业银行的水平;不同历史时期国有银行的人均盈利能力和机构盈利能力,表明国有银行的市场绩效与其组织机构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国有银行发展环境的变化趋势与战略目标调整,本文对国有银行组织结构优化调整的原则和方向进行了论述,认为在未来一段时期,影响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外部环境主要有金融深化背景下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金融国际化、金融监管、信息技术等网络化发展构成,环境变化会使国有银行在经营中以利润最大化作为战略目标,国有银行组织结构优化应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追求精简和高效、分权和集权相结合、适度虚拟化等为原则,国有银行组织结构优化调整方向是必须继续完善现有的纵向和横向组织结构,构建完善的现代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根据环境变化创新组织结构模式。在笔者看来,要使国有银行运行达到以上的格局,就必须把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和绩效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研究。
阮素梅[5]2006年在《浅谈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效率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和银行业竞争体系的逐步形成,我国银行业必须融入到国际金融市场,参与国际金融竞争。组织效率是评估商业银行组织管理水平的标准之一。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组织制度仍然沿袭国家专业银行的传统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由于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组织规模过大、机构布局不合理等因素,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效率低下。要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效率,应该对原有组织进行科学再造、合理设计。
张庆军[6]2007年在《国有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薪酬制度是国有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薪酬制度不但能有效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员工努力地为商业银行目标奋斗,提高银行效益,而且能在人力资源激励竞争的环境下吸引和保留住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在金融全球化的形势下,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如何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建立科学的薪酬激励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综合分析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得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的合力方面和不足之处,从而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薪酬改革提供依据和建议。本文通过介绍和运用薪酬激励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设计原则,对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的状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存在如下现状:薪酬水平与效益水平较低、薪酬结构不合理、薪酬差距比较大、薪酬与业绩相关性存在差异。指出薪酬激励机制改革相对滞后,缺乏科学性和市场竞争力,是造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人才流失,经营活力不足,综合实力不强等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和人才战略管理的关键问题所在。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国有商业银行的特点,提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设计的思路,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改进国有商业银行工资制度的管理模式实施宽带薪酬,薪酬水平必须综合考虑市场竞争因素,构建科学的业绩考评指标体系,调整薪酬结构,注重长期激励,实行自助餐式福利计划。
赵旭[7]2001年在《中国银行业效率研究》文中认为效率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追求的目标。与速度和粗放式经营问题相比,效率问题是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从长远来看,银行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效率,而不是速度。银行业的效率不仅反映着银行自身的经营绩效,也间接映射了一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质量。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外银行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效率又是银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可见,提高银行业效率,防范金融风险是当务之急。但目前国内对银行效率理论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因此,研究转型时期中国银行业效率这一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银行效率的一般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研究的主要论点如下: 一、银行效率的一般理论分析。 本部分简要分析了银行效率的基本涵义,区分了银行效益与银行效率的概念,从量化和非量化的角度探讨了评价银行效率的标准和方法,主要是讨论了直接效率(投入产出效率)测度的方法。以此为根据,从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两个角度阐述了银行效率研究的理论观点,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二、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微观实证分析。 反映投入产出对比关系的银行效率是以有效市场竞争环境的存在为前提条件,我们运用“波特五力量”模型中的市场竞争强度、金融市场的替代效应和进入障碍等主要因素来分析我国银行业的市场有效性,结果表明,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强度基本上达到了市场有效性所要求的状态,但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银行业相比,其竞争强度还处于偏弱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我们运用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人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t Analysis,DEA)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选取了劳动力、存款价格、其他实物物质资本价格作为银行投入,存款、贷款、利润作为银行产出指标,测算了我国商业银行(1993-1998)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DEA效率呈逐年波动增长态势,且与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等反映银行绩效的指标呈背离趋势。国外研究表明,影响商业银行效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宏观经济因素、行业因素(如政府对银行业的管制程度、市场竞争性)和银行基本特征如资产质量、银行规模、资本规模、人力资本等因素,本文以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为因变量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构表明,银行资产质量、人力资本、经营管理能力以及产权结构是影响中国银行业效率的主要因素。一 我们的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商业银行的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逐年呈下降趋 势,但这井不表明银行效率的下降。在转型经济中,影响银行效率来源的主要因素为 宏观景气因素、制度性因素和技术性因素,我们以DEA综合效率作为判断我国银行 业运作绩效的指标,测算了中国银行业效率的源泉,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银行效率的 贡献达 56.480,宏观经济变化的贡献为 25,50,而制度性创新仅有 18.03O。总的来 说,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从90年代以来运行效率增长较快,这主要归结于整个国民经 济的市场化程度加深,竞争的压力影响到各银行。同时,商业银行技术手段的进步, 对运作效率提高的贡献比较大,尤其是电脑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信息处 理能力和传递能力,提高了支付结算效率,节约了人力资本,也方便了客户。但我国 商业银行运行效率的提高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这取决于体制改革带来的竞争效益。 因此,加强银行制度性创新特别是银行内部经营机制的转变是我国银行业效率提商的 关键。 在从单要素指标和直接效率(DEA效率)两方面对”银行效率进行因内、国际比 较评价的基础上,得出新兴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高于国有银行,而我国银行的经营效 率总体上不及外国同类银行。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我国商业银行技术进步相对缓慢、 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和规模效益不显着。运用pEA效率国际比较表明,国外银行(这 里指西班牙银行业)的技术无效是由规模无效引起的,而我国银行的技术无效是由纯 技术无效引起的。尽管这在某种程度上讲无可比性,但其也能大致地说明各国银行效 率的差异及其源泉。在此基础上,我们从规模经济、资源配置和产权结构几方面探讨 了国有银行与新兴商业银行效率差异的原因。研究表明,资源配置、技术进步与银行 效率正相关,这也是国有银行与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效率差异的根本原因所在,而规 模经济则与银行效率差异无显着的相关关系,这可能是由于国有银行的经营管理技术 与其规模不相匹配,导致其规模优势不能有效发挥,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得银行效率差 距拉大。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所有制银行内部产权结构的差异是造成银行效率变化 的内在原因,这和我们前述的研究结论基本
王海英[8]2016年在《增量改革及产业政治: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的历史制度分析(1984-2015)》文中提出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形态异军突起,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与那些强调技术创新特质的观点有所区别,本研究试图以互联网金融为引子,将其发展放置到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的长时段变迁进程中,探寻(包含互联网金融在内的)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的历史制度逻辑。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自1980年代中期初步确立起体制框架以来,其形态先后经历了叁个阶段的重要变迁:一是1984-2007年间从国有银行专业化分割垄断向多元商业化银行体系的转变;二是2008-2012年间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与制度化发展;叁是2013-2015年间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作为一种宏大的产业制度变迁过程,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形态叁十多年间的变迁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转型。关于我国银行业金融体系的发展变迁,既有研究大致从叁个主要脉络展开分析研究:一是从金融抑制或金融深化的角度辨析我国金融体制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二是从产权结构与市场结构的争论出发,讨论我国银行业金融体制变革的应然路径;叁是从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二元对立出发,讨论我国银行业金融体系制度变迁的推动力量及变迁性质。从这些脉络出发的相关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的发展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分析框架与观察视角,但是,既有研究不能为我们揭示出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背后深层的历史制度逻辑,不能为我们理解诸如互联网金融等一系列复杂或新兴的金融现象给予有洞见力的解释框架。为此,本研究试图运用经济社会学历史制度主义的相关理论视角及推论工具,对1984-2015年间我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叁阶段的重要变迁提供一种制度性的分析与解释。在分析框架上,本研究主要从决策者认知、增量式战略构建、产业政治叁个逻辑上紧密联系的维度出发,对不同阶段我国银行业金融形态的变迁进行具体而深入的实证分析,并试图勾勒或揭示出从体制内银行的变革、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到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之间内含的一致性的历史制度逻辑。研究发现,1984-2015年间我国银行业金融形态的变迁本质上是由国家所主(引)导的产业制度变迁过程。从早期银行业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到民间金融的再度兴起与制度化发展,再到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每一个阶段都持续性或贯穿性地呈现出国家所主导的银行业金融体系增量式变革的一致性历史制度逻辑。即第一阶段是以股份制银行等为代表的变革发展实现了相对于国有银行体系的增量式变革;第二阶段民间金融的兴起与制度化发展,实现了相对于以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等为主体的正规金融体系的增量式变革;第叁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相对于传统金融模式的增量式变革。正是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增量式变革,国家试图持续推动我国银行业金融体系的适应性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更好地满足多层次的金融资源与服务需求。
董玉华[9]2006年在《超越政府与自我超越》文中认为国有商业银行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深深烙下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随着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国有商业银行随之经历了艰难的转轨历程。国有商业银行如同国有企业一样,其改革发展历程正是新中国经济体制变迁的缩影。国有商业银行理论内涵非常丰富,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上可以拆分为“国家所有”和具有市场与企业属性的“商业银行”两部分,国家所有是通过强制性变迁产生的,而商业银行的市场与企业本性是通过自然演变而来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政府与市场在一定的时空中是存在矛盾的,但关系处理的好,也可以互补,政府与市场是经济学永恒的话题。寓政府与市场于一身的国有商业银行,从其设立的那一天起,就内生出政府目标多元性与市场单一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两者之间的矛盾,只是在统收统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市场存在的空间,国有专业银行作为财政的出纳,经济效益服从于政治的需要,国有商业银行的目标服从于政府的目标,两者轨迹趋同。而一旦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两者的矛盾凸现,一个好的经济方案有时不是一个好的政治方案。在本文中,把政府作为内生变量来研究,因而国有商业银行的矛盾具有内生性质。“封闭贷款”就是国有商业银行矛盾的内生性最好的例证。从体制、机制层次研究国有商业银行,且运用经济学中政府与市场理论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研究国有商业银行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在进行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如是否国有股要占绝对控股地位,也即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是否有生存的价值?如果基于我国的国情,国家必须绝对控股,说明政府依然具有控制权,如果政府不转换职能,依然故我,股改后的国家控股商业银行依然会制造不良资产,竞争力不会加强,改革没有成效,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的职能转变。因此本文的贯穿全文的灵魂思想是超越政府。超越政府不是说政府不重要,政府其实很重要,日本和西欧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作用大,只是政府应在那些领域发挥作用,政府的职
赵云峰[10]2009年在《商业银行竞争力培育与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银行竞争力既有一般企业竞争力的相同点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商业银行竞争力特性主要体现在能力上,表现为银行能力及其差异。银行竞争力本质是银行内在能力的外在表现,银行能力寓于银行内部而反映在金融产业市场竞争上,由此形成能力特点和差别,表现出不同的竞争水平。银行竞争力是由资源竞争力、经营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叁维能力有机结合构成的内容丰富、结构严密的能力体系。叁个维度在既是时间上的继接链条,又是能力的搭配关系,因而不可缺少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同时,银行竞争力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能力体系,其演化过程包括不满现状的反思、目标设计、选择路径、能力培育几个环节。演化是通过能力改变而实现的,从而获得新的竞争优势。银行竞争力演化要选择合适的目标模式和适宜的发展路径。银行竞争力培育是提升银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它通过四个能力(价值构建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发展控制能力和基本支撑能力)连续脉冲运动来实现,通过连续强化银行竞争力功能使银行竞争力不断提高,实现竞争力发展愿景目标。商业银行竞争力培育管理可以运用竞争力评价方法以检验自身竞争力在某时点的水平,并与其它银行、本行自身的其它时点水平相比较,从而查验竞争力培育的效果,明确竞争力培育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效率问题研究[D]. 李丽香. 福建农林大学. 2003
[2]. 市场化进程中的国有商业银行效率问题研究[D]. 邹江. 同济大学. 2006
[3].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研究[D]. 李利. 湖南大学. 2006
[4]. 国有银行的战略目标、组织结构与绩效[D]. 丁芳伟. 浙江工商大学. 2013
[5]. 浅谈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效率问题[J]. 阮素梅. 经济问题. 2006
[6]. 国有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研究[D]. 张庆军.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7
[7]. 中国银行业效率研究[D]. 赵旭. 浙江大学. 2001
[8]. 增量改革及产业政治:中国银行业金融形态变迁的历史制度分析(1984-2015)[D]. 王海英. 上海大学. 2016
[9]. 超越政府与自我超越[D]. 董玉华. 西南财经大学. 2006
[10]. 商业银行竞争力培育与管理研究[D]. 赵云峰. 吉林大学. 2009
标签:金融论文; 国有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组织绩效论文; 组织结构设计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绩效反馈论文; 银行论文; 组织结构模式论文; 形态理论论文; 环境分析论文; 竞争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