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弱毒相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弱毒双核丝核菌,水稻纹枯病,诱导抗性,抗性相关基因
弱毒相关论文文献综述
刘列,张世梅,王明环,张杰,杨敏[1](2019)在《水稻与弱毒丝核菌互作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ǜhn)。用10株弱毒丝核菌提前接种水稻后,再接种纹枯病病原菌,观察其发病症状,并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研究了接种不同处理后的水稻9个抗性基因表达情况,筛选出参与水稻纹枯病抗病过程的基因和能使水稻提前获得系统抗性的弱毒丝核菌菌株。结果显示,参与水稻诱导抗性的抗性基因主要为PR10a、ORK10、NAC4、WRKY53、WRKY71。大部分弱毒双核丝核菌能诱导水稻抗性基因表达,诱导效果最好的弱毒丝核菌菌株是②BS-J-06-8-1、④chd-YT-3-5和⑨DL-YT-06-4-9。(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9年08期)
周旋,林媛,徐炀,游江,方守国[2](2019)在《稻瘟菌中一种弱毒相关真菌病毒Magnaporthe oryzae polymycovirus 1的基因组序列测定与生物学性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离自湖北省天门市的稻瘟菌菌株TM02中发现了一种新型dsRNA病毒,暂命名为Magnaoporthe oryzae polymycovirus 1 (MoPmV1)。MoPmV1基因组包含四条独立的dsRNA,通过克隆测序获得了四条dsRNA的全长核酸序列信息,并上传至GenBank,其登录号依次为MH231406.1、MH231407.1、MH231408.1和MH231409.1。其中dsRNA1全长2401bp,推测其36~2 334区段编码一个多肽a1,包含一个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结构域;dsRNA2全长2 233bp,推测其72—22 163区段编码一个功能未知的假定蛋白b1;dsRNA3全长1 963bp,推测其55~1 891区段编码一个功能未知的假定蛋白c1;dsRNA4全长1 324bp,推测其159~950区段和1 040~1 324区段分别编码两个功能未知的假定蛋白d1和d2。Blast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发育分析表明,MoPmV1与一些新近报道的未分类的真菌dsRNA病毒,如Beauveria bassiana polymycovirus 2、Aspergillus fumigatus tetramycovirus-1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virus 1等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dsRNA提取克隆和RT-PCR分析在分离自湖南、贵州、云南、海南、浙江、福建、江苏、安徽和湖北等各省的稻瘟菌菌株中都发现了MoPmV1的存在,提示了该病毒在稻瘟菌群体中分布的广泛性。多次的病毒粒体提取实验表明MoPmV1在稻瘟菌细胞中不形成病毒粒子。通过对TM02菌株的药物处理和单分生孢子分离,获得了多个脱除MoPmV1病毒的单孢后代菌株。通过脱毒菌株与TM02和含有MoPmV1的单孢后代菌株的对比发现,MoPmV1可显着降低稻瘟菌的生长速率和分生孢子产量;离体大麦叶片与感病品种水稻叶片接种实验表明,MoPmV1可显着降低病斑大小;活体感病品种水稻接种实验表明,MoPmV1能显着降低病斑形成的数量和大小。综合分析表明,MoPmV1是一种新型的真菌dsRNA病毒,能够在稻瘟菌中造成弱毒现象,具有潜在的生物防治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陆训[3](2017)在《一种新的莴苣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弱毒相关真菌病毒对其生防潜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莴苣(Lactuca sativa L.)是世界上重要的蔬菜作物。2013-2015年冬季,在湖南省的莴苣上发现一种危害严重的叶斑病。田间症状为叶片大量黄褐色坏死斑点,圆形至椭圆形,病斑直径2-10mm不等。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该莴苣叶斑病的病原,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将其鉴定为囊状匍柄霉(Stemphylium vesicarium),编号Sv HN-02。将Sv HN-02与实验室前期获得的含有真菌病毒的匍柄霉属弱毒菌株WS-01(Stemphylium solani)对峙培养后,发现该真菌病毒可水平转移至菌株Sv HN-02,并对寄主真菌产生影响,结果如下:1、莴苣叶斑病叶上分离纯化得到的菌株Sv HN-02经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为莴苣叶斑病的病原。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将菌株Sv HN-02鉴定为S.vesicarium。这是首次发现S.vesicarium引起莴苣叶斑病。研究了Sv HN-02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发现其在p H7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最适生长温度为25℃。2、Sv HN-02与前期本实验室分离的带真菌病毒的弱毒菌株WS-01对峙培养后,通过试验确定了该病毒可以水平转移至Sv HN-02。3、对比了Sv HN-02获毒前后的生物学性状发现Sv HN-02获得真菌病毒后产孢量明显减少,菌丝形态结构扭曲变形,畸形萎缩,菌丝在培养基上生长速率减缓,致病力下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该真菌病毒能导致寄主致病力下降,具有生防潜力。4、测得该真菌病毒部分基因组序列,拼接后得到第一条ds RNA全长为3592 bp,编码一个1180 aa的开放读码框,其中包含Rd Rp结构域。在NCBI数据库进行核酸序列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该病毒核酸序列与已报道的链格孢内病毒AaV-1一致性性最高为76%。其氨基酸序列与链格孢内的病毒AaV-1氨基酸相似性达85%。说明该真菌病毒与链格孢内报道的病毒AaV-1亲缘关系最近。(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邓小军[4](2016)在《油菜菌核病菌弱毒现象相关的dsRNA病毒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所引起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上首要病害,油菜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油菜菌核病,降低油菜产量和品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缺乏抗病资源,核盘菌寄主广以及产生抗药性,油菜菌核病的防治十分困难。真菌中存在丰富的病毒资源,少数真菌病毒能改变寄主真菌的表型,引起寄主致病力下降,挖掘与油菜菌核病菌弱毒现象相关的dsRNA病毒资源,研究寄主与病毒的互作,能为油菜菌核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途径。本研究分离纯化了湖南省常德、益阳地区196个油菜菌核病菌,其中常德104株,益阳92株。通过离体叶片接种测定菌株的致病力,发现常德有9个菌株病斑直径大于60.0 mm,13个菌株出现致病力衰退;益阳有7个菌株病斑直径大于60.0 mm,6个菌株出现致病力衰退。表明湖南省常德、益阳地区油菜菌核病菌致病力分化明显。通过纤维素吸附法筛选19个弱毒菌株中的dsRNA病毒,dsRNA粗提液经DNAseⅠ和S1 Nuclease处理,去除粗提液中的DNA和ssRNA后,1.0%凝胶琼脂糖电泳检测弱毒菌株CY019、CY080、YY077中存在dsRNA条带。由于菌株CY019菌丝稀疏,产菌核量少,故将其dsRNA病毒作为下一步研究材料。通过对峙培养,发现菌株CY019中的dsRNA能水平传播给强致病力无毒菌株CY013、CY021、CY056,并引起菌株CY013、CY021、CY056的致病力下降。运用菌丝尖端脱毒法获得CY019的衍生菌株CY019VF。经dsRNA提取检测,发现菌株CY019VF中dsRNA完全消除。田间活体油菜茎秆、离体油菜茎秆接种测定菌株CY019、CY019VF的致病力,发现菌株CY019VF的致病力强于菌株CY019,表明菌株CY019VF的致病力得以恢复,初步证实菌株CY019的致病力衰退与dsRNA病毒有关。CY019菌株中dsRNA包括10 Kbp和7 Kbp的片段,通过克隆得到10 Kbp片段的部分序列,7 Kbp片段的全长基因组。大小为10 Kbp片段的序列与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endornavirus-1(SsEV1)的序列相似性达99%,将大小7 Kbp的片段命名为SsBRV3-CY019,其实质包括2条dsRNA片段,分别命名为dsRNA1和dsRNA2,dsRNA1的大小为6196 bp,dsRNA2的大小为5892 bp,两者各自含有一个ORF。SsBRV3-CY019的dsRNAl、dsRNA2分别与灰霉菌菌株GarlicBc-72中的双节dsRNA病毒BpRV1的dsRNA1、dsRNA2的序列相似性达到97%和98%,SsBRV3-CY019与BpRVl是同一病毒的不同株系。携带BpRV1的菌株GarlicBc-72菌落出现扇变,生长速度慢,致病力衰退,引起菌株明显的弱毒现象。而菌株CY019致病力衰退的具体原因是由SsBRV3-CY019或SsBRV3-CY019与10 Kbp大小的内病毒共同作用引起的尚未清楚,菌株CY019弱毒具体机制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全琛宇,杨磊,王凯,王瑞,李莉萍[5](2014)在《透射电镜观察口服无乳链球菌弱毒苗对罗非鱼肠道免疫相关细胞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比观察链球菌弱毒苗使用前后罗非鱼肠道免疫相关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无乳链球菌弱毒苗对罗非鱼黏膜免疫的影响,试验采用体重为(100±10)g,体长为(15±2)cm的健康罗非鱼共30尾,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5尾,试验组投喂浓度为1.0×109cfu/m L的口服型无乳链球菌GX035弱毒苗,对照组投喂等量未添加疫苗的饲料,免疫后15 d,对前肠、中肠、后肠的超微结构进行常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各肠段杯状细胞内黏液分泌泡明显增多,呈分泌旺盛状态;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等增多,超微结构有变化,呈现功能活跃状态。说明口服无乳链球菌弱毒疫苗可以提高罗非鱼肠道黏膜免疫。(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4年21期)
冯自力[6](2013)在《棉花黄萎病菌Vd08284弱毒相关病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黄萎病是世界性土传维管束萎蔫病害,是棉花生产的限制因子之一。我国棉花黄萎病的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研究黄萎病菌是否含有弱毒相关真菌病毒,对黄萎病的生物防治具有较大的潜在意义。本文对我国棉花主产区12个省162个黄萎病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筛选出51个弱毒菌株,并对其进行dsRNA检测和分析,发现弱毒菌株Vd08284的dsRNA提取液中存在2条dsRNA条带。采用改进的利用随机引物扩增RNA病毒的cDNA全长序列方法获得2条dsRNA的cDNA全长。DNA测序结果得到2条序列信息,根据片段大小依次命名为dsRNA1(1769bp)和dsRNA2(1603bp)。 dsRNA1和dsRNA2序列信息已经在NCBI数据库中登记,登记号分别为KC422244.1和KC422243.1。编码蛋白序列经Blast-P检索结果显示,dsRNAl和dsRNA2编码蛋白分别与Partitivirus属病毒的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RdRP)、外壳蛋白(CP)有较高同源性。将该病毒暂命名为Verticillium dahliae partitivirus1(VdPV1), VdPV1的RdRP和CP的氨基酸序列与Chrysoviridae、Totiviridae和Partitiviridae3个科19种病毒的RdRP和CP分别建立进化树,VdPV1均与Partitiviridae中双分病毒属的病毒聚在一枝,进一步说明从菌株Vd08284中分离到的病毒VdPV1属于双分病毒属中的新成员。通过含病毒VdPV1菌株Vd08284与潮霉素标记的黄萎病菌突变体菌株T692对峙培养,成功获得30个传毒菌株,可判定病毒VdPV1在棉花黄萎病菌中能够在不同菌株间传播。通过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菌株T692被病毒VdPV1侵染后,能够导致致病力、菌丝生长速率和粗毒素分泌量显着降低,可初步推断病毒VdPV1对棉花黄萎病菌具有一定的弱毒影响。根据病毒VdPV1具有的传播能力和弱毒特性,推断该病毒具有一定的生防潜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将病毒VdPV1用于生物防治,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3-12-01)
于晓[7](2013)在《核盘菌弱毒相关DNA病毒1特性及其应用潜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是一种分布广泛的重要植物病原真菌。由其引起的菌核病是多种农作物的重要病害,严重威胁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真菌病毒广泛存在于真菌中,一些真菌病毒可以引起病原真菌致病力衰退,对作物真菌病害具有良好的生物防治潜力。从来自油菜罹病植株的菌核中分离获得了核盘菌菌株DT-8。DT-8表现出弱毒特性,其菌丝生长缓慢、菌丝细且分支杂乱、色素分布不均、菌核小且菌核原基形成时间晚于健康菌株4~6天,致病力非常弱。在DT-8的菌丝中分离获得了两条小的ssDNA片段,大小分别为2kb和500bp左右。挑取DT-8的菌丝尖端进行培养,可以获得不携带这两条DNA片段的培养物,它们在生长、菌核形成和致病力等方面与正常菌株没有显着区别,但通过与DT-8接触后,它们可以重新获得2kb和500bp的DNA片段,并表现出弱毒特性,推定这两条的DNA片段与DT-8菌株的弱毒现象相关。经克隆和测序分析发现2.0kb DNA片段为单链环状DNA病毒,500bpDNA为其亚基因组,命名该病毒为核盘菌弱毒相关DNA病毒1(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hypovirulence associated DNA virus1, SsHADV-1)。病毒SsHADV-1的基因组全长2166nt,编码两个基因,病毒链编码外壳蛋白(coat protein, CP),互补链编码复制相关蛋白(Replication associated protein, Rep);两个开放阅读框由大基因间隔区(Large intergenic region, LIR)和小基因间隔区(Small intergenic region, SIR)隔开,在LIR中包含复制和转录起始的相关元件,这些结构都与双生病毒科中玉米线条病毒属的病毒基因组结构相似。对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Rep的氨基酸序列与双生病毒同源性较高可以聚为一簇,Rep中包含有类似双生病毒的保守结构域和滚环复制相关的模体;而CP在已知蛋白数据库中找不到任何同源序列。透射电镜观察SsHADV-1病毒粒子形态,呈等轴球形,直径20~22nm。该发现首次证实了真菌中存在DNA病毒,也为双生病毒的起源和进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一般认为真菌病毒缺乏体外传播途径,只能通过寄主的菌丝融合和繁殖进行传播,真菌病毒的这种特性也是限制利用病毒控制真菌病害的重要因子。对峙培养试验结果表明SsHADV-1可以在核盘菌不同营养亲和型之间较高频率地扩散,预示SsHADV-1在自然界的扩散可能不会受到寄主营养体不亲和性的限制。当纯化的病毒粒子与核盘菌菌落接触后,可以直接侵入核盘菌菌丝,使其转变成弱毒菌株;进一步研究发现病毒粒子可以直接侵染所有测试的不同营养体亲和型的核盘菌菌株,表明SsHADV-1对寄主的营养亲和型没有选择性。病毒DNA没有侵染性,不能直接侵染菌丝,甚至也不能侵染核盘菌的原生质体,表明SsHADV-1的直接侵染需要有完整的病毒粒子;但研究也发现病毒DNA可以在聚乙二醇(PEG)的介导下成功转染核盘菌原生质体。这些试验结果不仅进一步证实了SsHADV-1可以引起核盘菌的致病力衰退,也首次表明有些真菌病毒,如SsHADV-1,存在体外传播途径。SsHADV-1存在体外传播途径,预示该病毒对菌核病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用2mg/ml SsHADV-1病毒粒子预处理离体或活体拟南芥,可以有效抑制核盘菌的侵染和菌核病发病,在所形成的病斑上可以分离到携带SsHADV-1的菌株,表明在拟南芥叶片上的SsHADV-1病毒粒子对核盘菌有侵染能力。再者,菌核病病斑形成2天后喷洒SsHADV-1病毒粗提液,可以抑制烟草和油菜叶片上的病斑扩展,保护植株免遭核盘菌杀死,表明直接利用病毒粒子具有防治菌核病的潜能。大田试验也取得了显着的防病效果,喷洒携带SsHADV-1的核盘菌菌丝片段(~1×1O5cfu/mL)使菌核病发病率降低33.56%,促进油菜产量提高16.44%。将病毒粒子涂抹在活体拟南芥叶片表面,在15天后仍能检测到病毒存在,表明病毒粒子在体外相对稳定。研究表明SsHADV-1的寄主范围非常窄,只能侵染核盘菌属内真菌,不能够侵染与核盘菌亲缘关系相近的灰葡萄孢;荧光原位杂交试验和PCR扩增试验均表明SsHADV-1不能在拟南芥细胞中复制和增殖。这些试验结果表明可以利用SsHADV-1控制油菜菌核病。为深入研究病毒和寄主的相互关系,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包含部分重复序列的SsHADV-1病毒全长的侵染性克隆载体。分别将2.0、1.8、1.3或1个单位长度的病毒基因组序列正向重复连入载体pKS中,利用PEG介导转染核盘菌原生质体的方式实现侵染。含有两个病毒LIR的的侵染性克隆载体转染后能够得到表型异常的再生菌株,经过核酸提取、特异性引物扩增和对峙培养传毒试验分析,证明转染子中存在游离的可水平传播的SsHADV-1病毒全长;然而含有1个单位长度的病毒基因组的载体转染后不能获得带毒的转染子。统计含有两个LIR结构的不同重复长度的载体转染成功率,发现重复片段越长,获得带毒转染子的频率越高,因此推测在SsHADV-1侵染性克隆载体释放游离病毒时,病毒重复序列之间的同源重组可能是产生病毒主要的途径。构建了缺失CP基因的SsHADV-1侵染性克隆载体,发现不含CP的缺陷病毒可以在核盘菌原生质体内复制,但是病毒核酸积累量很低而且不能系统侵染,在再生菌株中检测不到稳定存在的病毒;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替换CP基因,转染后可以在再生菌株的部分菌丝内观察到绿色荧光,但随再生菌株的生长,不能再检测到绿色荧光,说明缺乏CP的病毒在寄主中不稳定,容易丢失。这些结果说明CP基因在SsHADV-1复制和系统侵染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病毒不可缺少的蛋白。本研究建立的侵染性克隆体系为研究SsHADV-1与核盘菌的互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有助于研究真菌DNA病毒和寄主的相互关系。(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于晓,李博,付艳苹,谢甲涛,程家森[8](2010)在《核盘菌弱毒相关单链DNA病毒(SsHADV-1)的侵染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引起我国油菜、大豆等多种重要作物上的主要病害。真菌病毒广泛存在于真菌中,其核酸类型多为dsRNA或ssRNA,真菌DNA病毒未有报道。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核盘菌中存在与弱毒相关的单链环状DNA病毒(SsHADV-1),携带病毒的菌株DT-8表现弱毒现象,序列分析发现该病毒结构与双生病毒中玉米线条病毒属的基因组结构相似,复制相关蛋白与双生病毒具有较高同源性,病毒粒子为等轴球形颗粒,与双生病毒粒子双联体结构显着不同。真菌病毒未发现体外传播模式,只能通过孢子进行垂直传播或菌丝接触后细胞融合而水平传播,但营养不亲和菌株间的细胞融合会引发PCD而导致融合细胞死亡,阻碍真菌病毒的传播。将DT-8与携带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的营养不亲和核盘菌菌株Ep-1PNA367对峙培养,10d后挑取接触区菌丝于含潮霉素的培养基上筛选。结果表明,约30%能在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表现弱毒特性,提取DNA检测发现表现出弱毒特性的Ep-1PNA367分离物均含有SsHADV-1的基因组DNA,从而证明了SsHADV-1可在营养不亲和性菌株间水平传播(Yu et al.,2010)。(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0-07-03)
汪海军,沈镝,石延霞,李锡香,李宝聚[9](2010)在《瓜枝孢弱毒菌株诱导黄瓜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的cDNA-AFLP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DNA-AFLP技术,分析瓜枝孢弱毒菌株诱导黄瓜苗后72h内抗病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显示,诱导的基因表达差异始于接种后3h,接种后6h差异表达片段总数达到高峰。8个取样时间点的诱导性差异表达片段数大于抑制性表达片段数。仅在接种后第12h呈现相反趋势。通过回收、克隆、测序和同源性比对,获得的5个片段分别与拟南芥中病原菌诱导的水杨酸糖基转移酶、梨磷脂酶C编码的基因等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初步推断瓜枝孢弱毒菌株诱导黄瓜抗病可能是通过依赖于水杨酸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诱导黄瓜的系统抗病性(system acquired resistance,SAR),作为胁迫抗性信号传递中的关键酶——磷脂酶C可能参与了上述过程。经Northern杂交结果证实,克隆分离的DNA差异片段是瓜枝孢弱毒菌株诱导表达的特异片段。(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滕飞[10](2008)在《核盘菌弱毒相关RNA病毒(SsDRV)感染雪腐核盘菌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弱毒株Ep-1PN中携带两种真菌病毒,其中SsDRV与毒力衰退相关,病毒SSRV-L与衰退没有直接关系。真菌病毒没有发现体外传播途径,其传播和扩散依赖菌丝融合(水平传播)或无性孢子繁殖(垂直传播)途径。复杂的营养体不亲和性限制了病毒在真菌种内菌株间扩散。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Ep-1PN菌株与雪腐核盘菌(S.nivalis)Let-19菌株菌丝接触后,Let-19菌株出现衰退现象。Let-19菌株与Ep-1PN菌株同属不同种。Ep-1PN菌株中真菌病毒可能出现跨种扩散的现象,本论文就真菌病毒种间的传播进行了研究,取得的结果如下:1.Let-19菌株与Ep-1PN菌株对峙培养之后,其继代培养分离物Let-19V的形态特征与正常毒力菌株Let-19的菌落形态相比迥异。经过再传染实验、生长速度和致病力的测定,发现Let-19V较正常毒力菌株相比具有了生长速度缓慢、致病力弱等弱毒的表型特征,并且这种症状经过对峙培养可传给Let-19菌株。2.对雪腐核盘菌Let-19及其衍生菌株Let-19V进行dsRNA的提取并进行电泳检测,发现在Let-19V中发现有2条dsRNA片段,其中一条大小约为6.4 kb,与Ep-1PN菌株中的6.4kb dsRNA片段大小一致,而在正常毒力菌株中没有发现类似的片段。Northern杂交证实Let-19V中的6.4 kb dsRNA片段为SsDRV的基因组RNA的复制体形式(dsRNA)。表明Ep-1PN菌株中的SsDRV已经传递至Let-19菌株。3.测定了真菌病毒跨种传播的频率,结果发现在PDA培养基和新鲜莴苣叶片上传染概率分别为27%和23%以上。莴苣属核盘菌和雪腐核盘菌的共同寄主,因此推定在自然界病毒跨种传播极有可能发生。真菌病毒可以通过Ep-1PN菌株向不同种的雪腐核盘菌菌株进行高频率地传播和扩散,说明即使是种间的营养不亲和性也并非dsRNA在种间转移的绝对障碍。本研究也表明SsDRV可以在核盘菌以外的真菌中复制和增殖,为利用核盘菌真菌病毒对菌核病进行生物防治的可能性以及拓宽弱毒株的防治范围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弱毒相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分离自湖北省天门市的稻瘟菌菌株TM02中发现了一种新型dsRNA病毒,暂命名为Magnaoporthe oryzae polymycovirus 1 (MoPmV1)。MoPmV1基因组包含四条独立的dsRNA,通过克隆测序获得了四条dsRNA的全长核酸序列信息,并上传至GenBank,其登录号依次为MH231406.1、MH231407.1、MH231408.1和MH231409.1。其中dsRNA1全长2401bp,推测其36~2 334区段编码一个多肽a1,包含一个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结构域;dsRNA2全长2 233bp,推测其72—22 163区段编码一个功能未知的假定蛋白b1;dsRNA3全长1 963bp,推测其55~1 891区段编码一个功能未知的假定蛋白c1;dsRNA4全长1 324bp,推测其159~950区段和1 040~1 324区段分别编码两个功能未知的假定蛋白d1和d2。Blast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发育分析表明,MoPmV1与一些新近报道的未分类的真菌dsRNA病毒,如Beauveria bassiana polymycovirus 2、Aspergillus fumigatus tetramycovirus-1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virus 1等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dsRNA提取克隆和RT-PCR分析在分离自湖南、贵州、云南、海南、浙江、福建、江苏、安徽和湖北等各省的稻瘟菌菌株中都发现了MoPmV1的存在,提示了该病毒在稻瘟菌群体中分布的广泛性。多次的病毒粒体提取实验表明MoPmV1在稻瘟菌细胞中不形成病毒粒子。通过对TM02菌株的药物处理和单分生孢子分离,获得了多个脱除MoPmV1病毒的单孢后代菌株。通过脱毒菌株与TM02和含有MoPmV1的单孢后代菌株的对比发现,MoPmV1可显着降低稻瘟菌的生长速率和分生孢子产量;离体大麦叶片与感病品种水稻叶片接种实验表明,MoPmV1可显着降低病斑大小;活体感病品种水稻接种实验表明,MoPmV1能显着降低病斑形成的数量和大小。综合分析表明,MoPmV1是一种新型的真菌dsRNA病毒,能够在稻瘟菌中造成弱毒现象,具有潜在的生物防治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弱毒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1].刘列,张世梅,王明环,张杰,杨敏.水稻与弱毒丝核菌互作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19
[2].周旋,林媛,徐炀,游江,方守国.稻瘟菌中一种弱毒相关真菌病毒Magnaportheoryzaepolymycovirus1的基因组序列测定与生物学性状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陆训.一种新的莴苣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弱毒相关真菌病毒对其生防潜力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7
[4].邓小军.油菜菌核病菌弱毒现象相关的dsRNA病毒初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6
[5].全琛宇,杨磊,王凯,王瑞,李莉萍.透射电镜观察口服无乳链球菌弱毒苗对罗非鱼肠道免疫相关细胞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
[6].冯自力.棉花黄萎病菌Vd08284弱毒相关病毒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7].于晓.核盘菌弱毒相关DNA病毒1特性及其应用潜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8].于晓,李博,付艳苹,谢甲涛,程家森.核盘菌弱毒相关单链DNA病毒(SsHADV-1)的侵染性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9].汪海军,沈镝,石延霞,李锡香,李宝聚.瓜枝孢弱毒菌株诱导黄瓜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的cDNA-AFLP分析[J].园艺学报.2010
[10].滕飞.核盘菌弱毒相关RNA病毒(SsDRV)感染雪腐核盘菌的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