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缘经济合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缘,经济,经济合作,东盟,能源,丝绸之路,中国。
地缘经济合作论文文献综述
肖池伟,饶滴滴,刘怡媛,封志明,李鹏[1](2019)在《地缘经济合作背景下的中国磨憨-老挝磨丁口岸地区建设用地扩张》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地缘经济合作机制的影响下,作为中南半岛唯一的内陆国家,老挝边境地区正在经历以建设用地扩张为主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LUCC)。本文以中老磨憨-磨丁口岸为例,基于2016年2月-2018年11月10期Sentinel-2 A/B 10 m分辨率遥感影像,利用面向对象与分类后目视修改相结合方法提取2016-2018年磨憨-磨丁口岸15 km缓冲带的建设用地分布信息,并分析了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及国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中老磨憨-磨丁口岸地区经历了阶段性快速发展,由2016年年初的1098.8 hm2激增到2018年年底的2238.8 hm2,增加了1140.0 hm2,其中50.8%的新增建设用地集中在海拔800~1000 m,80.9%在坡度20°以下;②中国磨憨口岸侧建设用地占研究区建设用地的比重从63.3%递减至54.8%,但仍占规模优势,由695.4 hm2猛增到1226.7 hm2,平均增幅6.7%;③老挝磨丁口岸侧建设用地增加近1.5倍,从403.4 hm2剧增到1012.1 hm2,平均增幅11.1%,占比由36.7%递增到45.2%。可见,日益发展的地缘经济合作是推动中老两国边境地区(特别是口岸)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诱因。(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熊琛然,王礼茂,张超,屈秋实,向宁[2](2019)在《俄罗斯与中日两国能源地缘经济合作关系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油气资源生产国和出口大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逐渐成为中国和日本油气资源主要进口国之一。本文通过构建能源地缘经济关系评价模型,以俄罗斯远东—太平洋原油管道为切入点,对该管道建设中的1995—2016年俄罗斯与中日两国能源地缘经济合作关系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①中俄能源地缘经济合作关系指数由1995年的0.079不断攀升至2016年的0.693,日俄能源地缘经济合作关系指数由1995年的0.992下降至2016年的0.266,两条指数变化曲线交汇于2012年并呈现"剪刀差"状。②中俄能源地缘经济合作关系演变轨迹呈现出波浪式平稳(1995—2002年)、斜"N"型上升(2003—2008年)和快速上升的变化趋势(2009—2016年),2008年后,中俄能源地缘经济合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同期的日俄能源地缘经济合作关系演变轨迹呈现出波浪式平稳、快速下降和梯级下降的变化态势,当前日本仅为占俄罗斯原油出口量份额极少的一个出口目的国。未来,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推进,中俄能源地缘经济合作关系将继续向好发展。(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蒋自然[3](2019)在《区域一体化视角下长叁角地缘经济关系与合作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长叁角区域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如何认识长叁角核心城市之间的地缘经济关系以及合作潜力成为重要的时代议题。本研究从资本、劳动力、产业和基础设施四个维度测度2007-2017年长叁角26个核心城市地缘经济关系,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2007-2017年长叁角地缘经济关系上升态势明显,空间上表现为突出的"叁圈层"格局,并且这一格局呈现较强的稳定性;2)长叁角地缘经济关系总体上呈空间极化趋势,尤其上海与其他3个省域地缘经济联系的基尼系数明显下降,但苏浙皖叁省之间的基尼系数仍然呈上升趋势;3)长叁角低于经济关系的中心性特征和门户性特征均呈上升态势,且门户性特征愈发集中,地缘经济关系网络表现为四类凝聚子群结构;4)长叁角经济合作潜力呈现出"恒者恒强"的空间马太效应,合作潜力大的多为近、中距离城市对,而合作潜力小的多为远距离城市对。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长叁角一体化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06-29)
李新燕[4](2019)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地缘经济合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99年,中印学者提出了孟中印缅经济合作的构想,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学术界的积极响应。在各方共同的努力下,孟中印缅走廊区域经济合作在贸易、交通、旅游业、农业等领域取得了诸多进展。事实证明,该经济走廊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四国自身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南亚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强的拉动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但是,受以地缘政治关系为主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总体滞后,地缘经济合作潜力巨大。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地缘经济合作开展系统研究,以期为有效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运用地缘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通过深入探索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地缘经济合作条件、合作现状格局、制约障碍因素,提出了未来开展地缘经济合作的构想。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孟中印缅地缘经济关系比较密切,整体态势上是竞争性大于互补性;(2)在经贸合作方面,孟中印缅四国总的经贸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区域内各国对贸易和投资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而且区域整体的对外吸引力及域内的市场动力都比较弱;(3)该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中国在技术和资金上有绝对优势,各方基础设施的合作互补性较强;(4)在产业合作方面,能源与旅游合作取得一定成效,科技与农业领域仍需加强合作。合作中存在能源开发集中且合作有失均衡、缺少制度保障与合作规划、旅游宣传不到位及区域农业种植结构差异大等问题,目前还难以形成整体竞争优势;(5)影响孟中印缅地缘经济合作关系的障碍因素主要包括:政治互信不足、受域外大国因素影响较大、文化差异明显、域内经济基础薄弱、孟中印缅政府间的合作层次较低等;(6)孟中印缅地区可运用BOT模式、点式合作模式、拓展补偿贸易、共建产业园的合作模式及“4-X”的合作模式,加强交通、能源、农业、经贸和旅游等重点领域的合作;(7)针对不同问题采取具体的实施路径,如加大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立足优势互补开展产业合作及拓宽融资渠道等等。本文从地缘视角对孟中印缅经济合作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孟中印缅地缘经济关系规律,在研究内容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9)
丁云宝[5](2018)在《“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新地缘经济观与上海合作组织功能再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冷战格局崩溃以后,通过军事手段来获得国际主导权的方式正逐渐被通过经济手段来获得国际话语权的方式所取代。在这种背景下,地缘经济理论应运而生。竞争与合作是地缘经济理论的两个重要特征。地缘经济是在地缘政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受地缘政治影响较深。因此,地缘经济理论传统观点更加强调竞争、控制、对立、遏制,相对弱化合作、联合等特征;强调国家为地缘经济主要行为体,轻视或忽视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在地缘经济中的作用。同时,倾向于将竞争、遏制、冲突等理念作为解决经济、宗教等复杂问题的指导理念,加剧了冲突性。“一带一路”以开放包容、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互学互鉴为理念,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强调合作、平等。“一带一路”的提出促进了地缘经济理论的发展,丰富、修正了地缘经济理论观点,创新形成了以新地缘经济空间、新国际关系理念、新国际经济格局、新合作共赢框架、新要素流动动向为内容的新地缘经济观。上海合作组织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经济、安全、人文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建设,处于“一带一路”核心区域的上海合作组织,与“一带一路”区域高度重迭,功能互动频繁,其不可避免受到新地缘经济观的影响,尤其是影响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合作、经济合作、人文合作等领域的功能再造。(本文来源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黄英明[6](2018)在《“命运共同体”语境下中国—东盟深化地缘经济合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处在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在这一特定时期,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全球治理新模式的有益探索。伴随着中国—东盟经贸格局的演变,中国在东盟地区的国际经济影响力大幅提升,为新时代双方深化地缘经济合作,加快区域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重组,全面发挥"陆相型"和"海相型"贸易和资源禀赋优势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但是,在当前和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东盟开展地缘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发展条件的挑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开展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合作,以全面深化与周边东盟国家的关系,不断开创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地缘政治新局面,可从四个方面着手:加快建设区域协调政策体系;优化双边经济合作的结构;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实施强化地缘经济关系;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周瑜[7](2017)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远东地区空间经济联系、地缘经济关系与经贸合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中国与俄罗斯的区域经济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俄双方在政治互信的基础上,正抓紧落实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的合作对接,以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是中俄双方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重点区域,本文从空间经济联系视角对两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促进双方区域经济合作的措施。本文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空间经济理论、地缘经济理论、边界一体化效应理论等理论为支撑,较为深入地分析研究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问题。本文利用引力模型,并将2008-2014年的数据带入引力模型,从空间经济联系强度、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经济区位等视角,分析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空间经济联系程度,以及两地区城市群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与区位特征。得出如下结论:在具有一定地理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条件下,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基本反映出空间经济联系程度和经贸合作关系,并且交通运输网络是否发达直接决定空间经济联系强度。本文利用欧氏距离法,对中国东北叁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2008-20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其地缘经济关系进行了简要的分类。同时,通过对两地区属于互补型的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两地区地缘经济上的互补程度直接影响两地区经贸合作水平的结论。同时,对属于竞争较强型的中国东北地区与俄远东地区提出了促进其向互补方向发展的结构性调整建议:中国黑龙江省、辽宁省和吉林省应增加与俄远东地区的萨哈林州和萨哈共和国在电力、燃料和石油等工业的基础建设投资和贸易合作;加强科学、卫生、教育和旅游合作;应加强技术创新优势产业合作。本文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各地区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强度、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空间经济区位与地缘经济关系分别进行匹配,再将各匹配结果进行汇总匹配分析,进一步分析各地区经贸合作优势、劣势及经贸合作程度。认为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不合理是制约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贸合作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本文根据中国东北地区与俄远东地区经贸合作状况,以及两地区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的合理化程度,提出在空间经济视角下促进中俄两地区经贸合作发展的路径和模式。认为深化两地区经贸合作需科学匹配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本文的框架结构如下:第1章为绪论,主要阐明本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结构安排、创新之处等。第2章阐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及空间经济相关理论与模型。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空间经济理论、地缘经济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边界一体化效应理论、边境区位理论进行了梳理,为本文研究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贸合作奠定了理论基础。第3章通过引力模型的使用,从空间经济联系强度、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经济区位等角度分析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空间经济联系程度;分析中俄两地区城市群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与区位特征,以及决定空间经济联系程度的主要因素。第4章从地缘经济关系角度,通过使用欧氏距离公式对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进行地缘经济关系分类,得出地缘经济关系是影响中俄两地区区域经济合作质量和进程的重要因素,为更好地开展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依据。第5章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空间经济联系强度、空间经济主要联系方向和空间经济区位分别与地缘经济关系进行匹配,并将各自匹配结果进行汇总匹配分析,从而确定两地区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是否合理,找出中俄两地区经贸合作关系不理想地区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第6章是以对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空间经济联系、空间经济区位、地缘经济关系的深入分析为依据,阐述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在贸易、交通运输、能源、科技创新、农业及金融等领域的经贸合作状况,提出空间经济视角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第7章是全文的结论。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第一,将空间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合作相结合,特别是运用空间经济联系和地缘经济关系来分析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区域经贸合作问题,是一种新的分析视角。以往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区域经贸合作的研究,更多的是运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进行分析,难以全面探析两地区区域经贸合作的状况与存在的问题。而本文从空间经济联系和地缘经济关系的视角补充了这种不足。第二,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空间经济联系强度、空间经济联系主要方向和空间经济区位与地缘经济关系分别进行匹配,并将所得结果再次进行汇总匹配分析,不仅能够揭示两地区的经贸合作状况,而且也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具体。第叁,通过对扇形发展模式的阐释,提出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深化区域经贸合作的发展路径。(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7-06-01)
岳立,杨帆[8](2016)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的经验借鉴及路径探析——基于地缘经济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合作现状出发,以国际地缘经济的眼光,结合国际能源合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给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筑多边能源合作新路径的相关建议,认为应该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合作风险防控体系,创新能源合作新模式,开发系统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数据信息系统、咨询服务系统及技术培训体系,创建能源合作对话平台、发展能源多边合作组织机制,完善能源合作法律体系,建设能源合作示范区,以应对地缘经济新格局,打开能源合作新局面。(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16年09期)
韦进深[9](2016)在《合作型地缘经济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兼论中国与中亚的区域合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塑造了中国的地缘经济空间。在与国际社会的互动中,中国产生了合作型的地缘经济战略思想。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合作型地缘经济战略的具体体现,通过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国家间互动和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中国将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整合地缘经济空间。从合作型地缘经济战略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中国与中亚的区域合作。(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李红,韦永贵,徐全龙[10](2015)在《基于中国视角的地缘经济合作研究进展——以中国―东盟合作研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991―2015年CNKI中主题为"地缘经济"的中文期刊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识别中国地缘经济研究的主题分布及发展脉络,进而以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合作研究探索文献的主题发展态势为例,结合研究主题内容的分布,从地缘经济合作的特征、地缘经济区合作的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以及地缘经济重点合作领域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并回答基于中国视角的地缘经济研究发展路向问题。结果认为,25年来中国的地缘经济合作理论大致是重点围绕着地缘经济区(体)这一条研究路径展开,兼顾地缘经济区(体)与行为体两大研究方向,集中于地缘经济合作的叁大特征(竞争性与合作性并存、宏观与微观研究并行、政治与经济并进)、4个重要领域(产业合作细化、互联互通合作强化、区域金融市场一体化、合作信任关系深化)及多因素动力分析等方面。最后,提出应加强对地缘经济中的地理、边境、文化、企业等多层级地缘经济行为体与地缘经济区体的研究。(本文来源于《热带地理》期刊2015年05期)
地缘经济合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油气资源生产国和出口大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逐渐成为中国和日本油气资源主要进口国之一。本文通过构建能源地缘经济关系评价模型,以俄罗斯远东—太平洋原油管道为切入点,对该管道建设中的1995—2016年俄罗斯与中日两国能源地缘经济合作关系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①中俄能源地缘经济合作关系指数由1995年的0.079不断攀升至2016年的0.693,日俄能源地缘经济合作关系指数由1995年的0.992下降至2016年的0.266,两条指数变化曲线交汇于2012年并呈现"剪刀差"状。②中俄能源地缘经济合作关系演变轨迹呈现出波浪式平稳(1995—2002年)、斜"N"型上升(2003—2008年)和快速上升的变化趋势(2009—2016年),2008年后,中俄能源地缘经济合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同期的日俄能源地缘经济合作关系演变轨迹呈现出波浪式平稳、快速下降和梯级下降的变化态势,当前日本仅为占俄罗斯原油出口量份额极少的一个出口目的国。未来,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推进,中俄能源地缘经济合作关系将继续向好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缘经济合作论文参考文献
[1].肖池伟,饶滴滴,刘怡媛,封志明,李鹏.地缘经济合作背景下的中国磨憨-老挝磨丁口岸地区建设用地扩张[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9
[2].熊琛然,王礼茂,张超,屈秋实,向宁.俄罗斯与中日两国能源地缘经济合作关系评价[J].资源科学.2019
[3].蒋自然.区域一体化视角下长叁角地缘经济关系与合作潜力研究[C].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4].李新燕.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地缘经济合作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5].丁云宝.“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新地缘经济观与上海合作组织功能再造[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8
[6].黄英明.“命运共同体”语境下中国—东盟深化地缘经济合作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周瑜.中国东北地区与俄远东地区空间经济联系、地缘经济关系与经贸合作[D].东北财经大学.2017
[8].岳立,杨帆.“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的经验借鉴及路径探析——基于地缘经济视角[J].人文杂志.2016
[9].韦进深.合作型地缘经济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兼论中国与中亚的区域合作[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10].李红,韦永贵,徐全龙.基于中国视角的地缘经济合作研究进展——以中国―东盟合作研究为例[J].热带地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