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下垫面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洪水,流域,模型,特征,喀斯特,黄土高原,国情。
下垫面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姚曼飞[1](2019)在《黄土高原下垫面变化对暴雨洪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使得流域的下垫面条件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流域水文循环过程,流域的水文特征也随之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区洪水过程。西柳沟流域的最大洪峰流量存在显着的下降趋势,但降雨量却表现为不显着的上升趋势,这表明西柳沟的洪水规律已经发生了改变。本文通过西柳沟流域的实测降水、径流资料得到暴雨洪水的特征值,并对暴雨洪水特征在下垫面情况发生变化前后的规律改变进行研究,分析暴雨洪水的变化情况,并且基于HIMS水文模型研究西柳沟流域洪水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下垫面变化对洪水过程的影响程度。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西柳沟流域1960-2015年年降水量序列表现为不显着上升趋势,且P_(10)、P_(25)和P_(50)在年降水量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0.52%、28.74%和8.76%,龙头拐站和高头窑站的年最大1d降水量呈上升趋势,而柴登壕站的则下降趋势明显,叁站的极端降水最大值出现时间不同。流域的年径流量、年输沙量、最大含沙量序列则表现为显着减少趋势,年最大洪峰流量表现为不显着减少趋势。并确定洪峰流量发生突变的年份在2005年。年最大洪峰流量在全部序列与突变前序列相比,重现期变小,特大洪水出现概率偏大。(2)西柳沟流域洪峰和含沙量的相关性较强,成线性正相关关系;与1965-1990年的降雨-产流能力相比,2006-2015年的降雨-产流能力减小较为明显;与1965-1990年相比,2006-2015年在降雨量相同的条件下,产生的径流量有减小趋势。各相似降水量组中2006-2015年间的场次洪水的洪水总量及洪峰流量相对于1960-1990年间的衰减幅度为40%以上和70%以上。相似降雨强度下,下垫面条件改变后场次洪水的洪峰流量和洪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降雨强度为10~25mm/h时,典型洪水的洪峰流量衰减较稳定,衰减率为60%左右,而洪量则是2006-2015年间的洪水相较于1960-1990年洪水的衰减率则要小得多;降雨强度为2~7mm/h和34mm/h以上时,典型洪水的洪峰流量和洪量的衰减率较大。(3)采用HIMS水文模型对次洪进行模拟,率定及验证结果较好,大部分洪水的模拟洪峰、模拟洪量的误差在20%左右,效率系数NSE在0.6以上,证明HIMS模型在西柳沟流适用性较好。分别选择暴雨、大雨、中雨所产生的洪水,分别在下垫面变化前后两组不同的模型参数下进行次洪模拟,暴雨洪水的洪峰衰减率平均为15.33%,洪量衰减率平均为26.22%;大雨洪水的洪峰衰减率平均为24.68%,洪量衰减率平均为17.46%;中雨洪水的洪峰衰减率为35.81%,洪量衰减率为16.71%。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使得洪水洪峰及次洪量发生衰减,且洪峰流量的衰减率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大而减小,次洪量的衰减率则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9-06-10)
王晓勇,朱立峰,董佳秋,张俊,尹立河[2](2019)在《干旱-半干旱区下垫面变化对地下水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导致了流域下垫面环境的改变,进而对该地区水文循环的源汇项产生了影响,对地下水位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研究下垫面变化与地下水位的关系,对不同时期的海流兔河流域遥感影像进行定量化分析,收集了长序列地下水监测数据,通过计算不同土地类型的转移矩阵,绘制地下水位变幅图,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土地类型转移量的地下水位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变化主要受到下垫面变化的影响;土地利用类型时空转换强烈,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剧烈的地区均是地下水位急剧变化的区域,说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下垫面影响较大,和地下水位空间分布存在正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马晓明[3](2019)在《基于多水源TVGM模型的下垫面变化对流域洪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活动造成流域下垫面的变化可以显着改变流域的洪水特征。以大凌河的支流细河流域为例,利用TVGM模型对流域下垫面变化对流域洪水的影响展开研究,结论显示下垫面条件的变化可以消减洪峰流量和洪量,且洪水级别越低衰减作用越大;对级别高的洪水主要表现为消峰作用,对级别低的洪水主要表现为坦化作用。(本文来源于《水利技术监督》期刊2019年02期)
余永欣[4](2019)在《基于地理国情的城市下垫面变化监测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海绵城市,是时下城市建设管理的新热点,城市下垫面是城市健康的晴雨表,是城市体检的重要特征项。近些年来在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的大背景下,城市下垫面的监测变得越来越重要,应该说在海绵城市建设和地理国情监测间搭起了一座桥,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分析。本文主要讨论基于地理国情的城市下垫面变化监测在海绵城市中的应用和探索,结合北京城市实践,给出城市下垫面监测的实现途径和重要意义;通过下垫面监测摸清底数,分析得出地表各类覆盖类型优化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测绘》期刊2019年02期)
葛妍[5](2019)在《浅析城市下垫面变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快速发展,洪涝灾害对城市经济和安全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洪涝灾害问题突出,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城市化进程中下垫面生态耗损、城市规划建设与洪涝灾害之间的关联来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的对策。(本文来源于《风景名胜》期刊2019年02期)
狄艳艳,许珂艳,刘龙庆[6](2018)在《小理河流域下垫面变化对产洪产沙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小理河李家河站1980年以来次洪水量、次洪沙量、径流系数等要素的变化,并采用次洪对比分析法和统计法,对"20170726"与"19940810"两场暴雨洪水以及历史暴雨洪水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小理河流域经过多年的治理,下垫面条件改善,流域调蓄能力增强,在一般降雨条件下,减水减沙效果明显;若遇类似2017年"7·26"那样的大范围强降雨,虽然削峰减沙作用明显,但是仍可能产生较大洪水。(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8年11期)
田传冲,黄冬菁,马海波[7](2018)在《下垫面变化对流域洪水特性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下垫面的改变直接影响流域的洪水特性。以山东省西北部的小清河中上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利用SCS Curve Number方法对比计算1985年和2008年下垫面考虑坡度修正的曲线数(CN_(2S))的基础上,利用HEC-HMS模型模拟了两种下垫面条件下的径流,并分析量化了下垫面变化对研究区洪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2008年的建设用地面积比1985年增长了112.22%,除8个子流域的CN_(2S)值减小之外,其余41个子流域的CN_(2S)值都不同程度增大,增幅为0.10%~32.33%;在相同降雨条件下,2008年的下垫面条件更容易产流,对于出流口而言,洪峰平均增大14.6%,洪量平均增加16.4%,峰现时间平均提前5 h。(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8年09期)
肖志强,兰佳,李慧赟,吴志旭,罗潋葱[8](2018)在《气候与下垫面变化对新安江上游(屯溪站)径流变化贡献率的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Pettitt检验、弹性系数法对1955—2013年新安江上游屯溪水文站(以下简称"屯溪站")的年平均径流量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该站年平均径流量在1968年出现突变点,整个时段内没有明显的单调性变化趋势.在1968年后,屯溪站多年平均径流量总体增加了约19%,其中气候变化导致该时段内径流量的增加量约为30%,其中包括降雨量增加对径流增加的贡献约19%和蒸发量减少对径流增加的贡献量约11%,而下垫面变化(主要为土地利用变化)则导致1968年后屯溪站多年平均径流减少约11%.因此,气候变化(降雨增加和蒸发减少)是1968年后屯溪站多年平均径流量显着增加的主要原因,而下垫面的变化则导致了该站多年平均径流量的减少.(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李楠[9](2018)在《下垫面变化条件下的黄土高原产汇流机制辨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地区水循环过程和水资源情势发生了显着改变。而黄土高原水文特征变化事关整个黄河流域的洪涝灾害防治、水资源配置及水生态保护等民生与环境问题。且随着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及“退田还林、封山绿化”等方针的落实,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的植被覆盖变化十分显着。因此在植被覆盖、下垫面特征不断变化的条件下,黄土高原产汇流机制是否发生变化就成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十叁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黄河流域水沙变化机理与趋势预测”(2016YFC040240203)的支撑下,选择有代表性的汾河上游静乐站控制流域及祖厉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对象,对黄土高原地区场次洪水的产汇流模式进行辨析,并探索随着流域下垫面的不断变化,流域产汇流机制是否发生变化,为其它地区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黄土高原下垫面条件变化特征分析在收集整理黄土高原地区水文气象数据、土地利用与人类活动相关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前人所做的研究对黄土高原下垫面条件变化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黄土高原地区下垫面变化明显,具体表现在植被、淤地坝、水库及梯田等方面。(2)典型流域下垫面及暴雨洪水特征分析选择汾河上游静乐站控制断面以上流域及祖厉河流域作为典型流域进行研究,首先根据典型流域不同时期遥感影像资料,解译分析流域下垫面变化特征,然后依据场次降雨洪水过程数据,计算暴雨洪水特征值并分析其特性。(3)典型流域产汇流机制分析在降雨径流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场次降雨洪水产流模式及汇流特点进行辨识。研究发现静乐站控制流域场次洪水径流成分发生变化,且超渗产流发生的比例减小,混合及蓄满产流发生的比例增加。祖厉河流域仍以超渗产流为主要产流方式,结合以往研究及下垫面分析发现下垫面变化未导致祖厉河流域产汇流机制发生较大变化。(4)典型流域产汇流机制变化年份及其原因分析运用双累积曲线及产汇流特征值变化趋势分析发现1998年后静乐站控制流域产汇流机制变化明显,其中洪水产流量减少约43%,径流系数减小50%,洪峰流量减少约40%,洪峰滞时增大21.9%。分析发现森林覆盖度增加,导致流域地下水出流能力、地面下渗能力及流域蓄水能力增强,从而导致产汇流特征的变化。(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5-01)
严友进,戴全厚,伏文兵,杨智[10](2018)在《下垫面变化对喀斯特坡地地下产流产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探索表土剥离对喀斯特坡耕地侵蚀产沙的影响。采用钢槽装填土石模拟喀斯特坡地的"二元结构",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下垫面类型(坡耕地、裸坡地)、雨强(0.5,0.8,1.3mm/min)和地下孔(裂)隙度(1%,2%,3%,4%,5%)对坡地地下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土剥离导致下垫面土壤物理性质改变,是影响坡地产流、产沙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降雨强度主要影响坡地地下产流量和产沙量,地下孔(裂)隙度主要影响径流和泥沙在地表和地下的分配比例。表土剥离后表层土壤的容重和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呈显着性增大,导致土壤透水性、孔隙大小等发生改变。相比之下,在0.5mm/min雨强下,裸坡地的地下产流量、产流系数、产沙比重均大于坡耕地,雨强增大至0.8,1.3mm/min后,则是坡耕地大于裸坡地。同时,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坡耕地产流量和产沙量随雨强的变化顺序为0.5mm/min雨强>0.8mm/min雨强>1.3mm/min雨强。而裸坡地的产流量大小随雨强的变化顺序为0.8mm/min雨强>1.3mm/min雨强>0.5 mm/min雨强,产沙量大小随雨强的变化顺序为0.5 mm/min雨强>0.8mm/min雨强>1.3mm/min雨强。增大地下孔裂隙度能显着(p<0.05)的增大两种坡地的地下产流、产沙的贡献量。地下孔裂隙度为1%~3%条件下,2种坡地地下侵蚀产沙比重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随着地下孔(裂)隙度增大至4%和5%,两者间的差异缩小。虽然裸坡地的地下侵蚀产沙量小于坡耕地的,但是其地下产沙比重更大。在喀斯特地区进行开发建设时,应注重地下漏失的防治工作。研究成果能够为喀斯特坡地土壤侵蚀研究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下垫面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导致了流域下垫面环境的改变,进而对该地区水文循环的源汇项产生了影响,对地下水位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研究下垫面变化与地下水位的关系,对不同时期的海流兔河流域遥感影像进行定量化分析,收集了长序列地下水监测数据,通过计算不同土地类型的转移矩阵,绘制地下水位变幅图,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土地类型转移量的地下水位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变化主要受到下垫面变化的影响;土地利用类型时空转换强烈,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剧烈的地区均是地下水位急剧变化的区域,说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下垫面影响较大,和地下水位空间分布存在正相关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垫面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姚曼飞.黄土高原下垫面变化对暴雨洪水的影响[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
[2].王晓勇,朱立峰,董佳秋,张俊,尹立河.干旱-半干旱区下垫面变化对地下水位的影响[J].西北地质.2019
[3].马晓明.基于多水源TVGM模型的下垫面变化对流域洪水的影响[J].水利技术监督.2019
[4].余永欣.基于地理国情的城市下垫面变化监测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与实践[J].北京测绘.2019
[5].葛妍.浅析城市下垫面变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与对策[J].风景名胜.2019
[6].狄艳艳,许珂艳,刘龙庆.小理河流域下垫面变化对产洪产沙的影响分析[J].人民黄河.2018
[7].田传冲,黄冬菁,马海波.下垫面变化对流域洪水特性的影响分析[J].人民黄河.2018
[8].肖志强,兰佳,李慧赟,吴志旭,罗潋葱.气候与下垫面变化对新安江上游(屯溪站)径流变化贡献率的定量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李楠.下垫面变化条件下的黄土高原产汇流机制辨析研究[D].郑州大学.2018
[10].严友进,戴全厚,伏文兵,杨智.下垫面变化对喀斯特坡地地下产流产沙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分析方法的研究思...](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016560.nh0003&suffix=.jpg)
![预测的年径流变化与实测年径流变化的...](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016560.nh0043&suffix=.jpg)
![气候变化(降水和潜在蒸散发变化)对...](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016560.nh0044&suffix=.jpg)
![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下垫面参数的...](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016560.nh0042&suffix=.jpg)
![一9利用非正交Haar小波变换进行/第二类...](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010166415.nh0023&suffix=.jpg)
![径流的降水弹性与干旱指数、湿润指数...](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016560.nh0037&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