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产汇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步长,水文,马斯,乌江,洪水,入渗。
产汇流论文文献综述
何凡[1](2019)在《乌江渡水电站产汇流分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乌江渡水电站位于乌江中游,为了进一步了解乌江流域产流机制,加强应对突发意外情况时对流量变化的掌控,做好乌江渡水电站防洪预报工作,笔者从产流机制、产流方法、汇流机理和汇流方法对乌江流域进行深入的分析,将蓄满产流模型应用在乌江渡水库上,借用VB编程工具计算入库流量。举例计算了2018年一场降雨产生的径流,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表明此编程模型适用于乌江渡水电站。(本文来源于《红水河》期刊2019年05期)
杨冬冬,韩轶群,曹磊,布鲁斯·安德森[2](2019)在《基于产汇流模拟分析的城市居住小区道路系统布局优化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道路是城市硬质化下垫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居住小区雨水径流的主要来源,也是雨水排放的重要通道,因此居住小区中道路系统与雨水产汇流过程关系的探究对于居住小区雨洪韧性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天津居住小区为例,借助ArcGIS和SWMM,探讨不同降雨强度下分别具有网格型、尽端型以及环网型、环尽型道路布局模式特点的居住小区产汇流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以雨洪韧性导向为目标的居住小区道路系统布局优化策略。(本文来源于《风景园林》期刊2019年10期)
宋新伟,高玉兰,沈冬梅,涂有笑[3](2019)在《SWMM子汇水区产汇流水文概念模型及参数赋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雨洪管理模型(SWMM)是广泛应用的城市雨水模拟和分析软件,子汇水区是SWMM模型中基本计算单元.通过分析总结SWMM模型的降雨径流水文概念模型、子汇水区产流模型和汇流模型,结合模型原理,提出参数赋值建议,并针对子汇水区宽度初步赋值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地表漫流长度作为计算子汇水区宽度的基础方法,根据子汇水区最大集水距离加权计算地表漫流长度,并对加权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本文来源于《吉林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赵彦军,徐宗学,赵刚,程涛,常晓栋[4](2019)在《城市化对济南小清河流域产汇流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流域产汇流特性发生改变,城市洪涝灾害问题日趋严重。为揭示城市化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产汇流的影响,本文以济南市小清河流域为研区,分析了该流域2000—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并构建不同城市化条件下的暴雨洪水管理(SWMM)模型,通过设置多种暴雨重现期情景,模拟不同城市化条件下的洪水过程并定量分析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 13表明:2017年地表径流量和下渗量分别是2000年的1.42倍和1/2,径流系数从2000年的0.56提高到2017年的0.79,洪峰流量从285.7 m~3/s提高到311.7 m~3/s,城市化对暴雨洪涝过程有明显的放大作用;常遇暴雨下2017年峰现时间比2000年提前,稀遇暴雨下相近。(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胡尊乐,华晨,王聪聪,胡斯玮,夏玉林[5](2019)在《太湖流域城镇化小区产汇流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化带来的结果是流域产汇流过程发生较大变化。基于常州市双桥浜小区持续3年的降水排涝监测资料,推算了该区域2015~2017年期间17场典型的降水产汇流过程,构建了太湖流域城镇化小区的产汇流模型,可为开展城镇化背景下的江苏省太湖流域产汇流新机制及洪涝风险防控的研究及《江苏省水文手册》的修编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江苏水利》期刊2019年05期)
顾朝军[6](2019)在《黄土区土壤水文物理特性及流域产汇流机制变化对植被恢复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及其地表植被是影响降雨入渗、蒸发及产汇流等水文循环的重要界面。为了控制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区一直重视植被的建设和恢复,特别是1999年以来的退耕还林草措施的实施,区域植被盖度已从二十世纪80年代的28.8%增长到2012年的43.8%;与此同时,黄河花园口站径流量及输沙量由1980年之前的446亿立方米和12.8亿吨减少到2000年以来的251亿立方米和1.0亿吨。黄土高原规模化的植被建设与恢复不仅有效减少了坡面的土壤侵蚀量,同时改变了土壤水文物理性质,进而对坡面产流产沙和流域产汇流机制产生重大影响。植被恢复在黄河水沙变化中的所起的作用强度已经受到极大关注,亦是科学回答黄河水沙减少的关键之一。本研究以位于黄河中游且经历长期植被恢复的延河流域为研究区,选择不同恢复年限的刺槐林、柠条林和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和室内试验,研究了植被恢复对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坡面产流产沙和流域产汇流机制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植被恢复显着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团聚体含量和通气孔隙度、提高土壤持水和供水能力、增大土壤饱和导水率。与农地相比,刺槐林土壤容重减小4.8%,柠条林减小8.2%,草地减小7.4%,且土壤容重减小比例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大;植被恢复样地>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相比农地增加73.1%,且刺槐林>柠条林>草地;除刺槐林外,柠条林和草地土壤通气孔隙度分别较农地增加39.7%和35.1%;植被恢复地的土壤持水和供水能力在低压力水头(<100 cm H_2O)下均高于农地,且表现为柠条林>草地>刺槐林;研究区10个样地平均土壤饱和导水率介于10.7~18.6 mm h~(-1)之间,刺槐林、柠条林和草地分别是农地的1.2、1.6和1.3倍,且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而增大。(2)植被恢复显着提高土壤入渗能力。植被恢复样地的土壤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平均入渗率分别是农地的1.5、2.1和2.5倍,表现为柠条林>草地>刺槐林,且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呈增大趋势;相同条件下,植被恢复样地表层平均入渗深度是农地的1.22倍,20 cm以下土层是农地的1.16倍;基于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土壤入渗能力表明,表层土壤入渗能力排序为40年柠条林>40年草地>20年草地>15年柠条林>25年刺槐林>农地>35年刺槐林;20 cm以下土层入渗能力排序为40年柠条林>40年草地>15年柠条林>25年刺槐林>35年刺槐林>20年草地>农地。入渗模型对研究区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优度为蒋定生模型>Horton模型>Philip模型>Kostiakov方程。(3)植被恢复具有延长坡面产流时间,增加入渗,减少产流产沙量的作用,且土壤容重和>0.25 mm团聚体含量是影响植被减流和减沙效益的主要土壤水文物理参数。与农地相比,植被地上部分延长产流时间140%,减少径流量15%,植被恢复地原状坡面不产沙;植被地上部分的滞时效益和减流效益均表现为草地>柠条林>刺槐林;植被恢复原状和根系坡面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分别是农地1.32和1.24倍,且整体表现为柠条林>草地>刺槐林;植被地下部分能延长产流时间120%,减少径流量50%,减少产沙量94%;地下部分滞时效益和减流效益表现为柠条林>草地>刺槐林,减沙效益刺槐林>草地>柠条林;地下生物量显着影响植被地下部分的滞时效益,而土壤容重和>0.25 mm团聚体含量显着影响植被减流和减沙效益。(4)土壤容重变化显着影响坡面产流产沙及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坡面产流时间随容重增大而缩短、产流量随容重增大递增;产沙量在60和90 mm h~(-1)雨强下随容重增大递增,但在120 mm h~(-1)雨强下随容重增大先减少后增加。坡面平均流速、径流深、雷诺数、弗劳德数和水流功率均随土壤容重增大而增大,达西阻力系数和曼宁糙率系数随容重增大而减小;水流剪切力在60和90 mm h~(-1)雨强下随容重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120 mm h~(-1)雨强下随容重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土壤坡面产沙量与平均流速呈指数关系,与径流深呈二次函数关系,与雷诺数和弗劳德数呈幂函数关系,与达西阻力系数呈幂函数关系,与曼宁系数呈指数函数关系,与水流剪切力呈线性关系,与水流功率呈幂函数关系,雷诺数和水流功率是表征坡面产沙量的最优水动力学参数。(5)长期的植被恢复影响流域产汇流特征,使流域产流机制存在由超渗产流向混合及蓄满产流转变的趋势。辨析延河支流西川河流域不同时期流域产汇流机制表明,随流域内植被变化,尽管西川河流域仍以超渗产流为主,但其比例逐渐减少,而超渗和蓄满产流的比例增加。西川河91场洪水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均具有上升倾向,径流深、地表径流占比和径流系数均呈下降趋势,洪水历时、洪峰滞时和消退时间有增加趋势而洪峰流量有减小趋势。径流深与降雨量(P)和前期影响雨量(Pa)之和呈幂函数关系,与平均降雨强度无显着关系,与最大降雨强度呈幂函数关系,且2008年后径流深对P+Pa的依赖性增强而对降雨强度的依赖性减弱。相比1974-1979年,洪水径流成分以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洪水比例在1980-1988年和2008-2016年有所减少,而以地表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和饱和地表径流的洪水比例增加。流域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耕地的减少,林草地的增加导致流域地下水出流能力和土壤入渗能力增强、流域蓄水容量增大、调蓄能力增强是引起产汇流机制变化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金保明,高兰兰,李光敦[7](2019)在《考虑蓄满产流机制的流域分布式产汇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洪水预报通常基于降雨径流模拟进行。以山坡水文学理论的蓄满产流机制为出发点,展开了对山区流域降雨径流模拟的研究,以此建立分布式叁水源产汇流模型。首先,对研究流域进行离散化,以数字高程数据为基础提取流域的地形数字特征,使离散化坡面单元的数据同时完成自动匹配,实现参数的空间离散化,为模型的应用提供参数支撑。其次,采用水流连续方程和达西公式计算单元坡面内的产流量;以圣维南方程组简化的运动波方程为控制方程,推导出坡面流近似的偏微分方程,利用特征线法对每一单元坡面进行汇流计算。所建分布式水文模型可模拟从非饱和壤中流漫溢到坡面单元上形成饱和坡面流的暴雨径流过程。同时借由马斯京根–康吉法衔接了坡面离散单元水文子过程与主河道的汇合。最后选取美国古德温河流域典型的降雨过程进行次洪过程模拟,采用确定性系数、相关系数来评定模拟精度,结果表明其模拟精度达到了径流过程模拟和作业预报的精度要求。总体来说,所建分布式产汇流模型不但适用于单一坡面的径流分析,且能够应用于一般流域以进行降雨径流过程的模拟,在一定程度上可为防洪调度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张荣,徐宗学,庞博,任梅芳,赵刚[8](2019)在《不同城市化程度对杨洼闸排水区产汇流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城市化程度背景下,城市区域下垫面差异所引发的产汇流机理改变,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区域洪涝灾害。本文针对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北京市通州区,选取区域内杨洼闸排水区为研究对象,根据Landsat卫星影像数据,采用多主题指数组合技术分别提取研究区2010年和2015年城镇用地数据,基于两种不同的城市化程度设置模型不透水率,构建SWMM模型。通过设置不同重现期暴雨情景,定量分析不同城市化程度洪水特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在两种城市化程度背景下一年一遇设计暴雨时的径流系数差值为0.13,从五十年一遇设计暴雨开始2010年和2015年径流系数较接近,由城市化引起的不透水率改变对研究区径流系数的影响逐步减弱。洪峰流量与城市化程度则始终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一年一遇设计暴雨时2015年峰现时间比2010年提前了3 h,从五十年一遇设计暴雨开始峰现时间不变,原因是强降雨条件下流域内流速较快,减小了城市区域因汇流路径复杂导致汇流时间延长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3期)
赵娜,赵雪花,祝雪萍[9](2019)在《时间步长和产汇流方法对小流域次洪模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半干旱半湿润流域复杂产流机制下不同时间步长和产汇流方法对次洪模拟的影响,选取北张店流域为研究对象,对1993~2005年具有代表性的12场次洪降雨径流资料,利用HEC-HMS模型分别以10,15,20 min为时间步长,采用2种方案进行模拟计算并对比分析结果。方案1为初损稳渗法+Clark单位线法;方案2为格林-安普特法+SCS单位线法;河道汇流演算均为马斯京根法,基流计算均为指数消退法,结果表明:时间步长的选取对次洪模拟结果影响较大,两种方案均在15 min时间步长下模拟精度最高,表明时间步长的选取并非是越短越精确。时间步长为15 min时方案1的确定性系数(DC)均值为0.813,方案2的DC均值为0.764,且方案1在洪峰、洪量和峰现时差模拟方面均优于方案2。(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01期)
杨玉龙,唐正光,曾飞凡,陆运磊,鲁婷[10](2018)在《城市路面微流域产汇流特点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的学术文献对不透水下垫面微流域的产汇流研究较少,城市路面微流域产汇流的研究对解决城市路面降雨快速消化问题有指导性的意义。本文通过路面产流试验和路面汇流试验对路面微流域的产汇流进行分析研究,路面产汇流具有产流流域小、降雨损耗少、产流时间短、产流均匀的特点。路面上的降雨损耗主要是来自路面构造深度的洼蓄,洼蓄量达到饱和时,产流量基本等于降雨量。路面粗糙度对产流的汇流速度有较大的影响,间接的影响着路面汇流的峰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8年12期)
产汇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道路是城市硬质化下垫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居住小区雨水径流的主要来源,也是雨水排放的重要通道,因此居住小区中道路系统与雨水产汇流过程关系的探究对于居住小区雨洪韧性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天津居住小区为例,借助ArcGIS和SWMM,探讨不同降雨强度下分别具有网格型、尽端型以及环网型、环尽型道路布局模式特点的居住小区产汇流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以雨洪韧性导向为目标的居住小区道路系统布局优化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汇流论文参考文献
[1].何凡.乌江渡水电站产汇流分析及应用[J].红水河.2019
[2].杨冬冬,韩轶群,曹磊,布鲁斯·安德森.基于产汇流模拟分析的城市居住小区道路系统布局优化策略研究[J].风景园林.2019
[3].宋新伟,高玉兰,沈冬梅,涂有笑.SWMM子汇水区产汇流水文概念模型及参数赋值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9
[4].赵彦军,徐宗学,赵刚,程涛,常晓栋.城市化对济南小清河流域产汇流的影响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19
[5].胡尊乐,华晨,王聪聪,胡斯玮,夏玉林.太湖流域城镇化小区产汇流模型研究[J].江苏水利.2019
[6].顾朝军.黄土区土壤水文物理特性及流域产汇流机制变化对植被恢复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7].金保明,高兰兰,李光敦.考虑蓄满产流机制的流域分布式产汇流模型[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9
[8].张荣,徐宗学,庞博,任梅芳,赵刚.不同城市化程度对杨洼闸排水区产汇流影响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9].赵娜,赵雪花,祝雪萍.时间步长和产汇流方法对小流域次洪模拟的影响[J].人民长江.2019
[10].杨玉龙,唐正光,曾飞凡,陆运磊,鲁婷.城市路面微流域产汇流特点分析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