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剩余开发潜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剩余,油藏,潜力,油田,河道,长垣,数值。
剩余开发潜力论文文献综述
蔡东梅,李文艳,王端阳,孙立东,杨柏[1](2019)在《老油田开发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及剩余潜力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萨中油田北一区断东高台子油层为例,开展密井网条件下基于地震沉积学的井震结合刻画方法研究,应用地层切片上的振幅特征和地震剖面上的波形变化特征,以"地震趋势为引导,井点相确定"为原则,平面与剖面相互验证,井震结合精细识别内前缘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高台子油层水下分流河道宽度主要为60-150m,只在中部发育500-600m宽的大规模河道,为多期迭加而成,局部河道走向与物源方向垂直。应用水下分流河道识别成果指导开发调整挖潜,剩余油潜力共五种成因类型,分别为窄河道导致"井网控制不住型"、不同微相组合变化导致"注采不完善型"、单一河道边界导致"局部遮挡型"、河道内砂体连通质量差异性导致"弱水驱型"、河间薄层砂物性差导致"弱水驱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9-09)
栾晓堃[2](2017)在《新肇油田葡萄花层剩余油及开发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日益开发利用,常规孔隙性油气藏储量逐渐减少,裂缝型储层近年来被广泛开采开发,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但由于其原始孔隙率高低不一,渗透率均极低,通常裂缝发育带的渗透率很高。由于储渗空间发育分布极不均一,同一储集层的不同部位,储集性能相差悬殊,因此开发的关键问题是天然裂缝的研究。新肇油田葡萄花层由于发育近东西向天然裂缝,注水开发后,裂缝发育方向的油井见水早,见水后含水上升快,裂缝不发育的油井注水受效差、产量递减快,调整效果不明显。本次研究以新肇油田葡萄花层为例,以描述储层、构造、裂缝和剩余油为主线,应用叁维地震、区域沉积、测井、录井、岩心、无源微地震和生产动态等资料,综合储层描述、常规测井识别、叁维地质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等技术,描述储层展布规律、裂缝分布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考虑裂缝和剩余油分布特征,落实新肇油田葡萄花层机采井区的剩余油潜力,制定合理的开发方式及调整对策。在搜集整理了新肇油田的地质特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储层和裂缝研究为主线,根据划分沉积微相的标准,将新肇葡萄花层由原来的11个小层重新划分为15个沉积单元,结合常规测井、无源微地震等裂缝解释成果及注水开发过程中裂缝动态反映,建立了常规测井曲线判别裂缝模式,搞清了裂缝分布规律。在裂缝研究的基础上,以双重介质叁维地质模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为主线,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并结合动静态劈分单井单层剩余油结果,对剩余油进行综合描述,根据剩余油分布的结果,优选了不规则加密及注采系统调整方案,部署加密井87口,其中油井84口,水井3口,预计采收率18.53%,采收率比原方案提高了3.31%。(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7-02-01)
李良峰[3](2015)在《花3近临界态挥发性油藏衰竭开发动态特征及剩余开发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花3区块为福山凹陷西北部受叁条断层加持的扁鼻状构造油气藏。油藏流体为近临界态挥发油,探明地质储量轻质挥发油89×104t,天然气13.7×108m3。采用衰竭开发,到2014年3月,凝析油采出程度17.5,溶解气采出程度34.2;目前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仅为38,已进入开发中后期。为了进一步认识花3区块挥发油藏衰竭开采过程生产动态变化规律,进而明确开发后期提高油藏采收率主体技术,本文综合运用流体相态特征、生产指示曲线、生产井携液能力、动态储量计算、剩余开发潜力等多种动态分析方法开展花3区块开发动态及剩余开发潜力分析,发现花3区块开采过程具有从挥发油转变为凝析气的开采特征,地层中尚有70的凝析油未被采出,具有较大的剩余开发潜力,从而为开发后期采用循环注气恢复和保持一定压力提高采收率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应用》期刊2015年10期)
刘远亮[4](2015)在《大老爷府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及剩余油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及剩余油潜力分析贯穿着油田整个开发历程,是明确挖潜方向、确定调整措施的重要手段。大老爷府油田水驱目前已全面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如何合理而正确地评价油田开发效果及剩余油潜力,以深入挖掘高含水油田的开发潜力,深化油藏开发规律认识,指导油田更加合理、高效地开发,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大老爷府油田地理位置及构造位置,其次从钻遇地层层序、区域构造特征、松辽盆地南部构造演化史及松辽盆地南部泉头组、青一段时期区域沉积特征等方面概述起地质状况,同时从勘探简况、储量情况及开发历程及现状出发概述起勘探开发简况,最后明确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1)储量基础大,采出程度低,综合含水高,采油速度慢;2)由于纵向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突出,纵向油层动用不均,虽然大部分油层已经射开,但是有效动用程度低;3)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由于大部分井经过压裂,近东西向和北东向油水井间形成水淹通道,南北向油井受效差,水驱波及体积范围小,无效或低效循环井增多;4)纵向动用程度、水淹程度及平面水淹面积分布不清楚,导致加密井生产效果不好;5)剩余油分布不清楚导致综合调整措施目标不明确,措施效果差。本文从油井开采特征出发,研究了注水压力及日注水量、生产压差、全区产液、产油及含水、不同类型油井产液及含水、采油指数、采液指数以及吸水指数等相关动态指标变化状况及各队含水和产量递减规律的变化。运用相关分析法和注采动态响应方法判断来水方向及水驱方向,常用的方法有示踪剂法、干扰试井方法、地质资料分析方法和动态资料相关分析法等,其中示踪剂方法最为直接准确,但是其周期较长,成本较高,而动态资料相关分析法成本最低,最为实用。进行水淹状况分析后,采用水驱规律曲线法、衰减曲线法、童氏曲线法以及单井剩余可采储量法确定水驱可采储量及采收率,从而进行水驱效果及注水利用率的评价。通过对油气藏能量分析,运用经验方法对有效厚度进行统计从而确定油田水驱储量动用程度。通过对注采压力系统中合理流压、合理油层压力、最大注水压力及注采比及井网适应性中井网密度、注采井距、油水井数比及布井方式等指标的计算分析,运用措施效果统计及压裂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对措施效果进行评价,从而完成大老爷府油田动态分析及开发效果评价。为近一步明确综合调整的方向,提高措施有效率,就必须对剩余油潜力分布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建立模拟区域叁维地质模型运用分区储量拟合及动态历史拟合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剩余油的成因进行分析。为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首先统计各砂层组开采状况,其次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对各小层不同微相剩余油分布状况及储量丰度状况进行统计,然后得出各砂组剩余油平面分布规律,最后从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来看,得出不同类型剩余油挖潜措施。(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5-03-01)
冯小勇[5](2014)在《青化砭油层剩余油分布及开发潜力的数值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化砭油田长6和丰富川油田长2油层是近年来延长油区发现的较好的油田之一,也是延长油矿管理局上产的重点开发区块。为了研究资源潜力,改善目前的生产现状,动用剩余油,提高油田采收率。油藏数值模拟就是利用数值模型再现开发历史,分析开发矛盾并预测不同方案的开发效果。因此,在对已开发油藏进行数值模拟工作之前有必要对整个过程进行分析,深刻剖析油藏的动态特征和开发矛盾,这有利于建立更接近于客观实际的油藏数值模型和调整拟合参数,以提高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并根据开发矛盾及现状提出合理的开采措施。全油田模型的可行性低,因此本文选取叁个典型区块——姚280、姚(本文来源于《现代企业》期刊2014年07期)
蒋本儒[6](2013)在《提高坨143等小断块油藏剩余油开发潜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通过配套精细水处理系统改善坨143区域四个小断块油藏注水水质并建设一套高压注水系统,以提高油藏开发潜力,预计四个单元实施精细注水开发后10年末累计增油21.66×10~4t。(本文来源于《内江科技》期刊2013年03期)
郭小燕[7](2011)在《广北区沙四段一砂组剩余油分布及开发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剩余油是巨大的潜在资源,提高油田采收率正是以采出剩余油为目的。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研究是目前石油行业一项世界性的难题,也是目前石油勘探开发中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是油田开发的叁大核心技术之一。目前研究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方法可谓“百家争鸣,各有千秋”但从大的方面讲主要分为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和剩余油饱和度研究叁种方法,具体分为以下几种:开发地质学方法、油藏工程方法、测井方法、数值模拟方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及微观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广北区构造位于东营凹陷南部边缘斜坡,在八面河油田的北部,沙四段一砂组主要发育滨浅湖沉积,以岩性-构造油藏为主,分布在广北6块、广北8块和广北9块。工区上报探明储量253万吨,但截至2010年6月采出程度4.9%,采油速度0.38%,开发效果差,动用程度低。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叁点:第一,储层认识不清,整体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各小层构造及含油面积待进一步落实,剩余油分布待进一步认识;第二,天然能量微弱,地层能量不足;第叁,局部井网控制程度差,井型、井网及配套工艺待进一步优化。因此,如何精细描述研究区剩余油分布情况,研究开发部署潜力,是制定下一步科学开发方案的基础,对指导油藏有效动用、改善区块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充分利用叁维地震资料、钻井、测井资料、岩心分析及开发动态资料,在测井解释标准研究、地层精细对比以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等相关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储层描述方法、动态分析方法及油藏工程方法相结合,研究了工区油藏剩余油分布情况,并且通过老井工作已经取得良好效益;其次,通过开发特征、开发方式分析及工艺适应性评价,开展了井型、井网及配套工艺优化,确定了开发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工区的开发潜力,完成了开发部署。(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1-05-01)
刘玉红[8](2011)在《森工清洁能源产业风生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刘玉红)日前,省森工总局与国能生物发电集团公司就双方于年初签订的新能源(生物质能源、风能源)开发战略合作协议到穆棱林业局进行了实地考察,为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布局进行调研。 考察组一行先后深入到嘉穆板业有限公司、森林中幼龄林抚育现场(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日报》期刊2011-03-06)
李海鹰,王宏,贾新青[9](2009)在《水平井技术促老油田产量上水平》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6月,随着南31-平307井的成功投产,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水平井开发实现了“井数过百口、产量过百万吨”的“双过百”目标。 该厂大力推广应用水平井技术, 从大胆探索、重点突破,到配套完善、全面发展,有效控制了产量递减和含水上升,水平井成为(本文来源于《中国石化报》期刊2009-09-15)
张为民,裘怿楠,田昌炳[10](2008)在《重新认识河道砂体储层层内非均质性——从注水开发高含水阶段挖掘层内剩余油潜力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我国东部主力油田储层绝大多数都属于河道砂体,注水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后,层内剩余油超过层间剩余油,层内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一特点,从挖掘层内剩余油潜力出发,提出要重新认识河流砂体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并指出高含水期河流砂体储层改善采油(IOR)目标主要有:①封堵强水洗段,控制注入水无效循环;②加大中水洗段注水冲洗强度,达到目标水驱效率,并有可能超过目标效率;③提高未、弱水洗段的注采对应程度和注采井数比,达到有效驱替,提高波及程度。围绕这些目标,通过例证提出重新认识河流砂体层内非均质性设想建议和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08年05期)
剩余开发潜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日益开发利用,常规孔隙性油气藏储量逐渐减少,裂缝型储层近年来被广泛开采开发,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但由于其原始孔隙率高低不一,渗透率均极低,通常裂缝发育带的渗透率很高。由于储渗空间发育分布极不均一,同一储集层的不同部位,储集性能相差悬殊,因此开发的关键问题是天然裂缝的研究。新肇油田葡萄花层由于发育近东西向天然裂缝,注水开发后,裂缝发育方向的油井见水早,见水后含水上升快,裂缝不发育的油井注水受效差、产量递减快,调整效果不明显。本次研究以新肇油田葡萄花层为例,以描述储层、构造、裂缝和剩余油为主线,应用叁维地震、区域沉积、测井、录井、岩心、无源微地震和生产动态等资料,综合储层描述、常规测井识别、叁维地质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等技术,描述储层展布规律、裂缝分布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考虑裂缝和剩余油分布特征,落实新肇油田葡萄花层机采井区的剩余油潜力,制定合理的开发方式及调整对策。在搜集整理了新肇油田的地质特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储层和裂缝研究为主线,根据划分沉积微相的标准,将新肇葡萄花层由原来的11个小层重新划分为15个沉积单元,结合常规测井、无源微地震等裂缝解释成果及注水开发过程中裂缝动态反映,建立了常规测井曲线判别裂缝模式,搞清了裂缝分布规律。在裂缝研究的基础上,以双重介质叁维地质模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为主线,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并结合动静态劈分单井单层剩余油结果,对剩余油进行综合描述,根据剩余油分布的结果,优选了不规则加密及注采系统调整方案,部署加密井87口,其中油井84口,水井3口,预计采收率18.53%,采收率比原方案提高了3.3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剩余开发潜力论文参考文献
[1].蔡东梅,李文艳,王端阳,孙立东,杨柏.老油田开发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及剩余潜力认识[C].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2].栾晓堃.新肇油田葡萄花层剩余油及开发潜力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
[3].李良峰.花3近临界态挥发性油藏衰竭开发动态特征及剩余开发潜力分析[J].石油化工应用.2015
[4].刘远亮.大老爷府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及剩余油潜力分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5
[5].冯小勇.青化砭油层剩余油分布及开发潜力的数值模拟分析[J].现代企业.2014
[6].蒋本儒.提高坨143等小断块油藏剩余油开发潜力[J].内江科技.2013
[7].郭小燕.广北区沙四段一砂组剩余油分布及开发潜力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
[8].刘玉红.森工清洁能源产业风生水起[N].黑龙江日报.2011
[9].李海鹰,王宏,贾新青.水平井技术促老油田产量上水平[N].中国石化报.2009
[10].张为民,裘怿楠,田昌炳.重新认识河道砂体储层层内非均质性——从注水开发高含水阶段挖掘层内剩余油潜力谈起[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