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活动论文_刘瑞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教活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外方,巴黎,基督教,彝族,穆斯林,天理教,天主教。

传教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刘瑞云[1](2019)在《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罗勒拿由滇进藏活动史实考述》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以来,我国西藏日益成为西方殖民侵略者们觊觎的对象,随之亦有大批西方探险家和传教士前赴后继开展进藏活动,妄图打开他们眼中"神秘西藏"的大门。其中,继1848年首次进藏活动失败后,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于1852年再次派遣传教士罗勒拿实施进藏活动。为逃避清廷的缉拿,该传教士选择经由清廷驻防稍显疏松的滇藏荒凉边地试图潜入我国西藏。进藏途中,遵照巴黎外方传教会的指示,罗勒拿谨小慎微、东躲西藏,利用乔装打扮、隐姓埋名等手段侥幸逃过了清朝官府的缉拿,于1854年进入我国西藏东南部察隅县察瓦乡,创建了巴黎外方传教会在西藏境内的第一个传教堂口——崩卡教点。但是,在当地官民的强烈抵制之下,罗勒拿于1858年被逐出西藏。(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论丛》期刊2019年01期)

吉才柱[2](2019)在《从《百年前的云南彝族》看保禄·维亚尔在云南彝区的传教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百年前的云南彝族》中记载了清末民初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保禄·维亚尔进入云南,在石林县彝族聚居区从事天主教传教的一系列活动。对他传教活动要一分为二地客观分析,尽管他传教活动属于法国殖民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他在彝区传教活动仍有一些进步意义,他对当时彝族文化的记录和调查资料,成了珍贵的民族志资料,还将彝族文化介绍到西方,推动了彝族文化在国外的宣传。(本文来源于《红河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牛桂晓[3](2019)在《美国传教士毕德辉在华卫生传教活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传教士毕德辉是近代中国着名的公共卫生专家。他在社会福音运动的影响下,为进一步拓展传教的途径,在中国各地开展了公共卫生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毕德辉以公共卫生为媒介,与知识精英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这不仅引起了官绅对公共卫生的注意,也为传教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但是,毕德辉的卫生传教策略,也受到了外界的质疑,这使得毕德辉的传教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张大兴[4](2019)在《试论日本天理教及其在华传教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天理教是由中山美伎于1838年创立的一个新兴宗教,与同一时期的黑住教、金光教并称为“幕末叁大新宗教”。在“幕末维新”的社会剧烈动荡、变革时期,中山美伎所创立的天理教打破了日本以往的宗教——神道、佛教的思想束缚,反对来世信仰,倡导人们追求现世利益;反对权力与压迫,倡导平等与博爱。立足于这样的思想,天理教将“拯救世界一列众生”作为其终极目标,为实现“生机勃勃的康乐生活”而积极地开展传教活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为了树立起日本国民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维护天皇的统制,将神道教确立为国教,树立起“尊皇、爱国、敬神”的国民道德准则,加大了对民众生活、思想的控制与教化,对“非国家主义”展开了严厉地打击与压迫。1896年,内务省发布了针对天理教会的取缔训令,其在日本本土的发展一时陷入停滞。为了摆脱这一颓势,天理教开始尝试开辟海外传教地,并陆续在中国的台湾、东北地区建立教会,就此拉开了天理教海外传教的序幕。在其教祖中山美伎过世后,教团放弃了与日本政府之间的对立,经过对教义的多次修改,获得了“教派神道”的独立资格,成为了合法宗教,最终融入了日本政府的“国民教化”路线。一战以后,亚洲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主义”思想在教内勃发,通过“原典解读运动”将日本粉饰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拯救者”,为日本的殖民侵略和其自身的殖民地传教提供了宗教上的思想依据。另一方面,日本在华利益的扩大,也为天理教在华传教活动的展开提供了保障,天理教与日本政府之间的协作关系形成,在华传教成为了天理教主要“事业”,传教对象也有在华日本人转变为面向中国人传教。为此,天理教成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和语言学校以培养海外传教人才。但是,在对中国人进行传教的过程中,虽然天理教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是由于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中日之间关系的不断恶化,天理教在华的传教活动还是极为困难的。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天理教为进一步的得到日本军方及政府的支持,权力配合其在中国所推行的侵略政策,其在华传教的方式也有了进一步扩展。在日军的占领区域,在侵华日军的支持下,教团创办了大量的日语学校,意图借助日本在中国的“宣抚工作”吸收信徒。在东北地区,天理教则进行了“满洲天理村”的建设,计划将天理教徒移民至中国东北地区,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传教活动。(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龚春丽[5](2019)在《美国北长老会1888—1937年在湘传教活动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北长老会是较早来湖南进行传教的新教教会之一。该会由粤北进入湖南临武,于1888年建立湖南第一所教堂,此后在常德、郴州、衡阳、湘潭、桃源等地不断拓展传教活动。除直接布道外,北长老会还开展了教育、医疗、慈善等活动。虽然北长老会在湘传教活动的直接目的是传播基督教文化,但其在湖南进行的教育、医疗、慈善等活动,对湖南近代教育、医疗和社会救济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武陵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罗诗雅[6](2019)在《耶稣会士潘国光上海传教活动与交游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来华的耶稣会士潘国光既是第一位常驻上海的传教士,也是康熙禁教前在上海传教时间最长的一位传教士。潘国光在上海传教期间,兴建大教堂,建立圣会,在崇明开教,主持中西结合式的徐光启葬礼,积极与当地的中国士大夫结交,使得天主教在上海广泛传播。研究潘国光在上海的传教活动,有助于更进一步了解明清之际天主教在不同地区的民间传教方式。(本文来源于《上海地方志》期刊2019年01期)

刘瑞云[7](2019)在《清季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川滇藏区活动史研究现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于清季在我国川滇藏区的历史活动曾对当地的宗教、社会、文化、教育及卫生产生较大影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相关法文原始档案以及能够熟练释读法文史料的学者,国内学界对该段历史的研究亟待深入。(本文来源于《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张冰[8](2018)在《西成东就——郎世宁的艺术历程与传教活动略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郎世宁为西方传教士最早在中国宫廷供职的画家,其艺术经历与宗教活动是构成"清叁代"宫廷艺术的重要风貌,因而,对郎世宁生平的考察、对其主要作品与政治关系的梳理,均反映了17至18世纪中国绘画史的转向。本文通过对郎世宁传记、作品的阐释,分析其作为传教士"和画家双重身份背后的真实人格。(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8年11期)

汤开建,周孝雷[9](2018)在《清前期来华巴黎外方传教会会士及其传教活动(1684-1732)——以该会《中国各地买地建堂单》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依据中西档案文献,特别是现存于巴黎外方传教会档案馆1700年、1733年及1734年叁份《巴黎外方传教会在中国各地买地建堂单》为线索,对这一时期巴黎外方传教会来华会士进行梳理介绍,并对其早期在华传教以及购置教产等活动展开研究。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早期巴黎外方传教会在华的传教活动具有发展势头迅猛、立足本土化、坚持强势传教等特点。(本文来源于《清史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樊静[10](2018)在《民国时期来华传教士对中国内地穆斯林的认识及传教活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穆斯林社会逐渐引起西方学界的关注和研究兴趣,尤其是20世纪上半叶大量来华传教士对回族穆斯林的书写,成为西学有关中国穆斯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同时期汉语文献中的相关历史写作遥相呼应。本研究以字味默为主编的《穆斯林世界》英文季刊中有关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穆斯林社会文章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20世纪上半叶来华传教士及西方学者对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穆斯林社会的认识及其影响。全文共分五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缘起、国内外相关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理论与现实意义等。从中可以得知,以《穆斯林世界》为中心的研究,能够较为全面和丰富地呈现出20世纪上半叶来华传教士及西方学者对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穆斯林社会的认识和传教活动,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理论建构及现实观照等意义。第一章主要介绍《穆斯林世界》主编字味默的生平、传教活动及神学思想特征,以及《穆斯林世界》创刊背景、缘由、宗旨及其对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穆斯林社会的关注,旨在论述字味默对阿拉伯世界的传教热情,以及他本人在一战后神学思想的转变和二次的访华活动,有效地促使既具学术性又服务于基督教海外传教事业的《穆斯林世界》,成为来华传教士对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穆斯林社会认识及传教活动的交流平台。《穆斯林世界》所收录的文章内容也为本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史料论据。第二至第四章为本研究的主体部分。第二章通过梳理长期活跃于回族穆斯林中的传教士对不同区域穆斯林人口数量、祖先来源、相貌特征、服饰特征、生计方式、教职人员、婚姻家庭、宗教实践、伊斯兰教育、宗教派别、宗教出版物、清真寺建筑、回汉关系,以及传教士与穆斯林之间的“文化冲突”等描述与讨论,分析传教士对回族穆斯林社会文化的认识。第叁章涉及毕敬士、梅益盛、海瓦德和濮马克等对中国伊斯兰教汉文译着、回族历史人物、伊斯兰教入华时间及回族新文化运动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传教士对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与现状的认识。第四章透过传教士对宗教交流、直接布道、医疗事工、教育事工和文字事工五种主要传教方式的反思活动,评述了传教活动的失败经验对回回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研究的意义。最后一章是本研究的结论与反思部分。本研究认为,传教士在特殊历史境遇下以传教活动为目的,形成了对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穆斯林社会独特的研究旨趣,通过大量详实的田野考察资料和独特的研究视角,为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社会史、西北少数民族地方志、中西方文化交流史等方面研究,以及全球处境下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尤其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多元并存与和谐发展等,提供可资参考的历史研究借鉴与宗教交流经验;同时认为,传教士受其宗教信仰的价值取向、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东方主义”视域局限的影响,对中国伊斯兰教史和回族社会文化的理解产生一定的误读,导致有失公允的分析与诠释,需要研究者批判性地借鉴其研究内容。(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11-01)

传教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百年前的云南彝族》中记载了清末民初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保禄·维亚尔进入云南,在石林县彝族聚居区从事天主教传教的一系列活动。对他传教活动要一分为二地客观分析,尽管他传教活动属于法国殖民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他在彝区传教活动仍有一些进步意义,他对当时彝族文化的记录和调查资料,成了珍贵的民族志资料,还将彝族文化介绍到西方,推动了彝族文化在国外的宣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教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1].刘瑞云.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罗勒拿由滇进藏活动史实考述[J].西北民族论丛.2019

[2].吉才柱.从《百年前的云南彝族》看保禄·维亚尔在云南彝区的传教活动[J].红河学院学报.2019

[3].牛桂晓.美国传教士毕德辉在华卫生传教活动探析[J].宗教学研究.2019

[4].张大兴.试论日本天理教及其在华传教活动[D].苏州科技大学.2019

[5].龚春丽.美国北长老会1888—1937年在湘传教活动述论[J].武陵学刊.2019

[6].罗诗雅.耶稣会士潘国光上海传教活动与交游考[J].上海地方志.2019

[7].刘瑞云.清季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川滇藏区活动史研究现状述评[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8].张冰.西成东就——郎世宁的艺术历程与传教活动略论[J].艺术科技.2018

[9].汤开建,周孝雷.清前期来华巴黎外方传教会会士及其传教活动(1684-1732)——以该会《中国各地买地建堂单》为中心[J].清史研究.2018

[10].樊静.民国时期来华传教士对中国内地穆斯林的认识及传教活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1 马礼逊与基督教新教入华-梁发纳溪天主堂适宜的建筑形式清政府禁教...《远镜说》书影世纪共生文化迁移扩散荔枝果儒学传入美国-美国旧金山市市长在祭孔大典...

标签:;  ;  ;  ;  ;  ;  ;  

传教活动论文_刘瑞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