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表达意,妙不可言——浅谈文学作品中量词的神奇运用

言表达意,妙不可言——浅谈文学作品中量词的神奇运用

一、表情达意 奇妙无穷——浅说文学作品中量词的妙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钦钦[1](2021)在《《文心雕龙》文学创作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心雕龙》中的创作论研究历来备受学界关注,成果也极其丰硕。但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文心雕龙》创作思想的探索大都是将重点放在了创作论的理论价值上,忽视了其在写作实践方面的指导性、规范性、标准性作用。实质上,《文心雕龙》中的创作观不仅仅是一种文论观念,在深层意义上更是一套作文准则,是刘勰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为文章写作确立的纲领,凝聚着刘勰全部的创作才情和为文理想,引导并规范着创作实践,具有超越时代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文心雕龙》文学创作“标准”是在魏晋六朝儒学衰落、玄学兴盛、形式主义文风泛滥的大背景下产生的。面对“讹滥”的形式主义文风,刘勰的救治之策,就是以“标准”规范文学创作。刘勰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学创作“标准”的原则性问题,即:文学有本、创作归正、文质彬彬;在基本原则制约下,做到:行文有术,通变有方。由于《文心雕龙》涉及文学本体论、文体论、创作论和批评论等方方面面,并非单纯论述创作标准,因而其理想“标准”蕴含在理论系统中,创作标准既隐而不显、表述分散,又自成系统、严谨清晰。《文心雕龙》文学创作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作家人格标准、思维建构标准、文本呈现标准和审美价值标准。作家人格标准要求作家不仅要有才、气、学、习等个体情性,而且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家国理想,达到艺术人格与社会人格的高度合一;思维建构标准就是创作时保持自然、虚静的精神状态,并利用思维意志将客观事物、主观情思、语言文辞(物、意、言)融为一体;文本呈现标准就是布局谋篇要遵守“情理设位,杂而不越”的原则,语言表现要学会“善术驭文,巧用修辞”的方法,令文章圆融通畅、情采兼备;审美价值标准在于思想内容里“风清骨峻,辞采华茂”的艺术风貌,即有“风骨”,也在于字里行间中“深文隐蔚,馀味曲包”的文外之旨,即能“隐秀”。《文心雕龙》既有严密的理论体系,也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它是一部优秀的骈文作品,其文本呈现本身就是刘勰对其创作标准的完美践行。文学创作标准的理论价值表现在文学特性和文体论的深入探索中,创作标准无论对于当下的应用写作还是文学写作都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本文行文思路如下:第一章,探讨《文心雕龙》文学创作标准的提出缘由,分析这一标准的总原则及其和具体“标准”的关系。第二章,梳理《文心雕龙》文学创作标准的具体内容,分别阐明它们的理论来源、具体内涵和重要影响。第三章,探究《文心雕龙》文学创作标准的理论价值,指出《文心雕龙》作为文学作品的实践品格和理论贡献,并阐明对文章写作的指导意义。

谭丽萍[2](2021)在《雷平阳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云南乡土作家雷平阳的诗歌创作成绩斐然,曾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诗歌大奖,青年诗人奖等众多奖项,他的诗歌意蕴深邃,质感充足,赢得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和评论,深受读者们的喜爱。雷平阳诗歌所取得的成就,与他的语言修辞艺术是紧密联系的,然而以往学者们对其诗歌的研究多从文学和文艺学角度,研究诗歌的文本形式、文本内容的主题表现以及对诗人及其创作观进行评论研究,对语言应用层面的研究几乎没有,个别两篇中也只是浅尝辄止般提到。因此,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细读法、统计分析法、归纳总结法,以雷平阳到目前为止所出版的五本原创诗集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和梳理语料的基础上,按语料间共有的规律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和整理,并结合现代汉语修辞学、艺术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探究其诗歌语言所具有的特色,分析其艺术效果。全文共有五章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包括了选题意义及语料来源;分析了学者们对雷平阳诗歌的研究情况;介绍了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从五个方面对雷平阳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第一章探究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从声韵母的配合、音节的搭配、叠音词和摹声词的使用,体现语言的音韵美;从长短句和整散句的交替使用表现语言的节奏感,音韵和谐,节奏分明,凸显诗歌的音乐性。第二章探究了诗歌语言的地域性特色,从惯用语和云南特色词汇的使用上,展现云南的风土人情,其中云南的特色词汇包括了方言词汇和描写云南地域风物的词汇;第三章从句式句法的使用方面,探讨了诗歌语言的诗意性,通过问句连用、变式句的运用,凸显诗歌情感;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使语言偏离、变形,凸显诗歌的艺术性和诗意性。第四章探讨了辞格的运用特色,以比喻和比拟辞格为主,也对其他的象征辞格、夸张辞格、示现辞格和呼告辞格进行了探讨,分析其艺术效果。第五章探讨了雷平阳诗歌语言艺术特色形成的原因。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结语,全面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动态,并指出研究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今后仍可以继续探讨研究的地方。

沈灿淑[3](2021)在《现代汉语“有”“无/没”前置框架构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将现代汉语中以“有”“无/没”为固定项的前置框架四字构式作为研究对象,以认知构式语法、概念整合、主观性与主观化、基于使用的语言观等理论为基础,分别从形式构成、语义整合层级、认知心理、语用动机考察等几个角度对“有X有Y”“无X无Y”“没X没Y”“有X无Y”“有X没Y”“有X无X”“有X没X”等七个个案展开研究。全文共计八章,具体如下:第一章是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对象、选题意义、理论基础、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和可能的创新点,同时对汉语四字格及框架构式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梳理。第二章对前置框架构式进行界定,对框架构式的特点及分类进行归纳,并阐述本文立意及解析方法。我们将研究涉及的七个构式按照前后项之间的语义关系类型分为并立模式、嵌入成分不同的对立模式和嵌入成分相同的对立模式三种类型。第三章考察前置框架构式并立模式的三个成员,即“有X有Y”“无X无Y”和“没X没Y”。对其常量构件、变量构件、嵌入成分的语义关系、语序排列规律等进行考察,归纳总结构式的语义整合层级并分析其语用驱动和语用价值。虽然并立模式的三个构式在变量构件的语法性质、语义关系、语序排列等很多方面具有共性,但由于常项形成的框架因肯定否定的不同形成差异,也造就了构式义之间的区别,且由于使用频度存在差异,也使得各个构式的语义整合层级不尽相同。第四章对嵌入成分不同的前置框架构式对立模式的两个构式“有X无Y”“有X没Y”进行全面分析。对立模式指的是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对立而形成的框架构式,由于“有”与“无/没”的对立性,使得“有X无Y”与“有X没Y”都具有转折关系,这种转折关系蕴含着某种预设,即:该有却没有,体现为非理想化的领有和非常态化的存在。言语使用者使用构式是为了对与其预期相悖的非理想化的领有关系,或非常态化的存在现状进行主观评价。这两个构式的差异在于第二个常项否定词的不同,常项“无”与“没”的差异使得二者在使用频率、嵌入成分、语体色彩及语用功能上体现出较大的差异。第五章对“有”“无/没”框架构式的另一种对立模式进行考察,这一类构式也是前后项为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的对立,但其嵌入成分同一,包含“有X无X”“有X没X”两个构式。这两个构式由于嵌入了相同的成分,“有X”与“无/没X”因表示对同一事物或状态的拥有与缺失而形成极性对立,因而使得此类构式体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构式不能脱离语境独立表义,二是构式中各整合层级范畴内的成员不固定,也就是说每个构例的语义整合层级不固定。这两个构式由于组成成分只有一字不同,因此表现出很大的共性,区别主要体现在因“无”和“没”的差异所带来的语体上的不同。第六章总结了以“有”“无/没”为固定项的框架构式的特征。首先,各个构式的嵌入成分都具有语义相关性,也具有量增性:语义上没有关联的成分不能进入框架的语法槽中,量增性体现为突出典型、加深程度和主观评价三个方面;七个构式都具有整体性和离散性,其整体性和离散性与构式的语义整合层级密切相关,语义整合层级高的构例呈现出更多的整体性,语义整合层级低的构例呈现出更多的离散性;在句法上的规律性表现,首先是不成词语素进入构式后具有了词的地位;其次,构式在组合上可以突破一般的句法限制。另外,构式的语法功能发生了异化,由述谓性转向修饰性。第七章探讨“有”“无/没”前置框架构式的能产性。能产性指构件生成构式的能力,也就是构式扩张的条件和限制。能产性首先与构式压制相关,构式都有原型性,边缘构式是原型构式的拓展,是组构成分在构式的压制下改变原有的语法或语义特征,从而使之与原型构式达成契合。构式作为形义的配对体经由时间的积累和母语者的不断使用开始具有其意义,使用频率中的类符频率和形符频率都对构式的能产性产生影响。第八章为本文的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前文中的研究进行概括总结,得出本文结论和创新点。同时指出本文研究中的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提出方向和解决办法。

李梦媛[4](2021)在《中国古代书法雅俗观嬗变研究》文中认为“雅”“俗”作为审美范畴,在中国历史上被普遍用于人物臧否和艺文鉴评。“雅”有正统、官方、优美、文雅、典雅等含义,“俗”则有风俗、流俗、粗俗、浅俗、庸俗等含义。立足具体的历史语境,结合社会文化及时代思潮,古代书法雅俗观在其生成与递嬗中的意涵是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而书法美的意义和价值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被证实。综合来看,古代书法“雅俗”品评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聚焦于“书”,“雅俗”是对笔墨语言及风格形式的评价;聚焦于“书家”,“雅俗”是对主体精神及人格学养的评价;二者并不割裂。通过对历代书论的爬梳,雅俗观既是书家对雅正传统和书脉统绪的认定,又包涵着书家高雅的精神旨趣和超越尘俗的审美理想。关于书法“雅俗”的探讨,可追溯到东汉,魏晋南朝在对书法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形成了诸多围绕“雅俗”的相关范畴、概念及命题。到了唐朝,随着唐太宗对王羲之的推崇,加之孙过庭等在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得到了确立,帖学的雅正传统得以明确;其后,张怀瓘较为客观且辩证的看待王羲之书法,对书法“雅俗”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辨析,并提出“与众同者俗物”。宋明书法雅俗观大抵呈现三种旨趣:其一,北宋文人极重“雅俗”区分,探讨围绕主体德性学问之“雅俗”展开,以书写自然、表达自我精神为“不俗”;其二,“道统”影响下,朱熹、郝经、赵孟頫等人求雅求正、崇尚古法,郑枃、项穆致力于对书法正脉及书学统绪的梳理与总结;其三,心学背景下,“真”“生”“拙”“丑”“奇”等范畴成为理论讨论重心,主体之真性情、真本色成为破“俗”的方法论。清代碑学范式下,传统书学观和品评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碑学的合法化也导致了书法雅俗观的丕变。由于“雅俗”意涵也不是恒定不变的,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能相互转化,书法中还有着“过雅则俗”和“化俗为雅”的问题。

李季[5](2021)在《中学古诗文阅读策略及指导研究》文中指出阅读策略对古诗文教学至关重要。它既关系到古诗文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实效性,又涉及到古诗文教育价值充分开掘与利用。但是,当前语文课程知识未能提供适切、足够的阅读策略知识供师生使用,致使古诗文阅读教学耗时费力而又收效甚微。因此,古诗文阅读策略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阅读策略如何研制?阅读策略体系如何构建?构建的阅读策略体系能否适用于教学?这一系列问题又聚焦在“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构建”这一源头上。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教育学、文章学、古今中外文艺理论等相关知识,构建适合于中学古诗文阅读的策略体系。首先,运用文献分析,对古诗文阅读、阅读教学、阅读策略教学相关的心理学、阅读学、文章学、文艺理论等领域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其次,采用理论思辨和文本分析展开对构建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理论研究。运用理论思辨主要辨析阅读策略中阅读取向、进阶与文本层次、交叠等问题,并透析阅读策略内部、阅读方法之间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而利用文本分析法主要对古诗文文本进行研读,以从古诗文文本类型特征中化取阅读策略的陈述性知识。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两种方法构建中学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第三,运用行动研究,将制定的阅读策略付诸课堂教学,以呈现阅读策略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基于上述问题及其研究设计,并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本研究认为:一是不同理论视域下阅读策略所体现的特质可以为认识、制定古诗文阅读策略提供理论导向。这具体表现为:心理学中阅读策略关注信息加工与管理,阅读学中阅读策略体现为行为调控与层级运筹,文章学中阅读策略注重阅读取向与方法择选,而文艺理论中阅读策略则表现为阅读路径与要津,这也明示古诗文阅读策略具有文本处理、路径取向、层级运筹等特性;二是依据“文本属性”与“阅读取向”的交会可以构建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这就是代表文本四维——“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横轴与代表阅读取向四级——“认读、解读、赏读、鉴读”——的纵轴交会而形成的古诗文阅读策略,即“四维四级”阅读策略。策略之间具有相互支撑、叠加、映射的关联,但又相对独立,各自均有明确的阅读取向和内容所指;三是所建构的阅读策略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针对中学阅读教学,对策略体系中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策略进行教学转化,并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成不同类型的策略教学模式,而后将其付诸课堂。通过行动研究发现,所制定的古诗文阅读策略,不仅可以用于教学,而且通过策略教学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本研究开发的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不仅弥补了语文课程中阅读策略知识的不足,更打开了基础教育阶段文体阅读策略研究的一扇门窗。当然,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改良与充实。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国外阅读策略的话语言说方式和体系建构思路,以对中国特有的零散性、体验性、综合性、整体性的阅读策略进行梳理、归纳与提炼,并将其建构成立足本土而又对外开放的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紧随其后,阅读策略及其教学的目标地位、评价体系也需配套研究,以避免阅读策略教学方向的迷失与实施的悬空。可见,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完美建构是需要理论研究、策略制定与教学实践之间进行循环往复地互动、互构与互通的。

景童[6](2020)在《席慕蓉散文词语修辞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席慕蓉是当代着名的画家、诗人、散文家。画家出身的诗人,所作的散文文字敏感细腻,语言优美自然,文风温柔淡泊,富有诗情画意,因而以往对席慕蓉散文的研究,多是从文学的角度,从主题分类、艺术特色、创作风格等方面进行,鲜有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席慕蓉散文的语言修辞艺术进行的研究。实际上,无论是在诗歌创作还是散文写作方面,席慕蓉取得的成就与她在创作中运用的语言修辞艺术都是具有直接关联的。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运用文献研究法、材料搜集法、归纳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席慕蓉的十三部散文集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收集语料的基础上,根据语料之间的共性特征将其分类并进行整理。本文立足于修辞学的相关理论,对语料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挖掘席慕蓉散文中的艺术语言在语音、语形、语义和个人风格方面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如何通过词汇体现出来,进而探究席慕蓉散文作品中的词语修辞艺术,分析其散文语言中的词语对适应题旨情境的重要作用。全文共五章,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论文的选题缘起,包括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语料来源;分析有关席慕蓉及其诗歌和散文的研究现状;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第二部分是论文的正文(第一章至第五章)。第一章探究了词语的语音修辞艺术,主要从音节和平仄的搭配、双声词和叠韵词的运用,以及词语重叠形式的妙用等方面进行论析。第二章探究了词语的语义修辞艺术,主要从同义词的搭配、反义词的相对和词语之间相互衬托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章论析了词语的语形修辞艺术,主要通过反复、层递、对偶三种辞格在席慕蓉散文中的运用进行论述。第四章探析了席慕蓉散文中极具个人风格的词语修辞艺术,分别从色彩词、蒙语词、语气词三个方面论析席慕蓉散文的独特魅力。第五章紧接前四章的研究,从个人风格和民族风格两个方面,从整体上分析席慕蓉散文的词语修辞风格及其成因。第三部分为本文的结语,主要是对本文所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发现席慕蓉巧用词汇使散文语言韵律和谐,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语意突出,情感浓烈,具有柔情美;利用特征鲜明的词汇,营造语境,使散文语言充满地域风情,民族文化。除此之外,也指出了在研究席慕蓉散文词语修辞艺术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以及本文的一些不足之处和今后还需继续研究的地方。

张明池[7](2020)在《新民谣歌词的语言学研究》文中指出新民谣是近年来大受欢迎的音乐形式。其娓娓诉说的心事,细腻真切的情感表达引发了众多听者的共鸣,受到青年群体的喜爱。新民谣的迅速传播与音乐曲调编制、歌手动情演绎密切相关,歌词语言的艺术表现力也功不可没。本文以新民谣歌词为研究对象,从语音、词汇、超常搭配、辞格等方面对新民谣歌词的语言特色展开分析。论文共分九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述了选题的缘由、选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交代了语料的来源。第一章为本文的立论章,梳理了新民谣的相关概念,介绍了新民谣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归纳出新民谣歌词兼具文学性、音乐性的特征,从主题、创作方式、语言格式三个角度描述了新民谣歌词的类型。第二章为语音修辞,从押韵、衬词、节奏三个方面分析了新民谣歌词的语音修辞特征,具体描述了新民谣歌词的韵辙、押韵类型、衬词分布、节奏形成等方面的特征。第三章为词语修辞,从词语的分布、用词的特点分析了新民谣歌词的词语修辞特点,描述了新民谣歌词日常性、口语性、典雅性、形象性和表情性的用词特征。第四章为超常搭配,从语义、语法、语码选择分析了新民谣歌词中的超常搭配现象,讨论了新民谣歌词超常搭配的修辞效果。第五章为辞格章,对新民谣歌词中使用的辞格做了细致的分析,描述了辞格的结构特征,分析了这些辞格在歌词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构建上的作用。第六章为语言风格,对新民谣歌词的主要语言风格进行了分类描述,讨论了这些风格的形成原因。第七章为语言规范章,分析了新民谣歌词存在的词汇、语法方面的不规范现象,分析了不规范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是结语,对全文的观点做了归纳总结,指出了研究的待改进之处。

林佳海[8](2020)在《张贤亮小说修辞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代着名作家张贤亮的小说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在文学界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其小说语言富含修辞艺术,深受读者的青睐,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以张贤亮的小说为研究对象,结合汉语修辞学、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美学等理论,运用统计、归纳等研究方法进行系统的探析,试图透视其语言修辞艺术,以求更好地解读张贤亮的作品,同时也希冀能为文学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提供文本依据。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含选题来源、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四个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从六个方面系统探析张贤亮小说的语言修辞艺术。第一章为张贤亮小说的语音修辞艺术,主要体现在生动形象的摹声、回环动听的叠音、平稳协调的音节、耐人寻味的停顿。第二章为张贤亮小说的词语修辞艺术,主要体现在方言词语、熟语、专业术语和变异词语的运用。第三章为张贤亮小说的句子修辞艺术,主要体现在长短句、整散句、同素连用句和超常搭配句的使用。第四章为张贤亮小说的辞格运用艺术,主要体现在比拟、引用、反复、移觉、移就等辞格的巧妙运用。第五章为张贤亮小说的接受修辞艺术,主要从小说语言中的语境接受、接受类型和接受心理三方面进行探析。最后一章为张贤亮小说修辞艺术的成因分析,主要从生活经历、创作态度等主观因素和家庭环境、地理环境以及社会时代环境等客观因素探析其小说修辞艺术成因。第三部分为结语,主要对本文进行概括和总结。

王杨[9](2020)在《韩国罗末丽初汉诗与中国文学的关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罗末丽初是韩国历史上向中国学习的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韩国汉诗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进入到真正发展的历史转折期。在这一历史时期,以崔致远、崔承佑、崔匡裕、朴仁范为首的留唐新生代诗人为中心,开放性文化意识为主导,积极汲取中国文学的精华,为韩国汉诗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罗末丽初的诗人们饱受中国文化滋养和熏陶的同时,以异国留学的宝贵经历极大丰富了他们汉诗创作题材,拓宽了汉诗创作空间和视野,在艺术表现方面也取得了斐然的艺术成就。直到1170年武臣政变为止,都是由他们或他们的后裔来主宰诗坛。罗末丽初汉诗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诗体、格式、格律、形态、风格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非常相近或相似的特点,呈现出新的社会趋向和审美追求。罗末丽初汉诗成了韩国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韩国汉诗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罗末丽初汉诗的梳理,可以发现与新罗末期以前的汉诗相比,罗末丽初汉诗整体上,无论是诗歌体裁、艺术水平还是创作手法都有了质的飞跃,韩国汉诗方能算得上进入了真正的发展轨道。曾经以贵族为中心零星的汉诗创作,也被以崔致远、崔承佑等新生代作家为代表的汉诗作家层所代替。而且不难发现他们几乎具有共同的诗风,从新罗末期的汉诗鼻祖崔致远到高丽初期的郑知常都久沐唐风,诗风虽都以晚唐风为主,又不乏带有六朝锦色的初唐风、清丽豪逸的盛唐风,这种文风一直持续到了金富轼,他的汉诗逐渐背离美在情辞以韵取胜的唐诗风,而是走向美在气骨以意胜的宋诗风,这种唐宋融合的诗风也预示着韩国汉诗结束了一个“亲唐”时代,又开启了一个“慕苏黄”时代。因此,笔者将罗末丽初汉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具体阐述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关联,进而阐明其价值和意义。基于整体观,本文将焦点锁定在罗末丽初汉诗与中国文学的关联上,从具有代表性的崔致远、崔匡裕等十余位诗人的汉诗作品文本出发,综合运用社会文化学、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源泉学研究、传播学研究以及接受美学等研究方法,采用综合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微观角度切入,在作品中寻求作家心知、理性与风格的发展趋势,去寻找思想的、感情的和艺术等种种不同的丝缕,进而阐明罗末丽初汉诗是如何接受并汲取中国文学精华,以自己的新感情和新经验,赋予新的汉诗文学形式和艺术生命,藉以发现罗末丽初汉诗与中国各时期的文学的各种关联,确定其在韩国汉诗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为此,本文从罗末丽初中韩关系和汉诗的发展变化、汉诗的思想意识与儒佛道的关系、汉诗中的中国历史人物与典故、汉诗的艺术表现与唐代诗学等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明了研究的意义和目的,通过梳理与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特点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确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和写作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为罗末丽初中韩关系和汉诗的发展变化。主要对罗末丽初社会历史文化和中国文化流入以及罗末丽初汉诗的发展概况与动因进行了分析。罗末丽初时期中韩关系在古代东北亚复杂多变的局势下,经历了冷淡、缓和之后,又逐渐恢复了频繁的交流。随着中国文化东渐与传播,罗末丽初时期的统治者们不断地效仿唐朝,并实行科举制度和汉文教育等外在原因和罗末丽初社会出现的强化王权、骨品制等内在因素皆推动和刺激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们崛起,为韩国汉诗文学注入了新的生机,推动了汉诗的发展。第三章着重分析了罗末丽初汉诗主题意蕴与儒释道的关系。罗末丽初的诗人们既有儒家积极入仕的执着,又有道家退则独善其身的洒脱,更有佛家逃世的圆融。在儒家“忠孝”、“信”、“勇”的思想熏陶下,在开放性文化意识和民族意识的驱赶下,诗人们汲取儒家积极入仕、济世安民的精神,汉诗作品中流露出忠君爱国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民本思想。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愿与残酷的现实激烈的碰撞过程中,激发了诗人们的人格独立意识,在汉诗作品中表现出高蹈遗世的人文情怀和超凡脱俗的理想境界。在渐悟佛道之后,诗人们重新审视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朝着生命意识高度升华的方向发展,汉诗作品中又呈现出回归清净无染的禅心和空灵幽静的超然心境。第四章以罗末丽初汉诗中所出现的中国历史人物与典故为切入点,从微观领域考察汉诗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各种关联。具体考证汉诗中出现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等中国历史人物,还有各种典故以及诗歌中引用的中国作家的诗句、辞藻等,甚至具体到从某一个作品的某一个句子、某个词汇的来源中来寻找中国文化有关的内容和中国文化因子,从而解读它在整体汉诗中的作用和意义,从多个侧面揭示罗末丽初汉诗和中国文学之间的多层次关系。第五章聚焦在罗末丽初汉诗的艺术表现与唐代诗学的关联上,以审美意象、意境美学、艺术特征三个角度进行探讨分析罗末丽初汉诗对唐代诗学的接受与借鉴。探讨其汉诗与初唐诗风、盛唐之音、晚唐诗风间的相关因素;从意境之美、意象之美、辞藻之美出发,揭示罗末丽初汉诗脱胎于唐诗的关系;从统摄和综合的角度出发,进一步了解罗末丽初的诗人们受唐代诗学、社会氛围熏陶后的思想理念与创作风格,从而挖掘他们新的审美需求,使汉诗展现出独具魅力的艺术风貌。本文作为罗末丽初汉诗的首次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综合性的研究,在对罗末丽初时期整体性的研究非常稀少的情况下具有开拓性意义。通过对罗末丽初汉诗的整体研究,为确定其在韩国汉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历史意义做一些基础性的贡献,同时为今后更好的整理韩国汉文学发展史提供一定的帮助,也为中韩两国文学交流提供历史养料。

刘佳妮[10](2020)在《书画同源同法的历史建构和审美价值》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张彦远提出的“书画同体”和“同法”的命题为由,对书画两者的原初渊源和后来相互借鉴的关系作了深入的理论阐发和历史探讨。张彦远所谓“书画同体”也就是后来理论家所讲的书画“同源”问题,这一问题的考察构成了书画“同法”的历史根据。本文从书画“同源”的肇始再到“书”与“画”相互借鉴(主要是指画对于书的借鉴)的艺术现象,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审美解读。本文认为,书画同源是指书(字)与画在起源意义上的合一同体和交融未分的原始亲缘关系;书画同法是指书与画艺术二者在笔墨促发和审美意趣上的贯通融合。书画的同源与同法内涵虽然不同,但两者内在的关联和历史演化却是值得探讨的,构成本文的中心内容。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画论中的书画“同源”相关论述作为基本材料,辅之以文字学中的相关研究,深入探讨了“同源”命题的内涵,分别从现实根据,象形原则诸方面论证了书画“同源”作为“同法”的审美基础;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书画“同法”审美建构的历史过程,解读了从六朝到宋元书画“同法”的几个重要关节点(主要表述为对相关书画理论的剖析);第三部分,围绕着书画“同法”的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考察,从而进一步印证书画关系在具体作品中的艺术关联和表征;第四部分,从文人写意,美感构成,天地精神和时空节奏等方面对书画“同法”的审美价值和哲学意蕴作出更为概括的形而上的理论阐发。

二、表情达意 奇妙无穷——浅说文学作品中量词的妙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表情达意 奇妙无穷——浅说文学作品中量词的妙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文心雕龙》文学创作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创新性
第一章 《文心雕龙》文学创作标准的提出及原则
    第一节 《文心雕龙》文学创作标准的提出
        一、关于文学创作标准的界定
        二、文学创作标准提出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文心雕龙》文学创作标准的总原则
        一、文章本源——因文明道
        二、思想标准——执正驭奇
        三、文质标准——衔华佩实
    第三节 《文心雕龙》文学创作标准的基本原则
        一、文术标准——心总要术,遵体循规
        二、文变标准——凭情会通,负气适变
第二章 《文心雕龙》文学创作标准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作家人格标准
        一、社会人格——树德建言,奉时骋绩
        二、艺术人格——才由天资,学慎始习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思维建构标准
        一、创作准备——虚以待物,静以养气
        二、思维状态——情貌无遗,神与物游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文本呈现标准
        一、谋篇布局要求——情理设位,杂而不越
        二、语言表现手段——执术驭篇,巧用修辞
    第四节 文学创作的审美理想标准
        一、审美价值诉求——风清骨峻,辞采华茂
        二、艺术形象特征——深文隐蔚,馀味曲包
第三章 《文心雕龙》文学创作标准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文心雕龙》文学创作标准的实践品格
        一、 “谋篇布局”与《文心雕龙》之结构体系
        二、 “文质标准”与《文心雕龙》之文质并重
    第二节 《文心雕龙》文学创作标准的理论价值
        一、创作标准下“文学特性”的深入探索
        二、创作标准下“文体之论”的渐趋成熟
    第三节 《文心雕龙》文学创作标准的写作指导意义
        一、创作标准对应用类文章写作的指导
        二、创作标准对文学类文章写作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雷平阳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的选题缘起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语料来源
    第二节 雷平阳诗歌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诗歌形式的研究
        二、关于诗歌主题的研究
        三、关于诗人及其创作的评论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讲究韵律体现语言的音乐性
    第一节 和谐优美的韵律
        一、音韵和谐顺畅
        二、丰富多样的叠音词
        三、摹声词的运用
    第二节 语言的节奏感
        一、长短句的交替运用
        二、整句与散句的相互配合
第二章 特色用词凸显语言的地域性
    第一节 惯用语的使用
    第二节 云南本地词汇的使用
        一、方言词汇的运用
        二、 云南风物词汇运用
第三章 句法新颖表现语言的诗意性
    第一节 问句连用,引人深思
        一、有疑而问,展开联想
        二、无疑而问,情感浓烈
    第二节 常用变式句,凸显重点
        一、句子成分的重复
        二、句子成分的易位
    第三节 陌生化的手法
        一、语言的偏离
        二、语言的变形
第四章 辞格运用 凸显语言的情感性
    第一节 恰当多姿的比喻
        一、比喻的结构特色
        二、比喻的意象联系
        三、比喻的艺术效果
    第二节 物我相融的比拟
        一、比拟的结构特色
        二、比拟的艺术效果
    第三节 其他多种辞格的运用
        一、象征
        二、夸张
        三、示现
        四、呼告
第五章 语言艺术特色形成原因
    第一节 表达主体自身因素
        一、作家的生活经历和性格气质
        二、作家的思想感情与创作态度
        三、语言修养和审美追求
    第二节 语境制导因素
        一、宏观语境
        二、微观语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现代汉语“有”“无/没”前置框架构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选题意义
    1.3 理论基础
    1.4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6 可能的创新点
    1.7 相关研究综述
        1.7.1 四字格研究概况
        1.7.2 框架构式研究概况
        1.7.3 文献评述
第二章 前置框架构式的界定及本文立意
    2.1 构式的界定
    2.2 框架构式的界定
    2.3 框架构式的特点及分类
        2.3.1 框架构式的特点
        2.3.2 框架构式的分类
        2.3.2.1 前置标记框架构式
        2.3.2.2 后置标记框架构式
    2.4 本文立意与解析方法
        2.4.1 汉语语法的本质属性
        2.4.2 汉语个性的重新审视
        2.4.3 构式解析的个案示例
        2.4.4 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三章 现代汉语“有”“无/没”前置框架构式并立模式
    3.1 “有X有Y”框架构式
        3.1.1 构件分析
        3.1.1.1 常量构件“有”
        3.1.1.2 变量构件X、Y
        3.1.2 X和Y的语序排列
        3.1.2.1 语序排列的制约因素
        3.1.2.2 语序排列的相对灵活性
        3.1.3 语义分类
        3.1.3.1 并列加合
        3.1.3.2 整体强调
        3.1.3.3 语义后重
        3.1.3.4 转喻概括
        3.1.3.5 隐喻延伸
        3.1.4 语义整合层级
        3.1.4.1 A式:语义的实体性与组合的开放性
        3.1.4.2 B式:意义的对立性与概括的有限性
        3.1.4.3 C式:明晰的程度义与渐弱的述谓性
        3.1.4.4 D式:意义的不透明与趋强的描述性
        3.1.4.5 基本结论
        3.1.5 构式的语用驱动和话语功能
        3.1.5.1 语用驱动
        3.1.5.2 话语功能
        3.1.6 语用价值
        3.1.7 结语
    3.2 “无X无Y”框架构式
        3.2.1 前期研究回顾
        3.2.2 构件分析
        3.2.2.1 常量构件“无”
        3.2.2.2 变量构件X、Y
        3.2.3 语义整合层级
        3.2.3.1 A式:最大的分离性与极强的原型性
        3.2.3.2 B式:语义的抽象性与增强的评价性
        3.2.3.3 C式:隐晦的主观性与明确的描述义
        3.2.3.4 基本结论
        3.2.4 构式的语用功能
        3.2.4.1 明确的非消极义
        3.2.4.2 浓厚的书面色彩
        3.2.4.3 有限的主观性
        3.2.5 小结
    3.3 “没X没Y”框架构式
        3.3.1 相关研究现状
        3.3.2 构件分析
        3.3.2.1 常项“没”的意义确认
        3.3.2.2 嵌入成分X、Y
        3.3.3 语义整合层级
        3.3.3.1 A式:简单的加合性与较高的替换度
        3.3.3.2 B式:发展的规约性与有限的延展性
        3.3.3.3 C式:意义的融合度与功能的漂移性
        3.3.3.4 D式:鲜明的修饰性与凝固的熟语性
        3.3.3.5 基本结论
        3.3.4 语用特点
        3.3.4.1 明显的负向凸显
        3.3.4.2 浓厚的口语色彩
        3.3.4.3 强烈的主观性
        3.3.5 小结
第四章 现代汉语“有”“无/没”前置框架构式对立模式(一)
    4.1 “有X无Y”框架构式
        4.1.1 构式成员的厘清
        4.1.2 变量构件分析
        4.1.2.1 X和Y的语法性质
        4.1.2.2 X和Y的语义关系
        4.1.3 语义整合层级
        4.1.3.1 A式:有限的融合性与较高的透明度
        4.1.3.2 B式:表达的相对性与准入的限制性
        4.1.3.3 C式:虚实的对比性与结构的稳定性
        4.1.3.4 基本结论
        4.1.4 构式赋义
        4.1.4.1 语用驱动
        4.1.4.2 话语功能
        4.1.4.3 构式的原型特征
        4.1.5 构式的框架理据
        4.1.5.1 “有”“无”对举表述
        4.1.5.2 “有X”“无X”的双音化
        4.1.6 小结
    4.2 “有X没Y”框架构式
        4.2.1 变量构件分析
        4.2.1.1 语法性质
        4.2.1.2 语义关系
        4.2.2 构式的语义整合层级
        4.2.2.1 A式:较低的黏合性与较高的透明度
        4.2.2.2 B式:变项的对立性与有限的指称性
        4.2.2.3 C式:意义的虚实性与结构的偏正化
        4.2.2.4 基本结论
        4.2.3 “有X没Y”与“有X无Y”的比较
        4.2.3.1 使用频率的不同
        4.2.3.2 嵌入成分的差异
        4.2.3.3 语体色彩的分野
        4.2.3.4 语用功能的互补
        4.2.4 小结
第五章 现代汉语“有”“无/没”前置框架构式对立模式(二)
    5.1 “有X没X”框架构式
        5.1.1 研究对象的确认
        5.1.2 X的构成
        5.1.2.1 体词性的X
        5.1.2.2 谓词性的X
        5.1.3 构式的语义整合层级
        5.1.3.1 A式:组合的临时性与语义的选择性
        5.1.3.2 B式:语义的浸染性与无条件的浮现义
        5.1.3.3 C式:语义的泛化与“有”“无”的模糊性
        5.1.3.4 基本结论
    5.2 “有X无X”框架构式
        5.2.1 X的构成与共性
        5.2.1.1 体词性成分
        5.2.1.2 谓词性成分
        5.2.2 语义整合层级
        5.2.2.1 A式:结构的松散性与意义的区别性
        5.2.2.2 B式:无条件语义与非叙事语体特征
        5.2.2.3 C式:非绝对的对立性与功能的转移
        5.2.2.4 基本结论
        5.2.3 “有 X 无 X”的句法分布
        5.2.3.1 作述谓性成分
        5.2.3.2 作话题主语
        5.2.3.3 作宾语
        5.2.3.4 作修饰性成分
    5.3 “有X无X”与“有X没X”构式比较
        5.3.1 “有 X 无/没 X”的构式演化
        5.3.1.1 从问到非问
        5.3.1.2 约定俗成规约化
        5.3.2 “有 X 无/没 X”构式的独特性
        5.3.2.1 不能脱离语境独立表义
        5.3.2.2 各整合层级范畴内成员不固定
        5.3.3 差别概说
    5.4 小结
第六章 现代汉语“有”“无/没”框架构式的特征
    6.1 相关性与量增性
        6.1.1 不相关无构式
        6.1.2 有重叠即量增
        6.1.2.1 突出典型
        6.1.2.2 加深程度
        6.1.2.3 主观评价
    6.2 整体性与离散性
        6.2.1 整体性
        6.2.2 离散性
    6.3 句法的突破与功能的异化
        6.3.1 黏着语素的进入
        6.3.2 句法规则的突破
        6.3.3 句法功能的漂移
第七章 现代汉语“有”“无/没”框架构式的能产性
    7.1 构式压制与能产性
        7.1.1 构式压制的定义
        7.1.2 构式压制的动因
        7.1.3 构式压制的机制
    7.2 频率效应与能产性
        7.2.1 频率的意义
        7.2.2 频率的分类
    7.3 频率对构式能产性的影响
        7.3.1 类符频率的作用
        7.3.2 形符频率的作用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国古代书法雅俗观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之选题缘起
    二、本课题之相关研究概述
    三、本课题之研究问题与内容
    四、本课题之研究路径及方法
第一章 “雅俗”之文化原论
    第一节 何为“雅”“俗”
        一、“雅”之义
        二、“俗”之义
    第二节 先秦时期关于“雅”“俗”命题的郄视
        一、“由礼则雅”“中和”:儒家雅俗观及其对雅正审美的基奠
        二、“独异于人”“贵真”:道家雅俗观及其对脱俗审美的妊育
第二章 汉唐:书法雅俗观的萌蘖与生成
    第一节 “离经而趋俗”:赵壹“雅俗”的提出及其反艺术立场
    第二节 魏晋“雅”的意涵构成
        一、“规矩”“工巧”:“雅”与“法”
        二、“书乃吾自书”:魏晋风度与雅士的贵族精神
    第三节 南朝“优劣”论辩中的书法雅俗观
        一、“锺、张、羲、献”:“妍雅”与“古雅”的公案
        二、“寒乞”与“一纸不可得”:士庶身份与雅俗评判
    第四节 唐代雅俗观的多维度阐发
        一、“尽善尽美”:唐太宗与书法雅正传统的确立
        二、“文质彬彬”:孙过庭“雅”的旨趣
        三、“妙各有最”“众同者俗”:张怀瓘雅俗批评的发微
第三章 宋明:书法雅俗观的发展与衍化
    第一节 “唯不可俗”:北宋文人的雅趣范式与反俗精神
        一、对书法传统的承续及对新楷模的推扬
        (一)《淳化阁帖》以“二王”为雅正经典
        (二)欧阳修统绪意识下的书学救弊
        (三)苏、黄对传统的认识及对颜真卿继正脉的阐扬
        二、“与秋霜争严”“万卷书气象”:德性学问向度的雅俗标准
        三、文人的雅趣之旨与“不俗”的核心表达
        (一)“举措自若”:贵“自然”
        (二)“不践古人”:以“精神为上”
    第二节 道统的深化与以“正”为雅的统绪观的发展
        一、“游艺不苟”“自然而中”:朱熹的道学立场与书学正统观
        二、“心正”“则古”:郝经、赵孟頫论书的雅正之度
        三、《衍极》与《书法雅言》:书法正统谱系的梳理与总结
    第三节 “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正统观的动摇与雅俗观的变奏
        一、“真”“生”“拙”“丑”:“违礼从情”的“貌俗心雅”
        (一)徐渭“越俗越雅”论与书学“求真面”的脱俗主张
        (二)董其昌以“生”破“熟俗”
        (三)傅山“宁拙毋巧”的雅俗观
        二、“以奇为正”与“正极奇生”:对“奇正”的不同诠释
        (一)董其昌以“正局”为俗、以“奇宕”为雅
        (二)傅山“正入变出”理论的拈出
        三、“奴”:作为“俗”的内涵流变与士人反“奴俗”的话语表征
第四章 清代:范式的变革与书法雅俗观的捩变
    第一节 经典另立:前碑派雅俗观的质疑与反叛
        一、金石考证的遗惠与对汉碑的推崇和美感赋予
        二、对正统权威之“雅”的非议与推重非名家的审美转向
    第二节 秩序重塑:碑学视野下雅俗观的建构
        一、从阮元对“书统”的新排列看其对雅俗的诠释
        二、包世臣碑帖观中的雅俗倾向
        (一)“篆分遗意为上”与“以右军为至奇”:评判的两面性
        (二)以俗为雅:火镰店招牌字“优入妙品”
        三、康有为“碑学入缵大统”下的雅俗观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学古诗文阅读策略及指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一)古诗文在语文素养培育中的独特价值亟待充分彰显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开发可以弥补语文课程中策略性知识的不足
        (三)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忽视程序性、策略性知识的传授
        (四)阅读策略及其教学的研究是与国际阅读素养培育对接的必由之路
        (五)与个人从业经历和学术背景相关
        二、研究内容
        (一)基于已有研究,结合教学实际,明确古诗文阅读策略的内涵与策略体系建构的价值
        (二)根据文本属性和阅读取向,建构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
        (三)基于中外阅读策略教学理论,实施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转化与指导
        三、研究目的
        (一)构建古诗文阅读策略理论框架,制定本土化阅读策略
        (二)建构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
        (三)为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提供指导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阅读
        (二)阅读策略
        (三)古诗文
        (四)古诗文阅读策略
        (五)古诗文阅读策略的指导
        二、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框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案例研究法
        (三)行动研究法
        (四)文本分析方法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关于阅读策略的研究
        (一)阅读策略研究概貌
        (二)阅读策略的理论研究
        (三)阅读策略的实践研究
        二、国外阅读策略相关研究
        (一)阅读策略阶段性、层次性的研究
        (二)阅读策略应用的研究
        三、已有研究的反思与讨论
第一章 阅读策略的多维透视
    第一节 心理学视域中的阅读策略:信息加工与管理
        一、阅读理解模式:概念与材料相互驱动
        二、图式认知模式:组织信息的主动过程
        三、PISA测试中阅读策略:文本处理与任务管理
    第二节 阅读学视域中的阅读策略:行为调控与层级运筹
        一、注重阅读行为,具有明显层级性
        二、凸显阅读主体作用,强调对阅读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第三节 文章学视域中的阅读策略:取向、内容与方式的择选
        一、文章阅读的特点决定阅读取向
        二、文章学中阅读策略:内容的择选
        三、文章学中阅读策略:方式的选取
    第四节 中西文艺理论中的阅读策略:路径与要津
        一、中国传统文论中的鉴赏路径:披文入情与玩味自得
        二、国外文艺理论中的阅读要津:三“R”模式与“肌质”特性
第二章 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建构的现实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古诗文阅读、阅读策略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一、古诗文阅读教学:“怎么教学生学会”的缺位
        二、部编本语文教材阅读策略设计:文本的普适性与行为的共同性
        三、阅读策略教学的研究:“怎么读”抽空了“读什么”
        四、古诗文阅读及阅读策略教学的讨论和结论
    第二节 古诗文阅读的特征与进入的维度
        一、古诗文阅读的特征
        二、古诗文阅读的“四维”
        三、古诗文“四维”阅读的理路
第三章 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古诗文认读策略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认读策略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认读策略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认读策略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认读策略
    第二节 古诗文解读策略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解读策略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解读策略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解读策略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解读策略
    第三节 古诗文赏读策略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赏读策略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赏读策略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赏读策略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赏读策略
    第四节 古诗文鉴读策略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鉴读策略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鉴读策略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鉴读策略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鉴读策略
    第五节 古诗文“四维四级”阅读策略的体系
        一、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生成机理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之间内在联系
        三、“四维四级”阅读策略体系的说明
第四章 古诗文阅读策略的指导
    第一节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理论基础
        一、阅读策略教学:文本意义的建构
        二、国外阅读策略教学模式:互惠与互动
        三、国内阅读策略教学:体验与支架
    第二节 古诗文认读策略的指导
        一、诵读识字
        二、字形识意
        三、虚词断句
    第三节 古诗文解读策略的指导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解读策略的指导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解读策略的指导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解读策略的指导
    第四节 古诗文赏读策略的指导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赏读策略的指导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赏读策略的指导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赏读策略的指导
    第五节 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第六节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案例评析
        一、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运作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案例评析
第五章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实践与反思
    第一节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实践
        一、古诗文阅读前测解析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的教学设计
        三、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实录及解析
    第二节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反思
        一、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对教师的启发
        三、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的思考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6)席慕蓉散文词语修辞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对象和范围
        三、语料来源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个人生平及文化身份研究
        二、诗歌创作及其现象研究
        三、散文创作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词语的语音修辞艺术
    第一节 音节和谐,节奏分明
        一、音节相谐,层次分明
        二、平仄有序,节奏鲜明
    第二节 双声叠韵,反复荡漾
        一、双声复沓,声情并茂
        二、叠韵荡漾,韵味十足
        三、双声叠韵,蝉联往复
    第三节 重叠多样,增强节奏
        一、动词重叠
        二、形容词重叠
        三、名词重叠
        四、拟声词重叠
        五、数词、量词和数量短语重叠
第二章 词语的语义修辞艺术
    第一节 同义相配,深化意旨
        一、两义相辅,细腻周密
        二、同义连用,深化意旨
    第二节 反义相对,丰繁鲜明
        一、正反结合,情感丰富
        二、正反对比,强调变化
    第三节 衬托得当以景衬情
        一、正面衬托,气氛强烈
        二、反面衬托,突出情感
        三、席慕蓉散文的衬托艺术
第三章 词语的语形修辞艺术
    第一节 反复妙用,感情深厚
        一、反复运用艺术
        二、席慕蓉散文反复修辞功能
    第二节 层递排列,条理清晰
        一、层递运用艺术
        二、席慕蓉散文层递修辞功能
    第三节 对偶和谐,含蓄凝练
        一、对偶运用艺术
        二、席慕蓉散文对偶修辞功能
第四章 席慕蓉散文的个人风格词语修辞艺术
    第一节 巧用色彩词,展现画面感
        一、单色描摹,颜色浓烈
        二、色彩对比,层次鲜明
        三、色彩相衬,多彩斑斓
        四、色彩层递,画意甚浓
    第二节 喜用蒙语词,突显怀乡情
        一、用独特意象,表爱乡情怀
        二、用音译词,现蒙族特色
    第三节 善用语气词,传情又达意
        一、陈述语气,突显变化
        二、疑问语气,增强语势
        三、感叹语气,突出情绪
第五章 席慕蓉散文的词语修辞风格及其成因
    第一节 个人风格及其成因
        一、画性语言
        二、诗性语言
        三、感性语言
    第二节 民族风格及其成因
        一、原乡情结
        二、民族文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新民谣歌词的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新民谣的概念
        (二)新民谣的影响
    二、研究现状
        (一)民谣的研究现状
        (二)歌词的研究现状
        (三)新民谣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四、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语料交代
        (一)语料的选择方法
        (二)语料来源及摘录方法
        (三)具体语料交代
第一章 新民谣的起源及歌词的特征
    第一节 新民谣的起源与流行
        一、美国民谣摇滚
        二、台湾民谣运动
        三、大陆摇滚
        四、大陆校园民谣
        五、新民谣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的特征
        一、文学性
        二、音乐性
        三、民间性
    第三节 新民谣歌词的主题与形式
        一、主题类型
        二、创作形式
        三、格式分类
第二章 新民谣歌词的语音修辞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的押韵
        一、韵辙
        二、押韵方式
        三、押韵特点
        四、押韵功能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的衬词
        一、衬词的分布
        二、衬词的功能
    第三节 新民谣歌词的节奏
        一、主歌、副歌的节奏
        二、重章复沓的节奏
第三章 新民谣歌词的词语修辞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的词语类型
        一、音节类型
        二、词类构成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的词汇特点
        一、日常性
        二、口语性
        三、典雅性
        四、形象性
        五、表情性
第四章 新民谣歌词的超常搭配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超常搭配的类型
        一、语义的超常搭配
        二、语法的超常搭配
        三、语码的转换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超常搭配的修辞效果
        一、语义的朦胧
        二、意境的营造
        三、感官的跳跃
        四、语言的新颖
第五章 新民谣歌词的辞格运用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的深层修辞格
        一、比喻
        二、比拟
        三、移就
        四、呼告
        五、拈连
        六、夸张
        七、反语
        八、对比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的表层修辞格
        一、排比
        二、对偶
        三、反复
        四、列锦
        五、反问
第六章 新民谣歌词的语言风格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语言风格的多样化
        一、平易质朴
        二、唯美诗意
        三、婉转含蓄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二、内部因素
第七章 新民谣歌词的语言规范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中语言的失范现象
        一、词汇的失范现象
        二、语法的失范现象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中语言失范的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学术成果
致谢

(8)张贤亮小说修辞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一、小说人物视角
        二、叙事学视角
        三、小说创作视角
        四、地域文化视角
        五、语言学视角
    第三节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语料来源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张贤亮小说的语音修辞艺术
    第一节 摹声逼真,形象生动
        一、摹声的主要类型
        (一)直接摹声
        (二)间接摹声
        二、摹声的修辞作用
        (一)表达方面的作用
        (二)接受方面的作用
    第二节 叠音丰富,回环动听
        一、叠音的主要类型
        (一)AA式叠音
        (二)ABB式叠音
        (三)AABB式叠音
        二、叠音的修辞作用
        (一)表达方面的作用
        (二)接受方面的作用
    第三节 音节配合,平稳协调
        一、音节配合的主要类型
        (一)音节的照应
        (二)音节的递增排列
        二、音节配合的修辞作用
        (一)节奏鲜明,和谐悦耳
        (二)语义连贯,声情并茂
    第四节 停顿巧妙,耐人寻味
        一、停顿的主要类型
        (一)省略号停顿
        (二)顿号停顿
        (三)破折号停顿
        二、停顿的修辞作用
第二章 张贤亮小说的词语修辞艺术
    第一节 夹用方言,质朴亲切
        一、方言词语使用的主要类型
        (一)方言称谓词
        (二)方言动词
        (三)方言名词
        (四)方言形容词
        二、使用方言词语的修辞作用
        (一)展现乡土风貌,形成语言特色
        (二)刻画人物形象,描绘世俗场面
    第二节 善用熟语,轻松谐谑
        一、熟语运用的主要类型
        (一)歇后语
        (二)惯用语
        (三)成语
        二、运用熟语的修辞作用
        (一)歇后语的修辞效果
        (二)惯用语的修辞效果
        (三)成语的修辞效果
    第三节 借用术语,兼收并蓄
        一、术语借用的主要类型
        (一)医学领域术语
        (二)经济学领域术语
        (三)物理学领域术语
        (四)其他领域术语
        二、借用术语的修辞作用
    第四节 词语变异,鲜活新异
        一、词语变异的主要类型
        (一)词语拆用
        (二)抽换语素
        二、词语变异的修辞作用
        (一)词语拆用的修辞效果
        (二)抽换语素的修辞效果
第三章 张贤亮小说的句子修辞艺术
    第一节 长短兼具,相得益彰
        一、长短兼具的主要表现
        (一)长句繁丰,语义详实
        (二)短句简洁,短小明快
        (三)长短杂陈,张弛有度
        二、长短句式的修辞作用
    第二节 整散结合,灵活有序
        一、整散结合的主要表现
        (一)整中有散,语势贯通
        (二)散中有整,灵活自然
        二、整散句式的修辞作用
    第三节 同素连用,流畅独特
        一、同素连用句的主要表现
        (一)前素连用,琅琅上口
        (二)后素连用,铺陈详述
        二、同素连用句的修辞作用
    第四节 超常搭配,新奇巧妙
        一、超常搭配句的主要表现
        (一)主谓超常搭配,形象别致
        (二)动宾超常搭配,新异生动
        (三)偏正超常搭配,鲜活陌生
        (四)中补超常搭配,巧妙奇特
        二、超常搭配句的修辞作用
        (一)语言新奇陌生
        (二)语义内涵丰富
第四章 张贤亮小说的辞格运用艺术
    第一节 巧用比拟,活灵活现
        一、比拟运用的主要类型
        (一)拟人
        (二)拟物
        二、比拟的认知心理阐释
        三、比拟的修辞作用
        (一)促进情感的抒发
        (二)提升语言的形象性
        (三)促进情境的创设
    第二节 多用引用,旁征博引
        一、引用运用的主要类型
        (一)明引
        (二)暗引
        (三)单引
        (四)复引
        二、引用的认知心理阐释
        三、引用的修辞作用
        (一)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二)增强语言的权威力和说服力
    第三节 常用反复,情思浓烈
        一、反复运用的主要类型
        (一)连续反复
        (二)间隔反复
        二、反复的认知心理阐释
        三、反复的修辞作用
        (一)增强语言节奏感
        (二)强调话语主旨
        (三)强化情感力量
    第四节 妙用移觉,鲜明形象
        一、移觉运用的主要类型
        (一)视觉与触觉之间的转移
        (二)视觉与听觉之间的转移
        (三)嗅觉与味觉之间的转移
        二、移觉的认知心理阐释
        (一)联想和想象
        (二)概念整合
        三、移觉的修辞作用
        (一)生动新奇,鲜明形象
        (二)虚实结合,创设情境
        (三)蕴意深刻,内涵丰富
    第五节 善用移就,新奇生动
        一、移就运用的主要类型
        (一)移人就物
        (二)移物就人
        (三)移物就物
        二、移就的认知心理阐释
        (一)移情
        (二)相似联想与概念整合
        三、移就的修辞作用
        (一)语言陌生,新奇生动
        (二)情感投射,曲意传情
        (三)缔造意象,诗意朦胧
第五章 张贤亮小说的接受修辞艺术
    第一节 语境接受的类型及其修辞作用
        一、语境接受的主要类型
        (一)文内语境接受与文外语境接受
        (二)主观语境接受与客观语境接受
        二、语境接受的修辞作用
        (一)文内语境接受与文外语境接受的修辞作用
        (二)主观语境接受与客观语境接受的修辞作用
    第二节 修辞接受的类型及其修辞作用
        一、修辞接受的主要类型
        (一)等值接受
        (二)改值接受
        (三)增值接受
        (四)减值接受
        二、接受类型的修辞作用
        (一)揭示人物的心理,促进形象的塑造
        (二)避免对话的单调,提升读者的期待
    第三节 修辞接受的心理及其修辞作用
        一、接受心理的主要类型
        (一)完型心理、图式与修辞接受
        (二)联想、想象心理与修辞接受
        (三)情绪心理与修辞接受
        二、接受心理的修辞作用
第六章 张贤亮小说修辞艺术的成因
    第一节 主观因素
        一、生活经历的影响
        二、个人创作态度的影响
    第二节 客观因素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社会时代环境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9)韩国罗末丽初汉诗与中国文学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二章 罗末丽初中韩关系和汉诗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罗末丽初社会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流入
        一、罗末丽初时期的韩国社会现状
        二、中国文化东渐与传播
    第二节 罗末丽初汉诗发展
        一、新罗前韩国汉诗的发展
        二、新罗新生代作家的汉诗创作
        三、高丽初期汉诗作家的创作
    第三节 罗末丽初汉诗发展的动因
        一、文化交流和汉诗创作
        二、教育制度和汉文教育
第三章 罗末丽初汉诗主题意蕴与儒释道的关系
    第一节 积极入世与儒家思想
        一、人格风范和忠君爱国
        二、民本思想与忧国忧民
    第二节 独立意识与道家思想
        一、高蹈遗世与人文情怀
        二、超凡豁达与理想境界
    第三节 生命意识与佛教思想
        一、清净无染与禅心
        二、空灵幽静与超然心境
第四章 罗末丽初汉诗中的中国历史人物与典故
    第一节 罗末丽初汉诗中的中国历史人物
        一、千古帝王和将相
        二、万世文人与逸士
        三、其他中国人物
    第二节 罗末丽初汉诗中的中国典故
        一、点石成金事典的妙用
        二、以故为新语典的活用
第五章 罗末丽初汉诗的艺术表现与唐代诗学
    第一节 审美意象与唐诗意象的接受
        一、自然意象和审美情感
        二、人文意象和审美情感
    第二节 意境美学与唐诗意境的构建
        一、春色与唐风
        二、秋思与唐韵
        三、冬雪与唐音
    第三节 艺术特征对唐代诗学的借鉴
        一、艺术风格与唐诗风格的模仿
        二、艺术手法与唐诗艺术手法的化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书画同源同法的历史建构和审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主要内容及问题:
    四、选题目的及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书画“同源”的历史探渊与书画“同法”的逻辑关联
    第一节 书画“同源”的首倡及其理论演绎
    第二节 书画“同源”的文字学探讨
    第三节 画论关于书画审美同构的多种阐释
    第四节 “象形”原则作为书画“同法”的历史前提
第二章 书画“同法”的审美建构
    第一节 晋唐人物画中的书画“同法”初构
    第二节 宋代山水画书画“同法”理论的拓展
        一 郭熙论“人之学画,无异学书”
        二 郭若虚书画“本自心源”说
        三 韩拙论“书不同体,画不杂揉”
        四 米友仁“心画”论
    第三节 元明花鸟画书画“同法”互鉴的理论深化与延伸
        一 赵孟頫论“书画本来同”的转折意义
        二 夏文彦《图绘宝鉴》与历代书画兼善者的载录
        三 书法渗透花鸟的“同法”全面展开和提升
第三章 书画“同法”的个案考析
    第一节 赵孟頫花鸟写意中的书法笔气的贯融
    第二节 倪瓒的山水用笔与书法格调的相映
    第三节 徐渭草书与花鸟画大写意的互通
    第四节 董其昌的清润山水与书法平淡风致的相融
第四章 书画“同法”的审美价值
    第一节 书法对文人绘画写意的推助作用
    第二节 书法题跋与绘画美感的构成
    第三节 画中兼字透发的天地精神(“一画”)
    第四节 书画互鉴蕴含的时间(宇宙)节奏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表情达意 奇妙无穷——浅说文学作品中量词的妙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心雕龙》文学创作标准研究[D]. 赵钦钦.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2]雷平阳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研究[D]. 谭丽萍.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现代汉语“有”“无/没”前置框架构式研究[D]. 沈灿淑.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4]中国古代书法雅俗观嬗变研究[D]. 李梦媛.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中学古诗文阅读策略及指导研究[D]. 李季.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席慕蓉散文词语修辞艺术研究[D]. 景童.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新民谣歌词的语言学研究[D]. 张明池.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7)
  • [8]张贤亮小说修辞艺术研究[D]. 林佳海.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韩国罗末丽初汉诗与中国文学的关联研究[D]. 王杨. 吉林大学, 2020(08)
  • [10]书画同源同法的历史建构和审美价值[D]. 刘佳妮.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言表达意,妙不可言——浅谈文学作品中量词的神奇运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