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二倍体小麦论文_左媛媛,向琴,宋中平,包婷玉,刘倩妤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二倍体小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麦,麦草,山羊,条锈病,锈病,染色体,白粉病。

双二倍体小麦论文文献综述

左媛媛,向琴,宋中平,包婷玉,刘倩妤[1](2019)在《两种四倍体小麦-山羊草双二倍体的创制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顶芒山羊草(Aegilopscomosa)和尾状山羊草(Aegilopsmarkgrafii)是多倍体山羊草M和C染色体组的二倍体供体物种。将其优异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能为小麦遗传改良提供新材料和新基因资源。利用四倍体小麦--山羊草物种双二倍体作为"桥梁",可以克服远缘杂交障碍从而将其优异性状导入普通小麦。四倍体小麦与上述山羊草远缘杂交形成的叁倍体F_1通过未减数配子自然加倍,产生四倍体小麦-顶芒山羊草和四倍体小麦-尾状山羊草双二倍体。本研究对其未减数配子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对创制的双二倍体进行细胞学鉴定,SDS-PAGE分析,性状考察和抗病性调查。结果表明,四倍体小麦-顶芒山羊草F_1为第一次减数分裂恢复(FDR)和单次减数分裂(SDM)同时存在或仅FDR,而四倍体小麦-尾状山羊草F_1仅为FDR;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探针pSc119.2/pTa-535,(CTT)_(12)/pTa71和(ACT)_7/pTa71,可以鉴定两种双二倍体的全部染色体;SDS-PAGE表明双亲的高分子量谷蛋白成功转移到双二倍体中;农艺性状考察表明双二倍体的某些性状优于亲本。(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杨园,聂林曼,付体华[2](2018)在《一个新的小麦-中间偃麦草的部分双二倍体及其白粉病与条锈病的抗性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一个新合成的小麦-中间偃麦草的部分双二倍体12-1179的染色体组成进行鉴定,并评价其对条锈及白粉病的抗病能力。【方法】采用GISH和FISH等细胞学技术鉴定12-1179的染色体结构,通过田间接种试验考察其抗病性。【结果】染色体计数表明品系12-1179的染色体数目为54到57,其中绝大多数植株包含56条染色体(78.57%)。在少量染色体数目为54或55的非整倍体12-1179植株中观察到一或两条端着丝粒染色体,包含56条染色体的12-1179植株中54.05%的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期I能够形成28个二价体。统计分析发现,在2n=56的植株中,每个花粉母细胞平均形成27.26个二价体、1.33个单价体、0.01个叁价体以及0.03个四价体。使用拟鹅观草DNA作为探针的GISH分析发现品系12-1179只包含12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分别是3对St、2对Js和1对St-Js易位染色体。此外,使用寡核苷酸探针Oligo-p Sc119.2-1和Oligo-p Ta535-1的FISH分析表明12-1179的中间偃麦草第五同源群染色体被一对小麦5D替换。与此同时,在非整倍体12-1179中观察到的端着丝粒染色体都是小麦5DL。通过抗病性研究表明品系12-1179具有高度的抗条锈病与白粉病的特征。【结论】品系12-1179的外源复合染色体组成不仅包括不同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而且还包括小麦染色体,不同于已有文献报道的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该品系是一个新的部分双二倍体。该品系在细胞遗传学水平上基本稳定,其抗病基因能够转移到小麦并在小麦育种中应用。(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刘小娟,张明虎,李洪雨,袁中伟,宁顺腙[3](2017)在《提莫菲维小麦-节节麦双二倍体(Triticumkiharae,A~tA~tGGDD)的创制及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合成双二倍体在小麦进化和育种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人工合成双二倍体为"桥梁"可以很容易地将其双亲的优良基因导入普通小麦品种中。提莫菲维小麦(T.timopheevi,A~tA~tGG,2n=4x=28)是普通小麦的二级基因源,蕴藏着大量可用于小麦改良的有益基因。本研究利用6份提莫菲维小麦(T.timopheevi,A~tA~tGG,2n=4x=28)与8份节节麦(Ae.tauschii,DD,2n=2x=14)进行远杂交,不使用幼胚拯救技术获得了提莫菲维小麦-节节麦杂种F_1,然后对杂种F1进行秋水仙碱染色体人工加倍,获得了9份新的提莫菲维小麦-节节麦双二倍体(T.kiharae,A~tA~tGGDD,2n=6x=42)(编号为Syn-A~tGD-X),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细胞遗传学方法对这些材料进行了准确鉴定。条锈病田间鉴定结果表明,9份双二倍体均高抗条锈病。这些双二倍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可作为"桥梁"向普通小麦转移提莫菲维小麦的优良遗传物质,具有潜在的遗传育种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7-08-07)

周晓利[4](2017)在《四倍体小麦—顶芒山羊草双二倍体农艺性状考察和细胞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山羊草属(AegilopsL.)是改良小麦的重要基因源,拥有丰富的抗病、虫和抗逆基因。顶芒山羊草(Ae.comosa,2n = 2x = 14,MM)具有抗条锈病、抗白粉病和抗麦秆蝇等优良性状,是重要的二倍体山羊草物种之一。以四倍体小麦-顶芒山羊草双二倍体为“桥梁”,可将顶芒山羊草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小麦,丰富其遗传多样性,改良生物和非生物抗性。本研究对创制的四倍体小麦-顶芒山羊草双二倍体及其亲本的主要农艺性状、HMW-GS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根尖细胞染色体进行了 FISH鉴定,主要结果如下:1.考察了 S2和S3代9个四倍体小麦-顶芒山羊草双二倍体植株的主要农艺和种子性状。双二倍体的分蘖数、株高、旗叶长、旗叶宽和种子宽/长比等性状介于四倍体小麦和顶芒山羊草亲本之间或更接近母本四倍体小麦;其中,STM1-STM4的穗长和芒长大于双亲;STM5-STM9的穗长和芒长介于双亲之间。四倍体小麦-顶芒山羊草双二倍体种子的粒长、粒宽、投影面积和表面周长等均表现超亲现象。双二倍体的小花数、结实数和结实率在S2和S3世代间以及同世代的不同组合间有较大差异。2.对四倍体小麦-顶芒山羊草双二倍体S2和S3代以及亲本的条锈病抗性进行了鉴定。顶芒山羊草亲本为1级,即高抗条锈病,四倍体小麦亲本Langdon为6级,中感条锈病,TD312为4级,中抗条锈病。四倍体小麦-顶芒山羊草双二倍体除S2代STM4为2级外,其余双二倍体的S2和S3代均为1级,都高抗条锈病。表明四倍体小麦-顶芒山羊草双二倍体对小麦条锈病有很好的抗性。3.对四倍体小麦-顶芒山羊草双二倍体S2和S3代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统计表明其染色体数在37-42条之间不等,同一组合的不同世代间以及同一世代的不同组合间染色体数目差异较大。4.对四倍体小麦-顶芒山羊草双二倍体及其亲本的HMW-GS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来自母本四倍体小麦和父本顶芒山羊草的HMW-GS均在四倍体小麦-顶芒山羊草双二倍体STM1-STM6、STM8-STM9的S2和S3代中检测到,表明四倍体小麦和二倍体顶芒山羊草亲本中的HMW-GS都被转移到双二倍体中。而在双二倍体STM7的S2和S3代均发现两条不同于双亲HMW-GS的条带。5.对识别二倍体顶芒山羊草和四倍体小麦-顶芒山羊草双二倍体的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探针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探针(CTT)5、Oligo-pTa-71、Oligo-pSc119.2-1、Oligo-pTa-713、Oligo-pAs1-1 和 Oligo-pTa535-1 在顶芒山羊草染色体上的信号位点都较好,但后2个探针的荧光信号偏弱。探针组合Oligo-pSc119.2-1 + Oligo-pAs1-1、Oligo-pSc119.2-1 + Oligo-pTa535-1、Oligo-pTa-71 +(CTT)5以及Oligo-pSc119.2-1 + Oligo-pTa-713均能区分顶芒山羊草的7对M染色体,并用此4组探针建立了顶芒山羊草染色体的荧光原位杂交信号模式图。经比较,Oligo-pTa-71和(CTT)5探针组合能更好识别二倍体顶芒山羊草中的7对M染色体,Oligo-pSc119.2-1、Oligo-pAs1-1和O1igo-pTa-713探针结合能很好鉴定四倍体小麦-顶芒山羊草双二倍体的所有A、B和M染色体。6.对S3代四倍体小麦-顶芒山羊草双二倍体进行了 FISH鉴定,其在5个双二倍体组合中鉴定出染色体为42条的植株,其中4个组合(STM1、STM2、STM3和STM9)的部分植株为完整双二倍体,2个组合(STM1和STM5)具有42条染色体的植株中有叁体,分别涉及2A、2M和7M叁体。除此之外的植株均为染色体数少于42条的单体或缺体,缺失的染色体以M为主,其次是A,B缺失较少,2A缺失的频率较高。(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龙丹[5](2015)在《小麦与硬粒小麦—长穗偃麦草双二倍体杂交后代异染色体系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作为全球35%人口的主要粮食,是种植最广泛的作物之一。但普通小麦品种遗传基础狭窄,遗传差异小,制约其产量和品质的进一步提高。利用传统或现代的育种手段增强普通小麦的产量和抗性是当前小麦遗传育种的重要目标。在小麦近缘属物种中,具有许多改良小麦所需的目标基因,通过远缘杂交将这些优良基因或性状导入普通小麦,可以提高普通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增强其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长穗偃麦划(Lophopyrum elongatum,2n=2x=14)含Ee基因组,是小麦族近缘多年生物种,具有较强抗条锈、叶锈、黑穗和白粉病等优良性状,利用这些优良特性对普通小麦的品质和抗病性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长穗偃麦草双二倍体杂交产生的衍生后代为材料,以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观察和根尖GISH实验为主,对材料进行外源鉴定,结果如下.1.根尖染色统计结果分析表明:染色体条数2n=40-49;其中2n=42的植株最多,占43.75%;2n=43的植株占18.75%;2n=44的植株占12.50%;2n=45的植株占9.37%;2n=40、2n=41的植株各占6.25%;2n=47的植株最少,占3.12%。2.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结果与分析表明:外源条数在1-11之间不等。同一杂交组合不同株系以及同一株系不同单株出现的外源情况有所不同,这些外源染色体系多数为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部分材料为异附加,代换系,同时少数材料出现罗宾逊易位染色体。在这些材料中,筛选出了附加系k13-439-1(2n=45=42W+3E),代换系k14-501-4(2n=42=40W+2E)以及带有罗宾逊易位k13-415-2 (2n=42 35W+6E+1W/E)、k14-479-4(2n=42=40W+1E+1W/E)等材料。由此可见,长穗偃麦草基因不仅能导入普通小麦,并且还能遗传给后代,虽然不能稳定,但是为创制新材料提供了可能。3.农艺性状调查及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材料平均株高为71.8±13.2cm;平均分蘖数为3.94±1.8个;平均穗长为11.1±2.3cm;平均小穗数为16.2±3.2个;均干粒重为23.7±18.2g;平均穗粒数为26.4±19.7粒。穗粒数变异系数最大为94.5%。多数材料成株期形态、穗型及种子与普通小麦相似,少数与8801相似。4.抗病性(锈病)鉴定表明:亲本8801为免疫,川农16和蜀麦482为中感。鉴定出杂交后代k14-501-4、k14-516-4、k14-501-5等抗条锈病材料。(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刘迪,霍纳新,张立芳,贾继增[6](2013)在《人工合成双二倍体小麦白粉病抗性和农艺性状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人工合成圆锥小麦365与粗山羊草杂交后代双二倍体,观察其白粉病抗性和农艺性状,为筛选抗病育种种质材料提供参考。【方法】以感病圆锥小麦365为母本,与抗性优异的粗山羊草父本杂交,经单倍体加倍获得双二倍体人工合成小麦,再与普通小麦杂交,观察其抗病性。【结果】亲本间杂交组合均有成胚,平均成胚率17.6%~37.0%。父本Y201、Y215和Y219对12个白粉病菌株表现全抗,Y170仅对菌株E09感病,Y221仅对4个菌株感病,而5个人工合成小麦双二倍体对E09均感病。杂交组合365(♀)×Y221的人工合成二倍体株高、杂交组合365(♀)×Y170的人工合成二倍体穗数、自交结实穗率和结实率以及365(♀)×Y221人工合成二倍体的小穗数表现较好。人工合成双二倍体与偃展1号、豫麦18的杂交结实率明显高于自交结实率(4.6~80.8倍)。【结论】圆锥小麦365可能存在抗白粉病抑制基因,可抑制粗山羊草中抗白粉病基因在杂交后代中的表达。(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宫文萍,刘成,李光蓉,周建平,杨足君[7](2013)在《抗小麦秆锈病的小麦-单芒山羊草双二倍体的分子细胞生物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秆锈病对世界小麦生产危害巨大,挖掘抗病新基因源和培育抗病新品种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利用单芒山羊草(Aegilops uniaristata,2n=14,基因组NN)与栽培二粒小麦(Triticumdicoccum,2n=28,基因组AABB)进行杂交,自然加倍获得了小麦-单芒山羊草双二倍体(2n=42,基因组AABBNN)。以中国春基因组DNA为封阻,单芒山羊草基因组总DNA为探针对该双二(本文来源于《细胞—生命的基础——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13年全国学术大会·武汉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04-19)

袁璟亚,康厚扬,王益,钟美玉,周永红[8](2012)在《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人工合成双二倍体AFLP标记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分子水平上了解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双二倍体(PHW-SA)合成过程中遗传变异情况。【方法】用195对引物对PHW-SA及其亲本普通小麦(J-11)和华山新麦草进行AFLP标记分析。【结果】J-11、华山新麦草和PHW-SA分别扩增出标记5 136、3 953和5 637条,分别占总标记(17 726条)的29.0%、22.3%和31.8%。81.8%的J-11标记和49.6%的华山新麦草标记存在于PHW-SA中。其中J-11与PHW-SA特有相同标记2 484条,分别占各自标记的48.4%和44.1%;华山新麦草与PHW-SA特有相同标记246条,分别占各自标记的6.2%和4.4%;PHW-SA特有标记232条,缺失双亲共有标记66条,分别占PHW-SA总标记的4.1%和1.2%;3种材料共有相同标记1 715条,分别占J-11、华山新麦草和PHW-SA总标记的33.4%、43.4%和30.4%。【结论】PHW-SA在合成过程中基因组发生了较大的遗传变异。此研究结果为PHW-SA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刘迪,霍纳新,张立芳,贾继增[9](2012)在《人工合成双二倍体小麦过程中遗传变异的AFLP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给人工合成双二倍体小麦育种中亲本的选配提供基因表达水平的依据,通过AFLP方法对人工合成双二倍体小麦Am1、Am5、Am6及其亲本基因组DNA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亲本间遗传差异越小,亲本与子代间DNA片段的遗传比率越高。母本Ps5与父本Y95之间四、二倍体差异带率最小,为35.2%,它们与后代Am5叁者之间公共带率最大,为47.9%;后代双二倍体倾向于缺失二倍体亲本的遗传信息。Am1、Am5和Am6缺失二倍体亲本中DNA扩增片段的比率高,分别为71.0%、82.8%和90.0%,分别是缺失四倍体亲本的2.4、4.8和9.0倍;亲本间的遗传差异与后代中出现特异DNA片段的概率没有直接相关性。Am1中出现特异DNA片段的比率最高(6.2%),但是其亲本间遗传差异介于其他两组试验材料之间。(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翟军[10](2012)在《硬粒小麦—粗山羊草人工双二倍体的合成及其农艺性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2n=42,AABBDD,)是异源六倍体,由A、B、D叁个具有部分同源关系的染色体组组成。人们可以模拟小麦的起源过程,利用四倍体小麦(T. turgidum L.,2n=28,AABB)与粗山羊草(Ae. tauschii,2n=14, DD)杂交,经染色体加倍而形成六倍体小麦(人工合成小麦),以便更好地转移四倍体小麦或者粗山羊草的优异基因到普通小麦中。本文以自然加倍种质硬粒小麦Langdon为母本与粗山羊草杂交,通过幼胚拯救和染色体自然加倍途径获得新的人工合成小麦,并对新合成小麦S1代进行细胞学和农艺性状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幼胚拯救和染色体自然加倍途径,有6个组合得到了叁倍体杂种Fl,它们自交能够结实,平均自交结实率存在差异,最高为8.45%,最低为0.10%,这表明杂种自交结实率与组合有关。从这些自交后代产生了新的人工合成双二倍体小麦。2.对6个人工合成小麦S1代PMC减数分裂中期I观察表明:人工合成双二倍体小麦的染色体数目与普通小麦相同,即2n=42,表明硬粒小麦Langdon与粗山羊草的杂种Fl发生了染色体自然加倍。3.不同人工合成小麦S1代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平均单价体数目存在差异,变幅为1.78-6.32。其中Syn-sdau-4的单价体最少,表现出较好的细胞学稳定性,是构建遗传群体的理想材料。4.总体而言,人工合成小麦植株偏高,分蘖力强,以长穗型为主,千粒重偏低。并且,株高,分蘖数和千粒重等性状,不同双二倍体间存在极显着差异。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相同的四倍体背景中,不同的粗山羊草显着影响株高、穗长、分蘖数和千粒重。(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2-06-14)

双二倍体小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一个新合成的小麦-中间偃麦草的部分双二倍体12-1179的染色体组成进行鉴定,并评价其对条锈及白粉病的抗病能力。【方法】采用GISH和FISH等细胞学技术鉴定12-1179的染色体结构,通过田间接种试验考察其抗病性。【结果】染色体计数表明品系12-1179的染色体数目为54到57,其中绝大多数植株包含56条染色体(78.57%)。在少量染色体数目为54或55的非整倍体12-1179植株中观察到一或两条端着丝粒染色体,包含56条染色体的12-1179植株中54.05%的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期I能够形成28个二价体。统计分析发现,在2n=56的植株中,每个花粉母细胞平均形成27.26个二价体、1.33个单价体、0.01个叁价体以及0.03个四价体。使用拟鹅观草DNA作为探针的GISH分析发现品系12-1179只包含12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分别是3对St、2对Js和1对St-Js易位染色体。此外,使用寡核苷酸探针Oligo-p Sc119.2-1和Oligo-p Ta535-1的FISH分析表明12-1179的中间偃麦草第五同源群染色体被一对小麦5D替换。与此同时,在非整倍体12-1179中观察到的端着丝粒染色体都是小麦5DL。通过抗病性研究表明品系12-1179具有高度的抗条锈病与白粉病的特征。【结论】品系12-1179的外源复合染色体组成不仅包括不同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而且还包括小麦染色体,不同于已有文献报道的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该品系是一个新的部分双二倍体。该品系在细胞遗传学水平上基本稳定,其抗病基因能够转移到小麦并在小麦育种中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二倍体小麦论文参考文献

[1].左媛媛,向琴,宋中平,包婷玉,刘倩妤.两种四倍体小麦-山羊草双二倍体的创制及鉴定[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2].杨园,聂林曼,付体华.一个新的小麦-中间偃麦草的部分双二倍体及其白粉病与条锈病的抗性鉴定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8

[3].刘小娟,张明虎,李洪雨,袁中伟,宁顺腙.提莫菲维小麦-节节麦双二倍体(Triticumkiharae,A~tA~tGGDD)的创制及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C].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7

[4].周晓利.四倍体小麦—顶芒山羊草双二倍体农艺性状考察和细胞学鉴定[D].四川农业大学.2017

[5].龙丹.小麦与硬粒小麦—长穗偃麦草双二倍体杂交后代异染色体系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D].四川农业大学.2015

[6].刘迪,霍纳新,张立芳,贾继增.人工合成双二倍体小麦白粉病抗性和农艺性状表现[J].南方农业学报.2013

[7].宫文萍,刘成,李光蓉,周建平,杨足君.抗小麦秆锈病的小麦-单芒山羊草双二倍体的分子细胞生物学鉴定[C].细胞—生命的基础——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13年全国学术大会·武汉论文摘要集.2013

[8].袁璟亚,康厚扬,王益,钟美玉,周永红.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人工合成双二倍体AFLP标记多态性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2

[9].刘迪,霍纳新,张立芳,贾继增.人工合成双二倍体小麦过程中遗传变异的AFLP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2

[10].翟军.硬粒小麦—粗山羊草人工双二倍体的合成及其农艺性状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2

论文知识图

分子标记辅助分析PCR扩增结果1.四倍体小麦-顶芒山羊草双二倍体和亲...一1引物xgwmZ”的扩增结果普通小麦(A)和小麦-偃麦草杂种材料(B)在...一9俐佣设计的DD染色体组SCAR标记对人工...不同类型的小麦种质在徐州和南京试点病...

标签:;  ;  ;  ;  ;  ;  ;  

双二倍体小麦论文_左媛媛,向琴,宋中平,包婷玉,刘倩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