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聚氨酯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氨酯,疏水,氢氧化物,层状,弹性体,复合材料,氢键。
聚氨酯脲论文文献综述
吴文文,程凤菊,刁振峰,徐春英,孙晋良[1](2019)在《静态混合技术制备橡胶输送带用喷涂聚氨酯(脲)弹性体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制适合橡胶输送带使用的喷涂聚氨酯(脲)弹性体,拓展喷涂聚氨酯(脲)弹性体的应用领域,解决当前喷涂设备成本高及小面积施工困难的需求。以不同种类的聚醚多元醇与二甲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50)合成预聚物为A组分,聚醚多元醇及胺基扩链剂为B组分,采用静态混合技术制备喷涂聚氨酯(脲)弹性体。通过研究异氰酸酯(—NCO)含量、聚醚多元醇种类、扩链剂种类与用量等因素,对聚氨酯(脲)弹性体凝胶速度、硬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耐磨性等性能的影响,成功研制出适合橡胶表面使用的喷涂聚氨酯(脲)弹性体产品,并对该产品进行物理性能及耐介质性能测试。(本文来源于《中国涂料》期刊2019年10期)
吕平,车凯圆,王荣珍,井晓菲,马明亮[2](2019)在《无溶剂聚氨酯脲结构及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二苯甲烷-4,4'-二异氰酸酯(MDI)和聚氧化丙烯二醇反应制备异氰酸酯基(NCO)质量分数在8%~12%的5种预聚体,与聚天门冬氨酸酯F420反应,制备了5种聚氨酯脲膜样品,对其结构、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聚氨酯脲的氢键化程度、拉伸强度和邵A硬度随着NCO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采用NCO质量分数为12%的预聚体制备的聚氨酯脲,氢键化程度最高为56. 5%,拉伸强度19. 44 MPa,邵A硬度95。该聚氨酯脲材料的热稳定性随NCO含量的增加而稍有提高。(本文来源于《聚氨酯工业》期刊2019年02期)
王象民[3](2019)在《不同掺银法制备的两系列聚氨酯脲复合材料的真菌降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对聚合物材料延长产品寿命的要求日益提升,故有必要研究这种材料在不友好环境因素作用下的性能,也因此,有必要对聚合物材料的物理和化学结构进行适当改性,以增强其对生物降解的抗耐性。聚氨酯和聚氨酯脲由于可获得多种大分子结构,因而是多功能材料,性能范围广。能够研发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软和硬微相的形态特性以及硬链段的内聚力在决定这些材料的性能上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橡胶参考资料》期刊2019年01期)
吕平,李文莉,井晓菲,林静,马明亮[4](2019)在《聚氨酯脲涂层砂浆的耐氯盐浸渍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采用3.5%氯盐浸渍30~120 d对聚氨酯脲涂层砂浆的氯离子扩散系数、阻抗谱和表面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涂层的红外光谱(FT-IR),结合表面接触角变化,探讨了耐氯盐浸渍性能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氯离子扩散系数随浸渍时间变化规律符合Fick第二定律,120 d后,聚氨酯脲涂层砂浆氯离子扩散系数为0.41×10~(-12)m~2/s,明显低于无涂层砂浆;聚氨酯脲涂层砂浆试件Nyquist图显示,随氯盐浸渍时间增加,低频部分的曲线半径缩小并且向高频区收缩,低频阻抗模值|Z|_(0.01 Hz)呈下降趋势,初始值24 045.02Ω,120 d后降至6 381.39Ω;砂浆电阻值随浸渍时间不均匀降低,电容增加;涂层接触角随氯盐浸渍时间增加而减小,120 d后降低了9.78%,表面能升高,涂层亲水能力提高,总体变化幅度不大,浸泡后依然具有较好的耐氯离子渗透性能。FT-IR谱图揭示出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浸泡过程中,涂层表面的N—H、C=O、C—H等基团有轻微断键现象,对涂层防护性能有轻微影响,故涂层表面性能有所下降,但变化幅度较小。(本文来源于《涂料工业》期刊2019年02期)
徐自冲,黄鹤[5](2018)在《聚氨酯脲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是一种由软段和硬段交替排列组合成的一种多嵌段共聚物,由于其突出的综合性能而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然而聚氨酯的耐热性不高和拉伸强度低等仍然是其进一步应用的局限,且当前机械性能优异的聚氨酯类弹性体大多以含苯环的芳香族二异氰酸酯为原料,应用中容易发生黄变。近年来,由于无机纳米粒子与聚合物的协同作用产生的特性组合,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全国先进复合材料科学与应用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8-12-07)
井晓菲[6](2018)在《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结构用聚氨酯(脲)涂层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经济目前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批海洋钢筋混凝土结构处于建设或规划中,其防护仍是重点关注问题。混凝土涂层防护技术是目前较为简单、有效的方式。本文以聚氨酯(脲)和聚脲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异氰酸酯基(NCO)含量以及树脂结构对聚氨酯(脲)常规性能和氢键化的影响;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扫描电镜(SEM)和界面贴应变片法等方法,研究了户外暴晒、氯盐浸泡及弯曲荷载与氯盐浸泡耦合条件下叁种涂层的宏微观性能及涂层砂浆界面处宏微观变化规律,表明了叁种涂层均具有较好的防护性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聚氨酯(脲)涂层结构与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NCO含量由8%增加至12%,由F420聚天冬氨酸酯树脂制备的聚氨酯(脲)(简称QT420聚氨酯(脲))涂层的凝胶时间和表干时间分别由203s和576s减少至166s和289s;而涂层力学性能有所增加,接触角则逐渐减小,表面能增加,羰基区氢键化程度由52.71%增加至56.50%。对于NCO含量为10%时,由F524聚天冬氨酸酯树脂制备的聚氨酯(脲)(简称QT524聚氨酯(脲))具有更长的凝胶时间和柔韧性,而QT420聚氨酯(脲)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硬度和接触角更高,氢键化程度更大。(2)叁种涂层经过户外暴晒作用210d后,QT420聚氨酯(脲)和聚脲涂层拉伸强度变化率均在-17%左右,QT524聚氨酯(脲)涂层拉伸强度变化率最大为-18.74%,两种聚氨酯(脲)涂层光泽度和接触角变化幅度较聚脲涂层小。对涂层表面进行FTIR分析可知其化学键出现不同程度的断裂,且聚脲涂层表面SEM分析发现涂层表面出现裂纹。户外暴晒210d后QT524聚氨酯(脲)涂层羰基区氢键化程度增加。涂层砂浆试块在经过户外暴晒210d后,QT420聚氨酯(脲)、QT524聚氨酯(脲)和聚脲涂层附着力均大于2MPa,仍保持较高的附着性。SEM断面形貌显示,涂层与砂浆界面无明显裂纹产生。通过涂层砂浆界面静态应变可知室温条件下QT420聚氨酯(脲)涂层砂浆界面应变处于平稳状态。而户外暴晒作用30d后,其应变变化趋势为先上升后趋于平稳,且边角点处应变变化均大于中心点处,说明户外暴晒对涂层砂浆界面性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3)在氯盐浸泡210d后,聚脲涂层性能下降幅度最小,QT420聚氨酯(脲)涂层次之,QT524聚氨酯(脲)涂层最大。通过涂层表面FTIR分析可知涂层表面发生了水解和一定程度的化学键断裂。氯盐浸泡210d后QT524聚氨酯(脲)氢键化程度略有下降。在氯盐浸泡和弯曲荷载与氯盐浸泡耦合两种环境下,有荷载作用的涂层附着力下降幅度更大。SEM断面形貌显示出界面处紧密贴合,表明叁种涂层与界面仍具有较好的粘结性。通过涂层砂浆界面静态应变研究发现单一氯盐浸泡时,QT420聚氨酯(脲)涂层砂浆界面应变略有上升后趋于稳定,而施加有弯曲荷载的应变先下降后略有上升并趋于平稳,应变的变化表明界面粘结性能发生改变。(4)涂层砂浆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研究表明:相同腐蚀时间内,施加荷载的涂层砂浆氯离子含量略高;同一深度处氯离子含量由高至低为QT524聚氨酯(脲)涂层砂浆、QT420聚氨酯(脲)涂层砂浆、聚脲涂层砂浆。弯曲荷载与氯盐浸泡耦合作用210d后叁种涂层氯离子扩散系数为4.29×10~(-13)m~2/s、4.40×10~(-13)m~2/s和3.38×10~(-13)m~2/s,涂层砂浆的氯离子扩散系数远低于无涂层砂浆氯离子扩散系数,说明涂层具有较好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8-12-01)
代娇娇,庞秀江,周晓燕,温永红,李再峰[7](2018)在《高聚物改性锌铝水滑石的制备及对聚氨酯脲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微反应器通过共沉淀法制备锌铝水滑石(Zn Al-LDH),将其与阴离子水性聚氨酯混合,通过表面修饰得到疏水性能提高的类水滑石杂化物(polymer-LDH,以下简称P-LDH),利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不同P-LDH含量的类水滑石/聚氨酯脲复合材料。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对P-LDH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聚氨酯脲/P-LDH复合材料的氢键化作用、结构、形貌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经表面修饰的类水滑石杂化物,其疏水性能明显提高,疏水角可达100°。复合材料中P-LDH的质量分数在1%~2%的范围内,对聚氨酯脲表现出优异的增强增韧效果。其中,拉伸强度由38. 6 MPa提高到51. 5 MPa,增幅约33. 6%,扯断伸长率由421%增至507%,提高20. 5%。(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10期)
代娇娇,李再峰,温永红[8](2018)在《不同改性锌铝水滑石的制备及其对聚氨酯脲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十二烷基硫酸(SDS)和阴离子水性聚氨酯(以下简称P)为改性剂,通过超声助混技术对水滑石(LDHs)进行改性,制备不同修饰效果的水滑石杂化物(SDS-LDHs、P-LDHs)。利用原位聚合原理分别将ZnAl-LDHs、SDS-LDHs和P-LDHs与聚氨酯脲共混,得到聚氨酯脲/类水滑石复合材料。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接触角测定对类水滑石杂化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并研究SDSLDHs和P-LDHs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热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十二烷基硫酸钠以插层方式对ZnAl-LDHs进行修饰,阴离子水性聚氨酯通过表面修饰实现改性;改性后的ZnAl-LDHs疏水性能均明显提高,疏水角分别为90°、100°;复合材料中,有机改性的类水滑石杂化物对材料不仅有良好的增强增韧效果,而且可有效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其中以P-LDHs的效果最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弹性体》期刊2018年03期)
范向前[9](2018)在《亲水性聚氨酯脲—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性聚氨酯(WPU)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和耐化学品性能,对环境没有危害,水性聚丙烯酸酯(PA)同样以水为溶剂,绿色环保且耐候性能突出,二者都是涂料工业中具有多种用途的环境友好型乳液。然而WPU和PA在单独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自的缺陷。很多研究表明将这两种乳液通过化学耦合,可以达到将各自优点互补的目的,得到综合性能更优异的复合乳液。本文设计制备了多种结构新颖的亲水性聚氨酯类单体,包括水性聚氨酯脲(WPUU)、烯丙基聚氨酯脲硅烷(PUSi)和端烯基聚氨酯中间体(PUEG),分别将其与丙烯酸酯单体(AC)通过乳液共聚得到复合乳液及其胶膜,通过力学性能、TEM、DMA和AFM等表征手段分析了胶膜宏观性能和微观结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自主开发的低活性端氨基聚醚(N-1000)、二羟甲基丁酸(DMBA)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原料并设计了全新的制备工艺,依据分子设计思路合成了叁种分子量不同的水性聚氨酯脲WPUU1、WPUU2和WPUU3,解决了常规端氨基聚醚和-NCO基团反应剧烈,无法控制的难题,着重考察了N-1000与-NCO基团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NCO基团和N-1000的适宜反应温度是40℃,反应时间为2h。2.将WPUU1、WPUU2和WPUU3分别与丙烯酸酯单体(AC)共聚合成水性聚氨酯脲-丙烯酸酯(WPUUA)复合乳液,考察了WPUU分子量和WPUU/AC质量比对乳液及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含WPUU的PA乳液及其胶膜相比,WPUUA复合乳液凝胶率降为0%;胶膜拉伸强度和耐热性能提高;DMA测试表明WPUUA胶膜硬度和刚性增大;AFM图像显示出WPUUA胶膜表面高低起伏较小,聚合物分子链排列规整性较高。3.利用烯丙基聚乙二醇醚(APEG-600)、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3-氨基丙基叁乙氧基硅烷(KH-550)合成了一种烯丙基聚氨酯脲硅烷(PUSi),并用其对WPUUA乳液进行改性得到复合乳液(PUSiA),考察了PUSi添加量对乳液及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WPUUA胶膜相比,PUSiA胶膜吸水率降低,热稳定性提升;拉伸强度随着PUSi添加量的增加而先增大后降低;DMA分析表明引入PUSi对胶膜刚性的提高有一定作用;AFM图像显示PUSiA胶膜表面粗糙度有所降低,但分子链排列规整性也降低。4.利用不同分子量的端烯基聚氧乙烯醚与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按摩尔比2:1反应制备了4种端烯基聚氨酯中间体PUEG1、PUEG2、PUEG3和PUEG4,分别将其与丙烯酸酯单体(AC)聚合得到柔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PUEGA),考察了PUEG分子量和PUEG/AC质量比对乳液及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含PUEG的PA胶膜相比,由分子量较小的PUEG1、PUEG2所制备的复合乳液胶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都降低,而由分子量较大的PUEG3、PUEG4所制备的复合乳液胶膜的断裂伸长率增大,拉伸强度仅在PUEG3/AC=20/80或PUEG4/AC=20/80时略微增大,说明聚氧乙烯醚链段长度适当时,胶膜的综合性能才会提高;DMA分析表明PUEGA胶膜刚性随着PUEG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AFM图像显示PUEGA胶膜表面光滑且PUEG分子量越大聚合物分子链的排列越规整。(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程戈[10](2018)在《聚酯微泡与聚氨酯脲小口径人工血管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由血管狭窄或堵塞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血管移植作为治疗这类疾病的有效手段被广泛应用。由于患者自身情况的不同,自体血管移植的方法很受约束,从其他生物体内取出并直接使用的血管移植物又有诸多不足,所以国内外研究者针对问题进行了大量关于人工合成血管的研究。大口径人工血管(内径≥6mm)在临床应用中已经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且已经投入商业量产;而小口径人工血管(内径<6mm)由于其管径狭窄且抗凝血性能差,血液流通时流量小、流速慢导致长期通畅率不能达到临床要求。探求更适用于小口径人工血管的材料,以及对小口径人工血管改性进行仿生设计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泛的前景。目前用于研制小口径人工血管的材料主要有天然生物材料,如丝素蛋白、胶原和纤维素等;合成材料主要有涤纶(PET)、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以及聚氨酯(PU)等。其中,聚氨酯由于其良好的水渗透性、血液相容性和与天然血管相匹配的顺应性,被视为制作血管移植物的优势材料。然而,作为小口径人工血管时,血管内壁常伴有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对聚氨酯人工血管进一步改进,通过静电纺丝的方式,在纺织人工血管的过程中,将具有载药功能的微泡纺入血管管壁中,从而提供解决这些难题的可能性。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聚酯微泡的合成和表征:聚己内酯作为目前常用的生物医用材料,被用于制备聚酯微泡,以乙酸异丙酯和环辛烷为溶剂,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了包裹于牛血清白蛋白的聚酯微泡。为了方便示踪,在羟基端基聚己内酯里添加了荧光染料,然后对含有荧光染料的聚酯微泡进行了明场与暗场显微镜观测、扫描电镜(SEM)分析、测量粒径分布以及体内外的超声显影效果测试。2)聚氨酯人工血管的合成和表征: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1,4-丁二胺为扩链剂,聚己内酯二醇为软段,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为硬段,制备聚己内酯型聚氨酯;再调整软段成分,以质量比为25:75的聚己内酯二醇与聚乙二醇,共混作为软段,辛酸亚锡为催化剂,1,4-丁二胺为扩链剂,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为硬段,制备聚己内酯型聚氨酯脲。根据静电纺丝法的原理,我们实验室自行设计了一套静电纺丝设备,自行组装并以制备的聚己内酯性聚氨酯为原料进行了人工血管的纺织工作,并对所合成的聚合物进行氢核磁共振谱(~1H NMR)、红外光谱(I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测试,对纺制的人工血管进行了弹性、明场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期刊2018-05-30)
聚氨酯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二苯甲烷-4,4'-二异氰酸酯(MDI)和聚氧化丙烯二醇反应制备异氰酸酯基(NCO)质量分数在8%~12%的5种预聚体,与聚天门冬氨酸酯F420反应,制备了5种聚氨酯脲膜样品,对其结构、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聚氨酯脲的氢键化程度、拉伸强度和邵A硬度随着NCO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采用NCO质量分数为12%的预聚体制备的聚氨酯脲,氢键化程度最高为56. 5%,拉伸强度19. 44 MPa,邵A硬度95。该聚氨酯脲材料的热稳定性随NCO含量的增加而稍有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氨酯脲论文参考文献
[1].吴文文,程凤菊,刁振峰,徐春英,孙晋良.静态混合技术制备橡胶输送带用喷涂聚氨酯(脲)弹性体的研制[J].中国涂料.2019
[2].吕平,车凯圆,王荣珍,井晓菲,马明亮.无溶剂聚氨酯脲结构及性能的研究[J].聚氨酯工业.2019
[3].王象民.不同掺银法制备的两系列聚氨酯脲复合材料的真菌降解[J].橡胶参考资料.2019
[4].吕平,李文莉,井晓菲,林静,马明亮.聚氨酯脲涂层砂浆的耐氯盐浸渍性能研究[J].涂料工业.2019
[5].徐自冲,黄鹤.聚氨酯脲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C].第二届全国先进复合材料科学与应用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8
[6].井晓菲.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结构用聚氨酯(脲)涂层性能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8
[7].代娇娇,庞秀江,周晓燕,温永红,李再峰.高聚物改性锌铝水滑石的制备及对聚氨酯脲力学性能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8
[8].代娇娇,李再峰,温永红.不同改性锌铝水滑石的制备及其对聚氨酯脲性能的影响[J].弹性体.2018
[9].范向前.亲水性聚氨酯脲—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
[10].程戈.聚酯微泡与聚氨酯脲小口径人工血管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