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峰[1]2003年在《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扩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买方市场的到来,价格竞争、商品经营、店容店貌设计等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倾向。可以认为,原有的零售业单体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日益增长的需求。连锁经营是现代商业活动中最流行的经营形态,它通过各分店统一进货、统一宣传及统一营销,不但可以降低成本及经营风险,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获得持续的企业竞争优势。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存在着各成员店权利和义务不规范、相关法律不健全、信息交流和协作不完善、借连锁之名搞加盟欺诈等种种问题。根据连锁经营的定义、国内外各业态连锁经营的发展历史、经验以及发展趋势,当前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需着重讨论以下问题:1、研究国内外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发展历程和经验,进而探讨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的起因和各业态连锁经营的发展条件;2、分析比较零售业各业态连锁经营的不同基础、不同发展趋势以及不同的连锁机制;3、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零售业各业态连锁策略;4、分析我国零售业各业态连锁经营的潜力和发展趋势。主要得出的基本认识是:1、连锁经营促进商业资源的改造和重组。随着连锁经营的普及以及各业态信息传递的加速和消费需求的改变,商业经营将逐渐演变为连锁商店与连锁商店为主体的市场竞争;2、各业态经营不稳定,缺乏竞争优势,我国零售业应强化有效的管理制度推动连锁经营。如何在竞争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有赖于连锁经营的深化。如何改善商品经营创新,从而提高其附加价值是连锁经营成功的关键环节。零售业各业态连锁经营要为需求不同的顾客提供各取所需的商品,使连锁层次上的供给满足消费者全方位的需求,以促进连锁经营的经营效率和经营多元化;3、连锁标准化程度低,法规不健全,我国的零售业连锁经营因此缺乏基础条件。连锁商店具有相对的独特性,它应该以其独有的方式服务于特殊的领域,为消费者提供差别化的服务,从而取得更大的收益;4、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扩张要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我国加入WTO后零售业将逐步开放,所带来的庞大商机已吸引全球的关注,因此当前有必要规范各业态的连锁经营,促进我国商业向大型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蔡敏[2]2004年在《中外零售业连锁经营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连锁经营形式自从1858年问世以来,发展长盛不衰,已成为商业经营领域占主要地位的经营形式。连锁经营是指在核心企业或总公司的领导下,由分店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零售企业,通过标准化技术和多店铺扩张方式进行规范经营,实现规模效益的一种经营方式。连锁经营的实质是把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分散的商业活动,通过标准化、专业化、统一化、单纯化达到提高协调运作能力和规模效益的目的。连锁经营作为现代零售业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在我国得到了蓬勃发展,并由导入期迅速过渡到成长期。正以最快的速度由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向全国各地区延伸,进而带动了整个流通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加速发展。目前,我国国内的连锁经营已遍及超级市场、便利店、仓储店、百货店、专业店等多种业态,初步形成了多业态连锁企业之间相互激烈竞争的格局。今后5~10年,连锁经营必将逐步占据零售服务业的相当比重。 当前,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正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发展时期,一方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一些成绩,其生命力和竞争力逐步显现出来,市场前景广阔,但是仍然存在布局不合理,规模小、经营分散、忽视品牌建设等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随着零售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连锁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又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观念更新、现代化技术应用、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等等,如何提高我国连锁企业的生存与竞争能力,已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本文首先从连锁经营基本理论分析入手,进而归纳中国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发展趋势,通过中外零售业连锁经营的规模、业态、促销、管理几方面的对比分析以及对全球最大零售连锁企业沃尔玛和日本7一n公司的深入研究,得出启示,最后考察了中国连锁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特别指出中国零售业连锁企业应注重创新,加强内部营销。关于连锁经营的管理模式、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方式以及连锁经营的绩效评价体系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深化。【关键词】连锁经营零售业业态
史杰[3]2009年在《河南省零售业连锁经营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锁经营方式起源于美国,19世纪50年代末,第一家连锁店在纽约创立,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逐渐显示出其强劲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普遍获得重视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连锁经营的经济学本质就在于它把现代工业化大生产的组织原则及大规模集中化管理模式应用于流通领域,通过“联合化、统一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等手段,实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服务和科学化管理,达到提高整体商业经营体系协调运作能力和规模经济效益的目的。在国际上,连锁经营几乎被所有零售业态作为组织形式,成为商品零售业的主流发展方向之一。我国起步较晚,直到进入20世纪90年代,沿海较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的部分国有商业企业开始探索这一新型的现代经营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制约了这一形式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河南省,连锁经营起步更晚,在我国更大程度地开放零售市场的环境小,河南省零售业将面临管理先进、资金雄厚、人才济济的国内外零售企业的全方位竞争。河南省零售业连锁经营如何发展,这是值得大家研究的课题。本文从连锁经营的起源及涵义入手,在掌握河南省零售业连锁经营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河南省零售业连锁经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阐明河南连锁经营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差距,并针对河南连锁经营的现状及问题,指出应在规模化、规范化、技术化等原则的指导下来发展河南的连锁经营,重点提出了发展河南连锁经营业的对策,以应对零售业全面开发的种种挑战。
曾力[4]2006年在《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发展模式探讨》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市场消费需求趋向个性化、层次化、效率化和休闲化,对应这种复杂而又多元化的特征,我国零售业进入了剧烈的结构转型期,不同规模、档次、业态的商业企业竞相发展,同时也加剧了零售市场的竞争烈度。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方式成为确立零售效率,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其中,连锁经营作为零售业的一种极具竞争力的现代经营方式,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的主要途径。不仅企业为了在激烈竞争的零售市场生存与发展而热衷于采用连锁经营方式,而且政府也把连锁经营作为一项带有方向性的流通体制改革的内容加以推动。这一方面使得连锁经营在我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连锁、加盟成为追求时髦的商业形式,出现了大量的“连”而不“锁”、盲目扩张、效率低下、生存艰难等问题,这些由于对连锁经营方式特征和发展规律认识上的偏差而衍生出来的问题,可能会严重影响我国零售业在市场完全对外开放、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式下的生存与发展。本文首先从经济学角度阐明连锁经营的合理性和优势,以及连锁经营在发达国家的成功发展经验,指出我国零售业发展连锁经营的必然性。然后阐述了由于国家之间的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技术环境和资源环境的不同,我国不可能完全按照国外的发展模式来发展连锁经营,需要在借鉴它国经验的基础上,寻求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文中提出“政府规范引导和企业自我发展相结合”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连锁发展模式的观点,指出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既强调政府在连锁经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又主张充分尊重企业的自我发展权,让其在市场机制调节下形成有竞争力和自身特色的连锁零售企业。实现这一模式,一是要强化政府方面的制度性约束,形成有利于连锁经营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格局和产业政策,为零售业连锁经营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有效地规范连锁经营,形成合理的业态结构、规模结构和网点布局;叁是着力提高企业连锁经营发展管理水平,从增强核心竞争力入手,有效地利用连锁优势形成有效扩张;四是要创造出适合在我国广大农村市场发展连锁经营的零售模式。最后,文章运用产业组织学的原理,对于我国采用这样的发展模式的适应性和绩效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得出在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和环境下,零售业连锁经营走政府和企业共同推进的道路是最优选择。我国的零售业只有在政府营造的良好环境和有效助力下,在市场化激励的企业内在发展需求的推进下,才能充分发挥连锁优势,促进我国流通业改革的深化和流通现代化。
李东方[5]2016年在《“互联网+”时代中国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改革开放伊始,我国的商品流通改革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变迁,逐步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高度集中化的流通组织模式转变成灵活、开放的市场化流通组织模式,流通组织在流通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当前我国流通组织的现状与流通组织现代化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与我国日益提升的流通产业的定位更不相符合,无论从流通效率还是流通形式等方面均呈现出比较初级和落后的特征,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很不匹配。近年来,虽然连锁化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但无论从发展规模、结构占比、运营效果上看,也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对传统流通组织体系的冲击作用仍然不足,传统流通组织变革步伐缓慢。因此,对流通组织的现代化改革势在必行。在市场化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不断丰富和创新适合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流通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提高流通组织的效率,建立大市场、大流通发展思路,是我国流通组织现代化改革所面临的主要任务。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现代流通体系,把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推到了改革的前沿。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叁次会议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标志着我国将全面进入互联网技术和传统产业的“生态融合”,打造“互联网+传统产业”的经济社会生态体系。“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流通组织带来了巨大的转型机遇期,也为流通组织的现代化转型指出了明确的时代内涵。“互联网+流通”是以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为联通平台从事经济活动的一种全新经济形态,不仅会促进流通组织快速发展,还会带动与流通相关的金融、物流、云、大数据等领域的充分发展。从国家的政策层面,已经明确提出了“互联网+”在流通领域发展的政策导向,这为我国传统流通组织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环境支撑。“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流通产业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更先进的流通理念、更高效便捷的流通技术、更广阔的流通市场。本文即以“互联网+”为背景,深入探讨传统流通组织如何实现与互联网的对接、融合,如何运用现代流通理念改造传统流通组织,尽快实现流通组织的现代化。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现有文献中关于流通组织有大量的研究和论述,主要可以归结为对流通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和对流通组织创新的研究,其中涵盖了产业组织理论分析和新制度经济学分析等理论视角,以及关于流通组织结构优化的研究、关于流通组织现代化的研究、关于零售业态创新的研究、关于流通组织纵向关系的研究、关于流通组织商业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关于互联网背景下流通组织创新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和研究的理论基础。然而,现有文献在对互联网背景下流通组织的系统性研究方面还存在着继续研究的空间。本文采用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交叉学科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分析法对中国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问题进行了研究,创新之处是:第一,本文以市场的逻辑为研究视角,在深入挖掘流通组织变革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厘出从竞争到合作是流通组织的变革方向,并尝试构建流通组织的分析框架。第二,建立了流通组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流通组织进行了综合状态评估。第叁,在路径选择上,紧扣“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互联网+流通组织,打破了传统的流通组织构架和运行模式。本文认为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的实质是从个体的竞争态势向组织的合作优势转型,并基于此构建了转型的分析框架,即从机理层到结构层到形态层叁个层次进行研究。其中,第一个层次是流通组织合作机制的建立问题研究;第二个层次是流通组织结构的优化问题研究;第叁个层次是流通组织的形式创新研究。中国的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要以现实存在为基础,只有对我国流通组织的现状深入了解,才能拨开迷雾,探寻到转型的路径。在定量分析方法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流通组织的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当前我国流通组织现代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同时,不仅要继续创新发展流通组织形式,发展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型业态;还要继续调整流通组织结构,尤其是提高虚拟流通在整个流通中的占比,鼓励企业积极上网上线;更重要的是要引入先进的流通组织运行机制,从机理上重构流通组织的运行模式,从供应链的主导权、价值网络构建等方面推动传统流通组织向现代流通组织的转型。通过对流通组织转型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本文最后得出中国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的路径安排。第一,流通组织机制的转型路径包括:流通组织价值网络的构建,流通组织纵向与横向关系的重构和全渠道的流通组织机制的建立。第二,流通组织结构的转型路径包括:虚实结构的优化;渠道结构的优化;业态结构的优化。第叁,流通组织形式的转型路径包括:020模式,打造全新客户体验;差异化经营,引领特色消费;提升业态核心竞争力,重塑渠道价值;精准定位,创造竞争“真空”地带。
李子文, 刘向东, 陈成漳[6]2016年在《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中国零售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基于面板随机前沿模型,利用2006—2013年我国零售业省级面板数据,结合我国零售业近年来发展现实,对连锁化经营程度、外资进入及网络购物兴起对我国零售业技术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连锁化经营程度的提高对零售业技术效率呈现负面效应,规模不足制约了连锁化经营组织化与规模化优势的发挥;外资进入对零售业技术效率的总体影响显着为正,溢出效应大于挤占效应,但挤占效应为主的省份逐年攀升,溢出效应为主的省份逐年递减;网络购物的冲击提升了传统零售业技术效率,且其边际效应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传统零售业开始逐渐摆脱粗放式增长路径。为更好地推动我国零售业发展,各地政府应注意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对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的限制,鼓励连锁零售企业有序有度扩张;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审批制度改革,推动零售连锁企业做大做强,提升规模化程度;建立完善的外资引进评估体系与快速响应的预警系统,注重外资政策灵活性,在确保产业安全前提下,发挥外资在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新型业态拓展等方面的技术溢出效应;厘清行业内部技术效率动态变化来源,引导传统零售业回归"经营消费者、经营商品"的零售本质。
石维[7]2007年在《论中国超市连锁业“产商融”相结合》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当前零售业的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零售企业开始了新一轮的“圈地运动”,在前所未有的竞争和冲击面前要立于不败之地,我国超市连锁业该何去何从?本文将分五个部分来对此问题加以分析和说明。第一部分通过对中资超市连锁业现状的深入分析,指出制约其发展壮大的关键问题在于“产商不融”和“商融不融”;第二部分通过构造和分析“产商不融”的博弈模型,论证“产商不融”造成了民族产业利益的福利损失,提出立法限制超市企业强势、推进零售商信用监督体系建设等约束机制和提供融资便利等激励措施双管齐下的政策建议;第叁部分承接第二部分,分析“商融不融”的现状和原因,就“商融结合”的途径提出自己的新思路;第四、五部分分别就普尔斯马特和沃尔玛案例进行正反对比分析,得出我国超市连锁企业应当走“产商融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结论。本文在搜集大量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依据新制度经济学、博弈论、零售业态等相关理论,结合西方发达国家零售企业的先进经验,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理论或观点,结合国内超市连锁业数年来的具体实践,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中国超市连锁企业约束和激励机制模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探讨。笔者认为,目前,在信誉制度不健全和融资困难的的情况下,中资超市连锁企业应当取长补短,不断地吸取国外连锁零售企业的成功经验,并根据自身的本土在位优势,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赢利水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另外,在国家和政策的扶持下,必须尽快解决制约自身迅速成长的两大问题——“产商不融”和“商融不融”。“产商不融”,即连锁超市长期挤占供应商的资金,过度损害供应商利益;“商融不融”,即由于缺乏融资信誉和融资渠道而导致商家的资金链脆弱和无保障的“走钢丝”行为。解决这两大问题,逐步实现“产商融结合”,方能推动和引导中国超市连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金晶[8]2003年在《零售业连锁经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自从1852年第一家百货商店在法国开设以来,现代零售业已经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由起初的单店经营逐步向连锁经营发展。而且,伴随着零售业业态的不断创新和多样化,连锁经营显示了强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已经成为零售业主要的经营形式。 连锁经营先后出现了叁种形式——正规连锁、自由连锁和特许连锁,经历了传统连锁、高速发展和现代连锁叁个发展阶段。零售业业态的连锁经营分别经过了不同的历程。无论传统的零售业态,还是新型的零售业态,连锁经营对其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传统零售业态(比如百货业)原来采取的单店经营方式,早已进入了衰退期,而连锁经营的方式(比如百货连锁)使传统连锁业态重又开始了新的发展。新型零售业态从一开始就利用了连锁经营规模经营低成本的优势,从而大大缩短了起始期和成长期,很快具备了与传统零售业态分庭抗礼的实力。本文根据零售转轮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零售业连锁经营取代单店经营的机理,以及连锁经营后,零售业态之间不断转化的规律。 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起步较晚,已经历了初始期,现在还处在起步成长期阶段。通过对我国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分析,说明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已经呈现了群店化、一体化、业态多样化、国际化、信息化、物流现代化和品牌化经营发展的趋势。 但是,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仍然存在布局不合理,忽视品牌建设、规模小、经营分散,国际化落后等等诸多问题。由此,本文提出发展零售业连锁经营,必须有政府的强力又持,在政策上的倾斜、法规的制定、基础建设等方面加强建设;还有协会在连锁经营规范化、科学化,信息服务、法律咨询等方面的全力辅助;尤其需要我国零售企业自身在规模化经营、品牌建设、信息化管理、人才一培养、国际化战略以及丰富连锁形式等方面着力改善,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零售业的差距。
吴波[9]2010年在《我国零售连锁企业规模化扩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零售业规模不断膨胀,成为我国经济中变化最快,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然而行业依然处于较低的市场集中度水平,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呈现低效的态势。如何让零售行业实现规模经济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探求如何提高零售企业规模化扩张的效率,为我国零售企业的发展及政府的管制提供理论参考。文章首先对零售连锁企业规模化扩张的基本理论进行概述,主要包括零售企业扩张方式理论、零售企业连锁经营理论,绩效激励理论和零售企业连锁扩张边界理论。基于此,作者从SCP视角下分析零售连锁企业规模化扩张现状,得出的结论是:零售企业投入-产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集中度亦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在竞争格局逐步升级的背景下,零售企业加紧扩张步伐,扩张呈现多业态、跨区域等特点;数据显示我国零售企业普遍盈利能力较差,零售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偏高,企业经营风险逐年加大。其次,作者通过建立计量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零售连锁企业规模化扩张的因素,实证分析以22家上市连锁零售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市场绩效综合指标体系、业态和企业成立时间为自变量,企业规模为因变量。由于衡量市场绩效的13个指标存在相关性,为使实证结果更具说服力,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处理市场绩效变量,降维成四个主因子代入模型,最后得出结论:企业市场绩效各类指标对其规模的影响是不同的,突出反映了零售企业粗放式经营模式、融资能力不强等问题;此外零售连锁企业规模化扩张还受到业态因素的影响,超市及专业店等业态相对更容易进行规模化扩张。最后,结合我国零售连锁企业规模化扩张现状和实证分析结论,提出相关建议:零售企业应该积极调整自身战略,提高企业综合实力,确保规模化扩张的有效性,具体包括经营模式现代化战略、业态的多元化与创新战略、资本结构的优化战略。
范晔[10]2012年在《外资进入对我国零售业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在逐年扩大,与此同时,外资渗入到各个行业越来越深,零售业也成为跨国企业来华投资的热点领域。作为终端产业,零售业是连接消费者和生产商的桥梁,关乎国计民生。在为我国零售企业带来先进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的同时,外资零售企业更是中国零售企业的强大竞争对手,给我国内资零售企业带来巨大冲击。通过分析我国加入WTO十年来,零售业发生的新变化,体现的新趋势,本文从市场结构和经济安全视角着眼,旨在研究零售业逐渐开放过程中,外资进入对我国零售业的影响,由此为我国零售业提供应对外资的策略,并重点从政府出发,寻求帮助我国现代零售企业发展的良方。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零售产业的良性竞争,建立有序的零售业市场秩序,乃至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安全的维护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零售业发展的区位和业态结构两方面阐述了我国零售业的发展概况,介绍了外资零售业在华投资发展历程,并以近年来我国零售业市场发生的主要外资并购事件为出发点,对外资零售企业的发展现状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关于外资进入对我国零售业影响的实证研究,主要考察了外资进入对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壁垒以及零售业安全的影响,并重点针对零售业开放以来外资进入对我国零售市场产生的影响以及零售业的良性发展从企业和政府角度提出了的建议以及应对策略。文章在最后根据前文的研究对我国零售业未来发展前景做出了趋势分析。文章研究表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走过第十个年头,我国零售业发展日趋成熟,东部地区零售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中西部零售企业增加明显;超市、百货、专业店业态仍占据很大比重。国家和地方政府在零售业市场规范方面也日臻完善,从外资零售企业在华发展情况看,其扩张速度比起入世之初已经基本趋于平稳,我国一线城市零售业市场趋于饱和,但无论是从投资规模、销售额还是门店数分析,外资零售企业仍以并购为主要方式进行扩张。不同于传统研究从外资进入的利弊出发,本文结合最新官方统计数据,从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对我国零售业影响角度进行实证分析,从结果中可以了解到,在我国零售业开放的近二十年间,受外资影响我国的零售业整体市场集中度和区域市场集中度是逐渐提高的,在开放初期这一速度很高,只是近年来趋于平缓,市场容量增加,且外资企业多向叁、四线城市扩张;整体上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会突破我国零售业市场进入壁垒,进而建立新的进入壁垒。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可以预计未来我国零售行业利润将继续被压缩,并购浪潮势必延续,叁、四线城市将成为零售商争夺的主战场,相比外资零售企业,内资将快速崛起,网络、微博营销时代即将到来。对此,作为内资企业要壮大自身,积极应对,更重要的是作为企业引导者的政府,如何正确规范市场,从政策和指向上保证我国零售企业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平稳健康发展,这是本文重点考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扩张研究[D]. 杨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2]. 中外零售业连锁经营比较研究[D]. 蔡敏. 四川大学. 2004
[3]. 河南省零售业连锁经营发展对策研究[D]. 史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9
[4]. 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发展模式探讨[D]. 曾力. 山西财经大学. 2006
[5]. “互联网+”时代中国流通组织现代化转型研究[D]. 李东方. 西北大学. 2016
[6]. 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中国零售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研究[J]. 李子文, 刘向东, 陈成漳. 中国流通经济. 2016
[7]. 论中国超市连锁业“产商融”相结合[D]. 石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
[8]. 零售业连锁经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金晶. 四川大学. 2003
[9]. 我国零售连锁企业规模化扩张研究[D]. 吴波. 南京财经大学. 2010
[10]. 外资进入对我国零售业的影响研究[D]. 范晔. 山西师范大学. 2012
标签:贸易经济论文; 连锁经营论文; 连锁经营模式论文; 企业经营规模论文; 互联网+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竞争分析论文; 零售业论文;